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读来才知什么是忧国忧民,家国情怀

合集下载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现实主义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关爱。

1. 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例如他的名篇《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破败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三吏》、《三别》等作品,更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动荡,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忠诚报国的信念:
杜甫忠诚于国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

”这里,诗人通过对春雨的赞美,传达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期待。

3. 民生关怀的情怀:
杜甫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厚关爱,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一个简陋的茅屋,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在《佳人》中,诗人通过对佳人的赞美,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成就的重要来源。

杜甫忧国思家的诗句

杜甫忧国思家的诗句

杜甫忧国思家的诗句杜甫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家庭生活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杜甫表达忧国思家的诗句: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分裂和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同时体现了对家国天下的忧虑。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因感伤时局而流泪,与家人离别则心惊肉跳,表达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书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和离别的忧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因忧虑国事而愁白了头发,几乎无法插簪,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月夜忆舍弟》这句诗描绘了边疆的秋天,戍鼓声中断了人们的行路,诗人思念远方的家人,表现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

6.“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书的渴望,以及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和离别的忧虑。

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家人的深深忧虑和挂念。

8.“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这句诗描绘了新春佳节家家户户挂上新的桃符的喜庆气氛,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家书抵万金,四海飘零暮。

”——《哀王孙》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家庭离散的痛苦和无奈,对家书的渴望以及对家人安危的深深忧虑。

10.“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归隐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因长期战乱与亲人失去联系的痛苦。

11.“故人音书何至绝,衡阳雁去无留意。

”——《登高》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因战争阻隔而无法传递信息的痛苦。

12.“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1. 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杜甫则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注和关怀。

2. 忧国忧民主题的常见元素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常见元素,这些元素帮助解析他的忧国忧民思想:a. 宏观政治局势例如,《泊船瓜洲》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等问题;《悯农》则反映了农民苦难与社会不公。

b. 灾害与战乱的影响灾害和战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而杜甫通过描绘这些场景来表达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感同身受之情。

例如,《黄河大泛》、《登高》等。

c. 心系普通百姓杜甫十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他通过描写农民、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对他们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憎恶社会不公。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

d. 对治理者的期望与批评杜甫对政府官员常有期望,但也能客观地指出其中问题。

他希望政府能解决国家困境、改善民生,并以此为启示呼吁他人关注国家大事。

例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阑》。

3.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意义杜甫以雄浑深沉的语言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他不仅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还体察到其中根源,深入剖析决策未及导致后果。

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引起了当时文人士绅和后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学习。

这些诗作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安定与稳定,并时刻保持警觉,追求公平正义、关怀他人,以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4. 结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等问题。

这些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后世文化界的学习对象。

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困境,并从中汲取启示,为共同建设美好社会而努力。

注意:以上内容根据题目需求进行编写,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排版。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沉的家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歌中,他表达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展现了一个真挚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首先,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家园的热爱。

他曾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四句诗表现了杜甫对家乡山河的喜爱和对美景的向往。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色,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其次,杜甫的诗歌中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感到十分愤懑,他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谴责和对国家衰败的忧虑。

例如,在《黄河大合唱》一诗中,他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四句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的期待和对政治改革的呼唤。

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评,呼吁政府重视民生,改善国家状况。

最后,杜甫的诗歌中还表现出他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战争和灾难带来的痛苦和困境。

例如,在《春望》一诗中,他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四句诗描绘了杜甫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困境的关切。

他关注人民的疾苦,呼吁社会关心弱势群体,为人民谋福祉。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家国情怀。

他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展现了一个真挚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感情的宣泄,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给人们以启迪和鼓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古诗

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古诗

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古诗诗是以具有乐感的语言借助意象抒写情思和美的艺术。

诗是艺术,诗是语言艺术,诗是抒写情思的艺术,诗也不妨是惟美的艺术,诗是借助意象表现的,诗的语言是具有乐感的。

今天本店铺就与大家分享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古诗,仅供大家参考!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古诗11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3出塞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古诗21示儿陆游〔宋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杜甫山水诗《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山水诗《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山水诗《登岳阳楼》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品简介】《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作品原文】登岳阳楼——[唐]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县城西门上,下临洞庭湖,是游览胜地。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写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

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国、楚国两、地,在我国东南一带,即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

吴国位于洞庭湖东,楚国位于洞庭湖西,所以说吴、楚之地好像被洞庭湖分作两半。

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

无一字:没有一点消息。

有孤舟:此时诗人一家一直在船上过着漂流的生活,所以说只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战争还没停止,指当时吐蕃一再入寇,郭子仪率兵驻守奉天。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指北方边境。

凭轩:倚在窗前。

轩,窗。

涕泗(sì):鼻涕眼泪。

【古诗今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浩瀚的洞庭湖好像把吴、楚东两地在东南边隔开,天地日月仿佛都在湖上荡漾漂浮。

亲戚朋友没有一点消息,年老体弱的我只好带着一家靠着这一叶孤舟任意漂泊。

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仍然没有停息,依在窗前遥望破碎的河山,不禁涕泪潸然。

【杜甫唐诗赏析】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力三年(公元768年)。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杜甫野望原文译文古诗赏析

杜甫野望原文译文古诗赏析

杜甫野望原文|译文|古诗赏析杜甫是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所以他的诗句多透露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怀。

杜甫的诗多读后才有感觉,小伙伴们,要想知道更多关于杜甫诗作野望的介绍资料,可以来看看小编整理的野望原文译文及赏析资料介绍。

《野望》原文唐代: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注释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古诗赏析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

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

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

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杜甫诗歌家国情怀

杜甫诗歌家国情怀

杜甫诗歌家国情怀
杜甫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杜甫的诗歌常常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疾苦的关切,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乱世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的许多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描绘了人民生活的艰辛与痛苦。

例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杜甫写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此诗表达了他对当时战乱频发的局势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他作为流亡者的心情,以及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期待。

此外,杜甫的诗歌还反映了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他以真挚的感情描写了农民、士兵和流亡者的生活境遇,展现了他对他们遭受的困苦的深入洞察。

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杜甫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描绘了军人离乡背井的苦楚,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使人感受到作者在乱世中对家国的忧虑和关切。

杜甫的诗歌中还融入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思考和对政治腐败的批判。

他在一些作品中直接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官员的讽刺。

例如,在《丽人行》一诗中,杜甫写道:“狂夫富贵志,出没随时变。

岂知夫妇心,争奈闭门前。

”这首诗以讽刺的语言揭示了官员的腐败和虚伪,展示了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治腐败的深思。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体现了他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他通过真挚的情感和深入的洞察力,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杜甫的诗歌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一、杜甫与国家之忧1.1 杜甫的国家观•“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王臣未有家,何以忧国忧民乎!”杜甫的爱国情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他对国家的忧虑与关切贯穿于他的诗篇之中。

他为了表达自己深深的爱国之情,常常用壮丽的词句来形容国家的伟大和英雄的气概。

他认为国家的兴衰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他不禁产生了忧国忧民之情。

1.2 杜甫之忧国忧民的诗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祸患常积于忽微,不可胜道亦可胜。

”杜甫笔下的国家之困杜甫的诗歌中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困苦,如安史之乱、黄巢之乱等,这些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在他的诗中,他经常描绘战争的残酷场面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以表达对国家困境的忧虑。

二、杜甫关切的民生问题2.1 杜甫笔下的民生之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关注的人民疾苦杜甫不仅关注国家的兴衰,也关心人民的疾苦。

他常常述说农民的困境,描绘他们贫困的生活和遭受的压迫。

他用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2.2 杜甫担忧的社会问题•“忆昔霓旌下陇亩,宏图灭国略无遗。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杜甫笔下的社会风貌杜甫的诗中揭示了唐朝社会的丑陋和歪曲,他对贪官污吏的弊端表示强烈的不满,揭露了社会上的不公和腐败现象。

他认为社会应当正义公平,并倡导为人民谋福利,反对权贵阶层的剥削和压迫。

三、杜甫的忧国忧民与个人命运的关联3.1 杜甫的个人困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两者皆苦,而反总是我役身。

”杜甫在诗歌中的自省尽管杜甫有着强大的文才和深厚的学问,但他常常陷入贫困和困顿的境地,他为生活所累,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而痛苦不已。

他在诗歌中反思自己的命运和人生的无奈,表达了对自己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3.2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百世携书剑,万里共征程。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充满家国情怀,表达了他对家乡和国家的深深眷恋以及他对时局动荡和社会不公的忧心忡忡。

以下是关于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杜甫诗作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园的热爱。

杜甫出生于陇西,他的诗作中经常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例如他的《登高》一诗中写道:“故人贾淳风尘仆,邅留台下尽频呼。

尽日无人过洞庭,数声归雁在云湖。

”这里描绘了一个无人过洞庭湖、只有几声归雁的景象,表现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的《月夜忆舍弟》中也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故乡明”和之前的“边秋一雁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殷切思念。

其次,杜甫的诗作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心忡忡。

在唐朝晚期,国家动荡,社会不公,大量的流民和战乱导致许多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杜甫的诗中描绘了这些困境,诉说了他对国家疾苦的深深关切。

“悲壮追击苦寒边,万里长征卷八荒。

”在他的《战城南》一诗中,他描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困境。

他的《月夜忆舍弟》中也写到:“土门长波拍宿薪,猎火寒更销金印。

裂石光风交玉碎,沙泥都在争弓歇。

”这些描绘了社会动荡和人民所受的苦难,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同时,杜甫的诗作中透露出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贪官污吏的谴责。

“昔时人物万人摇,惟有慈云岳父遥。

”在他的《月夜忆舍弟》中,他提到了一个受到压迫的普通百姓和一个不屈不挠、廉洁奉公的州官。

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以及对廉洁官员的赞美体现了他对社会和政府的期望。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家国情怀,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贯穿了他的诗歌创作。

他通过描绘社会动荡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对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和对贪官污吏的谴责,表达了他对家园和国家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时局的忧心忡忡。

他的诗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激励着人们对家国忠诚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杜甫之诗忧国忧民

杜甫之诗忧国忧民

杜甫之诗忧国忧民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杜甫是被广大读者认可和喜爱的一位伟大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展现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疾苦的深切关注。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作中选取几首代表作进行分析,探究他的忧国忧民情感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创作时期正值唐朝晚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凸显。

杜甫深知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因此他将自己的忧虑和担忧融入到诗歌写作中,成为了晚唐诗坛上最具社会关怀的诗人之一。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登高》。

诗中杜甫用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开头,这样神秘而独特的开场立刻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一只鸥鸟,杜甫将自然景色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对人类境况的关注与忧虑。

诗中的两句“老去从戎幸未迟,兴来含笑泪如雨”更是将杜甫自己的经历与忧虑融入其中,表达了他对当时国家动荡的担心和忧虑。

其次,我们分析杜甫关于贫困民众的作品《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总结了杜甫兄弟相交的亲情,同时体现出他对贵族腐败和社会不公的忧虑。

诗中的几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认为人生如水般蜿蜒流淌,任何事物都是暂时的。

而最后一句“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则是杜甫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不满,宁愿放下功名利禄,也要过上安逸而自由的生活。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首描写战争惨状的作品《战城南》。

这首诗描绘了战场上悲惨的景象和无辜百姓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心和怨愤。

杜甫用“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来形容在战乱中丧生的人群,用“鞍马劳神黯背寒”来描绘士兵们的辛苦和疲惫。

最后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将作者对战乱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融入其中,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战争的痛切忧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诗歌中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

他用自己善于咏史的才华,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当时局势的担心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他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广泛传播和吟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篇中常常流露出对家国的深深思念和关切之情。

他的诗作中家国情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痛惜乱世:杜甫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晚期的政治动荡时期,社会秩序失序、战乱频繁。

他的诗中常常表达对乱世的痛惜和痛心,如《望岳》中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流天
地外,山色有无中”等句子,表达了他对时局动荡的无奈之情。

2. 怀念故乡:杜甫多次流亡和背井离乡,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比如《月夜忆舍弟》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表现出他怀念舍弟和离开故乡的伤感。

3. 悲叹国家衰落:杜甫对唐朝的衰弱和国家的危机感到非常担忧,他的诗中反映了自己对于国家兴亡和民众疾苦的关切。

比如《登高》中的“明妃曾在河东石,折合归来犹觉新”表达了他对于唐朝昔日荣光的追忆和对国家现状的愤慨。

4. 呼吁君王:杜甫在一些诗作中直接向君王呼吁,希望能够解决国家的危机和民众的困苦。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尊前拟把归期说,欲饮琵琶马上催”,表达了他对君王的期望和苦苦催促。

总而言之,杜甫的诗中充溢着对乱世、故乡、国家的思念和怀念,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真挚之情。

杜甫唐朝诗人的忧国忧民之诗

杜甫唐朝诗人的忧国忧民之诗

杜甫唐朝诗人的忧国忧民之诗杜甫,唐朝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怀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不仅充满了个人的悲愤与苦痛,更是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本文将通过几首杜甫的代表作品,来了解他对忧国忧民的思考和表达。

一、《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对国家沉浸在严重危机中的关切之情。

诗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出国家形势逐渐走向崩溃的景象。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杜甫对于国家前途的忧虑,他乐观地提出了“更上一层楼”的希望,希望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问题,找到挽救国家的办法。

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日生门户,黄金陌上行。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群鸟谁与共,千杯独酌无。

野田黄雀百丈冢,笼中百啭何嘤嘤。

河北输云互相射,家家败走还相随。

《春望》展示了杜甫对国家尤其是唐朝政治腐败的忧虑之情。

杜甫直言不讳地揭示了国家的困境,城市的衰败,人民的苦难和战乱的现状。

他通过描绘家书难寄的情景、昔日贵族居所被百姓夺取的场景、鸟儿被人们追逐的景象等,深刻地表达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不满。

他在诗中拼凑了一连串的画面,使人们感受到了当时国家的凄凉和无助。

三、《战城南》战城南,死亦多,生亦多。

生死啼鸟惊客梦,年年下马看孤臣。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对战乱带来的人民苦难的关注。

他以业已陷入战乱的南都为背景,表达了对无辜百姓生死离别的愤慨。

他通过生死啼鸟惊客梦的形象,以及年年下马看孤臣的场景,表达了对于战争带来的摧残和痛苦的深深牵挂。

这首诗充满了悲愤和对于和平安定社会向往的情感,是杜甫对时局的痛切抨击。

以上所举的几首杜甫的诗作,展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疾苦的深刻关切。

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于国家危机和社会动荡的愤怒和忧虑。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诗犹如一面镜子,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局限和人民的苦难。

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杜甫的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以下是一些具体作品及其阐述:
1. 《登高》:在这首诗中,杜甫登高远望,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忧虑。

他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描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艰难处境。

他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感受,以及对人民的关爱和忧虑。

2. 《春望》:在这首诗中,杜甫描述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话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首诗中,杜甫描述了自己的穷困和无助,但他仍然不忘国家和人民。

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句话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自己无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贡献的遗憾和自责。

总之,杜甫的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他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感受,以及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贡献,也是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宝贵贡献。

杜甫关中诗的家国情怀

杜甫关中诗的家国情怀

杜甫关中诗的家国情怀党天正;王锋锋【摘要】杜甫一生有十数年是在关中度过的.关中岁月既是他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诗歌创作跃登顶峰、沉郁悲慨诗风渐次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诗人的家国情怀亦于此时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示和传达.从杜甫关中诗篇中,我们既能体察到杜甫对亲人的深切挂念和无尽关爱,又能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与仁者情怀.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杜甫的家国情怀往往富含着深沉绵远的历史意识,呈现出宏阔充沛的生命格局与言浩、辞弘、旨永的史诗品格.【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6(032)002【总页数】6页(P36-41)【关键词】杜甫;关中诗;家国情怀;关爱亲人;忧国忧民;现代审视【作者】党天正;王锋锋【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宝鸡721007;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宝鸡721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王锋锋,男,陕西旬邑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文研究。

“家”主要指陪伴个人成长的亲属,“国”主要指个人所归属的民族和国家,这两者是什么关系?钱穆先生说得好:“有家而有国,次亦是人文化成。

中国俗语连称国家,便是化家成国,家国一体,故得连称。

”[1]何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亲人和国家深深的眷恋和关怀,在这里,家和国已经拥有同等的地位,因此,家国情怀不是局限于个人和亲朋的小爱,而是一种兼爱天下的大爱。

这种情怀的形成,与儒家博爱和修齐治平的思想密切相关。

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大学》则进一步阐发了修齐治平的道理。

这种高尚的人格情怀,在儒家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杜甫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考察子美一生的形迹,他的家国情怀主要是在关中生活期间形成的。

进入关中以前,正值杜甫人生的青春期,诗人对国家的强盛和个人的宦达充满了希望,“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2]74。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杜甫体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杜甫体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杜甫体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3、“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其六》)
4、“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
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些诗句体现了杜甫对国家的关切和热爱,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的和担忧。

杜甫体现忧国忧民的诗句

杜甫体现忧国忧民的诗句

杜甫体现忧国忧民的诗句及鉴赏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诗,读来才知什么是忧国忧民,家国情怀杜甫最有名的12首诗,读来才知什么是忧国忧民,家国情怀!一起来感悟伟大诗人的心灵世界和济世心胸。

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千古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上元二年(公元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小传——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59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心系苍生,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但他仕途不顺,先是因李林甫编排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而导致科举之路不通。

为求做官,他不得不游走于权贵之间,渴望得到他们的引荐,却屡遭失望,凄凉惨淡。

困守长安十年间,他看清了上层统治者以及政府官员的罪恶,战乱动荡,民生疾苦,以致他的人生态度和诗词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以史入诗,大水深流,言丰意远,花繁枝遒,诸体兼工。

因此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被后人称作“诗史”,他的诗歌影响深远,为中国古典诗歌以及唐朝社会历史变革发展探究留下了宝贵的素材。

4,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

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

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陵地方,有我这么个布衣,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

对自己的要求,多么愚蠢可笑,私自下了决心,要向稷契看齐。

这种想法竟然不合实际,落得个到处碰壁,头都白了,却甘愿辛辛苦苦,不肯休息。

有一天盖上棺材,这事便无法再提,只要还没有咽气,志向就不能转移。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像火烧似的焦急。

这社会贫富差距太大了,有钱有势的豪门的门前的肉都臭了,而旁边却是冻死饿死的白骨,看着令人心寒呀。

尽管这惹得同辈先生们冷嘲热讽,但我内心却更加激昂无比,引吭高歌,毫不泄气。

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千古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9,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却仍然只能像沙鸥在天地间飘零。

“名岂文章著”是反语,也许在诗人的内心,自认为还有宏大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

千古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0,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千古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1,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秋天来了,霜降枫林,枫叶凋零败落,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

峡中的江水波浪滔天,好像连天也一起涌过来似的,大概是边塞干戈扰攘接着了地上的阴气吧。

两度菊开,自己仍然漂泊在他乡,不禁伤感落泪,孤独的小舟,还长系着怀念故园的一颗心啊!天渐渐冷了,处处有人移动刀尺在赶制过冬的寒衣,晚上从白帝城的高处传来急促的捣衣裳的砧杵声。

千古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2,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本诗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八月写于长安。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千古名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3,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译文:世间上的挚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这两个星宿。

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各巳鬓发苍苍。

打听故友大半都已逝去了,听到你惊呼胸中热流回荡。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

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

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他们张罗家常酒筵。

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梁掺米饭喷喷香。

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一举杯就接连地喝了十杯。

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

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千古名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14,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很多后世诗歌学者认为,杜甫的这首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无论从才情还是结构上,都不输李太白。

千古名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5,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在这正是落花的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16,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千古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赏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