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通史2020届高考历史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

合集下载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单元总结课件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单元总结课件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工业得到发展
经济出现了活跃局面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 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第一次
鸦片战 争以后 地半封建社会,“洋货 ”等大量涌入,上海等
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
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 显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有 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 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辛亥革 命前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 了中华民国
第二次
中华人 第三次
民共和
国成立 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 , 社会风气有 , 一些社会 丑恶现象 了根本性改变 , 城市生活有保障 ,
被取缔
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 第四次 改革开 放以后 转移 , 实施 改革开放 的提高 ,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 的伟大决 策 , 切实关 越小 , 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 注民生 , 调 动了各方 变化 , 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面的积极性 会
单元总结
专题整合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
项目 土地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
地制度严重阻碍了 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 解放了农村土地私有制
促进了农业发展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 把 土 地 等 生 产 资 料 变 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为公有制 , 实行集体经 展的需要 营
人民 公社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 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 挫伤了生产者的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 模越大、公有化程度 积极性,阻碍了生 扩大公有化规模 产力发展 越高 , 越能促进生产力 发展 极大地调动了农 党 中 央 在 总 结 教 训 的 在坚持公有制的前 民的生产积极性, 前提下 , 决定实行经济 提下 , 实行分户经 推动了农业生产 体制改革 营,自负盈亏 的发展

通史B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第40讲新中国的科教文

通史B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第40讲新中国的科教文

第40讲新中国的科教文艺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湖南张家界三模)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B.新中国成立初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D.新中国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解析:B 材料显示我国科研活动开展狭窄,集中于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而其他领域如自然科学、国防科技领域几乎一片空白。

主要原因就是新中国成立初科技水平基础薄弱,B 项正确。

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狭窄,主要还是应该从我国的现状考虑,与资本主义的封锁关系不大,A项错误;当时苏联对我国进行了技术援助,C项错误;新中国初期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无史实支撑,D项错误。

2.(2018·湖南教育联盟联考)20世纪80年代,广州许多大学科研能力突出的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性”指导。

通常在星期六由企业接走,到星期日又送回学校。

这一现象说明( )A.“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B.“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C.城市经济改革获得进展D.科学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解析:D 材料中的现象指的是大学教师利用周末到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性指导,这充分说明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D项正确。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最早在美国出现,A项错误;1995年,党中央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城市经济改革的信息,C项错误。

3.1957年,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了“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的主张。

该主张( )A.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B.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C.认为人口再生产阻碍经济发展D.在实践中很快得到贯彻执行解析:B “百花齐放”方针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工作方针,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经济总量不高,人口过快地增殖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马寅初强调的是人口增殖过快对经济发展的阻滞,并不是一刀切地反对人口再生产,故C项错误;在当时由于受“左”的错误的影响,马寅初的人口观点曾一度受到批判,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及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答案】B【解析】材料中“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的现象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建议可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股份制是1992年之后企业改革措施,故A项错误;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故D项错误。

2、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

据此可以推知A. 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B. 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C. 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D. “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答案】C【解析】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都在下降,这是因为1960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里的调整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故选C;这里的下降不是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在工农业产值中的占比情况,故排除A;这时的变化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整,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故排除B;大跃进是导致了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这种情况1962年就有了转机,所以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进一步增至43.8%和39.6%。

这表明,当时我国()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D.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答案 D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58年至1960年间”,这期间正是我国的“大跃进”运动时期,“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积累率突然猛增可以得出1958年至1960年间,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第十四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1.(2017·湖南长沙模拟)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 )A.苏联模式的影响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西方国家的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解析:A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与苏联结盟。

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受苏联影响较大,带有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特点,A项正确。

B、C、D三项非主要因素,均排除。

2.(2017·河北石家庄三模)1955年9月,陈云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中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需的设备和原料。

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 )A.基本实现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B.力争使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相互促进C.优先出口工业品的计划得以实施D.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建设解析:B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一五”计划只是奠定工业化的基础,没有实现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反映了工业化促进对外贸易,同时“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需的设备和原料”,反映了对外贸易促进工业化,故B项正确。

材料“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说明没有优先出口工业品,故C项错误;D项反映的是苏联工业化发展的特点,与中国不符。

3.(2017·江西赣州期末)1956年初,周恩来在国务院第24次全体会议上告诫大家:“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

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

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 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 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 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 显
辛亥革 命前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 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有 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 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构并存到单一的 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 来 , 向 社 会 主 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以 市场经济体制转
及建立高度集中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变
统一管理的计划 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
经济体制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鸦片战 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洋货 ”等大量涌入,上海等 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极大地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生产 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时期 项目
新中国成立初 到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前
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到20世纪
90年代初
20世纪 90年代
以来
表现
由以公有制为主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
体的多种经济结 构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20世纪90年代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作化
生产力
展的需要

人民 公社化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
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 模越大、公有化程度 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 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 积极性,阻碍了生 产力发展
发展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 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 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的前 提下,实行分户经 营,自负盈亏

【历史】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训练

【历史】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训练

【关键字】历史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村的基层行政组织答案 B解析由材料中“1957年”“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可知应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2.(2016·浙江学业水平命题交流)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一五”计划实施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D.工业化基本实现答案 A解析“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城镇人口迅速增加,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开展是1958年,时间上与题干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之后,时间上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只是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故D项错误。

3.(2016·绍兴查缺补漏)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表明(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C.民主革命实现完全胜利D.“一五”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答案 A解析据材料“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知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应是1953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实现完全胜利,故C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提前超额完成,故D项错误。

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1.工业化建设需要原始积累。

马克思说:“所谓的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原始积累是( )A.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运动【答案】A【解析】新中国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者农民手工业者分离,同时通过统购统销等措施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故A项正确。

2.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十年间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对图中“C-D”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大跃进”运动促使农业产值提升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C.国企改革推动轻重工业比例协调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效【答案】B3.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公社食堂,实行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

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 )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B.努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为实现包产到户做准备D.恢复先前实行的农村合作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公社食堂,实行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些举措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

4.下图是我国1950年至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A至B时期,经济建设,急于求成B.B至C时期,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C至E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完善D.E至F时期,经济改革,初具成效【答案】D5.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答案】C【解析】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没有融入大量外资,故A项错误;1985年~1992年两权分离,与材料80年代初不符,故B项错误;1978年~1984年放权让利阶段,故C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两种模式的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和科技文艺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两种模式的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和科技文艺

两种模式的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和科技文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郑州市高三模拟]“一五”计划关于普通教育方面的指标是: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

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

这一指标的完成()A.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B.达到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目标C.有利于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解析:结合材料“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是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A选项符合题意。

B选项说法明显错误,在当时落后的国情下,是不可能普及义务教育的,排除。

三个面向目标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C选项排除。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D选项排除。

答案:A2.[2019·柳州市高三模拟]1952~1957年,我国的手工业总产值从73.12亿元迅速上升到133.67亿元;手工业者收入从1952年的992.9元/人,上升到2047.6元/人。

据此可知()A.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C.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D.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对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手工业产值和手工业者收入的增加,由此可知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选项A 正确;选项B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国民经济中工业、农业、手工业的比重关系,选项C排除;材料数据无法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选项D排除。

答案:A3.[2019·武汉市高三模拟]《人民日报》社论:“截止今天收到的消息,全国最高纪录出现在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在那里,有二亩九分小麦每亩产量达到三千五百三十斤七两半。

通史2020届高考历史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

通史2020届高考历史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解析:C “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

2.(2018·河南重点高中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等。

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解析: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新政权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和政府难以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定系统完备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项错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如三大改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

3.(2018·河南郑州一模)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B 根据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不发达,不会出现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可知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1949~1952年,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测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小卷(十)第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 / 45分钟分值 /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动工兴建的694个工业建设项目,472个分布在内地,占68%;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沿海与内地分别占36.9%和46.8%。

这说明当时我国( )A.注重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B.工业布局得以根本改善C.内地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D.照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2.1954年,陈云指出:“对手工业合作社生产的发展,要加以管理和控制……要防止产量超过需要……要防止……组织起来的工人排挤未组织起来的工人。

”这一说法( )A.针对的是农业集体化中发展过急的倾向B.表明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目的是使手工业生产更加稳妥有序发展D.有利于工商业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2018·安徽合肥质检] 1979—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以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以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为辅)的三次历史性跨越。

这一过程表明( )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4.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

这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C.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5.上图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①—②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B.②—③体现废除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阵痛C.④—⑤反映国际格局的多极化阻碍经济发展D.⑤—⑥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密不可分6.1978年下半年,广东出现“逃港”高潮,仅8月份就达6709人,逃出1814人,1979年春节后又出现“逃港”现象。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 1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结构调整 2“一五”计划期间调整工业布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的特点 4 的道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股票试点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6乡镇企业发展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8服饰变化的政治意义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交通工具的选择反映平等意识增强10 变迁及科教文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受政治运动冲击11新时期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A.苏联模式的影响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西方国家的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解析:A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与苏联结盟。

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受苏联影响较大,带有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特点,A项正确。

B、C、D三项非主要因素,均排除。

2.(2018·黑龙江哈三中二模)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 278亿斤,比1949年增长44.8%。

但从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以致粮价上升的社会现象。

到了1953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

这种现象()A.通过大规模工业化而缓解B.受工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C.产生根源是农民持粮惜售D.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解析:B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

但是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及城镇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粮食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出现了抢购粮食,粮价上升的现象,尤其是1953年“一五”计划全面开展后,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解析:C “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

2.(2018·河南重点高中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等。

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解析: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新政权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和政府难以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定系统完备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项错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如三大改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

3.(2018·河南郑州一模)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B 根据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不发达,不会出现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可知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1949~1952年,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单元总结课件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单元总结课件

单元总结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项目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专题整合专题连线·理清脉络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时期项目新中国成立初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以来表现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实现工业化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实行中央领导,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经济出现了活跃局面三、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变化时间历史背景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第二次辛亥革命前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第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第四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 )A.苏联模式的影响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西方国家的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解析:A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与苏联结盟。

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受苏联影响较大,带有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特点,A项正确。

B、C、D三项非主要因素,均排除。

2.(2018·黑龙江哈三中二模)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 278亿斤,比1949年增长44.8%。

但从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以致粮价上升的社会现象。

到了1953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

这种现象( )A.通过大规模工业化而缓解B.受工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C.产生根源是农民持粮惜售D.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解析:B 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

但是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及城镇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粮食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出现了抢购粮食,粮价上升的现象,尤其是1953年“一五”计划全面开展后,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

由此可知材料中的现象是受工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故B项正确。

这种现象不是通过大规模工业化而缓解,而是通过“统销统购”制度的出台解决的,故A项错误。

农民持粮惜售只是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源,故C项排除。

土地改革运动是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提高的原因,D项混淆因果关系。

3.(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1953年,在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对上海的建设方针是“维持、利用、积极改造”,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为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

据此可推知( )A.上海引领国营企业发展走向B.上海已成为新兴工业基地C.新中国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起步解析:C 据材料“一五”计划“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可见上海不是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意味着国家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由沿海向内地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的“引领……走向”、B项中“成为新兴工业基地”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中“所有制改造起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2018·湖南永州一模)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

“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推知,我国当时( )A.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B.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和重建工作C.经济建设过程中脱离实际急躁冒进D.注重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统筹发展解析:D 表格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情况,据材料不能得出A项判断,而且这一判断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是在1952年完成,据题干材料也不能得出B项认识;C项表述为1956年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弊端,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特征,排除;题干材料中各部门“一五”计划期间的投资情况突出反映了既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同时又兼顾各行各业,故D项表述符合题意。

5.(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1959年8、9月间,东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 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 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业人口猛增,全民所有制职工由1957年的2 450万人猛增到5 044万人。

这表明当时( )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B.“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析:C 据材料时间“1959年”“1960年”,联系所学可知,这正是“大跃进”时期,另据“减少轻工业用电”“工矿业人口猛增”等信息,表明国家依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C项正确。

“经济困难”是政策因素导致的,而非工业化,A 项错误。

B项是在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农业粮食问题基本解决,才会出现剩余劳动力,而当时正处于粮食艰难时期,故D项错误。

6.(2018·广西柳州摸底)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

这一决定( )A.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B.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C.反映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D.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解析:A 材料“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表明我国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A项;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未体现外向型经济,故B项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D项应指“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7.(2018·湖北七市联考)20世纪80年代,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独领风骚,吸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农民自己的创造。

但南方谈话后,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而失去了统计学的意义。

这反映了( )A.乡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B.“南方谈话”解放了企业家思想C.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D.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强解析:D “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根据材料信息“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可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强,故选D。

乡镇企业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因其发展突破诸多限定,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企业家思想,排除B。

经济结构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而材料只有乡镇企业,C属于过度解读材料。

8.(2018·河北唐山一模)1998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

这表明( )A.城镇住房制度牵动社情民意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领域建设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解析:D 由材料信息“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可知,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后,解决住房问题也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故答案为D。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社情民意,故排除A;B“开始关注”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后全面展开,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

9.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解析:D 材料反映了晚清社会服饰上新旧并存,不涉及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故A项错误;据材料“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可知东西方文化不存在冲突加剧,故B项错误;仅从服饰看不出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可知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代表不同的政治主张,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D项正确。

10.清末提倡平等的新派人物,往往不愿乘坐人抬的轿子,而宁可坐较低等的人力车。

但有人作竹枝词,讽刺这些新派人物:“短小轻盈制自灵,人人都喜便中乘。

自由平等空谈说,不向身前问弟兄。

”这说明( )A.交通运输工具向近代化转变B.清末社会变革平等意识高涨C.社会风气受到客观条件制约D.人力车能体现社会地位平等解析:B 材料的侧重点不是说交通工具的变革,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新派人士提倡平等不愿乘坐人抬的轿子而坐较低等的人力车,被人讽刺为空谈自由平等,可知社会平等观念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移风易俗,没有强调其制约因素,故C项错误;人力车不能体现社会平等,故D项错误。

11.(2018·吉林长春二模)下表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万)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因素是( )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解析:B 表格中最高峰值出现在1978年,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刚刚恢复,几届考生同时报考。

体现了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故B项正确。

12.(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

该项规定的实质是( )A.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C.推进高考制度深入改革D.加大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解析:B 材料是围绕民族教育,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加快民族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实行高考加分政策,是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教育落后现状下的一种教育公平,故B项正确;C项是高考改革的体现,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加大少数民族教育投入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湖南岳阳质检)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9年,撒切尔当选为首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撒切尔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石油等领域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产品市场化。

英国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

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此后逐渐有所下降。

1984~1985年,撒切尔政府关闭非盈利煤矿,停止对煤矿工业的政府补贴,煤矿工会发动了362天的罢工。

在她第三任期内,英国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终于转为盈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