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合集下载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1、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补充了《本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开创了,图文并茂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拾遗》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中华本草》共载药8980味,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中药性能总结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等作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辛:能散、能行。

甘:能缓、能补、能和。

酸:能收、能涩。

苦:能坚,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

涩:能收,能敛。

淡:能渗,能利。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浮药: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

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

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又称其双向性,还有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又能清热解毒、通便;前胡,既能降气祛痰,又能宣散风热。

凡性味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精华)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精华)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托名于神农,使之得以更加⼴泛的认同与流传。

载药365种、分三品、⾸载药性理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论配伍理论、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药”、“服药⾷忌”等。

●⾸创药物⾃然属性分类法:⽟⽯、草⽊、⾍兽、果、菜、⽶⾷等。

●系统、全⾯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

三、《新修本草》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长孙⽆忌等领衔编写,我国第⼀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

●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图⽂并茂,开创本草新篇章。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基础上,⼴泛采集医家常⽤和民间习⽤的验⽅单⽅,⼜从经史百家⽂献中整理出⼤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3000余⾸。

简称《证类本草》。

●集宋以前本草之⼤成,使⼤量古代⽂献得以保存,具有极⾼的学术价值和⽂献价值。

五、《本草纲⽬》 李时珍,全书共五⼗⼆卷,卷⾸附图1109幅,载药1892种。

序例和百病主治药各两卷,内容丰富。

卷五⾄卷五⼗⼆,分为⼗六部,六⼗类医`学教育搜集整理,不分三品。

每药分正名、注释名、⽓味、主治、集解、发明、正误等内容,最后附⽅。

六、《本草纲⽬拾遗》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乾隆三⼗年。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作,载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药921种,其中《本草纲⽬》未收载的716种。

其他名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草再新》《植物名实图考》。

七、新中国的本草《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此时期出现了不少新药、外来药。

1-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1-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2)各论按自然属性,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3)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4)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载药921种
清代,赵学敏
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2)总结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
3)保存了大量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2)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
3)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载药850种
隋唐时期唐代,长孙无忌、李勛、苏敬等21人
1)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例子
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3)全面总结了唐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4)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经史证类备急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
宋金元时期宋代,唐慎微
1)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详实,医药结合
2)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3)使大量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载药1892种
明代,李时珍
1)序列部分对本草史及药性理论等,进行全面、系统、渗入的总结和发挥
《中华本草》,载药8980
当代,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全面总结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蒙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
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药基本理论,研究中药资源利用、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应用方式、质量控制、安全性与有效性、生产经营、合理用药与管理等相关理论、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

历代本草著1

历代本草著1

第01讲历代本草著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讲义编号NODE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五)《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李时珍。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

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讲义编号NODE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讲义编号NODE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讲义编号NODE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概述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

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四气(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宋(1098~1108年)
唐慎微
共31卷,载药1746种,新增药500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本草,是现今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重要参考书。
《本草纲目》
明(1596年)
李时珍
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374种,附药图1109幅,附方11096条。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明代以前本草学说之大成。17世纪初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海药本草》
唐(约907~925年)
李珣
共6卷,载药124种,主为外国输入的药物。
《图经本草》
宋(1061年)
苏颂等
共21卷,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图为实地写生绘制,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原书已失传,但其药图930余幅及文字说明仍存于《证类本草》之中。重视药材的道地性。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新修本草》(《唐本草》)
唐(659年)
苏敬、李勣等22人
共54卷,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其中有不少外国输入药物,如安息香、血竭等。由政府组织编辑颁行,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采用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著作打下了基础。
《本草拾遗》
唐(741年)
陈藏器
共10卷,收载《新修本草》未载药物692种,各药一般记有性味、功效、生长环境、形态、产地及混淆品种考证等。
《本草纲目拾遗》
清(约1765年)
赵学敏
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记载的药物有716种。新增西洋参、冬虫夏草、鸦胆子等药物。
《晶珠本草》
清(约1840年)
德玛尔.旦增彭措
共载西藏东部、青海、四川西部的药材2294种。叙述了每种药的来源、生长环境、性味和功效等,是历代收载藏药最多的典籍。

执业药师中药一

执业药师中药一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知识点3:升降沉浮 1.含义:顺病位,逆病势。 2.效用:
升浮类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沉降类药能泻下、清热、利水渗湿、潜阳息风。 3.影响: 中药炮制—酒升、姜散、醋收敛、盐下行。 中药配伍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知识点4:毒性 1.定义:药物不良反应(狭义)。
药物的总称;药物的偏性(广义)。 2.依据:
第三节 中药材的采收
【配伍选则题】
A.秋冬
B.春末夏初
C.夏末秋初
D.深冬
E.秋冬或初春
3、茎木类药材的采收季节是
答案:A
4、皮类药材的采收季节是
答案:B
5、根及根茎类药材采收时间是
答案:E
第三节 中药材的采收
【多项选择题】 6.植物药的采收原则有( )(2014) A.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宜在秋冬季地上部分将枯萎时, 春初发芽前或刚出苗时采收 B.皮类药材一般宜在秋冬季采收 C.叶类药材一般宜在叶片繁茂,色绿时采收 D.花类药材在含苞待放或开放时采收 E.种子类药材在果实、种子成熟时采收 答案:ACDE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
不要对挫折叹气,姑且把这一切看成是在你成大事之前,必须经受的准备工作。
D.本草纲目拾遗 (5)相杀: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D.深冬
E.秋冬或初春
B.整体是否有毒
相恶表E示.减效经,用史药时证应加类以注备意;急本草
答案:D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最佳选择题】 2.首创药物自然属性的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第二节 中药材的产地
【最佳选择题】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6.营养器官的变态;三植物的繁殖1.植物繁殖的类型;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3.花的形成和发育;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2.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1. 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2. 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的关系;3. 简单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案设计;四、考试要求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熟练掌握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理解并掌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2.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理解并熟练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与功能;掌握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管植物的组织系统;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理解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2.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与发展;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构;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8.了解果实的形成;掌握果实的类型及各种代表植物;9.理解并掌握生活史与世代交替的概念;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理解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了解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熟练掌握100种以上常见高等植物的拉丁属、种名和部分科名;2.了解孢子植物类群及特征及代表植物;3.理解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熟练掌握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4.熟练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分类原则和主要分类系统;了解各被子植物大类之间的主要区别特征和进化关系;5.理解常见植物的分类地位;掌握被子植物常见科的特点及代表植物;6.掌握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趋势;7.掌握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从低等植物进化到高等植物过程中植物营养体的演化、生殖方式的进化,以及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掌握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8.了解被子植物起源的主要学说;掌握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主要学派;理解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五植物分子系统学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编制日期:2013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遗传学考试大纲本遗传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遗传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孟德尔定律、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染色体和连锁群、数量性状2、伴性遗传3、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4、其它类型的性决定五染色体和连锁群1、连锁与交换2、真菌类的遗传学分析3、人类连锁分析与细胞学图六数量性状遗传1、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分析2、分析数量性状的基本的统计方法3、遗传变异和遗传率4、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七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结构的改变2、染色体数目的改变3、基因突变概说4、突变的检出5、诱发突变3、基因表达的调控十二遗传和进化1、进化概说2、进化理论3、新种形成4、育种实践中的人工选择5、育种实践中的远缘杂交二、考试要求一孟德尔定律1、理解显性与隐性、基因型与表现型等基本概念;2、理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灵活运用孟德尔定律进行杂交组合后代基因型与表现型的预测与解释;3、掌握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1、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3、掌握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和数量性状的遗传率估算;4、了解近交的概念,掌握近交系数的计算方法;5、理解杂交优势的遗传学理论七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的特点和发生机制;2、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发生机制和遗传效应;3、理解染色体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3、了解非整倍体及其应用;4、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5、理解自发突变,诱发突变的分子机制;6、了解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八遗传的分子基础1、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理解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3、理解DNA与蛋白质合成;4、理解基因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5、了解工具酶的种类和用途;九突变和重组机理5、掌握遗传漂变、适合度、选择系数的概念.6、理解群体的多态现象及其维持机制;7、掌握物种的概念、隔离的方式,理解物种形成的过程和式样;8、掌握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的内容;9、了解育种实践中人工选择的作用;三.主要参考书目刘祖洞遗传学上、下册,高教出版社;。

中药-本草著作

中药-本草著作

本草著作1.汉代《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成书。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载药365种。

创立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奠定中药学基本理论。

2.魏晋南北朝《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梁代(约公元500年)成书。

载药730种,载药数为《本经》的两倍。

本书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首创了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内容除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等内容,故可认为本书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

第一部综合性本草。

3.唐代《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由政府颁行,李勣、苏敬等人编写的。

成书于公元659年。

共收载药物850种,并附有药物图谱。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对我国和世界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4.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

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前)成书,全书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以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为蓝本,对宋以前历代文献中有关药物资料都进行了采纳总结。

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5.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成书。

全书分十六部,五十二卷;分十六纲,六十二目。

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160幅,附方11000余首。

该书不仅对我国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方面,对世界科学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

是世界科学宝库。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清嘉庆八年(公元1765年),全书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载者716种。

对《本草纲目》作了补充,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药学。

古本草增补新药之冠。

7.当代《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全书共34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幅。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总论占6分)1.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创立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1976815093)2. 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730种药物综合本草编写模式;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补充《本经》。

3.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宋唐慎微1746种。

5.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1892种方11000余首6. 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古本草增补新药之冠。

7. 中华本草:8980 味中药性能药物的性能,又称药性,是指药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称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而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前者即中药的作用、功效或功能。

后者包括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等。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一些要点1. 四气的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凉血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补阴,温经等作用。

2. 五味的作用:3. 归经的理论基础:脏腑经络理论。

依据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的治疗作用进行归纳而定。

4.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离经悖法(中医理论为指导)、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疗程过长、配伍不当、管理不善、辩证不准、个体差异。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1. 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

有高级和初级之别。

高级功效,是高度概括,表述用语成熟简练,简明扼要;初级功效,是对中药针对机体某种状况的作用的客观记载,表述用语原始直白,虽也简明,但不精练。

功效的确定:首先广泛收集资料;其次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

功效的表述:多用动宾短语结构。

中国本草发展历代典籍介绍

中国本草发展历代典籍介绍

中国本草发展历代典籍介绍中国本草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对草本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物质进行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以下是对中国本草学发展历代典籍的介绍。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集成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本草学的早期典籍之一、该书记载了大量神秘生物的形态、功效以及生长环境等信息,为后来的本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一,它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篇介绍了大量的草本植物及其应用,对药物性能、配伍和用量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后世本草学家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典籍。

它是由传说中的中医学奠基人神农氏所撰写的,记载了大量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用价值和应用方法。

《神农本草经》对中国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草纲目》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中国,它被译成多种外语,并被引用和翻译到欧洲等地。

可以说,《本草纲目》对世界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上述的主要典籍外,中国本草学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典籍,如《唐本草》、《纲目提要》、《本草衍义》等。

这些典籍都对中国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总之,中国本草学的发展历代典籍丰富多样,其中《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典籍不仅记录了丰富的草药资源,还对药物的性能、配伍和用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这些典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一.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中药学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作者是陶弘景。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初步确定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由李勣、长孙无忌、苏敬等21人合力编撰而成。

最早的官修药典性本草著作;开创图对照编写模式。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书简称《证类本草》,是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作者是唐慎微。

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采用图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方式编写。

(5)《本草纲目》:本书是明代本草代表作,作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古代载药数最多的本草著作。

(6)《本草纲目拾遗》:本书是清代本草代表作,简称《纲目拾遗》,作者是赵学敏。

新增药物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7)《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是全面总结传统药学成就,又反映当代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中药学巨著。

二.中药性能理论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叫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三.四气四气指药物存在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相对而言,还有平性,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但实际仍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气的范围。

四.五味五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既反映药物的作用特性,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体现。

此外还有淡、涩、芳香等味,前人认为淡味乃甘味余味,涩味乃酸味变味,常将涩附于酸,将淡附于甘;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有的也标上辛味,称之为辛香之气。

五.升降浮沉临床应用顺其病位选择用药、逆其病势选择用药、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

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炮制和配伍。

六.归经(1)理论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2)确定依据以药物的特性(以药物的特性作为归经的依据,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等,此法带有片面性)和药物的疗效(以药物治病的范围确定药物的归经,如苏子、白前治咳喘,咳喘乃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此药归肺经,此法十分准确)作为归经的确定依据。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总论学习中药学是以掌握药物的功效为重点,而记忆众多药物的功效会有一定难度,如果能改进学习方法,则可变难为易,事半功倍。

本资料是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用分类、归纳、比较、列表的方法,排列出药物的功用异同,突出重点,一目了然,从而降低了记忆的难度,使之能更好地学好、考好中药学。

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1、作者:秦汉时代的著作。

2、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3、学术价值: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在我国药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②收载药物365种,所记药物功效大多翔实可靠。

③所载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

④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服药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1、作者:陶弘景。

2、成书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代。

3、学术价值:①开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

②收载药物730种。

③丰富了药学理论,如增加了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

三、《唐本草》1、作者:苏敬等21人集体著作。

2、成书年代:唐代。

3、学术价值:①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有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②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进方法。

③收载药物850种。

④对世界医药影响较大。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作者:唐慎微。

2、成书年代:宋代。

3、学术价值:①本著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刻版,保存了大量的医药文献。

②收载药物1746种。

③开创了方药对照的方法,附方3000余首。

五、《本草纲目》1、作者:李时珍。

2、成书年代:明代。

3、学术价值:①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中药学巨著。

②本著作分16部60类,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为完善的分类系统。

③收载药物1892种(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

④被当时其他国家认为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对世界的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影响极大。

六、《本草纲目拾遗》1、作者:赵学敏。

历代本草学主要著作简况

历代本草学主要著作简况
《神龙本草经集注》
1.梁代;
2.陶弘景;
3. 7卷,730种。
1.为我国药学的第二次总结;
2.是两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
3.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4.创“诸病通用药”。
《本草拾遗》
1.开元年间;
2.陈藏器。
提出“十剂”为中药临床分类最早的设想。
《开宝本草》
1.宋代(公元975年);2.刘翰、马志。
3. 54卷,844种。
1.按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谷、有名未用分为九类;
2.图文对照,创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3.具高度价值,是全世界最早的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1.宋代;
2.唐慎微;
3. 33卷,1500种,附方3000首。
1.图文并茂,方药兼收。
2.私人撰述
《本草纲目》
1.明代(公元1578年)2.李时珍;
3.52卷,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374种。
1.订正错误,改绘药图,创百病主治药,为明以前药学的全面总结;
2.按药物自然属性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3.广泛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本草纲目拾遗》
1.清(元1765年);
2.赵学敏;
3.10卷,921种。
1.《本草纲目》基础上分为18部;
2.补充了民间草药、外来药。
《中药学大辞典》
江苏中医学院;分两册及附编
迄今为止所知的古今中药学专著中收药最多、资料最全的专著。
3.按功效把医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无毒补益,延年益寿,可久服;中品120种,无毒或有毒,治病补益,斟酌使用;下品125种,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古代记载药物学问的专着称为“本草”。

从秦、汉到清代,本草着作约有400种之多。

1.《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觉察的最早的医学方书。

其中载有247种药物。

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

着者不详,成书年月约在西汉以前,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学问。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

3.《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根底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知名未用七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4.《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公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

该书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

消失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根底。

唐代个人编着的本草亦多,的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五代前蜀李南的《海药本草》等。

5.《开宝本草》是在宋代开宝年间官命刘翰、马志等在唐代本草的根底上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后又重加详定,称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

宋代嘉祜年间,官命掌禹锡等编辑《嘉祜补注神农本草》,简称为《嘉祜补注本草》或《嘉祜本草》,新增药物99种。

又令苏颂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非常重视药材的道地性。

《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

北宋后期唐慎微将《嘉祜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本钱草、图经合一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中药学多选题含答案

中药学多选题含答案

中药学总论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X型题1. 《新修本草》A.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B.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C.载药1746种D.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E.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为本草学发展奠定基础2.《神农本草经》A.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为本草学发展奠定基础B.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C.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D.载药365种E.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3.《本草纲目》A.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B.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C.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将本草学发展到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为世界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D.全书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附方11 000余首E.作者李时珍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A.载药1746种B.宋金元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C.作者赵学敏D.作者唐慎微E.载药659种5.《本草经集注》A.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B.魏晋南北朝朝代的代表作C.载药730 D.作者陶弘景E.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6.《本草纲目拾遗》A.广泛收集民间草药和注意研究外来药的基础上撰成此书B.全书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C.作者赵学敏D.明代本草代表作E.清代本草代表作答案X型题1.BD 2.ADE 3.CDE 4.ABD 5.ABCDE 6.ABCE中药的性能X型题1.药性理论是指A.研究中药性味的理论B.研究中药基本性质和特征的理论C.研究中药功能的理论D.研究中药四气的理论E.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2.中药的药性理论,主要包括A.四气B.五味C.升降浮沉D.归经E.有毒无毒3.中医学认为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A.扶正祛邪B.消除病因C.纠正阴阳偏盛偏衰D.合理运用四气五味E.合理运用升降浮沉4.中药的作用包括A.四气五味B.治疗效用C.升降浮沉D.不良反应E.中药质地5.中药的性状包括A.药物的形状B.药物的颜色C.药物的气味D.药物的滋味E.药物的质地6.药物的质地包括A.药材的轻重B.药材的疏密C.药材的坚软D.药材的润燥E.药材的温凉7.研究中药的性状A.包括药物的滋味B.包括药物的升降浮沉C.包括药材的坚软、润燥D.以药物为观察对象E.以人体为观察对象8.研究中药性能A.以人体为观察对象轻重B.包括研究药物的滋味和颜色C.以药物为观察对象D.包括研究药物的寒热温凉E.包括研究药物的有毒无毒9.寒凉药作用有A.凉血B.解毒C.通阳D.泻火E.温经10.温热药的作用有A.补火B.助阳C.回阳D.泻火E.温里11.四气的临床意义A.根据病证的寒热择药B.根据病证寒热程度择药C.寒热错杂者,寒热并用D.真寒假热者,治以热药E.真热假寒者,治以寒药12.关于四气,下面哪些是正确的A. 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B.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C. 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D.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E.四气的本质只有寒热二性13.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B.药性确定以病证寒热为基准C.真寒假热者,治以寒药D.真热假寒者,治以热药E.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14.关于五味,下列哪是正确的A.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B.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C.是所有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D.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辛甘酸苦咸等E.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15.指出下面不正确的是A.黄连味苦B.蜂蜜味甘C.生姜味辛D.芒硝味酸E.乌梅味咸16. 指出下面正确的A.发表行散多辛味B.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C.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D.降泄燥湿的药多咸味E.软坚散结的药多苦味17. 辛的作用有A.泻下B.活血C.固涩D.行气E.发散18.关于辛味,指出下面正确的A.能发散B.能行气C.能活血D.行散输布津液而润燥E.多耗气伤阴19.辛味药须注意A.多腻膈碍胃B.多收敛邪气C.多耗气伤阴D.气虚阴亏者慎用E.气滞血瘀20.关于辛味,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能发散B.能清泄C.能降泄D.能润燥E.能行气21.关于甘味,指出下面正确的A.调和药性B.缓急C.通淋D.补虚E.和中22.关于甘味,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B.自汗盗汗者禁用C.腹泻者慎用D.令人中满,气滞者慎用E.湿阻者慎用23.哪些不是甘的作用A.固涩B.缓急C.和中D.调和药性E.破气24. 中药的性状是指A. 药物的形状B.药物的颜色C.药物的气味D.药物的滋味E.药物的质地25. 酸的作用有A. 调和药性B.收敛固涩C.生津安蛔D.通泄下引E.腻膈碍胃26.关于酸味,指出下面正确的A.能安蛔B.能生津C.能降泄D.能收、能涩E.能收敛邪气27.指出下列不可用收敛之性的酸味药治疗的A. 初泻初痢B.大汗虚脱C.咳嗽痰多粘稠D.崩漏经多E.自汗、盗汗28. 苦的效用包括A.能涩B.能缓C.能坚D.能泄E.能燥29.苦坚的含义A. 收敛固涩B.坚阴C.泻火存阳D.坚厚肠胃E.厚肠止泻30.苦泄的含义A.通泄B.引气C.降泄D.清泄E.散结31,下列哪些不属通泄的内容A. 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泄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B.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C.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D.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E.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32.下列哪些属降泄的内容A.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B.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C.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为疮家圣药D.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E.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33.下列哪些不属清泄的内容A.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B.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C.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泄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D.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E.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又疏透消散,为疮家圣药34.关于苦燥的含义A.黄柏、苦参清热燥湿,善治湿热B.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又疏透消散,为疮家圣药C.苍术、厚朴味苦,能燥湿,治疗寒湿D.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E.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泄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35. 关于苦味,指出下面正确的A.苦能坚阴,如黄柏,知母即是B.苦味药多伤津败胃,津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C. 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D.苦味药多腻膈碍胃,湿阻中满者慎用E.苦味药多收敛邪气,邪未尽之证当慎用36.咸味的作用A.行气化湿B.活血止痛 C. 软坚散结D.缓急补虚E.泻下通肠37. 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 代赭石味咸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B.木瓜、乌梅味酸,能生津安蛔C.黄连苦寒,能泻火存阴,即坚阴之意D.黄柏、知母味苦,能坚厚肠胃,起厚肠止泻的作用E.半夏味辛,合硫磺治肠燥便秘38.指出下列正确的A.淡味药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B.咸味药能渗、能利,有利水渗湿的作用C.坚阴,即泻火存阴之意D.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也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E.辛味药能行散输布津液而润燥又称辛润39.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辛属阳B.淡属阴C.甘属阳D.酸属阴E.咸属阳40.指出下列正确的A.辛甘咸属阳B.酸咸淡属阴C.辛甘淡属阳D.酸苦咸属阴E.甘淡咸属阳41.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并非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气味相异,功能不同C.一药中味只能有一,而气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D.味越多,其作用并非越广泛E.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42.气味配合规律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或多味C.气味不均一D.一味二气或多气E.二气二味43.指出下列正确的A.1两=30g B.1钱=3g C.1分=0.3g D.1两=40g E.1钱=4g44.气味相同,功能相近的有A.辛温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黄、紫苏B.辛凉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C.苦寒药多能清热解毒,如黄连、黄芩D.甘温药多能补气或温阳,如黄芪、锁阳E.甘寒多能养阴或补血,如熟地、鳖甲45.指出下列气同为温,而味相异的A.麻黄发表散寒B.杏仁降气止咳C.五味子敛肺止泻D.大枣补脾益气E.肉苁蓉补肾助阳46.指出下列味同为辛,而气相异的A.桂枝发表散寒B.薄荷发表散热C.附子补火助阳D.石膏清热泻火E.瓜蒌清肺化痰47.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B.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C. 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D.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定位E.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48.指出下面正确的A. 酒炒则升B. 姜汁炒则收敛C.醋炒则散D.盐水炒则下行E.盐水炒则发散49. 下列哪些不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A.药物的效用B.药物的性味C.药物的气味厚薄D.药物的质地轻重E.疾病的部位50.一般升浮药的作用可有A.发表升阳B.重镇安神C.祛风散寒D.涌吐开窍E.止咳平喘51. 沉降药的作用可有A.重镇安神B.潜阳息风C.降逆止呕D.收敛固涩E.止咳平喘52.影响升降浮沉转化的因素A.配伍B.六淫C.七情D.脏气E.炮制53.关于升降浮沉,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 药物作用的定位B.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C.药物的归属D.药物的寒热之性对人体的作用特点E.人体对药物作用的阴阳盛衰的反应54.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反B.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定位C.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同D.升浮属阳,沉降属阴E.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55.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A.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B.病证的寒热程度C.药物的气味厚薄D.药物的质地轻重E.药物作用的部位特征56.下列哪些不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A.药物的效用B.药物的性味C.人体对药物的反应D.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E.疾病影响人体的部位57.指出下列正确的说法A.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同B.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C.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无关,与病位有关D.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同,与病位相反E.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病位相同58.指出下列错误的A.花叶类及果实药物多主升浮B.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是药物的质地轻重C.质重的矿物贝类主沉降D.桑叶、菊花主升浮E.磁石、石决明主沉降59.指出下列正确的A.药物的性味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之B.气味薄者主升浮C.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D.气味厚者主沉降E.凡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60.指出下列正确的A. 桔梗开提肺气,性属升浮;白前降气祛痰,性属沉降B. 胖大海清宣肺气,化痰利咽,具升浮之性C.桂枝味辛甘,主升浮;天花粉性寒凉,主沉降D.胖大海清泻火热,润畅通便,具沉降之性E.药物的临床效用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61.归经的含义A.药物作用的定位B.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C.药物对经络的选择性D.药物作用在脏腑经络的定位E.药物作用在经络上的定位62.归经的理论基础A.奇经八脉B.经络学说C.阴阳学说D.脏象学说E.五行学说63.下面关于归经的表述方法哪些是正确的A.归心包经B.归三焦经C.人少阴心经D.人厥阴肺经E.人阳明肺经64.指出下面正确的A.毒性反应多因过用多用而致,对人体危害较大B.“毒”指药物的副作用C.“毒”指药物的毒性D.“毒”指药物的偏性E.“毒”指药物的四气五味65.指出下面正确的A.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B.“毒”指药物的副作用C.药物的偏性能治疗疾病,而不毒害人体D.副作用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能消失E.中药学中“毒”的含义为药物总称66.下列哪些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A.是否含有毒成分B.整体是否有毒C.用量是否适当D.给药的途径E.药物的剂型67.下列哪些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A. 病人的体质B.药物的配伍C.药物的用量D.药物的加工炮制E.病人家属的情绪68. 找出下列句子中正确的A. 整体是否有毒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B. 病人的性别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C. 给药的途径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D.是否含有毒成分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E.用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69.下列哪些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A. 病人的证候性质B.药物的贮存C.用药的环境D.用药时间长短E.药物的给药途径70. 指出下列正确的说法A.病人年龄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之一B.药物的部位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之一C. 药物的剂型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之一D. 药物的包装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之一E.药物的品种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之一71. 下列哪些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A.药物的产地B.药物的种属C.药物的采集时间D.药物的施用面积E.气候的变化72.下面哪些是引起药物中毒的原因A.辨证不准B.炮制不当C.用量过大D.药物生用E.剂型不当73.下面哪些是引起药物中毒的原因A.个体差异B.误服毒药C.病人家属的情绪D.品种混乱E.管理不当74.指出下列正确的A.砒石能作酒剂B.药即“毒”,“毒”即药C.山药大量亦有毒D.超出人体最大耐受量,即为有毒E.人参大量亦有毒75.中药的应用包含哪些内容A.药物的配伍B.药物的采集时间C.用药禁忌D.药物的剂量E.药物的煎服法76.指出下列正确的A. 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B.单行,即单味药发挥预期治疗效果C.相须,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D.相使,即性能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E.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77.指出下列错误的A. 相反,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B.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C.相恶,即两种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应D.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E.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78.指出下列正确的A.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B.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C.相须、相使表示协同D.相畏、相杀表示拮抗E.单行,即单味药发挥预期治疗效果79.指出下列正确的A. 相须,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的效果B. 相使,如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的效果C. 相恶,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D. 相杀,如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E. 相反,如甘遂与甘草合用,能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应8. 指出下列错误的A.单行,如独参汤补气固脱B.相使,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的效果C.相恶,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D.相畏,如甘遂与甘草合用,能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应E.相反,如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81. 所谓七情配伍含有A.相杀B.相须 C. 相恶D.单行E.相生82.下面哪两种药合用是属相反A. 石膏配知母B.乌头配半夏C.人参配菜菔子D.甘草配甘遂E.生姜配半夏83.下面哪两种药合用是属相反A.甘草配京大戟B.川乌配白蔹C.甘草配五灵脂D.藜芦配丹参E.甘草配细辛84.下面哪两种药合用是属相反A.藜芦配芍药B.草乌配贝母C.附子配白及D.藜芦配南沙参E.甘草配芫花85.下面哪两种药合用是属相反A.甘草配海藻B.川乌配瓜蒌C.甘草配人参D.藜芦配人参E.藜芦配玄参86.指出下列正确的A. 藜芦反细辛B.半夏畏生姜C.附子畏白及D.藜芦反苦参E.白蔹杀川乌87.指出下列正确的A.丁香反郁金B.生姜畏半夏C.人参恶莱菔子D.甘草反海藻E.五灵脂反人参88.下面哪两种药合用是属相反A.硫磺配朴硝B.水银配砒霜C.草乌配犀角D.官桂配石脂E.丁香配郁金89.指出下列正确的A.脾胃虚弱患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之物B.肝阳上亢患者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C.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和辛辣刺激之品D.热性病患者忌食辛热油腻E.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烈性酒90.特殊煎法含有A.先煎B.包蒸C.烊化D.后下E.冲服91. 中药的不良反应包括A.副作用B.毒性反应C.药物的寒热偏盛D.药物的升降浮沉E.药物的阴阳偏盛92. 指出药物剂量确定的依据A. 药材的质量B.药物的气味C.有毒无毒D.患者的体质E.患者的病势93. 指出药物剂量确定的依据A.患者的年龄B.患者的性别C.药物升降浮沉D.药物的质地E.患者的病程94.指出药物剂量确定的依据A.药物的剂型B.药物的使用目的C.药物的四气五味D.患者的生活习惯与职业E.方药的配伍95.下列哪些不是确定药物剂量的依据A.药物的归经B.药物的升降浮沉C.用药方法D.因时、因地制宜E.患者情况96.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药材质优力强的,用量宜小B.药材质次力弱者,用量可大些C.花叶类质轻之品、干品,用量宜重D.气味浓厚作用峻猛药,用量宜重E.有毒,严格控制剂量97.指出下列正确的A.无毒,可适当增量B.主药,量宜小,辅药,量稍大C.气味平淡作用缓和药,用量宜轻D.单味,量宜小,复方,量宜大E.金石、贝类质重之品、鲜晶,用量宜重98.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 用量不同作用不同,可据目的增减用量B.丸、散剂,量宜大C.汤剂,量宜小D.补虚为主,脾胃强量稍大脾胃虚量轻E.驱邪为主,体强量宜重,体弱量宜轻99.指出下列正确的A.老幼量宜减小,青壮量宜大B.经期、妊娠期,活血药宜减小C.新病量可稍重,久病量宜轻D.辛热药疗疾,素不喜辛辣热物或常处高温作业,用量宜轻,反之宜重E.病急重量宜重,病缓轻量宜轻100.关于服药时间,指出下列正确的A.饭前服,胃腑空虚,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小肠消化吸收,多数药尤补虚药宜饭前服B.睡前服。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收新药之最,完成第六次大总结。

(七)《中华本草》:当代。

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代表作及载药数
年代及作者
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汉代,托名与神农
1)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3)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成就
4)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5)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载药数730种
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梁代),陶弘景
1)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中华本草》,载药8980
当代,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全面总结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蒙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
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药基本理论,研究中药资源利用、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应用方式、质量控制、安全性与有效性、生产经营、合理用药与管理等相关理论、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
宋金元时期宋代,唐慎微
1)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详实,医药结合
2)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3)使大量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载药1892种
明代,李时珍
1)序列部分对本草史及药性理论等,进行全面、系统、渗入的总结和发挥
2)各论按自然属性,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3)集我国16世纪以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载药921种
清代,赵学敏
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2)总结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
3)保存了大量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2)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
3)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载药850种
隋唐时期唐代,长孙无忌、李勛、苏敬等21人
1)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例子
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3)全面总结了唐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4)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