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天敌、县令捕蝗、桑中生李
桑中生李阅读答案
桑中生李阅读答案【篇一:2016年虹口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txt>(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默写(15分)1、树木丛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沧海》)2、,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4、斯是陋室,。
(《陋室铭》)5、,饥渴而顿踣。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
(4分)[甲]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 [甲]作品的作者是,[乙]作品中“天净沙”是。
(2分)7、下列对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 [甲]作品描绘了雨后山间清新的景致。
b. [乙]作品描绘了秋天的凄冷萧索之景。
c. [甲]作品表达了努力进取的雄心壮志。
d.[乙]作品表达了孤旅者伤心悲痛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9分)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我”从东谷进入,经过中岭、西谷到达山巅。
b.古时候一般人都是从东谷登山,经过天门溪水。
c.“我”登山时遇到的困难有道路冰滑、迷雾等。
d.“我”登上山巅看到了汶水、徂徕如画的景致。
1哈佛北大精英创立(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桑中生李○○张助于田中见李核,欲持去,顾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水灌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卷(二)(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卷(二)(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材料,回答问题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引:引来,使出现。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人名。
④大学:大学者,有学问的人。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恰当的的解释。
①邻舍有烛而不逮 A.逮住B.达到、及②衡乃与其佣而不求偿 A.偿还B.报酬C.尝试D.赔偿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3.你还知道哪些(两个以上)勤奋读书的故事?结合生活说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呢?小古文阅读书黄筌①画雀苏轼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
或②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
”验之信然③。
乃知观物不审④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⑤乎?君子是以务⑥学而好问也。
【注释】①黄筌:五代后蜀画家。
②或:有人,③信然:确实如此。
④审:精审细密。
⑤大者:更大的事。
⑥务:致力。
4.联系上下文并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验之信然”与“处士笑而然之”中“然”的意思不同。
B.“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是个疑问句。
C.“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这句话的节奏应这样划分。
5.黄筌画的飞鸟,根据验证,应该怎样画才是对的?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6.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给你什么启示?阅读叶公好①龙叶公子高②好龙,钩③以写④龙,凿⑤以写龙,屋室雕文⑥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⑦而下之⑧,窥⑨头于牖⑩,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新序杂事五》注释:①好:喜欢。
②叶公子高:春秋时楚国贵族,字子高,封于叶(今河南县)。
部编人教版版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02)(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二)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季梁)往见王日:“令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臣日:“吾欲之楚。
’臣日:'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日:‘吾马良。
’臣日:‘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用多!’臣日:‘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1)吾欲之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之楚,将奚为北面?_____________________(3)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A.南辕北辙B.分道扬镳C.天南地北D.南来北往3.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课文再现。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义,。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在这段话中,作者____提出了_______的主张。
5.把内容补充完整。
6.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7.选文中画“”的句子中的“二者”分别指____和____;“舍”的意思是____。
破瓮救友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8.解释下列划横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是手不释书自( )①众皆弃去去( )①儿得活得( )①群儿戏于庭于( )9.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A.故时有物外之趣B.其虫旧曾有之C.至之市D.钱帅登之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精品】小升初语文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题三(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精品】小升初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题三(一)楚人贻笑①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②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④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注释』①选自三国魏邯郸《笑林》。
②鄣(zhāng)屏障。
这里引申作“遮挡”。
③绐(dài)欺骗。
④赍(jī)携带。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螳螂执叶伺蝉2.解释下列画线词。
A.楚人贫居B.得螳螂伺蝉自鄣叶C.县官受辞D.放而不治3.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B.经日,乃厌倦不堪C.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D.县官受辞,自说本末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这则笑话对世人作了哪些告诫?(二)于令仪不责盗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
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
”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
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注】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每句标一处。
(2分) (1)盗入其家(2)恐为人所诘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 汝素.寡悔:(2) 问其所欲.:(3) 既去.,复呼之:(4) 卒.为良民: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诸子禽之忘路之远近B.乃邻舍人子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迫于贫耳苛政猛于虎也D.得十千足以衣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请将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人教版版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03)(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三)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①菱:即菱角。
②仕:做官。
1.判断对错。
对的打“√”,错的打“×”。
“设酒杀鸡作食”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
(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与“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意思相同。
( )2.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小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若能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回答就更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刘伶纵酒刘伶恒.()纵酒..(),或.()..(不加节制地喝酒)放达脱衣裸形..(赤身露体)在屋中,人见讥.()之.()。
伶曰:“我以.(介词,)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①衣,诸君何为()入我裈.(kūn)中!”【注释】①裈(kūn):裤子。
4.加点字解释,填入文中括号内。
5.翻译。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kūn)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问题。
某地有一犬,能以主人所寄信,送入路旁之邮筒。
一日,以数函.令往投入,乃街其一而返。
取视之.,则以未贴邮票故也。
——选自《庐隐笔记》6.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①以数函.令往投入___A.封套B.信件①取视之.___A.代指信件B.代指犬7.请把文中表示下面意思的句子找出来,并画上横线。
能够把主人要寄的信件送到路旁的邮筒里。
8.狗为什么会“衔其一而返”?___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三)-(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三)-(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1.(2022 南湖区)文言文阅读。
狐假虎威①(节选)虎求②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④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战国策》,题目为后人所加。
假,凭借。
②〔求〕寻求,寻找。
③〔无敢〕不敢。
④〔长〕做首领,统领。
(1)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走”的意思是。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___ 。
(2)读短文,根据故事的发展完成填空。
→狐曰无敢食→→→虎以为畏狐2.(2022 宁波)猴弈西蕃①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
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
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②去。
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
国人奇之,献于朝。
上诏③,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
或言,杨靖善弈。
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猴前。
靖请以盘盛桃。
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有删改)【注释】①西蕃:我国西部偏远的地方。
②遁:消失。
③上诏:皇帝下诏书。
(1)古文中的“之”有多种释义。
下列句中的“之”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填序号)之:①到、去。
②第三人称代词。
③相当于现代汉语组词“的”。
A.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___________B.遍国中莫之胜___________C.诏释出,之猴前___________(2)回忆语文书中的《学弈》,比较《猴弈》,完成表格。
题目老师最终的“失败”者失败的原因(用原文填写)《猴弈》老猴《学弈》另一人___(3)通过“猴弈”和“学弈”两个事例,可以总结出一个共同的观点是:___ 。
3.(2022 闽侯县)阅读小古文《北人食菱》,完成(1)﹣(4)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六年级(小升初)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六年级(小升初)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XXX年少时,家境贫寒,但他却非常珍惜粮食。
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粒谷子,便捡起来放在口袋里。
后来,他发现口袋里的谷子不见了,便回去找,结果在路上找到了一块银子。
他并没有高兴,反而很懊悔,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因为贪图小利而浪费粮食。
从此以后,他更加珍惜粮食,不浪费一粒米。
(《世说新语·文学》)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年少时()(2)贪图小利()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他发现口袋里的谷子不见了,便回去找,结果在路上找到了一块银子。
3.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3、这则故事表现了鲁人的什么思想?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九)刻舟求剑XXX为XXX解牛,手之所触,皆精通无比。
XXX问曰:“XXX之手广,可以执牛腾空,骤然而惊四座之士,其技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学非止于此。
昔者臣为XXX时,与王孙游于坟墓之上,见战国之剑,取而试之,觉手之处皆有适当,而其势不可用也。
所以舍彼而反此者,手之所触皆精通无比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庖丁释刀()(2)战国之剑()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手之所触皆精通无比。
3、这则故事表现了XXX的什么品质?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九)XXX宽厚XXX回到家乡,召集了亲戚朋友。
有一个人把金杯藏在帽子里,公公恰好看到了。
宴会结束后,主人检查器具,发现金杯不见了,急忙寻找。
公公说:“杯子在,不必找了。
”那个人已经醉得不省人事,金杯和帽子都掉了,公公迅速转身,命人把金杯放回帽子里。
这个故事展现了前辈的宽容和大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XXX回到家乡(归里)(2)召集了亲戚朋友(遍召亲故)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一个人把金杯藏在帽子里,公公恰好看到了。
3、“公公迅速转身,命人把金杯放回帽子里”的用意是什么?公公想保护那个人的尊严,不想让他因为失窃而失面子。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④养以公田百亩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天下旱、蝗》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天下旱、蝗》含答案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旱、蝗。
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①,减诸服御狗马,损②郎吏员,发仓庾③以振贫民。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④.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选自《史记》,有删改)注释:①弛山泽: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
弛,解除。
②损:减少。
③庾(yǔ):露天的谷仓。
④绨(tì):一种粗厚光滑的丝织品。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用“/”给下面句子划出三处停顿。
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天下旱,蝗”,孝文帝是如何“加惠”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5.选文中的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增加恐怕,担心2.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3.孝文帝曾经想要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金。
4.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
5.示例:体恤百姓,以身作则,提倡节俭。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根据关联教材法,“止增笑耳”的意思是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增,增加。
据此可知,“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的“增”理解为增加,“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句意: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
(2)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③,“常恐羞之”译为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
恐:恐怕,担心。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是两个并列的禁令,它们针对修建陵墓的要求进行了规定,故在“饰”和“坟”后断句;“欲为省”“毋烦民”则是对这两个禁令目的的说明,故在“省”后断句;可断句为: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理解。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 )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 )的语气。
A.反问____________B.疑问____________C.否定____________ D.肯定4.你从《学弈》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蜀鄙二僧蜀①之鄙②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教年来欲买舟④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⑤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⑥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蜀:四川。
②鄙:边远的地方。
③恃:凭借。
④买舟:租船。
⑤越:到了。
⑥顾:难道。
5.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吾欲之南海( )A.相当手“的”____________ B.往,到……去。
C.代指他(2)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A.欲望,欲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
初中古文阅读练习60篇参考答案初中古文阅读练习60篇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答复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②就根据黄琬说的答复3.①4.如初升的弯月.2 .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由于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马上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答复;④有什么难的呢!3 .曹植聪明1 .①只②都③带着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4 .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 仅仅由于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低不同而互相制约.3.责难、驳斥.5.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富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6.杨亿巧对1 .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7.解缙敏对1 .①答复②同“悦〞③正当④马上⑤答复⑥已经⑦思维敏捷 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3.生儿子.〔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1 .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9.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②穷困③嘲笑④答复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10.宋太宗学书I .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马上⑥极2.①屡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王羲之.II .催景俘拜师1 .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12.为人大须学问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 3.莅事惟烦.13.读书五失1 .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 2.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根底.14.颜回好学1.①极悲伤②答复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三〕仁爱15.张孝基仁爱1.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 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16 .陈实与“梁上君子〞1 .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17 .赵简子元日放生1 .①同“于〞;在②争着③对的2.①表示〔对飞禽〕有恩德②恩德补偿不了罪过.3.鸠4.担当、胜任.18. 3邓攸弃儿保侄1 .①只②恰逢③靠近④只⑤挑⑥还不如⑦听从2.①抱着弃民逃跑②我们还年轻.3.①死②逃跑③死19张之万马1.①养②派③坚持④不多时⑤问⑥大概2.①张之万对这事感到奇怪②刚骑, 就被马掀下来③一连换了好几个人.20 .王安石辞妾1 .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伺候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 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21 .宋仁宗忍饿1.①赶身②睡着③宫中④实在⑤每⑥饥饿2.而开了宰杀无数羊的风气.3.①近来②匹配、比拟③近④到处4.梦寐以求.22.范仲淹罢宴1 .①做太守②死③出丧④备办⑤泪2.①空闲的日子带着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②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他们③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23.顾荣施炙1.①嘲笑②遭③后来2.①有想要吃烤肉的神色②于是放下自己的烤肉, 而送给〔他吃〕③哪有整天端送烤肉而不知道它味道的呢?24.逆旅主人无情1 .①交给②别的③洗④有人⑤就⑥连2.①然而每月租舍要好几千铜钱②要是不缴中租金必然被责骂直到打官司③不是旅店老板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 3.①放下一张床〔作动词用〕②房间低矮.〔四〕诚信25 .陆元方卖宅1.①同“值〞,钱财②只③马上④拒绝2.①子侄们以此怒怨陆少保②不这样, 这是欺骗别人了.3.邀请,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26.岑鼎1.①把②损坏③保全④为难2.①鲁侯想献出其他的鼎假冒岑鼎, 请求和齐国友好②如果柳季说它是岑鼎,那么我们接受它.3.①相信②诚信4.由于假设献出岑鼎,那就将国家最珍贵的宝物丧失了;假设不献出岑鼎,而以其他的鼎假冒,那就损害了柳季诚信的品格.27.杨万里与“诚斋〞1 .①贬官②命名2.①关起门来谢绝来客②张浚用端正良心诚意待人的学问勉励自己.28.和氏壁1 .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3.由于发现它的人叫“卞和〞.29.幽王击鼓1 .①筑②曾③便2.①于是屡次击鼓②被天下人嘲笑.3.失信于诸侯.〔五〕品性30许生端方1 .①很②几乎③跳入④拿着⑤背着2.①平时行为端正不随意说话②已躲过了火灾,为什么还要投河?3.衣服.31.王安石待客1 .①第二天②食物③才④备⑤一会儿⑥罢了⑦吃⑧回去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3.胡饼的四傍.32.范文正正直1 .①交往②方法③由于④成家立业2.①适逢那个有道术的人病重②不值得交给他③放在范仲淹怀里〔内,同“纳〞〕. 3.之当以[之]还汝.4.不自私,不贪利,为人正直.33 .王安国直言1 .①同“耳〞,罢了②马上③表情严肃2.①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吗?②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③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④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34 .海瑞清廉1 .①死②做官③只有④罢了2.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3.①4. 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35 .吕蒙正不记人过1 .①过失②这③假装④马上⑤还是⑥再2.懊悔没有彻底追问.3.①吕蒙正②朝士③这件事④同列⑤朝士的姓名.36 .梁鸿尚节1 .①猪②别的③常、一般的④批评2.①只等候元军到达湖州城②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3.①指代“我"②同“现〞③拜见④指代“我〞. 4.假的,伪态;先一日出城迎拜〔北军〕矣.〔六〕文艺38 .米芾索帖1 .①到②交换③抓住④马上2.①蔡攸思想上对这事感到为难②如果不听从我, 我不想活了“见,我〞.3.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文徵明等,选取其中三位即可.39 .赵孟过扬州1.①到②他,指代赵子昂③提④说、道2.①大多是不满意;②把酒器全部撤下并把它们赠送给赵子昂.40 .欧阳修不喜释氏1 .①有人②用、把③同“服〞,佩服④同“辩" 2.①一定板着脸看对方②却为什么用“和尚〞给儿子命名呢?③由于鄙贱它.41 .唐伯虎识破术士1.①我②看过③只④省悟2.①为什么不自已干②没有像你这样的③烁出〔金银〕后各得一半④每天到家来3.意为在河边挑了水当场要卖给人,比喻玩弄把戏.42.朱文公爱骗1 .①重②直接③发④严重⑤马上⑥没有人⑦拿2.①好几年依靠细竹竿着我〔行走〕②我不想惩罚他,只想追讨那首诗.43 .章亨书绝壁1 .①到②古代八尺为一仞③拍④往后2.①章子厚要求苏轼下仙游潭在石壁上写大字〔留念〕②用毛笔蘸墨在石壁上写了几个大字. 3.动;踩.44 .李白之死辨误1.①弯下身子②编③也④写⑤死⑥大概2.①由于喝醉了酒乘船在长江里行驶②李白的病很危急③让我给它作序3.①4.杜甫.〔七〕政事45.隽不疑之母1.①总是②同“无〞2.①因②做、担任3.①让几个人“因平反〞而活命了?②说话跟平时不一样4.①平反出狱②平反冤狱.46 .徐有功秉公执法1 .①不久②有人③坚持2.①呈报〔皇上〕构成他的罪状②他早先要陷害你置你于死地③如今你反而要使他解脱〔罪行〕④怎么可以由于私人的恩怨去危害公法呢?47 .王翱秉公1 .①设备②禀报③几案④最终2.①女婿坚持不放走②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母亲③况且调动我轻易得如同振落枝叶④十天后才回家.48.私恩与公法1 .①荤菜②你③第二天④逮捕2.双方述说着从前相交友好的情况,很快乐.3.①给、替②是.4.发觉灾难要临头了. 5州;郡.49 .晋平公游于河1 .①答复②罢了③句首助词,无义④由于⑤大概、恐怕. 2.①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并跟他共享这欢乐?②不要担忧没有人才.3.①承接②承接③转折④转折4.对的.有才能的人到处都有,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要真心获得他们.50 .子产不毁乡校1 .①于之,在那里②减少③发2.①来议论朝廷要员的好坏②他们所认为厌恶的, 我就改掉它③怎么能废掉它呢?④我听到这些言论就把它当作良药.51.董阙于法无赦1 .①答复②发疯③赦免2.①山沟极深,陡得如同墙壁②人就没有谁敢触犯它③ 为何不能治理好呢!3.宽恕;严厉惩罚,绝不宽恕.〔八〕奇闻52.商陵君养“龙〞1 .①一下子②假装③奔④等候⑤不多久2.①商陵君养它并使它温顺②就跟着商陵君认为它是神③夜里穿透墙壁逃走了④痛惜不停53.钱货入瓶1.①只②点头③似④惊讶2.①人们对此感到奇怪②整个市场上的人都感到惊讶.3.掩盖;更加;清楚.想要掩盖事实的真相,结果后而更加显露出来〔指坏事〕054.田真兄弟1.①只有②众③枯黄的样子④限制⑤分开2.①树木是同一株②这是人不如树③ 走向;不久将走进棺材,意为不久将死.55.樵夫毁山神1 .①发出②求③容许④等候⑤庙⑥迎上去⑦是的⑧将⑨回合⑩逃跑〔11〕跟上去⑫慰劳⑬骂、斥责〔14〕最终2.①靠打柴为生②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3.之;因告[之]以夜所闻见.4.①狼狈为奸②一丘之貉③沆濯一气〔选择其中两个填入〕56.奇鹰1 .①锋利②咬③竟④掉下⑤幼禽2.①跟普通的鹰很不相同②设置的网像云一样布满,火烧的烟盖住天空.3.须臾.57.雉鸟报复1 .①不多时②配偶2.①有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②都抓住便完了;③又由于被官司牵连而倾家荡产④鸟也是这样的⑤而雉鸟的报复后果更惨了. 3.放着;没有; 放在一旁如同没有看见听见的样子.58.桑中生李1.①苗②离开③回头④是⑤隔2.①于是〔把它〕种在那里②有个眼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③眼瞎的人能复明.3.马跑得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远的目标.59.县令捕蝗1 .①适逢②却③欺骗④说⑤不久⑥责问⑦大概⑧公文,此指发送公文⑨没才能2 .①〔泰兴〕县官无话可说②就在对方公文的未了〔写了首诗〕回复他. 3.都不负责任.60 .天敌1 .①老人②追③死④原来⑤只⑥尿 2.①过了一段时间出来②动物害怕它的天敌竟有如此奇妙的事.。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含答案(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全)一、轶事十则(一)粟粥荠菜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
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
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
②荠(jì)菜,一种野菜。
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暖和。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二)不展家书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
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A.勤奋B.不怕清苦C.持之以恒D.谦虚E.不顾家室F.专心致志(三)铸砚示志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
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
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常临鉴自奇鉴:镜子。
B.屡举进士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
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卒:终于。
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系剑冢树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
为使上国,未献。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4)(含答案)全国通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欧阳晔破案1 欧阳晔yè治鄂è州。
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 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zhì梏gù而饮yìn食sì之。
3 食讫,悉劳而还之狱。
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huáng顾。
4 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
5 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zhù,而汝独以左。
6 今死者伤在右肋lèi,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治:______ 狱:______ 临:______ 桎zhì梏gù:______讫:______ 劳:______ 惶:______ 顾:______佯:______ 所以:_____ 箸:______对:______螳螂杀蛇1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2 寻途登觇chān,见巨蛇粗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zhé,似有物制之。
3 然熟视而无所见,大惑。
4 渐近临视,则一螳螂据jù顶上,以刀攫jué其首,掉不可去。
5 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gé肉,已破裂矣。
行:_______ 觇:_________制:______ 熟视:______惑:______ 则:______ 攫:______ 掉:______竟:_______ 革:________伯乐爱马1 骥jì服盐车而上太行,漉lù汁洒地,白汗交流,中坂bǎn迁延,负辕yuán不能上。
2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zhù衣以幕之。
3 骥于是俯而喷pēn,仰而鸣,声造于天,忻xīn伯乐之知己也。
骥:______ 服:______ 交流:______ 迁延:______辕:_______ 遭:______ 攀:______ 纻:______幕:______ 造:______ 忻:______人有卖骏马者1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阅读常考题真题汇编-(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阅读常考题真题汇编-(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阅读常考题真题汇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2022秋·湖南湘西)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附加题)董遇“三余“读书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1、兴平:汉献帝年号。
2、关中: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3、季中:董遇之兄董季中,魏国著名学者。
段煨;东汉末年将领。
1.给下列加点的字释义。
①好学:__________ ②其义自见:③或问“三余”之意:_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_________________③苦渴无日。
___ ______3.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这句话的?_________________4.选文围绕读书讲了哪两方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5.选文中所说的“三余”,其具体内容是哪“三余”?_________________(2022秋·上海)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①衣冠而之市。
适②鬻(yù)③金者之所,因攫(jué)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日: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日: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1.清旦:清早。
2.适:往,去,到。
3.鬻:卖。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昔齐人有欲金者___ ②因攫其金而去③吏捕得之___④徒见金7.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清旦衣冠而之市B.吏捕得之C.学而时习之D.驱之别院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部编人教版版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06)(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六)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_________。
孔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
”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中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 )①文中的“果”字是“果然”的意思。
( )①文中的“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 )①文中的“家禽”和我们现在生活中所说的“家禽”意思相同。
( )①文中的“儿”是指杨氏之子。
( )3.短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反映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6.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
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广听事②壁上有角弓,漆画作蛇③。
广意杯中蛇即角弓影也。
复置酒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沉疴④顿愈。
[注释]①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
②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③漆画作蛇:用漆在弓上画了蛇,④疴(kē):病。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B.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C.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D.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8.对文中“客”这一人物的分析,下列哪一项是最合理...的 ( )A.胆小如鼠B.自以为是C.庸人自扰D.无理取闹9.下列成语及其解释,最适用于本文的一项是? ( )A.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桑中生李》阅读答案
《桑中生李》阅读答案《桑中生李》阅读答案1桑中生李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①。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②,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之。
注:①豚:小猪②众犬吠声: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
形容众人盲目附和。
喻众人随声传闻③翕赫:此指轰动、惊动。
翕:聚集。
赫:盛貌。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欲持去持____________②顾见空桑中有土顾____________③因植种因____________④间一岁余岁____________(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余浆灌溉A.盖以诱敌B.是以谓之文也C.何不试之以足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幼时记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试说说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①拿②回头看③于是④年(2)A2、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3、(1)眼痛是小病,也会自然好。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文言文天敌知识点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文言文天敌知识点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文言文天敌知识点**原文**苏辙曰:“鱼不畏网罟,而畏鹈鹕,畏其天也。
”一村叟见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渐近,蛇不复动,张口以待。
蜈蚣竟直入其腹,逾时而出,蛇已毙矣。
村叟弃蛇于深山中,越旬往视之,小蜈蚣无数食其腐肉。
盖蜈蚣产卵于蛇腹中也。
又尝见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篱抢竹中。
蜘蛛不复入,但以足跨竹上,摇腹数四而去。
伺蜈蚣久不出,剖竹视之,蜈蚣已节节烂断矣。
盖蜘蛛摇腹之时,乃洒溺以杀之也。
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译文**苏辙说:“鱼不怕捕鱼的网,而怕鹈鹕,它害怕它的天敌。
”村里的一个老人看见一个蜈蚣正在追一条蛇,爬得很快。
蜈蚣渐渐靠近蛇,蛇停下来不动了,张开嘴巴等待着,蜈蚣径直钻进它的腹中。
过了一段时间,蜈蚣出来,蛇已经死了。
老人将蛇扔到深山里,过了一些日子跑去查看,看到有无数的小蜈蚣在吃已经腐烂的蛇肉,原来蜈蚣是在蛇腹里产卵了。
又曾经看到过一只蜘蛛,追蜈蚣追得很急,蜈蚣逃进乱竹丛中.蜘蛛不再进去,只是跨在竹子上停留片刻,摇了摇小腹便走了。
看到蜈蚣很久没有出来,把竹子剥开一看,蜈蚣已经一节节的腐烂断裂了。
大概蜘蛛在摇腹部的时候,已经撒了尿将蜈蚣杀死了。
动物害怕它们的天敌竟有如此奇妙的事。
**注释**●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畏:害怕,畏惧●网罟:捕鱼的网●鹈鹕:一种关于捕鱼的鸟●天:天敌●叟:老头●逐:追赶●行:爬行●渐:逐渐,渐渐●复:再●竟:结果●直:径直●逾:超过,过●旬:十日为一旬●盖:原来●抢竹:乱竹丛●但:仅仅●伺:等候●溺:尿●奇:奇异,奇妙●毙:死**文言知识**说“伺”、“俟”及“候”。
这三个词,都可指“等待”。
上文“伺蜈蚣久不出”,意为等待蜈蚣好长时间仍不出来。
它可说成“俟蜈蚣久不出”,或说成“候蜈蚣久不出”。
当然,它们还各自有自己另外的义项。
如“伺”还指服侍,“候”还指问好。
**练习题**1、解释:①叟; ②逐;③毙;④盖;⑤但;⑥溺2、翻译:①逾时而出; ②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参考答案**1.①老人②追③死④原来⑤只⑥尿2.①过了一段时间出来②动物害怕它的天敌竟有如此奇妙的事文言文天敌知识点就先到这儿了,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内容,大家可点击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来看哦~同时会持续为大家跟新最新的内容,大家可进入首页选择自己需要的来查看呦~~~。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县令捕蝗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上了初中,如果要问语文试卷最难的是什么,就是阅读理解如何拿到高分。
阅读理解分数比值大,并且难以踩中拿分点。
那么有没有一些实用答题技巧呢?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个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信息提炼要准确,表达的语言要精练信息的提炼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作答质量的高低。
这就要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涉及到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次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表达的能力。
能否精练地表达出来,反映出考生是否准确地筛选整合出了信息。
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原文中的相关语句答题,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因为很多时候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
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学科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初中三年各学科知识点的梳理和细化,帮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答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县令捕蝗》,仅供参考!钱勰任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独绐郡将云:“县界无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天敌、县令捕蝗、桑中生李
天敌
试题
苏辙曰:“鱼不畏网罟,而畏鹈鹕,畏其天也。
”一村叟见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渐近,蛇不复动,张口以待。
蜈蚣竟直入其腹,谕时而出,蛇已毙矣。
村叟弃蛇于深山中,越旬往视之,小蜈蚣无数食其腐肉。
盖蜈蚣产卵于蛇腹中也。
又尝见一蜘蛛,逐蜈蚣甚急,蜈蚣逃入篱抢竹中。
蜘蛛不复入,但以足跨竹上,摇腹数四而去。
伺蜈蚣久不了,剖竹视之,蜈蚣已节节烂断矣。
盖蜘蛛摇腹之时,乃洒溺以杀之也。
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注释】①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
②网罟:捕鱼的网。
③鹈鹕:一种关于捕鱼的鸟。
④天:天敌。
⑤抢竹:乱竹丛。
【文言知识】说“伺”、“俟”及“候”。
这三个词,都可指“等待”。
上文“伺蜈蚣久不出”,意为等待蜈蚣好长时间仍不出来。
它可说成“俟蜈蚣久不出”,或说成“候蜈蚣久不出”。
当然,它们还各自有自己另外的义项。
如“伺”还指服侍,“候”还指问好。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叟;②逐;③毙;④盖;⑤但;⑥溺
2、翻译:①逾时而出;②物之畏其天有如此奇者也
答案
1.①老人②追③死④原来⑤只⑥尿
2.①过了一段时间出来②动物害怕它的天敌竟有如此奇妙的事
县令捕蝗
试题
钱勰任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独绐郡将云:“县界无蝗。
”已而蝗大起。
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
穆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
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