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老子哲学(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老子》其书: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约五千余 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估计最早的《老子》出现 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当时不一定有五千字。在传 衍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整理、丰富,最后逐渐形成 了西汉河上公本,将其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 后44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除河上公 本外,还有汉代严遵的《道德指归论》、三国时王弼 的《老子注》等,以王弼本影响最大。
❖ 三、道是空虚恍惚、深远暗昧、精微可信的

❖ 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 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 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 章)
❖ 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21章)
❖ 老子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 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 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mǐ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 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 知古始,是谓道纪。”(14章)
的,因此它必然体现于现象界之中,也包括体现于人 的世俗活动之中。因而,从这一方面说,它不仅可以
为经验所把握,而且是可道、可名的,亦即可以言说
的,因而它是“有”。老子正是从“无”与“有”的 对立统一中
❖ 揭示了道的二重性:其中的“无”是指超越于现象界 的本体世界,它是不可见的;其中的“有”是指现象 界的一切,它既可知又可感。
❖ 即是说,道是不可道与可道、不可名与可名,即 “无”与“有”的对立统一。所以如此,是因为,老 子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即人生境 界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总是将对宇宙终极实在
(“天道”)的追问,与对人的真实存在(“人道”) 的追问联系在一起,因此,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 便构成了老子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这样一来,老子
❖ 2.自然而然,即自然的活动,既包括自然界的活动、 变化,也包括人类社会的活动及其变化,其含义是: 只要这种活动与变化出于它原来的“本性”,也就意 味着“自然”。
❖ 在人性论问题上,伦理学家们在从“自然” 出发来为人间伦理道德寻找根据时,也往往在 两种含义上使用“自然”这一概念。其中一种 含义是指宇宙过程中没有人力介入状态下的自 然事物的运行方式;另一种含义是指纯粹由人 的自然生理欲望所决定的本能行为。中国伦理 学的主流(除告子、荀子等以外)由于都从 “天道自然”中寻找人间伦理的根据,因而可 以说是“自然性的伦理学”;而西方伦理学的 主流,由于将“自然”一语理解为由人的生物 本能所驱使的活动,因而可以称为自然主义的 伦理学。
哲学所关心的形而上学问题,便不再像西方传统哲学 那样追问宇宙的最高本体,而是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 或最高价值。正因为如此,所以,作为老子形而上学 最高范畴或观念的道便必然是不可道与可道、不可名 与可名,即“无”与“有”的对立统一体。即是说,
一方面,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亦即不可言说的,
它超越了名言世界,超越了世间的一切,因而它是 “无”。但另一方面,由于老子的道是关于人生境界
开来,后者则将它与儒家的伦理思想区别开 来。因此,老子的伦理学可称之为自然伦理 学。
❖ 二、道是不可道与可道、不可名与可名,即 “无”与“有”的对立统一
❖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1章)
❖ 老子道的这种“无”与“有”两种属性的对立与统 一,恰恰也是其关于人生境界的写照:人生要追求道 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是超越日常琐事,不为世 间种种拖累所限制的,因而,从人生理想要追求无限 性的究竟义来看,它是“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人是有限性的动物,人即便是追求理想的无限性,这 种无限性也终究要通过有限的人生来实现,否则,它 将不是人的理想,而只能是上帝或某种超越者的理想, 而与人生相脱离。因而,从这方面看,它又是“有”。
❖Baidu Nhomakorabea第一节 “道之体”
❖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其本意是道路。 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已有“天道”、“人道” 等概念,老子的贡献是从中把“道”抽绎出 来,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形而上的范畴。 其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把握。
❖ 一、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是宇宙的本原、 本体,其特征是混沌未分,无声无形,独立 自存,无所不在;其运行规律是“返” (“反者道之动”);其本性是“法自然”
❖ 中国伦理学的主流虽然同属于自然性的伦 理学,其特点是都从统治宇宙过程的“天道 自然”中寻找自己伦理思想的根据,但需要 了解,老子的伦理思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它要从“天道自然”中寻找伦理道 德何以然的根据,另一方面,对它来说,天 道自然不仅与人的自然生理欲望相反对,而 且与种种人为的社会规范相反对。前者将老 子的伦理思想与西方自然主义伦理思想区别
❖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 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25章)
❖ 释义:自然的含义:1.自然界,即与人类活动相对的 宇宙中自然事物的活动,这种活动及其变化是在人力 范围以外,或者说是不受人力所干预的;
第五章 老子哲学
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其人:历史上有不同的说 法。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 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太 史儋。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即 老聃(约前571-前471):姓 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因避内 乱隐居。
❖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记载:“老子修道 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 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