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学案)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自读提示】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

1、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母亲的行为,写了那些?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意蕴:宿命:恪守: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关于作者】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研读课文】速读全文,课文两部分的记叙对象有什么不同?(一)、第一部分()1、“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是地坛的什么特征最先打动了“我”?3、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似点?它又有什么特点?4、概括作者悟出的生死问题的真谛。

荒芜的园中的景物对作者了悟人生真谛有什么作用?5、“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6、作者对地坛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二)、第二部分()1、本部分主要突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第三自然段的“设想”有何好处?3、课文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何深意?此处的“车辙”“脚印”又可做何解?4、如果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那么本部分作者又是在思考什么?(三)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创新精神”值得学习。

不少语句很新鲜,很奇崛,但又是语言规范所允许的。

举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昌乐一中2011级高一语文必修二学案编制:解奎伟审核:审批:编号:2—01 时间:2011-11-5 班级:姓名:《我与地坛》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品读课文,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

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使用说明:1、早自习时间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勾画,查字典。

做完“课前预习”部分,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读懂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2、结合“课内探究”的问题再读课文,尽量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并在文中勾画重点句子或词语,形成初步答案,完成学案的“课内探究”部分。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见《非常学案》第一页。

2、字音、字形剥.蚀()柏.树()坍圮..()恪.守()熨.帖()意蕴.()宿.命()颓.墙 ( )捋.( ) 触须蝉蜕.()亘.古不变()祈.求()教huì()窸.窸窣.窣()恍.惚()隽.永()隽.秀()猝.然()tān( ) 痪3、积累词语恪守:剥蚀:隽永:坍圮:声名狼藉:4.课文两部分内容各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课内探究】1.出声朗读课文第3、5段,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思考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从中体会到人生的什么哲理?2、齐读第七段的六个“譬如”句,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tān pǐ) 窸窸窣..窣(xīsū)B.蝉蜕.(tuì) 熨.贴(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g)C.玉砌.(châ) 恪.守(gã)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D.颓.墙(tuì) 教诲.(huǐ) 猝.然(zú) 亘.古不变(gâng)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失魂落魄亘古不变淡褪玉砌雕栏B.誓言隽永坚忍不拔弥漫恪守教诲C.迷迷糊糊心神恍惚荫凉急于求成D.聪惠坚贞娇阳高悬熨贴声名狼籍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或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本是一个有才华有声望的优秀作家,却因为抄袭了一篇文章而搞得声名狼藉....。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15.《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导学目标:1、品读地坛三处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心境的变化。

2、理解母亲的心意,领悟母亲对作者的启示,从而感受作者人格力量。

课前自主学习一、作者生平名片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

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因病返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突发脑出血逝世。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主要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我的丁一之旅》等,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二、背景透视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一度精神几近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

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

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成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

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下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三、常识(地坛公园)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地坛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于19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

园内草坪面积14.5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8.8%,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棵。

1984年,地坛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教材适用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7单元15我与地坛节选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适用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7单元15我与地坛节选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思维发展与提升]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建]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情境任务史铁生说:“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觉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安静。

”这样的写作看法,让史铁生的文章呈现了他想法和文字的明净,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手里的温温煦宽厚,因为他是超越智和愚的存在,他经常省察自己内心,因为只有把自己看清晰了,才能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我与地坛》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生平]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诞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高校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作品] 代表作品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评价] 史铁生肯定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究生命的意义。

2.背景解读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

他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突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今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许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好像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吸取了坚韧生活与奋斗的力气。

夯实基础1.音形识记(1)读准字音①荒芜.(wú) ②傲慢(wàng) ③坍圮.(pǐ) ④譬.如(pì) ⑤亘.古(gèn) ⑥蝉蜕.(tuì) ⑦窸窣.(sū) ⑧灼.烈(zhuó) ⑨恪.守(kè) ⑩颓.墙(tuí) ⑪猝.然(cù) ⑫告诫.(jiè) (2)辨明字形①⎩⎪⎨⎪⎧ zu ò(坐)落zuò(座)位 ②⎩⎪⎨⎪⎧ cáo (嘈)杂zāo (糟)糕③⎩⎪⎨⎪⎧ tǐng (挺)拔tǐng (铤)而走险 ④⎩⎪⎨⎪⎧ 安xiáng (详)吉xiáng (祥)⑤⎩⎪⎨⎪⎧ kè(恪)尽职守lào (烙)印贿lù(赂)⑥⎩⎪⎨⎪⎧ 余xiá(暇)xiá(瑕)不掩瑜xiá(遐)想2.词语辨析(1)坚忍·坚韧 [辨词] 坚忍:强调在艰苦困难的状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多用来指人(意志)。

《我与地坛》教案4篇

《我与地坛》教案4篇

《我与地坛》教案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材内容】《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__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__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__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__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我与地坛》导学案docx

《我与地坛》导学案docx

《我与地坛》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分析史铁生笔下地坛的景物特点,探究人与景之间的关系,感受史铁生的生命哲学。

2.通过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感受母爱的伟大。

一、前置性学习(一)作者生平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

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来到人间》、《命若琴弦》等二、课文感知1.在课文第一部分中,第5、5、7段集中描写了地坛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当时“我”(史铁生)的心境如何?完成表格。

2.史铁生在地坛中围绕“生与死”思考了哪三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来,这三个问题与景物描写有什么关联?三个问题:关联:3.文中写了“我”作者主要回忆了母亲的几件事情?突出母亲什么形象?“我”又是如何表现的?事件:母亲形象:“我”的表现:4.课文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为什么题目却只是“我与地坛”?5.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困惑?。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学案《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诗,作者是舒芜。

这篇文章以亲切幽默、流畅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北京地坛的一段趣事。

通过游览地坛的经历,作者展现出对北京城的热爱和对地坛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本文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散文诗的独特魅力,探索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可以展开一系列相关的讨论和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讲解散文诗的特点与魅力1. 散文诗是一种兼顾散文和诗歌特点的文体形式,它既能保留散文的明确、直接的表达方式,又能融入诗歌的感情和想象,使语言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散文诗的语言优美流畅,篇幅适中,能够一气呵成地表达一个主题或情感,给人以深入思考和快乐的阅读体验。

3. 散文诗常常描写自然景观和生活细节,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二、欣赏与解读1.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我与地坛》,理解作者的情感、写作目的和意境。

2. 学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并举出具体的语句和段落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相关讨论1. 地坛是北京的一座历史文化名胜,它代表着北京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和谐。

请学生发表对此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在地的文化景观进行比较。

2. 是否每个人都可以像作者一样,通过平凡的事物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哲理?学生可以就此进行讨论,并举出自己的例子。

3. 散文诗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的热爱和情感,我们如何在写作中表达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物的情感?4. 阅读《我与地坛》的感受和理解各不相同,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阅读感受。

四、写作训练1. 请学生运用散文的写作方式,以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为题材,写一篇散文诗。

可以从角度选择、描写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2.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对地坛或其他自然文化景观的思考和情感。

可以继续探索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或者表达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担忧等。

五、拓展活动1. 参观地坛,通过实地体验进一步感受地坛的独特魅力,借此展开诗歌创作、摄影等相关活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优质课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优质课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优质课学案学习目标:1、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 注意内心描写。

学习重难点: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学习过程:一、作家作品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 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

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

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 冲淡悠远, 充满寓意。

”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 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二、字词展示部分重点难点字词如下:妥帖熨帖(用字用词帖切, 妥帖;心里平静)请帖熨烫碑帖坍圮亘古不变隽永恪守猝然炫耀窸?祈求安详遐想瑕疵自顾不睱铤而走险肄业三、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概括段意四、讲解学习第一部分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宿命?3、前半部分追寻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在地坛对人生做的思考)4、“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5、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6、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5、“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六、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 想象当时的情境, 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七、作业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一、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3、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认识作者: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借助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写作着的心魂。

———史铁生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

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他充分感受到时间的永恒,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及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

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

在这里,史铁生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彻悟了人生的意义,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

(三)预习检查1、注音,写字坍圮熨帖宿命亘古不变隽永倔强嘈杂玉砌雕栏捋着焦灼荒芜剥蚀tuí墙kè守教huìcù然2、若给文本这两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可怎样拟写?(四)文本探究1、阅读1-3段: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2、读第3、5两段的景物描写,思考: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3、“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4、第七段写了什么景物,给你带来什么感悟?5、景物描写的作用6、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7、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8、思考: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五)小结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
例: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落日虽然即将隐入地平线,但它仍然聚集浑身力量,向人们展示最后的辉煌。
当堂检测
1.为什么地坛在“我”生命中如此重要?
2.综观全文,作家其实写了人生的三种不同阶段,处境不同,心态不同,对生命的理解境界不同,他眼中、笔下表现的景物也不同,这恰恰表达了我国古典 “境由心生”的美学主张。或者套用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就是“,。”
2.“我”眼中的地坛具有什么特点?
(二)、流连地坛,了悟生死
1.“我”日复一日流连于地坛,观察到了别样的景象。找出“我”眼中的地坛,说说“我”得出什么重要的结论。
2.如何理解“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三)、体悟地坛,学习生活
1.地坛这片心读六个“譬如”,写一写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生命的意味。
课题: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
1.理解“我”与地坛近乎宿命的缘分;
2.掌握“境由心生”的美学主张;
3.理解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体悟其超拔的精神力量。
重点与难点
理解“我”与地坛近乎宿命的缘分,体悟其超拔的精神力量。
诵读预热
备注
一、读准字音
坍圮()玉砌()雕栏
亘()古撅()树枝
捋()触须譬()如
窸窸()窣窣()熨()帖
二、注意字形
沧桑苍幽淡褪缘分专心致志
展示导入
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走完了自己59年的坎坷人生,与世长辞。社会各界深切痛惜,各大报刊发文悼念,请看几篇文章标题:
地坛依旧在,先生当永生——《人民日报》
那个在地坛玩耍的孩子,回去了——《南方周末》
史铁生魂归地坛
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地方在作家生命中占了极重的分量,甚至成为史铁生的文化代码,它就是地坛。

《我与地坛》 导学案

《我与地坛》 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和核心素养】一、学习目标:1.感受母亲对我的影响,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

2.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感悟和认识。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学习重难点】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自我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筛选重要信息。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佳进医院,从此再没站起来,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面对残疾,他曾一度彷徨郁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勇敢地活了下来,并走上中国文坛,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珊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代表作有小说《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集《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循环往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

这样的主题构思方向,对于当代散文来说,或许并不是重大的创举,此前的散文写作,一般也会触及这类主题。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第一节)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品味作者对地坛景物的描写,领悟从中透露的情感。

二、课前自主1.走进作者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数与他的生命状态有关。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是完全合二为一的。

他说:“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是以寻找以创造去实现人生,生命是一个寻找和创造的过程,人以此过程而为人。

”因此,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

史铁生又堪称中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洁澈清雅直透心灵,是当代任何一位别的作家难以与之相比的。

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背景感知地坛,原名方泽坛,北京东北角安定门,明清祭地神的地方。

是北京五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之一。

本文写于1989年5月,原文共7节(课文是节选),在自己双腿残疾17年之后,从方方面面回顾了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对人生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索。

3.识记积累坍圮()()亘()古不变窸窸窣窣()()蝉蜕()熨帖()()4.课文初探思考:作者是否一直躲在地坛中逃避现实?三、补充资料《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基础过关1、史铁生和他的散文史铁生,男,1951年生于北京。

18岁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2l岁时双腿瘫痪。

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2、给词语注音:冗.长(rǒng )袒.露(tǎn )阴晦.(huì)救赎.(shú)温馨.(xīn )寂寥.(liáo )3、辨析字形清晰.亘.古清澈.优.秀不慎.淅.淅沥沥永恒.车辙.幽.雅嗔.怪4、解词迅雷不及掩耳: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不及防备。

生花之笔:杰出的写作才能。

司空见惯:相传唐代司空(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李绅请卸任和州刺史(古代一州的行政长官)刘禹锡喝酒,席上叫歌妓劝酒。

刘作诗:“wǒduǒ梳头宫妆样,春风一曲杜丽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现在用司空见惯来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一、理清脉络《我与地坛》共一万三千多字,分七个部分。

高中一年级的必修课教材,选取了作品的第一、第二部分。

本文选取的是作品的第三、四、五、七部分。

请填出这几部分的内容。

(一)我与地坛(二)我与母亲——感受母爱(三)地坛的四季(四)地坛的人们——爱情、追求、命运(五)弱智女孩——美与残缺(六)我的生死观(七)生命的思考全文主要有两条行文线索:一是:我与地坛的宿命和神秘的依存的关系。

(明线)这一层而叙述的内容较抽象,带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体现的是人与地坛即自然的合一与和谐。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就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多次想到自杀,但最终还是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

从残疾者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查生字、词,并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宿.命()坍.圮( ) 玉砌.雕栏( ) 亘.古不变( ) 颓.墙( ) 肆.意( )隽.( ) 永恪.守( ) 捋.( )着胡须熨帖..()()猝.()然狼藉.()撅.树枝( ) 蝉蜕.()窸窸窣窣....()()捋.着胡须()祈.祷()荒芜.()亘.古不变()车辙.()教诲.()倔.强()嘈.杂()历尽cāng()桑狂wàng()fú()夸xuàn()耀失hún()落pî()弥màn()qū()赶jì()坛专心zhì()志tuí()墙sì()意雕琢落mî()yù()帖dǎo()告余xiá()截tān()心神huǎnghū()()步lǚ()máng()然羞sâ()声名狼jí()安xiáng()焦zhuï()皇地qí( )神zuî()落纷yún( )三、区别下列近义词1、直到今天,一遇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乞求、祈求)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在这个令人心动的春日,我有幸参加了地坛导学案的活动,与地坛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展开了亲密的接触。

导学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深入了解文化遗产。

我深知这次活动对我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描述一下我与地坛导学案的亲密接触。

一、导学案准备为了更好地参与导学案活动,我提前了解了地坛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等。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使自己对地坛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外,我还准备了相应的学习工具,如笔记本、相机等,以便记录下所见所闻。

二、亲身体验踏入地坛,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文化殿堂。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历史的气息,每一块砖瓦都饱含着古人的智慧。

我仔细观察每一处建筑,感受每一处景观,努力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认真地听取导学员的讲解,不时地记录下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感悟。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我对地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仅了解了它的建筑风格,还领略到了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

三、深化学习回到学校后,我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深化学习。

我整理了所拍摄的照片,结合笔记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我查阅了更多的资料,对地坛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还撰写了一篇有关地坛的研究报告,并向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培养了我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四、收获与感悟参加地坛导学案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了解了地坛的历史渊源,还领略到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懂得了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会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不断努力,让自己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总之,我与地坛导学案的亲密接触让我受益匪浅。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导学员们的悉心引导,让我在这次活动中收获良多,收获知识,收获感悟,更收获成长。

《我与地坛》导学案(教师用)

《我与地坛》导学案(教师用)

《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知识、能力目标)2、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并思考生命的意义(情感目标)【自学时间】:建议用55分钟完成以下内容的学习。

【自学指导】下面有三把打开《我与地坛》的金钥匙,希望你能带上它们去解读文本,走进史铁生。

1、本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散文,地坛对作者而言,既是景,又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去解读理解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悟出的最为健全而丰满的生命意义。

2、反复诵读、品读,是深刻理解本文的关键。

边读边思考,才能准确把握本文。

3、知识链接:(磨刀不误砍柴工,花2分钟的时间看这部分内容,在下文的学习中,你会省时又省力。

)史铁生(1951—2010.12),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在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悟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基础知识】读准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

坍圮亘古捋须猝然颓墙濒临皈依教诲恪守窥视召唤熨帖熨斗宿命星宿隽永玉砌沏茶怃然嘈杂倔强【整体感知】(建议做题用时10分钟)全文共选入两部分,反复阅读,概括两部分内容,并为两部分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我与地坛》学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学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1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线索,理解作者思想的变化经过以及选文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细膩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感悟作者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会“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概括“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导学基础知识】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亘古(gèn)撅(juē)颓墙(tuí)坍圮(tān)(pǐ) 窸窸窣窣(xī)(sū) 譬如(pì)灼烈(zhuó) 猝然(cù)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以致·以至[辨词]“以致”和“以至”都是连词,但在用法上有很大区别。

“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上的延伸和发展。

[运用]①美国卫生专家批评特朗普政府最初对疫情轻描淡写,以致检测工作滞后,因此无法评估美国疫情的整体规模,进而遏制病毒的传播。

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这一循环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处理事情。

2.坚韧·坚忍[辨词]二者都有“坚强、坚定”的意思。

“坚韧”除了指精神意志坚强外,还指物体坚固有韧性。

“坚忍”指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只适用于精神意志方面。

[运用]这些遭受着命运一次次无情打击的家庭,始终坚韧顽强地同不幸作斗争,用爱和坚忍编织出了别样的幸福。

3.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辨词]“身临其境”表示亲自到了某个境地,多指亲自去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学案第一课时高一(2)部孟凡河2015-07-29【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2.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传达的生命内涵【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2010),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后导致双腿瘫痪。

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它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二、听赏名家朗诵1.识记字音坍圮..()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嘈.()杂熨.()帖2.识记字形zuò()落历尽cāng()桑落mò()三、我读我思1.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2.作者初入地坛,眼中的地坛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3.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表达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4.文中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说地坛是为了等我?5.在地坛宁静的环境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他找到答案了吗?6.作者在地坛中走出了死亡的阴影,在一定程度上说,地坛的植物和小动物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阅读第五段景物描写,你认为作者在描写中传达了哪些生命启迪?7.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他的内心就获得了一份平静与祥和,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又一番景象。

阅读第七段景物描写,感悟其中的生命昭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词语。

人应该像落日一样地活着,照亮坎坷,生命的最后依然光辉灿烂;人应该像雨燕一样地活着,迎接风雨,在风雨中高歌;人应该像孩子一样地活着,在冬天的雪地上,踩出一串让人浮想联翩的脚印;人应该像古柏一样地活着,始终坚持自我,镇定自若,不为外物左右;人应该像气味一样地活着,散发着或灼烈或清纯或熨帖或微苦的味道,让人说不清楚……四、朗读景物描写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我与地坛》学案第二课时高一(2)部孟凡河2015-07-29【学习目标】1.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与深切的母爱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学习过程】一、听赏名家朗诵识记字音、字形猝.()然去世倔强.()隽.()永恪.()守安xiáng()二、我读我思(一)感受母爱1.史铁生走出不幸命运的阴影,重拾生活的勇气,地坛和母亲都起了很大作用。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文中的关键词回答。

2.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母亲,真诚动人。

你觉得哪些句子最让人感动?(二)感受作者1.在文中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2.“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这几句话也是作者对我们的告诫,你有过这种倔强和羞涩吗?当时你是怎样想的?现在呢?三、课外扩展欣赏《朗读者》节目中斯琴高娃朗诵《写给母亲》片段(作者贾平凹)。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

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

”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着我哩,她牵挂着我哩……我也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

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见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

”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当然这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

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上香。

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办一场仪式的。

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去上坟,现实告诉我,妈……妈是死了。

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我与地坛》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2.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传达的生命内涵【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2010),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后导致双腿瘫痪。

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它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二、听赏名家朗诵1.识记字音坍圮..(tānpǐ)亘.(gân)古不变窸.(xī)窸窣.(sū)窣嘈.(cáo)杂熨.(yù)帖2.识记字形zuò(坐)落历尽cāng(沧)桑落mò(寞)三、我读我思1.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答:身体状态:双腿残废,摇着轮椅精神状态:失魂落魄(倍受疾病打击,陷入极度痛苦,感到迷茫绝望,思想非常颓废)相关信息:①第三段:“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②第五段:“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作者初入地坛,眼中的地坛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答:“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第一段);“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第三段)3.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表达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答:用了排比修辞和拟人修辞。

采用了倒装句式,通常表达该做主语的成份改做了宾语。

这样凸显了时间对地坛的改变作用,地坛的生命演变历程是被动化的,就像自己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一样。

作者以心观物,视角独特,句式新颖别致。

4.文中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说地坛是为了等我?答:①五十多年间几次搬家都离地坛很近,我认为这是缘分。

②我与地坛命运相似,地坛历经四百多年的沧桑,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而我残废了双腿。

③在命运的打击下,我相信了宿命,我和地坛的相遇也认为是宿命的安排。

④最重要的是,地坛给了我心灵的莫大慰藉,我与地坛情感相通。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5.在地坛宁静的环境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他找到答案了吗?答:思考的问题:①为什么要出生;②关于死亡;③怎样活。

思考的结果:①出生是一个事实,没有辩论的意义;②死亡是一种必然,不必急于求成;③活着需要终生感悟。

6.作者在地坛中走出了死亡的阴影,在一定程度上说,地坛的植物和小动物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阅读第五段景物描写,你认为作者在描写中传达了哪些生命启迪?答:①“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它的生命虽然卑微弱小,但大自然的每个生命都应活得多姿多彩,安安稳稳。

②“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并且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③“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人生需要有一种信仰,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④“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人生也会有寂寞的时候,但是它和新生紧密相联,蜕变之后自是宽广的天地。

⑤“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露水坠地尚且摔开万道金光,人更应勇敢正视不幸和死亡,即使最后一瞬,也要绽放光芒。

7.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他的内心就获得了一份平静与祥和,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又一番景象。

阅读第七段景物描写,感悟其中的生命昭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词语。

人应该像落日一样豁达地活着,照亮坎坷,生命的最后依然光辉灿烂;人应该像雨燕一样勇敢地活着,迎接风雨,在风雨中高歌;人应该像孩子一样快乐地活着,在冬天的雪地上,踩出一串让人浮想联翩的脚印;人应该像古柏一样坦荡地活着,始终坚持自我,镇定自若,不为外物左右;人应该像气味一样自然地活着,散发着或灼烈或清纯或熨帖或微苦的味道,让人说不清楚……四、朗读景物描写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正视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克服脆弱。

《我与地坛》学案(教师板)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与深切的母爱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学习过程】一、听赏名家朗诵识记字音、字形猝.(cù)然去世倔强.(jiàng)隽.(juàn)永恪.(kâ)守安xiáng(详)二、我读我思(一)感受母爱1.史铁生走出不幸命运的阴影,重拾生活的勇气,地坛和母亲都起了很大作用。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文中的关键词回答。

答: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疼爱儿子和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苦难而伟大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和毫不张扬爱的母亲。

文中有四处概括母亲形象的句子:①第二段:“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②第三段:“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③第六段:“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④第九段:“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母亲,真诚动人。

你觉得哪些句子最让人感动?答:①第二段:“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运用动作描写,描写母亲对“我”的默默的爱抚,让我们想到“大爱无言”,静默的行动包容着深沉的母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