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特作品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赖特作品赏析
之——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
一、赖特简介。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于18 69年出生在美国威斯新州,在大学中原学习土木工程,后来转而从事建筑。
他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芝加哥从事建筑活动,曾经在当时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等众的建筑事务所中工作过。
赖特开始工作的时候,正是美国工业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的时期。
十九世纪末的芝加哥是现代摩天楼诞生的地点。
但是赖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他很少设计大城市里的摩天楼。
赖特对于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中,他在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新州、伊利诺州和密执安州等地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
这些住宅大都属于中等阶级。
坐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
材料是传统的砖、木和石头,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顶。
在这类建筑中赖特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筑处理手法。
赖特这个时期设计的住宅即将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
它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赖特这一时期设计的住宅建筑被称为“草原住宅”,虽然他们并不一定建造在大草原上。
在建筑艺术范围内,赖特确有其独特的方面,他比别人更早地解决了盒子式的建筑。
他的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既有内外空间的交融流通,同时又具备有安静隐蔽的特色。
他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始终重视和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
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
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不象勒.柯布西耶那样严峻而乖张。
赖特是二十世纪建筑界的一个浪漫主义者和田诗人。
他的成就不能到处被采用,但却是建筑史上的一笔珍贵财富。
——摘自《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大师》
二、赖特与古根海姆博物馆。
赖特作为美国建筑大师,对现代建筑影响很大。
但他的建筑思想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与当时欧洲建筑的主流——现代主义崇尚“功能”至上不同。
赖特的“有机建筑”打破了方盒子束缚,利用建筑的空间、材料、结构诠释建筑理念。
他的作品生动而富有诗意,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固执而执着的人,于是便有不乏过份执迷于“信仰”的争议之作,古根海姆博物馆便是其一,它大胆的形式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漩涡”融合着赖特的性情和独特的时间与空间。
该建筑为赖特是晚年的杰作,1947年进行设计,1959年建成后,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以至于近四十年来博物馆中的任何展品都无法与之比
美。
建筑外观简洁,白色,螺旋形混凝土结构,与传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
1969年又增加了一座长方形的3层辅助性建筑,1990年古根海姆博物馆再次增建了一个矩形的附属建筑,形成今天的样子。
对于古根汉姆博物馆,我也像赖特一样,对其有着特殊的着迷,而我也会用我的思想对这一争议建筑进行分析,主要为建筑空间形式的分析,旨在更全面地理解这位当代建筑才子的建筑手法,理解现代建筑。
三、建筑解析。
(1)环境与功能。
建筑坐落于纽约市第
五大道拐角处,其圆形体
块与对街湖岸相呼应,面
对中央公园,周围为吵杂
的街区。
由于地理位置和
基地面积的限制,建筑平
面无法水平延伸,令空间
纵向延展无疑是一个合理
的选择,而这也成了该建
筑的争议之一,即建筑形
体与周围建筑显得格格不
入,对此,赖特本人说:
“在这里建筑第一次表现
为塑性的。
一层流入另一
层,代替了通常那种呆板
的楼层重叠,处处可以看到构思和目的性的统一……”
其实,就我看来,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协调,才使得古根海姆博物馆虽然蜷伏在周围林立的单调的高楼大厦之中,却能成为一个地区的焦点。
然而作为博物馆建筑,参观线路和内部环境营造才是更加重要的。
所以,总平面上,我们浅言即止。
(2)平面布局。
平面布局对空间划分至关重要,由图中我总结出打破对称,明确有序。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平面根据功
能划分成动态的不对称布
局。
以入口轴线为界,左右
分别布局一大一小两建筑
主体。
这样的平面布局使观
众参观路线、工作人员路线
互不干扰,二层平面又再次
通过平台将两馆连接。
这样
对比又协调的平面既区分
主次又相互联系。
交通流线
上,过于复杂会影响参观效
率和质量。
因此古根海姆采
用了交通流线明确,空间开
阔的设计。
(3)外观。
通过下载的模型,我也仔细揣摩了这个让人心跳加速的建筑。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外部非常朴实无华,只是将博物馆的名字装饰了一下。
平滑的白色混凝土覆盖在墙上,使它们仿佛更像一座巨大的雕塑而不是建筑物。
建筑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内部的曲线和斜坡则通到6层。
螺旋的中部形成一个敞开的空间,从玻璃圆层顶采光。
建筑的开窗主要是环形窗带,置于墙壁顶部,利于隔热隔噪。
顶棚玻璃窗与墙壁高窗形成自然采光,再加上白色墙壁的漫反射,使整个展馆内光线明亮柔和。
透明的玻璃窗将城市景色引入博物馆内,一年四季博物馆内部光线、色调千变万化,空间也随着时间在改变。
与传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赖特构想的这个螺旋体,向城市的空间敞开并清晰明确地表达内部结构,并有别于周遭的板型建筑,成为地区焦点。
如赖特本人说:“在这里建筑第一次表现为塑性的。
一层流入另一层,代替了通常那种呆板的楼层重叠,处处可以看到构思和目的性的统一”。
其形式虽显独特,但不乏合理性:基地面积小,竖向空间拓展有利于节约空间;周围街区环境嘈杂,内向的建筑形式有利于隔绝噪音;建筑位于街角,圆形建筑有利于缓解硬朗的街景。
(4)内部空间。
建筑的外观只是内部功能空间的必然体现,内部空间才是建筑物的主体。
古根海姆的建筑空间可以简单地视为由三大部分:入口空间(包括上部连接平台)、主展空间(大螺旋体)、辅助空间。
入口空间:博物馆的入口设计相对低矮、隐蔽、朴实无华,其上部支撑二楼平台。
入口上部半封闭,下开放为通道,连接两展厅。
穿过低矮的入口,向右即转入主展厅。
展厅中庭空间顶部采光、开阔明亮、贯穿建筑六层,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
主展空间:空间随坡道盘旋向上升六圈后止于玻璃天窗之下,围合出一高大的共享空间。
参观时观众先乘电梯到最上层,然后顺坡而下,参观路线共长430米。
博物馆的陈列品就沿着坡道的墙壁悬挂着,观众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之中就走完了6层高的坡道,看完了展品,这显然比那种常规的一间套一间的展览室要有趣和轻松得多。
辅助空间:监控设备用房,咖啡厅,主展馆二层平台,地下层,讲堂等。
四、感想。
赖特对自己的事业孜孜不倦,对自己独树一帜的建筑主张坚持不懈,最终才在现代建筑史上画上了令人惊叹的一笔。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都是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生涯中的最后一个作品,它注重建筑精神的统一、材料本质的表达、与周围环境的考虑,可被视为对“有机建筑”的全面体现。
这在我们今后的设计中是值得我们考虑借鉴的,特别是与周围的环境的联系,大方向上的整体联系也是在做设计中应该考虑周全的地方,而不是盲目的去模仿。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赖特最后一个建筑设计,同时也是他辉煌的建筑生涯的句号。
在这个建筑之中,他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种独特的造型,圆坡道的运用和简洁的交通流线处理。
即使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建筑,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窥见大师独特的建筑思考。
当赖特被问到他最重要的建筑是哪一个的时候,他总是回答说:“下一个。
”因此,我们可以说,古根海姆博物馆称的上是赖特建筑生涯的巅峰。
我想,我们作为刚刚入门建筑设计的学生,自然应该像大师一样把每一个设计当做自己最重要的设计,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领悟,不断地进步,这样我们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建筑和规划出令人满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