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之我与地坛导学

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

■《我与地坛》■《答自己问》

【课前预习】

1、识记字音

坍圮.窸窣

..颓.墙猝.然声名狼藉.

熨.帖恪.守隽.永宿.命亘.古不变

嘈.杂蝉蜕.雕琢.撅.起雕琢玉砌.

2、理解词义

历尽沧桑:

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声名狼藉:

【自主学习】

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地坛的?

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的。?

3、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合作探究】

1、在作者的眼中,地坛是什么样子的,它让作者明白了什么?

2、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编写人:贾世文时间:2017-02-08

【学习目标】:

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

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2、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过程

A、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

..()隽.永()..()柏.树()恍惚

猝.然()坍圮

..()恪.守()隽.秀()熨.帖()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B、课堂学案

一、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一)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

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导学案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课前自主导学

基础梳理

1.字音辨识

单音字

炫耀(àn)亘古(gèn)坍圮(tān)(pǐ)

恪守(kè) 窸窣(xī)(sū) 譬如(pì)

灼热(úo) 恓惶(xī)(á) 迄今(qì)

耽搁(ɡē) 尴尬(gān)(gà) 罪孽(è)

福祉(ǐ) 祈祷(qí)(dǎo)

2.字形辨认

3.词语辨析

(1)临近·邻近

两者都有“靠近、接近”的意思。

“临近”指(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邻近”指位置接近,附近。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刘刚性格内向,平时不爱户外活动,来到大学一年多了,直到临近(临近/邻近)2012年寒假的一个周末,才被舍友约着去了一趟邻近(临近/邻近)学校的省体育馆。

(2)滑稽·幽默

两者都是形容词,形容人的语言动作等。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有时候含有贬义。

“幽默”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在“中华行暨第十二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乌克兰的幽默(滑稽/幽默)演员用丰富而滑稽(滑稽/幽默)的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阵阵笑声。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他做什么事情都会未雨绸缪,所以在各种困难、危险面前,他总是优哉游哉,决不手足无措。(×)

请说明理由:“优哉游哉”,形容生活悠闲自在,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请说明理由:“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3)债务危机已经拖累得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放缓,德、法这样的强国尚还可以坚挺,但像西班牙这样的国家就算勒紧腰带也是朝不保夕。(√)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作者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2.感受深切的母爱;了解作者的生命感悟。

3.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课下预习】

1.概括入选的两部分内容,并为两部分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

【课堂活动】

活动一:文章共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活动二:文中作者反复地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活动三:第一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予作者什么样的生命感悟?

【课下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课堂达标”1-8题。

2.预习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母亲给了作者哪些生存的启发。

《我与地坛》导学案

第2课时

活动一: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是怎样刻画的?

活动二: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活动三:轻读文章最后一段,品味最后一句话蕴含的深情。

活动四:地坛、母亲与我,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课下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课堂达标”9-14题

2.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抒写他对母亲的感悟,你呢?你身边的亲情有没有一件事或一个细节令你珍藏心间呢?请写一篇150-200字的短文。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适用班级:高一年级主备人:刘双林审核人:金锋云

《我与地坛》导学案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了解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3.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案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1958年在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期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我与地坛(节选)》课后习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节选)》课后习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C.选文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作者的心境,也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更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D.文章总体上是以第三人称完成叙述的,“我”就是史铁生本人。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并不总是以“我”的名义出现,有时转换成了第一、二人称。
3.选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请在选段中找出运用了拟人和夸张手法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含答案】.doc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含答案】.doc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开卷有益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唯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是由于肢体的完整,由于行动的灵便,由于俗务的纠缠,更由于欲望的引诱,沉思的机会于我们正变得越来越稀少。史铁生不然,他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强大,尽管他被迫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唯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个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一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作品有《》、《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

》、

《》等。

作者在那金子般的二十一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J地坛的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1学案: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1学案: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习重点 1.体会作者截瘫后生活中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2.赏析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坍圮..(tān pǐ) ②亘.古(ɡèn) ③捋.

须(lǚ) ④祈祷..(qí dǎo) ⑤灼.烈(zhuó) ⑥颓.

墙(tuí) ⑦恪.守(kè) ⑧罪孽.(niè) ⑨嘈.

杂(cáo) ⑩猝.然(cù) ⑪譬.

如(pì) (2)多音字

①熨⎩⎪⎨⎪⎧ 熨.帖(yù)熨.斗(yùn ) ②隽⎩⎪⎨⎪⎧

隽.永(juàn )隽.秀(jùn ) ③宿⎩⎪⎨⎪⎧ 住一宿.(xiǔ)宿.命(sù)星宿.

(xiù) ④稽⎩⎪⎨⎪⎧ 滑稽.(jī)稽.首(qǐ) 2.辨形组词

(1)⎩

⎪⎨⎪⎧ 详(详细)祥(祥和) (2)⎩⎪⎨⎪⎧ 肆(放肆)肄(肄业) (3)⎩

⎪⎨⎪⎧ 檐(屋檐)赡(赡养) (4)⎩⎪⎨⎪⎧ 暇(闲暇)遐(遐想) (5)⎩⎪⎨⎪⎧ 祉(福祉)趾(脚趾) (6)⎩⎪⎨⎪⎧

炫(炫耀)眩(眩晕) 3.理解词义

(1)坍圮:倒塌;坍塌。

(2)亘古:即终古,由古代到现在。

(3)熨帖:妥帖舒服。

(4)恪守:严格遵守。

(5)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6)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错点提醒运用时主要使用其比喻义,不能只看字面义,否则会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7)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8)优哉游哉:形容从容不迫、闲适自得的样子。

错点提醒注意“优”不能错写成“悠”。

(9)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泰安一中长城路校区2014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文中字词;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

3、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2、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自主预习】

1、识记字音

宿()命坍()圮()玉砌()雕栏亘()古不变撅()捋蝉蜕()窸窸()窣窣()嘈()杂熨()帖猝()然倔()强隽()永恪()守焦灼()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实用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实用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实用导学案

素养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二、背景介绍

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bai西省延安du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zhi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三、资料链接

母亲的意象美。

千百年来,我们感谢母亲,歌颂母亲,常选用哪些审美意象?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审美内涵?屏幕图像滚动播出:春晖、大地、江海、港湾、大树、祖国。

其审美内涵是:

我与地坛参考答案

我与地坛参考答案

●6.参考答案:①原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 了“我”与古园的缘分。②强调了古园对“我” 的影响之大、之深: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 识到了时间的永恒、饱经风霜的生命价值、历 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或者说看 到了时间、窥看心魂、感恩命运)。
我与地坛参考答案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3.参考答案:①坚强。母亲右半边身体不遂,仍用 左手穿衣穿鞋,生火做饭;镰刀的刀刃割在虎口上, 自己包着一大块鲜红的布去邻村找大夫;脚部做完 手术,不住院,硬是爬上了山,还自己换药。②勤 劳、节俭。母亲在右半边身体不遂的情况下,一早 就起来忙这忙那;刚做完手术,舍不得住院,回到 家照常喂鸡喂狗。
●4.参考答案:①从阅读效果上看:用拟人的手法,新颖 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文章奠定了忧伤的情感 基调。②从人物形象上看:“有伤疤的月亮”喻指身上 有多处伤疤的母亲,以其为标题,丰富了母亲坚强、勤 俭、慈爱的形象。③从文章主题上看:以“有伤疤的月 亮”为标题,表现了母亲坎坷的人生经历,凸显了文章 的主题。

浙江省高考语文必修二复习冲刺:史铁生《我与地坛》导学教案和知识重难点整合统筹

浙江省高考语文必修二复习冲刺:史铁生《我与地坛》导学教案和知识重难点整合统筹

《我与地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导学过程:

一、学一学

【导语】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15第15课 我与地坛 Word版含答案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15第15课 我与地坛 Word版含答案

第15课我与地坛

1.识字辨形

宿.命(sù) 撅.(juē) 窸窸.窣窣.(xī sū)

熨帖

..(yù tiē) 隽.永(juàn) 恪.守(kè)

亘.古不变(ɡèn)

2.辨清词义

(1)临近邻近

[辨析]两者都有“靠近、接近”的意思。

“临近”指(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邻近”指位置接近,附近。

[运用]刘刚性格内向,平时不爱户外活动,来到大学一年多了,直到________2018年寒假的一个周末,才被舍友约着去了一趟________学校的省体育馆。

(2)坚忍坚韧

[辨析]“坚忍”,指的是坚持不动摇;“忍”,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以极大的毅力忍耐、忍受。

“坚韧”,指的是坚固有韧性,也有坚持不动摇的意思。常常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如坚韧不拔等等。“韧”,强调的是一种评价,意志百折不挠,万难不屈。

[运用]①父亲,您用粗糙有力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用勤劳与________背负着家庭的重担。

②艰苦的生活环境能把人们的意志锤炼得更加________和刚强。

(3)坦然淡然

[辨析]“坦然”是指坦白,心安,神情坦然。也指平直广阔的样子。侧重于因为自己的做法无愧于心而做出的态度。

“淡然”形容不经心,不在意。现在多指一种追求精神享受,避离世俗物欲的心态,即淡泊名利。侧重于人因为对某事某物不是很在意而做出的态度。

[运用]①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________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②已到适婚年龄的她,每次被问及婚事,总是________一笑,不加理会。

[答案](1)①临近②邻近(2)①坚忍②坚韧(3)①坦然②淡然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

我与地坛篇1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2、理解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情味。

3、品味评价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

4、通过学习,培养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父母的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作者在地坛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2)在理解文意、分析思路、揣摩语言等方面释疑解难。

2、难点:(1)理解文中母亲给作者的生存的启发。(2)领会本文饱含感情,又充满哲理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

1、(听音乐《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最强音。

古今中外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厄运、奋起拼搏成为生活强者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近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

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等。还有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上册学案:第七单元 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Word版含解析

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素养目标备考指导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

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赏析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相关

语句,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是高考散文阅读中的高频考点。[审美鉴赏与

创造]

2.“生命”“生与死”是高考语文写作热门

话题。史铁生的事迹,以及对生死、困境的

思考,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文化传承与理解]

情景导学

史铁生说:“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这样的写作态度,让史铁生的文章展现了他想法和文字的明净,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手里的温暖和宽厚,因为他是超越智和愚的存在,他常常省察自己内心,因为只有把自己看清楚了,才能爱自己、爱世界。史铁生《我与地坛》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

用生命书写人生——史铁生

[简历]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评价]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现代作家。

2.背景探寻

史铁生在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

我与地坛课后答案

我与地坛课后答案

我与地坛课后答案

【篇一:我与地坛(节选)学案(后附答案)】

ss=txt>我与地坛(节选)

2008.11.14

学习目标

一、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二、明确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从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

者的影响,把握散文的“神”

二、品味作者深沉抒情、细密周到、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自主学习

一、关于作者史铁生

中国作协专业作家。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

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恰恰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

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

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

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

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

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

魄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作者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

如此,阅读本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二、识记字词

6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7 落寞:寂寞;冷落。

9 纷纭:多而杂乱。(指言论、事情方面)。

探究点拨

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节选的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尝试着给其加两个小标题。

2、细读文本第一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

一、预习自测:

【识易错音】给加点字注音

坍.(tān)圮.(pǐ)窸窸.(xī)窣窣.(sū)亘.(gân)古不变

蝉蜕.(tuì)恪.(kâ)守撅.(juē)猝.(cù)然

倔强(jiàng)捋(lǚ)胡子

强强(qiáng)横捋

强(qiǎng)迫强(qiǎng)词夺理捋(luō)起袖子

熨(yùn)斗隽(juàn)永

熨隽

熨(yù)帖隽(jùn)秀

【记形似字】根据注音写汉字

Fēn(纷)纭缘fân(分) zuó(坐)落 cāng(苍)凉 cāng(沧)桑

专心zhì(致)志 bìan(辩)论自顾不xía(暇)闻名xía(遐)迩 xía (瑕)疵

狼jí(藉)捉mí(迷)藏 xùan(炫)耀头晕目xùan(眩)安xiáng (详)

Xiáng(祥)和荒wú(芜) cāo(嘈)杂

二、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我”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三、探究点一:

1、(1)首先,地坛和作者的家距离很近,这为作者走进地坛创设了外在条件;其次,文中写地坛在“等待了四百多年”后,褪去了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荒芜、冷落,与“我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有着相似的特点,作者和地坛有了心灵上沟通的可能,自然就有了相怜相惜之情。

(2)荒芜但并不衰败

(3)“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才使得这里不再衰败,它们让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了答案,安然于生命的逆转,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2、第一个问题,关于死:“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即“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即“我”应该怎样活的问题。

结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3、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中,很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第五段和第七段的景物描写,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训练案

一、D D B

导学案二

探究点二:

2、反复写就表明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扉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使文章更加动人,母亲对作者的爱也更深沉,也能从侧面突出母亲的形象。

3、这句话说明了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车辙”可看做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一体了,和作者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一体。

4、“我”、地坛、母亲三个因素在文中是紧密联系着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三者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句就点明了三者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