《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的比较浅析

合集下载

证类本草读后感

证类本草读后感

证类本草读后感这本书的优点之一是对每种药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性味归经、功效、应用、药剂及配伍。

这些介绍不仅包括了药物的基本属性,还包括了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理作用等方面的信息。

这种详尽的介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每种药物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使用中药。

举个例子,书中对黄连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了黄连的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阅读这些介绍,我了解到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利胆、抑制细菌等功效,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

这使我对黄连的应用范围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此外,《证类本草》还对药物的炮制及配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药物的炮制是指将草药煎煮或炙烤等加工方法,以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

药物的配伍是指不同草药的组合使用,通过相互配合以增强药效或减轻毒性。

这些介绍使人们了解到中药的制剂过程及草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选择和使用中药。

例如,在书中对桂枝的炮制方法进行了介绍,如何在煎煮过程中处理桂枝的毒性并提取有效成分,这使我对桂枝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证类本草》还收录了许多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例如四气五脏的讲述、由药物引出的案例等。

这些理论和经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药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例如,在书中对于气滞血瘀的病机讲述了详细解释,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的应用。

这使我对中医理论和中药学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通过阅读《证类本草》,我不仅对中药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意识到中医药的宝贵价值。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在治疗许多病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证类本草》作为一本重要的中药学著作,不仅记录了许多重要的中草药信息,还传承了许多宝贵的中医理论和经验。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知识,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最后,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证类本草》,了解中草药的特点和应用,并正确地运用中医药来治疗疾病。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中药学第一章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中药学第一章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总论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重点解析《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1.《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各论载药 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 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 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5.《本草纲目》公元 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

敦煌《新修本草》残卷概说

敦煌《新修本草》残卷概说

敦煌‘新修本草“残卷概说于业礼(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201203)摘要:敦煌‘新修本草“共包括6个残卷,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㊁日本杏雨书屋㊁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及英国大英图书馆等㊂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 D12242与日本藏羽40残卷可拼缀,大英图书馆藏S.4534与S.9434可拼缀,实为4个残卷㊂数量虽少,而价值极大㊂尤其是P.3714卷十残卷,以朱墨杂书的形式写成,是目前最接近‘新修本草“原貌的残卷,为后人辑佚该书提供了较重要的参考依据㊂既往研究中已取得丰硕成果,集中于文本整理等方面,但对于敦煌残卷与其他‘新修本草“写本残卷的比较,以及敦煌残卷辑佚价值的挖掘等方面尚嫌不足,仍待进一步研究㊂关键词:‘新修本草“残卷;敦煌文献;文献价值中图号:G256;R2 5;K87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222(2020)01003905‘新修本草“(以下简称‘新修“)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成书于唐显庆四年(659),已佚㊂根据本草学著作编纂特点,‘新修“是在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其中包含了‘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及‘集注“的全部内容㊂其后宋人又在‘新修“的基础上编纂而成‘证类本草“,‘新修“全文被纳入其中㊂所以‘新修“虽亡,而内容实存㊂除此以外,‘新修“另有日本抄本残卷及敦煌残卷存世,部分保留了原貌㊂尤其是敦煌P.3714‘新修“卷十残卷,以朱墨杂书的形式写成,是目前最接近‘新修“原貌的残卷,为后人辑佚该书提供了较重要的参考依据㊂后世辑佚‘新修“文本的约有数家,目前流传较广的有日本学者冈西为人辑本及中国学者尚志钧辑本,二者各有特点,可互为补充㊂但就敦煌‘新修“残卷的利用度来说,却都存在不足㊂敦煌‘新修“共包括6个残卷,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㊁日本杏雨书屋㊁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及英国大英图书馆等㊂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 D12242与日本藏羽40残卷可拼缀,大英图书馆藏S.4534与S.9434可拼缀,故实为4个残卷㊂既往研究较多,以下作详细梳理,以期能从整体上把握敦煌‘新修“残卷的价值,为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㊂1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 D12242残卷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第十五讲中,有 敦煌发现的多件‘新修本草“写本(S.4534㊁S. 9434㊁P.3714㊁P.3822以及未刊的北图和李盛铎旧藏本) 等语,提示北图有未刊‘新修“残片[1]㊂后岩本笃志‘文字和纸张背后看到的敦煌的<新修本草>“一文中,也介绍过敦煌本‘新修本草“序例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2]㊂2008年,岩本又著‘唐<新修本草>编纂と 土贡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断片考“专文谈及该残片,考证可与日本杏雨书屋藏羽40残片进行拼缀,并绘制成图[3]㊂岩本该文后收入‘唐代の医药书と敦煌文献“(2015)一书中[4]㊂2016年,小曾户洋在 第一届出土涉医文献国际研讨会 上作了‘日本所存敦煌西域医药文书介绍“的报告,系统介绍了岩本的研究成果[5]㊂2016年,沈澍农出版‘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在代前言‘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研究总论“中再论及该残片,肯定了岩本的研究,确定该残片所㊃93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月第21卷第1期J O U R N A LO FN A N J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O FT C M(S O C I A LS C I E N C E)V o l.21N o.1M a r.2020收稿日期:2019 12 13;修稿日期:2020 01 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 D A332)作者简介:于业礼(1990-),男,安徽亳州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㊂载内容与羽40同为‘新修“序例,可以进行拼缀[6]41 42㊂通过核查‘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在第110册发现该残片编号为B D12242(图1),整理者拟名为 新修本草序例卷上 [7]㊂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该残卷清晰可见 新修本草 及 第一 等字样,当为‘新修“序例卷上起首残片,后缺,下部残损,现存3行文字㊂今录文如下:①新修本草 第一礼部郎② 勑等奉③ ѲѲ(后缺)图1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 D12242残卷根据图版及以上诸家的论述,可知B D12242可缀于羽40之前㊂两件残卷缺损的形状正相吻合,B D12242首行 草 字所缺左下角,得羽40可拼缀完整;后 第 字所缺上半边,也同样能够拼缀完成㊂B D12242第3行所存 田 勿 等字形,实为 播物 二字的右半部分,与羽40拼缀后,正可将 运阴阳以播物 一句补充完整㊂羽40为李盛铎旧藏敦煌文献,其来源是比较清楚的㊂ 为了避免敦煌古卷再遭遗失,学部命新疆巡抚何秋辇负责把残存的古卷运到北京㊂1910年这批文物运抵北京后,何秋辇之子何震彝约同精通版本目录学的岳父李盛铎等利用职务之便,将古卷中的精品 取走 ,后又把剩余卷子中较长的撕裂成为数段凑数㊂ [8]也就是说,李盛铎旧藏敦煌残卷与国图藏敦煌残卷的来源是一致的,所以出现同一卷子析裂为二,分藏两处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㊂至于该‘新修“序例卷上残卷,因残角很小,应不太可能是李盛铎等人撕裂所致㊂两件残卷拼缀后,一是可补充完整杏雨书屋藏‘新修“序例卷上所缺卷首文字;二是B D12242第1行下有 礼部郎 三字,比较传世文献,可知当是 礼部郎中孔志约传 的残余㊂‘大观本草“引 唐本序 中有此8字,尚志钧辑佚本‘新修“未将此8字辑入是不妥的[9]㊂2日本杏雨书屋藏羽40残卷该残卷彩色图版公布于‘敦煌秘笈(影片册)“第1册中[10]㊂自 序例卷上 始,至 尽医方之 止,共存63行文字,每行约30字,残损较为严重㊂原为李盛铎旧藏,1937年随其他三百余件敦煌遗书一起被李氏售与日本人,直至冈西为人在‘本草概说“一书中著录,称 由李盛铎氏所获得之‘新修本草“卷一之断简,此虽有‘新修本草“序例及陶隐居序之全文,然‘新修本草“序部分已破损不堪 [11],并将‘新修“序例部分照片刊于卷首,才为外人所知㊂以后马继兴㊁丛春雨及尚志钧三位对该残卷的录文整理等均是以冈西所刊照片为底本而成,该照片后又于1999年被‘中国本草全书“收入第六卷中[12],被尚志钧重版辑复本‘新修“时收入附录中,为国内学者熟知㊂但该残卷原件一直不知所踪,以上学者在介绍时均称 下落不明 ,至2010年小曾户洋‘敦煌本<新修本草序例>:新公开の李盛铎本“一文,才著明现藏于杏雨书屋[13]㊂2013年梁永宣也著文介绍了杏雨书屋对该残卷的收藏情况[14];2016年,沈澍农‘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出版,在书中收录该残卷彩色图版,并进行文字校录等相关研究工作[6]591 598㊂其他对该残卷进行研究的学者,日本方面有岩本笃志,他根据该残卷较‘证类“所引 唐本序 多 大唐之王天下 一大段记载高祖㊁太宗功绩和高宗身边积集包括药物在内的贡品等的文字,认为‘新修“ 奉敕撰集的意义在于体现唐朝皇帝德治,是一种礼仪行为 [15]㊂中国方面,马继兴据残卷中记述撰修领衔官员缺 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 等19字,认为是因赵国公即长孙无忌于显庆四年(659)㊃04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月第21卷第1期以谋反罪,责令自缢而死,所以不录其名,从而考证该残卷是抄写于659年之后[16]㊂按‘新修“修成于显庆四年(659)正月十七日,长孙无忌于显庆四年四月去官,七月自缢,马考证该残卷抄于659年之后,等于是说该残卷抄于‘新修“编成之后,这种说法没有意义㊂如果按照马这样的推测,可进一步认为该残卷抄于659年4月之后,则可确定为该残卷成书年代上限㊂该残卷成书年代下限则有待进一步考证㊂关于残卷中所缺19字,陈湘萍认为孔志约序撰于长孙无忌获罪前,‘新修“成书后仍以之为序,仅删去属于长孙无忌之名的19字碍语㊂后‘开宝新详定本草“(以下简称‘开宝“)引孔氏序文时因上19字 已非碍语,而得以保留,而 大唐之王天下 一段有关唐政府功德的话反而有碍于时政,故予以删节 ,此说近理㊂且可由上文推断,属于长孙无忌之名的19字很可能在‘新修“编成时仍在序中,至当年4月长孙无忌去官以后才被删去,所以有未删去此19字的版本存世,为‘开宝“编撰时所参,故而才会在‘开宝“引孔氏序中存有这19字㊂另外,陈湘萍还肯定了该残卷的价值,认为此即为‘新修“原序,辑复‘新修“时应以此为准[17]㊂3法藏P.3714残卷该残卷于1908年被伯希和带往法国,现藏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㊂正㊁背书写,一般认为,背面为杂书乾封二年(667)至总章二年(669)伊㊁西等州驿牒,正面即该残卷㊂自 桔梗 条后端起,至 白蔹 条止,共包括30种药物条文在内㊂共208行,每行书大字15~16字,小字20 ~21字㊂最早由王重民于1937年判定属‘新修“卷十,并根据背面内容,判定其书写年代 或尚在乾封以前,距成书才十数年,较天平写本(731),又为近古矣㊂ [18]152 153该观点得到后来如马继兴㊁丛春雨㊁沈澍农等的认同㊂然据图版考察,抄写伊㊁西等州驿牒的一面,天头㊁地脚均有裁减的痕迹,部分文字缺损;且前后内容不一,当是为了抄写‘新修“而被拼接在了一起㊂所以写有伊㊁西等州驿牒的才是正面,而‘新修“所在的实为背面,抄写年代应晚于伊㊁西等州驿牒所署年代最晚的总章二年(669)㊂抄写年代下限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㊂又该残卷以朱墨杂书的形式抄写,朱书大字为‘本经“文,墨书大字为‘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文,小字紧接大字原文之后的为‘别录“旧注属于药物七情部分的文字;条文之后的为陶弘景注文,‘新修“文则以 谨案 的形式附于‘集注“文之后㊂‘新修“新增的药物则全抄成墨书大字,后附以 新附 字样㊂这种抄写形式较清晰地反映了‘新修“的原貌,根据这一形式,也可很清晰地知道该残卷所存30种药物中,赭魁㊁及己㊁侧子㊁由跋根4种药物为‘新修“新增药物,余均为‘本经“原载㊂赵健雄认为赭魁等4种药物名墨书,是陶弘景新增的药物,此说不妥[19]㊂该残卷也是敦煌‘新修“残卷中唯一以朱墨杂书形式抄写的,也是目前存世唯一一件朱墨杂书抄写的‘新修“残卷,是对朱墨杂书这一著作形式进行考察研究的重要参考材料㊂如虞舜㊁王家葵就以该残卷和吐峪沟出土‘集注“残卷,从有助甄别‘本经“佚文㊁有助确定‘集注“的编写体例㊁可资研究‘集注“‘新修“‘证类“异同等三个方面肯定了这两件残卷的价值[20]㊂ 朱墨杂书 作为中国古代本草学著作中一种独特的著作形式,对于考察本草学著作体例的形成㊁对于‘本经“等相关已佚本草学著作的辑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㊂由于该残卷的重要性,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也较多㊂对该残卷进行照片公布的有‘法藏敦煌残卷“㊁‘新修“附录㊁‘中国本草全书“‘中国出土古医籍考释与研究“(中卷)和‘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前者为黑白照片,后三者均为彩色照片,非常清晰㊂目录著录的有罗福颐[21]㊁龙伯坚[22]等㊂对该残卷录文㊁校注整理的有马继兴㊁赵健雄㊁丛春雨㊁陈增岳及沈澍农等㊂冈西为人㊁尚志钧辑佚本‘新修“的卷十部分也均是以该残卷为底本完成㊂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陈湘萍对该残卷中小字的情况进行了考察[17];杨扶德以该残卷中30味药物进行了原植物的考订[23]等㊂㊃14㊃于业礼:敦煌‘新修本草“残卷概说第1期4英藏S.4534残卷该残卷为1908年斯坦因自敦煌携往英国,现藏大英图书馆㊂正㊁背抄写,背面为宅经残卷,正面即该残卷㊂首尾残缺,又析作甲㊁乙两段㊂甲段高25厘米,长16厘米,存文字9行,载有栗㊁樱桃㊁梅实3种药物条文,王重民于1938年最早判定属‘新修“卷十七果部㊂乙段高26厘米,长66厘米,存文字28行,始于蕺条注语,止于胡麻条,共存‘新修“卷十八蕺㊁葫㊁蒜㊁堇汁㊁芸薹五种药物条文及卷十九子目和胡麻一种药物条文㊂上有 新修本草米部卷第十九 字样,为‘新修“残卷无疑㊂‘新修“十八㊁十九两卷的内容也见于日本现存‘新修“残卷,王重民将该残卷所载内容与纂喜庐本‘新修“残卷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差异颇大,除部分条文内文字差异,如梅实条 偏枯不仁死肌 ,纂喜庐本 死肌 作 死肥 ;蕺条 令小儿食之 ,纂喜庐本 食之 作 含之 等;二者所见卷十九目次也不尽相同,如纂喜庐本脱 麻子 一目,与总数二十八种不符;又 廿二种名医别录 ,纂喜庐本脱 廿 字等[18]153 154㊂该残卷全以墨笔抄写,正文用大字,陶弘景注文用小字,‘新修“注文冠以 谨案 字样;‘新修“新增的药物则在文末附以 新附 字样,与日本抄本残卷格式基本相同㊂赵健雄根据其中部分文字的书写方式,判定其为唐代写本,抄写时间与日本古本相近[19]㊂陈湘萍也从避讳世㊁治字判断属唐代写本,与赵观点一致[17]㊂对该残卷照片公布的除了‘英藏敦煌文献“,王淑民㊁马继兴和沈澍农也有公布,后三者为彩色照片,十分清晰㊂另外,国际敦煌网站也公布了该残卷照片,可供学者下载使用㊂对该残卷录文㊁校注整理的有马继兴㊁赵健雄㊁丛春雨㊁王淑民㊁陈增岳和沈澍农等㊂尚志钧辑佚‘新修“时也参考了该残卷的内容㊂另外,陈湘萍㊁尚志钧均称该残卷为帛书,但从公布的彩色照片来看,当是纸本,其亲见者如王重民㊁王淑民等均未称是帛书,不知陈㊁尚两位所据为何㊂5英藏S.9434残卷该残卷与上件残卷一起,现藏于大英图书馆㊂前㊁后与上部均残,正㊁背书写,背面为宅经,正面即该残卷㊂高24.5厘米,长13.5厘米,存文字5行,包括梅实㊁枇杷叶两种药物残文,属‘新修“卷十七的内容㊂日本学者真柳诚发现该残片可与上件S.4534残片缀合,后王淑民在大英图书馆查阅该残卷时,也发现 两个裂片纸质色泽㊁字迹墨色㊁书写格式均相同 [24]㊂沈澍农在著作中对各残片的拼缀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附以拼缀图㊂另外,王淑民㊁沈澍农二位还对拼缀后的残卷进行了录文和校注整理㊂马继兴㊁陈增岳等对该残卷也进行了录文整理㊂6法藏P.3822残卷该残卷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正㊁背书写,前后缺,高28.8厘米,宽未详㊂每页上1/3中间有一处孔洞,约等于一字大小,结合残卷的形制来看,原卷当为 梵夹装 ,或称之为 贝叶装 ㊂这是敦煌被吐蕃占领时期常用的一种装订方式,因此可据此推测其抄写年代㊂现存13行文字,每行30~35字不等,除每药名上冠以朱圈外,不以朱墨杂书的形式抄写,也无大㊁小字的区别㊂谭宗达根据该残卷中所载苦瓠㊁水苏㊁蓼实㊁葱实四种药物条文见于‘本经“,紫苏㊁荏子㊁苜蓿㊁芥四种药物条文见于‘别录“,葱实条下 谨案 以下文字见于‘新修“,考证该残卷与‘新修“有密切关系,但非同一书,可能是‘本草音“或‘食性本草“残卷,抄写年代在唐末五代时期[25]㊂而赵健雄将该残卷与‘新修“残卷相比,发现该残卷所载内容均见于‘新修“卷十八,但文字相差较多,判定属‘新修“卷十八的节录本[20]㊂其他学者如马继兴㊁丛春雨㊁陈增岳等多从之㊂根据谭宗达的统计,该残卷所载八种药物条文共384字,较‘新修“卷十八所载该八种药物文字1883字,少1449字,‘新修“新增的内容除 葱实 一条下仍存外,余均不存,药物排列顺序也较‘新修“差别很大,很难以 ‘新修“节录本 称之㊂近来,岩本笃志从所节抄的内容推测这可能是 9世纪敦煌的某个僧侣为了将从本草书中获得的知识活用于寺田经营而抄写的 [4]㊂这一观点或仍有商榷余地,但无疑提供㊃24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月第21卷第1期了一个可供学者思考与探索的方向㊂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既往约百年间,对敦煌出土‘新修“残卷的研究十分深入,研究角度也很丰富,以公布图版㊁文本整理㊁内容属性判定等为主,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㊂同时,也可以看出敦煌‘新修“残卷的重要价值㊂但由于多种原因,既往研究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未来研究需重点着力的地方㊂略作总结,约有以下数端㊂第一,敦煌‘新修“残卷文本整理仍未尽善㊂近年来,敦煌文献俗字研究渐成为热潮,敦煌‘新修“残卷俗字方面的研究虽亦有少数文章面世,如安沙沙‘唐写本<新修本草>词汇释证“[26]等,但仍很不足㊂文字的整理与写本文献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密切相关,如抄写符号㊁写本形制等,而既往该方面的研究著作几乎没有㊂第二,未能充分与其他传世‘新修“文献作对比研究㊂现存‘新修“残卷,还有日本抄本残卷㊂最早是由田边史抄录于天平三年(731),13世纪末有影抄本,19世纪发现于仁和寺,故又称 仁和寺本 ㊂现存残卷十卷,包括卷四㊁五㊁十二㊁十三㊁十四㊁十五㊁十七㊁十八㊁十九和二十㊂发现之后,又产生了多种影抄影刻本,国内流传较广的有傅云龙籑喜庐本(1889)和罗振玉本(1891)两种㊂敦煌残卷与日本残卷之间,不仅内容上可以对比,其他如形制㊁抄写等方面亦可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而目前仍没有重要的研究著作问世㊂第三,敦煌‘新修“残卷的辑佚价值仍待挖掘㊂上文已探讨,敦煌‘新修“残卷无疑最接近‘新修“原貌,对于现代辑佚‘新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㊂冈西为人及尚志钧辑本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敦煌‘新修“残卷加以利用,但对于敦煌‘新修“残卷辑佚价值的具体体现㊁对于‘新修“辑佚本的校勘等方面,仍缺乏专门的探讨㊂参考文献:[1]荣新江.敦煌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02.[2]岩本笃志.文字と紙背から見た敦煌における<新修本草> コンビュータによる用字整理を通して[J].唐代史研究,2006(9):56 72.[3]岩本笃志.唐<新修本草>编纂と 土贡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断片考[J].东洋学报,2008,90(2):113 143.[4]岩本笃志.唐代の医药书と敦煌文献[M].东京:角川学艺,2015.[5]小曾户洋.日本所存敦煌西域醫藥文書介紹[C]//出土医学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6:160 162.[6]沈澍农.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10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344.[8]黄薇.李盛铎 旧藏 敦煌古卷的前世今生[J].艺术品鉴,2014(2):113 115.[9]尚志钧.新修本草[M].辑复本.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0]吉川忠夫.敦煌秘笈影片册(1)[M].大阪:公益财团法人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9:270 272.[11]冈西为人.本草概说[M].东京:创元社,1977:1 2.[12]中国本草全书:第6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39.[13]小曾户洋.敦煌本新修本草序例:新公開の李盛鐸本[J].汉方の临床,2010,57(6):882 884.[14]梁永宣.日本各地收藏中医古籍的图书馆(四) 杏雨书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7):742 743.[15]岩本笃志.唐朝の医事政策とɛ新修本草ɑ:李盛鐸将来本序例を手がかりとして[J].史学杂志,2005,114 (6):1046 1070.[16]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731.[17]陈湘萍.敦煌残卷‘新修本草“文献学考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22(2):39 41.[18]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0.[19]赵健雄.‘新修本草“及其敦煌残卷考析[J].山西中医,1988,4(1):17 18.(下转52页)㊃34㊃于业礼:敦煌‘新修本草“残卷概说第1期志,2018,59(24):6 11.[9]I O R A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f i g u r a t i v ea n dl i t e r a l l a n-g u a g e:T h e g r a d e ds a l i e n c eh y p o t h e s i s[J].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1997(7):183 206.[10]马利军,马云霄,梁俊煜,等.熟悉度和语汇类型对歇后语加工的影响:基于E R P s的证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7 83. [11]张华.关于留学生对中医的态度及中医国际化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8,422(14):91 92.[12]徐鹏,王颖,郝模.农村居民对中医的态度决定中医的前途[J].亚太传统医药,2006(4):11 16. [13]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J].中国科技术语,2014,16(1):62 64.[14]权五赫.一个以 金 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5]马利军,梁俊煜.粤语歇后语语义性质及其内部关系研究 兼与汉语歇后语数据对比[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1):121 128.(上接43页)[20]虞舜,王家葵.论两种朱墨分书本草残卷的文献学价值[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 (2):101 103.[21]罗福颐.西陲古方技书残卷汇编[J].中华医史杂志,1952(1):27 30.[22]龙伯坚.现存本草书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7 19.[23]杨扶德.敦煌遗书‘新修本草“残卷原植物考订[J].甘肃中医,2000,13(5):7 10.[24]王淑民.英藏敦煌医学文献图影与注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3.[25]谭宗达.敦煌本 无名本草 残卷考[J].敦煌研究, 1987(4):96 99.[26]安沙沙.唐写本‘新修本草“词汇释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P r e v u e o nD u n h u a n g R e m n a n t s o f N e w l y R e v i s e d M a t e r i aM e d i c aY UY e l iI n s t i t u t eo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H u m a n i t i e s S h a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S h a n g h a i 20120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D u n h u a n g N e w l y R e v i s e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c a c o n s i s t so f s i x r e m n a n t s w h i c ha r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p r e s e r v e d i nN a t i o n a l L i b r a r y o fC h i n a N a k a m e iH o n e y a i n J a p a n P a r i sN a t i o n a l L i b r a r y a n dB r i t i s hL i b r a r y A m o n g t h o s e r e m n a n t s B D12242i nC h i n a a n dY U40i n J a p a n c a n b e s t i t c h e d t o g e t h e rw h i l e S4534a n dS9434c a n b e s t i t c h e d N a m e l y t h e r e a r e o n l y f o u r r e m n a n t s s m a l l q u a n t i t i e sb u tw i t h g r e a tw o r t h e s p e c i a l l y P3714i nP a r i s r e c o r d e d t h e o r i g i n a l t e x t i n r e da n d t h en o t e s i nb l a c k w h i c hs e e m s c l o s e s t t o t h eo r i g i n a l N e w l y R e v i s e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c a a n d p r o v i d e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c o m p i l i n g a n d c o l l a t i n g G i v e n t h a t t h e p r e v i o u s s t u d y m a i n l y o n c o l l a t i n g t h e t e x tw i t hm y r i a d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 r e a r e f e ws t u d y e i t h e r o n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D u h u a n g r e m n a n t s a n d o t h e r d i-l a p i d a t e dv o l u m e s o r o n e x p l o r i n g t h e v a l u e o fD u n h u a n g r e m n a n t s f o r t h e c o m p i l i n g a n d c o l l a t i n g H e n c e t h e p a-p e r i s a i m e d t oh a v e a f u r t h e r s t u d y o n t h a tK E Y W O R D S r e m n a n t s o f N e w l y R e v i s e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c a D u n h u a n g l i t e r a t u r e l i t e r a t u r e v a l u e ㊃25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月第21卷第1期。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总论解读

中药鉴定学-总论解读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6)果实种子类: 果实---果实成熟: 山楂 栀子 未成熟幼果:枳实 青皮 随熟随采:木瓜 种子---果实成熟 :牵牛子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7)全草:茎叶茂盛时 (8)藻、菌、地衣:视品种而定
茯苓:立秋 马勃:子实体成熟
2、采收的一般原则(动物)
一般规律:全年采收 其 它:依品种而定
(1)中医学院的成立
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 现 今:中医高等院校26所
(2)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1964年:开设“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教材先后出版5次: 第一版: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二版:1980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三版:1986年南京任仁安主编; 第四版:1996年北京李家实主编; 第五版:2003年我院康庭国主编。
产地和混淆品种考证等。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5、《开宝新祥定本草》(开宝本草) 作者:刘翰、马志等 年代:宋(973年) 内容:共21卷,载药983种,新增药133种
974年重加详பைடு நூலகம்为《开宝重定本草》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6、《图经本草》
作者:苏颂等 年代: 宋( 1061年) 内容: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
(3)国家成立的中药机构
1954年:各省市成立了药材公司。
中医药管理机构。
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
成立中药研究所。
1958年:成立中医中药研究和管理机构。
检验监督机构:
中央、地方都成立了药检所
并设有中药室。
(4)药典及配套书籍
《中国药典》: (53、63、77、85、90、95、2000、2005、2010); 部颁《药品标准》:共20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粉末显微鉴别彩色图集》。

第四章 证类本草讲解

第四章 证类本草讲解
现有谢海州、马继兴等以敦煌残卷《食疗本草》(载有榆荚、 蒲公英、甜瓜、覆盆子等26个药)及《医心方》、《重修政 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书中的佚文为依据,并参考有关方 文献而成的重辑本。(1984年人卫出版)
《食疗本草》
魏晋隋唐时期,有关食疗书很多,仅《隋书》就 记载40余种,如刘休《食方》、《崔氏食经》等。 唐.孙思邈《千金方.食治》已经总结五脏所宜 食疗法,提出了用含碘的海藻、昆布及羊靥yè治 瘿瘤(缺碘性甲状腺肿),用动物肝藏治夜盲, 用谷皮熬粥治脚气病等。孟诜正是总结前人经验 写成的不朽食疗专著。
《纲目》引文注“药性”、“甄权”、“权曰”。
但近人范行准考证《药性论》为五代后周.孟贯所著。(见 《精华》174页)尚氏也认为有唐代中期药物骨碎补(开元713 -741年间皇帝始命名)、补骨脂(元和十二年始有传入记 载),也疑非甄权所著,但暂从旧而。
《药性论》
该书药物的内容有正名、性味、君臣佐使、 禁忌、功效主治、炮制、制剂及附方等。尤 注重君臣佐使及禁忌。计标明君药76种,臣 药72种,使药108种。少数药下有归经和作 用部位,如龙胆草归心,蓼实归鼻,蓝实治 络中结气,牛蒡达十二经脉等。单味药下多 列有附方,如石灰、莨菪、大麻子、苏子、 蓼实等。这些附方多这李氏《纲目》所转引。
紫苏
《药性论》
药性论云:紫 苏子无毒 主上气咳逆治冷气…叶 可生食,与一切鱼肉作 羹良。
紫苏
《药性论》
《药性论》
药性论云:龙胆君能主 小儿惊癎,入心,壮热、 骨热,痈疽,治时疾热 黄,口疮。
3.《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是一部内容充实的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专书, 也是很有临床价值的经验方集锦。据《嘉祐本草》所引书传 载:“唐同州刺史孟诜撰,鼎又补其不足。”

证类本草读后感

证类本草读后感

证类本草读后感《证类本草》是一部关于草药的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大量的中草药的功效和用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时期的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整理这部书的过程中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深入研究了各种中草药的特性和用途。

阅读《证类本草》不仅可以增进对中草药的了解,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来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

在阅读《证类本草》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草药的博大精深。

书中所记载的中草药种类繁多,功效各异,有的可以治疗感冒发热,有的可以调理内脏功能,有的可以缓解疼痛,有的可以提高免疫力,等等。

这些中草药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中草药的功效和用法,书中还介绍了许多中草药的栽培和采集方法。

这些知识对于中草药的种植和采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中草药资源。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中草药的毒性和禁忌,提醒人们在使用中草药时要慎重对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通过阅读《证类本草》,我对中草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草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医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重视中草药的研究和应用,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阅读《证类本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中草药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医药文化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草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重视中草药的研究和应用。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中草药的保护和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学问答题

中药学问答题

1.何谓中药答: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何谓本草、本草学答: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

3.何谓中药学答: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4.简述中药、本草、草药、中草药的联系和区别。

答: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本草是古代中药名称,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中药、本草与草药、中草药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5.简述《雷公炮炙论》的成书年代、作者和主要内容。

答:《雷公炮炙论》为南朝刘宋时期雷敩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 简述《本草拾遗》在本草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答:《本草拾遗》为唐代陈藏器所著,其主要贡献有:①搜集了大量的民间药物,对《新修本草》进行了增补和辨误。

②扩展了用药范围,为丰富本草学的内容作出了贡献。

③根据药物功效,提出宣、通、补、泻、轻、重、燥、湿、滑、涩十种分类方法,对后世方药分类产生了很大影响。

8. 简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在药物的分类方法上的区别。

答:《神农本草经》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本草纲目》按药物自然属性的不同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2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

9.简述《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和主要贡献。

答:《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该书的主要贡献有①收载药物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

执业药师中药一小结

执业药师中药一小结

中药师】2018年《中药一》高频考点(上)—考前必背医药护题库 9月19日※考点1※考点1: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神农本草经》,汉代,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365种。

(神在最早的时候有,农民经常流汗(汉代))《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集注,是对神农本草经进行集注,通过自然属性分类来集注)《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图文并茂、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新修:重新来修,是由国家组织的,因此有图文,唐代的兴盛也造就了这第一部官修本草)《证类本草》: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成。

(宋代包拯破案讲究证据)《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珍视明滴眼液)《本草纲目拾遗》:清代,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拾遗:捡漏,所以新增最多)《中华本草》:当代作品,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当地的作品,集继往开来的成就,所以载药最多。

)※考点2※考点2:五味辛: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

甘:能补、能缓、能和,能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酸(涩):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考点3※考点3:七情单行:单独,不需辅助增效相须:相互需要相使:使得更厉害减毒相杀:杀毒软件。

(生姜杀半夏)相畏:杀人会怕。

(半夏怕生姜)减效相恶:相互厌恶,工作效率就降低了。

增毒相反:反目成仇,仇恨增深※考点4※考点4:道地药材(★★★★)云南:三七、木香贵州:天麻安徽:木瓜东北:人参福建:泽泻(福泽天下)河南:四大怀药——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河南牛山,菊花遍地黄)河南——怀庆牛山——牛膝、山药菊花遍地黄——菊花、地黄浙江: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白菊、杭麦冬、郁金。

浙江玄参,被胡输得一穷三白,抓山猪卖金。

解密《武媚娘传奇》中的古代毒药

解密《武媚娘传奇》中的古代毒药

解密《武媚娘传奇》中的古代毒药关于《解密《武媚娘传奇》中的古代毒药》,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么能让人心甘情愿吞下各种古怪的毒药又不被察觉,就够下毒者抓破头了。

想用鱼胆坑爹,估计要先闷头苦学十几年,混成能给娘娘们开药的太医再说下载论文网最近热播的“大头娘娘和小头皇帝”――《武媚娘传奇》中,涌现出不少遭下毒谋害,鲜血迸流的宫斗牺牲品。

下毒实在是宫斗剧中必备的经典情节,剧中这些人的毒发时间和中毒表现也各不相同,这些毒药真的存在吗?中国古代毒物,通常以金属毒物(汞,砷,重金属盐类等),有毒植物(乌头,钩吻,毒瘴等),有毒动物(毒蛇,鱼胆,蜂毒等)三类为主。

作用机制包括引起器官病理损害的毁坏类,阻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神经类,以及引起血液变化的血液类毒物三种。

有时是单一作用,但更多是多类型联合作用,只不过联合用药不见得总是1+1>2,断肠草和情花毒的故事虽然不靠谱,但其背后一种毒物干扰另一种毒物,使其毒性降低或失效的原理却是真实存在的,医学上称为拮抗现象。

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形容中毒最常见的描述是“七窍流血”,而现实中的毒药,症状几乎都没这么明显。

毕竟毒药之所以长盛不衰,便捷廉价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中毒后机体往往呈现出某些疾病的状态,在缺乏宋慈建立的系统验尸观念及技术前往往难以和真正的疾病区分,杀人于无形,十分具有隐蔽性。

宫廷中毒之饮酒在剧中第一个“七窍流血”挂掉的婕妤郑婉茹,就是用鸳鸯鸩壶喝酒把自己坑死了。

人们对唐人形象最生动的回忆,恐怕莫过于“李白斗酒诗百篇”,“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诗句了。

唐制一斗酒差不多等于现代5升装的啤酒桶,“李大仙”改名“李大桶”还比较贴切一点。

古人这么能喝,与当时的酿酒技也不无关系。

由于古代卫生条件有限,酿造出来的酒从次到好呈绿,红,黄,琥珀四色,口味则从酸苦到微甜。

讲究的阔佬会过滤,洒脱的文(穷)人比如白居易的“黄醅绿醑迎冬熟”,指的就是未过滤的黄酒和青酒。

02《中药学》复习思考题

02《中药学》复习思考题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1.简述中药、中药学的含义。

2.《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和价值各是什么?第二、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储藏与炮制1.什么叫道地药材?2.中药采集的最佳时期是什么?3.什么叫炮制?中药为什么要炮制?炮制方法分哪几类?第四章中药的性能1.简述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及基本原理。

2.何谓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四气、五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作用?4.升降浮沉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是什么?5.归经的含义和形成的依据是什么?6.毒性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第五、六、七章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1.何谓配伍?中药七情包括哪些内容?他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何谓配伍禁忌、证侯禁忌和妊娠用药禁忌?3.背诵十八反、十九畏歌,并掌握其具体内容。

4.剂量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确定中药的剂量?5.中药特殊煎法有哪些?并分别举例说明。

第八章解表药1.简述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及主治病证。

2.比较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柴胡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异同点。

3.紫苏叶、香薷、细辛均可用于风寒表证,分别有什么特点?4.简述白芷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5.细辛、薄荷、辛夷在用量用法上有何特殊,请说明。

6.麻黄、荆芥、柴胡、葛根炮制前后的功用有何不同?7.薄荷、牛蒡子、蝉蜕均能疏散风热,如何区别使用?8.柴胡、葛根、升麻均能发表、升阳,如何区别应用?第九章清热药1.简述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

2.清热药分几节?简述每节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

3.清热药中具有清心、肝、肺、胃、肾各脏腑热证的药物各有哪些?4.比较石膏与知母,天花粉与芦根,黄芩、黄连与黄柏,大青叶与板蓝根,金银花与连翘,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柴胡与银柴胡,黄连与胡黄连的功效与应用异同点。

5.知母与黄柏均可清热泻火及清虚热,其特点和效、用有何不同?6.简述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生地黄、玄参、牡丹皮、青蒿的功效与应用。

基于《证类本草》的陕西省道地药材文献分析与研究

基于《证类本草》的陕西省道地药材文献分析与研究

基于《证类本草》的陕西省道地药材文献分析与研究禹思宏【摘要】《证类本草》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本草典籍,本研究基于《证类本草》中对药材产地的记载,参照《陕西省志·地理志》《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陕西中药志》等地方志文献数据,在从古至今陕西省地方区域划分变化的基础上,统计书中产于陕西省的道地药材,分卷进行梳理,并以具体药材为例列出文献记载中其主要产地从古至今的变迁情况.【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年(卷),期】2019(021)003【总页数】5页(P404-408)【关键词】证类本草;道地药材;本草考证;地方志【作者】禹思宏【作者单位】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1.31 关于《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是宋代医药学家唐慎微在掌禹锡所著《嘉佑本草》和苏颂所著《本草图经》的基础上,收集民间验方、各家医药名著、经史传记以及佛道藏书中有关本草学的记载,于公元1082年整理编著,是现存最早以原书形式流传至今的综合性本草典籍。

全书共31卷,载药1746种,其中新增药660余种,药图294幅。

书中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10大类,主要记述了药物别名、药性、主治、产地、采集、炮炙、辨析、附方等。

《证类本草》分类系统,论述周详,引述了大量文献资料,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单方3000余首,对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以前的本草学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是宋代以前本草学的集大成之作。

《证类本草》编撰早于《本草纲目》500余年,是中国古代本草学研究的范本,学术价值极高,且影响深远。

由于宋代药材产区扩大,《证类本草》中对道地产区的记载也较汉、唐时期丰富得多,尤其附图的图题均冠以产地名称如“齐州半夏”“成得军枸脊”“银州柴胡”等,共144处(包括州、军、京、府),约250种药材[1] 。

《证类本草》对药物产地有系统论述及考证。

《新修本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新修本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新修本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新修本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最早由国家制定颁行的药典性本草专著。

论历代本草著作之中药分类方法

论历代本草著作之中药分类方法

论历代本草著作之中药分类方法说实话论历代本草著作之中药分类方法这事儿,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一开始就直接找了本本草著作看,那看的是晕头转向的。

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各种中药名和分类方式混在一起。

我试过按照年代去梳理这些分类方法,就好比整理衣橱的时候按照购买的先后顺序放衣服一样。

我把每个朝代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挑出来,像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的《新修本草》之类的。

《神农本草经》呢,它大致是按上中下三品分类中药的。

上品药大多是一些滋补养身之类的药,没什么毒性,感觉就像咱们现在说的保健品类的中药。

中品药呢,有点小毒性,用来治病调理的。

下品药毒性就比较大,主要是用来祛除重疾的,就像猛药攻病那种。

这是最早的一种分类。

可是当我看到《新修本草》的时候,这个分类方法就有了新的情况。

它除了关注药用价值,已经开始有按来源分类的影子了,比如说植物药、动物药分的比较明显了。

这里我就犯过一个错,我以为《新修本草》完全抛弃了三品分类法,后来才发现不是,它只是补充了新的分类方式。

后来又看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哇,这下彻底让我有点懵了。

它的分类方式太复杂了。

它把矿物药分在一块,这还好理解,就像把金属类的东西都放在一个盒子里。

但是植物药那可是做了特别细致的区分,按植物的生长环境啊,习性啊,形态啊进行分类。

我就想象成给花花草草按照不同的家族和习性分家一样。

而且《本草纲目》里面把一些较易混淆或者属性相近的药也区分得很明白,就像区分双胞胎一样。

我觉得想要研究历代本草著作之中药分类方法,就得一本一本的仔细研究。

像我一样先找几个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每本都把它的主要分类方式记下来。

要是遇到难理解的地方,不要轻易跳过,也许后面的理解就靠这个点呢。

还有就是,整理笔记很重要。

我开始没有好好整理,到后面就乱得很,重新整理花了好多功夫。

说不定反复整理比较的过程中,就能发现一些分类方法背后隐藏的原因或者规律呢。

而且研究的时候,不妨多找些现代的文献资料结合着看,很多现代学者对这些分类也有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就像找个导游带路,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古人的智慧。

《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的比较浅析

《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的比较浅析

《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比较浅析摘要:中国医药学源远流长,无数的医药学家为本草学的发展付出了心血。

本草学的研究工作一直得到政府和医家的重视,历史上出现了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本草文献著作,这些本草学的全面研究和总结工作大大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本次将就《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本草学,《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正文:一、承继关系《神农本草经》是后世公认的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是汉代以前人类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有关药物学知识的总结。

南朝齐梁时代的陶弘景沿用《神农本草经》原有分总论、各论的体例,把总论部分增补并加以注释,为成《本草经集注》卷一序例。

各论部分除了将《神农本草经》不同版本的药物种类确定为365味,从《名医别录》中也选用药物365味,合计730味,并按他自己的见解予以注解,这就是《本草经集注》后6卷的内容。

唐初苏敬《新修本草》是由《本草经集注》和《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是正文、是主体,《药图》是当时全国各地选送的药物标本绘画而成,《图经》是药图的文字说明,其主体内容沿用了陶弘景的体例和方法。

北宋马志等人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经过两次修订,著成《开宝重定本草》(即《开宝本草》)。

《开宝本草》问世数十年后,掌禹锡等完成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经》,简称《嘉祐本草》。

《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问世后,由于分刊不便于检阅,由陈承将两部分合为一书,于1092年编成23卷的合刊本,名曰《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

蜀地世医唐慎微也将二者合而为一,增加的内容更多,举凡经、史、子、集中有关药物学知识,一概收入书中,定名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后来虽在1108年稍作修定改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116年由曹孝忠校刊更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但其基本内容未作变更。

南宋时期虽对《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数次翻刻、校刊,唯1249年张存惠的翻刻不但重新校刊,更将寇宗奭的《本草衍义》附入其中,书名也改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唐代《新修本草》是不是一部药典

唐代《新修本草》是不是一部药典

唐代《新修本草》是不是一部药典
王林生
【期刊名称】《基层中药杂志》
【年(卷),期】1993(007)004
【摘要】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有些学者撰文说唐代苏敬等人编纂的《新修本草》是一部(《药典》,时至今日,此说已成公认。

笔者将该书与现时《药典》的条件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该书不具备“药典”条件。

再者,该书原作者及历代医药学家都未提及该书是部《药典》。

因此,笔者认为称该书为《药典》是欠妥的。

【总页数】3页(P4-6)
【作者】王林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1.3
【相关文献】
1.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J],
2.世界药学史上之创举——唐代药物大普查和《新修本草》 [J], 傅维康
3.本草古籍的现代出版物与其利用情况探析——以《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为例 [J], 李思文; 谢明; 王莹
4.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J],
5.辞书《本草和名》和《新修本草》的关系考证 [J], 孙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比较浅析
摘要:中国医药学源远流长,无数的医药学家为本草学的发展付出了心血。


草学的研究工作一直得到政府和医家的重视,历史上出现了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本草文献著作,这些本草学的全面研究和总结工作大大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本次将就《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本草学,《新修本草》,《证类本草》
正文:
一、承继关系
《神农本草经》是后世公认的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是汉代以前人类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有关药物学知识的总结。

南朝齐梁时代的陶弘景沿用《神农本草经》原有分总论、各论的体例,把总论部分增补并加以注释,为成《本草经集注》卷一序例。

各论部分除了将《神农本草经》不同版本的药物种类确定为365味,从《名医别录》中也选用药物365味,合计730味,并按他自己的见解予以注解,这就是《本草经集注》后6卷的内容。

唐初苏敬《新修本草》是由《本草经集注》和《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是正文、是主体,《药图》是当时全国各地选送的药物标本绘画而成,《图经》是药图的文字说明,其主体内容沿用了陶弘景的体例和方法。

北宋马志等人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经过两次修订,著成《开宝重定本草》(即《开宝本草》)。

《开宝本草》问世数十年后,掌禹锡等完成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经》,简称《嘉祐本草》。

《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问世后,由于分刊不便于检阅,由陈承将两部分合为一书,于1092年编成23卷的合刊本,名曰《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

蜀地世医唐慎微也将二者合而为一,增加的内容更多,举凡经、史、子、集中有关药物学知识,一概收入书中,定名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后来虽在1108年稍作修定改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116年由曹孝忠校刊更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但其基本内容未作变更。

南宋时期虽对《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数次翻刻、校刊,唯1249年张存惠的翻刻不但重新校刊,更将寇宗奭的《本草衍义》附入其中,书名也改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二、成书经过
由于《神农本草经集注》的作者陶弘景生活在南北对峙的时代,虽然尽了个人最大的努力,难免存在着片面性和错误。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苏敬提议修订新本草,唐政权组织了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孔志约等22人与苏敬一起集体编修新本草。

同时,唐政府“普颁天下,营求药物”,征集全中国各地所产的药物,并令绘出实物图谱,以供编书之用。

修订时,他们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序言所讲的“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稽之必正。

”不为过去的医药经典所局限,于公元659年撰成《新修本草》颁行。

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由国家颁行的最早的一部药典。

《新修本草》作为国家颁布的“药典“,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也成了医家必读的药物学版本。

它分为药解、图经、本草三部分,共54卷。

本草部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特点、产地、采集要点、治疗功效等;图经部分根据药物的实际形态描绘出图样,药解是对药物的文字说明。

书中共收载了844种药物,其中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

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医药书籍几乎全部靠手抄笔录或者口传心授保存下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本新的著作问世以后,若干年后,要么流失殆尽,要么经过反复传抄,错误百出。

直到北宋时期,印刷术盛行。

北宋时期,由政府组织人员两次对本草学进行编写整理,使许多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得以保存下来。

但是,这两次官修本草时,对古代的医药书籍只是有选择的采录,还有很多药学资料被遗弃了。

如果不及时加以收集,这许多手抄的古代药学资料就面临着湮没的厄运。

尽可能让前人所有的药学知识流传千古,就成了唐慎微的最大心愿。

但凭借个人之力要收集众多的古代手抄药学资料谈何容易。

有志者事竟成,唐慎微利用自身的优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

唐慎微想,读书人接触的书多,让他们来帮着自己收集资料不是更好吗?为此,唐慎微定下一个规矩,凡是士人来找唐慎微看病,分文不取,但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希望他们帮助收集名方秘录。

这个新奇的办法深得读书人的欢迎。

他们在看各种经史百家书时,只要发现一个药名、一条方论,赶紧记录下来告诉唐慎微。

就这样,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唐慎微终于收集到了大量的医药资料。

唐慎微在《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等书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研究,于1082—1083年(元丰五年至六年)间,编写了药物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收载药物1558种,多附药图,并说明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和主治功能,在每药之后附载有关方剂,首创了沿用至今的“方药对照”的编写方法。

尚书左亟蒲传正看过该书初稿后,要保荐唐氏做官,但唐氏拒而不受,继续修订增补自己的本草著作,约于1098年以后定稿。

此书共32卷,60余万字,是中国宋以前本草集大成之作。

问世后,历朝修刊,并数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颁行,沿用五百多年。

三、结语
这些本草专著是一脉相承的。

虽然在卷数、药物数量、注释及相关内容方面历代都有发展和增加,但在总的体例、分类、编排方式等,仍与《神农本草经》相同。

可以说后世有关本草著作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序文”发展为后世本草的“叙例”,三品药物发展成为后世本草的各类及分卷,药物条文保留在《证类本草》及各本草书中。

今日所见《证类本草》的“白文”,既是《神农本草经》的古文献,也是陶弘景的“朱文”。

从本草文献中可以了解中药的临床功效,这是本草学家对前人药物效用的总结归纳,也是本草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由于时代限制和文献的不足,本草文献不可能对前人关于药物的效用认识非常全面,许多药物的独特功效还存于医籍方书或民间之中,因此,对中药的效用进行挖掘和整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胜白,陈重明.本草学[M].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8.6.
(2)虞舜,《新修本草》所据《本草经集注》底本的有关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4卷第3期
(3)赵文业,重视证类本草的研究,中医文献杂志,1996.(2)
(4)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