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在江苏敌后的抗日斗争

合集下载

论国民党敌后战场与其敌后游击战争

论国民党敌后战场与其敌后游击战争

论国民党敌后战场与其敌后游击战争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因民族利益走到一起,期间,国民党在担负正面战场主要抗敌任务的同时,也派遣了相当数量的正规军到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并于一定时期内较好地处理了国共两党的关系,在坚持各自分别领导的基础上实现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先后开辟一大批大小不等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扰袭日军后方,牵制、消耗敌人上发挥过积极作用,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但是由于国民党敌后游击队的抗日态度、对游击战重视的程度及军民关系等方面的原因,最终战斗力日益下降,其根据地和游击区除少数几块外基本丧失,敌后游击队大批投敌成为伪军,最终退出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舞台。

关键词:抗日战争;国民党;敌后战场;敌后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广泛进行的敌后游击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战场形式。

按照1937年8月南京国防会议的分工,国民党担负正面战场抵抗任务,中共军队负责在敌后侧击日军。

实际上,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担负正面战场主要抗敌任务的同时,也派遣了相当数量的正规军到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游击战。

但是,对于敌后游击战场,长期以来只讲中国共产党,教科书里也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没有提及,老师也是没有谈到这方面的内容。

本文就国民党敌后战场与游击战争的内容从其提出、发展和衰败,衰败的原因,国共敌后战场的关系及其地位和作用四个方面作一论述。

一、国民党敌后战场的提出、发展和衰败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内的蒋百里、李宗仁等人均提出了运用游击战协助正规战御敌的主张,并被国民政府军事决策机构采纳,但多为零碎的主张,没有具体方案,游击战主要是以自发为主。

1937年底,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会议,蒋介石采纳了白崇禧“于战略上国军采取消耗持久战,于战术上,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的建设,迅速调整了作战部署,拟定了《国军第三期作战计划》,随即通令各战区加强游击战。

武汉会战后,日军随占领区的扩大和兵力消耗,将“速战速决”战略改为“以战养战”。

高三一轮:中国全面抗战1937-1945

高三一轮:中国全面抗战1937-1945

说法错误 扭转太平洋战局的战役是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
C
与题无关
滇缅公路无关 日军投降是中国军民英勇抗战、苏军出兵中国东
北、美国向日军投放原子弹等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D
说法错误
2.(2012·海南高考)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
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
三、中国全面抗战(1937——1945)
• • • •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 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三、中国全面抗战(1937——1945)
• (一)、兽性——“小”日本进攻“大”中 国,滔天罪行,惨绝人寰 • 1、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的开始
1930
1931 1932 1933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 一二八事变 1932年3月 伪满洲国 1935年 华北事变
1935年 1月,遵义会议;8月,八一宣言 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到达陕 北
1936年10月 长征结束
1934
1935
1936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八一三事变(上海) 自卫宣言、 迁都重庆、 占领上海、南京 (大屠杀12月) 淞沪会战、
地位合法(9、23, 统一战线正式形 成)、红军改编 平型关大捷 洛川会议(8月、 开辟敌后战场,建 立抗日根据地)
进攻山西
1938 年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台 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
进攻徐州 进攻武汉 占领广州、武 汉(10月)
《论持久战》

南京保卫战简介

南京保卫战简介

南京保卫战简介淞沪会战失利后,南京面临城破人亡的危机。

守城将士浴血奋战,牺牲无数。

南京保卫战终以中方溃退、南京沦陷宣告结束,战后,日军随即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南京保卫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南京保卫战参战部队:国军、日军战争结果:日方获胜,南京沦陷时间: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地点:南京人物:唐生智松井石根南京保卫战详情双方激战1937年12月1日,其后,日军占领镇江、句容、溧水,突破南京外围及复廓防御阵地,直逼南京城垣。

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

南京保卫战开始,蒋介石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戍部队司令长官,指挥8.1万国军抵抗作战。

4日,南京作战外围战开始。

5日,日军的各个小部队开始从间隙穿插与国军第66军发生交战。

7日,日军兵临城下,松井石根司令官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

唐生智不予理睬,继续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

”日军三路进攻势如破竹,南京外围战略要地相继失陷。

很快日军就突破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

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并用飞机向城中投撒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松井的最后通牒不予理睬,并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作为回答。

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10日,日军发起总攻,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

特别是城东南方面,因复廓阵地已基本丧失,日军直接进攻城垣,所以形势尤为严峻。

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

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

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

中方撤退12月12日,从拂晓开始,日军飞机大炮密集向各城门集中轰炸,城墙四周房屋倒塌,城墙洞开。

战至中午12点,雨花台被日军占领,紫金山第二峰沦陷,中华门和中山门被日军突破。

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

抗战中徐州会战历史剪影

抗战中徐州会战历史剪影

徐州会战4月6日,李宗仁也亲自赶赴台儿庄附近做全线总攻的指挥。

日军随即乱成一团,弹药和汽油也被阻断拦截。

敌军溃退,李宗仁命令部队猛追,敌兵遗尸遍野。

日军在台儿庄战役全面溃败。

这次战役是日军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战场上最大的一场败仗,日军死亡的人数超过16000人,中国军队死伤约两万人,换来歼敌万余人的战果,对南京刚刚沦陷的中国来说,是令人振奋和鼓舞的。

此役是抗战初期继平型关大捷后,中国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捷报传开后,全国各界、海外华侨一片欢腾。

在台儿庄会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后援部队的及时赶到,而是孙连仲带领第二集团军在城内的死守抵抗。

当时国军内部纷争明显,各系各派因为保全自己利益,都迫使各军队不参加正面的战斗。

做誓死抵抗的孙连仲将军无疑成为战场黑夜里的一团明火,点亮了国军捍卫祖国山河的勇气和信念。

台儿庄大捷是徐州会战的第一个阶段,以国军成功击溃日军为结尾,但一个月后的徐州大撤退,却与这一面倒的胜利截然相反。

国军全军撤出徐州阵地。

其实在此之前日本天皇就提议8月以前绝不向新地区发动进攻,而现在不但发动新战,而且死伤惨重,日军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挽回“皇军无敌”的声誉。

日本天皇只能决定迅速向中国内地大规模增兵,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企图为台儿庄报仇的日军,深知徐州不可轻取,只能调集重兵,四面合围。

4月间,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自平、津、晋、绥(今属内蒙古)、苏、皖(安徽)一带,纠集了13个精锐师团,约30万军队,并配有各种重武器、飞机数百架,分兵六路对徐州形成大包围,企图围歼云集在徐州一带的第五战区主力。

但身为第五战区最高长官的李宗仁对形势的判断并不乐观。

他深知徐州四周为平原地带,无险可守,日军是机械化部队,又有空军助战,在这里打起来,中国军队要吃大亏。

1938年3月20日的台儿庄,第二集团军军长孙连仲将军已经在此镇守数日,死伤惨重,国军战斗形势日渐艰难,城外增援部队杳无音讯,城内守军疲惫难于支撑,阵地支离破碎。

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

内容简介(抗日战争时期一次大规模的防御战役)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

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历史评价此战,中国参战部队前后有70个师约100万人,历时5个月。

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

在台儿庄地区作战中,第五战区采取积极防御战法,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获得大捷。

随后,最高军事当局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调集大军在徐州附近,企图与日军决战,因而使会战在后期陷于被动。

尽管如此,这次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以伤亡6.5万余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2.6万余人,除予日军以巨大打击外,还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此战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使中国人民相信自己有击败日本的能力。

徐州会战,在李宗仁的直接指挥下,经全体官兵的浴血奋战,共歼灭日军2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开了正面战场胜利之先河,使日军遭到自新式陆军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惨败。

在此次战斗中,广大爱国官兵激于民族的义愤和强烈的爱国心,与日军顽强拼搏,涌现出众多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为国捐躯者,不仅有一般士卒和下层官兵,而且有高级将领。

这些众多为国牺牲的将士,以自己的鲜血洗刷了旧日的民族耻辱,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民族精神,对形成强大的、一致抗日的高潮和生气蓬勃的新气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功地扭转了国民党军屡战屡败的不利态势,遏止了失败主义思潮的蔓延,使中国人民从中看到了抗战的光明前途。

跃马苏中定乾坤

跃马苏中定乾坤

跃马苏中定乾坤作者:仇俊琴来源:《世纪风采》2017年第10期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会同,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

自1927年投身国民革命起,历经战火洗礼与革命熔铸,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

他所指挥的孟良崮、淮海等战役成为我军的经典战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1940年7月,粟裕随陈毅一道渡江北上,一步一步走进东台三仓。

作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三仓是粟裕领导苏中军民抗战的常驻地。

他指挥若定,战功彪炳;身居高位,心系百姓。

他以自己的言行风范在人民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然丰碑。

黄桥决战进苏北1939年2月,周恩来到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传达党中央指示,确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为贯彻“向北发展”的战略意图,陈毅、粟裕开始部署过江。

1940年7月8日,粟裕率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与先期北渡的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建立起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

他们首先面对的就是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制造的军事摩擦。

1940年10月3日,韩德勤组织3万多兵力攻击黄桥,妄图将立足未稳的新四军驱逐出苏北。

新四军当时仅有3个纵队,约7000余人,其中战斗部队只有5000余人,加之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等中间势力尚有2万多兵力,一旦战事不利,随时会助韩夹击,形势极其严峻。

陈毅、粟裕决定“独立决战,迅速歼灭韩主力,一举解决苏北问题”,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最终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战役伊始,粟裕抽调四分之三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仅留四分之一兵力固守黄桥。

3日下午至4日下午,韩德勤军第三十三师猛攻黄桥东门。

新四军第三纵队连续七次击退韩德勤军冲锋,并将韩德勤军反击出阵地。

在及时赶到的江南新四军第四团三营的援助下,三纵指战员转守为攻,顽军狼狈溃退。

黄桥东门鏖战之时,韩德勤军独立第六旅3000余人以一字长蛇阵向黄桥前进。

该旅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

陈毅、粟裕把这支反共劲旅作为首歼对象。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发06《咸阳日报》教育周刊作者宋增安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

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

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

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

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

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

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协作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协作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协作关系来源:党的文献[ 摘要] 八路军和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两支重要军事力量。

他们在这一时期相互支持、相互援助,为抗战胜利和中共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协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两军分别在华北、华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相互呼应;两军共同开辟了皖东北、苏北、河南、湘鄂赣等抗日根据地;两军在黄桥保卫战等战斗中相互配合;两军在干部、人员、经费上相互支持;两军创造的经验共同分享。

他们的精诚协作,加快了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路军和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两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他们在打击日伪军和抗击国民党顽军的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为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共自身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学界对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发展过程都有详细记载,但对他们的协作关系未有专门的探讨。

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尝试。

一、八路军、新四军分别在华北、华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相互呼应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也是抗日战争背景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1937年8 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八路军组建完成后,迅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到1938年春,八路军各师分别建立了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的战略支点。

到1940年底,八路军已在华北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消耗和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对日军造成严重威胁。

新四军主要由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成,其军部于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正式成立。

1938年3 、4 月,其所属部队分别在皖西霍山县流波疃和皖南歙县岩寺集结、整编。

此后,江南、江北部队分别进军苏南、皖中敌后。

到1940年底,已先后开辟了皖东北、皖东、皖中、皖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豫鄂边等根据地。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1945年)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1945年)

五一大扫荡
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五万余人,由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我冀中军民发动空前残酷的大扫荡。日军共建立1700多个据点,挖掘4000多公里封锁沟,把冀中根据地分割成2600余块,使冀中军区部队减员16800余人,第八军分区司令常德善,政委王音远双双战死,第十军分区司令朱占奎被俘投敌。剩余的2万主力被迫转移到晋西北,群众被杀、被捕达5万余人,根据地全部变为日占区和游击区。冀中军民在2个月的反扫荡战役中,共进行大小战斗272次,毙伤日伪军1.1万余人。
江苏省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
1941年3月
粟裕、叶飞
黄桥战役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
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交界地区
1938年12月底
谭震林、粟裕、金明
扩大了新四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配合了国军正面战场的作战
淮北抗日根据地
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地区
1941年8月
彭雪枫、邓子恢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
东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阳,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广大地区
1939年11月
李先念、朱理治
建立了7个专区、39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84]
湘鄂抗日根据地
以大幕山为中心
1942年
王震、王首道
增强了中原地区八路军、新四军的力量,推动所经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
东江抗日根据地
珠江江口、广(州)九(龙)铁路两侧,包括东莞、惠阳等县
8师30万
3万
4万
南京失守,华东地区沦陷,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
太原会战
52师28万
约6万
约6万
4师14万
1万
2万

徐州地区抗战重大记事

徐州地区抗战重大记事

徐州地区抗战重大记事1937年7月下旬郭子化由延安返回鲁南抱犊崮山区高桥镇。

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立即召开特委委员和党的骨干分子会议,郭子化传达了中共中央对特委工作的指示精神。

会议研究部署了特委在抗日新形势下的工作,决定积极开展工农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发展党的组织,在城乡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利用合法形式,秘密组织和发展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

11月为适应抗日战争的新形势,做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根据河南省委的指示,将特委机关从鲁南山区迁到徐州,公开办公地点在统一街牙税局,秘密机关设在坝子街民众教育馆。

11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萧县黄口附近召开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洛川会议精神,分析边区的政治形势,布置今后抗日工作。

这次会议对促进这一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组织民众抗日救亡团体,发展和壮大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和创建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11月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李宗仁任主任委员。

下设组织、宣传、战勤3个部,李宗仁委任夏次叔为组织部长,晁庆祥为宣传部长,李明扬为战勤部长,刘汉川为秘书长。

苏鲁豫皖特委书记郭子化以社会名流身份被聘为委员。

中共铜山县工委书记郭影秋通过社会关系担任组织部总干事,掌握总动委会的组织大权。

年底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以津浦陇海两铁路交叉为分界线,将特委所辖区域划分为4个工作区:特委书记郭子化负责全面工作并兼管徐州和徐西南区的苏豫皖边各县;何一萍负责徐东北区,包括鲁南各县及矿区;张光中负责徐西北区,包括铜山县西北部和丰、沛等县.邵幼和负责徐东南区,包括铜山、邳县、睢宁、宿迁、泗县等县。

1938年1月4日~5月19日国民党军第五战区在李宗仁司令长官指挥下进行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分为三个阶段,1月4日至3月23日为第一阶段:津浦路沿线初期保卫战。

3月23日至4月7日为第二阶段:台儿庄战役。

歼灭日军10000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一次最重大的胜利。

徐州会战时间及经过 徐州会战爆发的历史原因

徐州会战时间及经过 徐州会战爆发的历史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徐州会战时间及经过徐州会战爆发的历史原因
导语: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

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战争开始
1937年12月,侵略华东的日军侵占南京后,第13师团北渡长江,进至安徽池河东岸的藕塘、明光一线;侵略华北的日军第10师团从山东青城、济阳间南渡黄河,占领济南后,进至济宁、蒙阴、青岛一线。

日本大本营为打通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战场联成一片,先后调集8个师团另3个旅团、2个支队(相当于旅团)约24万人,分别由华中派遣军(1938年2月18日由华中方面军改编)司令官畑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指挥,实行南北对进,首先攻占华东战略要地徐州,然后沿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西取郑州,再沿平汉铁路(北京-汉口)南夺武汉。

中国军队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先后调集64个师另3个旅约60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

徐州以南
1938年1月26日,日军第13师团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

守军第11集团军第31军在池河西岸地区逐次抵抗后,向定远、凤阳以西撤退。

生活常识分享。

发生在苏北的战役

发生在苏北的战役

发生在苏北的战役【发生在苏北的战役】引言:苏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历史上战争频繁的地区之一。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抗战史上,苏北地区曾发生过一系列重要的战役,其中一些战役影响深远,对于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发生在苏北的战役为题,探讨其中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一、背景: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中国正面临着由日本侵略带来的全面战争。

苏北地区相对富庶,拥有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资源,成为日本侵略者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了保卫苏北,中国人民展开了顽强的抵抗,形成了一系列战斗。

二、战役一:菁英之战菁英之战是发生在苏北的一场重要战役,时间为1938年初至1938年夏。

此次战役的背景是中国军队在中原战场失利后被迫撤退到苏北地区。

日军意图迅速击溃中国军队,夺取苏北。

然而,中国军队凭借地理优势和顽强作战的势头,最终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并成功保卫了苏北地区。

这场战役赢得了中国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与士气的高昂,为之后的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战役二: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初至1937年末,亦在苏北地区。

这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一场重要战斗。

当时,上海与苏州之间形成了前线,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尽管中国军队在人数和装备上处于劣势,但他们凭借司令部的英明领导和士兵的顽强抵抗,最终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淞沪会战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标志之一。

四、战役三:草莽英雄草莽英雄是苏北地区一场以游击战为特点的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42年初至1942年末。

由于战争进入到持久战阶段,中国游击队在苏北地区得以充分发挥。

在这个战斗中,中国游击队以其熟悉地形和优秀战术战略,频繁袭击日军的补给线和后方基地,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草莽英雄战役证明了中国游击队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为中国人民士气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影响:这些战役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历史上的汤山之战

历史上的汤山之战

历史上的汤山之战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悍然发动芦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勇反击,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党先后调集70万精锐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淞沪保卫战。

11月23日,国民党军队战败,且战且退,日军则紧紧尾追,咬住不放,从昆山、苏州、无锡、镇江、句容一路掩杀过来,气焰十分嚣张。

国民党军队新败之余,士气不振,指挥不灵,并未在南京外围组织起强有力的抵抗。

12月3日,丹阳阵地被突破。

12月6日,日军攻下句容,直逼汤山。

12月7日下午,日军大队人马闯入汤山炮校。

12月8日,汤山镇陷入日军魔掌,战线移至孝陵卫、紫金山。

12月13日,南京陷落。

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南京保卫战又以失败告终,前后历时仅一个多星期,令中外军事专家大吃一惊。

汤山阻击战是南京保卫战的一部分,是中国军人同日本侵略者在汤山附近进行的一场血肉拼搏。

尽管这场战事历时短暂,但它毕竟是汤山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其间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可不察,不可不辩。

我对军事并无布阵对垒的经验,对历史又缺乏去伪存真的本领,却偏偏对这段战史情有独钟,一心想了解它,澄清它。

大而言之,是为了弘扬民族正气,激励斗志,小而言之,也可破愁闷,长知识。

再者,一场恶战过去,总不会风吹云散不留任何痕迹。

我们可从故纸堆里去研究它,从百姓口碑中去捉摸它,又可亲临现场去考证它,或多或少总会有所收获。

于是,一次次地外出寻访讨教,乐此不疲。

战前准备前,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应该说是有所准备的。

汤山是南京东大门,历来都是军事重镇,这一带的防御工事当然是重中之重。

早在1936年秋天,国民党军队就举行大演习,由唐生智担任裁判长。

“演习的预定目标是以假设敌日军侵略南京时,俟其主力到汤山南北一线阵地后,我军利用复廓佯装节节抵抗,耗敌军实力,逐次诱敌深入到紫金山以南地区而歼灭之。

”上海抗战打响后,蒋介石在1937年10月曾派德国顾问团的骑兵中校奈维格到汤山一带参加防御阵地的侦察工作。

《新华日报》报道新四军东进苏南敌后抗战

《新华日报》报道新四军东进苏南敌后抗战

2022.41937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飞抵南京,与国民党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谈判,获得很大的成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其中,包括将南方8省14个游击区中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国统区筹办出版《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

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正式成立,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移驻皖南。

南方8省各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经过长途跋涉,分别到达皖南和皖西,编成4个支队,共10329人,投入抗战。

约在同时,1938年1月11日,中共长江局在武汉创办机关报《新华日报》,社长为潘梓年,总编辑为华西园(华岗)与吴克坚。

《新华日报》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言论代表,站到了抗战宣传的最前线,在宣传全民抗战,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特别是报道新四军东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奋勇杀敌,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新华日报》与新四军几乎同时诞生,两者关系密切,是中共领导抗战的一文一武的两个方面军。

《新华日报》报道新四军东进苏南敌后中共中央在组建新四军的同时,就调查研究和确立新四军的作战方向与兵力部署。

根据日军占据上海、苏州、南京等大中城市,而国民政府军队主力撤向皖浙赣山区,苏南广大农村地区空虚、混乱的形势,中共中央指示新成立的新四军,迅速分兵,从皖南向东挺进,首先在苏南广大农村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然后向北发展,渡江进入苏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7年12月14日,即在南京沦陷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就致电新四军军长叶挺,指示新四军长江以南各部队,可向东开进。

这是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第一次向新四军发出从皖赣地区东进苏南敌后的指示。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复电项英、陈毅指出:“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基础”。

4月24日,毛泽东致电项英,指示新四军“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甚妥,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

国军22次大会战

国军22次大会战

美国《LIFE》杂志记者拍摄的国军照片「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八年之间进行了22次正面战场的大会战。

抗日战争上的22次大会战,是中华民族用鲜血书写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用生命谱写的壮歌。

1.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参战的国军主要将领:冯玉祥、顾祝同、陈诚、张治中「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双方投入了将近100万的兵力,这次战役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战前日本曾嚣张的说,三个月可以灭亡中国,结果光在上海战场就打了三个月,虽然日本取得了胜利,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中国军民浴血苦战,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损失后,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2.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参战的国军主要将领:唐生智、孙元良、宋希濂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中国首都南京。

由于国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

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

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万余人。

3.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参战的国军主要将领:阎锡山、卫立煌、孙连仲、傅作义、郝梦龄(殉国)、王靖国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此时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

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

其中忻口战役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忻口战役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

4.徐州会战(1938年1月4日~5月21日)参战的国军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庞炳勋、王铭章(殉国)徐州会战包括滕县血战、临沂之战、台儿庄大捷和徐州突围4部分。

川军打的滕县血战,为台儿庄布阵争取了两天时间。

侯亮平唱了三次的《智斗》背后有哪些真实历史:胡传魁、阿庆嫂有没有原型?刁德一到底姓蒋还是姓汪?

侯亮平唱了三次的《智斗》背后有哪些真实历史:胡传魁、阿庆嫂有没有原型?刁德一到底姓蒋还是姓汪?

侯亮平唱了三次的《智⽃》背后有哪些真实历史:胡传魁、阿庆嫂有没有原型?刁德⼀到底姓蒋还是姓汪?原载于《北京⽇报》2007年10⽉16⽇,经公众号“北京⽇报纪事''(微信ID:bjrbjishi)授权转载。

反腐⼤戏《⼈民的名义》已经接近尾声,汉东“阿庆嫂”⾼⼩琴居然还有⼀个双胞胎妹妹⾼⼩凤!侯亮平在与假“阿庆嫂”对唱《智⽃》后,识破了⾼⼩琴的调包伎俩,最终成功逮捕了试图逃跑的⾼⼩琴。

⾃电视剧开播以来,侯亮平已经唱了三次京剧《沙家浜·智⽃》了,这出颇有年代的京戏还成了剧情不可或缺的线索,连沙瑞⾦的政治团队都⽤了谐⾳“沙家帮”表⽰。

所以,充满责任感的国历君特刊此⽂,让不熟悉京剧的年轻观众了解⼀下关于《沙家浜》背后的历史故事,阿庆嫂怎么不寻常?刁德⼀到底姓蒋还是姓汪?在《沙家浜》中,阿庆嫂是春来茶馆⽼板娘、中共地下⼯作者,胡传魁是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司令,刁德⼀则是沙家浜镇地主刁⽼财的⼉⼦,后任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参谋长。

《智⽃》唱段描写的是阿庆嫂为掩护新四军伤病员,防⽌国民党反动派迫害,⽽与刁德⼀、胡传魁之间展开的⼀番⽃争。

《沙家浜》是京剧经典,《智⽃》唱段更是⼏乎家喻户晓,不过,《沙家浜》背后关于新四军的真实⽃争历史,却未必⼈⼈皆知。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沙家浜》唱词忠义救国军原来“姓蒋”《沙家浜》中的胡传魁队伍打着“忠义救国军”的旗号,是新四军的凶恶敌⼈。

那么,忠义救国军到底是⼀⽀什么样的队伍呢?忠义救国军是⼀⽀“姓蒋”的队伍,它的前⾝是“⼋⼀三”事变爆发后,由国民党“军统”负责⼈戴笠、上海帮会头⼦杜⽉笙、杨虎等⼈组织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苏浙⾏动委员会别动队,由杜⽉笙任主任委员。

上海沦陷后,该部残存的1000余⼈根据戴笠指⽰撤到皖南整顿。

1938年1⽉,戴笠将其改编为忠义救国军,明确其性质为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直属的敌后游击武装。

3⽉,戴笠在武汉成⽴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亲⾃兼任总指挥。

敌后国民党军曾达百万为何最终却“降将如潮”?

敌后国民党军曾达百万为何最终却“降将如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敌后国民党军曾达百万为何最终却“降将如潮”?
导语:耙齿,指的是耕牛拉着犁头在田里划出的一道道痕迹。

如东的“河口”,南北1 5华里东西2华里的小镇,一条河从这里弯了9道弯,形成了18个“耙
耙齿,指的是耕牛拉着犁头在田里划出的一道道痕迹。

如东的“河口”,南北1.5华里东西2华里的小镇,一条河从这里弯了9道弯,形成了18个“耙齿”,被当地人称为“耙齿凌”。

1944年6月,新四军七团在此突然与日伪500多人遭遇,战士们毫无畏惧,向敌人“亮剑”。

此战非打不可
若放走敌人,友军将面临危险
1944年6月,新四军七团刚刚结束车桥战役的激战,从战场上撤出,前往苏中四分区归队。

部队兵分两路,一营为右梯队,团部指挥机关与二、三营为左梯队,他们一路经东台、过海安,顺利穿越几道日伪封锁线。

6月22日凌晨,抵达耙齿凌一带。

这一天,耙齿凌的乡野起了浓雾,侦查行动遇到了困难,战士们轻装简行,希望尽快回到根据地。

而在同一片浓雾中,还有从如东栟茶镇据点出动的100名日军、400名伪军。

没过多久,新四军发现了日伪军,日伪军也发现了新四军。

面临人数众多,但处于急行军状、缺少防备的敌人,七团团长彭德清发出命令:咬住它,吃掉它!
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支日伪军是前去消灭地方抗日武装——如皋县警卫团,以“扩展清乡”。

如果七团选择转移,避开敌人,能保全自己,但友军将面临危险。

当然,彼时的彭德清并不了解敌人意图,决定主动攻击,凭的是英勇与无畏。

硬碰硬的对抗
“飞将军”跳入敌阵,与三人搏杀
生活常识分享。

江阴保卫战简介

江阴保卫战简介

江阴保卫战简介中文名称:江阴保卫战参战部队:国军、日军战争结果:日本获胜,锡澄国防线全线失守时间:1937年8月16日~12月2日地点:江阴人物:刘兴陈绍宽荻洲立兵长谷川清揭开序幕7月19日,日军空袭江阴县,在江阴东南乡学社掷弹一枚,揭开江阴战役序幕。

在此同时,海军第1舰队与第2舰队主力已经奉命向江阴集结,49艘军舰进入长江待命。

8月12日,两个舰队主力在江阴江面集合完毕。

海军部紧急征用民用小船、盐船185艘,满载石子沉入封锁线的空隙中。

正式交战8月16日江阴海战拉开序幕。

7架日机贴着江面向江阴飞来,侦察我军部署。

舰上水兵发炮进攻,日机不敢低飞,在高空掷下两枚炸弹后逃走。

炸弹均落江中,未造成破坏。

13日至20日,江阴要塞虽然空袭警报不断,但或是中国空军飞机造成的虚惊,或是敌机投石问路,均未发生实质性的战斗。

1937年8月24日起,日军第三舰队宣布对长江以南的中国沿海实施第1次交通封锁。

8月26日,负责长江上游警戒及破交的日军十一战队的军舰第一次沿江上溯,驶近江阴要塞,并向中国军舰攻击,似乎形势正在向中国海军高层预料的舰队决战发展。

9月19日,规模更大的战斗开始。

此日敌机被我空军第四大队击落4架,击伤1架。

9月下旬,日本海军增派舰只70多艘、飞机300多架和战斗人员10万人,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1937年9月22日和23日,日海军轮番轰炸中国海军及岸上阵地,旗舰平海号遭到80架以上飞机的轰炸,平海号的姊妹舰宁海号也遭到至少70架次飞机的轰炸。

决战江阴1937年9月22日,天气阴沉无风,江阴战役中最残酷的部分揭开了序幕。

从加贺号航母上飞来的舰载机对我军舰艇不断进行空袭。

从早上8时至下午5时,中国集结在江阴水面的诸舰和岸边炮台的官兵作战达9小时,“宁海”军舰消耗高射炮弹400余发,机枪弹8000多发;“平海”军舰消耗高射炮弹265发,机枪弹4000余发。

敌机的空袭未造成太大损失。

舰队覆灭9月23日,决战爆发。

真实、全面、生动的抗战史——读评《常熟抗战史印》

真实、全面、生动的抗战史——读评《常熟抗战史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5月May.,2012收稿日期:2012-02-17作者简介:陈辽(1931—),男,江苏海门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史。

①该书已于2010年11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文中引述均出自该书。

八年抗战的胜利,导致人民武装力量的强大,导致其后的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八年抗战的意义和价值,越到后来越加彰显和清楚。

但是,迄今为止,大陆还没有一部公开出版的抗日战争史。

从客观原因上说,八年抗战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运动不断,没有时间、没有人员、没有精力编写八年抗战史。

而新时期到来后,历史工作者主要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经验教训,写当代中国史。

当然,也有意识形态上的原因。

以往讲抗日战争,主要是讲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出的功绩,而对国民党的抗日,则概括为“抗战初期,勉强抗日;抗战中后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工作者从史实出发,认识到这一概括的片面性,看到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不只在抗战初期的上海、台儿庄、忻口等战役中英勇抗日,就是在中后期,也打了诸如武汉会战、中条山战役、昆仑关战役、印缅战役等许多硬仗。

国民党在抗战中后期“积极反共”有之,但也不能说它全是“消极抗日”。

怎样在八年抗战史中如实反映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情况,成了一个难题。

于是,全国性的抗战史的撰写延迟了下来。

本世纪以来,一些史学工作者从实际出发,冲破条条框框,先写地方性的抗战史,沈秋农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个。

沈秋农长期从事常熟史志工作,参与过多部有关常熟抗日著作的编纂和撰写,积累了常熟八年抗战的大量史料;结合他对八年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以数年之劳,终于在2010年完成了《常熟抗战史印》(以下简称《史印》)①。

《史印》其实是一部地方性的抗战史,它为我们史学工作者写好抗战史,开辟了一条探索性的道路。

《史印》作者认为,要写好抗日斗争史,必须真实反映国共两党、国军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史中各自作出的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苏北会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苏北会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苏北会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苏北会战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正义战争,苏北会战是其中一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战役。

该战役发生在抗战初期,是中国军队在繁重压力下保卫国土、对抗日本侵略者的具体举措。

一、战役背景抗日战争爆发之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战略目标是占领中国重要的经济和交通要地,迫使中国屈从。

面对日本军队的猛烈攻势,中国人民勇敢地进行了抵抗。

苏北地区是日本进攻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日军势必争夺该地区,进而向华东发展。

二、战役地理位置和时间苏北会战主要发生在江苏省、安徽省和山东半岛一带,时间为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共经历了数个月的激烈战斗。

三、战役特点和战术苏北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次游击战,以防御为主,主要采用分散阵地和游击战术。

中国军队利用地形优势,在城市、乡村和山区设置强力防线,通过小股游击队伍对日军进行持久战和消耗战。

此外,中国还发挥了国共合作的优势,统一了军事指挥,使中国军队在作战中的效果得以最大化。

四、战役影响和意义1. 打击日军士气:苏北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重要胜利之一,有效打击了日军的士气和攻势,为后续的战斗注入了信心。

2. 给予中国军队实战锻炼机会:苏北会战锻炼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战斗技巧,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意志。

3. 保卫苏北地区:通过苏北会战,中国军队成功地保卫了苏北地区,并阻止了日军向华东发展的势头。

4. 促进国共合作:苏北会战期间,国共两党加强了军事协作,形成了一致抗日的态势,并为日后长期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苏北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采用了分散的防线和游击战术,成功地保卫了苏北地区免受日本军队的侵略。

战役的胜利给予了中国军队信心,加强了国共合作,为后来的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民族大义之战,苏北会战是其中的一个里程碑,彰显了中国勇敢抗击侵略的决心和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党军在江苏敌后的抗日斗争叶春雷马爱国洪小夏(一)国民党在苏南的抗日游击斗争江苏全省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全部沦陷后,国民党在江苏敌后的抗日斗争分为苏北和苏南两大区域。

苏南由第三战区领导。

苏北开始大部归第三战区领导,1938年改由第五战区统辖,1939年初改隶鲁苏战区,1944年底以后隶属第十战区。

国民党在苏南、苏北沦陷区内,部署了相当数量的正规军作为骨干,同时指挥大批地方保安团队,还组建和收编了众多的游击队,开辟了多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坚持了较大规模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国民党苏南敌后游击战的主要承担者有忠义救国军、第一和第二游击区等。

1、忠义救国军的抗日游击战江苏范围内最早出现的地方游击队是1937年9月初在淞沪抗战中成立的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

戴笠为苏浙行动委员会书记长,刘志陆为别动队总指挥,下辖5个支队、1个特务大队,共计万余人。

该别动队在淞沪会战中伤亡很大,战后一部奉命退入法租界缴械,一部奉命转移到浦东建立游击根据地。

1938年初,戴笠奉军委会之命收容淞沪会战后各部遗留在淞沪、沪杭沿线的散兵,编组游击队。

至5月,共收容1.1万余人,连同原别动队残部4千余人,合计1.6万余人。

整编为7个支队、1个直属大队、1个南京行动总队,改称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

总指挥部设汉口,但部队在宁沪杭一带从事游击战。

同年10月武汉沦陷后,忠义救国军总部移驻浙江孝丰。

1939年3月在上海设忠义救国军淞沪指挥部,部队也扩充至3个纵队、12个支队。

同年底,该军在孝丰整编,缩编为3个支队(又称教导团)和4个直属队,共1.5万余人;然后总部移驻皖南广德,直属第三战区指挥。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整训完毕的忠义救国军兵分四路(苏嘉沪区、澄锡虞区、锡武宜区、京丹溧区),重回京沪杭沦陷区,开展敌后游击战。

队伍扩展很快,至5月,扩大为3个教导总队、3个行动总队(淞沪、南京、苏常)、3个教导团、16个支队、1个大队,官兵达5万余人,活跃在上海市区,浦东,京沪、沪杭铁路和京杭国道沿线。

但不久就受到日军的拦截和攻击,又与新四军发生摩擦,一部被迫退入太湖,大部在长江南北辗转,部队缩编为4个纵队。

1942年3月,军事委员会整顿游击队时,决定将忠义救国军划归新成立的别动军管辖。

1943年忠义救国军和别动军一起接受中美合作所的训练,受训后忠义救国军由4个纵队缩编为3个纵队(原忠救军第三、四纵队加上别动军第七纵队,合编为忠救军第三纵队),换发美式装备,接受中美联合指挥,继续在苏浙皖敌后坚持游击战。

1944年,在浙西于潜方元铺成立忠义救国军前进指挥所,由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马志超负责,下辖忠救军3个纵队、64个支队或地方行动队,在苏、浙、皖、赣一带开展游击战,控制浙赣线北段,京沪、沪杭铁路沿线,以及杭甬铁路西段等地交通。

其下又辖3个地区指挥部:1、温台指挥部,在浙东沿海地区和沿海岛屿,以及浦东、崇明等地区作战;2、淞沪指挥部,在淞沪附近地区作战;3、鄞杭指挥部,在富春江和杭州湾一带作战。

1944至1945年,忠义救国军比较突出的游击战绩有:先后炸断浙赣线上的钱塘江大桥、浦阳江大桥和小桥梁数座,破坏沪杭铁路沿线哨所和铁轨多处并颠覆火车;1945年6月6日,忠义救国军南京行动总队会同中美合作所行动区一部,化装潜入苏南宝成煤矿,将该矿炸毁停产。

1945年8月中旬,日本投降后,为了和已在江南敌后的新四军抗衡,忠义救国军和在东南地区的中美合作所美军300余人一起,奉命开进京沪杭芜地区抢先接收。

2、第三战区抗战初期的抗日游击战(1937—1939年)江苏省范围内第一支敌后游击正规军是独立第四十五旅。

该旅残部在淞沪会战后撤出上海,收容其他正规军散兵,扩编成一支3000余人的队伍,滞留淞沪敌后从事游击战;1938年底发展到7000余人。

1938年初,第三战区在苏南开展较大规模的敌后游击战。

先是命令第十和第三十二集团军,分遣第六十二、六十七、五十二师和独立第四十五旅并指挥多支游击部队,组织三路攻击军,深入浙西、苏南敌后,破坏沪杭、京沪铁路交通。

然后于同年4月,拟定了全面的《第三战区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将该战区所辖的3个集团军,分组4个野战兵团和4个游击兵团,分别承担正面防守和敌后游击的任务。

并规定:“各游击兵团无论何时何地及任何时机,应以一部散置于敌前进路之两侧及其侧面,不断施行机敏果敢之袭击,以遂行游击任务,而疲劳及消耗敌之战斗力;大部应对敌逐次抵抗,努力迟滞敌主力之前进,并掩护我野战兵团之攻击行动”。

(《第三战区第二期作战计划》(第一号)(1938年4月20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787—2968。

)还规定:“野战兵团与游击区,不分割集团军之建制,统属集团军总司令指挥,使正面抵抗部队与侧击游击部队协同动作。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1辑第705册,第93—94页。

) 此期间敌后游击战中,比较突出的有溧阳、广德附近战斗:1938年3月,日本上海派遣军和台湾部队出动4000余人,分由长兴、宜兴、溧阳、宣城等处,对苏皖边区进攻,以保京杭公路之安全,被第三战区第六十师在宜兴、溧阳、张洛一带诱其深入,予以重创后,转移至广德、独山间,又遭第六十七师第二○一旅的痛击。

再是宜兴、溧阳及宣城战斗:1938年7月至9月,第三战区第七十九军各部队,对盘踞在宜兴的日军第四师团第十九联队,溧阳的第三师团第二十四联队,武进、金坛、丹阳、句容一带的第九师团第五十一联队,镇江的第五师团第六十联队等,不断发起攻击,多次袭击南京至宣城等公路,主动进攻武进、丹阳、镇江之敌,夺取铁路沿线诸据点,切断铁路交通,有力的配合了武汉会战。

1939年5月,第三战区拟定了建立游击区和根据地的初步计划。

同年10月,根据6月在重庆召开的军事委员会最高幕僚会议和军委会5月颁发的《游击队调整计划》的精神,修订原计划,制定了《第三战区建立游击根据地计划》,建立了第一、第二游击区等根据地。

3、第一游击区的抗日游击战第一游击区辖区为太湖之东南,苏浙两省交界的杭嘉湖三角地区,核心根据地是浙西以天目山为中心的临安、于潜、昌化、孝丰地区,包含浙西沦陷的13个县和当时属于苏南(今属上海郊区)的8个县:上海(指上海县;城关闵行镇)、南汇、奉贤、川沙、松江、青浦、宝山、嘉定、金山,共计21个县。

(浙西12县是指杭县、长兴、吴兴、德清、武康、崇德、桐乡、海盐、海宁、平湖、嘉兴、嘉善。

参见陶广讲述《第一游击区之作战经验及教训与今后之对策》,第三战区第一游击区总指挥部印,1940年12月,第1—2页。

)该地区与南京、上海成三足鼎立之势,京杭国道,京沪、沪杭、浙赣铁路穿越其间,地位重要。

该游击区于1939年11月15日“先行视事”,“组设党务、政治、军事各一组及军法室、谍报队,以便党政军工作之推行”。

1940年1月军委会正式颁布《游击区总指挥部组织大纲》后,该游击区总指挥部于2月1日正式成立,由第十集团军第二十八军军长陶广兼任总指挥。

该军的第六十二、新三十师常驻游击区内;1940年5月,又增调第一九二师加强。

该3个正规师是第一游击区的主要军事力量。

行政机构有浙江省政府浙西行政专员公署。

第一游击区在浙西和沪郊有多次袭击日伪军的战斗。

4、第二游击区的抗日游击战第二游击区在太湖以西,位于苏南、苏皖边地区,“东依太湖,西及北面以长江为界”,西南达苏皖边界,南至苏浙边界,范围包括苏南17个县和皖南6个县,合计23个县。

(范围参见《顾祝同致军委会之支电》(1940年6月4日),二史馆藏,战史会档案787—3l17。

)核心根据地是靠近苏皖边的江苏溧阳、高淳、宜兴3个县,其余为游击区。

“京沪铁路横越东西,江南铁道由南京以达芜湖”,战略地位重要。

该游击区于1939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初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兼任总指挥,冷欣任副总指挥。

后改为由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兼任总指挥,仍以冷欣副之。

第三十二集团军的第五十二、六十三师常驻游击区内。

1940年4月独立第三十三旅与第五十二师换防。

5月又增调第四十师加强第二游击区。

即第二游击区常驻2师1旅正规军作为开展游击战争的骨干。

行政机构有江苏省政府江南行政公署,1939年1月成立于皖南绩溪县城附近梅林,4月进入苏南敌后,10月完善行署班子,1940年1月实际建立部分基层政权。

第二游击区副总指挥冷欣兼任江南行署主任。

此外,当需要策应正面战场会战、军事委员会要求第三战区加强敌后游击战时,独四十五旅和第五十二、新七、新二十一师有时进入第一、第二游击区内短期作战,有时与上述5师1旅换防。

另外,唐式遵第二十三集团军的第五十、二十一、二十五军共6个师经常在苏皖边长江沿线,担负挺进长江布雷和炮兵游动邀击长江敌军舰船的任务(尤其是第五十军的两个师),以及出击苏皖边、皖南、苏南,挺进敌后承担临时性游击战的任务。

第二游击区的抗日游击战斗很多。

主要有京沪铁路以南战斗:1939年4至10月,第三十二集团军独立第三十三旅,第一○八、五十二、六十七、六十三等各师,挺进第二纵队,铁路工人二队等部,在京沪铁路以南地区,兵分几路,多次挺进无锡、武进,丹阳、南京间,破坏公路241公里、铁路18公里、桥梁138座、电杆775根、电线185公里等,并袭击宜兴、溧水、天王寺、湾址、九里山等敌伪军据点,俘获日军官兵11人、俘虏伪军官兵59人,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

自身也付出了伤亡4260人的重大代价。

(《各地游击战》(二),第193—197页。

)二是宜兴西北反“扫荡”战斗:1940年4月下旬,第六十三师两个多团,在宜兴抗击了日伪军1千余人对游击根据地的“扫荡”,毙伤敌军300余人,胜利的保卫了宜兴附近的游击根据地。

三是太湖西岸战斗:1941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日军1千余人,进占宜兴和长兴之间、位于太湖西岸的蜀山镇、鼎山镇附近十余处高地、要地,以确保京杭国道之安全。

第三十二集团军第六十三师2千余官兵,向日军发动反击,毙伤日军200余人,收复香山、南山等多处要地,逼迫日军收缩于鼎山镇、蜀山镇等几个孤立据点。

四是宜兴、溧阳、溧水、高淳、郎溪战斗:1941年12月下旬,日军第十五师团、独立第十一旅团附伪军一部共七八千人,兵分五路,扫荡第二游击区的中心江苏宜兴、溧阳、溧水、高淳及安徽郎溪地区,第三十二集团军第四十师全体官兵1万余人,坚决保卫根据地,采取正面固守,两翼侧击,后路袭扰等战术,先后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自身也付出伤亡失踪l000余人的重大代价,但打退了敌军的进攻,保卫了第二游击区的核心根据地。

5、海军在江南的抗日游击战关于长江布雷,第二十三集团军等陆军部队主要是担负运输、掩护等配合任务,布雷的技术工作是由海军负责的。

海军舰艇在抗战头一年中,损失很大。

武汉沦陷以后,海军重点转向敌后布雷游击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