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原文及注释

合集下载

杜牧《赤壁》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杜牧《赤壁》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 当时国主孙权
的亲嫂, 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
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 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 连她们都受到凌辱, 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
“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
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
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
与吐蕃的斗争形势, 有相当清楚的了解, 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
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
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 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
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
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 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
杜牧《赤壁》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东风不与周郎便,
自将磨洗认前朝。 铜雀春深锁二乔。
1. 此诗又见李商隐集。赤壁:东汉献帝十三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湖北赤壁西北长江 两岸
2. 销:销浊。 3. 将:拿起。 4. 磨洗:磨光洗净。 5. 铜雀:台名,建安十五年由曹操于邺城建造,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上居姬妾 歌姬,是曹操暮年行乐处。《水经注·浊济水篇》:”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 层百一间。”二乔:《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 纳小乔。裴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 足为欢。

《赤壁之战》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赤壁之战》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赤壁之战》译文、原文、翻译对照《赤壁之战》译文、原文、翻译对照篇一:28赤壁之战课文翻译1却说曹操在大寨中,与众将商议,只等黄盖前来投降的消息。

当日东南风起甚紧。

程昱(yù)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曹操在大寨中,与各位将领商议,只等待黄盖那边有没有消息。

那一天东南风起猛烈地刮了起来。

程昱进帐告诉曹操说:“今天东南风刮起来了,应该多加提防。

”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军士忽报江东一只小船来到,说有黄盖密书。

操急唤入。

其人呈上书。

曹操笑着说:“冬至时节,阳气复生,这个时候,偶尔有东南风也不奇怪?”军士忽然报告说江东有一只小船来,说有黄盖密信。

曹操马上叫他进来。

那个人呈上书信。

书中诉说:“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

今有鄱(pó)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

好歹杀江东名将,献信中说:“周瑜防守很严密,因此没有办法脱身。

现在从鄱阳湖有粮草刚刚运到,周瑜派兵我巡视防守,现在时机正好。

无论如何我要杀几个江东名将,首来降。

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

”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

提着他们的头前来投降。

今天晚上二更时候,船上插着青龙牙旗的,就是运粮草的船只。

”曹操非常高兴,于是和各位将领来到水寨中的大船上,等候黄盖的船到来。

2且说江东,天色向晚,周瑜斩了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用血祭旗毕,便令开船。

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再说江东,天色渐渐黑了。

周瑜斩了蔡和,用血祭完旗,就命令开船。

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自披着防护服,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

盖乘一天顺风,往赤壁进发。

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

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手里拿着锋利的兵器,旗帜上大大地写着“先锋黄盖”几个字。

黄盖乘着顺风,向赤壁进发。

这时候东风刮得更厉害了,江面上波浪汹涌。

曹操在中军帐内远远地了望江对岸,看看月亮上来了,照耀着江水,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杜牧的赤壁古诗拼音带注释版

杜牧的赤壁古诗拼音带注释版

杜牧的赤壁古诗拼音带注释版赤壁古诗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描绘了汉朝末年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以下是杜牧的赤壁古诗的拼音及带注释的版本,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

赤壁怀古折戟沉沙铁未销,zhé jǐ chén shā tiě wèi xiāo,自将磨洗认前朝。

zì jiāng mó xǐ rèn qián zhāo。

东风不与周郎便,dōng fēng bù yǔ zhōu láng biàn,铜雀春深锁二乔。

tóng què chūn shēn suǒ èr qiáo。

【拼音注释】折戟:折断了战戟,指战败。

沉沙:指沉没在沙土之中。

铁未销:战戟没有被铁锈腐蚀。

自将:自然而然地。

磨洗:磨擦洗刷,指过去的事物逐渐消亡。

认:认识,辨认。

前朝:旧时的朝代,这里指汉朝。

东风:指春天的柔和暖风。

周郎:指东汉末年的名将周瑜。

便:随意,肯定会。

铜雀:指吴国的贵族女性,这里指二乔。

春深:春天已经深入。

锁:禁闭,限制。

拼音注释版的赤壁古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杜牧所描绘的赤壁之战的情景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阅读时,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拼音和注释,更深入地感受到杜牧表达的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沉思。

这种形式的赤壁古诗,使得古诗不再成为一种难以理解的文学形式,而是更加贴近读者,被更多人所欣赏和喜爱。

希望以上内容能满足您的要求,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赤壁之战译文

赤壁之战译文

赤壁之战译文引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军对抗曹操。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中的赤壁之战相关内容进行翻译,并附上注解。

赤壁之战曹丕问计曹操在兵败赤壁后的第二年发动了对江南的一系列战争,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胜利。

于是曹丕前来找到父亲曹操,询问如何能够攻破江南。

曹丕言道:“今江南之地,高阁、洞庭为其要害。

若能夺得洞庭,则可随意进退,江南可定。

”曹操却意志坚定地回答道:“不可不战!洞庭、高阁无碍,赤壁乃是中国之阙限。

”赤壁之战的筹备赤壁之战前,刘备与孙权联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开始计划对抗曹操。

水军将领周瑜被派去统领江东的军队,并密切监视曹操的行动。

周瑜火烧连营据说刘备和孙权联军的火烧连营计划是由周瑜设计的。

周瑜了解曹操的弱点,并在寨门洞口设置了火药,等曹操进入后引爆。

这个计划的目的是迫使曹操船队不能回头,被火势完全包围。

计划进行得很顺利,曹操中计受阻,连续大火令曹军损失惨重。

曹操退兵火烧连营之后,曹军损失惨重,曹操无法继续进攻。

他决定撤退,返回北方。

翻译与注释前文解释•赤壁:地名,为今湖北省蒲圻市赤壁市。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将领,曹魏的奠基人。

•孙权:东吴的奠基人,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统治者。

•刘备: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将领,刘宋的奠基人。

第一段翻译与注释这一段描述了曹操与曹丕之间的对话。

曹丕认为攻下洞庭可以轻易进退,而曹操则坚持认为赤壁是攻下江南的关键所在。

- 要害:重要地点或部位。

- 随意进退:自由地行动。

- 中国之阙限:即中国的重要红线。

第二段翻译与注释这一段描述了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的准备工作。

- 江南:中国南方的地区,以长江流域为主,包括现今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份。

- 水军将领:指负责指挥水上军队的将领。

第三段翻译与注释这一段描述了周瑜设计的火烧连营计划。

《赤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赤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赤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赤壁唐·杜牧原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赤壁赋原文、注释及赏析

赤壁赋原文、注释及赏析

赤壁赋原文、注释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赤壁赋原文、注释及赏析赤壁赋原文、注释及赏析《赤壁赋》它其实是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火烧赤壁文言文全文翻译

火烧赤壁文言文全文翻译

译文:夫赤壁之战,乃三国时期之关键一战也。

曹操乘汉末之乱,势力日盛,欲一统天下,乃率百万雄师,北渡黄河,南征孙权。

孙权与刘备结盟,共抗曹魏。

时周瑜为吴国大都督,与刘备谋士诸葛亮共商对策。

是时,周瑜见曹操兵多将广,心中忧虑,乃密谋火攻之计。

于是,周瑜令黄盖诈降曹操,以诱敌深入。

黄盖乃吴之名将,素有威名,曹操信以为真,遂纳黄盖为将,使黄盖领精兵潜入曹营。

黄盖至曹营,暗中联络曹军败将蔡瑁、张允,共谋火攻之计。

蔡瑁、张允本为曹操所信任,后因曹操疑忌,被贬至江东。

今得黄盖相助,心中大喜,遂定下火攻之计。

是夜,东风骤起,火势猛烈。

黄盖引兵至曹军大营,放火焚船。

曹军大乱,火光冲天,船舰尽毁。

曹操见状,知事败矣,急令退兵。

然已不及,曹军死者无数,曹操仅以身免。

赤壁之战,吴蜀联军大获全胜。

周瑜以火攻之计,击败曹操,名扬天下。

刘备亦乘机占据荆州,势力日盛。

曹操则退守北方,元气大伤。

赤壁之战,实为三国鼎立之关键。

周瑜之智谋,诸葛亮之才干,刘备之勇猛,皆于此战显现。

后人常以赤壁之战为典范,赞颂英雄豪杰,亦以此事警醒世人,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赤壁之战,其事虽已远去,然其精神永存。

今吾辈读史,当以史为鉴,汲取古人之智慧,奋发向前,共创美好未来。

译文: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关键战役。

曹操趁着汉末的混乱,势力日益壮大,想要统一天下,于是率领百万大军,北渡黄河,南征孙权。

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魏。

当时周瑜担任吴国大都督,与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共同商议对策。

那时,周瑜看到曹操兵力众多,将领众多,心中忧虑,于是密谋火攻之计。

于是,周瑜命令黄盖假装投降曹操,以此来诱使敌人深入。

黄盖是吴国的大将,一直有很高的威望,曹操相信了他的投降,于是接纳黄盖为将,让黄盖率领精兵悄悄进入曹营。

黄盖到达曹营后,暗中与曹军的败将蔡瑁、张允联系,共同策划火攻之计。

蔡瑁、张允原本是曹操所信任的将领,后来因为曹操的猜忌,被贬到江东。

现在得到黄盖的帮助,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制定了火攻的计划。

《赤壁之战》译文

《赤壁之战》译文

《赤壁之战》译文东汉末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想要先消灭盘踞在荆州的刘表,进而顺着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从而统一天下。

当时,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在蔡瑁、张允等荆州豪族的劝说下,不战而降。

曹操轻松得到了荆州,实力大增。

刘备在樊城得知此消息后,率部向南撤退。

曹操率领大军一路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大败刘备。

刘备只好率领残部继续向南,与鲁肃相遇,在鲁肃的劝说下,决定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操。

孙权在江东接到曹操的战书,多数大臣都主张投降曹操,只有鲁肃和周瑜力主抗曹。

孙权最终下定决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三万水军,与刘备的两万余人在樊口会合,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沿着长江逆水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

此时,曹军士兵大多不习水战,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战斗力大大减弱。

曹操为了克服士兵不习惯坐船的弱点,将舰船用铁链首尾连接起来。

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种情况,向周瑜献上了火攻之计。

黄盖先给曹操写了一封诈降信,曹操信以为真。

在一个东南风大作的日子里,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向曹军进发。

临近曹军时,黄盖下令点火,战船乘着风势冲向曹军舰队。

火势迅速蔓延,曹军的舰船顿时陷入一片火海,士兵们惊慌失措,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

孙刘联军趁机发起进攻,曹军大败。

曹操率领残部经华容道向江陵撤退,途中又遭遇泥泞,道路不通,士兵们饥寒交迫,伤亡惨重。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挫败了曹操的南下攻势,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这场战役中,曹操一方原本占据着极大的优势。

他率领的军队数量众多,而且刚刚收服了荆州,气势正盛。

然而,他却因为一系列的失误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首先,曹操的军队大多是北方士兵,不熟悉水战。

他将舰船连接起来,虽然解决了士兵晕船的问题,但却给了对方火攻的机会。

其次,曹操在战争前对孙刘联军的实力估计不足,过于轻敌。

再者,曹军长途跋涉,士兵们疲惫不堪,又加上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战斗力大打折扣。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18首赤壁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18首赤壁

八年级必背古诗词:《赤壁》原诗+翻译+注释赤壁杜牧〔唐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赏析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赤壁赋》原文、课下注释、翻译【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赤壁赋》原文、课下注释、翻译【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赤壁赋》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下注释】①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

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高一语文赤壁赋原文及译文注释

高一语文赤壁赋原文及译文注释

高一语文赤壁赋原文及译文注释1.原文篇一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歌窈窕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文言文翻译赤壁之战

文言文翻译赤壁之战

是时,曹操大军北渡长江,锐不可挡。

孙权、刘备联军设防于赤壁,欲以火攻破曹。

其时,诸葛亮往见周瑜,献计火攻。

瑜大喜,遂与诸葛亮定计。

瑜曰:“吾闻曹公北征,其船舰相连,首尾难顾。

吾欲用火攻,烧其船舰,使其全军覆没。

”亮曰:“此计甚妙。

然火攻非易事,须得东风助之。

”瑜曰:“东风何时至?”亮曰:“东风只在江上,不可强求。

吾有一计,可使东风如期而至。

”瑜曰:“愿闻其详。

”亮曰:“吾将作七星坛,于坛上祈求东风。

若东风不至,吾当自焚。

”瑜从之。

于是,瑜与诸葛亮于赤壁上设坛,祈求东风。

果如诸葛亮所料,东风如期而至。

瑜命黄盖诈降曹操,曹操不疑,遂接纳黄盖。

黄盖乘夜,暗引火船,乘风入曹营。

曹军不备,火势迅速蔓延,船舰尽毁。

曹操大惊,急令水军上岸,欲退守江北。

刘备、孙权联军乘胜追击,曹操大败。

自此,曹操势力大减,不复能南征。

赤壁之战,曹操虽败,然其威名犹在。

孙权、刘备联军得胜,三国鼎立之势始定。

其后,刘备据蜀,孙权据江东,曹操据中原,各据一方,互有攻守,终成三国局面。

赤壁之战,实为三国鼎立之关键。

是役也,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堪称千古奇观。

曹操虽败,然其谋略、兵力皆胜于孙刘联军,故此战亦为曹操作战生涯之巅峰。

战前,曹操大军势如破竹,志在必得。

然其轻敌,未料到孙刘联军能联合抗曹。

战时,曹操虽用火攻,然因风向不利,未能成功。

战后,曹操虽败,然其威名犹在,使得孙刘联军不敢轻举妄动。

总之,赤壁之战乃汉末三国之际,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

是役也,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而曹操虽败,然其谋略、兵力皆胜于孙刘联军,实为一代枭雄。

此战之后,三国鼎立之势始定,天下三分,各据一方,成为后世传颂千古之佳话。

《赤壁赋》原文及注释

《赤壁赋》原文及注释

《赤壁赋》原文及注释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

以下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原文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 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在此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赤壁之战》的创作原文和译文

《赤壁之战》的创作原文和译文

《赤壁之战》的创作原文和译文原文:赤壁之战,曹操大军与孙权联军交战,双方激战多日。

曹操军因不习水战,陷入被动。

孙权联军利用火攻,成功烧毁曹操军的船只,使其丧失水上优势。

曹操军大乱,孙权联军趁机进攻,取得胜利。

此战过后,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译文:The Battle of Red Cliffs was a famous battle in Chinese history that took place in 208 AD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It was a decisive battle between Cao Cao and Sun Quan. Below is the original text and translation of "The Battle of Red Cliffs".Original text:The Battle of Red Cliffs, Cao Cao's large army fought with Sun Quan's coalition forces in a fierce battle. Cao Cao's army, unused tonaval warfare, was陷入 passive. Sun Quan's coalition forces used fire tactics, successfully burning Cao Cao's ships and losing their naval advantage. Cao Cao's army was in chaos, and Sun Quan's coalition forces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attack and achieve victory. After this battle,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Kingdoms situation gradually took shape.Translation:The Battle of Red Cliffs was a famous battle in Chinese history that took place in 208 AD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It was a decisive battle between Cao Cao and Sun Quan. Below is the original text and translation of "The Battle of Red Cliffs".Original text:赤壁之战,曹操大军与孙权联军交战,双方激战多日。

赤壁之战课文原文及注释

赤壁之战课文原文及注释

赤壁之战原文及注释《赤壁之战》是北宋司马光所写作品。

本文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其中尤以战前准备为主。

文章多用人物对话表现战略决策的过程,揭示当时各方面临的形势,也从中表现了每个人物战略眼光的高低。

一、作品原文初1,鲁肃闻刘表卒2,言于孙权曰3:“荆州与国邻接4,江山险固5,沃野万里6,士民殷富7,若据而有之8,此帝王之资也9。

今刘表新亡10,二子不协11,军中诸将12,各有彼此13。

刘备天下枭雄14,与操有隙15,寄寓于表16,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17。

若备与彼协心18,上下齐同19,则宜抚安20,与结盟好21;如有离违22,宜别图之23,以济大事24。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25,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26,及说备使抚表众2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28,备必喜而从命29。

如其克谐30,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31。

”权即遣肃行32。

到夏口33,闻操已向荆州34,晨夜兼道35,比至南郡36,而琮已降37,备南走38,肃径迎之39,与备会于当阳长坂40。

肃宣权旨41,论天下事势42,致殷勤之意43,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44?”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45,欲往投之46。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47,敬贤礼士48,江表英豪咸归附之49,已据有六郡50,兵精粮多51,足以立事52。

今为君计53,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54,以共济世业55。

而欲投吴巨56,巨是凡人57,偏在远郡58,行将为人所并59,岂足托乎60!”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61:“我,子瑜友也62。

”即共定交63。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64,为孙权长史65。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66。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67,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68。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69。

亮见权于柴桑70,说权曰71:“海内大乱72,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73,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74,略已平矣75,遂破荆州76,威震四海。

陈寿《三国志》赤壁之战原文及翻译注释

陈寿《三国志》赤壁之战原文及翻译注释

陈寿《三国志》赤壁之战原文及翻译注释陈寿《三国志》赤壁之战原文如下: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赤壁原文及翻译

赤壁原文及翻译

赤壁原文及翻译赤壁原文:赤壁【作者】杜牧【朝代】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想要很好的翻译赤壁这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杜牧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而感叹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赤壁市赤壁山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讨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

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

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了解它的背景以及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心情之后,我们来看一下翻译,译文之前看一下这首诗里的字词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课文赤壁之战文言文翻译

课文赤壁之战文言文翻译

孙权据有江东,刘备据有荆州,曹操据有中原。

曹操欲东征孙权,刘备联合东吴,共抗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二十万众,水陆并进,兵临赤壁。

周瑜为东吴大都督,与刘备会师,共商破敌之策。

诸葛亮为刘备军师,提出火攻之计。

周瑜采纳,命黄盖诈降曹操,诱敌深入。

黄盖以苦肉计,诈降成功,曹操信以为真。

周瑜调集战船,令黄盖率领火船驶向曹操水军。

黄盖乘风纵火,火船乘风而至,曹操水军大乱。

火势蔓延,延烧数百艘战船。

曹操军大败,死者无数。

曹操率残兵败将,退守江北。

刘备、周瑜乘胜追击,曹操不敢再战,遂撤兵北归。

赤壁之战,东吴、刘备联军大获全胜,曹操败退。

赤壁之战文言文翻译: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占据荆州,曹操占据中原。

曹操欲东征孙权,刘备联合东吴,共同抵抗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兵临赤壁。

周瑜担任东吴大都督,与刘备会师,共同商讨破敌之策。

诸葛亮作为刘备军师,提出火攻之计。

周瑜采纳,命令黄盖假装投降曹操,诱使敌人深入。

黄盖运用苦肉计,假装投降成功,曹操信以为真。

周瑜调动战船,让黄盖率领火船驶向曹操水军。

黄盖乘风纵火,火船乘风而至,曹操水军大乱。

火势蔓延,延烧数百艘战船。

曹操军大败,死者无数。

曹操率领残兵败将,退守江北。

刘备、周瑜乘胜追击,曹操不敢再战,于是撤兵北归。

赤壁之战,东吴、刘备联军大获全胜,曹操败退。

此次战役,曹操水军损失惨重,曹操被迫撤退。

孙权、刘备势力得以巩固,为日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传颂千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①,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②,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③。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④,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⑤,与操有隙⑥,寄寓于表⑦,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⑧。

若备与彼协心⑨,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⑩,宜别图之,以济大事⑪。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⑫,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⑬,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⑭,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⑮。

”权即遣肃行。

【注释】①《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共294卷,300多万字,历时19年。

主要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史学家、政治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初,当初。

史书中常用“初”来叙述事情的缘起或回溯往事。

鲁肃:字子敬,孙权谋臣,力主联刘抗曹。

刘表:字景升,汉末任荆州牧。

汉时荆州领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林、长沙、武陵、章陵八郡,即今湖南、湖北一带,治所在襄阳。

②国:指吴国。

③资:基础、条件。

④不协:不和。

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位。

⑤枭(xiāo)雄:勇健而杰出的人物。

枭:一种凶猛的鸟。

⑥与操有隙:同曹操有仇。

刘备参与谋害过曹操,曹操曾一再打败刘备,所以说“有隙”。

⑦寄寓于表:时刘备投奔刘表,驻新野。

⑧恶(wù):讨厌,憎恨,这里有嫉妒的意思。

⑨彼:指荆州方面的人。

⑩离违:不齐心。

⑪济:成功。

⑫吊:吊唁。

⑬用事者:掌权的人。

⑭克谐:克:能够。

谐:和谐,引申为顺利成功。

⑮恐为曹所先:担心曹操先占了荆州。

到夏口①,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②,比至南郡③,而琮已降,备南走。

肃径迎之④,与备会于当阳长坂⑤。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且问备曰:“豫州⑥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⑦,欲往役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⑧,敬贤礼士,江表英豪⑨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⑩,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⑪,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⑫。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⑬。

【注释】①夏口:今武汉市。

②兼道:加倍赶路。

③比至南郡:比:及,等到。

南郡:今湖北江陵县境。

④径:直接。

⑤当阳:今湖北当阳县。

长坂:长坂坡,在当阳县东北百余里。

⑥豫州:指刘备,因他作过豫州刺史。

⑦苍梧:郡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市。

有旧:有老交情。

⑧孙讨虏:指孙权,曹操曾以汉献帝名义封孙权为讨虏将军。

⑨江表:称长江以南一带地方,指东吴。

表:外。

古代我国政治中心多在长江以北,故称江南为江表。

⑩六郡: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陵、新都郡、豫章郡;在今江苏、浙江、江西一带。

⑪腹心:即心腹,喻亲信的人。

⑫长史:官名。

⑬鄂县:今湖北鄂城县。

樊口:鄂城县西北五里许。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①。

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②,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③,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④,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⑤,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⑥?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⑦,刘豫州何不遂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⑧;况刘豫州王室之胄⑨,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⑩。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⑪,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⑫。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⑬,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⑭,破操军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⑮。

成败之机⑯,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注释】①29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②柴桑:旧县名,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③汉南:汉水以南。

④芟(shān):割除。

夷:平定。

⑤吴、越:孙权占据的江东是春秋时吴国、越国的地方,即今江、浙地区。

中国:指曹操所占据的中原地区。

抗衡:对抗。

⑥按兵束甲:收拾武器铠甲,即解除武装。

⑦苟:假使。

⑧田横:秦末人,曾自立为齐王。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他带领五百人逃入海岛。

刘邦叫他入朝作官,他走到洛阳附近就自杀了。

那五百人得知后也同时自杀。

⑨胄(zhòu):后代。

⑩江夏:郡名,旧城在今湖北省黄岗县西北。

刘琦曾为江夏太守。

⑪疲敝:疲劳。

⑫强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鲁缟(gǎo):鲁国出产的一种白色丝织品。

⑬蹶(jué):挫败。

⑭协规同力:共同规划,一起努力。

⑮鼎足之形:喻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形势。

⑯机:关键。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①:“近者奉辞伐罪②,旌麾南指③,刘琮束手④。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⑤,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⑥。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⑦,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⑧,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⑨,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鲁肃独不言。

权起更衣⑩,肃追于宇下⑪。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⑫,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⑬,乘犊车,从吏卒⑭,交游士林⑮,累官故不失州郡也⑯。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⑰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今卿廓开大计⑱,正与孤同。

”【注释】①45遗(wèi):送。

②奉辞伐罪:奉汉献帝之命令,来征伐有罪的人。

③旌麾南指:大军南向。

旌麾(jīng huī):军旗,这里指军队。

④束手:捆住手,这里表示投降。

⑤治:训练。

⑥方:正要。

会猎:会合打一次猎。

意即要和东吴决战。

⑦挟:挟持。

(此解释值得商榷,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依仗”)⑧奄(yǎn)有:完全占有。

⑨蒙冲:蒙着牛皮用来冲锋的战船。

斗舰:一种大型的战船。

⑩更衣: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⑪宇下:屋檐下。

⑫乡党:乡里。

古时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后代用来指称乡里。

⑬下曹从事:诸曹从事中地位最低下者。

曹:古代官府分科办事的单位。

⑭犊车:牛车。

从:使跟随。

⑮士林:士大夫。

⑯累官:积累资历逐步升官。

州郡:汉沿古制,设州统率郡县。

⑰欲安所归乎,想到哪里找归宿呢?⑱廓开:扩大开阔,意谓阐发。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①,肃劝权召瑜还。

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②汉贼也。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③,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④。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⑤,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辑,与吴、越争衡⑥,今又盛寒,马无藁草⑦;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军禽操⑧,宜在今日。

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⑨。

今数雄已灭,惟孤⑩尚存。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注释】①周瑜:字公瑾,孙权主将,和鲁肃同为东吴主战派代表。

番(pó)阳:即鄱阳,今江西波阳县。

②其实:他实际上是。

③烈:功业。

④残、秽:这里泛指曹操。

⑤关西:函谷关以西。

⑥争衡:争高低。

⑦藁(gǎo):禾杆类饲料。

⑧禽:通“擒”。

⑨徒忌二袁、吕布:徒忌:只不过惧怕。

二袁:袁绍、袁术兄弟。

袁绍原割据河北,袁术原割据江淮地区,都被曹操打败。

吕布:字奉先,曾割据濮阳(今河南濮阳)、下邳(pī,今江苏邳县),兵败,被曹操擒杀。

⑩孤:古时诸侯的谦称,孤家寡人之义。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①,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②。

今以实校之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④,尚怀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⑤,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愿将军勿虑! ”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⑥,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⑦。

五万兵难卒合⑧,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

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⑩。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⑪,将兵与备并力逆操⑫,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⑬。

【注释】①恐慑:恐惧。

②甚无谓也:很没有道理。

③校(jiào):核对。

④极:至多,充其量。

⑤狐疑:疑心,犹豫不决。

⑥子布:张昭的字。

元表:依胡三省注,应为文表,秦松的字。

挟持私虑:藏着私心。

⑦赞:辅助。

⑧卒:同“猝”,仓促。

⑨程公:程普,字德谋,原孙坚部下,在诸将中也最年长,所以孙权尊称他为程公。

⑩邂逅(xiè hòu):意外地碰到。

就:靠近。

孟德:曹操的字。

⑪左右督:左军都督,右军都督。

统兵的长官,左正右副。

⑫逆:迎击。

⑬赞军校尉:官名,负责协助策划作战,类似参谋长。

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①。

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②,备遣人慰劳之。

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③。

”备乃乘单舸往见瑜曰④:“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

”备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⑤。

”备深愧喜⑥。

【注释】逻吏:巡逻人员。

水次:江边。

②白:告诉,禀告。

③委署:离开职守。

副:符合。

可翻译为“倘能委屈您的尊严到我这儿来相会,那真符合我的愿望”。

④单舸(gě):独船。

⑤受命不得妄委署:有军命在身,不可擅离职守。

别:另外。

过:到那儿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