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与保障体系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与保障体系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继而在宏观层面分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包括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最后探究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量保障体系构成。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评价标准保障体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建成创新型国家,从而实现保持或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最终目标,尤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保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真正发挥其对国家发展的强力推动作用,则要充分实现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人”的积极作用。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1909所,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如果计入历年各类学校毕业人数,其数目将更为可观。这些毕业生将进入各自工作岗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因而其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质量,干系一系列方针国策的最终实施效果。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高校培养则类似于“模具制造”,具有相对局限性,经常对社会存在滞后响应的缺点,从而使培养过程已经落后或社会急需人才形成缺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时提高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配合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对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灵活动态评价,真实反映人才培养质量。

1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

大到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小到学生素质、心理状况等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这些因子错综复杂,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才质量。总体上,可将这些影响因素分解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通过综合分析内外部情况,有利于决策者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育战略。目前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所分析提取出的影响因素多而杂,对于所罗列的影响因素并未依其重要性排序,以分析总结大量相关文献为基础,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取如下两大类影响因子。

1.1 内部影响因素

学生个体差异: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学生自身基础差异及其成长环境不同都会影响其在后续培养的效果。

培养单位管理方式:各个大学学校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等不尽相同。不得不提的是,由于职业规划不到位,很多大学生会经历相当一段的迷茫期,甚至毕业也未搞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能做什么。

此外,高校的教学条件,培养方式等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大影响。

1.2 外部影响因素

该方面的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层面,二者是学生成长与生存环境,其对学生塑造有着重要地位。家庭的经济条件,成员关系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学生在提高自身能力修养方面的专注度,从而应先培养质量。来自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颇多,如政策导向可能会影响大范围的高校人才培养政策或目标,甚至催生或淘汰某些专业,从而从宏观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2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学校作为特殊的机构,承担着很多社会责任以及对学生个人的责任。虽然作为在“象牙塔”内所谓“天之骄子”形式的大学生概念已不复存在,但高校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却仍然是社会建设与改革的主力军,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效果和成绩。在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今天,将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人力资本将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有效支撑,在不少研究中,诸多专家学者就是以受教育年限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如何评估当下教育培养体系是否合理,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满足自身岗位需要,是否能达到毕业生自身的目标等都是培养结果质量的反映。而且不同的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不同的,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纠缠一起,给人才培养质量测度带来很大难度。总体上说,其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应包括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

2.1 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所包含的指标也非常宽泛,从最终目的来看,社会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动力所在,换句话说,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吻合,否则会产生人才缺口或某专业人才相对过剩。总体上来说,应至少包含以下几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一定新型的理论和实践技术,并有机会运用到自己的岗位中去。但目前部分高校开设课程所教授内容长期滞后于社会发展水平,例如在计算机专业火爆一时的时候,其应用的软件或算法却采用应景淘汰的技术,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打折。在知识经济时代,校方需认真审视对待自己的角色,顺应时代潮流,以使培养出的劳动者有能力对现行的劳动、收入分配等关系的改革与进步。对这些劳动者的最低标准即是不能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果高校培养连如此低层次标准都满足不了,最终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2)精神文明建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视作“天之骄子”,直到今天也不能说这种看法已经消退。高校生往往也被人们视作在文化、道德等方面有很高的修养,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群体已然成为某种“精英”符号,形象被人们定形。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继者,必须要时刻将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要符合“和谐社会”的理念,以先进的标准要求自己、审视自己和提高自己,不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在弘扬良好社会风气中起

到积极作用。

2.2 个人层面

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不意味着对个人理想的扼杀,国家保护和支持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鼓励个人理想的实现。通过高校培养体系作用,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培养。首先的评价标准即是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程度,高校的人才培养不止使学生获得相关劳动技能,这只是劳动者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才培养更要使学生获得其他如社会关系拓展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等。毕业生的能力要与自身所在职位相匹配,符合自身职业规划,能够助于实现个人理想。此外,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近期各类高校事故引发了很多人重视,光有一套领先技能不足以让一个青年在社会立足,其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准,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含糊,以优良的品德作为自己的成长动力。

2.3 学校层面

社会多元化、多层次、高要求的人才需求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巨大压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制造端与输出端,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这种培养既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能力,掌握基础的操作技能,更要做到“以人为本”,发现并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注重培养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打造全方位立体人才。简单地说,就是要认同培养过程中培养对象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