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党敌后战场与其敌后游击战争

合集下载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抗日战争分析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抗日战争分析

蒋介石的开场白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 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 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轰轰烈烈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的正面抗战主要分为两阶段 :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武汉失守)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 汉4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灭亡 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日军兵消耗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 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国民党的正面抗战
VS
共产党的敌后抗战
目录

民族危机,国难当头之时代背景
※国民党的正面抗战介绍

共产党的敌后抗战介绍
※ 评价历史,铭记历史
民族危亡之时代背景
“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中国内战不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东三省,东北军不抵抗① 日军对华北虎视眈眈,策划华北自治,蒋依然把矛头指向共产党,给日 军制造机会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为达成一致统一战线,张、杨毅然挺出,发动 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 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7年7月7日,日军全面进攻我中华大地,以国民党开辟的正面战场和 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开始了为期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百团大战
作战背景:② 战役情况: 历史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 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 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 党正面战场。 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 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 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

论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敌后战场

论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敌后战场

论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敌后战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所进行的抗战是正面战场,也是主要战场,并且,正面战场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共产党所进行的游击战是敌后战场,也就是次要战场,它的作用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同时也发挥了自身极大的作用。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作战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原因是,当时日军将国民党军队作为唯一有对抗力的军队进行打击,这一点由日军兵力布置就可看出。

这里有一点我要反驳,有人片面地批评国民党军队在初期的抗战中失败是其消极抗战的原因,我只想向大家呈现以下事实:第一、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无论从军事装备、士兵军事作战素养、以及物质给予等方面都远远的优于我们。

尽管这样国民党军队仍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并且,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一万余人。

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例如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

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第二、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请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

1938年6月,成立了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虽不是真正的民意机关,而是受国民党控制的最高咨询机关,它的成立还是为各党派、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见的讲坛。

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也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整,只是机构膨胀的情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第三、在组织积极抗战的同时,国民政府还尽最大的力量帮助北方的高校实施南迁,对沿海、长江流域等地的民间工业实施优惠、便利政策,并帮助其内迁。

宋美龄还积极筹款,对难民(尤其是儿童)实行转移、救助,其中,就河南省便转移、救助难民四百多万。

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八年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次反抗斗争中失败的屈辱,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这次胜利,无论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还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一、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西安事变”,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被逼无奈,联共抗日,中华民族开始了团结一致,一致对外的御侮战争,正面战场功不可没。

战争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狂妄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正面战场的英勇抗击,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也间接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正面战场的英勇抗击,“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使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次会战,虽然均以失败而告终,但迟滞了日军前进的步伐和节奏,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在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了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9日,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全军共4.6万余人。

12月25日,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1万余人。

1938年以后,共产党又先后在广东东江地区、珠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

根据抗日战争开始后变化了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规定了我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决定我军的作战任务是:在敌手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游击战争原则。

这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抗日作战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改编后立即开赴抗日战场。

最初,八路军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山西作战。

9月25日平型关战役,八路军首战告捷,歼灭日军近千人。

这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

至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共作战100余次,歼敌1.1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作战。

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八路军各部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初,第一一五师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二。

师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开创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山东由中共地方党组织抗日起义,开辟了胶东、鲁中、鲁西南、鲁南等多处抗日游击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与敌后抗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与敌后抗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与敌后抗战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场战争中,游击战与敌后抗战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意志和战斗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游击战与敌后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一、游击战的特点与作用游击战作为一种特殊的战斗形式,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游击战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其机动灵活性上。

游击战以小股兵力展开,可以快速穿梭于敌人之间,采取袭击和躲避的策略,使敌方无法追踪和消灭。

其次,游击战在山岳、森林等地形复杂的地区具备天然优势,这为游击队提供了独立作战的条件。

此外,游击战还能够在敌人后方进行破坏和骚扰,使敌方陷入被动局面。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游击战被广泛运用。

如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策略,有效地瓦解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势力。

此外,延安整风运动还为游击战提供了坚实基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游击战指挥员和战斗员,为后期的游击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敌后抗战的组织与发展敌后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指在日本占领区域内的抗日斗争。

在这片被日本侵略者控制的土地上,中国人民以各种方式展开了顽强的斗争,维护了中国未被占领的部分领土。

敌后抗战的组织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广泛动员、依靠群众、实行武装斗争的方针。

在党的领导下,各地的群众积极组织起来,成立了不同形式的抗日武装力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党还在敌后建立了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为敌后抗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敌后抗战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敌后抗战中,为抗日斗争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他们无私奉献,勇敢抗击侵略者,维护家园的安全和和平。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游击战与敌后抗战的成就游击战与敌后抗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论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作用

论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作用

论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作用学号:姓名:周三(3,4)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军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使中华民族真正的屹立在世界之林,洗刷清晚带来得耻辱,为振兴我中华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对世界各国夺取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洗清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

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

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近代中国长期被排斥在国际之外,西方国家认为中国一个衰弱的附庸国家没有任何地位。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人民举国团结奋起,由于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上述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摆脱了束缚,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而且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总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中国从此真正的屹立在世界之林。

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一直是众说纷纭,有说积极大于消极的,也有说消极大于积极的。

我觉得,我们应当正视历史,客观公正地评价国民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我们应该拥有宽阔的胸襟,抛弃对国民党的成见。

要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清楚“正面战场”的概念。

“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论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

论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
浅论国民党在 抗日战争中的 作用
战场的分类
正面战场
抗战路线
军事方针

动员政策
战场表现
抗战路线
不得不承认,作为当时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始终坚持在正面战场抗 击日军对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是国民党当局在 形势所迫下做出的决定。攘外必先安内,老蒋一直对共产党看不顺眼, 他说过这么一段话,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 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为奴隶,亦不可得。且不论这话的对错 与否,这样的观念使得国民党对于抗日一直处于消极的心态。九一八 事变不多说,华北事变更是令人痛心,直到日本人打到上海,老蒋才 下了抗战的决心,派出精锐部队参加淞沪会战,接下来的几次会战也 是竭尽全力。但是随着时间发展,面对日本的咄咄攻势下,处于守势 的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战,这其中也包含着积极反共。到了战争后期日 本无力大规模进攻后,国民党更是加紧了反对共产党的行动。
军事方针
• 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到南京保卫战结束,国民党实行的是照速战速和乎的 军事战略 • 南京保卫战到徐州会战结束,国民党的战略开始由速战速和向持久抗战 过渡 • 徐州会战后到武汉保卫战结束,国民党最终确定了持久抗战的军事战略 • 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他们不但没有坚持抗战初期制定的军事战略路线, 反而走上了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道路,
小的来说,国军到底觉得自己出身不一样,打游击是需要 灵活的战术,国军游击队呢,跟日军死磕,打不过,老子 也不跑,就是跟你打啊打啊打,结果人都打没了,这样还 不够,这国军还有个不好的作风,腐败,官僚,不贴近人 民群众。虽然你有老蒋给你撑腰,但到底是敌后,物资神 马的就不说了,最重要的人心你都没有争取,还欺压百姓, 这样的游击队,不被日军打垮,就要被群众推翻了。

国民党也有敌后游击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也有敌后游击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也有敌后游击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因为种种原因,大陆方面,在80年代之前,极少提到国民党在敌后战场上的作为;国民党去台后,也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更多的是在强调正面战场。

但国民党自全面抗战伊始,即国民党军政高层很早就注意到了敌后游击战对整个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1937年11月7日,1938年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召开时,国民政府滞留在敌后的兵力已有近三十个师;主要活动在华北的豫北、冀南、冀中,山西的太行山和冀察等地;华东的鲁西北、鲁南的泰沂山区,苏北和苏浙赣交界靠近交通线的山区。

南岳会议后,敌后游击战在抗战整体战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国民政府又先后向敌后战场陆续增派了三十个师。

在这些正规军之外,国民党在敌后战场还控制着大量的“非正规军经中央或战区委派者”、“地方武力组成者”等杂牌武装。

国民党军队的敌后抗战,取得了相当重大的战果,譬如:在第一战区,张荫梧所统率的河北民军,在1938年春,曾深入冀中,在安国、博野一带游击,击败了日军一个联队,而被白崇禧赞为奇迹;冀西游击司令孙殿英,则屡次向邯郸、磁县游击,一度深入磁县附近机场,毁坏日机多架;山西太原失陷后,卫立煌部退入晋东南山地,建立起以中条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该根据地曾连续13次抵御住了日军的重兵围攻扫荡,直到1942年5月,才在日军10万兵力的压迫下丧失根据地;与中条山根据地唇齿相依的太行山根据地,则一直坚持到1943年,才在日军5万多兵力,30余架飞机的猛烈攻势下被迫放弃。

再如:在第二战区,阎锡山将整个山西重新划分为了七个游击区。

徐州会战之际,第二战区为配合正面抗战,全线出击牵制日军。

徐州会战结束后,陈诚在《台儿庄歼敌战》的总结电中说:“战略上成功之原因,目下敌军在中国境内各战场者(在东北四省不算)计共有五十五万人。

而参加台儿庄会战,不过五、六万人,彼何以不抽调他处兵力增援?此盖因我国自采用游击战以来,各处围歼其少部,袭攻其后方,即如山西境内,我方有二十万之游击队,遂使敌五师团之众,只能据守同蒲路沿线,不敢离铁道一步,其他平汉线以及江北江南浙西各战场,均自顾不暇,遑言抽调,以远水救近火乎?故台儿庄之战胜,在战略上观察,乃各战场我军努力之总和,不可视为一战区之胜利。

国民党为什么打不好敌后游击战

国民党为什么打不好敌后游击战

国民党为什么打不好敌后游击战1938年底,经历了淞沪、武汉等投入兵力近百万的大会战后,国民政府损失了大量的人员与装备,陆军兵员不及原编制的一半,海军和空军则几乎伤亡殆尽。

此时,受共产党部队敌后游击战的启发和鼓励,蒋介石考虑执行新的抗战策略——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

●1938年11月底,蒋介石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明确提出:“游击战重于正规战”1938年11月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湖南南岳召开军事会议。

会上,蒋介石明确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

”并要求:全国部队三分之一兵力配备在游击区域——在敌军的后方打游击;三分之一布置在前方,对敌抗战;三分之一到后方整训。

此外,还在敌后专门设立了冀察、鲁苏两个游击战区。

1939年1月7日,蒋介石指示国军各战区军事长官:“应以一部增强被敌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展开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且按战区具体状况逐一指示方针,如:“第九战区应以有力一部向武汉及沿江各要点游击,并保持九宫山游击根据地,不断袭敌后方”,等等。

1939年1月24日,国民政府成立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蒋介石亲自担任主任,白崇禧、陈诚担任副主任。

学员来自各战区部队营长以上军官和高级司令部的中级参谋人员,结业后回原部队办班训练连、排长等基层军事骨干,编组游击队,到敌人的侧面和后方去开展游击战争。

由于共产党是公认的游击战专家,所以训练班专门邀请共产党员来讲解游击战术。

当时,叶剑英担任了训练班的副教育长,带领共产党干部30多人参加筹建和教学工作,编写教材、备课、试讲。

●在蒋介石对“游击战”的重视之下,国民党部队建立了一些敌后抗日根据地,但战绩却十分糟糕在蒋介石对“游击战”的重视之下,最高峰时,敌后战场的国民党部队达到了近60个师,再加上大量地方武装,兵力接近100万。

据不完全统计,国民党军在敌后战场的主要抗日根据地包括:太行山东南部根据地,中条山根据地,吕梁山根据地,五台山根据地,恒山根据地,鲁东南与沂蒙山、日照山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浙西根据地,皖东、皖北和鄂东根据地,海南根据地等。

关于敌后战场共产党胜利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关于敌后战场共产党胜利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田老师:
您好!关于在敌后战场,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和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首先,就国民党而言,在整个抗战中国民党都忽视一个重要的力量,那就是人民群众,在敌后战场也不例外,没有发动群众的力量,更有甚者,对人民大肆压榨;另外就是国民党内部纷争不断,同室操戈,党派林立,趋利而聚,利尽而散。

亲日派和亲英派各怀鬼胎,使得他们在面对抗战时的决心不坚定,或者更想通过外力来争取和平;最后就是国民党在敌后战场这个特殊的战场使用的军事策略存在问题,由于敌后战场客观条件的限制,游击战更为有利,但国民党没有因地制宜,始终坚持正规战。

其次,对于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将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比起丰满,敌疲我打,这种有效的策略促使其成功;接下来是在敌后战场采取小规模的伏击战,基本上是游击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严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各个阶层,贯彻全民抗战的路线。

谢娇
2013040246。

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条件以及两党不同的抗战方针。

因此,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

这两个战场虽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需要、相互配合、互为协助”的相互依存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不仅从战略上看事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在战斗战役上也曾密切配合。

现在从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论述。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

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

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

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是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地位和作用引言 (2)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7一1938.10) (2)利 (2)害 (3)总 (4)二、战略相持阶段(1938.10一1943) (4)利 (4)害 (5)总 (5)三、战略反攻阶段(1944一1945.8) (5)利 (6)害 (6)总结 (6)引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中,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实际上,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在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7一1938.10)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处于抗战的主要地位,对抗日战争起了重大的作用。

首先,国民党的抗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其次,它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议,形成了比较团结的抗日统一战线;再次,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及其在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伉日积极性,掀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潮。

利:1.从1937 年“七・七事变”到1938 年武汉失守,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最为惨烈、最有声有色的一个阶段。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国民党对抗战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抗战决心也日益坚决。

国民党就为抗战做了一系列的积极准备。

国共两党的合作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热烈欢迎,极大地推动了全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

2.著名的淞沪会战、南口抗战、忻口战役、南京保卫战、临沂之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花园口决堤、武汉会战(包括万家岭大捷)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这一阶段抗战是认真的,投入巨大,牺牲惨重,也给予日军大量杀伤,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尽管屡战屡败,但国民党蒋介石没有投降,没有乞和,迁都重庆,坚持抗战,把日本拖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

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

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争,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公认的,但是对于国共两党所进行的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作用的地位,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

下面就我所学的史学知识谈谈我个人对两个战场的认识。

首先,关于两个战场的分界线,一般认为由南向北再向东的大致走向是:包头—黄河—风陵渡—黄河—开封—合肥—安庆—信阳—武汉—岳州—九江—芜湖—杭州。

在此线以南以西的地区为正面战场,以北以东的地区为敌后战场。

大致估计,两个战场的分界线达4000多公里,其中,敌后战场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以上。

由此可见:其一,敌后战场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日军的深远后方,和正面战场只能作远距离的配合,两个战场之间被日军阻隔;其二,日军和正面战场直接对峙,即日军和正面部队直接进行作战,因此,靠近正面战场的敌后游击队可以和国民党开辟的正面战场进行一些战略上的配合。

正面战场在八年抗战中,正面战场共进行22次会战,其中一部分为反击战。

正面战场担负着较大规模的正规战任务,抗击敌人的较大规模进攻。

正面作战线虽然从华北一直撤退到华南和西南地区,失去大片土地。

但是在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敌我双方力量差距悬殊的情况下,这是一种策略。

达到了分散敌之兵力、消耗与迟滞敌人、掩护大后方等战略目的。

在8年的浴血奋战中,正面战场部队上人数很多,这其中包括一些如张自忠等人,他们的英雄事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的空军在美国空军的支持下,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时,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虽然国民党在抗战后期有一些反共思想,消极抗战,但是,总体上说,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地位。

敌后战场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果敢地提出了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必须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游击战的军事战略转变,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逐渐使敌后战场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抗战时期的敌后战场

抗战时期的敌后战场

抗战时期的敌后战场张婧婧20151292353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划分为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国难当头,国民党军队纷纷开赴抗日前线,从正面抗击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敌后战场是指在被日军已经占领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战场,由共产党领导,以开展游击战争为主要形式打击日伪军。

这是抗战时期的需要,也是中国军事的落后,正面战场失利造成的一种必然结果。

那么共产党军队主要担任敌后作战的原因是什么呢?共产党军队担任敌后抗战任务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速战速决为战略方针,前期主要目标就是夺取大城市,所以由国民党军队担任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是日本人的选择,国民党军队必须承担。

共产党是从来不会胆小怕战,拈轻怕重把主要作战任务交给盟友的。

而且八路军也参加过正面战场作战,比如太原会战,取得过平型关大捷。

其次,敌后战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无从选择的,而敌后战场则不然,它不能自然形成,必须靠战争指导者在知己知彼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去开辟。

敌后战场的开辟,形成了独当一面的战略格局,打乱了侵华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被动为主动,变战略被包围为战略反包围,形成敌后与正面两个战场夹击日军的有利战略格局。

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1941年后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成为中国抗日的重心。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帝国主义开始由重视国民党转变为重视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企图分化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军事上,日军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逐渐转移其主要兵力进攻敌后战场的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也由抗日之初的比较努力抗战转为比较消极抗日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转变为积极反共。

从百团大战后的1941年起,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的主战场。

国民党敌后战场述论

国民党敌后战场述论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研究生院: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CNKI 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级别:□硕士□博士学科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论文题目:国民党敌后战场述论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作者联系地址(邮编):作者联系电话:135****6040作者姓名杨波论文分类号 K265 保密级别公开研究生学号 2004122257 学位类别历史学硕士授予学位单位吉林大学专业名称中国近现代史培养单位(院、所、中心)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学习时间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论文中文题目国民党敌后战场述论论文英文题目The Discussing of the Kuomintang in the enemy’s Rear Area关键词(3-8个)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场敌后战场兴衰国共摩擦姓名李书源职称教授导师情况学历学位硕士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图书馆论文提交日期2006年10月15日答辩日期 2006年12月是否基金资助项目否基金类别及编号如已经出版,请填写以下内容出版地(城市名、省名)出版者(机构)名称出版日期出版者地址(包括邮编)目录绪论 (1)第一章国民党敌后战场思想的提出 (5)第二章国民党敌后战场的兴衰 (13)第三章国民党敌后战场与中共敌后战场的关系 (32)第四章国民党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39)结论 (43)注释 (47)参考文献 (55)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后记 (1)导师及作者简介内容提要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除正面战场外,也在敌后开展了游击战争。

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

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力量开辟了敌后战场,发展敌后游击战,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事实上,国民党及其军队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也派遣了相当数量的军队以靠近交通线易守难攻的山区为依托,展开抗日游击战,开辟了大小不等的抗日游击战场。

1937年冬,国民党召开武汉军事会议,军委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建议,在战术上“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战,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1]。

白崇禧的建议为蒋介石所采纳。

军委会遂作出开展敌后游击战的决策。

此后,一些战区组织了零星的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战线延长,兵力有限,日军对大片的占领区鞭长莫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开始调整其抗战战略。

1938年11月,国民党召开南岳军事会议,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

”[2]这次会议标志着国民党从战略高度加深了对敌后游击战的认识。

按照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国民党派遣约60个师的兵力进入敌后,并对全国战区进行了调整,下令各战区划分若干游击区,指派部队担任游击;于1939年春变更战斗序列,增设冀察战区、鲁苏战区。

这两个游击战区合共兵力占抗战总兵力的1/5。

南岳军事会议后,在国民党最高当局的积极倡导下,游击战普遍开展。

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开辟了大小不等的抗日游击战场,同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国民党所开辟的几块游击根据地,除豫东游击区、冀察战区、鲁苏战区到抗战后期已不复存在外,豫北游击区、山西游击区、豫鄂皖边游击区、浙西游击区、海南游击区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这些游击区以靠近交通线易守难攻的山区为依托,战略地位相当重要,牵制着大量日军,成为切入沦陷区的楔子,严重地威胁着日伪军的统治。

如第一、二战区在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第三战区在天目山,第五战区在大别山等,他们进可攻退可守,直接威胁敌之要害部位,迫敌以重兵防守。

国军的敌后抗战

国军的敌后抗战
国民党军队挺进敌后19391940年国民党军在敌后的根据地一战区冀南豫北晋冀豫边豫东二战区中条山吕梁山太岳山太行山大青山三战区浙江天目山浙东四明山江南苏皖边四战区珠三角地区粤东潮汕地区海南琼崖五战区大别山大洪山桐柏山九战区湘鄂赣边区冀察战区鲁南沂蒙山苏北高邮湖运河一带鲁苏战区冀南冀豫边太行山南部19391940年国民党军在敌后的根据地一战区冀南豫北晋冀豫边豫东二战区中条山吕梁山太岳山太行山大青山三战区浙江天目山浙东四明山江南苏皖边四战区珠三角地区粤东潮汕地区海南琼崖五战区大别山大洪山桐柏山九战区湘鄂赣边区冀察战区鲁南沂蒙山苏北高邮湖运河一带鲁苏战区冀南冀豫边太行山南部长沙会战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
长沙会战,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
2、国民党军敌后抗战的衰落
首先,游击战名实不符,损失惨重。
态中 势条 图山 战 役 双 方
其次,与中共部队摩擦不断,实力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论: 在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不但有国民党军 队存在,也创建了相当数量的抗日根据地, 其数量、规模一度达到很大规模。但是由于 当局的战略战术的错误、军民关系的紧张等 因素,使得国民党军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期 以后日益走向衰落。其对整个抗战胜利所起 的作用,无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相比。
国民党军的敌后抗战
一、国民党军的敌后抗战存在不存在?
《沙家浜》剧照: 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
新 四 军 叶 挺 军 长
1941年皖南事变
《亮剑》基本上真实地再现了抗战时期国共 两党在敌后的生态:合作、摩擦
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 导的正确,由于指战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 拥护,由于友军的协助,这四者是八路军所 以获得成绩的原因。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 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 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 敌后的友军的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 绩。 八路军的将士应该感谢直接间接配合作 战的友军,尤其应该感谢给于自己各种善意 援助与忠忱鼓励的友军将士。 —《军政杂志发刊词》毛泽东,1939年1月.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敌后游击战争之比较研究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敌后游击战争之比较研究

作者: 陈瑜[1]
作者机构: [1]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出版物刊名: 贵州社会科学
页码: 154-156页
主题词: 游击战争;敌后战场;国共两党;抗日根据地;抗战时期;国民党;抗日战争时期;武装力量;共产党;扩大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战场,国共两党都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对于在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问题,国共两党既有共识,又有认识差异.由于国共两党对敌后游击战争的认识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抗战结果: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武装力量迅速扩大;而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萎缩,游击部队日益减少,在敌后战场上逐渐失去其地位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民党敌后战场与其敌后游击战争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因民族利益走到一起,期间,国民党在担负正面战场主要抗敌任务的同时,也派遣了相当数量的正规军到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并于一定时期内较好地处理了国共两党的关系,在坚持各自分别领导的基础上实现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先后开辟一大批大小不等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扰袭日军后方,牵制、消耗敌人上发挥过积极作用,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但是由于国民党敌后游击队的抗日态度、对游击战重视的程度及军民关系等方面的原因,最终战斗力日益下降,其根据地和游击区除少数几块外基本丧失,敌后游击队大批投敌成为伪军,最终退出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舞台。

关键词:抗日战争;国民党;敌后战场;敌后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广泛进行的敌后游击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战场形式。

按照1937年8月南京国防会议的分工,国民党担负正面战场抵抗任务,中共军队负责在敌后侧击日军。

实际上,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担负正面战场主要抗敌任务的同时,也派遣了相当数量的正规军到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游击战。

但是,对于敌后游击战场,长期以来只讲中国共产党,教科书里也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没有提及,老师也是没有谈到这方面的内容。

本文就国民党敌后战场与游击战争的内容从其提出、发展和衰败,衰败的原因,国共敌后战场的关系及其地位和作用四个方面作一论述。

一、国民党敌后战场的提出、发展和衰败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内的蒋百里、李宗仁等人均提出了运用游击战协助正规战御敌的主张,并被国民政府军事决策机构采纳,但多为零碎的主张,没有具体方案,游击战主要是以自发为主。

1937年底,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会议,蒋介石采纳了白崇禧“于战略上国军采取消耗持久战,于战术上,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的建设,迅速调整了作战部署,拟定了《国军第三期作战计划》,随即通令各战区加强游击战。

武汉会战后,日军随占领区的扩大和兵力消耗,将“速战速决”战略改为“以战养战”。

国民党统帅部愈益强调游击战在抗战中的地位,1938年11月25日,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人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

”并制定第二期抗战之战略指导方针,正式将游击战提到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

为满足游击战争发展的需要,南岳军事会议还决定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

1939年2月15日,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宣告成立,中共派叶剑英等参加教学工作。

国共合办的南岳游干班于1939年2月正式开学,一共办了三期,培养了3000多名游击干部。

1939年冬,军训部长白崇禧编成《游击战纲要》,印发至各战区及军事学校作为讲授游击战的教材,标志着国民党游击战思想的形成。

在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倡导下,敌后游击战由自发转为有组织,由零星转为相当规模,全国各个战区出现了游击战蓬勃发展的局面。

南岳军事会议后,根据蒋介石的提议,以三分之一的部队(约60个师兵力)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以三分之一的部队用以正面防御,而抽调三分之一的部队到后方整补,以加强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兵力,并下令各战区划分若干游击区,指派部队担任游击。

其中第一、第二、第五战区等都部署了大股部队留驻敌后。

在山西,太原失守后,国民党的15个军(约30多个师)全部转入山区,进行游击战,此外,还令第五十一军挺进山东,令第六十九军、新八军和第九十九军挺进河北,以加强游击力量。

到1938年底,国民党在敌后各种武装力量达60-70万,其中正规军约30万,至1941年底,总计开往华北、华中敌后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不下100万。

开辟了一批大小不等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华北有太行山根据地、中条山根据地、吕梁山根据地、五台山根据地、恒山根据地;华东华中有沂照山区根据地、浙西根据地、皖东和皖北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鄂东根据地、大云山、九宫山、庐山根据地等;华南有海南根据地,为加强敌后游击战,1939年春,国民党统帅部变更战斗序列,特设冀察、鲁苏两个战区,这些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区规模大、地区广、军队多,对日军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可是,这些进入敌后作战的国民党军在经过短暂的发展、兴盛之后,于1941年前后逐渐走上衰败的道路,在日军的“扫荡”中纷纷溃败,其敌后抗日根据地相继丢失,敌后游击队在“曲线救国”理论的掩饰下大批投敌成为伪军。

除了第五战区的大别山根据地、第二战区的山西游击根据地、浙西游击根据地和海南根据地等少数几块根据地外,其他的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到1943年已基本丧失或不复存在了,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最终退出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舞台。

二、国民党敌后战场衰败的原因抗日战争中,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与部分国民党武装同在敌后开展游击战,而结果殊异。

八路军新四军从四万余人,只有陕甘宁1个根据地,发展到正规军120万人,民兵200多万人,根据地遍及华北、华中、华南19个,相持阶段到来后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和中流砥柱。

而国民党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 经历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于1941年前后逐渐衰败,游击区不断缩小,大批军队投敌成为伪军。

到抗战结束前,国民党除山西、浙西、大别山等少数几块根据地外,其他都已丧失,最终退出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舞台。

国共两党在敌后面临一个共同的敌人,为何出现如此鲜明对比的结局。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国共两党军队对游击战重视的程度不同。

中共认为,在抗日战争中,敌后游击战不仅是个战术问题,更是个战略问题,它在整个抗战中的战略地位仅次于正规战,游击战与正规战不是战役战斗配合,而是战略配合;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

基于此,中共制定了“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把它提到了战略的高度。

在这种方针的指导下,共产党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大量歼灭日伪军,壮大了抗日武装,逐步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而国民党仅从战术上简单理解游击战,过分强调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始终把游击战作为正规战的辅助手段,未提到战略高度。

蒋介石曾说:“所谓游击战,实在是正规战之一种,一定要正式的部队,尤其要纪律好、精神好、战斗力强的正规部队才能够担任。

”虽然,在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也曾提出了“游击战重于正规军”的口号,但实践中却仍沿用正规战法,以阵地战为主,配合运动战,辅以游击战,忽视了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的重要性,虽给敌人以一定的打击,但同时也大大消耗了自己,最后逐渐衰弱。

二、国共两党军队抗日态度不同。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的旗帜,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自始至终坚持敌后抗战,即便在遭到国民党进攻的时候,也依然把抗日放在第一位,并对顽军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还击,坚持团结抗战。

而国民党敌后部队则不同,在抗战初期,留在敌后的部队尚能比较积极地抗击敌人,但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和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的确定,敌后国民党军把注意力转向反共摩擦上。

结果,打破了两党犬牙交错、对日作战可以互为犄角的抗日根据地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分区划界各自为战。

最后在日军的攻击下,国民党将领利用所谓的“曲线救国”的幌子大批投敌,大量游击根据地丢失,导致了国民党敌后武装的衰落。

三、国共两党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同。

共产党坚持发动群众,实行全民族的抗战路线。

在其指导下,共产党深入敌后,动员民众,武装民众,广泛开展游击战,并推行了一系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的政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而国民党则坚持单纯依靠军队,脱离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

虽然在抗战之初蒋介石也意识到“革命是民众的武力,军队如果脱离了群众,便要成为军阀的军队,这种离群而孤立无助的军队,是一定要失败,要消灭的”。

但实际上国民党深恐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会威胁他的独裁统治而不敢发动群众,仅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甚至限制、压迫群众。

敌后游击战是以根据地为依托的,它远离大后方,需要靠人民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发展下去,国民党与人民为敌,其根据地失去了人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难以生存和发展。

以上因素中,国民党由于其阶级本质,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未能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国共敌后战场的关系同处于敌后战场的国共两党武装力量,虽然是自成体系、各自为战,但彼此有着复杂的关系,携手合作和矛盾摩擦相交织,但在中日矛盾是中华民族主要矛盾的前提下,国共携手合作是抗日战争的特点和主流,敌后国共两党抗日游击战相互配合,相互协助,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彼此间的矛盾、摩擦和斗争则居于次要地位。

国民党开展敌后游击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共产党的影响。

正面战场的失利,共产党在敌后解放区不断地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军事当局开始对敌后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重视起来,首倡者白崇禧曾说:“以打游击战起家的中共,亦为中国人,中共可以打游击,国军当亦能打游击”。

由此可见其影响。

为了游击战的需要,蒋介石采纳了朱德的建议,在共产党的帮助下,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

中共派三十多人参加教授和训练方面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开展。

两党的敌后根据地呈现一种犬牙交错的状态,互为犄角,相得益彰,合作主要是战略上的相互配合,同时也有战役、战斗上的相互协助。

蒋介石剿共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面对共产党敌后根据地的相继建立,势力的日益壮大,及日军对华“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方针的实行,蒋介石就将注意力转移到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上。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的确立,标志着国民党的政策从战争前期的积极抗日转向了积极反共。

在敌后的国民党游击部队向中共抗日根据地逼进,不断地制造摩擦,接连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尤其在淮北、皖东、苏北等地向新四军发动了频繁的军事进攻,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四、国民党敌后战场地位和作用在日本要灭亡中国的前提下,国民党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大规模地加强敌后武装,在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一系列抗日根据地,对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在抗战历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一、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对于牵制和分散日军兵力,配合正面战场,坚持长期抗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抗战初期到相持阶段的一段时间里,国民党敌后部队作战比较积极,大规模地加强敌后武装,把战区引向沦陷区,牵制了大量日军,既延长了作战时间,使敌陷入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沼之中;又扩大了作战空间,消耗了敌人的兵力,达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同时总结游击战战略战术,颁发了国民政府军游击战的纲领性文件《游击战纲要》,丰富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

二、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开展,保证了国民政权在在敌后游击区的有效运行,稳定了沦陷区的民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