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序

合集下载

敦煌《新修本草》残卷概说

敦煌《新修本草》残卷概说

敦煌‘新修本草“残卷概说于业礼(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201203)摘要:敦煌‘新修本草“共包括6个残卷,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㊁日本杏雨书屋㊁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及英国大英图书馆等㊂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 D12242与日本藏羽40残卷可拼缀,大英图书馆藏S.4534与S.9434可拼缀,实为4个残卷㊂数量虽少,而价值极大㊂尤其是P.3714卷十残卷,以朱墨杂书的形式写成,是目前最接近‘新修本草“原貌的残卷,为后人辑佚该书提供了较重要的参考依据㊂既往研究中已取得丰硕成果,集中于文本整理等方面,但对于敦煌残卷与其他‘新修本草“写本残卷的比较,以及敦煌残卷辑佚价值的挖掘等方面尚嫌不足,仍待进一步研究㊂关键词:‘新修本草“残卷;敦煌文献;文献价值中图号:G256;R2 5;K87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222(2020)01003905‘新修本草“(以下简称‘新修“)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成书于唐显庆四年(659),已佚㊂根据本草学著作编纂特点,‘新修“是在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其中包含了‘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及‘集注“的全部内容㊂其后宋人又在‘新修“的基础上编纂而成‘证类本草“,‘新修“全文被纳入其中㊂所以‘新修“虽亡,而内容实存㊂除此以外,‘新修“另有日本抄本残卷及敦煌残卷存世,部分保留了原貌㊂尤其是敦煌P.3714‘新修“卷十残卷,以朱墨杂书的形式写成,是目前最接近‘新修“原貌的残卷,为后人辑佚该书提供了较重要的参考依据㊂后世辑佚‘新修“文本的约有数家,目前流传较广的有日本学者冈西为人辑本及中国学者尚志钧辑本,二者各有特点,可互为补充㊂但就敦煌‘新修“残卷的利用度来说,却都存在不足㊂敦煌‘新修“共包括6个残卷,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㊁日本杏雨书屋㊁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及英国大英图书馆等㊂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 D12242与日本藏羽40残卷可拼缀,大英图书馆藏S.4534与S.9434可拼缀,故实为4个残卷㊂既往研究较多,以下作详细梳理,以期能从整体上把握敦煌‘新修“残卷的价值,为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㊂1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 D12242残卷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第十五讲中,有 敦煌发现的多件‘新修本草“写本(S.4534㊁S. 9434㊁P.3714㊁P.3822以及未刊的北图和李盛铎旧藏本) 等语,提示北图有未刊‘新修“残片[1]㊂后岩本笃志‘文字和纸张背后看到的敦煌的<新修本草>“一文中,也介绍过敦煌本‘新修本草“序例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2]㊂2008年,岩本又著‘唐<新修本草>编纂と 土贡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断片考“专文谈及该残片,考证可与日本杏雨书屋藏羽40残片进行拼缀,并绘制成图[3]㊂岩本该文后收入‘唐代の医药书と敦煌文献“(2015)一书中[4]㊂2016年,小曾户洋在 第一届出土涉医文献国际研讨会 上作了‘日本所存敦煌西域医药文书介绍“的报告,系统介绍了岩本的研究成果[5]㊂2016年,沈澍农出版‘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在代前言‘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研究总论“中再论及该残片,肯定了岩本的研究,确定该残片所㊃93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月第21卷第1期J O U R N A LO FN A N J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O FT C M(S O C I A LS C I E N C E)V o l.21N o.1M a r.2020收稿日期:2019 12 13;修稿日期:2020 01 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 D A332)作者简介:于业礼(1990-),男,安徽亳州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㊂载内容与羽40同为‘新修“序例,可以进行拼缀[6]41 42㊂通过核查‘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在第110册发现该残片编号为B D12242(图1),整理者拟名为 新修本草序例卷上 [7]㊂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该残卷清晰可见 新修本草 及 第一 等字样,当为‘新修“序例卷上起首残片,后缺,下部残损,现存3行文字㊂今录文如下:①新修本草 第一礼部郎② 勑等奉③ ѲѲ(后缺)图1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 D12242残卷根据图版及以上诸家的论述,可知B D12242可缀于羽40之前㊂两件残卷缺损的形状正相吻合,B D12242首行 草 字所缺左下角,得羽40可拼缀完整;后 第 字所缺上半边,也同样能够拼缀完成㊂B D12242第3行所存 田 勿 等字形,实为 播物 二字的右半部分,与羽40拼缀后,正可将 运阴阳以播物 一句补充完整㊂羽40为李盛铎旧藏敦煌文献,其来源是比较清楚的㊂ 为了避免敦煌古卷再遭遗失,学部命新疆巡抚何秋辇负责把残存的古卷运到北京㊂1910年这批文物运抵北京后,何秋辇之子何震彝约同精通版本目录学的岳父李盛铎等利用职务之便,将古卷中的精品 取走 ,后又把剩余卷子中较长的撕裂成为数段凑数㊂ [8]也就是说,李盛铎旧藏敦煌残卷与国图藏敦煌残卷的来源是一致的,所以出现同一卷子析裂为二,分藏两处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㊂至于该‘新修“序例卷上残卷,因残角很小,应不太可能是李盛铎等人撕裂所致㊂两件残卷拼缀后,一是可补充完整杏雨书屋藏‘新修“序例卷上所缺卷首文字;二是B D12242第1行下有 礼部郎 三字,比较传世文献,可知当是 礼部郎中孔志约传 的残余㊂‘大观本草“引 唐本序 中有此8字,尚志钧辑佚本‘新修“未将此8字辑入是不妥的[9]㊂2日本杏雨书屋藏羽40残卷该残卷彩色图版公布于‘敦煌秘笈(影片册)“第1册中[10]㊂自 序例卷上 始,至 尽医方之 止,共存63行文字,每行约30字,残损较为严重㊂原为李盛铎旧藏,1937年随其他三百余件敦煌遗书一起被李氏售与日本人,直至冈西为人在‘本草概说“一书中著录,称 由李盛铎氏所获得之‘新修本草“卷一之断简,此虽有‘新修本草“序例及陶隐居序之全文,然‘新修本草“序部分已破损不堪 [11],并将‘新修“序例部分照片刊于卷首,才为外人所知㊂以后马继兴㊁丛春雨及尚志钧三位对该残卷的录文整理等均是以冈西所刊照片为底本而成,该照片后又于1999年被‘中国本草全书“收入第六卷中[12],被尚志钧重版辑复本‘新修“时收入附录中,为国内学者熟知㊂但该残卷原件一直不知所踪,以上学者在介绍时均称 下落不明 ,至2010年小曾户洋‘敦煌本<新修本草序例>:新公开の李盛铎本“一文,才著明现藏于杏雨书屋[13]㊂2013年梁永宣也著文介绍了杏雨书屋对该残卷的收藏情况[14];2016年,沈澍农‘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出版,在书中收录该残卷彩色图版,并进行文字校录等相关研究工作[6]591 598㊂其他对该残卷进行研究的学者,日本方面有岩本笃志,他根据该残卷较‘证类“所引 唐本序 多 大唐之王天下 一大段记载高祖㊁太宗功绩和高宗身边积集包括药物在内的贡品等的文字,认为‘新修“ 奉敕撰集的意义在于体现唐朝皇帝德治,是一种礼仪行为 [15]㊂中国方面,马继兴据残卷中记述撰修领衔官员缺 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 等19字,认为是因赵国公即长孙无忌于显庆四年(659)㊃04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月第21卷第1期以谋反罪,责令自缢而死,所以不录其名,从而考证该残卷是抄写于659年之后[16]㊂按‘新修“修成于显庆四年(659)正月十七日,长孙无忌于显庆四年四月去官,七月自缢,马考证该残卷抄于659年之后,等于是说该残卷抄于‘新修“编成之后,这种说法没有意义㊂如果按照马这样的推测,可进一步认为该残卷抄于659年4月之后,则可确定为该残卷成书年代上限㊂该残卷成书年代下限则有待进一步考证㊂关于残卷中所缺19字,陈湘萍认为孔志约序撰于长孙无忌获罪前,‘新修“成书后仍以之为序,仅删去属于长孙无忌之名的19字碍语㊂后‘开宝新详定本草“(以下简称‘开宝“)引孔氏序文时因上19字 已非碍语,而得以保留,而 大唐之王天下 一段有关唐政府功德的话反而有碍于时政,故予以删节 ,此说近理㊂且可由上文推断,属于长孙无忌之名的19字很可能在‘新修“编成时仍在序中,至当年4月长孙无忌去官以后才被删去,所以有未删去此19字的版本存世,为‘开宝“编撰时所参,故而才会在‘开宝“引孔氏序中存有这19字㊂另外,陈湘萍还肯定了该残卷的价值,认为此即为‘新修“原序,辑复‘新修“时应以此为准[17]㊂3法藏P.3714残卷该残卷于1908年被伯希和带往法国,现藏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㊂正㊁背书写,一般认为,背面为杂书乾封二年(667)至总章二年(669)伊㊁西等州驿牒,正面即该残卷㊂自 桔梗 条后端起,至 白蔹 条止,共包括30种药物条文在内㊂共208行,每行书大字15~16字,小字20 ~21字㊂最早由王重民于1937年判定属‘新修“卷十,并根据背面内容,判定其书写年代 或尚在乾封以前,距成书才十数年,较天平写本(731),又为近古矣㊂ [18]152 153该观点得到后来如马继兴㊁丛春雨㊁沈澍农等的认同㊂然据图版考察,抄写伊㊁西等州驿牒的一面,天头㊁地脚均有裁减的痕迹,部分文字缺损;且前后内容不一,当是为了抄写‘新修“而被拼接在了一起㊂所以写有伊㊁西等州驿牒的才是正面,而‘新修“所在的实为背面,抄写年代应晚于伊㊁西等州驿牒所署年代最晚的总章二年(669)㊂抄写年代下限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㊂又该残卷以朱墨杂书的形式抄写,朱书大字为‘本经“文,墨书大字为‘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文,小字紧接大字原文之后的为‘别录“旧注属于药物七情部分的文字;条文之后的为陶弘景注文,‘新修“文则以 谨案 的形式附于‘集注“文之后㊂‘新修“新增的药物则全抄成墨书大字,后附以 新附 字样㊂这种抄写形式较清晰地反映了‘新修“的原貌,根据这一形式,也可很清晰地知道该残卷所存30种药物中,赭魁㊁及己㊁侧子㊁由跋根4种药物为‘新修“新增药物,余均为‘本经“原载㊂赵健雄认为赭魁等4种药物名墨书,是陶弘景新增的药物,此说不妥[19]㊂该残卷也是敦煌‘新修“残卷中唯一以朱墨杂书形式抄写的,也是目前存世唯一一件朱墨杂书抄写的‘新修“残卷,是对朱墨杂书这一著作形式进行考察研究的重要参考材料㊂如虞舜㊁王家葵就以该残卷和吐峪沟出土‘集注“残卷,从有助甄别‘本经“佚文㊁有助确定‘集注“的编写体例㊁可资研究‘集注“‘新修“‘证类“异同等三个方面肯定了这两件残卷的价值[20]㊂ 朱墨杂书 作为中国古代本草学著作中一种独特的著作形式,对于考察本草学著作体例的形成㊁对于‘本经“等相关已佚本草学著作的辑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㊂由于该残卷的重要性,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也较多㊂对该残卷进行照片公布的有‘法藏敦煌残卷“㊁‘新修“附录㊁‘中国本草全书“‘中国出土古医籍考释与研究“(中卷)和‘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前者为黑白照片,后三者均为彩色照片,非常清晰㊂目录著录的有罗福颐[21]㊁龙伯坚[22]等㊂对该残卷录文㊁校注整理的有马继兴㊁赵健雄㊁丛春雨㊁陈增岳及沈澍农等㊂冈西为人㊁尚志钧辑佚本‘新修“的卷十部分也均是以该残卷为底本完成㊂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陈湘萍对该残卷中小字的情况进行了考察[17];杨扶德以该残卷中30味药物进行了原植物的考订[23]等㊂㊃14㊃于业礼:敦煌‘新修本草“残卷概说第1期4英藏S.4534残卷该残卷为1908年斯坦因自敦煌携往英国,现藏大英图书馆㊂正㊁背抄写,背面为宅经残卷,正面即该残卷㊂首尾残缺,又析作甲㊁乙两段㊂甲段高25厘米,长16厘米,存文字9行,载有栗㊁樱桃㊁梅实3种药物条文,王重民于1938年最早判定属‘新修“卷十七果部㊂乙段高26厘米,长66厘米,存文字28行,始于蕺条注语,止于胡麻条,共存‘新修“卷十八蕺㊁葫㊁蒜㊁堇汁㊁芸薹五种药物条文及卷十九子目和胡麻一种药物条文㊂上有 新修本草米部卷第十九 字样,为‘新修“残卷无疑㊂‘新修“十八㊁十九两卷的内容也见于日本现存‘新修“残卷,王重民将该残卷所载内容与纂喜庐本‘新修“残卷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差异颇大,除部分条文内文字差异,如梅实条 偏枯不仁死肌 ,纂喜庐本 死肌 作 死肥 ;蕺条 令小儿食之 ,纂喜庐本 食之 作 含之 等;二者所见卷十九目次也不尽相同,如纂喜庐本脱 麻子 一目,与总数二十八种不符;又 廿二种名医别录 ,纂喜庐本脱 廿 字等[18]153 154㊂该残卷全以墨笔抄写,正文用大字,陶弘景注文用小字,‘新修“注文冠以 谨案 字样;‘新修“新增的药物则在文末附以 新附 字样,与日本抄本残卷格式基本相同㊂赵健雄根据其中部分文字的书写方式,判定其为唐代写本,抄写时间与日本古本相近[19]㊂陈湘萍也从避讳世㊁治字判断属唐代写本,与赵观点一致[17]㊂对该残卷照片公布的除了‘英藏敦煌文献“,王淑民㊁马继兴和沈澍农也有公布,后三者为彩色照片,十分清晰㊂另外,国际敦煌网站也公布了该残卷照片,可供学者下载使用㊂对该残卷录文㊁校注整理的有马继兴㊁赵健雄㊁丛春雨㊁王淑民㊁陈增岳和沈澍农等㊂尚志钧辑佚‘新修“时也参考了该残卷的内容㊂另外,陈湘萍㊁尚志钧均称该残卷为帛书,但从公布的彩色照片来看,当是纸本,其亲见者如王重民㊁王淑民等均未称是帛书,不知陈㊁尚两位所据为何㊂5英藏S.9434残卷该残卷与上件残卷一起,现藏于大英图书馆㊂前㊁后与上部均残,正㊁背书写,背面为宅经,正面即该残卷㊂高24.5厘米,长13.5厘米,存文字5行,包括梅实㊁枇杷叶两种药物残文,属‘新修“卷十七的内容㊂日本学者真柳诚发现该残片可与上件S.4534残片缀合,后王淑民在大英图书馆查阅该残卷时,也发现 两个裂片纸质色泽㊁字迹墨色㊁书写格式均相同 [24]㊂沈澍农在著作中对各残片的拼缀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附以拼缀图㊂另外,王淑民㊁沈澍农二位还对拼缀后的残卷进行了录文和校注整理㊂马继兴㊁陈增岳等对该残卷也进行了录文整理㊂6法藏P.3822残卷该残卷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正㊁背书写,前后缺,高28.8厘米,宽未详㊂每页上1/3中间有一处孔洞,约等于一字大小,结合残卷的形制来看,原卷当为 梵夹装 ,或称之为 贝叶装 ㊂这是敦煌被吐蕃占领时期常用的一种装订方式,因此可据此推测其抄写年代㊂现存13行文字,每行30~35字不等,除每药名上冠以朱圈外,不以朱墨杂书的形式抄写,也无大㊁小字的区别㊂谭宗达根据该残卷中所载苦瓠㊁水苏㊁蓼实㊁葱实四种药物条文见于‘本经“,紫苏㊁荏子㊁苜蓿㊁芥四种药物条文见于‘别录“,葱实条下 谨案 以下文字见于‘新修“,考证该残卷与‘新修“有密切关系,但非同一书,可能是‘本草音“或‘食性本草“残卷,抄写年代在唐末五代时期[25]㊂而赵健雄将该残卷与‘新修“残卷相比,发现该残卷所载内容均见于‘新修“卷十八,但文字相差较多,判定属‘新修“卷十八的节录本[20]㊂其他学者如马继兴㊁丛春雨㊁陈增岳等多从之㊂根据谭宗达的统计,该残卷所载八种药物条文共384字,较‘新修“卷十八所载该八种药物文字1883字,少1449字,‘新修“新增的内容除 葱实 一条下仍存外,余均不存,药物排列顺序也较‘新修“差别很大,很难以 ‘新修“节录本 称之㊂近来,岩本笃志从所节抄的内容推测这可能是 9世纪敦煌的某个僧侣为了将从本草书中获得的知识活用于寺田经营而抄写的 [4]㊂这一观点或仍有商榷余地,但无疑提供㊃24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月第21卷第1期了一个可供学者思考与探索的方向㊂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既往约百年间,对敦煌出土‘新修“残卷的研究十分深入,研究角度也很丰富,以公布图版㊁文本整理㊁内容属性判定等为主,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㊂同时,也可以看出敦煌‘新修“残卷的重要价值㊂但由于多种原因,既往研究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未来研究需重点着力的地方㊂略作总结,约有以下数端㊂第一,敦煌‘新修“残卷文本整理仍未尽善㊂近年来,敦煌文献俗字研究渐成为热潮,敦煌‘新修“残卷俗字方面的研究虽亦有少数文章面世,如安沙沙‘唐写本<新修本草>词汇释证“[26]等,但仍很不足㊂文字的整理与写本文献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密切相关,如抄写符号㊁写本形制等,而既往该方面的研究著作几乎没有㊂第二,未能充分与其他传世‘新修“文献作对比研究㊂现存‘新修“残卷,还有日本抄本残卷㊂最早是由田边史抄录于天平三年(731),13世纪末有影抄本,19世纪发现于仁和寺,故又称 仁和寺本 ㊂现存残卷十卷,包括卷四㊁五㊁十二㊁十三㊁十四㊁十五㊁十七㊁十八㊁十九和二十㊂发现之后,又产生了多种影抄影刻本,国内流传较广的有傅云龙籑喜庐本(1889)和罗振玉本(1891)两种㊂敦煌残卷与日本残卷之间,不仅内容上可以对比,其他如形制㊁抄写等方面亦可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而目前仍没有重要的研究著作问世㊂第三,敦煌‘新修“残卷的辑佚价值仍待挖掘㊂上文已探讨,敦煌‘新修“残卷无疑最接近‘新修“原貌,对于现代辑佚‘新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㊂冈西为人及尚志钧辑本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敦煌‘新修“残卷加以利用,但对于敦煌‘新修“残卷辑佚价值的具体体现㊁对于‘新修“辑佚本的校勘等方面,仍缺乏专门的探讨㊂参考文献:[1]荣新江.敦煌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02.[2]岩本笃志.文字と紙背から見た敦煌における<新修本草> コンビュータによる用字整理を通して[J].唐代史研究,2006(9):56 72.[3]岩本笃志.唐<新修本草>编纂と 土贡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断片考[J].东洋学报,2008,90(2):113 143.[4]岩本笃志.唐代の医药书と敦煌文献[M].东京:角川学艺,2015.[5]小曾户洋.日本所存敦煌西域醫藥文書介紹[C]//出土医学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6:160 162.[6]沈澍农.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10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344.[8]黄薇.李盛铎 旧藏 敦煌古卷的前世今生[J].艺术品鉴,2014(2):113 115.[9]尚志钧.新修本草[M].辑复本.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0]吉川忠夫.敦煌秘笈影片册(1)[M].大阪:公益财团法人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2009:270 272.[11]冈西为人.本草概说[M].东京:创元社,1977:1 2.[12]中国本草全书:第6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39.[13]小曾户洋.敦煌本新修本草序例:新公開の李盛鐸本[J].汉方の临床,2010,57(6):882 884.[14]梁永宣.日本各地收藏中医古籍的图书馆(四) 杏雨书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7):742 743.[15]岩本笃志.唐朝の医事政策とɛ新修本草ɑ:李盛鐸将来本序例を手がかりとして[J].史学杂志,2005,114 (6):1046 1070.[16]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731.[17]陈湘萍.敦煌残卷‘新修本草“文献学考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22(2):39 41.[18]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0.[19]赵健雄.‘新修本草“及其敦煌残卷考析[J].山西中医,1988,4(1):17 18.(下转52页)㊃34㊃于业礼:敦煌‘新修本草“残卷概说第1期志,2018,59(24):6 11.[9]I O R A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f i g u r a t i v ea n dl i t e r a l l a n-g u a g e:T h e g r a d e ds a l i e n c eh y p o t h e s i s[J].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1997(7):183 206.[10]马利军,马云霄,梁俊煜,等.熟悉度和语汇类型对歇后语加工的影响:基于E R P s的证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7 83. [11]张华.关于留学生对中医的态度及中医国际化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8,422(14):91 92.[12]徐鹏,王颖,郝模.农村居民对中医的态度决定中医的前途[J].亚太传统医药,2006(4):11 16. [13]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J].中国科技术语,2014,16(1):62 64.[14]权五赫.一个以 金 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5]马利军,梁俊煜.粤语歇后语语义性质及其内部关系研究 兼与汉语歇后语数据对比[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1):121 128.(上接43页)[20]虞舜,王家葵.论两种朱墨分书本草残卷的文献学价值[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 (2):101 103.[21]罗福颐.西陲古方技书残卷汇编[J].中华医史杂志,1952(1):27 30.[22]龙伯坚.现存本草书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7 19.[23]杨扶德.敦煌遗书‘新修本草“残卷原植物考订[J].甘肃中医,2000,13(5):7 10.[24]王淑民.英藏敦煌医学文献图影与注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3.[25]谭宗达.敦煌本 无名本草 残卷考[J].敦煌研究, 1987(4):96 99.[26]安沙沙.唐写本‘新修本草“词汇释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P r e v u e o nD u n h u a n g R e m n a n t s o f N e w l y R e v i s e d M a t e r i aM e d i c aY UY e l iI n s t i t u t eo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H u m a n i t i e s S h a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S h a n g h a i 20120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D u n h u a n g N e w l y R e v i s e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c a c o n s i s t so f s i x r e m n a n t s w h i c ha r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p r e s e r v e d i nN a t i o n a l L i b r a r y o fC h i n a N a k a m e iH o n e y a i n J a p a n P a r i sN a t i o n a l L i b r a r y a n dB r i t i s hL i b r a r y A m o n g t h o s e r e m n a n t s B D12242i nC h i n a a n dY U40i n J a p a n c a n b e s t i t c h e d t o g e t h e rw h i l e S4534a n dS9434c a n b e s t i t c h e d N a m e l y t h e r e a r e o n l y f o u r r e m n a n t s s m a l l q u a n t i t i e sb u tw i t h g r e a tw o r t h e s p e c i a l l y P3714i nP a r i s r e c o r d e d t h e o r i g i n a l t e x t i n r e da n d t h en o t e s i nb l a c k w h i c hs e e m s c l o s e s t t o t h eo r i g i n a l N e w l y R e v i s e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c a a n d p r o v i d e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c o m p i l i n g a n d c o l l a t i n g G i v e n t h a t t h e p r e v i o u s s t u d y m a i n l y o n c o l l a t i n g t h e t e x tw i t hm y r i a d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 r e a r e f e ws t u d y e i t h e r o n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D u h u a n g r e m n a n t s a n d o t h e r d i-l a p i d a t e dv o l u m e s o r o n e x p l o r i n g t h e v a l u e o fD u n h u a n g r e m n a n t s f o r t h e c o m p i l i n g a n d c o l l a t i n g H e n c e t h e p a-p e r i s a i m e d t oh a v e a f u r t h e r s t u d y o n t h a tK E Y W O R D S r e m n a n t s o f N e w l y R e v i s e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c a D u n h u a n g l i t e r a t u r e l i t e r a t u r e v a l u e ㊃25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月第21卷第1期。

《新修本草》-卷第四金之所生,处处皆有

《新修本草》-卷第四金之所生,处处皆有

《新修本草》-卷第四金屑味辛,平,有毒。

主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除邪毒瓦斯,服之神仙。

生益州,采无时。

金之所生,处处皆有,梁、益、宁三州及建晋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谓之生金。

辟恶而有毒,不炼服之杀人。

建、晋亦有金沙,出石中,烧熔鼓铸为埚,虽被火亦未熟,犹须更炼。

又高丽、扶南及西域外国成器,金皆炼熟可服。

《仙经》以KT 、蜜及猪肪、牡荆、酒辈炼饵柔软,服之神仙。

亦以合水银作丹砂外,医方都无用,当是犹虑其毒害故也。

《仙方》名金为太真。

<目录>卷第四银屑味辛,平,有毒。

主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年。

生永昌,采无时。

银之所出处,亦与金同,但皆是生石中耳。

炼饵法亦相似。

今医方合镇心丸用之,不可正服尔。

为屑当以水银磨令消也。

永昌本属益州。

今属宁州,绝远不复宾附。

《仙经》又有服炼法,此当无正主疗,故不为《本草》所载。

古者名金为黄金,银为白金,铜为赤金。

今铜有生熟,炼熟者柔赤,而《本经》无用。

今铜青及大钱皆入方用,并是生铜,应在下品之例也。

〔谨案〕银之与金,生不同处,金又兼出水中。

方家用银屑,当取见成银薄,以水银消之为泥。

合硝石及盐研为粉,烧出水银,淘去盐石,为粉极细,用之乃佳。

不得已乃磨取屑耳。

且银所在皆有,而以虢州者为胜,此外多锡秽为劣。

高丽作帖者,云非银矿所出,然色为器辟恶,乃为瑞物也。

<目录>卷第四水银味辛,寒,有毒。

主疥瘙,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虫虱、堕胎、除热。

以傅男子阴,阴消无气。

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复为丹。

久服神仙,不死。

一名汞。

生符陵平土,出于丹砂。

畏磁石。

今水银有生熟。

此云生符陵平土者,是出朱砂腹中,亦别出沙地,皆青白色,最胜。

出于丹砂者,是今烧粗末朱砂所得,色小白浊,不及生者。

甚能消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还复为丹,事出《仙经》。

酒和日曝,服之长生。

烧时飞着釜上灰,名汞粉,俗呼为水银灰,最能去虱。

〔谨案〕水银出于朱砂,皆因热气,未闻朱砂腹中自出之者。

《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的比较浅析

《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的比较浅析

《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比较浅析摘要:中国医药学源远流长,无数的医药学家为本草学的发展付出了心血。

本草学的研究工作一直得到政府和医家的重视,历史上出现了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本草文献著作,这些本草学的全面研究和总结工作大大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本次将就《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本草学,《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正文:一、承继关系《神农本草经》是后世公认的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是汉代以前人类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有关药物学知识的总结。

南朝齐梁时代的陶弘景沿用《神农本草经》原有分总论、各论的体例,把总论部分增补并加以注释,为成《本草经集注》卷一序例。

各论部分除了将《神农本草经》不同版本的药物种类确定为365味,从《名医别录》中也选用药物365味,合计730味,并按他自己的见解予以注解,这就是《本草经集注》后6卷的内容。

唐初苏敬《新修本草》是由《本草经集注》和《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是正文、是主体,《药图》是当时全国各地选送的药物标本绘画而成,《图经》是药图的文字说明,其主体内容沿用了陶弘景的体例和方法。

北宋马志等人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经过两次修订,著成《开宝重定本草》(即《开宝本草》)。

《开宝本草》问世数十年后,掌禹锡等完成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经》,简称《嘉祐本草》。

《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问世后,由于分刊不便于检阅,由陈承将两部分合为一书,于1092年编成23卷的合刊本,名曰《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

蜀地世医唐慎微也将二者合而为一,增加的内容更多,举凡经、史、子、集中有关药物学知识,一概收入书中,定名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后来虽在1108年稍作修定改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116年由曹孝忠校刊更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但其基本内容未作变更。

南宋时期虽对《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数次翻刻、校刊,唯1249年张存惠的翻刻不但重新校刊,更将寇宗奭的《本草衍义》附入其中,书名也改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新修本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新修本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新修本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新修本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最早由国家制定颁行的药典性本草专著。

新修本草序原文及翻译医古文

新修本草序原文及翻译医古文

原文:盖闻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

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

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沴,易愆寒燠之宜。

中外交侵,形神分战。

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

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期於夭折。

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

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

刳麝剸犀,驱泄邪恶;穗丹炼石,引纳清和。

大庇苍生,普济黔首。

功侔造化,恩迈财成。

日用不知,于今是赖。

岐、和、彭、缓,腾绝轨于前;李、华、张、吴,振英声于后。

昔秦政煨燔,兹经不预;永嘉丧乱,斯道尚存。

梁陶宏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

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

惜其年代浸远,简编残蠹,与桐、雷众记,颇或踳驳。

兴言撰缉,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经方,润色医业。

然而时锺鼎峙,闻见阙于殊方;事非佥议,诠释拘于独学。

至如重建平之防己,弃槐里之半夏。

秋采榆仁,冬收云实。

谬粱米之黄、白,混荆子之牡、蔓。

异繁缕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

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钩吻、黄精,引这连类。

铅、锡莫辨,橙、柚不分。

凡此比例,盖亦多矣。

自时厥后,以迄于今。

虽方技分镳,名医继轨,更相祖述,罕能釐正。

乃复采杜蘅于及己,求忍冬于络石;舍陟釐而取莂藤,退飞廉而用马蓟。

承疑行妄,曾无有觉;疾瘵多殆,良深慨叹。

既而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臣苏敬,摭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紊遂表请修定,深副圣怀。

乃诏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太中大夫行尚药奉御臣许孝崇等二十二人,与苏敬详撰。

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

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

名实既爽,寒温多谬。

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

于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

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

遂乃详探秘要,博综方术。

《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又被称为《唐本草》、《英公本草》,体例源自《本草经集注》,分类将《本草经集注》的草木、虫兽二部再细为草部、木部、兽禽部、虫鱼四部。《新修本草》正文部分收录了850种药,比前代药学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新增药物114种,对古书未载的内容加以补充,内容有误者,重加修订,新增龙脑、安息香、胡椒、郁金、诃子等新药,还收录武则天的美容秘方,又载有以白锡、银箔、水银合成的补牙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正式颁布天下之后就作为临床用药的法律和学术依据,流传了400余年,代表了中古时期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日本《律令蜒喜式》记载:“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正文部分收录了850种药比前代药学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新增药物114种对古书未载的内容加以补充内容有误者重加修订新增龙脑安息香胡椒郁金诃子等新药还收录武则天的美容秘方又载有以白锡银箔水银合成的补牙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正式颁布天下之后就作为临床用药的法律和学术依据流传了400余年代表了中古时期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新修本草》又名《英公本草》[1],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学专著,成书于唐显庆四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显庆三年(657年),右监门府长史苏敬向唐高宗进表请修本草,高宗下令组织了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孔志约等22人与苏敬同编新本草,"普颁天下,营求药物",从唐显庆二年开始编写到唐显庆四年正月使其成书共历时两年。全书共54卷,分为三部分:正文、药图和图经。《正文》即通称《新修本草》凡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
《新修本草》亦有错误,苏敬等人误把枫树当做枫香,如“炼丹”被列为上品之情形。陈藏器对该书进行补遗,编成《本草拾遗》。敦煌石窟曾发现手抄本,现仅存残本于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图书馆。

医古文讲义

医古文讲义

一、扁鹊传(一)本篇内容要点⒈词语注释①舍长②(长桑君)过③谨(遇) ④闲(与) ⑤殆(非人) ⑥公族⑦(血脉)治⑧而(何怪) ⑨(必)闲⑩中庶子喜方者⑾治(穰) ⑿中害⒀阳缓而阴急⒁(暴)蹷⒂鸡鸣⒃收(乎) ⒄(未)能⒅精光⒆诞(之) ⒇醴洒(21) (一)拨(22)因(五脏之输) (23)诀(脉) (24)搦(髓脑) (25)揲荒爪幕(26)咳(婴) (27)终日(28)以郄视文(29)写形(30) (闻病之)阳,(论得其)阴(31)大表(32)曲止(33)眩(然) (34) 挢(然) (35)中阙(36)弃捐填沟壑(37)服臆(38)(长)潸(39)忽忽(40)厉针砥石(41)有闲(42)(肠胃)闲(43)司命(44) 重(难治) (45)贵(妇人) (46)带下医(47)伎(不如) (48)由(扁鹊)⒉句子今译①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

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

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

②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

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

”居二日半,简子寤。

③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

④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二).练习一、通假字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

(穰,通“禳”,祛除邪恶的祭祀)2.故暴蹷而死。

(蹷,通“厥”,昏厥。

)3.治病不以汤液醴洒。

(洒,通“酾”,过滤的酒)4.案扤毒熨。

(案,通“按”,按摩)5.诀脉结筋。

(诀,通“决”,疏通。

)6.揲荒爪幕。

(荒,通“肓”,膏肓;幕,通“膜”,横膈膜。

)7.嘘唏服臆。

(服,通“愊”,郁满。

)8.使良医得蚤从事。

(蚤,通“早”,及早。

)9.臣是以无请也。

(无,通:“毋”,不。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

(伎,通“技”,技术。

)二、古今字1.揲荒爪幕。

(爪,同“抓”,疏理。

)2.以郄视文。

《新修本草》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整理

《新修本草》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整理

《新修本草》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整理【摘要】对《新修本草》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进行了辑录整理。

整理后发现,《新修本草》收集药物地域范围包括了岭南,共记载了47种产于岭南地区或与岭南有关的药材,包括玉石部8种、草部11种、木部15种、兽禽部2种、虫鱼部6种、果部2种、菜部1种、米部1种、有名无用1种,具体药材有丹沙、雄黄、石、薏苡仁、桂、干漆、沉香、厚朴、槟等。

分析了岭南地区药材的本土性、岭南药物治病的特异性和岭南本土药物对全国中药的贡献,说明岭南医学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新修本草》;岭南药物《新修本草》是唐代官府于公元659年制定的本草,有中国最早的药典之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1]。

全书由本草、药图、图经3部分组成,其中本草是文字部分,共20卷,另目录1卷;药图是药物的图谱,共25卷,另目录1卷;图经是药图的说明,共7卷,计54卷。

载药850种。

1收集药物地域范围包括岭南岭南古属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的辖地。

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条山脉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

《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

汉武帝统一南中国后,将岭南分为苍梧、南海、郁林、合浦、交趾。

岭南又称岭外、领表。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

岭南之名始于唐贞观时,其所辖范围约为当今之广东、海南及广西大部分和越南北部[2]。

《新修本草》序卷第一曰:“范汪方百余卷,及葛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径用者,或田舍试验之法,或殊域异识之术。

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

饼店蒜,乃是下蛇之药;路边地,而为金疮所秘。

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3]26 。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序》注解新修本草(1)·序蓋聞天地之大德曰生,運陰陽以播物(2);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盡年(3)。

蟄穴棲巢,感物之情蓋寡(4);範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5)。

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6);六氣斯沴,易愆寒燠之宜(7)。

中外交侵,形神分戰(8)。

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9);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10)。

幾纏膚腠,莫知救止(11);漸固膏肓,期於夭折(12)。

(1)《新修本草》:自東漢《神農本草經》成書以來,歷代醫家奉為圭臬,魏晉時有《名醫別錄》,乃彙集名家用藥經驗而成。

南朝齊粱時的陶弘景參考二書,多方搜集,撰《本草經集注》,載藥730種,流傳一百六十多年。

唐初,國勢隆盛,疆域遼闊,貿易繁興,新藥增多,醫療經驗亦待總結。

高宗顯慶二年(西元657年),朝議郎蘇敬認為《本草經集注》因客觀條件多有舛謬,向朝廷建議重修本草,被高宗採納,旋即指定由太尉長孫無忌領銜,組織檢校中書令許敬宗、太史令李淳風、禮部郎中孔志約、尚藥奉御許孝崇與蘇敬等二十餘人進行編纂。

同時,朝廷“普頒天下,營求藥物”,徵集各地郡縣所產藥物,并令繪圖。

顯慶四年(西元659年)正月,《新修本草》撰成,全書共五十四卷,含藥圖、圖經、本草三部份,共載藥物844種。

禮部郎中孔志約作了這篇序。

同年,朝廷又起風波,長孫無忌因反對武后擅權,許敬宗承帝后之意,誣陷其謀反,無忌被削官,流放黔州。

於是本草修成後,改由尚書左僕射英國公李勣領銜進呈高宗皇帝,頒行天下。

《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朝廷組織人力編訂的本草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孫思邈撰寫《千金翼方》時,將其大部份內容收入書中。

《新修本草》傳播甚廣,玄宗時已經流入日本,被其醫家奉為處方用藥指南。

可惜宋代時,本書散佚,內容散落於其他本草著作中。

(2)天地之大德曰生,運陰陽以播物:《周易·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

宇宙中最寶貴的就是生命,我們所認知的世界,生命是天地所賜。

新修本草和外台秘要(5)

新修本草和外台秘要(5)

《新修本草》序孔志约1.了解《新修本草》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2.了解骈文的特点3.掌握本文的常用词词义和通假字1.作者孔志约,唐初人。

参加《新修本草》的编辑工作,并撰有《本草音义》二十卷(已佚)2.作品本文概述《新修本草》的编撰缘由、编写原则和特点。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经唐高宗批准,太尉长孙无忌受命领衔,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编写,历时二年。

全书共五十四卷,分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为基础,纠正其中的错误,增加药物120种,共收药物850种。

是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比1542年编成的纽伦堡药典早八百多年。

此书到北宋时逐渐散佚,但基本内容保存在宋代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

分三部分:1.概述药物学的起源、发展及重要作用2.肯定《本草经集注》的成就,指出错误,说明重修的意义3.阐明本书的编写原则及过程1.运阴阳以播物。

(繁殖)2.资亭育以尽年。

(凭借)3.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

(败坏)4.中外交侵,形神分战。

(并,一起)5.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

(间隙)6.几缠肤腠,莫知救止。

(微)7.渐固膏肓,期于夭折。

(必定)8.承疑行妄,曾无有觉。

(竟然)1.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

(深入探求)2.功侔造化,恩迈财成。

(“侔”等同。

“迈”超过)3.腾绝轨于前。

(传播)4.昔秦政煨燔,兹经不预。

(牵涉)5.梁陶宏景雅好摄生。

(一向)6.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

(删改,修订)7.惜其年代浸远。

(逐渐)1.与桐、雷众记,颇或踳驳。

(有)2.然而时钟鼎峙。

(当,遭逢)3.至如重建平之防己。

(推崇)4.摭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紊。

(“摭”,摘取。

“纰”,错误)5.遂表请修定,深副圣怀。

(符合)6.悬百王而不朽。

(传布)1.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

(名词作动词,命名)2.日用不知,于今是赖。

(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3.遂表请修定,深副圣怀。

(名词作动词,上表)4.《本经》虽阙,有验必书。

《新修本草·序》译释

《新修本草·序》译释

《新修本草·序》译释原文:纪(记录往事的古籍)称:望龙光知古剑,觇(观察)宝气辨明珠。

故萍实(水萍的果实)商羊(传说中的鸟名),非天明(天资聪明)莫洞(洞悉)。

厥(其)后博物(广知事物)称华(西晋张华),辩字称康(嵇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比喻稀少)耳。

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至)予弇山园(园名)谒予,留饮数日。

予观其人,晬然(润泽有光彩的样子)貌也,癯然(消瘦的样子)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的确)北斗以南一(第一)人。

求解其上装,起辰物(多余之物),存有《本草纲目》数十卷。

曰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颏椎(比喻愚笨),短絵典籍,若啖(喝)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音韵学方面的著作)农圃(农业和果菜园艺方面的书籍),医卜星相(星命相之术方面的书),乐府(诗曲方面的书)诸家,稍存有得处,辄着存有数言(字)。

古有《本草》(指《神农本草经》)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至)国朝(本朝)注释,群氏旧有(久远)矣。

第(只是)其中舛缪高讹传,遗漏不容枚数(一一计数)。

实乃敢奋编摩(编撰研究)之志,僭(不自量力)篡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托福八百余家,稿凡三极易,复者芟(删掉)之,阙者警总(增选)之,讹者绳(制止)之。

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成一十六部,撰成五十二卷,虽非内置(总结前人成果而自成一体),亦粗壮对备,僭谓之“本草纲目”。

愿意(期望)乞一言(此为一篇序言),以托永恒。

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确定通用名)为纲,附释名(解释命名的含义)为目,正始(从端正名义开始)也。

次以集解(汇集诸家解说),辩疑正误,详其土产(产地)形状也;次以气味(说明药物的性味)、主治附方,著(阐明)其体用(药物的性质和功用)也。

上自坟典(三坟五典,泛指古代的经典),下及传奇(一般文艺作品),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品种)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本草新编》_序一_中医世家

《本草新编》_序一_中医世家

《本草新编》_序一_中医世家
人不学医,则不可救人;医不读《本草》,则不可用药。

自神农氏尝药以来,发明《本草》者数十家,传疑传信,未克折衷至正,识者忧之,冀得一人出而辨论不可得。

吾弟子陈远公,实有志未逮。

丁卯失意,肆志轩岐学,着《内经》未已,着《六气》书。

今又取《本草》着之,何志大而书奇乎。

嗟乎!陈子欲着此书者久矣,而陈子未敢命笔也,陈子少好游,遍历名山大川,五岳四渎,多所瞻眺,颇能抒发胸中之奇,且所如不偶。

躬阅于兵戈患难兴亡荣辱者有几,亲视于得失疾病瘴疫死生者又有几,身究于书史花木禽兽鳞虫者又有几。

是陈子见闻广博而咨询精详,兼之辨难纵横,又足佐其笔阵,宜其书之奇也,而陈子之奇不在此。

陈子晚年逢异人燕市,多获秘传,晨夕研求,几废寝食,竟不知身在客也。

嗟乎!真奇也哉。

然而陈子雅不见其奇,遇异人忘其遇,着奇书忘其书,若惟恐人不可救而用药误之也。

汲汲于着书为事,着《内经》、《六气》之书甫竣,复着《本草》。

嗟乎,真奇也哉,而陈子更奇。

谓医救一世其功近,医救万世其功远。

欲夫用药之人,尽为良医也,则本草之功用,又乌可不亟为辨论哉。

甚矣,陈子之奇也。

予评阅而序之首,喜得人仍出吾门而折衷至正,实可为万世法,是则余之所深幸者乎。

《新修本草》的现代研究进展

《新修本草》的现代研究进展
关于 《新修本草》 药物总数有两种记载,一种 是 850 种,一种是 844 种。对于总数为 844 种这种 说法,是根 据 《证 类 本 草》 转 录 《嘉 祐 本 草》 序 中所说,《新修本草》 较 《本草经集注》 的 730 种 药物新增 了 114 种 新 药 物 而 成,包 括 山 楂、芸 苔 子、人中 白、鲜 鱼、砂 糖 等。但 据 《医 心 方》 记 载 《新修本 草》 药 物 总 数 为 850 种,比 844 种 多 出 6 种[4]。
* [通信作者] 王莹,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 本草学; Tel: ( 0411) 85890200,E-mail: 625896689@ qq. com
·399·
2Hale Waihona Puke 19 年 3 月 第 21 卷 第 3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 Chin Med
Mar. 2019 Vol. 21 No. 3
对 《新修本草》 的关注度一直保持平稳,1981 年尚 志钧先生 《唐·新修本草( 辑复本) 》 的出版很大程 度上带动了学界的关注,推动了 《新修本草》 的相 关研究工作。
[关键词] 新修本草; 唐本草; 古籍研究; 中药史 [中图分类号] R28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890( 2019) 03-0399-06 doi: 10.13313 / j.issn.1673-4890.20190213006
Research Progress in Xinxiu Bencao ZHANG Xin-yue,WANG Ying*
[Keywords] Xinxiu Bencao; Tang Bencao; ancient study;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我国第一步药典

我国第一步药典

我国第一步药典
唐代《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是在公元659年由唐代苏敬等20余人编写的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

它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出版)早839年,比1535年颁发的世界医学史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早876年,比俄国第一部国家药典(1778年颁行)早1119年,所以有世界第一部药典之称。

原书是卷子本,计21卷。

除序例外,以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等分类,共收集药品850种,并注意药物实际形态。

当时曾下诏全国,征询各地药物形色,画成图形,另外还加有说明的图经。

《新修本草》的药图和图经的篇幅繁富,超过正文的内容。

在内容方面,《新修本草》也很突出。

由于当时正处于唐朝全盛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有不少外来药品通过贸易进入我国,如安息香、龙脑、胡椒、诃子、郁金、回香、阿魏等。

鸦片一物就是由波斯地区当贵重药物运进中原的。

由于《新修本草》内容丰富,所以一经问世,立刻四散传播,最早由当时来中国求法的日本僧徒传过去,对日本医学界影响很大,不久又传到朝鲜等国。

本书不仅流传广泛,而且流传时间也久。

自公元659年开始,直至公元10世纪的中叶(宋代),这300多年中,日本和我国的医家都把它列为必读之课本。

敦煌两件《本草经集注·序录》相关文书互勘举隅

敦煌两件《本草经集注·序录》相关文书互勘举隅
பைடு நூலகம்
出土 于敦煌 藏 经 洞 的龙 5 3 0 ( 本草经集注》 ( 以 下 简称 龙 5 3 0 ) 残卷 , 基本 上完 整地 保存 了《 集注》 序 录的 内容 , 对 于 后世辑 佚 和研 究 《 集注》 一 书有 着 重
世 因避讳 等原 因改 动所 致等 等 。 由于 《 集注 》 的成 书离 《 大观 》、 《 政 和》 较远 , 保
证, 共 得校 记 9则 。详 说 于此 , 以求正于方家。
关键词 : 本 草经集注
敦煌文 书 陶隐居序
李盛铎 旧藏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7 3 7 ( 2 0 1 7 ) 0 2 . 0 0 0 7 — 0 3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8 1 .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Yu Mu s e u m i n J a p a n.T h i s h a s t h e s a me c o n t e n t wi t h t h e o n e f r o m l i n e 1 t o l i n e 3 5 i n u n c o mp l e t e d v o l u me ( L o n g5 3 0) o fB e n Ca o J i n g Zh u i n o r d e rt o b e u s e d a s c o l l a t i o n.B y r e f e r r i n gi n he r i t e d c o n t e n t sf r o m Da Gu a n J i n gSh iZh e n gL e i Be i J iBe n C a o a n dZ h e n gHe J i n gS h i
n i n e p l a c e s o f c o l l a t i o n i n t h i s p a p e r .

九、《新修本草》序

九、《新修本草》序

[因方舛性]因地区不同而性味相异。方: 地方,地区。指产地。舛:差错,这里指 改变。
竊以動植形生,因方舛性。
春秋節變,感氣殊功。
[春秋节变,感气殊功]一年四季节令变更, 感受气候不同而功效有别。
[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离开药物本来 的产地,那么它的实体相同,但效果却不 一样。
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摘, 乃物是而時非。
采杜蘅于及己:据《新修本草》云:“(杜蘅) 今俗以及己代之。谬矣。及己独茎,茎端四叶, 叶间白花,殊无香气,有毒,服之令人吐。惟 疗疮疥,不可乱杜蘅也。”又云:“(及己) 入口使人吐,而今以当杜蘅,非也。”
乃復採杜蘅於及己,求忍冬於絡石。
[飞廉]菊科植物,形似蓟,一名漏芦,主治骨 节热、胫重酸痛
2、刳麝剸犀,驅泄邪惡;飛丹煉石,引納清和。 大庇蒼生,普濟黔首。功侔造化,恩邁財成。 日用不知,於今是賴。
剖取麝香,截取犀角,驱除病邪毒恶;水飞丹 砂,火炼金石,收纳清静平和之气。这才广泛 地庇护了百姓的健康,普遍地救济了人民大众 的性命。其功德等同于化生万物的天地,其恩 惠超越了筹谋成全万物的帝王。人们天天用它 而不知它的功用,直到现在仍然要依赖这些。
新修本草系苏敬首先建议经唐高宗批准由太尉长孙无忌受命领衔后又改命英国公李勣j领衔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编写历时二年于高宗显庆四年正月完成颁行全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比1542年编成的纽伦堡药典要早八百多年
《新修本草》序
孔志约
一、阅读提示
本文作者孔志约,唐初人,里居未 详。曾任礼部郎中兼太子冼马弘文馆大 学士。显庆四年(659年),孔志约与苏 敬等二十二人奉敕编纂《新修本草》, 孔志约为该书作序。另著有《本草音义》 二十卷,已佚。
文王和孔子,製作爻辭,暗中帮助人類;后稷 和伊尹,播厥百榖,恩惠延及百姓;岐伯、黄 帝、彭祖、扁鹊,颂扬並且辅助引導,德浑傳 布人間。他们都超越三千年,直到今日,人民 還在依赖着他们。

本草纲目序原文及译文注音

本草纲目序原文及译文注音

学术背景
明朝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儒学、道学 、佛学等各家学说蓬勃发展,为《本草纲目 序》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同时, 中医药学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本草纲 目》的编写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背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本草纲目序原文及译文注音
01
本草纲目序原文
原文内容
原文
《本草纲目》凡例
原文内容
第一卷至第四卷为“水部”,共60种;第五卷至第八 卷为“火部”,共13种;第九卷至第十二卷为“土部 ”,共60种;第十三卷至第十六卷为“金部与石部” ,共133种;第十七卷至第二十卷为“草部”,共410 种;第二十一卷至第二十四卷为“谷部”,共63种; 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八卷为“菜部”,共37种;第二 十九卷至第三十二卷为“果部”,共52种;第三十三 卷至第三十六卷为“木部”,共92种;第三十七卷至 第四十卷为“服器部”,共24种;第四十一卷至第四 十四卷为“虫部”,共71种;第四十五卷至第四十八 卷为“鳞部”,共24种;第四十九卷至第五十二卷为 “介部”,共24种;第五十三卷至第五十六卷为“禽 部”,共24种;第五十七卷至第六十卷为“兽部”,
译文内容
原文
始自一物,终至千余。广博精微,不可 殚述。
VS
译文
Starting with a single herb and ending with over a thousand, this book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fully describe its contents in detail.
译文内容
原文
乃人以病告,我以剂应。百一十二卷 ,方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首。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一)简介《中國本草全書》(全400卷)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簡介﹕《中國本草全書》共計400卷﹐2億5千萬字﹐其中含彩色圖片6千餘幅﹐黑白圖片2萬餘幅。

收錄了中國古代至1911年本草專著800餘種﹐相關本草文獻3000余種﹐文獻採集於國內外130多家藏書機構和個人。

全書由古籍附錄和索引兩大主體組成﹕1﹑古籍影印﹕共392卷﹐均為珍藏罕見版本。

內容分為﹕(1)本草專著類﹔(2)醫籍本草類﹔(3)類書本草類﹔(4)地方志本草類﹔(5)少數民族本草類﹔(6)城外本草類﹔(7)農書本草類﹔(8)佛道本草類﹔(9)雜著本草類等。

各類以年代為序編寫。

2﹑附錄6冊﹕(1)全書總目﹔(2)各卷詳目﹔(3)歷代所見本草書目考﹔(4)各國館藏本草書目考﹔(5)中國本草史大事記﹔(6)中國本草學大辭典。

3﹑索引2冊﹕用現代計算機手段掃描﹑修改﹐編製數據庫﹑索引等。

檢索項包括文獻名﹑著者名﹑藥品名﹑植物名﹑產地﹑加工﹑藥性﹑功能﹑主治等。

《中國本草全書》集中國本草文獻之大成﹐是世界圖書出版史上空前的一項系統工程。

版式設計獨具匠心﹐材質裝幀豪華精美﹐可供學習﹑檢索以及收藏之用。

书名:中国本草全书作者:中国文化研究会纂ISBN号:7-5080-2000-6价格:DNY360000.00(套价)刊行地:北京出版社:中原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页数:23,573页开本:30×29cm装帧形式:精装《中立国根本草全书》总目1、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马继兴辑本)……………………… 第二卷○○一神农本经(卢复辑本)…………………………… 第二卷一四七本草经…………………………………………… 第二卷二○五神农本草经(孙星衍、孙冯翼辑本)…………… 第二卷二三九神农本草经(狩谷斋辑本)…………………… 第二卷四一三神农本草经(森立之辑本)……………………… 第二卷四七五神农本草(王仁俊辑本)………………………… 第二卷五六三注释神农本草经………………………………… 第三卷○○一神农本经(姜国伊辑本)………………………… 第三卷三四一神农本经校注…………………………………… 第三卷三九五神农本草经(顾观光辑本)……………………… 第四卷○○一神农本草(王闓运辑本)………………………… 第四卷○六三神农本草经(黄奭辑本)………………………… 第四卷一四三神农古本草经…………………………………… 第四卷三四五药录……………………………………………… 第四卷四○九吴氏本草………………………………………… 第四卷四一五雷公炮炙论……………………………………… 第四卷四四三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甲本)………………… 第四卷五二九本草经集注(辑本)……………………………… 第五卷○○一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乙本)………………… 第五卷二八一亡名氏本草序例………………………………… 第五卷二八七唐新修本草残卷………………………………… 第五卷二九三新修本草(傅云龙本)…………………………… 第五卷三八五新修本草(敦煌残卷·甲本)…………………… 第六卷○○一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乙本)…………………… 第六卷○○九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丙本)…………………… 第六卷○二九新修本草序例(敦煌残卷·丁本)……………… 第六卷○三五新修本草(森立之影写本)……………………… 第六卷○四一重辑新修本草…………………………………… 第六卷二二九食疗本草………………………………………… 第六卷四八三石药尔雅………………………………………… 第六卷四九三何首乌录………………………………………… 第六卷五一五食医心鉴………………………………………… 第六卷五二一药谱……………………………………………… 第六卷五六五彰明附子记……………………………………… 第六卷五七七海药本草………………………………………… 第七卷○○一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第七卷○四一经史证类大观本草……………………………… 第九卷二八五重修政以及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第一一卷五一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龙谷大学本)… 第一三卷四七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画卷…………… 第一四卷五○五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神古克桢本)… 第一五卷三八一本草衍义……………………………………… 第一六卷三三九图经本草药性总论…………………………… 第一六卷四七一图经衍义本草………………………………… 第一七卷○○一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 第一九卷四九三履巉岩本草…………………………………… 第二○卷○○一本草图谱(周祜、周禧彩色绘画本)……………… 第二○卷四三一宝庆本草折中………………………………… 第二一卷○○一洁古珍珠囊…………………………………… 第二一卷五一七藏府标本药式………………………………… 第二一卷五三三珍珠囊………………………………………… 第二二卷○○一汤液本草……………………………………… 第二二卷○三一本草元命苞…………………………………… 第二二卷二二三本草衍义补遗………………………………… 第二二卷三三九日用本草(嘉靖四年刻本)…………………… 第二二卷三八七日用本草(万历四十八年刻本)……………… 第二二卷四七五饮膳方将……………………………………… 第二三卷○○一药准…………………………………………… 第二三卷一七一度荒本草(明代刻本)………………………… 第二三卷二九五度荒本草(朝鲜抄本)………………………… 第二四卷○○一滇南草本(务本堂本)………………………… 第二四卷○七九滇南本草图说………………………………… 第二四卷三一七滇南本草(云南丛书册)……………………… 第二四卷四五九滇南本草(云南刻本)………………………… 第二五卷○○一滇南本草(沐忠本) …………………………… 第二五卷一二三药性赋………………………………………… 第二五卷二五七本草集要……………………………………… 第二五卷二七三新编注释药性赋……………………………… 第二六卷○○一本草约言……………………………………… 第二六卷一六一食物本草(胡文焕精抄本)…………………… 第二六卷四五一食物本草(隆庆四年彩色抄绘本)…………… 第二七卷○○一本草品汇精要(罗马本)……………………… 第二八卷○○一本草纲目(金陵本)…………………………… 第三八卷○○一本草纲目(武林本)…………………………… 第四一卷三四一本草纲目(味古斋本)………………………… 第四七卷一五三神农本经融会贯通………………………………… 第五三卷○○一鼎刻京板太病院校正分类青囊药性赋……… 第五四卷二七一医方药性合编………………………………… 第五四卷三五七食物集………………………………………… 第五四卷四七一食鉴本草……………………………………… 第五五卷○○一体仁汇编·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 第五五卷○六一新刻药证类明………………………………… 第五五卷一三一太病院补遗本草歌诀雷公炮制……………… 第五五卷二六三南产志………………………………………… 第五五卷四八三药性粗评……………………………………… 第五六卷○○一本草发明……………………………………… 第五六卷三六一本草蒙筌……………………………………… 第五七卷○○一茹草编………………………………………… 第五七卷三○七本草便………………………………………… 第五七卷四四五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第五八卷○○一饮馔服食谱…………………………………… 第五八卷四七五本草定衡……………………………………… 第五九卷○○一万病回春·药性歌…………………………… 第五九卷四九五伤寒论条辨·本草钞………………………… 第五九卷五一五本草选………………………………………… 第六○卷○○一药鉴…………………………………………… 第六一卷○○一本草原始(李骑墙绘图本)…………………… 第六一卷一○七本草原始(永怀堂刻本)……………………… 第六二卷○○一炮炙大法……………………………………… 第六二卷五○一本草真诠……………………………………… 第六三卷○○一食物辑要……………………………………… 第六三卷二三一芷园臆草题药………………………………… 第六三卷三九九本草汇言……………………………………… 第六四卷○○一医学汇函……………………………………… 第六六卷○○一上医本草……………………………………… 第六六卷二○一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六卷四三一食物本草……………………………………… 第六七卷○○一野菜博录……………………………………… 第六七卷一六一景岳全书·本草正……………………………第六七卷四一九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八卷○○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一四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二九三养生要括……………………………………… 第六八卷四六一神农本草经疏………………………………… 第六九卷○○一分部本草妙用………………………………… 第七一卷一七五医宗必读·本草征要………………………… 第七一卷四七九食物本草(姚可成辑本)……………………… 第七二卷○○一明医选要·药性诗诀………………………… 第七四卷○七五山公医旨食物类……………………………… 第七四卷一三一本草乘雅半偈………………………………… 第七五卷○○一药镜…………………………………………… 第七六卷○九七药品化义……………………………………… 第七六卷二三一新锲药性会元………………………………… 第七六卷三六七药性全备食物本草…………………………… 第七七卷○○一轩岐救正论·药性微蕴……………………… 第七七卷一六五新刊风科本草治风药品……………………… 第七七卷二三九药性要略大全………………………………… 第七七卷二九五本草纂要……………………………………… 第七八卷○○一仁寿堂药镜…………………………………… 第七八卷一二一新刊校正李东垣官板药性大全……………… 第七八卷四三九本草品汇精要(大冢本)……………………… 第七九卷○○一本草歌括(八卷本)…………………………… 第八三卷二○九本草歌括(二卷本)…………………………… 第八三卷三三七本草阐扬……………………………………… 第八三卷四二三本草大成药性赋……………………………… 第八四卷○○一本草纲目类纂必读…………………………… 第八四卷一五五食宪鸿秘……………………………………… 第八四卷四一七本草汇………………………………………… 第八五卷○○一寿世秘典……………………………………… 第八六卷三六九本草汇笺……………………………………… 第八七卷○○一经方衍义……………………………………… 第八七卷五一一本草洞诠……………………………………… 第八八卷○○一本草述………………………………………… 第八九卷○○一本草详节……………………………………… 第九二卷一九三本草纲目必读………………………………… 第九三卷○○一本草通玄……………………………………… 第九五卷○六三农经酌雅……………………………………… 第九五卷一九三本草崇原……………………………………… 第九五卷三○七生草药性备要………………………………… 第九五卷五一一药性纂要……………………………………… 第九六卷○○一药品辨义……………………………………… 第九六卷三四九握灵本草……………………………………… 第九七卷○○一本草必用……………………………………… 第九七卷五○七医学发蒙汇编………………………………… 第九八卷○○一食物本草会纂………………………………… 第九八卷○八一颐生秘旨……………………………………… 第九八卷五三三山居本草……………………………………… 第九九卷○○一饮食须知…………………………………… 第一○○卷○八三本草备要…………………………………… 第一○○卷二○一食物须知…………………………………… 第一○○卷四七五本经逢原…………………………………… 第一○一卷○○一药物医理近考…………………………………… 第一○一卷四八七杂症痘疹药性合参………………………… 第一○二卷○○一得宜本草分类……………………………… 第一○二卷三六九长沙药解…………………………………… 第一○二卷四二九夕庵读本草快编…………………………… 第一○三卷○○一绛雪园得宜本草…………………………… 第一○三卷三三五医林纂要探源……………………………… 第一○三卷三六五本草万方针线……………………………… 第一○四卷○○一本草经解要………………………………… 第一○四卷二四三玉楸药解…………………………………… 第一○四卷四七五药性通考…………………………………… 第一○五卷○○一要药分剂…………………………………… 第一○五卷三五三本草约编(王如鉴著本)…………………… 第一○六卷○○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第一○七卷二三七本草诗牋…………………………………… 第一○七卷二八九要药分剂补正……………………………… 第一○八卷○○一食物小录…………………………………… 第一○八卷四二七本草从新…………………………………… 第一○九卷○○一人参考(刻本)…………………………… 第一○九卷三一七人参考(抄本)…………………………… 第一○九卷三三九罗氏会约医镜……………………………… 第一○九卷三六一醒园录……………………………………… 第一○九卷五○九法古录……………………………………… 第一一○卷○○一质问本草…………………………………… 第一一○卷三三九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 第一一一卷○○一本草分经审治……………………………… 第一一二卷○○一本草分经(姚澜著本)…………………… 第一一二卷一○七药性简要…………………………………… 第一一二卷二二一本草三家合注……………………………… 第一一二卷二五九毛诗名物图说……………………………… 第一一三卷○○一本草辑要…………………………………… 第一一三卷一五七药性歌(蔡恭著本)………………………… 第一一三卷四五七补充药性雷公炮制………………………… 第一一四卷○○一本草述录…………………………………… 第一一四卷四一一本草纲目拾遗……………………………… 第一一五卷○○一随园食单…………………………………… 第一一六卷二四七人参谱(陆烜著本)………………………… 第一一六卷三三七解毒编……………………………………… 第一一六卷三九九本草经读…………………………………… 第一一六卷四五九本草经疏辑要……………………………… 第一一七卷○○一本草正义…………………………………… 第一一七卷四六一修事指南…………………………………… 第一一八卷○○一药笼小品…………………………………… 第一一八卷○八一调疾饮食辩………………………………… 第一一八卷一三三本草纂要稿………………………………… 第一一九卷○○一四言药赋…………………………………… 第一一九卷○七五类经证治本草……………………………… 第一一九卷一五九简易草药材方图说………………………… 第一一九卷四四五药达………………………………………… 第一一九卷五一三分经本草四种……………………………… 第一二○卷○○一本草随录征实……………………………… 第一二○卷一二七本草………………………………………… 第一二○卷二九三寿世医窍…………………………………… 第一二○卷四三三本草述钩元………………………………… 第一二一卷○○一药性赋音释………………………………… 第一二二卷五二九本经疏证…………………………………… 第一二三卷○○一本草饮食谱………………………………… 第一二三卷五二三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 第一二四卷○○一济荒必备…………………………………… 第一二四卷四八九本草求真…………………………………… 第一二五卷○○一药性集要便读……………………………… 第一二六卷一○一锦囊药性赋………………………………… 第一二六卷三八九植物名实图考……………………………… 第一二七卷○○一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第一三一卷○○一务中药性…………………………………… 第一三五卷○○一天宝本草…………………………………… 第一三五卷五三五神农本草经赞……………………………… 第一三六卷○○一药性摘记…………………………………… 第一三六卷二四九随息居饮食谱……………………………… 第一三六卷四二三本草经考注………………………………… 第一三七卷○○一本草再新…………………………………… 第一三八卷四○九本草汇编…………………………………… 第一三九卷○○一本草明览…………………………………… 第一三九卷○八九药性蒙求…………………………………… 第一三九卷一八一本草汇纂…………………………………… 第一三九卷二七一神农本草经指归…………………………… 第一四○卷○○一药性主治·分类主治……………………… 第一四一卷一三三本经便读…………………………………… 第一四一卷一九七药症忌宜…………………………………… 第一四一卷二六三闽产录异…………………………………… 第一四一卷三三九本草纲目易知录…………………………… 第一四二卷○○一本草正论…………………………………… 第一四三卷一五一稽古摘要…………………………………… 第一四三卷二三一本草简单明白图说……………………………… 第一四三卷三○三草木便方…………………………………… 第一四四卷○○一药要便蒙新编……………………………… 第一四四卷一四五本草害利…………………………………… 第一四四卷二六七本草衍句…………………………………… 第一四四卷四六三本草撮要…………………………………… 第一四五卷○○一何氏药性赋………………………………… 第一四五卷三一五本草思辩录………………………………… 第一四五卷三二九虫荟………………………………………… 第一四六卷○○一本草问答…………………………………… 第一四六卷三六五本草韵语…………………………………… 第一四六卷四一七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一活人心法·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三九本草诗………………………………………第一四七卷一○七药性粗评全注……………………………… 第一四七卷一九五本草撮要类编……………………………… 第一四七卷二七九增订伪药条辨……………………………… 第一四七卷四八七每日蚀物避免生病考…………………………… 第一四八卷○○一分类草药性………………………………… 第一四八卷○四三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七七简单明白药性…………………………………… 第一四八卷一二七九龙虫治病方……………………………… 第一四八卷一五九本草类考…………………………………… 第一四八卷一八一本草分经(张节著本)……………………… 第一四八卷三一七药性撮要歌诀……………………………… 第一四八卷三四九药性要略…………………………………… 第一四八卷四○五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四四三本草释名类聚………………………………第一四九卷○○一本草须知…………………………………… 第一四九卷二七九本草分队…………………………………… 第一四九卷四八三本草二十四品……………………………… 第一五○卷○○一药谱字类…………………………………… 第一五○卷一八一本草(程龄源著本)………………………… 第一五○卷二八五备用药物…………………………………… 第一五○卷三七三药性新编…………………………………… 第一五○卷三九七四言药性分类精要………………………… 第一五○卷四二七神农本草经抄今注………………………… 第一五一卷○○一本草约编(清抄本)………………………… 第一五一卷○八七用药法程…………………………………… 第一五一卷一五一药性钞……………………………………… 第一五一卷二三九药性探源…………………………………… 第一五一卷二六五本草歌括详注……………………………… 第一五一卷三一一药性骊珠…………………………………… 第一五一卷四八七药味别号录………………………………… 第一五二卷○○一国药出处…………………………………… 第一五二卷二一一药性韵语…………………………………… 第一五二卷二八三草药类纂新编……………………………… 第一五二卷四四三脏腑药性论诊脉诀………………………… 第一五二卷五○一本草十三家注……………………………… 第一五三卷○○一辞典本草…………………………………… 第一五五卷二二五食物治病新书……………………………… 第一五五卷四八七药名杂钞…………………………………… 第一五五卷五二三神农本草经注论…………………………… 第一五六卷○○一党参新研究………………………………… 第一五六卷一○七药性精髓…………………………………… 第一五六卷一二九国医新药物学……………………………… 第一五六卷二○三洋虫………………………………………… 第一五六卷五三九本草疏证…………………………………… 第一五七卷○○一杂类药性书………………………………… 第一五七卷一五三研药指南…………………………………… 第一五七卷一九七本草求原…………………………………… 第一五八卷○○一药性选要…………………………………… 第一五九卷○五一药名诗……………………………………… 第一五九卷一七九中国新本草图志…………………………… 第一五九卷二三三药物出产辨………………………………… 第一五九卷四五七岭南采药录………………………………… 第一六○卷○○一中国实用药物学…………………………… 第一六○卷○九九药物图考…………………………………… 第一六○卷一四七分类饮片新参……………………………… 第一六一卷○○一国药诠证…………………………………… 第一六一卷二六五二、方书马王堆医书五种…………………………… 第一六二卷○○一武威汉代医简……………………………… 第一六二卷一八七敦煌出土不知名医方二十三种…………… 第一六二卷二二一伤寒论……………………………………… 第一六二卷四六一金匮要略方论……………………………… 第一六三卷一一五肘后备急方………………………………… 第一六三卷二五一备急千金要方……………………………… 第一卷○○一千金翼方…………………………………… 第一六六卷○○一金匮玉函经………………………………… 第一六七卷二○九济生方……………………………………… 第一六七卷四二七外台秘要方………………………………… 第一六八卷○○一续易简方脉论……………………………… 第一七○卷四九七太平圣惠方………………………………… 第一七一卷○○一博济方……………………………………… 第一七七卷三三一圣济总录…………………………………… 第一七八卷○○一医方类聚…………………………………… 第一八九卷○○一三、医籍(真本)千金方……………………………… 第二三八卷○○一圣济经……………………………………… 第二三八卷○四五千金宝要…………………………………… 第二三八卷○八一鸡峰普济方………………………………… 第二三八卷○九一扁鹊心书…………………………………… 第二三八卷一四九医经正本书………………………………… 第二三八卷一五九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第二三八卷一六九医说………………………………………… 第二三八卷一七九儒门事亲…………………………………… 第二三八卷二五一内外伤辨惑论……………………………… 第二三八卷二五九痘疹论……………………………………… 第二三八卷二七七校注妇人良方……………………………… 第二三八卷二八五脾胃论……………………………………… 第二三八卷二九七外科精要…………………………………… 第二三八卷三二五外科精义…………………………………… 第二三八卷三三九卫生宝鉴…………………………………… 第二三八卷三五三格致余论…………………………………… 第二三八卷三八五秘传痘疹玉髓……………………………… 第二三八卷三九五心印绀珠经………………………………… 第二三八卷四一七医学碎金…………………………………… 第二三八卷四四三慈济方……………………………………… 第二三八卷四五九伤寒琐言…………………………………… 第二三八卷四六七奇效良方…………………………………… 第二三八卷四七七全幼心鉴…………………………………… 第二三八卷四八九活幼全书…………………………………… 第二三八卷五○一苍生司命…………………………………… 第二三八卷五一一痘疹方论…………………………………… 第二三八卷五三三石山医案…………………………………… 第二三八卷五三九痘治理辨…………………………………… 第二三八卷五四九韩氏医通…………………………………… 第二三九卷○○一博爱心鉴…………………………………… 第二三九卷○一三外科心法…………………………………… 第二三九卷○二三医学统旨…………………………………… 第二三九卷○三五医经大旨·古庵药鉴……………………… 第二三九卷一二五痘疹心法…………………………………… 第二三九卷一三九毓麟芝室痘科秘传玉髓经金镜录全书…… 第二三九卷一七五解围元薮…………………………………… 第二三九卷一八五医经大旨…………………………………… 第二三九卷二○一明医指掌…………………………………… 第二三九卷二三三青囊医方捷径……………………………… 第二三九卷二四九识病捷法…………………………………… 第二三九卷三二一疮疡经验全书……………………………… 第二三九卷三四一医旨绪余…………………………………… 第二三九卷三七七慎斋遗书…………………………………… 第二三九卷四一七眼科龙木论………………………………… 第二三九卷四三七古今医鉴…………………………………… 第二三九卷四七一医学钩玄…………………………………… 第二三九卷四九一痘疹金镜录………………………………… 第二三九卷四九九仁术便览…………………………………… 第二三九卷五一五幼幼集……………………………………… 第二三九卷五三五医学入门…………………………………… 第二四○卷○○一万病回春…………………………………… 第二四○卷四三三痘疹宝鉴…………………………………… 第二四○卷四五九万氏家抄方………………………………… 第二四○卷四六七郁冈斋笔麈………………………………… 第二四○卷五三七外科准绳…………………………………… 第二四○卷五四五(新锲)医家赤帜益辨全书………………… 第二四一卷○○一治法汇……………………………………… 第二四一卷○三一杏苑生春…………………………………… 第二四一卷○八三医宗粹言…………………………………… 第二四一卷○九七万经一统述………………………………… 第二四一卷三一九奇效医述…………………………………… 第二四一卷三二九医学疑问…………………………………… 第二四一卷三三九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三九七医贯………………………………………… 第二四一卷四○七(重订)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四一五删补颐生微论……………………………… 第二四一卷四二七摘星楼治痘全书…………………………… 第二四一卷五○七宜麟策·续编……………………………… 第二四一卷五一七治痘十全…………………………………… 第二四一卷五二五疡科选粹…………………………………… 第二四一卷五四一痘疹类编释意全书………………………… 第二四二卷○○一简明医彀…………………………………… 第二四二卷○六九痰火点雪…………………………………… 第二四二卷○八七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伤寒五法………… 第二四二卷一一三霉疮秘录…………………………………… 第二四二卷一二三医学正印种子篇…………………………… 第二四二卷一四七折肱漫录…………………………………… 第二四二卷一五五痘疹幼幼心书……………………………… 第二四二卷二五九温疫论……………………………………… 第二四二卷二九一审视瑶函眼科大全………………………… 第二四二卷三○五一草亭眼科全书…………………………… 第二四二卷三一五理虚元鉴…………………………………… 第二四二卷三三一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 第二四二卷三四九居家远行随身备急方书…………………… 第二四二卷三六七轩歧救正论………………………………… 第二四二卷三九九医学门径…………………………………… 第二四二卷四一一仁端录……………………………………… 第二四二卷四五七秘方集验…………………………………… 第二四二卷五二一医学分法类编……………………………… 第二四二卷五三一医衡………………………………………… 第二四三卷○○一医宗说约…………………………………… 第二四三卷○一五侣山堂类辩………………………………… 第二四三卷○四七外科大成…………………………………… 第二四三卷○八七寿世青编…………………………………… 第二四三卷一○九眼科全书…………………………………… 第二四三卷一五三隘村医诀…………………………………… 第二四三卷一七三痘疹广金镜录……………………………… 第二四三卷二○三医学集要…………………………………… 第二四三卷二五三吴氏医验录………………………………… 第二四三卷二六七医经允中…………………………………… 第二四三卷三○五诚书………………………………………… 第二四四卷○○一古今名医汇粹……………………………… 第二四四卷○○九宝命真诠…………………………………… 第二四四卷○一九程氏易简方论……………………………… 第二四四卷一○九女科经纶…………………………………… 第二四四卷一二五痧症全书…………………………………… 第二四四卷一五一洞天奥旨…………………………………… 第二四四卷一六七汤头钱数抉微……………………………… 第二四四卷一七七痘疹正宗…………………………………… 第二四四卷一九九幼科铁镜…………………………………… 第二四四卷二○五嵩崖尊生全书……………………………… 第二四四卷二一五医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二六九慈幼新书…………………………………… 第二四四卷二八七经验单方汇编……………………………… 第二四四卷三一五血症良方…………………………………… 第二四四卷三二三痘疹定论…………………………………… 第二四四卷三三三亟斋急应奇方……………………………… 第二四四卷三四七眼科指掌…………………………………… 第二四四卷三五三幼科汇诀直解……………………………… 第二四四卷三六三医学读书记………………………………… 第二四四卷三七三痘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三八一医学秘笈…………………………………… 第二四四卷四四三外科证治全生集…………………………… 第二四四卷四七七种痘新书…………………………………… 第二四四卷五○七女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一胎产心法…………………………………… 第二四五卷○○九外科十法…………………………………… 第二四五卷○一七医学阶梯…………………………………… 第二四五卷○二三医学要则…………………………………… 第二四五卷○五七方氏脉症正宗……………………………… 第二四五卷一四三麻科活人全书……………………………… 第二四五卷一六一医碥………………………………………… 第二四五卷一九五痢疾论……………………………………… 第二四五卷二○三痘症精言…………………………………… 第二四五卷二一一仙拈集……………………………………… 第二四五卷二四三痘科扼要…………………………………… 第二四五卷二四九喉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二七五弄丸心法……………………………………第二四五卷二八三串雅外编…………………………………… 第二四五卷三○七增广大生要旨……………………………… 第二四五卷三三三痘疹专门秘授……………………………… 第二四五卷三四三慎疾刍言…………………………………… 第二四五卷三六一痘疹诗赋…………………………………… 第二四五卷三六九轩辕逸典…………………………………… 第二四五卷三九七古今医诗…………………………………… 第二四五卷四○九金台医话…………………………………… 第二四五卷四九三补注瘟疫论………………………………… 第二四五卷五○三橡村痘诀…………………………………… 第二四五卷五三一橡村治验…………………………………… 第二四六卷○○一治痘药性说要……………………………… 第二四六卷○一一怡堂散记续编……………………………… 第二四六卷一二九小儿诸热辨………………………………… 第二四六卷一四九竹林女科…………………………………… 第二四六卷一五七痘疹会通…………………………………… 第二四六卷一六三咽喉经验秘传……………………………… 第二四六卷一八三医学全书…………………………………… 第二四六卷一九三眼科总经要论……………………………… 第二四六卷二三一医论三十篇………………………………… 第二四六卷二四七温病条辨…………………………………… 第二四六卷二五九医医病书…………………………………… 第二四六卷二七一橘旁杂论…………………………………… 第二四六卷三○一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 第二四六卷三一三医学精要…………………………………… 第二四六卷三二五救急备用经验汇方………………………… 第二四六卷三三九卫生要诀…………………………………… 第二四六卷三六三家学渊源…………………………………… 第二四六卷四○一目经大成…………………………………… 第二四六卷四○九痢证汇参…………………………………… 第二四六卷四三一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四九痘麻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六五痘疹衷要全书……………………………… 第二四六卷四九一银海指南…………………………………… 第二四六卷五四一重庆堂随笔………………………………… 第二四七卷○○一上池涓滴…………………………………… 第二四七卷○三一医学滙海…………………………………… 第二四七卷○四一眼科秘本…………………………………… 第二四七卷○四七伤科汇纂…………………………………… 第二四七卷○六五医略………………………………………… 第二四七卷一一九目科捷径…………………………………… 第二四七卷一三一中风论……………………………………… 第二四七卷一五三药性赋……………………………………… 第二四七卷一六三审病定经…………………………………… 第二四七卷二○一方脉指迷…………………………………… 第二四七卷二二一集验简易良方……………………………… 第二四七卷二二九医钞类编…………………………………… 第二四七卷三○一秘珍济阴…………………………………… 第二四七卷五五一产孕集……………………………………… 第二四八卷○○一医理发明…………………………………… 第二四八卷○○七寿身小补…………………………………… 第二四八卷○三七外科图说…………………………………… 第二四八卷○九七医宗己任编………………………………… 第二四八卷一一一痘科摘要…………………………………… 第二四八卷一一九痘疹集成…………………………………… 第二四八卷一二九外科真诠…………………………………… 第二四八卷一四九内科新说…………………………………… 第二四八卷一六七活人一术初编………………………………第二四八卷二一七活人心法…………………………………… 第二四八卷二二五素仙简要…………………………………… 第二四八卷二四七辨证求是…………………………………… 第二四八卷二八五医学圭指…………………………………… 第二四八卷二九五眼科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医谈传真…………………………………… 第二四八卷三一三医学考辨…………………………………… 第二四八卷三三三青囊辑便…………………………………… 第二四八卷三四三医学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六氣斯沴,易愆寒燠之宜。 2. 亦以雕琢經方,潤色醫業。 3. 混荊子之牡蔓,異繁縷於雞腸。 4. 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 5. 於是上稟神規,下詢眾議。
【參考答案】



1. 愆:使動用法,使……發生差錯。 2. 潤色:爲動用法,給……增光添彩。 3. 異:形作動,區分,把……區分出來。 4. 表:名作動,上表。 5. 上、下:均名作狀,往上,往下。
新修本草序
一、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中的重点语言文字与文意、文化等问题,结合 医史、中药学课程了解中药文献的整理与发展等情况。
教学重点:
特殊文字,重点词语与疑难词语,特殊语法,文意。
教学难点:
特殊文字,疑难词语,特殊语法,文意。
二、学习要点
基礎词彙:
舛、浸、救、刊、沴、期、僉、 愆、 眚、爽、亭、紊、釁、雅、祖 核心句子: ①機纏膚腠,莫知救止;漸固膏肓,期於夭折。 ②然而時鍾鼎峙,聞見闕於殊方;事非僉議,詮 釋拘於獨學。 ③窃以動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 功。 文義思考: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得失。


貫串百氏,自謂歲歷三十,書采八百餘家,稿凡三易, 然後告成者,非虛語也。其書初刻於萬曆間,王世貞爲 之序。其子建元又獻之於朝,有進疏一篇冠於卷首。至 國朝順治間,錢塘吳毓昌重訂付梓,於是業醫者無不家 有一編。《明史· 方 技傳》極稱之,蓋集本草之大成者, 無過於此矣。 2. 事蹟詳見《明史· 方技傳》。這部著作是搜集神農氏以後 各家本草類古籍,匯總了其中的精粹內容而編成的,對 重復的內容予以刪除,對缺漏的內容予以補充,對錯誤 的內容予以糾正。 3. 此略。
七、研习思考
五)语译: 1.盖闻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 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 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 之节;六气斯沴,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 分战。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 之灾。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期于夭折。 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 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刳麝剸犀,驱泄邪 恶;飞丹炼石,引纳清和。大庇苍生,普济黔首。 功侔造化,恩迈财成。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 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延年。 2. 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 3. 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 4. 功侔造化,恩邁財成。 5. 與桐雷眾記,頗或踳駁。 6. 興言撰緝,勒成一家。 7. 然而時鍾鼎峙,聞見闕於殊方。 8. 鉛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

是賴:賓語前置,卽“賴是”。是賓語;賴,謂語。
(四)疑难虚词:




1. 六氣斯沴,易愆寒燠之宜。 2. 梁陶弘景雅好攝生,研精藥書。 3. 疾瘵多殆,良深慨歎。 4. 旣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恭,……。 5. 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
(五)词类活用:


七、研习思考



2.梁陶宏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 之所作,不刊之书也。惜其年代浸远,简编残蠹,与桐、雷 众记,颇或踳驳。兴言撰缉,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经方,润 色医业。然而时锺鼎峙,闻见阙于殊方;事非佥议,诠释拘 于独学。 3.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 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名实旣爽, 寒温多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于 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 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 (六)按照要求完成课后各练习。


三、文章引讀



《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主持編修的藥典, 成書於唐代。唐顯慶二年(657年),右監門府長史蘇敬上 書朝廷建議重修本草。高宗詔從其請,由長孫無忌、李勣( jK)主持,召集許敬宗、孔志約等大臣及當時名醫 22人共同 編纂。顯慶四年(659年)成書,總計正文20卷,目录1 卷,加上藥圖、圖經共 54卷。書中收載藥物850種,分为玉 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有名無用等九類。 編書過程重視對藥物實際形態的考察,曾下令徵詢全國各地 藥物形象,并繪成彩色圖。《新修本草》成書後,廣受歡
【參考答案】






1. 保:通“寶”,珍視。 2. 范:通“範”,模子。 3. 遘:通“構”,造成。 4. 財:通“裁”,謀劃,治理。 5. 踳:“舛”的異體字。 6. 緝:通“輯”,輯錄。 7. 阙:通“缺”。 8. 章:同“彰”。
(三)特殊语序:

日用不知,於今是賴。
【參考答案】
(六)医典阅读:



【閱讀體驗】
本草綱目
明李時珍撰時珍字東璧蘄州人官楚王府奉祠正事蹟具明史方 技傳是編取神農以下諸家本草薈稡成書復者芟之闕者補之訛 者糾之凡一十六部六十二類一千八百八十二種每藥標正名爲 綱附釋名爲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誤次以氣味主治附方其分部之 例首水火次土次金石次草穀菜果木次服器次蟲鱗介禽獸終之 以人前有圖三卷又序例二卷百病主治藥二卷於陰陽標本君臣 佐使之論最爲詳析考諸家本草舊有者一千五百一十八種時珍
【參考答案】


1. 明李時珍撰。時珍字東璧,蘄州人,官楚王府奉祠正。 事蹟具《明史· 方技傳》。是編取神農以下諸家本草,薈 稡成書,復者芟之,闕者補之,訛者糾之,凡一十六 部,六十二類,一千八百八十二種。每藥標正名爲綱, 附釋名爲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誤,次以氣味、主 治、附方。其分部之例,首水火,次土,次金石,次草 穀菜果木,次服器,次蟲鱗介禽獸,終之以人。前有圖 三卷,又序例二卷,百病主治藥二卷。於陰陽、標本、 君臣佐使之論,最爲詳析。考諸家本草,舊有者一千五 百一十八種,時珍所補者又三百七十四種,搜羅群籍,
四、题解

(一)简介《新修本草》与作者;

(二)简述本点与要求。


五、课文串解
(一)繁体字与生僻字:此略。 (二)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合称为非通用字,今字、本字 与正体字合称为通用字。说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 即说明它们是属于古今、还是属于通假、拟或是属于异正的 关系。关系不属古今、通假、异正者,无须说明。




所補者又三百七十四種搜羅群籍貫串百氏自謂歲歷三十書采 八百餘家稿凡三易然後告成者非虛語也其書初刻於萬曆間王 世貞爲之序其子建元又獻之於朝有進疏一篇冠於卷首至國朝 順治間錢塘吳毓昌重訂付梓於是業醫者無不家有一編明史方 技傳極稱之蓋集本草之大成者無過於此矣(《四庫全書· 子 部· 醫家類》) 要求: 1.標點文章。 2.語譯畫綫的片段。 3.翻閱一下《本草綱目》,瞭解其編寫體例。

迎,傳入朝鮮、日本等國,中药三七單元四传世医藏成为這 些國家學習本草的教科書。三百年後,宋代《開寶本草》問 世,《新修本草》才日漸式微。其藥圖的部分內容保存在宋 代唐慎微《證類本草》中。清代以來在日本流傳卷本和敦煌 卷本的基礎上,輯複出該書本草文字 20卷。孔志約,唐初 曾任禮部郎中兼弘文館學士,參加《新修本草》的編纂工 作;另著有《本草音義》,已佚。
七、研习思考



(一)背诵: 盖闻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 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 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沴,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战。饮食伺 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 膏肓,期于夭折。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 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刳麝剸犀,驱泄邪恶;飞丹炼石,引纳 清和。大庇苍生,普济黔首。功侔造化,恩迈财成。 (二)解释本课的重点词语,见前“二、课文(三)”。 (三)整理本课的特殊文字(古今字)、特殊语法(虚词、词类活用、 特殊语序)。 (四)文意理解: 结合医古文与中医药文化,解释“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范金揉木, 逐欲之道方滋”诸句的意义并做适当阐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