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优质课教学导案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第一篇:《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我与地坛》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第2页)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地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板书课题、作者。
(PPT第4页)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21岁的正在清平湾挥汗如雨的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可是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作者对母爱、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怀念,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大量修辞手法。
(3)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母爱、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对母爱的深沉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2)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作者对母爱的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对母爱、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请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文学素养。
3.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母爱、人生、生命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掌握作品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1.2 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能够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中。
1.1.3 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1.2.2 学会对比分析,将《我与地坛》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3.2 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1.2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2.2 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将《我与地坛》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地坛的背景和作者史铁生。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作者情感。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3.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3.4 朗读与表达3.4.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4.2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锻炼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3)能够运用地坛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挚;(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变化。
3. 重点段落分析:(1)分析课文中描绘地坛的段落,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意义;(2)探讨作者对地坛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对地坛产生兴趣;(2)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2)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能力。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地坛的作文;(2)学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地坛的感受和思考。
2. 演讲活动:(1)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演讲;(2)学生通过演讲,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3. 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2. 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5. 实践演练: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5.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实践演练: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比赛一等奖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理解史铁生对生命、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史铁生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史铁生的生死观。
三、教学准备
1.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全文及作者生平资料;
2. 相关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内容;(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文本阅读与分析:
(1)让学生阅读全文,划出关键语句和段落;
(2)结合史铁生的生平资料,分析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文章主题。
3. 难点解析:
(1)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针对性的解答;
(2)通过举例说明史铁生的生死观,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
4. 课堂活动:
(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感悟;
(2)通过写小短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 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写一篇关于生命的小短文,不少于300字。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作品、文学地位等。
2. 简介《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地坛公园、史铁生与地坛的关系等。
3. 提出讨论话题: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作者史铁生的相关背景。
2. 学生阅读《我与地坛》原文,了解文章大意。
3. 小组讨论: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章:分析文章结构【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梳理《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引子、、结尾。
2. 分析部分的三层内容:记叙、议论、抒情。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的三层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学生练习分析其他文章的结构。
第三章:品味语言与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我与地坛》的语言美。
2.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欣赏《我与地坛》中的优美语句。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象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2. 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心得。
3.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深入理解主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探讨《我与地坛》所表现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作者简介1.1 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及影响。
1.2 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作品风格,引导学生认识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
第二章:作品背景2.1 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作者心中的意义。
2.2 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不期地坛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作者的影响。
第三章:文章结构3.1 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让学生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3.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线索,如时间、空间、情感等,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
第四章:主题思想4.1 从文章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人生、自然的感悟。
4.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讨文章主题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五章:语言风格5.1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叙述风格、修辞手法等。
5.2 让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
2. 掌握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
4. 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联系实际探讨其现实意义。
5. 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知识点。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
3.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品味语言风格,体会文章的情感。
4. 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认识。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分析能力等。
3. 课程测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我与地坛》原文。
2. 参考书:关于史铁生及其作品的评论、分析等。
3. 网络资源:地坛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教学安排:1. 课时:每章2课时,共10课时。
2. 教学进程:按照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章结束后进行课堂讨论或课后作业。
六章:情感分析6.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如对地坛的怀念、对生活的感悟等。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地坛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等作品。
2. 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
3. 阐述地坛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播放与史铁生及《我与地坛》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地坛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坛象征意义的看法。
第二章:作者介绍【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作者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史铁生的生平介绍。
2. 史铁生的创作风格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
2. 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
第三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并欣赏《我与地坛》的文章之美。
2. 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思考。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2. 探讨文章主题: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和谐与冲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情感线索。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章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五章:拓展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以“我眼中的地坛”为主题,进行现场写作。
2. 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教学活动】1. 教师给出写作指导。
2. 学生现场写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024年《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和对生命的思考。
2.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帮助学生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希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理解课文主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对地坛的了解和印象。
2.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准备分享。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阐述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语句中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2.分析课文第四部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2.教师点评学生答案,巩固知识点。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色。
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
2.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点。
2.强调课文对学生的启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母爱的深层感悟。
3. 学习作者对自然、人生、母爱的独特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理解母爱的伟大。
2.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母爱的独特思考。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地坛景物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刻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内涵。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带,以便进行朗读教学。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准备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课堂导入】【新课内容展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回顾作者与地坛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地坛景物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练习】(1)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与地坛》的主要内容,了解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朗读感悟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阅读与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切怀念,对生活的顽强意志,激发学生关爱家人、珍惜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切怀念。
2. 分析史铁生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对母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深入剖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领会作者的深层意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我与地坛》,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主题,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对母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5. 朗读感悟:挑选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史铁生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2. 选取文本中你认为最具象征意义或隐喻的句子,进行分析解读。
3. 写一篇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分享你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问题引导: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激发学生思考。
2.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我与地坛》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0篇)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篇1【教材内容】《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史铁生的散文作品《我与地坛》。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史铁生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文章的感受。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第三章:人物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纽带。
培养学生对人物关系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如何相互影响和成长。
3.3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物的情感。
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文章结构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叙事方式。
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探讨文章的叙事手法和时间顺序。
4.3 教学方法学生分小组分析文章结构,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创作背景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背景的关注和理解能力。
介绍《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分析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相关资料。
小组分享,讨论创作背景对作品的意义。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我与地坛》中的文学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思维。
6.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探讨文学技巧如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3 教学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中的文学实例。
教师引导讨论,解释文学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案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在《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中,史铁生用恳切、优美的文字,记述了自己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文章阐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己残疾后,地坛成为了自己栖居的精神家园,地坛荒芜而不衰败,它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史铁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徜徉于其间,观察、聆听、感受、思索,终于感悟到了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使作家参透了生死,也明白了应该怎样活,地坛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二是以地坛为背景,写了与地坛相关的人物—自己的母亲,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学生分析:高中学生在认知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但在理解生命的高度上、面对困难的勇气上还需要有更为理性的思考同时,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子女往往忽略了这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只有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3、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教学重点:史铁生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教学难点: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文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与指导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图片)有这么一个人,他最爱的体育运动是田径,他最喜欢和最羡慕的人是超级田径巨星刘易斯,最想做的事是和刘易斯赛跑,他对刘易斯说:“你的跑鞋我的梦”可现实中,他却在二十一岁生日的时候,瘫痪了双腿,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可是,他并没有沉沦下去,他潜心读书,他致力写作,成了一个顽强的向不幸命运抗争的人,他一直在跑,与刘易斯的迅跑没什么两样他就是史铁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我与地坛》,来感悟史铁生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思考(板书:课题)二、展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文章的标题是《我与地坛》,但作者仅仅写了我和地坛吗?(明确:还写了母亲)现在请同学们迅速从文中找出一个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过渡段(明确: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四、深入探究(引:“我”当年为什么要独自跑到地坛去?“我”又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让我们来探究文本,找到答案)(一)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我”与“地坛”(板书)l “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地坛的?明确:①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②失魂落魄③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l地坛是怎样给作者以启示的呢?(找出文中有关地坛的景物描写,诵读、赏析)“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朗读略明确: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但园中的老柏树却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也就是说,地坛虽然荒芜破旧,但却仍然透露着一种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实际上就是地坛给自己的生命的暗示“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思考:作者笔下的蜂儿、蚂蚁、瓢虫、露水等事物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朗读略明确:地坛中的小昆虫和草木虽然卑微,但却能自得其乐的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都在无言诉说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它们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地坛不再衰败,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自己也应该像那些小昆虫和一草一木那样珍爱生命虽然残废,但不能颓废“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齐读,看都写了地坛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朗读略六个譬如明确:灿烂的落日,高歌的雨燕,留痕的冬雪,激起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的骤雨,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的落叶引导:祭坛石门的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黑的古柏,让他看到了园子里的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骤雨让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早霜到来,似乎满目凄凉,但他看到的是落叶之美这些东西都蕴含着一种生命的激情,一种生命的永恒这些景物本身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解读作者长时间的观察和思索这些景物,他会感悟到什么呢?换句话说,作为已经残疾了的自己,应该怎样去活?那就是: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l 小结:在我与地坛这一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在一起的?明确:一座废弃的古园,一个残废的青年;古园荒芜冷落,青年失魂落魄;古园荒芜但不衰败,青年感悟古园,珍爱生命;古园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不能改变,青年双腿残废,勇敢的面对生活,精神不变总之,是地坛使史铁生从绝望中走了出来,地坛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二)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我”与“母亲”(板书)读文章第二部分,感悟、理解母亲对自己的爱l作者到底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明确: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自己不在家时,母亲那种心神不定、坐卧难宁的“痛苦”与“惊恐”母亲的想法和举动,正是母亲对儿子的爱的体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l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的?母亲对待苦难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找出关键句子,进行揣摩)明确:(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希望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她是一位注定活的最苦的母亲,更是一位意志坚韧的母亲明确:(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射门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韧的生活下去而这正是为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诵: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总结讨论:纵观全文,作者写了“地坛”与“母亲”,“地坛”与“母亲”有什么联系?明确:当作者失去了行走能力的时候,他来到地坛,地坛的勃勃生机给了他生命的启迪;当他失去了母亲的时候,他依然来到了地坛,在地坛中,他追怀着母亲的足迹,追索着母亲给他的启示母亲是伟大的,地坛和母亲一样伟大五、拓展延伸(任选其中一个小题)(一)、史铁生以一个截瘫病人登上文学圣坛,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对每一个人都是很大的激励以“咀嚼苦难”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展示自己对苦难的态度例子:咀嚼苦难,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对于音乐家来说,双耳失聪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但贝多芬却能对命运说“不”这个生活在苦难之中的人,将苦难的果实连汁吞下,咀嚼耳聋的痛楚,不畏众人的嘲讽,用发自灵魂的声音讲述了音乐的真谛,用心灵谱写了永恒的经典“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咀嚼苦难,我们才能走向成功对于君主来说,断送江山意味着什么?死亡吗?但至少对勾践来说不是在吴国的监狱中,在夫差的皮鞭下,他卧薪尝胆,一面咀嚼着苦难,一面勾画着复国的蓝图,于是,越国灭吴不再是遥远的神话(二)、以“感悟母爱”为话题,写一个片段例如: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波浪滔天,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生命的突围与救赎《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2、理解文中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4、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感悟文中对于生死、生活、亲情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文中对地坛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我与母亲一、导入:在人生的黄金时代,一场猝不及防的疾病,将他的人生隔开了一道裂缝。
史铁生:1951年出生,1991年发表《我与地坛》。
2021年,正值史铁生先生诞辰70周年,又值《我与地坛》发表30周年,让我们珍惜这段难得的缘分,为史铁生先生举办一次主题纪念活动。
二、主题纪念活动花絮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北京人。
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的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关爱家人、珍惜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我与地坛》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领悟作品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及如何结合文本进行解读。
(2)如何理解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我与地坛》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作品主题。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态度。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家人、珍惜生活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3. 结合课文,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关爱家人,珍惜每一天。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握作品的主题。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态度,能否积极面对困境。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唤起学生对家人的关爱。
3. 对比教学: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作者在困境中乐观、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教学准备1. 教材:《我与地坛》文本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增强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学会感恩和回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地坛、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模仿创作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你们对地坛有什么印象?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 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5. 朗读训练(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教师点评朗读表现,指导改进。
6. 模仿创作(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3篇身残志坚的人最容赢得他人的尊敬。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研习习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
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课前三分钟听乐曲,并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简介贝多芬(可让学生自己解说,师明确):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新课推进:(一) 关于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二)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1至4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1节为过渡段。
第2至3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作者:————————————————————————————————日期: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山东胶州是第一中学赵炳英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一、导入:
师: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近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出示目标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与地坛》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1、品味作者深情的语言
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希望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三、分析课文
1、文章分为两部分,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师: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板书我地坛母亲)
2、我与地坛
师:地坛是明清帝王用来祭祀地神的场所,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现在的地坛在史铁生的眼中,有个什么特点?
生:荒芜。
师:荒芜体现在哪里?抓取文中重点文句
生: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师:荒芜还在哪处体现?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第一段,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师:现在请同学告诉我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这样一个荒芜冷
落的地坛史铁生为什么如此痴迷呢?(单单是因为位置近吗)生:(一个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人,一个是历尽四百多年岁
月沧桑而被废弃的园子;一个由狂妄而自卑,一个由繁华而荒芜。
他们有着共同的被“遗弃”
的命运,有着同样一颗受伤的心,所以才会有着对话与交汇的可能。
很快地,他消极颓废的
精神状态和地坛融为一体)
师:正如文中所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
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历尽四百多年沧桑的地坛展现给我们的是否仅仅是荒芜呢?作者是从哪看出它不衰败的?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
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第五段,蜂儿、蚂蚁、瓢虫、露水、草木。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下面我在大家回答的基础上,谈谈对这些写景的理解。
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
它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又很不耐烦,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想透什么,内心爆发出万道光芒。
总之,痛苦飘忽不定。
但是,地坛最终还是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
因为只有内心平静了,他才可能关注那些纤细卑微弱小的生命,也才能美妙的天籁之音。
幻灯2:这样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给逃避现实的史铁生怎样
的生命感悟?(板书:生命感悟)
史铁生最终透悟了死亡从而拒绝了它的诱惑。
可一个人在决定要活下去的时候,剩下的
问题就是?
(怎样活的问题。
)
师:作者在地坛里思考了十五年,他想以怎样的心态活下去?我
们一起来读“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看看地坛给作者怎样的答案。
生齐读:“六个譬如”
(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
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
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
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
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
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
不能改变的。
)
石门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却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老而孤独的古柏树,让他看到了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暴雨骤临园中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似乎满目凄凉,然而,他看到的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总之,
师: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
是晴。
”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
)
正如《我与地坛》第七部分中说: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在这一面熄灭着走下去,散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上烈火朝晖之时。
在这一方看来是落日,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旭日;在悲观者看来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的心里和眼里,看到的却是旭日东升。
师小结:至此,他看透了生死,完成了自己的涅槃,走出人生困境。
(板书)就像海德格尔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地坛和我融为一体,这个自然(板书)中的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3、我与母亲。
师:(史铁生在走出人生困境的过程中其间浸润了多少艰辛的血和泪,但是有一个人一直陪伴他左右,承受多少倍难言煎熬的那就是母亲)
师: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幻灯展示),那么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让学生快速阅读2段)
师:“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段中,写“母亲”无言地帮“我”准备,又目送“我”去地坛时,连用了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体现了母亲疼爱儿子担心儿子,但同时她又理解儿子,可以想象母亲当时想让我出去但又担心在园子里胡思乱想,想问又却又怕会触碰到儿子的伤口、想关心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的复杂的矛盾心理;可以想象母亲整日处于怎样的诚惶诚恐的两难煎熬中)
师: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生(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
而且是一位“聪慧和坚忍”的母亲。
)
对,同学们,一个人的痛苦分给两个人来承担,那么,这种痛苦会减
少一半。
我要说,孩子的痛苦分担给母亲,母亲的痛苦就会加倍。
爱有多深,母亲的痛苦就有多深。
在我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爱的伴行,就像文中所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就是一直以来以这种方式对待难题的母亲,虽然离开,给我留下了什么呢
生:(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母亲用自己战胜命运的坚实行动,关心儿子而毫不张扬的爱和对儿子出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来暗示儿子,人一生一世,要经受得住命运的千锤百炼,要战胜困厄痛苦,摆脱伤残的羁绊,走出心灵的阴影,这样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其实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当我读懂母亲时,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你知道吗?双腿瘫痪,我暴怒无常的脾气折磨着母亲时,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我一直都不知道,当她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当他被人用三轮车送去医院,我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文中用了那么多“我才想到”“我才渐渐听出”“我才有余暇想”“才有点明白”的语句,饱含了对母亲无尽的歉疚和抱憾终生的痛悔。
世间最悔恨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
史铁生把这么痛的领悟奉献给了我们:“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犟,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师小结:有一种爱,超越生死,刻骨铭心;有一种爱,血浓于水,动人肺腑,这就是母爱,这就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亲情。
如果说地坛曾经
是我的精神家园,那么母亲无疑是我生活的精神支柱,他重塑了自我。
他们就像两条腿一样,共同撑起了我们大写的人生,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我
精自亲精
神然情神
家支
园地坛母亲柱
走出困境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