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大地的震动微课设计方案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大地的震动微课设计方案
五年级上册
微课基本信息
知识名称
地震现象的成因
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
科学,五年级学生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
5分46秒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了解地震现象的成因。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
教学过程:
1、知识引入
用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带出课题,让学生知道这是发生地震的现象。
2、知识讲解
(1)思考“什么原因造成地震”,启发学生对地震成因的思考;
(2)动画视频解说,让学生初步认识地震现象的成因;
(3)“用毛巾、木棍模拟地震的形成”视频解说,加强学生认识地震现象的成因;
(4)示意图解说,帮助学生理解“震中”、“震源”、“冲击波”。
设计理念与特色:
地震的成因是本节课教学难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本微课旨在通过视频解说,帮助学生更直观了解地震现象的成因,突破教学难点。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大地的震动》是一门地球科学类课程,主要介绍地震的发生气理、影响以及防范措施。

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将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地球变化的理解和观察能力,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分类和发生原因。

2. 掌握地震的测定方法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3. 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进修地震的预计和防范措施。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

2. 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地震波的传播。

3. 地震的测定方法和地震仪器。

4. 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 地震的预计和防范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地震的基本观点。

2. 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影响和预计方法。

3.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析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进修兴趣和理解深度。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震的定义和分类1. 介绍地震的定义和基本观点。

2. 分类讨论地震的种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不同地震事件的影响。

第二课时: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地震波的传播1. 探讨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2. 实验测定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3. 观察地震波的震动效应。

第三课时:地震的测定方法和地震仪器1. 介绍地震的测定方法和常用地震仪器。

2. 实地考察地震仪器的应用和数据分析。

3. 小组讨论地震数据的解读和分析。

第四课时: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1. 探讨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观察地震灾害的现场和救援措施。

3. 讨论地震灾后重建和防范措施。

第五课时:地震的预计和防范措施1. 了解地震的预计方法和可行性。

2. 进修地震的防范措施和个人应对策略。

3. 案例分析历史地震事件的预计和防范效果。

六、教学评估1. 定期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掌握水平。

五年级科学上册《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doc

五年级科学上册《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doc

课题15,大地的震动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2.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3.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4.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

5.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

6.培养不畏惧自然灾害的精神。

重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难点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思考、统筹的能力。

第一课时执教时间总节数教学内容地震的危害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2.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

3.培养不畏惧自然灾害的精神。

重点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难点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

教具学具地震危害图片教法学法观察、分析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教后反思一、交流引入创设情境二、激发兴趣引学达标三、质疑解析延伸目标1.师出示大量地震后的图片。

2.师:地震后是怎么样?有哪些危害?目一、地震有什么危害?1.师:你有没有留意到最近有关地震的新闻报道?2.收集地震资料,了解地震带来的影响。

3.师:地震带来了什么灾害?你认为地震对灾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地震引发房屋倒塌。

地震致使公路和铁路扭曲,变形。

被震裂的大地。

地震引发的海啸)媒体播放“介绍地震和海啸的现象”的视频。

4.师给出多幅情景图(居室、商场、野外、1.学生观察。

2.学生思考。

1.学生阅读。

2.学生阅读。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4.学生观察。

四、智能练习达成目标五、精炼回顾再现目标马路等)。

5.师:假设地震在这里发生,你会怎么样做,为什么?地震引起的海啸、山崩现象是怎样的?1.谈收获2.师总结: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5.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执教时间总节数教学内容设计避险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2.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

4.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

《大地的震动》教案

《大地的震动》教案

《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上册《大地的震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科学概念:知道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了解什么是震源、震中、冲击波?了解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地质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2、能设计地震形成的实验,并描述出有关的现象3、锻炼与别人交往获得资料的能力,对现象能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地震的危害和紧急避险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2、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3、愿意与他人沟通,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现象,认识地震的成因,知道地震的危害和一些紧急避险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认识地震的成因,知道什么是震源、震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地震的视频资料,图片和文字资料,毛巾,小木棍,盒子,积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 分钟)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让你们观看一段影片,在看之前老师有个要求,希望你们认真仔细的观看片中都播放了什么?”(随后课件展播再现2008年5月12 日发生的我国四川汶川8 级大地震)师:是什么灾难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呢?(生:这就是地震!)师:是啊,这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8级大地震。

据民政部报告……同学们,由此可见,地震的危害真大啊!关于地震,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吗?生:(自由答)(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有关地震的一些事实,并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一定作用。

)二、模拟实验,认识地震成因。

(15 分钟)(1)师:好,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书本P86关于地震知识的介绍。

师:谁来告诉老师,什么是地震?什么是震源?什么是震中?(请个别学生回答)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地震的形成。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幅图,通过刚刚这个影片我们知道地震主要是由地下岩层断裂造成的,在岩层断裂发生震动的这里就是震源,震源的正上方就是震中,岩层断裂发生震动时还会产生冲击波,冲击波向四周扩散,然后逐渐消失,因为震源是产生冲击波的中心,所以离震源越近的地方冲击波的力量就越大,离震源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就越少,因为震中就在震源的正上方,所以受到的震动就最强烈,受到的破坏也就最大。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知识;2.掌握地震的测定方法和地震的危害;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4.激发学生对地震灾害防治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地震的定义和分类;2.地震波的传播;3.地震的测定方法;4.地震带来的危害;5.地震灾害防治措施。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地震的成因和危害;难点:地震波传播的原理和测定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入地震主题;2.讲述地震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地震的危害;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地震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2.讲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和影响因素;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速度。

第三课时1.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测定方法,包括仪器和技术;2.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测定实验,体验地震测定的过程;3.讨论地震测定的意义和应用。

第四课时1.介绍地震的危害,包括房屋倒塌、地质灾害等;2.分组讨论各种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3.每组呈现预防措施并进行讨论。

五、教学评价1.考察学生对地震的理解程度,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2.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讨论表现;3.组织学生进行小结,总结地震的基本知识和防灾措施。

六、拓展延伸1.邀请地震专家进行讲座,深入了解地震科学;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地震防灾情况;3.设计地震防灾演练活动,提高学生应急能力。

七、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课件、地震模拟实验器材;2.书籍、资料、图片等地震相关教材;3.安全保障措施和急救设备。

通过以上课程设计方案,《大地的震动》将会引领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对地震灾害防治的意识,为将来的应对地震灾害做好准备。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门课程中受益匪浅,学有所获。

第二课时一、课程背景本学生作业设计方案是针对中学地理课程中关于地质地貌章节的设计,以《大地的震动》为主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他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粤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大地的震动》表格式教学设计

粤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大地的震动》表格式教学设计

教课基本信息课题15、大地的震动年级五年级上册指导思想和理论依照1、指导思想:本课经过对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地震的危害,地震的紧迫避险方法等形成地震的系统知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感觉有价值研究的资料,如:地震的危害,地震的紧迫避险方法等进行采集、剖析、研究得出结论。

以此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育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2、理论依照:指引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使学生懂得凡事要经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此中的神秘。

养成对待问题,对待新鲜事物都要经过发现,研究而获取考证的优秀习惯。

让学生自己实验,充足调换学生的学习踊跃性,表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不过一个参加者,指导者,评论者。

让学生有思虑研究和试试的时机,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突出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育。

经过相关地震原由、地震危害、地震的紧迫避险方法等资料的采集,学生已获取了许多的信息和事实,此时指引学生把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取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相互交流,相互启迪,把感性认识上涨到理性认识,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教课背景剖析1、学习内容:本节课是科教(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变化着的地表》单元的第 15 课《大地的震动》中相关地震的知识,本课上承研究大地的变迁,下启对地球内部的运动——火山的喷发的商讨。

本课经过对地震产生原由,地震的危害,地震的紧迫避险方法等形成地震的系统知识。

联合震惊世界的5.12 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此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扩大预防地震和自我保护的知识面。

学生状况剖析:本课与学生的实质经验相差很远,所得的知识多数是来自收集的资料,本课还要注意培育学生着手实验的能力,采集资料的能力,并能依据问题从众多的资猜中挑选出合理的部分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考证。

教课目的1、科学看法:指导学生经过模拟的地震实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的产物——地震是一种常常发生的拥有极大损坏力的地质现象。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15 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15 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

15 大地的震动科学知识1.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2.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能力培养1.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

2. 培养不畏惧自然灾害的精神。

设计意图《大地的震动》是《变化着的地表》单元的第二课。

地震大多是由于地壳运动、板块移动引起的,是一种自然现象。

本课通过对地震的现象、地震的危害以及逃生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地球表面在不断地变化着”这一观点的认识。

本课通过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及对自然灾害毫不畏惧的精神;通过对地震现象的认识及剖析,学会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制定相应的求生方案。

本课的驱动页以四位主题人物参观地震知识宣传栏时提出的问题,引出了本课将要重点学习的两个内容——“地震的各种现象和危害”以及“地震来了应如何紧急避险”。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地震有什么危害”这一主题进行探究,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采用交流会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外寻找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地震的危害。

在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后,引入讨论:“下面的这些避险方法中,哪些较合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使学生学会判断在地震时合理的避险的方法,掌握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这一讨论,展开“设计紧急避险方案”这项活动。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地震发生时的一些特点,分析判断各种避险方法的合理性,学会灵活运用学到的避震知识,并让学生明白当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才能从地震中顺利脱险的道理。

教学流程收集资料——观察——综合——分析——判断——设计。

重点难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并进行科学判断的能力。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大地的震动》是一门地震学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原理、预计方法以及应对措施。

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自身的地震防范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分类和地震波的传播特点;2. 掌握地震的预计方法和地震监测技术;3. 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 提高地震防范认识,学会应对地震的基本措施。

三、教学内容1.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3. 地震的预计方法和地震监测技术;4. 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5. 地震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PPT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地震的基本观点和知识点;2. 实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影响;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震预计方法和应对措施;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地震监测站点,了解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

五、作业设计1. 教室讨论:要求学生每周提交一篇地震相关的论文或钻研报告,并在教室上进行讨论和分享;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一次地震模拟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3. 地震预计: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对某地区未来一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进行预计,并撰写预计报告;4. 地震应对方案:要求学生结合地震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设计一份地震应对方案,并进行口头展示。

六、评判方式1. 论文和钻研报告的质量占总成绩的30%;2. 实验报告的分析和建议占总成绩的20%;3. 地震预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占总成绩的20%;4. 地震应对方案的设计和口头展示占总成绩的30%。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地震学导论》;2. PPT:地震相关的PPT资料;3. 实验设备:地震模拟实验设备;4. 网络资源:地震监测数据和案例资料。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原因和风险;2. 掌握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3. 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应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2. 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风险;3. 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是本课的重点;2. 地震的应对措施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地震的过程和风险;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地震预防和应对措施的讨论中。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地震发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观点讲解(15分钟):讲解地震的定义、分类和发生原因。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震的风险和影响。

4. 预防措施(20分钟):介绍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包括建筑结构设计、应急预案制定等。

5. 模拟演练(20分钟):分组进行地震模拟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时的情况和应对方法。

6. 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震预防和应对的重要性。

六、作业设计:1. 教室作业:要求学生整理笔记,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制定一份家庭地震应急预案,并在家庭中进行演练;3. 钻研性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地震灾害案例进行钻研,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七、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等;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教室作业、实践作业和钻研性作业的完成情况;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掌握水平。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地震相关视频和图片;2. 地震模拟器:用于模拟地震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

九、拓展延伸:1. 邀请地质学家或地震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地震知识;2. 组织学生参与地震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应急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全面了解地震的定义、原因和风险,掌握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提高应急能力和地理科学素养,为应对地震灾害做好准备。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大地的震动》教案附教学反思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大地的震动》教案附教学反思

大地的震动教学目的:1. 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2. 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重点难点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四位主题人物参观地震知识宣传栏。

琪琪对地震威力发出的感叹和彬彬提出的问题:“地震的危害真大呀”“万一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五课《大地的震动》(板书课题)。

二、新课(一)地震有什么危害?出示大量地震后的图片。

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后,通过资料搜集的手段对地震的危害展开探讨。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地震引发房屋倒塌;②地震致使公路和铁路扭曲,变形;③被震裂的大地;④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印度洋海啸为例)。

(二)假设地震突然发生,我们该怎么办?指导阅读p88-89讨论:下面的这些避险方法中,哪些较合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1)这种避险方法合理。

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躲避到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可避免被室内震落的砖块等砸伤。

2)这种避险方法合理。

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家具附近、墙根等。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且在建筑物倒塌时三角空间里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3)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

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不应跑回大楼里。

4)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

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

切忌跳楼,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5)这种避险方法合理。

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和小巷,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三)设计紧急避险方案在地震发生时冷静、有序地撤离就能避免或减少地震中由于挤踏而造成伤亡。

以学校为例,要考虑这些问题:撤离的人数(高年级、低年级的人数……);楼层(高年级、低年级学生所在的位置……);路线的选择(最终的撤离目的地选择;各楼层学生撤离的次序、校园内撤离的次序……);撤离时的注意事项(靠右行走,不能拥挤,不携带书包杂物,尽量带上饮水食物……)等。

三、总结地震的威力是巨大的,地震是地球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无可避免的。

科学《大地的震动》教学案例

科学《大地的震动》教学案例

科学: 《大地的震动》教学案例容桂容山小学王晖教学背景:由于近年来发生很多的地质灾害。

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之后的玉树地震,2011年的日本东海岸9.0级地震及海啸等特别大地质灾害,各大媒体进行大量的报导,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特别是学校的破坏造成了很多学生的伤亡,对我们的孩子有很大的震撼,感到了灾难的可怕。

后来的由于大量的网络视频,很多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何去应对这样的害难,已经不再是一件与己无关的事。

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要了解这方面内容的需求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科学》有这一课,我结合实际与学生共同学习地震的关的知识与应对。

教学目标的设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拟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止标1、科学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现象的成因和地震危害;掌握一些科学的地震避险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

培养不畏惧自然灾害的精神。

教学方法1、抓住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运用发现、探究、协作、讨论学习方法,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素材和相关网站的学习资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1、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由于四川汶川地震,日本地震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有关地震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报道和研究,学生对地震的危害体会很深。

2、预习课本。

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导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任务驱动的形式:选择两段四川地震的视频:一段是映秀镇地震后的情境;另一段是日本地震发生时用拍画面,通过视频加强对学生心理震撼和感官刺激。

/programs/view/hp-OCd01lgs//u15/v_NTkyMjYyNjU.html(后面一小段)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视频播放之后,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

《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15课时《大地的震动》。

【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2. 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3、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认识地震产生的原因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教学准备】微课视频【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认识地震产生的原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大地的震动。

(板书课题:大地的震动)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先自学课本第一、二自然段。

生:自学。

师总结: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多数的地震是由地下的岩层断裂造成的。

当破裂的岩石沿着断裂形成的裂缝移动时,大地就会晃动,这就是地震。

地层深处岩石断裂产生震动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是震中,通常它是震动最强烈的地方。

二、认识地震引起的危害。

师:地震发生时,会有什么预兆?地面会发生什么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

(视频展示)师总结:地震发生时,地面震动幅度有时可达数米,能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使地貌发生改变,它的危害性非常强。

请欣赏以下图片:(图片展示)1、地震引起地裂。

2、地震引起地裂。

3、地震引起火灾。

4、地震引起海啸。

5、地震引起泥石流。

6、地震引起人员伤亡。

三、认识地震时如何避险。

师:当地震突然来临时,我们应该如何避险呢?1、在学校正确的做法是:保持镇静别慌张,往课桌里藏,手抓书本保护脑,听从指挥逃离现场。

2、在家发生地震时,应切记不要乘电梯,要走楼梯。

若时间紧迫可藏进卫生间,避开悬挂物,抓牢固物,蹲下护头。

也可藏在阳台,跑到室内内墙角处躲避,拿下护墙上的花盆、杂物。

3、发生地震时,一定要找到可以构成三角区的空间去躲避。

例如:沙发三角区、桌子三角区、床的三角区........等。

三角区是最好的避险地方。

四、全课总结: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掌握了科学的躲避方法。

总之灾难不可避免,伤亡可以预防。

大地的震动科学教案

大地的震动科学教案

大地的震动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定义、发生原因、分类等。

2. 掌握地震的测量方法和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地震视频,引导他们谈论自己的感受,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等。

2. 学习环节(1)了解地震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听老师讲解,了解地震的定义、发生原因、分类等。

(2)测量方法介绍地震测量方法,包括使用测震仪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地壳运动情况,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预防措施介绍如何预防地震,包括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制定应急预案等,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3. 活动环节(1)模拟演练进行一次模拟演练,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模拟地震时的应对措施,包括逃生、救援等。

(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地震灾害案例进行研究,并撰写报告,包括该地震的情况、灾害影响、应对措施等。

4. 总结环节让学生回顾本次课程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

可以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等形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震减灾。

三、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和听取学生的发言,了解他们对地震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对于小组报告和模拟演练等活动,可以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和表现来评价。

3.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测试题目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四、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活动形式,既有理论知识讲解,又有实际操作和模拟演练等活动。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知识,并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安全意识和预防措施的宣传,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大地的震动》是一部描写地震灾害的影视作品,通过展现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引发观众对地震防灾救灾的关注和思考。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对该影视作品的进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风险性,提高他们的地震防灾认识,培养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定义、成因和风险,掌握地震的相关知识;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影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地震灾害,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认识。

三、教学内容设计:1. 进修地震知识:通过教室讲解和视频展示,介绍地震的定义、成因和风险,让学生了解地震灾害的严重性;2. 观看影视作品《大地的震动》:安排学生观看该影视作品,引导他们关注作品中对地震灾害的描写和展示;3. 讨论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影视作品的看法和感受,引导他们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4. 撰写心得体会:要求学生根据观影和讨论的内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表达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思考;5. 开展防灾知识宣传:组织学生设计防灾宣传海报或小册子,向校内外传播地震防灾知识,提高大众的防灾认识。

四、教学方法选择:1. 视听教学法:通过视频展示和音频讲解,生动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地震知识;2. 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进他们思维的碰撞和交流;3. 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设计防灾宣传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防灾知识的传播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判方式:1. 参与度评判:评估学生在教室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水平;2. 作业评判:评估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和设计的防灾宣传作品,包括内容的深度和表达的清晰度;3. 总结评判:结合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进行综合评判,指导他们进一步提高地震防灾认识和能力。

六、教学资源准备:1. 影视作品《大地的震动》光盘或在线播放链接;2. 地震知识课件和教学资料;3. 防灾宣传海报或小册子的制作材料;4. 学生答题纸和评判表格。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5课《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5课《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5课《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5课《大地的震动》主要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级别以及如何应对地震等知识。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震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但在地震方面的认知较浅,对地震的成因、级别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级别及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学会判断地震级别的方法,掌握应对地震的基本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2)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级别及应对地震的措施。

2.难点:地震级别的判断方法,应对地震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地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地震案例,使学生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图表等的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地震案例,用于案例教学。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4.学习用品: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地震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地震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

《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危害。

2.学习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

3.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科学灾害防范意识。

二、教学内容1.地震的定义和分类。

2.地震的成因和发生条件。

3.地震的危害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4.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和应急措施。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地震发生时的真实画面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地震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地震的定义和分类,向学生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

3.介绍地震的成因和发生条件,让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4.探讨地震的危害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震防灾的重要性。

5.讨论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和应急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6.总结: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课堂活动1. 观看地震相关视频,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2. 分组进行地震应急演练,让学生实际操作。

3. 设计小组讨论课题,呈现给全班学生。

4. 通过问答环节,检测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要求1. 撰写一篇关于地震的学习笔记,包括地震的定义、成因、危害和防护措施。

2. 制作一份地震应急预案,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层面的防灾措施。

3. 参与社区地震演练,体验地震发生时的紧急情况。

六、评价标准1. 地震学习笔记内容全面、条理清晰。

2. 地震应急预案合理、实用性高。

3. 参与社区地震演练表现积极、配合度高。

七、参考资料1. 《地震灾害防治与救援手册》2. 《地球科学基础》3. 《地震学进展与展望》以上是关于《大地的震动》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地震知识,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和意识。

愿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也能够意识到科学灾害防范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

祝学习顺利!第二课时1. 课程背景本作业设计方案是针对初中生的地理课程而设计的。

其中,我们将以《大地的震动》为主题,通过学习地震现象,了解地震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常识和灾害防范意识。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 (1)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 (1)

《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大地的震动》内容选自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变化的地表》第二课。

二、教材分析《大地的震动》这课是在第14课《大地的变迁》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地表剧烈的变化”。

本课时教学内容有“地震产生的原因”、“了解地震危害”、“地震避震”三项活动。

在这个内容板块中,我们要让学生以课件演示地震、学生动手实验、亲身演习避震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活动,创设地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地震的了解,掌握一些避震、自救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使学生懂得凡事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养成对待问题,对待新鲜事物都要通过发现,研究而得到验证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自己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评价者。

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突出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有关地震原因、地震危害、地震的紧急避险方法等资料的搜集,学生已获得了较多的信息和事实,此时引导学生把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四、学生分析本课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差很远,所得的知识大都是来自收集的资料,本课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并能根据问题从众多的材料中筛选出合理的部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验证。

五、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地震现象的成因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

不畏惧自然灾害的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的产生和危害,掌握科学的避险方法教学难点:设计一份合理有效的避险方案。

七、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的基础上,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观察描述1、出示图片,引出课题播放四川地震图片,问学生:“你知道这些破坏是由什么造成的吗?”从而引出课题。

大地的震动教案

大地的震动教案

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大地的震动》内容选自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

本课时教学内容有“了解地震危害”、“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征兆”和“避震演习”四项活动。

在这个内容板块中,我们要让学生以课件演示地震、学生动手实验、亲身演习避震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活动,创设地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地震的了解,掌握一些避震、自救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生分析】关于地震,学生知道得不少,他们已经非常现实的直观感受。

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好这个优势,利用好学生对地震的知识来进行教学。

同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关于地震的了解为次要点,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自救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导致地形的剧烈变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

b、知道地震爆发前会有预兆,是可以预测的。

c、懂得当地震来临之时该如何合理地逃生。

2、方法与过程:收集有关地震的图文影视资料,阅读课文、观看图片、组织讨论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震抗灾能力【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的危害,增强学生对地震的认识,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自救方法。

【课前准备】筷子、书本若干、易拉罐、积木;【教学课件】地震知识、唐山、四川和日本地震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师引入: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一种自然现象,而这种现象在2008年5 月12 日的四川,2011 年3 月11 日的日本以及2011年10 月23 日的土耳其都有发生,你们知道是什么现象吗?(引出本课的课题------------ 大地的震动)2、师引语:2008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 级大地震,,,课件出示:四川汶川发生8.0 级大地震,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地震这种自然现象。

大地的震动科学教案

大地的震动科学教案

大地的震动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大地的震动,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地震的产生机理;
2. 掌握地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如利用测震仪器进行地震计算,理解地震波的传播及其特点;
3. 加深对地震预测、震灾防治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会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简介:
(1)大地的震动:什么是地震?为什么会产生地震?
(2)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特点;
(3)地震的产生机理:地震的触发因素及其机理;
2.测震仪器及其应用:
(1)测震仪器的种类,集中式测震系统及其应用;
(2)测震仪器的运作原理,如加速度仪,数字量定仪的原理;
(3)地震计算:利用测震仪器来计算地震震级、地震位置及地震发震源深度。

3.地震波的传播及其特点:
(1)地震波的类型及其传播过程;
(2)存在于地震波中的特点,如振幅、频率等;
(3)利用地震波来计算地震震级。

4.地震预测及震灾防治:
(1)地震预测的可行性及其限制;
(2)地震预警的目的及其实现方式;
(3)学会应对地震灾害,提高自救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老师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机理,从而把抽象的概念贴近实际;
2. 讲授法:老师通过演示、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3. 实践法:学生利用测震仪器实际操作,掌握测震仪器的运行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彼此的心得,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对地震研究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
4.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
5.培养不畏惧自然灾害的精神。
重点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难点
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
教具学具
校园平面图
教法学法
观察、分析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1.谈收获
2.师总结: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1.学生观察。
2.学生思考。
1.学生阅读。
2.学生阅读。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4.学生观察。
5.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执教时间
总节数
教学内容
设计避险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2.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工合作,调查了解学校及学校周边地形、环境、人员等在地震发生时影响撤离的各个条件因素,2.学生画出有关地形的平面图,再设计逃生的路线和方案。
3.防震演习(实地演练,适时指导)。
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15.大地的震动
原因:地下岩层断裂
危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海啸、山崩、火灾
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思考、统筹的能力。
第一课时
执教时间
总节数
教学内容
地震的危害
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2.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
3.培养不畏惧自然灾害的精神。
重点
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难点
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
教具学具
地震危害图片
教法学法
观察、分析
3.师:地震带来了什么灾害?你认为地震对灾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地震引发房屋倒塌。地震致使公路和铁路扭曲,变形。被震裂的大地。地震引发的海啸)
媒体 播放“介绍地震和海啸的现象”的视频。
4.师给出多幅情景图(居室、商场、野外、马路等)。
5.师:假设地震在这里发生,你会怎么样做,为什么?地震引起的海啸、山崩现象是怎样的?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二次备课教后反思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三、质疑解析
延伸目标
四、智能练习
达成目标
五、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1.师出示大量地震后的图片。
2.师:地震后是怎么样?有哪些危害?

一、地震有什么危害?
1.师:你有没有留意到最近有关地震的新闻报道?
2.收集地震资料,了解地震带来的影响。
课题
15.大地的震动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2.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3.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4.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
5.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
6.培养不畏惧自然灾害的精神。
重点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难点
引学达标
三、质疑解析
延伸目标
四、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师:我知道了地震的危害,那我们应该怎样减少地震给我们造成的损伤呢?
一、设计紧急避险方案
1.师:人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当在学校上课时发生了地震,怎么办?
2.师:有哪些求生用品?求生通道在哪里?逃生时要注意什么?
1.谈收获
2.师总结: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及对自然灾害不畏惧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