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通史2020届高考历史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 )
A.苏联模式的影响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西方国家的封锁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解析:A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与苏联结盟。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受苏联影响较大,带有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特点,A项正确。B、C、D三项非主要因素,均排除。
2.(2018·黑龙江哈三中二模)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 278亿斤,比1949年增长44.8%。
但从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以致粮价上升的社会现象。到了1953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这种现象( )
A.通过大规模工业化而缓解
B.受工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C.产生根源是农民持粮惜售
D.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解析:B 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及城镇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粮食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出现了抢购粮食,粮价上升的现象,尤其是1953年“一五”计划全面开展后,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由此可知材料中的现象是受工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故B项正确。这种现象不是通过大规模工业化而缓解,而是通过“统销统购”制度的出台解决的,故A项错误。农民持粮惜售只是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源,故C项排除。土地改革运动是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提高的原因,D项混淆因果关系。
3.(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1953年,在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对上海的建设方针是“维持、利用、积极改造”,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为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据此可推知( )
A.上海引领国营企业发展走向
B.上海已成为新兴工业基地
C.新中国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起步
解析:C 据材料“一五”计划“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可见上海不是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意味着国家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由沿海向内地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的“引领……走向”、B项中“成为新兴工业基地”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中“所有制改造起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2018·湖南永州一模)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推知,我国当时( )
A.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B.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和重建工作
C.经济建设过程中脱离实际急躁冒进
D.注重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统筹发展
解析:D 表格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情况,据材料不能得出A项判断,而且这一判断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是在1952年完成,据题干材料也不能得出B项认识;C项表述为1956年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弊端,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特征,排除;题干材料中各部门“一五”计划期间的投资情况突出反映了既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同时又兼顾各行各业,故D项表述符合题意。
5.(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1959年8、9月间,东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 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 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业人口猛增,全民所有制职工由1957年的2 450万人猛增到5 044万人。这表明当时( )
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
B.“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解析:C 据材料时间“1959年”“1960年”,联系所学可知,这正是“大跃进”时期,另据“减少轻工业用电”“工矿业人口猛增”等信息,表明国家依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C项正确。“经济困难”是政策因素导致的,而非工业化,A 项错误。B项是在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农业粮食问题基本解决,才会出现剩余劳动力,而当时正处于粮食艰难时期,故D项错误。
6.(2018·广西柳州摸底)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这一决定( )
A.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B.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
C.反映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D.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解析:A 材料“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表明我国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A项;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未体现外向型经济,故B项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D项应指“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7.(2018·湖北七市联考)20世纪80年代,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独领风骚,吸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农民自己的创造。但南方谈话后,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而失去了统计学的意义。这反映了( )
A.乡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
B.“南方谈话”解放了企业家思想
C.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D.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强
解析:D “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根据材料信息“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可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强,故选D。乡镇企业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因其发展突破诸多限定,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企业家思想,排除B。经济结构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而材料只有乡镇企业,C属于过度解读材料。
8.(2018·河北唐山一模)1998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这表明( )
A.城镇住房制度牵动社情民意
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领域建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解析:D 由材料信息“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可知,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后,解决住房问题也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故答案为D。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