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鲁迅对教育的看法.
鲁迅先生对教育的看法深刻而具有前瞻性,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培养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鲁迅对教育的一些核心观点:1. 立人为本:鲁迅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人”,即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
他认为,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摆脱旧文化和旧教育的束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 改革国民性:鲁迅认为,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必须从改革国民性做起。
他批判了旧文化中的“主奴文化”和“物奴文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3. 尊个性张精神:鲁迅提倡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自由,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昂扬精神的个体。
4. 教育的现代性:鲁迅认为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同时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他提出了“拿来主义”,即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
5. 教育的实践性:鲁迅强调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反对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教育方式。
6. 教师的角色:鲁迅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7. 教育与社会:鲁迅认为教育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教育改革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他倡导通过教育来改良社会,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8. 批判旧教育:鲁迅对旧式的封建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压抑了人的创造力和个性,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9. 提倡白话文教育:鲁迅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白话文更接近民众,更有利于普及教育和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
鲁迅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他的许多观点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陶行知经典名言100条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陶行知的100条经典名言,以供参考: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教育是立国之本。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二、强健活泼之体格。
三、优美乐之感情。
9.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0.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
11.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
12.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1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4.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1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1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17.农业是立国之本,因之,农业教育亦为至要之图。
18.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9.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20.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陶行知教育箴言
陶行知教育箴言1、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2、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3、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5、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6、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7、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8、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9、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10、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9、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10、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11、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12、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13、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14、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15、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教书育人篇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7.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8.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为人师表篇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2.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因材施教篇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教学方法篇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2.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4.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成功教育篇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创新与实践1.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2.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3.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4.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养成性教育1.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2.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3.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做个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伤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成一个民主的学校.教师们应该花一些时间到农民中间去体验生活,向他们学习,和他们同甘共苦.要和学生家庭联络.……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全校教职员要偕同旧生以身作则,拿全副精神来同化新生.……教职员一定要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断不能有一个例外.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简单地理解为,一名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认可、热爱和怀念,自身的价值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其实人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心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如果你想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应该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尽量奉献你的爱,让你的爱悄悄地润泽学生的心田;尽量奉献你的微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鼓起向上的勇气.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的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助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博大无私,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当我们用“真爱”、“宽容”、“尊重”、“信任”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我们就成了学生真正的朋友,看着快乐的学生,我们的心中就洋溢着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赠人以玫瑰,则手留余香”,教师这个职业是时时给予爱、收获爱的职业.将爱的种子无私地播撒于学生的心田,收获的必定是几倍于此的爱的果实.当看到已毕业的学生结伴回到母校来看望曾经的老师时,当收到学生的节日贺卡时,当接到学生打来祝福的时,当在大街上有一个似曾相识又不太认识的大孩子叫你名字的时候……那一刻的幸福感又怎能用笔墨来形容.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幸福;只有教师时时处处洋溢着幸福,学生才会真真切切感受到幸福.当然,一个幸福的教师绝不能把工作当做生活的全部,更不是唯一.我们不提倡做“工作狂”,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的人,是苦行僧,是清教徒.不懂得休息便不懂得工作,不懂得工作便不懂得生活.幸福的教师常常表现出来的是:说话不死板,做事灵活机动,活得有趣味,自己一生都开心,走到哪里,就把欢笑和快乐带到哪里,给家人、亲人、同事、朋友、学生,乃至路人,都带来笑声,使他们都活得愉快开心,让大家都一起快乐、幸福我们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提升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样的幸福境界.我为什么当老师1.教师——神圣而高尚.她赠予我能量,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她给我力量,让我在穷途末路重新振作;她让人学会什么是爱,她让人懂得什么叫快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去爱更多的人,把快乐传递得更远,这,是我相当老师的主要原因,我爱教师职业.…….小树苗成长为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小孩成长为大人需要教育和关爱.我爱老师,更爱影响我人生的教师岗位,我希望把我的快乐和爱心带给更多的人,所以我想当老师.因材施教1.牡丹,艳丽夺目,光彩照人,开出娇艳的花朵,共世人欣赏.莲花,虽不及牡丹妖娆,却洁白清秀,可净化一方水土.茉莉,虽不及莲花大气,却娇小可人,可沏出一壶沁人心脾的花茶.菊花,虽不及茉莉芳香,却独具一格,可入药三分.…….正如,牡丹、莲花、茉莉、菊花一样,他们形态各异,却有各自的魅力与用途.因此,教师应该当学生成长过程的优秀花匠,善于发现“花朵”的内在潜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散发醉人的芬芳,缔造别样的精彩.2.每一篇漫天飞舞的雪花,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美姿;每一片生机勃勃的树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叶脉;同样,每一位前途无量的学生,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相应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3.德国着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树叶亦如此,何况是人呢面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对每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上,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曾有言云:“在教师的手里操纵者幼年人的命运,也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的确如此,教师就像勤勤恳恳的园丁,唯有辛勤的劳作与耕耘,才能培育出满园扑鼻的芬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开启着,是孜孜不倦的箴言,掀启这人类生命的新篇章.一个德艺双馨的教师,能用她的德行,感化世间的万物苍生;一个满怀学时经纶的教师,能用她的魅力,感召人世间的气象万千;一个心中充盈着爱的教师,能用她的人格,感动普天下的芸芸众生.……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受学生尊重的老师,理应是一位德艺双馨、饱含学识、心中充满大爱的人.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的娇艳之花得以竞相开放,才能让教育的智慧之树得以万古长青.1.“这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平凡的世界中哥哥孙少安对弟弟孙少平这样说.教师,是可以带给一个人光明,带给一个家希望,带给一个国家未来的职业,其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愿意挑战这份任重道远而又神圣光荣的教师工作,愿尽绵薄之力去“擦亮星星”,点燃梦想.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2.毛主席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教育事业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事业,做的是打地基的事情,而我坚信:教师强,则少年强,我愿化身打地基的一块砖,做“强教师”,教“强少年”.3.“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触动另一个灵魂”,教师职业可以让人如此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我神向往之,故,立志以行践之.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国外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育民生感言
教育,国之根本,民之希望。
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教育,将其视为立国之本。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教育民生问题愈发受到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民生的重要性,特此发表以下几点感言。
一、教育民生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优秀的人才。
而优秀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优质的教育。
教育民生问题,实质上是关于国家发展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教育民生放在首位。
1. 提高全民素质,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民生问题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只有全民素质的提高,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2. 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教育民生问题要求我们关注弱势群体,保障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
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家庭都有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
3. 增强国家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
教育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
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提升,将带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从而增强国家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
二、教育民生问题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民生问题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
在我国,教育民生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地区、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2.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师待遇不高、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3. 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主要体现在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质量等方面。
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地域限制等原因,无法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4. 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是解决教育民生问题的关键。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化。
三、加强教育民生工作,助力国家发展面对教育民生问题,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育民生工作,助力国家发展。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于阿专
[收稿日期]2011-06-28[作者简介]于阿专(1986—),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民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研究】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于阿专(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作为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奠基人,梁启超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人才,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倡导创办女子学堂以及“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等教育思想,是近代教育思想史的创举。
尽管在某些方面受历史的局限存在瑕疵,但其教育思想作为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仍为我们当前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梁启超;教育思想;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 40-0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06(2011)05-0066-03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近代史,是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色历史”,面对当时封建教育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滞以及国家、民族所处的“内忧外患”的窘境,梁启超发出了“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1]32的呼喊,倡导通过教育来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首倡教育当定宗旨梁启超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首先指出,与动物有所不同,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而教育作为人类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没有宗旨是行不通的,“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
[2]53梁启超否定了前人所认定的培人才、开民智是教育宗旨的判定。
他针对古雅典、斯巴达以及英德日等国家的教育宗旨,对比分析了其存在的优缺点,指出教育宗旨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国家国民的特性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同时注重吸纳其他国家的精髓,使国民“备有人格,享有人权”。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对这一宗旨展开了全面、具体的阐述: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具有国家思想、权利自由思想,能合群、尚武,且有毅力、自尊等优秀品质的新国民,只有这样的国民才能肩负起国家繁荣富强的重任。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育人为本,育才为先,这是立国兴邦的基本法则。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是民族的根本。
而育才就是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
育人之初,家庭为第一要务。
俗话说:“家教不严,学生定成”,这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从小就应该受到正确的教育,懂得尊敬长辈,诚实守信,做事认真仔细,这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素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品性养成,促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
而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卓越的学术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个性发展。
在校园中,学生应该受到全面的教育,启发他们的思维,强化他们的品德,培养他们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怀揣着梦想、拥有力量、终身成长。
这也正是育才的本质,即培养一个有知识、有本领、有品德的人才,让他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
育才之根,教育为先。
现今社会,学校教育是孩子成才的重要环节,而优秀的教师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导师。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让学生在优秀的教师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教育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勇于担当,求真务实,行胜任之事,给学生以榜样,激励学生勇攀高峰,勇立潮头。
教育,始于更夫,终于帝王。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更要培养国之栋梁。
国家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育设施,鼓励教育改革创新,为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育才之本,教育之要。
教育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全民族的事。
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教育,积极参与教育,为教育贡献力量。
家庭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应该为教育提供更好的软硬件条件,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企业应该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赞助和支持,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政策保障。
关于教育的名言论据(80条)
关于教育的名言论据(80条)1.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况2.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况3.有教无类。
——孔子4.天下之人皆出于胎,胎生既误,施教无从。
然则胎教之地,其为治者之第一要钦!——康有为5.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王安石6.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
有何而应之,尽其所怀。
——庄周7.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王夫之8.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蔡元培9.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蔡元培10.凡是真正的教育,都是风气教育。
——林语堂11.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
——邓小平12.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邓小平13.教育虽然没有万能的作用,但总算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且为改造社会最后的惟一工具。
——陈独秀14.教育,从其最广义讲,是人的改变。
——曹孚15.教育应该跟着社会跑,甚至推着社会跑。
——曹孚16.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的根本大计。
——陶行知17.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陶行知18.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
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陶行知19.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
——陶行知20.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们培养得有本领有能力;如果要使一个人有本领有能力,就非要发展他的耳目心思口足不可。
——梁漱溟21.教育之在社会,其功用为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
——梁漱溟22.教育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使人获得谋生的手段,它的价值还在于能够使人更像一个人一样生活。
——扈中平23.真正的教育需完成被教育者的人格。
——夏丏尊24.所谓教育,就是能力——健康力,想像力,判断力,记忆力,思考力,忍耐力,鉴赏力,道德力,读书力,发表力,办事力等的给予的设计。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铸就高质量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师是教育之魂。
想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如何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终达到显著提升教学质量,是当今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筑牢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石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其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影响至关深远。
良好素质的师德师风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基于教育使命的先决条件。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必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训: 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典型人物学习等形式,帮助教师厘清职业道德底线,树立师德规范意识。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监督机制: 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表现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审,严肃处理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社会服务: 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活动,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注重专业知识学习,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学质量的根本。
教师要不断学习学科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地讲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学习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学科专业知识培训、教学技能提升培训、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等,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勉励教师通过学术研究: 支持教师组织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教学成果评选等活动,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持续提升教学能力。
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库: 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实例、教案模板、教学视频等,帮助教师提高备课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三、注重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经常反思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不是立国之本
教育不是立国之本立国:即建国,建立国家或使国家存在下去。
汉魏间文学家徐干《中论·谴交》载有:“古之立国也,有四民焉。
”“本”是指事物的根源、根本、本质。
立国之本就是建立国家或使国家存在下去的根源、根本、本质的内容。
国之欲立,仅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举个例子:古代朝代更替基本都是以武力起家的,很少有谁是靠教育起家的吧。
还有当前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教育啊。
可以说教育很重要,但是还达不到立国之本的高度然后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教育是立国之本。
那么为啥我国宪法规定的是四项基本原则而不是教育呢。
教育只是个基本国策。
木有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国家是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国家政权是国家的具体化身,也是通常意义上对国家的理解。
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
立国之本就是建立国家或使国家存在下去的根源、根本、本质的内容。
诚然,我们都知道,教育确实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教育只是发展国家的一个杠杆,并不是立国之本。
1.从国家的产生上来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生产发展到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时,就已经有奴隶出现,而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时,奴隶已成为农业、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
这时国家尚未出现,只有阶级形成后,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而当阶级消亡的时候国家必然不复存在。
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就会具备这样的条件。
国家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不是什么人发布命令的结果,而是国家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后的必然归宿。
站稳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站稳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是立国之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而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实施载体,对于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站稳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迫切需求,也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
一、站稳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服务。
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与学生保持沟通和互动,建立师生和谐的关系。
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成为学生求知的源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应贯彻德育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品德。
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做好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
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当注重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教学打造成为品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学科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科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科学的知识,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还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学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科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陶行知名言
陶行知名言陶行知名言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名言,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名言具有概括自然有力,言简意赅的特点。
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名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名言,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行知名言11、生活即教育。
2、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
3、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
4、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虽然不容易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是至少要看重变化。
5、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要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
6、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7、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8、虚心下问,集思广义。
9、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无利也;殊不知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含在其中。
10、教育是立国之本。
11、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操作,尤不可因钱少推诿。
1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3、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
14、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5、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16、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
17、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18、社会即学校。
19、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
他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20、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21、做新教员的要有共和精神。
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共同甘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
22、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3、以教人者教己。
为教而学。
教育是立国之本
教育是立国之本打开百度,搜索“教育”二字,岀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解释,让我眼花僚乱。
可以称得上详尽。
但是,我认为最有说服力的解释还是:教育是立国之本!试想一下,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教育和文化,能叫一个完整的国家和民族吗?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亚洲国家均把教育作为消灭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
有关研究报告指出,战后日本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世界所瞩目,究其原因可归纳为教育的迅速发展,正是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已从单纯依靠人口数量的增加转移到依靠人口素质的提高,从依靠体力劳动转向更多地依靠智力的开发和技术的革新,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人的一生可以不读书,但不可以不学习,不接受教育。
虽然读书是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它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唯一途径。
我们接受教育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潛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或者说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从这个角度而訁,教育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综合人文素养的大智慧,是立国之本。
无论社会、学校和家庭,最为缺乏的就是人性教育,仿佛这个时代只有经济利益的驱动,让人看到的只是金钱和物质的消费,很难领略到人文科学的发展魅力。
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发展到最后都是归根于人文的提高和品位的差别上。
现在我们的学校课堂里缺少的就是人文教育,这其中包括人的人性和灵性。
陶行知师德思想
陶行知的师德思想“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被尊之为“万世师表”,堪称师德楷模,而且关于师德系列思想颇有研究。
陶行知的师德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教师对事业要有忠心。
陶行知深信“教育是立国之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深信“教育是有可为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的事。
他从理性高度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从而热爱与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并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陶行知高尚的师德首先体现在他对人民教育事业的一片忠心之上,体现在他对人民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上。
②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
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
他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
这特别体现在育才教育时期。
1941年育才学校经济已到山穷水尽,难以维持的地步,有人劝他停办育才,他却下定决心要坚持到底。
说:“除非我自己、我的朋友,整个中华民族都没有饭吃了,那时也只有大家饿死,而没有自动停办。
”在最困难时期他所想的不仅仅是使育才能生存下去,而且要为育才谋求发展。
甚至连每个学生要有一套出客衣这样的事也在他的筹划之中。
陶行知对学生的爱更主要表现在全面关心学生,以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
③教师对工作要有雄心。
陶行知本人在工作上始终雄心勃勃。
他在给吴树琴的信中说过:“我现在觉得我是一只狮子,在人们睡着了的时候,巍然雄视一切。
”他的全部教育活动,都在不断创造,不断开辟,都在“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教育为最可为之事”。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④教师对学习要有恒心。
陶行知先生一生好学,关于教师要加强学习有一系列论述。
他曾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
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
站稳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站稳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学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课堂是教学的核心。
站稳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如何在课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教育的核心就在于教学,而教学的核心就在于课堂。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自我认知和交流发言的重要环境。
因此,教育教学工作重心的关键是课堂教学。
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旨在通过教育实现青少年全面成长并培养勤奋好学、有志向、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从而推动国家繁荣昌盛。
这项根本任务涵盖了全面分析课堂所要求的能力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思维、人文素养等。
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以课堂为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1、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
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加强道德教育和品德养成。
同时,应留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以合理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充分疏导。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老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扩展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的意义。
鼓励学生自我调控学习,提高自身思维能力与学习效果。
3、注重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老师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统一,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受知识的真实意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注重时政教育,增强学生国家意识。
课堂教学需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递时事热点,准确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瑞情况,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荣誉感。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要立足于当前的教育情况和时代背景,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切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教育立国之本 作文
教育立国之本作文
《教育:立国之本》
咱都知道啊,教育那可是国家的根本呐!为啥这么说呢?就拿我身边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我有个表弟,从小就调皮捣蛋得很。
那家伙,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一天到晚就没个消停的时候。
他家里人也没太在意,觉着小孩子嘛,皮点就皮点呗。
可慢慢地,问题就来了。
上了小学后,表弟学习一塌糊涂,连最简单的加减法都经常弄错。
这时候家里人才开始着急了,这可咋办啊?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于是乎,一家人开始重视起表弟的学习啦。
每天陪着他做作业,给他讲各种知识,还给他报了各种辅导班。
表弟一开始还不乐意呢,撒泼打滚地不想学。
但家里人不放弃呀,一点点地引导他,鼓励他。
慢慢地,表弟开始有了转变。
他发现原来知识是这么有趣的东西,可以让他懂得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事儿。
就这样,表弟逐渐爱上了学习。
他的成绩也开始越来越好,人也变得懂事多了。
如今啊,他可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呢。
这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让一个家庭充满希望。
你看啊,如果没有一开始对他的教育重视和引导,那表弟也许就会一直调皮捣蛋下去,以后可能就会走很多弯路。
但因为有了教育这个强大的力量,他的人生轨迹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说呀,教育真的是立国之本,只有把教育搞好了,我们的国家才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呀!咱都得重视起来,你说是不是呢?。
我们的立国之本是
我们的立国之本是1. 引言建立一个国家必须有其立国之本,这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根本。
立国之本是国家成立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它决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什么,以及其对国家的重要性。
2. 民主与平等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民主与平等。
民主是指国家的政治权力归属于人民,通过选举和公共参与来实现国家决策。
平等则是指所有公民在法律、权利和机会上享有平等的地位。
民主与平等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 法治和公正法治和公正是我们的立国之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是国家根据宪法和法律来行使权力和管理社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公正则是指国家在分配资源和决策过程中公正无私,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对待。
法治和公正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的保障。
4. 和平与国际合作我们的立国之本也包括和平与国际合作。
和平是国家间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和冲突,强调通过对话和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国际合作则是国家间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旨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推动共同发展。
和平与国际合作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基石,也是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5. 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与科技创新也是我们的立国之本的重要方面。
教育是培养国民素质和能力的基础,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科技创新则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与科技创新是培养人才和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
6. 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我们的立国之本也包括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
文化多样性指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传统和谐共存,保护和发展各种文化的权利和自由。
社会和谐则是社会各阶层之间和谐相处,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发展。
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是国家凝聚力和稳定发展的基础。
7. 结论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民主与平等、法治和公正、和平与国际合作、教育与科技创新、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
这些立国之本决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
﹡教育为立国之命脉,吾人既已三复言之矣。
* 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实验,方能免入歧路。
* 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力的表现,力的变化。
实则整个宇宙,也就是一个力的表现,力的变化的过程。
* 虽然,教育之功能,就其大者而言,为立国之大本;就其小者而言,亦为如何导引国民精神生活与实际生活臻于健全与畅遂之关键。
* 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
我一提及教育便含了改造的意义。
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这样的力量。
*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
*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故人变好的是好教育。
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
活教育教人变活。
死教育教人变死。
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 教育是民族解放的武器,人类解放的武器。
* 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
* 吾人认为教育青年,应着重于养成其创造之精神,与开天辟地推进时代之生命力,而不应养成书痴,或旧时代之继承者。
*中国教育的三条出路是:多做一些创造工作,便可以多得一点平等的地位与人互助;而这种平等的互助,又可以叫你放心大胆去少生几个孩子。
* 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 今日中国农人居多,我们苟能努力研究,农村教育的种种切要问题;可以逐渐解决,并推广至一省一国。
* 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
﹡古人说:“民为邦本。
”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
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稳固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
* 生活的宗旨是什么?扼要地说:造力* 依照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标说来: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即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它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
* 生活教育的生命力特别强,它今天不是完成的东西,明天也不是完成的东西,它会永远随着历史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仿我者死,创我者生!*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社会是个人结合所成的。
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
* 学校是为杜会设立的,学校而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简直可以关门。
* 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
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
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
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
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
*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
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
我们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
* 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 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 我们需要的教育,要能造就会用脑指挥手,手开动脑的人。
*“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的“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关于 "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
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先进的陶行知先生曾对他的学生提出,要爱人类,爱人类最多数而最不幸的中华民族,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的农人。
学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崇高的情感也要从身边、从小事培养起,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农村、爱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