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看清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看清朝(0/706, 6K)
2005年02月24日22:43 1楼16——-18世纪,在欧亚大陆的两端横亘着两个庞大的帝国——-大清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文明传承;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但是自18世纪开始,这两个帝国不可避免地相继衰落了。我们也许可以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找到一些大清帝国衰落的原因。
历经19世纪以前的数百年,奥斯曼帝国囊括了从阿尔及利亚到高加索,从匈牙利到阿拉伯半岛南端广袤的土地。16世纪,在这些土地上居住着各种血统和各种信仰的民族,约计5000万人,当时的英国却只有500万人。
奥斯曼帝国在建立之初是一派自给自足,满怀自信,积极进取的气势,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兵团所向披靡,是基督教欧洲的一大祸患。其令人瞩目的行政制度也为西方的来访者赞叹不已。它的许多行政管理人员都是原来的基督徒,经过遴选和训练后委以各项政府职务。官员的委任与升迁主要凭功绩,与基督教欧洲通行的惯例成鲜明对比。16世纪中叶,哈布斯堡王朝住君士坦丁堡大使在报告中指出“苏丹委任官员时并不重视其财产或社会地位等条件……他考虑的只是官员的功绩,……因此,在土尔其人当中,荣誉,高位和法官的职务是对才高绩优者的奖赏。……而对我们来说,并没有立功考绩的机会,一切均以出身门第为准绳;出身显赫是直通升迁之路的唯一钥匙。”
在同时代,奥斯曼帝国实行的土地租佃制度也比欧洲基督教国家通行的那种土地租佃制能使农民的生活更富裕一些。农民的负担也比基督教欧洲的农民要轻。以至于在多次战争中,奥斯曼统治下的巴尔干的基督教农民都站在土耳其人一边。平时也有大批欧洲基督教国家的农民渡过多瑙河跑到土耳其这边来反对他们自己的统治者和贵族。
由于自然物产丰富,加之早期的几位苏丹推行开明政策,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的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颇令人瞩目。那几位苏丹的目标在于实现帝国经济的自给自足,同时,几位苏丹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使君士坦丁堡成为亚,欧,非三洲的洲际贸易中心。他们的措施大部分是成功的,庞大的帝国给经营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城市的规模飞速扩大,商业和手工业也发达起来。另一方面,帝国的战略地位推动了运输业的发展,而进口的商品却多半限于一些奢侈品,如欧洲的毛织品,印度的香料和中国的丝绸。
因此,当时的西方人以敬畏的眼光注视着不断扩张的奥斯曼帝国也就不足为怪了。1525年威尼斯驻君士坦丁堡的代表向国内报告“我不知道哪个国家能比这个国家更为得意。它蒙受上帝的全部恩赐。它操纵着对所有国家或战或和之权,它富有黄金,人力,舰船,并使世人都听命于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它相比。……”
然而,仅仅过了一百多年,奥斯曼帝国大厦的根基就已经动摇,倾倒之势迫在眉睫。1626年,荷兰领事在向国内的报告中指出“现在此地情况已达到人人为所欲为的程度,其有权者尤甚,从这一点便可窥见该国的状况。现在已不是一根柱子折段或削弱的问题,而是国家的四根支柱,即宗教,法律,政治,财政全部崩溃~~~每个人不妨扪心自问,长此以往,是否还能维持下去?”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出现了这样触目惊心的江河日下之势,一部分是由于内部存在多种弱点,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急剧膨胀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而比邻的奥斯曼帝国相对静止的经济在这种冲击面前就格外显得招架不了。
首先,奥斯曼帝国面对西方的压力之所以如此脆弱,在于帝国始终没有达到政治上的一体化,而与之抗衡的却是以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政治上一体化的西欧。奥斯曼帝国只是沿着神权政治的路线形成的松散的组织。它那形形色色的民族是按其宗教归属而不是按照民族来区分的。以宗教归属关系为主,这意味着帝国内部缺少一个统一的效忠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奥斯曼帝国是许多在相当大程度上自给自足的分散群体的摇摇欲坠的聚集体。这种组织上的涣散性削弱了帝国对外国思想和政治上入侵的抵御能力。
其次。在科学进步方面,奥斯曼帝国也落后于西方。奥斯曼的的学院(medresseh)自始只重视神学,法理学和修辞学,而排斥天文学,数学和医学。苏来曼大帝(1520——-1566年)在位期间正是帝国的鼎盛时代,当时,人们对文学的兴趣浓厚得有些反常,对科学却极为冷漠。土尔其人对哥白尼,开普勒和加里略等人在医学,天文学上划时代的成就竟一无所知。他们对地理学也同样无知,常常造成难堪的后果。1770年一支俄国舰队从波罗的海绕道欧洲大陆驾入地中海,在小亚细亚海岸附近击沉奥斯曼的一支舰队。土尔其人断定在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有一条水路可通,于是向威尼斯人提出强烈抗议,指责他们允许俄国人假道驾入亚得里亚海。
奥斯曼在科学知识上的落后不可避免地使它在技术和生产上也相应落后。奥斯曼在发展和利用非人力能源方面尤为落后。例如,在欧洲中世纪早就已发明的一种新式挽具,能更有效地使用畜力,而在中奥斯曼却
完全拒绝采用。类似的情况还有水磨和风磨。几个世纪以来,奥斯曼在冶金,造船,海军装备,航海技术更方面也都落在后面。这种技术差距的后果就是欧洲的经济中心从地中海东部移向了中欧和北欧。
科学技术的落后在军事上也有所反映。奥斯曼武装力量的核心是命叫“斯帕赫”的地方封建骑兵,他们配备的都是传统的中世纪武器——-弓箭,剑和盾牌——-而拒绝使用火器,认为与骑士风度不相称。步兵近卫军团是15世纪发展起来的,主要目的是让他们使用封建骑兵不屑于接受的火器。1548年苏来曼大帝好不容易说服200名正规骑兵使用卡宾枪和手枪,但是却遭到伙伴们的冷嘲热讽,弄得他们也都对新式武器大为反感,致使这次实验告吹。直到16世纪末期,奥斯曼的骑兵才普遍装备轻武器,已远远落后于边界那边的哈布斯堡军和俄军。至于火炮则更落后,因为无论是铸炮还是炮手,都得依靠西方雇佣军。奥斯曼海军也同样不堪一击,甚至在1607年,一位西方人就已经指出,一艘西方军舰就可以击沉10艘土耳其单层甲板桨划船。
奥斯曼帝国的上述弱点,使它在17世纪和18世纪对外军事连连失败,对内则一片混乱。多瑙河沿岸的土地,整个巴尔干半岛以及北非的所有个省便被接二连三地肢解殆尽。由此奥斯曼帝国告别了过去的光辉岁月沦为西方殖民主义控制下一只会下金蛋的鹅。1788年,法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舒瓦瑟尔-古菲尔不无得意的宣称“奥斯曼帝国是法兰西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清帝国的衰落不是某个民族或者某些人的直接责任(虽然在这个过程里他们起了一定推动作用),大清帝国的衰落是同西方的新潜力与新科技相关联的。根本问题不仅仅在内部,更在外部。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可以看出,必受其害的,不独是大清帝国,所有的非西方文明概莫能外,只不过或迟或早而已。这些国家的问题并非放弃了老的章法,而是墨守成规。当时正经历了科学,技术,政治三大革命而空前强大的西方文明不断扩张的时代,抱残守缺意味着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