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总结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高电压技术-复习要点-超全总结-涵盖习题

高电压技术-复习要点-超全总结-涵盖习题

作业(第一部分)简答题:第2、3、4章1.简述气体电离的4种方式。

P102.什么是电子崩及电子崩的条件P15-P173.汤逊放电理论与流柱理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P17-P19。

4.巴申定律的公式表达及巴申曲线的两个结论。

P17-P185.提高气体间隙抗电强度的方法。

P42-P446.简述防绝缘子污闪的4种方法。

P56-P57第5章1.简述电介质极化的5种基本形式。

P59+空间电荷极化、夹层极化2.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相对介电常数的概念。

P58-593.什么是固体介质的热击穿。

P664.什么是固体介质的电击穿。

P655.影响固体击穿的4个主要因素。

P65-P69(电压、电场均匀程度、受潮、累积效应)6.什么是固体介质的热老化。

P73第6、7章1.简述绝缘缺陷的两种类型。

P752.简述绝缘试验中的非破坏性试验和耐压试验。

P753.简述绝缘电阻的吸收比及其测量结果对判断绝缘状态的作用。

P75-P774.简述局部放电测量的作用。

P845.简述工频交流耐压试验的作用。

P92-97(作用是:能够有效地发现导致绝缘电气强度降低的各种缺陷,尤其对局部性缺陷的发现更为有效。

)6.简述直流耐压试验与交流耐压试验比较的优点。

P1007.简述直流高压测量的两种方法。

P106-P1118.简述冲击电压试验的作用。

P1019.简述测量冲击电压的三种方法。

P111-P116论述题:第2、4章1.借助作图,阐述汤逊自持放电及条件。

P14-P182.借助作图,阐述气体放电的极性效应(以棒-板间隙为例)。

P23-P253.阐述污闪放电过程。

P53-544.借助画图,阐述介质损耗角正切测量原理。

P80-81第5、6章1.借助公式推导,阐述绝缘的吸收现象。

P75-P772.借助公式推导,阐述介质损耗角正切。

P613.借助电路图阐述局部放电的脉冲电流法测量。

P84(三种基本回路及原理)作业(第二部分)简答题:第8章1.简述单根均匀无损传输线的波阻抗与波速表达式,以及物理量意义。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是电力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应用领域。

因此,对于高电压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高电压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一、高电压的定义
高电压是指大于常见电压的电压等级,一般情况下指高于1000伏的电压。

高电压技术是指针对高电压的控制和运用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

二、高电压的产生和测量
高电压的产生可以采用变压器和电容器等方式,其中变压器的应用最为广泛。

在高电压测量中,主要采用的是电压表、电位差计和介质损耗测试仪等设备。

三、高电压的应用
高电压技术在电力工程中有许多应用,例如高压输电、变电站的建设以及工业生产中的电源、除尘器等方面。

此外,高电压在科学研究中也有很多用途,如核聚变实验、高温等离子体研究等领域。

四、高电压的危害和防护
高电压如不加控制和保护,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高电压会导致电击和火灾等危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防护方法包括使用绝缘材料和可靠的接地装置等。

五、高电压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电力工程的不断改进,高电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高电压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同时也会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应用。

综上所述,高电压技术是电力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高电压技术的复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项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高电压技术总结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总结复习资料

一、填空和概念说明1、电介质:电气设备中作为绝缘运用的绝缘材料。

2、击穿:在电压的作用下,介质由绝缘状态变为导电状态的过程。

3、击穿电压:击穿时对应的电压。

4、绝缘强度:电介质在单位长度或厚度上承受的最小的击穿电压。

5、耐电强度:电介质在单位长度上或厚度所承受的最大平安电压。

6、游离:电介质中带电质点增加的过程。

7、去游离:电介质中带电质点削减的过程。

8、碰撞游离: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碰撞中性分子产生的游离。

9、光游离:中性分子接收光能产生的游离。

10、表面游离:电极表面的电荷进入绝缘介质中产生的游离。

11、强场放射:电场力干脆把电极中的电荷加入电介质产生的游离。

12、二次电子放射:具有足够能量的质点撞击阴极放出电子。

13、电晕放电:气体中稳定的局部放电。

14、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放电时间:击穿时间+统计时延+放电形成时延15、统计时延:从间隙加上足以引起间隙击穿的静态击穿电压的时刻起到产生足以引起碰撞游离导致完全击穿的有效电子时刻。

16、放电形成时延:第一个有效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碰撞游离形成流注,最终产生主放电的过程时间。

17、50%冲击放电电压:冲击电压作用下绝缘放电的概率在50%时的电压值。

18、沿面放电:沿着固体表面的气体放电。

19、湿闪电压:绝缘介质在淋湿时的闪络电压。

20、污闪电压:绝缘介质由污秽引起的闪络电压。

21、爬距:绝缘子表面闪络的距离。

22、极化: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对外呈现电极性的过程。

23、电导: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导电的过程。

24、损耗:由电导和有损极化引起的功率损耗。

25、老化:电力系统长期运行时电介质渐渐失去绝缘实力的过程。

26、汲取比:t=60s和t=15s时的绝缘电阻的比值。

27、过电压:电力系统承受的超过正常电压的。

28、冲击电晕:输电线路中由冲击电流产生的电晕。

29、雷暴日:一年中听见雷声或者望见闪电的天数。

30、雷暴小时:一年中能听到雷声的小时数。

31、地面落雷密度:每平方公里每雷暴日的落雷次数。

高电压技术总复习

高电压技术总复习

⾼电压技术总复习第⼀章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掌握电介质极化的基本形式及特点(1)极化:电介质中的带电质点在电场作⽤下沿电场⽅向作有限位移现象。

(2)电⼦位移极化:负电荷的作⽤中⼼与正电荷的作⽤中⼼不再重合主要特点:1、极化所需时间极短;2、极化具有弹性,不产⽣能量损耗;3、温度对极化的影响较⼩。

(3)离⼦位移极化:在外电场E作⽤下,正、负离⼦将发⽣⽅向相反的偏移,使平均偶极矩不再为零,介质呈现极化。

离⼦式极化的特点:1、极化过程极短;2、极化具有弹性,⽆能量损耗;3、温度对极化有影响:(4)偶极⼦极化:在外电场的作⽤下,偶极⼦受到电场⼒的作⽤⽽发⽣转向,顺电场⽅向作有规律的排列,靠电极两表⾯呈现出电的极性。

偶极⼦式极化的特点:1、极化所需时间极长,故极化与频率有较⼤的关系;2、极化属⾮弹性,有能量损耗;3、温度对极化影响很⼤:极性⽓体介质具有负的温度系数;(5)空间电荷极化:是带电质点(电⼦或正、负离⼦)的移动形成的。

最典型的空间电荷极化是夹层极化。

夹层极化的特点:1、极化所需时间长,故夹层极化只有在低频时才有意义。

具有夹层绝缘的设备断开电源后,应短接进⾏彻底放电以免危及⼈⾝安全,⼤容量电容器不加电压时也应短接;2、极化涉及电荷的移动和积聚,所以必然伴随能量损耗。

⼆、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0 ——真空的介电常数=8.86×10-14F/cm三、掌握电介质损耗的基本概念、介质损耗因数tanδ概念采⽤介质损耗⾓正切tanδ作为综合反映电介质损耗特性优劣的⼀个指标,测量和监控各种电⼒设备绝缘的tanδ值已成为电⼒系统中绝缘预防性试验的最重要项⽬之⼀。

第⼆章⽓体放电的物理过程⼀、掌握⽓体中带电粒⼦的产⽣和消失1 ⽓体中带电质点的产⽣途径:电⼦获得⾜够的能量跳出最外层轨道,成为⾃由电⼦。

产⽣带电离⼦的过程称为电离(游离),它是⽓体放电的⾸要前提。

⼀是⽓体本⾝发⽣电离(游离);⼆是⽓体中的固体或液体⾦属发⽣表⾯电离(游离)。

高电压技术总结(考试资料)

高电压技术总结(考试资料)

高电压技术总结专题一:高电压下气体、液体、固体放电原理1、绝缘的概念:将不同电位的导体分开,使之在电气上不相连接。

具有绝缘作用的材料称为电介质或绝缘材料。

2、电介质的分类:按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3、极化的概念: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表面出现束缚电荷的现象叫做电介质极化。

4、极化的形式: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偶极子式极化;夹层式极化。

(前三种极化均是在单一电介质中发生的。

但在高压设备中,常应用多种介质绝缘,如电缆、变压器、电机等)5、电子式极化:由于电子发生相对位移而发生的极化。

特点:时间短,弹性极化,无能量损耗。

[注]:存在于一切材料中。

6、离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发生于离子结构的电介质中。

固体无机化合物(如云母、陶瓷、玻璃等)多属于离子结构。

特点:时间短,弹性极化,无能量损耗。

[注]:存在于离子结构物质中。

7、偶极子极化:有些电介质具有固有的电矩,这种分子称为极性分子,这种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如胶木、橡胶、纤维素、蓖麻油、氯化联苯等)。

特点:时间较长,非弹性极化,有能量损耗。

[注]:存在于极性材料中。

8、夹层式极化特点:时间很长,非弹性极化,有能量损耗。

[注]:存在于多种材料的交界面;当绝缘受潮时,由于电导增大,极化完成时间将大大下降;对使用过的大电容设备,应将两电极短接并彻底放电,以免有吸收电荷释放出来危及人身安全。

9、为便于比较,将上述各种极化列为下表:10、介电常数:[注]:用作电容器的绝缘介质时,希望大些好。

用作其它设备的绝缘介质时,希望小些好。

11、电介质电导:电介质内部带点质点在电场作用下形成电流。

金属导体:温度升高,电阻增大,电导减小。

绝缘介质:温度升高,电阻减小,电导增大。

12、绝缘电阻:在直流电压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当极化过程结束后,流过介质的电流为稳定电流称为泄漏电流,与其对应的电阻称为绝缘电阻。

(1)介质绝缘电阻的大小决定了介质中泄漏电流的大小。

(2)泄漏电流大,将引起介质发热,加快介质的老化。

高电压技术复习要点

高电压技术复习要点

第一章 电介质的电气强度1.1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高压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以及其他复合介质。

2.气体放电是对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3.电离:指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

4.带电质点的方式可分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分级电离。

5.带电质点的能量来源可分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光电子发射、强场发射、热电子发射。

6.带电质点的消失可分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的复合。

7.附着: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也可能发生电子附着过程而形成负离子。

8.复合:当气体中带异号电荷的粒子相遇时,有可能发生电荷的传递与中和,这种现象称为复合。

(1)复合可能发生在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称为电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一个中性分子;(2) 复合也可能发生在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称为离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两个中性分子。

9.1、放电的电子崩阶段(1)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的不同特点宇宙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的射线会使气体发生微弱的电离而产生少量带电质点;另一方面、负带电质点又在不断复合,使气体空间存在一定浓度的带电质点。

因此,在气隙的电极间施加电压时,可检测到微小的电流。

由图1-3可知:(1)在I-U 曲线的OA 段:气隙电流随外施电压的提高而增大,这是因为带电质点向电极运动的速度加快导致复合率减小。

当电压接近 时,电流趋于饱和,因为此时由外电离因素产生的带电质点全部进入电极,所以电流值仅取决于外电离因素的强弱而与电压无关。

(2)在I-U 曲线的B 、C 点:电压升高至 时,电流又开始增大,这是由于电子碰撞电离引起的,因为此时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已积累起足以引起碰撞电离的动能。

电压继续升高至 时,电流急剧上升,说明放电过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时气隙转入良好的导电状态,即气体发生了击穿。

(3)在I-U 曲线的BC 段:虽然电流增长很快,但电流值仍很小,一般在微安级,且此时气体中的电流仍要靠外电离因素来维持,一旦去除外电离因素,气隙电流将消失。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1、极化类型;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转向极化,空间电荷极化2、导体电导与电介质电导的区别导体属于电子性电导。

具有负温度系数。

电介质属于离子性电导(正离子、负离子、自由电子)。

具有正温度系数。

3、雷电放电过程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4、沿着气体与固体(液体)介质分界面上发展的气体放电现象称为气隙的沿面放电。

沿面放电发展到贯穿两极,使整个气隙沿面击穿,称为闪络。

气隙的击穿总是沿着固体介质表面闪络形式完成的,沿面闪络电压低于纯气隙的击穿电压。

5、电晕放电(电子崩性质)--刷行放电(流注性质)--滑闪放电6、完成气隙击穿的三个必备条件:1、足够大的电场强度或足够高的电压;2、在气隙中存在能引起电子崩并导致注和主放电的有效电子;3、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让放电得以逐步发展并完成击穿。

7、气隙击穿时间由升压时间统计时延放电发展时间组成8、统计时延t s 电极材料外施电压短波光照射电场情况9、伏秒特性定义对非持续作用的电压来说,气隙的击穿电压就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击穿电压值来表示了,对于某一定的电压波形,必须用电压峰值和延续时间两者来共同表示,这就是该气隙在该电压波形下的伏秒特性10、标准大气条件:气压:p0—101.3kPa;温度:θ0—20℃;绝对湿度:h0—llg/m3。

11、提高气体间隙绝缘强度的方法1.改善电场分布2.采用高度真空3.增高气压4..采用高耐电强度气体12、怎么防止污闪:调整爬距增大泄漏距离,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扫,喷涂涂料,采用半导体釉绝缘子13、绝缘子的污闪机理:污秽绝缘子受潮后,含在污秽层中的可溶性物质便逐渐溶于水中成为电解质,在绝缘子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导电薄膜。

污层的表面电导比干燥时可能增大几个数量级,绝缘子的泄漏电流相应剧增。

在铁脚附近,因直径很小,故电流密度很大,发热最甚。

先是在靠近铁脚的某处形成局部烘干区,由于被烘干,该区域表面电阻率大增,迫使原来流经该区的电流转移到该区两侧的湿模上去,使流经该区电流密度增大,加快了湿模的烘干过程,这样发展下去,在铁脚的四周很快形成一个环形烘干带。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要点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要点

第一章电介质的电气强度1.1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高压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以及其他复合介质。

2.气体放电是对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3.电离:指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

4.带电质点的方式可分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分级电离。

5.带电质点的能量来源可分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光电子发射、强场发射、热电子发射。

6.带电质点的消失可分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的复合。

7.附着: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也可能发生电子附着过程而形成负离子。

8.复合:当气体中带异号电荷的粒子相遇时,有可能发生电荷的传递与中和,这种现象称为复合。

(1)复合可能发生在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称为电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一个中性分子;(2)复合也可能发生在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称为离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两个中性分子。

9.1、放电的电子崩阶段(1)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的不同特点宇宙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的射线会使气体发生微弱的电离而产生少量带电质点;另一方面、负带电质点又在不断复合,使气体空间存在一定浓度的带电质点。

因此,在气隙的电极间施加电压时,可检测到微小的电流。

由图1-3可知:(1)在I-U 曲线的OA 段: 气隙电流随外施电压的提高而增大,这是因为带电质点向电极运动的速度加快导致复合率减小。

当电压接近 时,电流趋于饱和,因为此时由外电离因素产生的带电质点全部进入电极,所以电流值仅取决于外电离因素的强弱而与电压无关。

(2)在I-U 曲线的B 、C 点:电压升高至 时,电流又开始增大,这是由于电子碰撞电离引起的,因为此时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已积累起足以引起碰撞电离的动能。

电压继续升高至 时,电流急剧上升,说明放电过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时气隙转入良好的导电状态,即气体发生了击穿。

(3)在I-U 曲线的BC 段:虽然电流增长很快,但电流值仍很小,一般在微安级,且此时气体中的电流仍要靠外电离因素来维持,一旦去除外电离因素,气隙电流将消失。

高电压技术复习总

高电压技术复习总

一:填空题1.电离是指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过程。

2.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的方式。

3.气体发生放电时,除不断形成带电质点的电离过程外,还存在相反的过程,即带电质点的消失过程,则带电质点的消失情况有: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的复合4.新电子在向阳极行进过程中会发生碰撞电离,产生两个新电子,电子总数增加到4个。

第三次碰撞增加到8个,即按几何数不断增加,因此将这一剧增的电子流称为:电子崩5.自持放电的条件为:r(ead-1)=1或read=16.汤逊放电理论的适用范围低电压、pd较小。

7.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

8.在均匀电场中的击穿,若电极布置称,则无<有,无>击穿极性效应,当间隙距离d在1到10cm范围内时,击穿强度比约等于30kv/cm。

9.由于高场强下电极性不同,空间电荷极性不同,对放电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就造成不同极性的高场强电极的电晕起始电压的不同以及间隙击穿电压的不同,称为极性效应。

10.解决电晕放的途径是限制导线的表面场强,最好解决方法是采用分裂导线。

1.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于不同极性的标准雷电波形可表示为+1.2|50us或-1.2|50us 。

2.空间电荷对原电场有畸变作用。

3.沿整个固体绝缘表面产生的放电称为闪络。

4.输电线路采用钢化玻璃绝缘子是由于它具有损坏后自爆的特性。

5.引入固体介质的闪络电压比气体的闪络电压低。

6.具有强垂直分量时的沿面放电对绝缘的危害比具有弱垂直分量时的沿面放电对绝缘的危害大。

7.出现滑闪放电的条件: 电场必须有足够的垂直分量, 电场必须有足够的水平分量,电压必须是交变的。

8.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划分污秽等级的方法是等值盐密法。

9.采用高电气强度气体 SF6 可削弱气体中的电离强度。

10.石蜡的闪络电压比电瓷高,因为石蜡具有憎水性质。

1.液体电介质有矿物绝缘油、合成绝缘油、植物油三大类。

高电压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电压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电压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电压技术概述
高电压技术是研究电压等级在数千伏以上电力系统及其设备的技术科学。

它涉及电力的产生、传输、分配与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设备和安全措施。

基本概念
- 电压等级:表示电气系统中使用的电压范围。

常见的高电压等级包括10kV、35kV、110kV等。

- 绝缘:指用于隔离导电部分,防止电流泄漏的材料或结构。

- 接地:将电气设备的非载流金属部分与大地相连,以确保人员安全和设备保护。

高压设备
- 变压器:用于升高或降低交流电压的设备,核心部件为铁心和线圈。

- 断路器:能在正常或故障条件下断开电路的开关设备。

- 绝缘子:支撑导体并实现其对地绝缘的器件,有悬垂式和支柱式两种。

高电压测试
- 介电强度测试:检查材料或设备在高电压作用下的绝缘性能。

- 局部放电测试:检测和评估设备在高电压下局部放电活动,以预防潜在故障。

安全措施
- 防护距离:根据电压等级设定的安全距离,以防电击事故。

- 个人防护装备:包括绝缘手套、绝缘鞋、护目镜等,用于保护操作人员。

- 警示标识:明确标示高压危险区域,提醒人员注意安全。

高电压应用
- 输电线路:远距离高效传输电能的重要途径。

- 电力变压器:连接不同电压级别网络的关键设备。

- 电力系统保护:确保电网稳定运行和设备安全的技术和装置。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对高电压技术有一个基础而全面的认识。

务必牢记安全第一,正确使用和维护高电压设备,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和可靠运行。

高电压总复习PPT课件

高电压总复习PPT课件
➢气隙中一旦形成流注,放电由空间光电离自行维持
❖ 自持放电条件:
-
10
四、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 1.极性效应:
由于高场强电极极性的不同,空间电荷的极 性也不同,对放电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就 造成了不同极性的高场强电极的电晕起始电 压的不同,以及间隙击穿电压的不同。
➢判断极性:极性取决于曲率半径小的棒极的 电位符号;电极形状相同时,取决于不接地 棒极的电位。
-
14
六、其他内容
❖ 1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
海拔高度的影响: UKa UP
1
Ka
1.1H1
04
❖ 2.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改善电场分布;改变气体的状态和种类
❖ 3.沿面放电及防污对策
-
15
Ⅱ 液体和固体的电气强度
❖ 一、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 1.极化类型和极化特点 ➢ 2.液体和固体的电导类型 ➢ 3.电介质的损耗
➢ 3.容升效应
容量 PSwCU21 0 9kVA
-
32
❖ 容升效应:在通过试验变压器施加工频高压 时,往往在容性试品上产生“容升”效应, 也就是说实际作用到试品上的电压值会超过 按变比高压侧所应对应输出的电压值。试品 的电容及试验变压器的漏抗越大,容升效应 越明显。
-
33
自耦式串级变压器
T3
T2
❖ 2.自持放电
当U>Uo时,电流剧增,气隙中的电离过程只 靠外施电压就可以维持,不再需要外部电离 因素,称自持放电。
-
5
二、汤逊理论
❖ 实质:放电的主要原因是电子碰撞电离,二次电子 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溢出电子,溢出电子是 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讲解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讲解

1 工频高电压试验
工频高电压的产生 通常采用高压试验变压器或其串级装置来产生。
对电缆、电容器等电容量较大的被试品,可采用
串联谐振回路来获得试验用的工频高电压。
工频高压装置是高压试验室中最基本的设备,也
是产生其他类型高电压的设备基础部件。
高压试验变压器的特点 试验变压器本身应有很好的绝缘,但绝缘裕度 小,试验过程中要严格限制过电压。 试验变压器容量一般不大 外观上的特点:油箱本体不大而其高压套管又 长又大。 试验变压器与连续运行时间不长,发热较轻, 因而不需要复杂的冷却系统。 漏抗大,短路电流较小,可降低机械强度方面 的要求,节省制造费用。
静电电压表
静电电压表测交流时为其电压有效值,测带脉动的直 流时近似为其平均值。 静电电压表不能用于测量冲击电压。 静电电压表的内阻很高,在测量时几乎不会改变被测 试样上的电压 大气中工作的高压静电电压表量程上限在50250kV;SF6气体中可达500-600kV。更高的电压需配合分 压器使用

在直流高压下,局部放电较弱,不会加快有采 购绝缘材料的分解或老化变质,一定程度具有非 破坏性试验的性质。 直流电压下,绝缘内的电压分布由电导决定, 因而与交流运行电压下的电压分布不同,所以交 流电气设备的绝缘考验不如交流耐压试验那样接 近实际。

3 冲击高电压试验
研究电气设备在运行中遭受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 压的作用时的绝缘性能。
基本原理:并联充电,串联放电
内绝缘冲击耐压试验
电气设备内绝缘的雷电冲击耐压试验采用三次 冲击法,即对被试品施加三次正极性和三次负极 性雷电冲击试验电压。(1.2/50us全波)。 对变压器和电抗器类设备的内绝缘,还要进行 雷电冲击截波(1.2/2~/2-5us)耐压试验,其对绕 组绝缘(特别是纵绝缘)的考验往往更加严格。

高电压技术复习总结

高电压技术复习总结

二: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1 电介质的极化①概念: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束缚电荷的弹性位移和偶极子的转向位移现象,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②效果:消弱外电场,使电介质的等值电容增大。

电介质极化种类及比较极化类型产生场合所需时间能量损耗产生原因电子式极化任何电介质10-14~10-15S无束缚电子运行轨道偏移离子式极化离子式结构电介质10-12~10-13S几乎没有离子的相对偏移偶极子极化极性电介质10-10~10-2S有偶极子的定向排列夹层极化多层介质的交界面10-1S~数小时有自由电荷的移动2.电介质的介电常数:气体:①一切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都接近于1。

②任何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影响都很小。

3.电介质的电导(了解):①与金属电导的本质区别:金属导电的原因是自由电子移动;电介质通常不导电,是在特定情况下电离、化学分解或热离解出来的带电质点移动导致。

②气体电导:自由电子、正离子、负离子,液体电导:杂质电导、自身离解,固体电导:杂质、离子。

③与温度关系:温度升高时,液体介质的黏度降低,离子受电场力作用而移动时所受的阻力减小,离子的迁移率增大,使电导增大;另一方面,温度升高时,液体介质分子热离解度增加,这也使电导增大。

4:损耗:①概念:在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由于电导引起的损耗和有损极化(如偶极子极化、夹层极化等)引起的损耗,总称为电介质的损耗。

②③损耗功率的表达式:rεεε=δωδCtgUtgUIUIPCR2===三:气体放电的物理过程:1. 气体中带电介质的的产生和消失:①单位行程中的碰撞次数Z 的倒数λ即为该粒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②电离的几种形式:(1)光电离:发生空间光电离的条件为光子的能量应不小于气体的电离能。

(2)撞击电离:主要是电子碰撞电离。

原因:1.电子小,自由程长,可以加速到很大的速度。

2.电子的质量小,可以加速到很大。

(3)热电离 :(4)表面电离 :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需要一定的能量,称为逸出功。

高电压技术考试复习知识点

高电压技术考试复习知识点

高电压技术考试复习知识点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1. 原子的电离:中性原子在外界因素作用下,获得足够大的能量,可使原子中的一个或几个电子完全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形成自由的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

2. 电离的条件:原子从外界获取的能量大于原子的电离能。

3. 气体原子电离的因素:电子或正离子与气体分子的碰撞、各种光辐射、高温下气体的热能。

4. 电离的形式:碰撞电离、光电离、热电离、表面电离(外界电离因素作用,电子从电极表面释放)。

5. 去电离过程:即带电粒子消失的过程,带电粒子从电离区消失,或者削弱其产生电离。

带电离子的运动、扩散、复合以及电子的附着作用都属于这样的作用。

6. 带电粒子的扩散:带电粒子不断从高浓度区域移向低浓度区域,使各种带电粒子浓度变得均匀的现象。

是由于热运动造成的。

7. 气体放电分类:自持放电与非自持放电。

8. 自持放电:由天然辐射作用产生电离形成正离子和电子,在高电场作用下,电子加速碰撞气体分子,产生新的电子和离子,电离过程像雪崩一样发展,称为电子崩。

正离子撞击阴极又产生新的电子崩,即使外界不传给起始电子,放电过程能持续下去的现象。

不需要其他任何外加电离因素而仅由电场的作用就能维持的放电。

9. 汤逊理论:当外加电压足够高时,一个电子从阴极出发向阳极运动,由于碰撞游离形成电子崩,因碰撞游离而产生的新的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并撞击阴极,至少能从阴极表面释放出一个有效电子,以弥补原来那个产生电子崩并进入阳极的电子,则放电达到自持放电的过程。

10. 汤逊理论适用范围:均匀电场、低气压、Pd 较小的条件下在放电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

11. 汤逊放电理论实质: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所逸出的电子是否能够接替起始电子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12. 流注理论:解决汤逊理论不能解释的在高气压、Pd 大时的放电外形(具有分支的细通道,而按汤逊理论,整个电极空间连续进行)、放电时间(实测时间比计算值小得多)、击穿电压(击穿电压计算值与实验值不一致)、阴极材料(击穿电压与材料无关)等问题,并在总结这些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形成。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

1.1带电粒子的产生与消失电离:产生带电粒子的物理过程。

电力能:电力过程所需要的能量。

原子的激发(激励):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气体原子获得外加能量时,一个或若干个电子有可能转移到离核较远的轨道上去的现象。

带电粒子的产生:碰撞电离(有碰撞引起的电离)光电离(由光辐射引起的气体原子或分子电离的现象)热电离(气体在热状态下引起的电离过程)表面电离(气体中的电子也可以由电场作用下的金属表面发射出来)。

这三种形式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只是各种电离形式表现出的强弱不同。

空间电离:气体在间隙空间里带电粒子的产生过程。

逸出功:从金属电极表面发射电子需要的一定的能量。

去电离过程:当气体中发生放电时,与不断产生带电粒子的电力过程相反的过程。

气体去电离的基本形式:漂移(带电粒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消逝于电极面形成的回路电流,从而减少了气体中的带电粒子的现象)、扩散、复合、(吸附)。

1.2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均匀电场:在电场中,电场强度处处相等。

汤逊放电理论实验条件:均匀电场、低气压、短间隙。

自持放电:仅由电场的作用就能自行维持的放电。

非自持放电:需要外界电离因素才能维持的放电。

起始放电电压:放电由非自持转为自持的临界电压。

起始放电场强:起始放电电压对应的场强。

汤逊自持放电条件:电子碰撞电离形成电子崩是气体放电的主要过程,而放电是否由非自持转为自持,则取决于阴极表面是否释放出了二代电子。

光电离。

书图1.2巴申曲线:放电电压与放电距离d和气压p的乘积的曲线,呈U型。

巴申定律:高气压或真空都可提高击穿电压,工程上已广泛使用。

正流注:当外加电压较低时,电子崩需要整个间隙才能形成流注,这种流注是由阳极向阴极发展的。

负流注:外加电压高于击穿电压,流注由阴极向阳极发展。

流注放电理论:解释高气压长间隙以及不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现象。

1.3不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气体放电特征:稍不均匀电场的间隙击穿前看不到放电迹象,一旦出现自持放电,便立即导致整个间隙的击穿;极不均匀电场当外加电压达到某一临界时间时,首先出现电晕放电现象,当外加电压进一步增大时,电晕区也随之扩大,但气隙依然保持其绝缘状态没有被击穿。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1气体分子的电离:碰撞电离,光电离,热电离金属的表面电离:正离子碰撞阴极,光电效应,强场发射,热电子放射2.气体中带电粒子的消失有中和,扩散,消失于电极3,电子的迁移率大于离子的4.由非自持放电转入自持放电的电压为起始电压5.汤森德放电理论认为碰撞电离和正离子碰撞阴极造成表面电离是主要电离形式,可以解释Pd较小时,温度不变时的击穿现象6.汤森德理论具体内容:放电始于有效电子通过碰撞电离形成电子崩,通过正离子碰撞阴极产生二次电子,若满足自持条件则击穿7.采用抽成真空或加大气压来提高气隙击穿电压的是巴申定律。

巴申定律是指均匀电场的击穿电压是气体压力和电极距离的乘积的函数。

8.汤逊理论(辉光放电)和流注理论(火花放电)在描述气体放电击穿过程有以下几个不同方面,放电外形,放电时间,击穿电压,阴极材料影响9.流注放电理论认为自持放电的主要因素是电子碰撞电离,空间光电离,空间电荷畸变电场。

10.正极性电晕起始电压高于负极性,为极性效应。

负极性击穿电压高于正极性。

长间隙的平均击穿电压远低于短间隙(先导放电)11.长间隙放电大致为电晕,先导,主放电不太长间隙放电主要为电子崩,流注和主放电12.负极性雷分为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13.雷电流波前时间:1~5us,半峰值时间:20~100,防雷保护中常采用的波形:2.6/50第二章1.气体的冲击电压击穿时间由升压时间,统计时延,放电发展时间组成,放电时延为统计时延加放电发展时间2.作用在气隙上的电压有持续作用电压(直流电压和工频电压),非持续作用电压(雷电冲击电压和操作冲击电压3.U50%与持续作用电压下击穿电压之比为冲击系数4.间隙的伏秒特形状取决于电极间的电厂分布5.稍不均匀电场间隙:球球,球板,同轴圆柱。

影响稍不均匀电场击穿电压因素:电场结构,大气条件,临近效应,照射效应6.极不均匀电场中影响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为间隙距离。

雷电冲击电压下棒板间隙有明显的极性效应。

完整版高电压技术复习总结

完整版高电压技术复习总结

)气体放点的基本物理过程(这章比较重要,要记得知识点很多,要认真看第2章(··”······在第二章标题下面有一句话“与固体和液体相比·电离是需要能量的,所需电离是指电子脱离原子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正离子的过程.1.)表示eV表示,也可用电离电位Ui=Wi/e能量称为电离能Wi(用电子伏电离方式可分为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根据外界给予原子或分子的能量形式的不同,2.(最重要)和分级电离。

阴极表面的电子溢出:3. 倍金属表面逸出功。

:正离子位能大于2(1)正离子撞击阴极:用能量大于金属逸出功的光照射阴极板。

光子的能量大于金属逸出功。

)光电子发射(26(高真空中决定性)V/cm)强场发射:阴极表面场强达到10(3 :阴极高温)热电子发射(4 4.气体中负离子的形成:(电也有可能发生电子附着过程而形成负离子,并释放出能量电子与气体分子或原子碰撞时,。

电子亲合能的大小可用来衡量原子捕获一个电子的难易,越大则越易形成负离子亲合能)子。

,其分子俘获气体含F负离子的形成使自由电子数减少,因而对放电发展起抑制作用。

SF6电子的能力很强,属强电负性气体,因而具有很高的电气强度。

5.带点质点的消失::带电质点从浓度较大的区域向浓度较小的区域的移动,使带电质点)带电质点的扩散(1 浓度变得均匀。

电子的热运动速度高、自由行程大,所以其扩散比离子的扩散快得多。

:带异号电荷的质点相遇,发生电荷的传递和中和而还原为中性质点)带电质点的复合2(这种带电质点复合时会以光辐射的形式将电离时获得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复合。

光辐射在一定条件下能导致间隙中其他中性原子或分子的电离。

气体间隙中电流与外施电压的关系:6.因为带电流随外施电压的提高而增大,第一阶段:电质点向电极运动的速度加快复合率减小:电流饱和,带电质点全部进入电极,电第二阶段流仅取决于外电离因素的强弱(良好的绝缘状态)电流开始增大,由于电子碰撞电离引起第三阶段:电子崩的电流急剧上升放电过程进入了第四阶段自持放电:一个新的阶段(击穿)时的放电是非自持放电。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高电压技术是电气工程中的重要领域,它涉及到高电压的产生、传输、测量和保护等方面。

对于理解和应用高电压技术,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简要介绍高电压技术的复习资料,以期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基础知识篇高电压技术的基础知识篇主要包括电场与电势、电荷、电介质、几何模型和等效电路等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是理解和解决高电压问题的基础。

建议学习者可以查阅相关教材,例如《高压技术实验教程》、《高压技术基础》等。

二、设备与技术篇高电压技术的设备与技术篇主要包括高压发生器、变压器、高压开关、避雷器、绝缘材料和监测与诊断技术等方面。

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正确应用和操作至关重要,关系到高电压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性。

针对这方面的学习,建议阅读《高电压技术手册》、《高压技术设备与技术》等教材。

三、工程应用篇高电压技术的工程应用篇主要包括输电线路、变电站、电力电子设备、高压绝缘测试和防雷等领域。

这些应用是高电压技术的主要实践对象,涉及到极为复杂的电气系统和设备。

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学习相关的案例分析和仿真实验,并了解最新的工程进展。

推荐的参考书籍包括《高压工程案例解析》、《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和《高压绝缘技术与设备》等。

四、安全管理篇高电压技术的安全管理是学习和应用高电压技术的重要环节。

在操作高电压设备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规程和标准,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

这部份的复习资料可以参考相关的安全手册和规章制度,例如《高压电设备安全操作规程》、《高压工程安全管理手册》等。

总之,高电压技术的复习资料需要涵盖理论知识、设备技术、工程应用和安全管理等方面。

对于初学者和已经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学习者来说,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大高电压技术学习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和概念解释1、电介质:电气设备中作为绝缘使用的绝缘材料。

2、击穿:在电压的作用下,介质由绝缘状态变为导电状态的过程。

3、击穿电压:击穿时对应的电压。

4、绝缘强度:电介质在单位长度或厚度上承受的最小的击穿电压。

5、耐电强度:电介质在单位长度上或厚度所承受的最大安全电压。

6、游离:电介质中带电质点增加的过程。

7、去游离:电介质中带电质点减少的过程。

8、碰撞游离: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碰撞中性分子产生的游离。

9、光游离:中性分子接收光能产生的游离。

10、表面游离:电极表面的电荷进入绝缘介质中产生的游离。

11、强场发射:电场力直接把电极中的电荷加入电介质产生的游离。

12、二次电子发射:具有足够能量的质点撞击阴极放出电子。

13、电晕放电:气体中稳定的局部放电。

14、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放电时间:击穿时间+统计时延+放电形成时延15、统计时延:从间隙加上足以引起间隙击穿的静态击穿电压的时刻起到产生足以引起碰撞游离导致完全击穿的有效电子时刻。

16、放电形成时延:第一个有效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碰撞游离形成流注,最后产生主放电的过程时间。

17、50%冲击放电电压:冲击电压作用下绝缘放电的概率在50%时的电压值。

18、沿面放电:沿着固体表面的气体放电。

19、湿闪电压:绝缘介质在淋湿时的闪络电压。

20、污闪电压:绝缘介质由污秽引起的闪络电压。

21、爬距:绝缘子表面闪络的距离。

22、极化: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对外呈现电极性的过程。

23、电导: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导电的过程。

24、损耗:由电导和有损极化引起的功率损耗。

25、老化:电力系统长期运行时电介质逐渐失去绝缘能力的过程。

26、吸收比:t=60s和t=15s时的绝缘电阻的比值。

27、过电压:电力系统承受的超过正常电压的。

28、冲击电晕:输电线路中由冲击电流产生的电晕。

29、雷暴日:一年中听见雷声或者看见闪电的天数。

30、雷暴小时:一年中能听到雷声的小时数。

31、地面落雷密度:每平方公里每雷暴日的落雷次数。

32、耐雷水平:雷击输电电路不引起绝缘闪络的最大的雷电流幅值。

33、雷击跳闸率:每百公里线路每年在雷暴日为40天的标准条件下由雷击引起的跳闸的次数。

34、击杆率:雷击事故中雷击塔顶的次数与雷击输电线路的总次数之比。

35、绕击率:雷击绕过避雷线击中导线的概率。

36、建弧率:线路中绝缘由冲击闪络变为工频闪络的概率。

37、进线段:输电线路中距离变电站1—2公里的线段。

二、简答1、采用高电压输电的优点。

①提高系统的输电能力②增加输电距离③降低线路功率损耗④降低电网传输单位容量的造价。

2、汤森德理论和游离的条件。

汤森德理论:①电子碰撞游离产生电子崩的过程是气体放电的主要过程②二次放射是气体自持放电的必要条件。

游离条件:运动质点所具有的总能量一定要大于被撞质点在正常状态下的游离能。

3、巴申定律。

气体的放电电压是气体间隙距离和气体相对密度乘积的函数U f=f(δ·s)。

4、在多介质绝缘结构中极化和电场分布的关系。

电场分布的静向分量与绝缘的相对介质常数成反比。

5、在交流作用下固体介质中电流有哪些成分?直流电压作用下电流又是如何变化的?①有损极化电流②无损极化电流③电导电流直流电压作用的一瞬间三种电压都存在,当到达稳态时只存在电导电流。

6、固体介质的击穿形式。

①电击穿:由于电场力作用发生碰撞游离破坏介质晶格形成电通道。

②热击穿:由固体内部热不稳定造成的击穿。

7、高压试验的分类和实验原则。

①非破坏性试验②耐压试验原则:①两个实验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绝缘缺陷的实验,两者相互补充②检测性试验与击穿电压之间没有函数关系所以耐压试验是不可替代的③耐压试验对设备有一定的损害所以要先进行检测性试验,没有缺陷后再进行耐压试验。

8、冲击电压发生器获得高电压的方法。

多级电容的并联充电然后串联放电。

9、过电压的分类和系统电压的关系。

①外部过电压②内部过电压(操作过电压、谐振过电压)外部过电压和系统电压之间没有关系内部过电压和系统电压的等级有关。

10、内部过电压的实质。

电力系统中的储能原件由于各种操作从一个稳态到达另一个稳态的过程中产生的振荡电压就是内部过电压。

11、电压波和电流波在线路传播的特点和实质。

电压波和电流波在线路传播是相伴而行的统一体,电压波和电流波的传播就是电磁能的传播或者电磁波的传播。

12、波阻抗与集中参数电阻的区别。

①物理意义上的不同波阻抗是指同方向传播的电压波与电流波之间的数量关系当波通过分布参数的波阻抗时以电磁能形式把能量保持在线路周围,而通过集中参数电阻时则消耗在电荷内②波阻抗加正负表示波阻抗的方向③线路中的波阻抗只与单位长度上的参数有关与长度无关④当线路中存在两个方向的波相遇时电路中的总电压与总电流之比不等于波阻抗。

13、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关系。

电场能=磁场能14、波在节点折返射的实质。

波通过参数激变的节点发生电压波和电流波的重新分布或电磁能的重新分布。

15、彼得逊等值电路的等效方法及适用范围。

①把入侵波的电压的两倍作为等值电路电压源的电动势②把分布参数的波阻抗看场集中参数的波阻抗然后连接在一起。

适用范围:①入侵波必须按照分布参数的线路传播而来②和线路一相连的线路中只能有一个可拆分的电压波或电流波。

16、冲击电晕对波过程的影响。

①使波形发生改变幅值减小②波速和波阻抗减小③是导线的耦合系数增加。

17、线路中两个方向的波相遇时的基本规律。

算数叠加规律18、电压波和电流波符号的定义。

电压波:①在线路中正电荷的传播产生的电压波是正的电压波②在线路中负电荷的传播产生的电压波是负的电压波。

电流波①线路中正电荷沿X正方向传播产生的电流波是正的电流波②负电荷沿X正方向传播产生的电流波是负的电流波③正电荷沿X反方向传播产生的电流波是负的电流波④负电荷沿X反方向传播产生的电流波是正的电流波。

19、避雷线在输电线中的作用。

①当雷击杆塔时起分流作用降低杆塔上的雷电流②防止雷直接击到杆塔上③对感应雷起耦合作用。

20、变电站独立避雷针距离设备的距离和接地体距主接地网的距离。

变电站独立避雷针距离设备的距离不小于5m接地体距主接地网的距离不小于3m。

21、三绕组变压器的特殊保护。

当三绕组变压器高中压绕组运行而低压绕组停运时应在低压侧加装避雷器保护防止高中压绕组出现过电压。

三、论述1、用汤森德理论简述低气压小气隙的击穿过程。

随着电压升高电子在电场力下加速撞击中性分子发生碰撞游离,是升压的时间。

随着电子崩的发展他的正电荷和电子数量成正比增加是发展阶段。

随着加电压的进行正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也加速,当获得的能量足够大时产生二次电子发射,新的电子代替出事电子参与电子崩自持放电开始。

2、用汤森德理论解释长间隙高气压情况下气隙的击穿有哪些和实际观测不同?为什么?(1)汤森得理论解释的气体的放电时间比实际的放电时间长(2)汤森德理论解释的气体放电条件是和阴极表面材料有关实际观测试没有关系的(3)放电形式不同汤森德理论解释的放电是充满间隙空间的放电,实际观测是值差的树状放电。

为什么:因为汤森德;理论没有考虑到空间电荷累积而造成的电厂的激变。

3、伏秒特性曲线的制作。

当击穿发生在波前时击穿电压以击穿时的电压值计,当击穿发生在波后时击穿电压以对应电压的峰值计,,击穿时间以击穿的时刻计,用统计的方法绘制成曲线4、巴申定律对气体在气体相对密度和间隙距离变化下的放电电压变化曲线的解释。

(1)δ不变s增大必须增大外施才能产生碰撞游离,当s很小时碰撞游离的概率已经很高s继续减小电子碰撞中性分子的概率减小所以必须升高外施电场才能保持击穿(2)s 不变δ增加电子自由行程变短相邻两次碰撞之间电子积累足够动能产生碰撞游离的概率减小所以升高外施电压。

δ很小时碰撞游离的概率增加的影响不再抵消碰撞游离次数减小作用,为保持一定数量的带电质点所以必须增加外施电场。

5、用流注理论简述高气压长气隙的击穿过程。

随着电子崩的发展,空间上积累大量的正离子和少量的负离子,电子很快进入阴极,造成电场的激变,电场强度弱的地方正好是正负离子混合的区域,很容易产生负荷,发光产生光游离,带来的电子替代原来的电子,形成二次电子崩或多次电子崩汇合形成流注接通正负两极,最终形成击穿。

6、解释不均匀电场中短间隙中短间隙的放电现象。

①棒极带正电位时,棒极附近强场区内的电晕放电产生的电子达到棒极后即被中和,而正离子速度慢暂被留在棒极附近,正电荷消弱棒极附近的电场强度而加深了气隙身处的电场强度,容易使气隙深处产生二次电子崩,与初崩汇合成流注。

流注产生的空间电荷总是加强前方电场,发展是连续的速度很快的,与副极性比击穿电压低。

②棒极为负极性时,电子崩的发展比正极性时困难。

初崩留下的正电荷加强了负棒极附近电场,但消弱了气隙深处的空间电场,流注向前发展受到抑制只有再生高电压等待初崩中向阴极发展的正流注完成,才能产生新的电子崩,形成负流注。

负流注的发展是阶段性的,击穿所需电压要高得多。

③无论正流注负流注,发展到对面电极时整个间隙就被充满了正负电荷,具有较大导电性的通道所穿过。

在电压源的作用下流注中的带电质点继续加速获得能量,使流注中带电质点浓度增加,通道温度和电导增大,完全失去绝缘能力,气隙击穿就完成了。

7、在曲率半径小的电极上加屏蔽的作用。

提高电场的均匀程度,靠屏蔽电极的沿面效应等效的增加了曲率半径小的电极吃寸减小了曲率半径小的电荷,提高了放电电压。

8、不均匀电场的气体间隙中(油)加极间屏障作用。

不均匀电场中局部放电产生电荷在两极间运动被极间屏障阻挡电荷均匀分布在屏障上提高了电场的均匀程度提高放电电压。

油中增加绝缘屏障阻挡杂质小桥接通电极,减小杂质小桥的电导电流,提高放电电压。

9、采用高气压提高气体击穿电压的机理。

采用高气压就是提高气体的相对密度,气体的相对密度增加电子碰撞中性分子的距离减少,碰撞前累积的动能减小使碰撞游离发生困难,提高了气体的击穿电压。

10、采用高真空提高气体击穿电压的机理。

采用高真空是改变了击穿条件,使气体的击穿由碰撞游离变为强场发射,强场发射所需要的电场强度大,从而提高了电场的击穿电压。

11、采用高强度气体提高气体击穿电压的机理。

采用高强度气体使气体的分子结合能增大,发生碰撞游离的条件是是电子碰撞之前所累积的动能大于分子结合能的时候产生碰撞游离,使碰撞游离困难提高了气体的击穿电压。

12、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出现沿面闪络?为什么?当绝缘子表面有污秽,由于天气不良(毛毛雨、雾等)污秽淋湿而没有冲掉的情况下最容易出现边沿闪络。

13、为什么用测试介质损失角正切值的方法来反应绝缘的损耗特性而不直接测试功率损耗?①绝缘的功率损耗很小很难直接测量②功率损耗和绝缘介质的体积有关,同材料不同体积的的设备所测的功率损耗么有可比性③功率损耗和所加的电压有关,不能完全保证每次所加的电压值完全相等所以所测值没有可比性④介质损失角的正切值和功率损耗成正比可以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