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景观的生态功能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的?
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公益价值,如提供生物进化所需要的丰富物种和遗传资源,太阳能和二氧化碳的固定,区域气候调节,维持水及营养物质的循环,土壤的形成与保护,污染物的吸收与降解,创造物种赖以生存与繁育的条件,维护整个大气化学组分的平衡与稳定,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景观的这些功能虽不能表现为直接的生产和消费价值,但它们是景观中各种直接价值产生和形成的基础。
景观从不同的角度定义是不同的。
想必如若闹市里没有一点森林景观,没有给鸟类提供栖息的地方,它们也绝不会出现在人类的生活当中。
植物是万物生存的最基本物资来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而使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物资循环与能量传递。
我国南北、东西的气候差异,西部沙漠,东部沿海,高山植被,城市公园、湖泊、河流等各种可形成景观的基底,都使当地的气候环境有所差异。
现在流行的“热岛效应”不会发生在森林聚集的地方,没有树木的地方其水源深度也不相同,水土流失的主要治理方式就是要有植被覆盖土壤等等,这些无形的价值都要有合理的景观建设才能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各项社会福利的逐步改善,景观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美的享受,故此景观在人们精神的上也倍加认可。
2、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对景观异质性的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思路掌握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与
实践问题。
目前得到认同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景观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
首先,景观异质性意味着景观中景观要素类型的多样性,也就意味着生境类型多样性,可以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可以维持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其次,异质性会增加边缘生境和边缘种的丰富度,增加需要多重景观要素的物种丰富度,增强了物种共存的总体潜力,为多种生物共存提供生境基础;景观异质性大,大规模斑块减少,完整的大面积内部生境面积缩小,稀有内部种的丰富度减少,边缘生境和边缘物种的丰富度增加,要求两个以上景观要素的物种的丰富度增加,同时提高了总的物种共存潜力。
②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互相促进。
景观异质性越高,越有利于景观的生物多样性保持,有利于景观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生物多样性高也利于景观异质性的维持,表现为相互促进的关系。
景观的异质性有利于促进景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使生物的生命活动更加旺盛,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景观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生态交换过程强烈。
③森林破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森林破碎化减少森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森林是由多种类型的森林群落构成的,在大尺度上同质性下包含着丰富的小尺度异质性,为在森林中栖息的多种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特别是一些需要大规模内部生境的物种更依赖于大规模森林板块的存在。
3、如何运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来指导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是研究物种生存过程的时空耦合理论,既涉及物种的空间分布,又涉及物种的迁移、扩散、存活及动态平衡。
岛
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认为,任何岛屿上的任一生物种群都面临着两个相反的过程,即新个体的迁入和既有个体的死亡。
按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不论岛屿的面积多大,距离侵殖种源多远,都存再一平衡物种数;2)岛屿上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并且只取决于物种的迁入和灭绝。
自然保护区是目前物种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途经。
一般而言,保护区面积越大,能够保护与维持的物种也越多,但客观条件限制了保护区的面积。
所以在设计保护区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①一个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小的自然保护区保存物种多;
②一个单一的大自然保护区要比总面积与其相当的几个小自然保护区为好;
③若设计多个小自然保护区,应使它们尽量靠得近一些,以减少隔离程度;
④使几个保护区呈簇状配置,要比线状配置为好;
⑤将几个保护区用廊道连接起来,可便于很多物种扩散;
⑥应尽可能使保护区成圆形。
4、如何理解斑块形状对景观异质性、稳定性的影响?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单元。
景观中斑块的形状多种多样,斑块的形状式景观空间结构的重要特征,对野生生物以及森林经营都有重要意义。
景观异质性是基本生态过程和物理环境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共同作用的产物,是景观要素生态属性和空间属性变异程度的
综合表现。
景观要素类型的数量一定时,同类景观要素以大斑块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组成结构的景观,其景观异质性较低,而以小斑块分散分布格局组成结构的景观,其异质性较高,从而控制着不同的景观过程与功能。
5、描述景观破碎化的各项指标有什么特点?
斑块密度指数:景观中单位面积范围内斑块数,数值越高,面积越小,景观破碎化程度越高。
斑块密度也影响生境面积的大小。
边缘密度:景观中单位面积区域内景观要素边界的长度。
一般景观中斑块平均大小越小,各斑块的总周长也越长。
斑块越小,单位面积斑块的边缘长度越长,板块越容易受到外围环境或本底中各种干扰的影响,斑块与周围其他景观要素之间的物质交换越强烈,斑块的稳定性越差。
廊道密度指数:景观区域中廊道数量与该景观区域总面积的比值。
用于评价景观区域的连通性。
但是,在一定的区域面积中,廊道总数越多,其划分的斑块数量就越多,就使得景观破碎化程度越高。
景观内部生境面积破碎化指数:景观内部生境面积由于生物物种
使生境面积破碎化程度增大。
各种生物所生活的空间和生态因子各种各样。
在景观内部产生多种生境类型,从而使得景观破碎化程度增高。
聚集度指数:景观聚集度反映景观中不同斑块类型的非随机性或聚集程度。
景观斑块数破碎化指数:景观区域内斑块数量越多,其破碎化指数越
高。
景观破碎化程度越大。
景观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是描述一定区域内某一景观类型在给定时间里和给定性质上的破碎化程度的指标,其值越高表示景观生态功能越差。
6、如何理解景观中廊道的功能?
廊道是不同于两侧本底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廊道可以是一个孤立的带,但也经常与相似组分的斑块相连。
廊道是景观的重要结构成分,对于美学特征。
景观生态过程和功能都有重要作用。
其主要功能可归纳为传输通道功能:植物繁殖体、动物以及其他物质随植被或河流廊道在景观中运动,铁路、高速公路和运河是重要的人工运输通道。
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对沿廊道纵向运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过滤和阻抑功能:廊道对景观中的能量、物质和生物流有过滤、阻碍、截流和屏障的作用。
因此,道路、河流、地面管线等许多人工建筑的廊道对一些生物起到隔离作用,尽管某些廊道在纵向上的通道功能很显著,但它们在横向上常常是自然景观中降低生境适应性的主要廊道类型;相反,防风林带、树篱等廊道的过滤和屏障功能也恰恰是其生态保护作用的基础。
生境功能:廊道可提供特殊的生物生境,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林带、河岸植被带等廊道在促进个体扩散以及有效保持复合种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物种源—汇功能:河岸带和树篱防护林带等廊道,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若干野生动植物种群,为景观中其他组分起到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阻截和吸收来自农田水土流失的养分
与其他物质,从而起到汇的作用。
另外,廊道也能提供资源或产品,包括燃料、饲料、用材、薪材、果品和野生动物等,因而具有生产功能;注明的杭州西湖的苏堤、颐和园的昆明湖东侧的长廊及各种绿篱和观赏路径等风景园林廊道的美学功能等。
7、景观(区域管理)、景观(区域)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景观及景观要素组成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确定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管理、维护、恢复和建设的目标,制定以保持和提高景观和景观多重价值,维护景观稳定性、生态过程连续性和景观安全为核心的景观经营管理和建设规划,并通过指导规划的实施,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
根据人类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得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8、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有何不同?从哪些方面去理解?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人类与自然协调的思想为指导,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景观功能)及景观的动态变化,探讨景观的发生、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功能的影响,提出优化利用和保护景观的原理和途径。
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低层次是有机体,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态学作为宏观生态学主要以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
重点在于生态系统种各组成成分之间,有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强调景观的异质性,重视尺度性,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
景观生态学是景观水平上的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分支,其核心问题是研究人与景观的关系。
生态学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层次来划分其分支学科。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功能、动态变化过程和规律及其有效控制和管理科学。
9、人类为什么改造景观?人类改造对景观造成哪些影响?
人类为革自己的生存活动会对自然景观进行一定的管理。
在管理景观中,人类活动主要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主要活动方式有开垦与农业种植、森林采伐与更新、荒山造林、围栏草场等。
人类在改造和利用景观的同时,自然景观也受人类的管理来维持。
在19世纪中,平原区域的草地变为农田,20世纪末,平原区的农业越来越集约化,在那里凡有碍大规模农业发展的土丘、渠道、泥炭沼等统统被清除。
森林区域星散分布的农田经历了19世纪的扩张后,20世纪末开始退耕,并逐渐恢复为森林覆被。
由于人类人口、技术、政治经济等原因,使得人类对环境进行不断的改造与利用。
对于景观生态的建设应遵循:景观结构与功能的交互影响与促进;人类调控与生物共生相协调;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整合;保护和提高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局部控制,整体调节,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的基本原则。
10、举实例说明如何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景观的文化性原理、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和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景观规划是以人为中心,将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构成和谐有效的地表空间的人类活动方式。
由于景观利用和管理有不同的目标,需要为景观生态规划制定既不是原则性,又有明确、具体和可操作的指导原则。
根据现有的景观生态规划实践和景观生态研究结果,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综合性原则;生态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合理性和针对性;社会广泛参与;景观改造谨慎等6条基本原则。
现以九寨沟、黄龙和张家界等自然保护区为例,景观生态学中在对这些自然保护区进行规划时有更显著的优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
与传统的保护生物学相比,景观生态学更多的关心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注重在大尺度上对生物生境的保护,通过合理调整和控制现有景观格局和规划设计新的景观格局来保护景观多样性。
景观生态学中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原理主要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景观连接度、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