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六章第三节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不同的溶质在同一个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很大的
气体称为易溶气体,溶解度很小的气体称为难溶气体;同
一个物系,在相同温度下,分压越高,则溶解度越大;而
分压一定,温度越低,则溶解度越大。这表明较高的分压
和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吸收操作。在实际吸收操作过程中,
溶质在气相中的组成是一定的,可以借助于提高操作压力
.
第二节 吸收中的气液相平衡
相平衡关系随物系的性质、温度和压力而异,通常由
实验确定。图6-3是由实验得到的SO2和NH3在水中的溶解度
曲线,也称为相平衡曲线。图中横坐标为溶质组分(SO2、
NH3)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x
,纵坐标为溶质组分在气相中
A
的分压 p A 。从图中可见:在相同的温度和分压条件下,
体,该值很小。
2.2注意事项
①亨利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如常压下难溶或少溶气体的吸收, 否则就有偏差;
②只适用于与溶剂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的吸收;
③溶解度系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即T↑,H↓;
④应用于较高压强时,如5atm以上,分压应以逸度代替;
⑤为了使用方便,亨利定律可以改写成以下形式:
pA ExA, yA mxA,
图6-4 吸收平衡线
.
第二节 吸收中的气液相平衡
2.相平衡线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2.1判断吸收能否进行。由于溶解平衡是吸收进行的极限,所以, 在一定温度下,吸收若能进行,则气相中溶质的实际组成 Y A 必须大 于 则与过液程相反中向溶进质行含,量为成解平吸衡操时作的。组图成6-4Y中A ,的即A点YA 为 Y实A。 际若操出作现点Y,A 若 AY 点A 时位, 于平衡线的上方,则 YA为吸Y A 收过程;若A点在平衡线上,YA=YA*,体 系达平衡,吸收过程停止;当A点位于平衡线的下方时,则YA<YA*,为解 吸过程。 2.2 确定吸收推动力。显然,YA>YA*是吸收进行的必要条件,而差 值 △YA=YA-YA* 则是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差值△YA越大,则吸收速率必 然越大。 2.3同理,若以液相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要让吸收过程能进 行,则液相中溶质的实际组成XA必须小于与实际气相中溶质含量YA成平 衡时的液相组成XA*,即XA<XA*,差值△XA=XA* -XA即为吸收过程的推动力, 该值越大,吸收速率也就越大。否则,过程必为解吸操作。

化工原理第六章第三节

化工原理第六章第三节

R 1 yn xn 1 xD R 1 R 1
R'1 1 ym 1 xm xW R' R'
Qc与QB增大
W
q值一定,R增加,R’增加,理论板减少; 对于一定理论板,R增加,xD增加,xW减少
2013-8-14
(2)R值一定, q值对理论板的影响 xD, q2
q3
q值改变,进料状 态改变,改变提 馏段操作线 R值一定, QF+QB之和为一
L1 L2 ...... Lm L
2013-8-14
W, xW
由于进料的影响,两段上升蒸气的摩尔流量V和V’不一定相等 由于进料的影响,两段下降液体的摩尔流量L和L’不一定相等
恒摩尔流假设的条件
(1)各组分的摩尔汽化潜热相等; (2)气液接触时因温度不同而交换的显热可以忽略 ;
(3)塔设备保温良好,热损失可以忽略。
例题6-5(P249)
2013-8-14
三、进料热状态参数q
进料热状况:
(1)温度低于泡点的冷液体;
(2)泡点温度的饱和液体;
(3)温度介于泡点和露点之间的气液混合物; (4)露点温度的饱和蒸气; (5)温度高于露点的过热蒸气。
进料热状况影响L、L’及V、V ’之间的关系
精馏段的液 汽比
V LD
L 转化为 V ( 1) D D
L D x 1 x yn n 1 D L L 1 1 D D L ——回流比 R D
R 1 yn xn 1 xD ——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R 1 R 1
L D yn xn 1 xD V V
(2)对于饱和蒸汽进料
L L
q0
V V F
2013-8-14

化工原理蒸馏精馏知识要点

化工原理蒸馏精馏知识要点

三、操作线方程



1. 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对如图划定范围作物料衡算 V=L+D 对易挥发组分衡算 Vyn+1=Lxn + DxD V, yn+1
D,xD
第n板
L, xn

Dx D L y n 1 x V V 令回流比 R=L/D xD R y n1 xn R1 R1


2. 恒摩尔溢流
精馏段内,每层塔板下降的溢流摩尔流量相等。 提馏段内,每层塔板下降的溢流摩尔流量相等




L1=L2=…=Ln=定值 (精馏段) L 1=L2=…=Ln=另一定值 (提馏段) 一定注意: 精馏段和提馏段下降的溢流分别不相等。 精馏段和提馏段上升的蒸汽分别不相等。 因为加料板加入原料液后使两段汽液两相流量发 生变化。 当各组分摩尔汽化焓相等,汽液接触良好且可忽 略显热(与汽化热比较),保温良好且塔的热损失 可忽略时,恒摩尔流假定基本上成立。
露点

泡点
x或 y
0 P p A pB p 0 x p A A B (1 x A )
xA
0 P pB 0 p0 p A B
y A p0 A xA / P


对某一温度和总压,由这几式可求出xA,yA。 得出一系列的值后便可作出如前图所示的图来。 对于非理想溶液,计算很复杂。一般由实验得 出平衡数据。实验得出的平衡数据也是计算的 基础。


2. 相对挥发度(relative volatility)
溶液中两组分挥发度之比称相对挥发度,。通 常用易挥发组分挥发度作分子。
vA pA / x A vB pB / x B

化工原理第六章蒸馏

化工原理第六章蒸馏

恒摩尔气流 恒摩尔液流
注意:V不一定等于V′,L不一定等于L′
溶液中两组分的摩尔汽化热相等,即rA rB; 因汽液两相温度不同而传递的热量可忽略; 假定 精馏塔保温良好,其热量损失可以忽略。
三、进料热状态参数q
1.进料热状况的定性分析:
A — — 过冷液体;
B — — 饱和液体;
加料板及其以下 ——提馏段
加料板以上 ——精馏段
间歇精馏:
——只有精馏段, 没有提馏段
第三节 双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与分析
设计型计算: 操作型计算:
一、全塔物料衡算
F、D、W — kmol( A B) h
xF、xD、xW — kmolA kmol( A B) 总物料:F D W
Ln1 温度 易挥发汽化多
Vn yn
气相
液相
yn yn1 xn xn1
Ln1 x n1
Ln xn
n-1 n n+1
塔顶:纯A 塔釜:纯B
Vn1 y n 1
yn+1 tn+1 tn tn-1 xn
G O P
yn
t/℃
xn-1
0
x或y
1.0
加料位置 ——与原料液组成和温度相近的板上进料
240 101.33
pA
pB
0
,kPa ,kPa
101.33 116.9 135.5 155.7 179.2 204.2 40.0 46.0 54.0 63.3 74.3 86.0
0
温度℃
80.1
85
90
95
100
105
110.6 240
pA
0
,kPa

化工原理第六章03资料

化工原理第六章03资料
工程材料在此区a变化不大 当Ta=Tb时,无净传热
E=εEb (1-a)Eb+E=Eb 克希荷夫定律 a =ε 结论:同温度下,灰体的吸收率等于黑度。
善辐射者善吸收。 注意:太阳辐射、气体辐射 不成立
5.2 两黑体间辐射
1.角系数
12
Q12 Eb1 A1
黑体1发射给黑体2占
总发射量的分率
由兰贝特定律
6 传热过程计算
定态条件下,Q热,放=Q冷,吸+Q损失 Q损失不计时,qm1Cp1(T1-T2)=qm2Cp2(t2-t1) 过程特征方程 q dQ K (T t)
dA
假定条件: ①定态, Q损失不计 ② qm1Cp1, qm2Cp2, K沿传热面不变 ③冷、热流体无相变化 ④轴向导热可忽略 6.1 传热速率和传热系数
通常α的大小顺序:
W/m2℃
α气,自然对流
5~10
α气,强制对流
10~100
α液,自然对流
50~1000
α液,强制对流
500~104
α蒸汽冷凝
103~3×104
α液体沸腾
103~6×104
例1 若传热温差推动力增加一倍,试求下列条件 下传热速率是原来的多少倍? ①圆管内强制湍流; ②大容积自然对流; ③大容积饱和核状沸腾; ④蒸汽膜状冷凝(层流)
5.1 物体辐射能力和吸收能力
Q入=Q反+Q吸+Q透
1 Q反 Q吸 Q透 Q入 Q入 Q入
1= r + a + d
反射率 吸收率 穿透率
工业所遇温度范围内,热辐射波长在
0.38~1000μm, 大部分能量在0.76~20μm
固体、液体 d=0, r+a=1

中山大学化工原理课件 第6章-精馏

中山大学化工原理课件 第6章-精馏
0 P pB xA 0 0 p A pB
0 0 pA P pB yA 0 0 P p A pB
上式为一定总压下汽相组成与温度的关系式。该温度又称为露点 (dew-point),上式又称为露点方程。
严格地说没有完全理想的物系。对那些性质相近、结构相似的组分 所组成的溶液,如苯-甲苯,甲醇-乙醇等,可视为理想溶液;若汽相 压力不太高,可视为理想气体,则物系可视为理想物系。 对非理想物系不能简单地使用上述定律。汽液相平衡数据更多地依靠 实验测定。
塔顶产品 yA 加热器 原料液
减压阀
闪 蒸 罐 xA
Q
塔底产品
三、精馏原理与流程 1. 精馏操作流程 精馏塔 精馏段 提馏段 塔顶冷凝器 塔釜再沸器 塔顶冷凝液 馏出液 回流液 塔釜产品 – 釜液 进料液 – 原料液 进料板
精 馏 段
提 馏 段
2. 精馏原理
T y2 o2 x2 x1 b 0 o1 y1
第四节 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V
一. 全塔物料衡算 总:
D, xD
F D W
轻:
F, xF
FxF DxD WxW
W, xW
应用1: 确定产量及组成之间的关系
应用2: ① 确定馏出液采出率
F, xF
V
L
D, xD
D xF xW F xD xW
② 确定xD,max或 Dmax
露点
气相区
t/C
两相区
露点线
泡点 泡点线
液相区
0
xA
xf x(y)
yA
. 1.0
当温度达到该溶液的露点,溶液全部汽化成为组成为 yA= xf 的气相, 最后一滴液相的组成为 xA。

化工原理(第二版)第六章-

化工原理(第二版)第六章-
管道阻力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其值一般取为1℃。
第三节 多效蒸发
一、多效蒸发的操作原理
由蒸发器的热量恒算可知,在单效蒸发器中每蒸发1㎏的水需要 消耗1㎏多的生蒸汽。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水分蒸发量很大,需 要消耗大量的生蒸汽。如果能将二次蒸汽用作另一蒸发器的加热蒸汽, 则可减少生蒸汽消耗量。由于二次蒸汽的压力和温度低于生蒸汽的压 力和温度,因此,二次蒸汽作为加热蒸汽的条件是:该蒸发器的操作 压力和溶液沸点应低于前一蒸发器。采用抽真空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 降低蒸发器的操作压力和溶液的沸点。每一个蒸发器称为一效,这样, 在第一效蒸发器中通入生蒸汽,产生的二次蒸汽引入第二效蒸发器, 第 二效的二次蒸汽再引入第三效蒸发器,以此类推,末效蒸发器的二 次 蒸汽通入冷凝器冷凝,冷凝器后接真空装置对系统抽真空。于是, 从第 一效到最末效,蒸发器的操作压力和溶液的沸点依次降低,因此 可以 引入前效的二次蒸汽作为后效的加热介质,即后效的加热室成为 前效 二次蒸汽的冷凝器,仅第一效需要消耗生蒸汽,这就是多效蒸发
降。
3
真空蒸发系统要求有造成减压的装置,使系统的
投资费和操作费提高。
第二节 单效蒸发
F,w0,t0,h0
D, T, H
W, T’, H’
蒸发室
加 热 室
(F-W),w1, t1, h1
D, T, hw
图6-2 单效蒸发示意图
第二节 单效蒸发
二、单效蒸发的计算
单效蒸发计算的主要内容有:水分蒸发量;加热蒸气 消耗量;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计算的依据是: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传热速率方程。
(6-2)
第二节 单效蒸发
式中
Q——蒸发器的热负荷或传热量,kJ/h ; D——加热蒸气消耗量,kg/h; Cp0——原料液比热容,kJ/(㎏·℃); t0——原料液的温度,℃;

化工原理 第六章 蒸发

化工原理 第六章 蒸发


返回
前页
后页
主题
西
安 1、溶液沸点升高――杜林规则
交 大
’:与溶液的种类、浓度、蒸汽压

力有关
工 (1)手册上可以查到常压下的溶液沸点
原 (2)杜林规则:(压强影响)

电 子 课
tA tw

t
0 A
tw0

K

返回
前页
后页
主题
西
安 两种不同压力下溶液的沸点差与另 交 一种标准液体在相应压力下的沸点差的 大 比值为常数。
西


大 化
化工原理 第六章 蒸发







返回
前页
后页
主题
西
第一节 概 述

交 一、蒸发的概念:
大 化 工
挥发性溶剂,不挥发溶质――加热、沸腾 -→ 溶剂部分汽化;溶液浓缩

热量供给→汽化→热量衡算 传热
理特
速率
电 子
点 蒸汽移出→浓缩→物料衡算
方程

沸腾现象 溶液→沸点升高

返回
前页
后页
任务:(1)计算水分蒸发量(二次蒸汽量)
W kg/h

(2) 加热蒸汽消耗量D kg/h

(3)蒸发器传热面积S

返回
前页
后页
主题
西


一、单效蒸发器的计算


物料衡算

热量衡算


传热速率方程

沸点升高关系式


电子课件化工原理上册22.第六章03

电子课件化工原理上册22.第六章03

电子课件化工原理(上册)22. 第 六章(03)
二、干燥时间的计算
设 U 与 X 为线性关系
kX
Uc 0 Xc X*
U ckXX cX *
U
kX
U0 X X*
U kXXX *
X
电子课件化工原理(上册)22. 第
六章(03)
二、干燥时间的计算
20 2d
G Xc dX S X2kX(XX*)
电子课件化工原理(上册)22. 第 六章(03)
11-玻璃绒 12-棉花
电子课件化工原理(上册)22. 第 六章(03)
二、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
1.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 在一定的干燥条件下
不能被除去的水分 大于平衡水分的水分
平衡水分 X* 自由水分 X-X*
物料所含水分=平衡水分+自由水分
思考 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的划分?
按能否被除去划分,取决于物料的性质和 空气的状态。
示仪 13-电加热控制
仪表
电子课件化工原理(上册)22. 第 六章(03)
一、干燥实验和干燥曲线
干燥阶段
预热阶段
~X ~
~ dX 较小
d
恒速干燥阶段(第一干燥阶段)
热量主要用 于物料升温
热量用于 汽化水分
~X

不变~
dX
d
很大
热量用于汽化水
降速干燥阶段(第二干燥阶段)
分和加热物料
X ~ ~ ~ dX 逐渐减小趋近于零
实验数据
时 间τ 物料温度 θ
物料湿含量 X
电子课件化工原理(上册)22. 第 六章(03)
洞道干燥实验流程示意图
1-洞道干燥室 2-离心鼓风机 3-孔板流量计 4-温度计 5-干燥物料 6-重量传感器 7-加热器 8-湿球温度计 9-干球温度计 10-重量显示仪 11-温度显示仪 12-湿球温度显

化工原理-6章蒸馏

化工原理-6章蒸馏
1 yA 1 xA
y x 1 ( 1)x
——相平衡方程
当 α为已知时,可用相对挥发度表示了气液相平衡关系。
当 1 当 1
y=x, 即相平衡时气相的组成与液相的组成相同, 不能用蒸馏方法分离。
则y>x,α愈大,y比x大的愈多,组分A和B愈易分离。
三、双组分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相图
双组分理想溶液的汽液平衡关系用相图表示比较直观、 清晰,而且影响蒸馏的因素可在相图上直接反映出来。蒸馏 中常用的相图为恒压下的温度-组成( t-x-y )图和气相-液 相组成( x-y )图。
当生产任务要求将一定数量和组成的原料分离成指定组成 的产品时,精馏塔计算的内容有:出液和塔釜残液的流量、塔 板数、进料口位置、塔高、塔径等。
6.4.1 全塔物料衡算
1.全塔物料衡算
单位时间为基准
总物料衡算: qn,F=qn,D+qn,W 易挥发组分物料衡算:
qn,FxF=qn,DxD+qn,WxW qn,F、qn,D、qn,W——流量,kmol/h
二、蒸馏的分类
1、按蒸馏方法:简单蒸馏、平衡蒸馏(闪蒸)、精馏、特殊精馏。 2、按操作压力:常压;减压;加压。 3、按原料液组分数:双组分蒸馏和多组分蒸馏 4、按操作方式:间歇蒸馏和连续蒸馏。
三、蒸馏操作的特点
优点:* 适用面广,液体混合物和气体混合物均可 * 操作流程较简单,无需其他外加介质
缺点:* 能耗大
一、利用饱和蒸气压计算气液平衡关系
法国物理学家拉乌尔在1887年研究含有非挥发性溶质的 稀溶液的行为时发现的,可表述为:“在某一温度下,稀溶 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以溶剂的摩尔分数”。
PA PA0 xA ——拉乌尔定律
pA0——纯组分A在溶液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Pa; xA——溶液中组分A的摩尔分数;

化工原理第六章第三节

化工原理第六章第三节

称为“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用
表示
HOG
HOG
V KY a
NOG
Y1
Y2
Y
dY Y*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Z HOGNOG
2020/10/10
Z HOLNOL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
HOL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
NOL
依此类推,可以写出通式:
HOL
L K xa
NOL
X1
X2
X
dX *
X
dX *
X
KY a, KX a
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及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
物理意义 在:推动力为一个单位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单 位体积填料层内吸收的溶质量。
2、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
1)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的概念
2020/10/10
V 的单位
[kmol / s]
KY a
[kmol /(m2 s)][m2 / m3 ][m2 ] [m]
X
填料层高度=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
试写出用膜系数及相应的推动力表示的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式。
2020/10/10
Z HG NG
HG
V k y a
—气膜传质单元高度,m
NG
Y1
Y2
Y
dY Yi
—气膜传质单元数
Z HL NL
HL
L k x a
—液膜传质单元高度,m
NL
X1
X2
dX Xi X
3)每小时用水量
L 2Lmin 2 25.8 51.6kmol/ h 928.8kg / h
三、塔径的计算 D 4VS
u
—空塔气速

(化工原理)第6章:质量传递过程基础

(化工原理)第6章:质量传递过程基础
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传递从微观上看分子作随机热运动从宏观上看相内浓度均衡是自发的62均相混合物内的质量传递621传质的基本方式依靠分子热运动的质量传递方式称为分子扩散621传质的基本方式在理论上化学势表象为浓度大量质点的脉动和漩涡的扰动混合这种依靠质点脉动混合的质量传递方式称为涡流扩散湍流流动也伴随着分子扩散对于固体静止的流体和作层流流动的流体内部分子扩散涡流扩散同时存在以涡流扩散为主对于湍流流动的流体内分子扩散单独存在扩散存在的前提条件
D z
c0 cBm
cA1 cA2
对于理想气体
cBm
cB2 cB1
ln
cB2 cB1
cB1 c0 cA1 cB2 c0 cA2
NA
D RTz
p pBm
pA1 pA2
p pBm
pBm
pB2 pB1
ln
pB2 pB1
pB1 p pA1 pB2 p pA2
c cBm
称为漂流因子 反应总体流动对传质通量的影响
NA ky y yi
NA kx xi x
NA kG pA pAi
NA kL cAi cA
传质系数 k=f (D,η,ρ,u,d )
经验关联式很多,但普遍偏差较大 主要通过实验获得
JA
DAB
dcA dz
yi Ki xi
NA
D z
c0 cBm
cA1 cA2
NA
D RTz
主体中高度湍流传质阻力为零,即无浓度
O
距离 z
相际传质双膜模型
梯度。 ④ 相界面上气液处于平衡状态,无传质阻
力存在。
(2)总传质速率方程
① 气膜和液膜传质速率方程 对气相:
NA kG pA pAi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由 y * mx得,
Y* mX 1 Y * 1 X
*
mX Y 1 (1 m)X
当溶液浓度很低时,X≈0, 分母约等于1. 上式简化为:
Y mX
*
亨利定律的几种表达形式也可改写为
P * x , c HP E y Y * ℃ 下 , 测 得 氨 在 水 中 的 平 衡 数 据 为 : 0.5gNH3/100gH2O浓度为的稀氨水上方的平衡分压为400Pa, 在该浓度范围下相平衡关系可用亨利定律表示,试求亨利系
——逆流吸收塔操作线方程
在m—n截面与塔顶截面之间作组分A的衡算
VY LX 2 VY2 LX
L L Y X (Y2 X 2 ) V V
——逆流吸收塔操作线方程
表明 : 塔内任一截面的气相浓度Y与液相浓度X之间成直线 关系,直线的斜率为L/V。
吸收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的上方,
s
EM s
1000 7.32 104 kmol / m3 Pa 7.59 10 4 18
E 7.59 10 4 m 3 0.749 P 101.33 10
三、用气液平衡关系分析吸收过程
1、判断过程的方向
例:在101.3kPa,20℃下,稀氨水的气液相平衡关系为 :
L L Y1 X 1 Y2 X 2 V V
吸收率 A 混合气中溶质A 被吸收的百分率
Y2 Y1 (1 A )
2、吸收塔的操作线方程式与操作线
在 m—n截面与塔底截面之间作组分A的衡算
VY LX1 VY1 LX
L L Y X (Y1 X 1 ) V V
操作线位于平衡线下方,则应进行脱吸过程。
并流吸收塔的操作线:

(完整版)化工原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化工原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化工原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流体流动质点含有大量分子的流体微团,其尺寸远小于设备尺寸,但比起分子自由程却要大得多。

连续性假定假定流体是由大量质点组成的、彼此间没有间隙、完全充满所占空间的连续介质。

拉格朗日法选定一个流体质点,对其跟踪观察,描述其运动参数(如位移、速度等)与时间的关系。

欧拉法在固定空间位置上观察流体质点的运动情况,如空间各点的速度、压强、密度等,即直接描述各有关运动参数在空间各点的分布情况和随时间的变化。

定态流动流场中各点流体的速度u 、压强p 不随时间而变化。

轨线与流线轨线是同一流体质点在不同时间的位置连线,是拉格朗日法考察的结果。

流线是同一瞬间不同质点在速度方向上的连线,是欧拉法考察的结果。

系统与控制体系统是采用拉格朗日法考察流体的。

控制体是采用欧拉法考察流体的。

理想流体与实际流体的区别理想流体粘度为零,而实际流体粘度不为零。

粘性的物理本质分子间的引力和分子的热运动。

通常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小,因为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小,以分子间的引力为主。

气体的粘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以分子的热运动为主。

总势能流体的压强能与位能之和。

可压缩流体与不可压缩流体的区别流体的密度是否与压强有关。

有关的称为可压缩流体,无关的称为不可压缩流体。

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流体流动中的位能、压强能、动能之和保持不变。

平均流速流体的平均流速是以体积流量相同为原则的。

动能校正因子实际动能之平均值与平均速度之动能的比值。

均匀分布同一横截面上流体速度相同。

均匀流段各流线都是平行的直线并与截面垂直,在定态流动条件下该截面上的流体没有加速度, 故沿该截面势能分布应服从静力学原理。

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否存在流体速度u、压强p的脉动性,即是否存在流体质点的脉动性。

稳定性与定态性稳定性是指系统对外界扰动的反应。

定态性是指有关运动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边界层流动流体受固体壁面阻滞而造成速度梯度的区域。

化工原理第六章(双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与分析)

化工原理第六章(双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与分析)
2019/5/26
L' W ym1 V ' xm V ' xw
提 馏 操 作 线
( xm=xW , ym+1=xW ) 截距=- WxW/V’
2019/5/26
(4)提馏操作线方程的其他表现形式
令: R ' L' ——再沸比 W
【说明】再沸比R’是提馏段内各块塔板下降的液体 量与塔底引出的釜液(馏残液)量之比。
2019/5/26
【解】依题意知 xF=0.84 xD=0.98 xw=0.002 F=235kmol/h
据 F=D+W FxF=DxD+Wxw
∴ 235=D+W 0.84×235=0.98D+0.002W 联立后可解得: D=201.36kmol/h
W=33.64kmol/h 即塔顶采出量为 201.36kmol/h
第六章
蒸馏
第三节 双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与分析 一、全塔物料衡算 二、恒摩尔流的假定 三、精馏塔的进料热状况 四、操作线方程 五、理论塔板数的确定 六、回流比的影响及选择 七、简捷法求理论板层数
2019/5/26
【精馏过程的计算内容】
1、设计型计算 (1)根据精馏塔的塔板层数以 确定塔的高度; (2)适宜的加料位置。 2、操作型计算 (1)确定产品的流量或组成; (2)确定适宜的操作回流比; (3)计算冷凝器、再沸器的热 负荷等。
2019/5/26
三、精馏塔的进料热状况
1、五种进料热状态 ①温度低于泡点的冷液体; ②泡点下的饱和液体; ③温度介于泡点和露点之间的气液混合物; ④露点下的饱和蒸气; ⑤温度高于露点的过热蒸气。
2019/5/26
【结论】进料热状况不同,其温度不同,状态亦不同。

《化工原理》第六章 蒸发

《化工原理》第六章  蒸发
Fw0 = ( F − W ) w1

w W = F 1 − 0 w1
(6-1)
第二节 单效蒸发
式中 ——原料液的流量,kg/h; ——单位时间从溶液中蒸发的水分量,即蒸 发量,kg/h; ——原料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完成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加热蒸汽消耗量 加热蒸汽消耗量通过热量衡算求得。通常,加热蒸汽 为饱和蒸汽,且冷凝后在饱和温度下排出,则加热蒸汽仅 放出潜热用于蒸发。若料液在低于沸点温度下进料,对热 量衡算式整理得: Q = Dr = Fc (t − t ) + Wr + Q (6-2)
第二节 单效蒸发
沸点升高对蒸发操作的传热推动力温度差不利,例如 用120℃的饱和水蒸汽分别加热20%(质量分数)NaOH水溶 液和纯水,并使之沸腾,有效温度差分别为 20%(质量分数)NaOH水溶液 ∆t ∆t =T − t =120-108.5=11.5℃ ∆t = T − T =120-100=20℃ 纯水 由于溶液的沸点升高,致使蒸发溶液的传热温度差较 蒸发纯水的传热温度差下降了8.5℃,下降的度数称为温 度差损失,用 ∆ 表示。由于 ∆ = ∆t − ∆t = (T − T ) − (T − t ) = t − T (6-8)
' p0 1 0 损
第二节 单效蒸发
式中 Q——蒸发器的热负荷或传热量,kJ/h ; D——加热蒸气消耗量,kg/h; Cp0——原料液比热容,kJ/(㎏·℃); t0——原料液的温度,℃; t1——溶液的沸点,℃; r ——加热蒸汽的汽化潜热,kJ/㎏; r’——二次蒸汽的汽化潜热,kJ/㎏; Q损 ——蒸发器的热损失,kJ/h 。
第二节 单效蒸发
工业上的蒸发操作经常在减压下进行,减压操作具有 下列特点: (1)减压下溶液的沸点下降,有利于处理热敏性的物 料,且可利用低压的蒸汽或废蒸汽作为加热剂。 (2)溶液的沸点随所处的压强减小而降低,故对相同 压强的加热蒸汽而言,当溶液处于减压时可以提高传热总 温度差;但与此同时,溶液的黏度加大,使总传热系数下 降。 (3)真空蒸发系统要求有造成减压的装置,使系统的 投资费和操作费提高。

优秀工程类本科课件《化工原理》第6章 蒸馏

优秀工程类本科课件《化工原理》第6章 蒸馏
10
拉乌尔定律: pA=pAo xA pB= pBo xB= pBo(1- xA)
pA , pB — 溶液上方A和B两组分的平衡分压,Pa pao , pBo — 同温度下,纯组分A和B的饱和蒸汽压,Pa; xA , xB — 分别为混合液组分A和B的摩尔分率
11
二、 理想溶液气液相平衡
(一)理想溶液 t ~ y ~ x 关系式
组分的挥发度: 是该物质挥发难易程度的标志,表示。
纯组分的挥发度: = pAo
混合液某组分挥发度:
A
pA xA
,
理想溶液:
A
pA xA
pAo xA xA
pAo
B
pB xB
B
pB xB
pBo xB xB
pBo
15
2. 相对挥发度(以α表示)
一般物系:
pA
A xA
B
pB xB
理想气体: 或:
46
确定最佳进料位置
• 图解法求最佳进料板:跨越两操作线交点的梯级。 • 以此为进料板时NT最少。 例 6-9
47
(二)理论板数的逐板计算法 塔顶全凝器 泡点回流 泡点进料 塔釜间接蒸汽加热
精馏段:
x1
F, xF x2
xn
xm-1
y1 1 y2 2
n ym-1
m-1
yW
D, xD W, xW
y1=xD 平 衡 关 系 x1 操 作 关 系 y2 平 衡 关 系 x2 • • • xn xF
q线方位
L与L’
V与V’
L' L F L' L F
V V' V V'
L' L
V V'

化工原理:第6章 总结

化工原理:第6章 总结

xn
qnL
qnW xW qqnF
qnW
直到 xn xw
则 n为所需的理论板数.
例题6.5.1、P38
(2)图解法:
Q
xD
R 1
W
xW
zF
D
xD N=9(包含釜)
2. 影响 N 的因素分析
(1)R: R ↑→N ↓ →塔设备费↓
动画示意
(2)q:q ↑ → N ↓。
re
(3)分离要求: xD↑ 、 xW ↓→ N ↑
理想溶液----相对挥发度α 变化不大,可取一平均值作为常 数处理;
非理想物系---- α不能作为常数处理。
◆ 相平衡常数与相对挥发度的关系
ih
Ki Kh
◆ 压力对相平衡的影响
P 升高,t 升高 , 下降,对分离不利, p 下降,t 下降 , 升高,对分离有利 。
1. 非理想溶液的气液相平衡
精馏段:q nVn 1 q nVn q nV
qnLn qnLn1 qnL
提馏段:q n Vn 1 q n Vn q n V
qn Ln qn Ln1 qn L
(2) 进料的热状态参数 q
q
H mV
H mF r
每摩尔进料变为饱和蒸 气所需热量
进料的摩尔汽化热
qnL ' qnL qqnF
确定此时的适宜回流比R
Rm in
xD yWe yWe xWe
适宜回流比的选择是 一个经济问题
6.7 恒沸精馏 和萃取精馏
(1) 应用: ① 具有恒沸点的液相混合物 ② 具有较小相对挥发度的物系
(2) 原理: 在液相混合物中加入第三组分(质量分离剂), 改变原溶液中各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V
)min
Y1 Y2
Y1 m
X2
m(1 Y2 Y1
)
2.5(10.0053)32.18 0.0417
(VL)/(VL)min1.286
2)所需填料层高度
•脱吸因数法
NOG 1 1Sln1 [S ()Y Y1 2 Y Y2 2* *S]
S mV L
2.5 2.804
0.892
2020/9/29
(YY)mY1Y2
气体流经一段填料层前后的浓度变化恰等于此段填料层内 以气相浓度差表示的总推动力的的平均值时,那么,这段 填料层的高度就是一个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2020/9/29
吸收过程的传质阻力越大,填料层的有效比面积越小,
每个传质单元所相当的填料层高度越大。
传质单元数反映吸收过程的难度,任务所要求的气体浓
dA G K Y(Y Y *)a dzdA G K X(X *X )a dz
Vd K Y Y(YY*)a dzLd K X X(X *X )a dz
YdYY*
KYadZ V
X*dXXKXLadZ
Y Y21YdYY*KY Va0ZdZ X X2 1X* dX XKX La0ZdZ
2020/9/29
2020/9/29
二、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Y1 液气比
B
L/V
(
L V
)
min
B* 最小 液气比
2020/9/29
VL(1.1~2.0)(VL)min
最小液气比的求法
图解法 •正常的平衡线
2020/9/29
(VL)minXY11*YX22
LminV
Y1 Y2 X1* X2
•平衡线为上凸形时
2020/9/29
Y2 Y2*
——塔顶与塔底两截面上吸收推动力的对数平均,称为对
数平均推动力。
当 1 Y1 2 时相,应的对数平均推动力可用算术平均 2 Y2
推动力代替。
写出NOL、NG、NL的表达式。
2020/9/29
NOL
X1 X2 Xm
XmX l1 n X X 1 2 X2(X1*lX nX 1 X )2 1 * *( X X X 21 * 2X2)
N O G 1 0 1 .8l9 n 1 2 0 [ .8()0 9 0 ..0 02 0 4 0 0 5 1 0 .8 3 7 ]9 32 5.11
ZHOG NOG1.55.117.67
•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NOG
Y1 Y2 Ym
0.04170.00533 Ym
2020/9/29
Ym
度变化越大,过程的平均推动力越小,则意味着过程难度越
大,此时所需的传质单元数越大。
3、传质单元数的求法
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平衡线为直线时
脱吸因数法 图解积分法 平衡线为曲线时 近似梯级法
2020/9/29
1)平衡线为直线时 a)脱吸因数法
平衡关系用直线 Y*mXb表示时,
NOGYY21YdYY*
YY21
三、塔径的计算 D 4VS
u
u—空塔气速
2020/9/29
四、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1、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
对组分A作物料衡算 单位时间内由气相转入液相的 A的物质量为:
dG AVdY LdX
dG ANAdANA(adZ )
2020/9/29
微元填料层内的吸收速率方程式为:
N A K Y ( Y Y * ) 及 N A K X ( X * X )
Y2(10.9)9 Y10.01 0.01330.000133 X2 0 m0.757
Lm
in
V(Y1 Y2)
Y1 m
X2
34.5(0.01330.0001)33 0.01330 0.757
2020/9/29
2.5 8km/hol
3)每小时用水量
L 2Lmin22.585.1 6km/hol92.88kg/h
低浓度气体吸收时填料层的基本关系式为
ZKYVaYY21YdYY*
及 ZKXLaX X21
dX X*X
KYa,KXa 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及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
物理意义在:推动力为一个单位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单 位体积填料层内吸收的溶质量。
2、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
1)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的概念
2020/9/29
X 2/17 0.0212 100/18
m Y * 0.01604 0.757 X 0.0212
平衡关 :Y系 0.7为 5X7 2)最小吸收剂用量:
Lmin
V
Y1 Y1 m
Y2 X2
2020/9/29
其中:V 1000 29
3.4 5km空 ol/气 h
Y1 10.131.33313.3330.0133
2020/9/29
一、吸收塔的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1、物料衡算
目的 : 确定各物流之间的量的关系 以及设备中任意位置两物料 组成之间的关系。
对单位时间内进出吸收塔的A的物 质量作衡算
V1 YL2 X V2Y L1X
2020/9/29
L
L
YVX(Y1VX1)
——逆流吸收塔操作线方程
在m—n截面与塔顶截面之间作组分A的衡算
0.007117
2020/9/29
3)尾气浓度下降后所需的填料层高度
尾气浓度
Y2
0.0033 0.00331
10.0033
NO G 1 1Sln1[(S)Y Y1 2S]
Y1 Y2
0.0417 0.00331
12.6
N O G 1 0 1 .8l9n 1 2 [ 0 .8 ()9 12 .6 2 0 .8]9 72 .52
V K Y a
的单位
[km/so] l [km/o m (2ls)]m [2/m 3]m [2] [m]
称为“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用H OG 表示
HOG
V KYa
NOGYY21YdYY*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ZHOGNOG
2020/9/29
ZHOLNOL
H
OL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HOL
L Kxa
N OL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NOLXX21
dX X*X
依此类推,可以写出通式:
填料层高度=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
试写出用膜系数及相应的推动力表示的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式。
2020/9/29
ZHGNG
HG
V k y a
—气膜传质单元高度,m
NG
Y1
Y2
dY Y Yi
—气膜传质单元数
ZHLNL
HL
2020/9/29
例:某生产车间使用一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合气 中 有 害 组 分 A, 已 知 操 作 条 件 下 , 气 相 总 传 质 单 元 高 度 为 1.5m,进料混合气组成为0.04(组分的Amol分率,下同), 出塔尾气组成为0.0053,出塔水溶液浓度为0.0128,操作条 件下的平衡关系为Y=2.5X(X、Y均为摩尔比),试求: 1)L/V为(L/V)min的多少倍? 2)所需填料层高度。 3)若气液流量和初始组成均不变,要求最终的尾气排放浓 度降至0.0033,求此时所需填料层高度为若干米?
V YL2 X V2Y LX
YV LX(Y2V LX2)
——逆流吸收塔操作线方程 表明 :塔内任一截面的气相浓度Y与液相浓度X之间成直线
关系,直线的斜率为L/V。
2020/9/29
2020/9/29
并流吸收塔的操作线:
YV LX(V LX1Y1) YV LX(V LX2Y2)
吸收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的上方, 操作线位于平衡线下方,则应进行脱吸过程。
第六章 吸收 第四节 吸收塔的计算
2020/9/29
吸收塔的设计计算,一般的已知条件是: 1 ) 气 体 混 合 物 中 溶 质 A 的 组 成 ( mol 分 率 ) 以 及 流 量 kmol/(m2.s) 2)吸收剂的种类及T、P下的相平衡关系; 3)出塔的气体组成 需要计算: 1)吸收剂的用量kmol/(m2.s); 2)塔的工艺尺寸,塔径和填料层高度
(VL)min
Y1 Y2 X1 X2
LminV
Y1 X1
Y2 X2
计算法
适用条件:平衡线符合亨利定律,可用Y* mX 表示
(VL)min
Y1 Y1 m

例:空气与氨的混合气体,总压为101.33kPa,其中氨的分 压为1333Pa,用20℃的水吸收混合气中的氨,要求氨的回 收率为99%,每小时的处理量为1000kg空气。物系的平衡关 系列于本例附表中,若吸收剂用量取最小用量的2倍,试
1 S
L A mV
——吸收因数
2020/9/29
2020/9/29
分析 :
•横坐标 Y 1 Y 2 * 值的大小,反映了溶质吸收率的高低。 Y2 Y2*
在气液进出口浓度一定的情况下,吸收率愈高,Y2愈小, 横坐标的数值愈大,对应于同一S值的NOG愈大。
•S反映吸收推动力的大小 在气液进出口浓度及溶质吸收率已知的条件下,若增大S
L kxa
—液膜传质单元高度,m
NL
XX21
dX Xi X
—液膜传质单元数
2020/9/29
2)传质单元高度的物理意义
NOGYY21YdYY* 1
2020/9/29
Y Y21YdYY*Y Y21(YdYY *)m1 N O G (Y 1 Y *)mY Y 2 1d Y(Y Y 1 Y Y * 2 )m 1
2020/9/29
求每小时送入塔内的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