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15.《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导学目标:1、品读地坛三处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心境的变化。
2、理解母亲的心意,领悟母亲对作者的启示,从而感受作者人格力量。
课前自主学习一、作者生平名片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
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因病返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突发脑出血逝世。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主要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我的丁一之旅》等,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二、背景透视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一度精神几近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
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
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成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
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下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三、常识(地坛公园)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地坛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于19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
园内草坪面积14.5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8.8%,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棵。
1984年,地坛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与地坛》教案导入《我与地坛》教案及反思(五篇)
《我与地坛》教案导入《我与地坛》教案及反思(五篇)《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我与地坛》导学案附第七单元写作导学
《我与地坛》(2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提高鉴赏散文优美语句的能力;2.加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怀。
【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或写出字形坍圮( )( ) 熨帖( ) 宿命( ) 星宿() cù然( ) 亘古不变( ) 隽永( ) 隽秀()倔强( ) 嘈杂( ) 雕栏玉砌()独处( ) 处方()焦灼( ) 教huì( ) 捋胡须( ) 荒芜( ) 剥蚀 ( ) tuí墙() kè守( )2.通读全文,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课堂任务】研读第一部分:1.填写表格并思考:文中的“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缘分?2.思考: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提示:这一部分有三处景物描写(3、5、7段),可以从这三段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研读第二部分:3.请结合文段内容概括母亲的形象,并说说作者追思中怀有痛悔的原因。
4.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5.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而题目却只是“我与地坛”为什么?我地坛母亲共同点【课后作业】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都是有自我风格的作家,本单元所选的三篇作品也很能代表三位作家的风格,请选择一位,侧重从语言运用方面拟写颁奖词,并与同学交流。
以下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余光中先生“2003年度散文家”的颁奖词,可做参照。
示例: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
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
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
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我与地坛》导学案2
《我与地坛》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读文中个性化的景物描写,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富有哲理的语言特色。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新理解、新感悟。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新理解、新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通过解读地坛景物对“我”的启示,领悟史铁生从颓废到奋起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3.明确生命的意义,培养我们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一、自学质疑(一)结合注释了解作品、作者1、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2、关于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
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坛之一。
(二)初读课文,辨清字音、疏通文意。
诵读过程中圈出生疏的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剥蚀. shí柏.树bǎi 柏.林 bó恍惚.. huǎnghū隽.永 juàn 隽.秀jùn猝.然 cù坍圮.. tānpǐ恪.守kè颓.墙tuí捋. lǚ肆.意 sì玉砌.雕栏 qì熨帖....xī sū..yù tiē窸窸窣窣4、解释下列词语。
熨帖:心里平静舒服。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恪守:严格遵守。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不改变。
窸窸窣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三)归纳本文结构《我与地坛》总共有七个部分,教材选的是第一、二部分。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荒芜宿命剥蚀坍圮玉砌撅
亘古蝉蜕嘈杂熨帖恪守杈
猝然散落隽永窸窸窣窣捋
2、解释词义:
玉砌雕栏
亘古不变
隽永
熨帖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 转向写作。
二、课堂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赏析并概括这些景物描写的特点。
分析作者从中感悟到怎样的生命启示?
2、拓展练习
当史铁生活着时,用他的作品感化人的精神;当他生命结束时,用自己的身体延续了他人的生命!这样的史铁生有没有打动你?
请把你内心的感动变成文字,为史铁生写一则颁奖词!
三、课后积累
1、积累本文中的佳句以及史铁生的名言。
《我与地坛》导学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学案《我与地坛》导学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自读提示: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章。
1、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母亲的行为,写了那些?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意蕴:宿命:恪守: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关于作者:4、如果文章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那么本部分作者又是在思考什么?(三)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创新精神”值得学习。
不少语句很新鲜,很奇崛,但又是语言规范所允许的。
举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
此句中的“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句,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说法是: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
另在“朱红”前面又用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对描写地坛的面貌、沧桑变化、破败相确实是恰倒好处。
同时对作者的精神状态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新鲜别致的句子还有很多,请找出,并体会其妙处。
巩固训练:1、下面各组中字形、字音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都正确的一组是()A、坍圮(tānpǐ):坍,倒塌、崩坏;圮,塌。
恪守(kè):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B、亘古(gèn):从古到今。
蝉蜕(tuì):蝉的卵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
C、熨帖(yǜn):心里平静舒适。
隽永(juàn):(言论、文章)意味深长。
D、炫耀(xuán):夸耀。
《我与地坛》导学案docx
《我与地坛》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分析史铁生笔下地坛的景物特点,探究人与景之间的关系,感受史铁生的生命哲学。
2.通过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感受母爱的伟大。
一、前置性学习(一)作者生平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
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来到人间》、《命若琴弦》等二、课文感知1.在课文第一部分中,第5、5、7段集中描写了地坛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当时“我”(史铁生)的心境如何?完成表格。
2.史铁生在地坛中围绕“生与死”思考了哪三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来,这三个问题与景物描写有什么关联?三个问题:关联:3.文中写了“我”作者主要回忆了母亲的几件事情?突出母亲什么形象?“我”又是如何表现的?事件:母亲形象:“我”的表现:4.课文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为什么题目却只是“我与地坛”?5.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困惑?。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优质——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散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品味语言蕴含的深意。
2.从作者情感变化和思想变化的历程中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受。
3.能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主旨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二、前置学习
1.阅读全文,掌握文章的字词,归纳文章两个部分的内容。
2.查阅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史铁生。
3.【学习任务一】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景语”挖掘他的情语。
这是一篇散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者往往会将主观情感无形地融入到客观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请认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三处写景的地方,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将景物和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圈画出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在句子旁边做批注。
三、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二】拓展延伸:
生活里,总有喜怒哀乐;生命里,总有来去缘散,悲欢离合,世态炎凉,自然而然,深深思索,淡淡释怀。
请用一段写景的文字,表现出对生活的感受。
(字数不限)
四、课后学习
本文是《我与地坛》的节选,请阅读《我与地坛》全文,结合全文解读文章结尾的文字,谈谈你的想法。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新教材】7.15我与地坛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15.1《我与地坛》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简历】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评价】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现代作家二、人物颂歌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他,就是史铁生。
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三、背景链接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作者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2.感受深切的母爱;了解作者的生命感悟。
3.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课下预习】
1.概括入选的两部分内容,并为两部分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
【课堂活动】
活动一:文章共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活动二:文中作者反复地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活动三:第一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予作者什么样的生命感悟?
【课下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课堂达标”1-8题。
2.预习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母亲给了作者哪些生存的启发。
《我与地坛》导学案
第2课时
活动一: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是怎样刻画的?
活动二: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活动三:轻读文章最后一段,品味最后一句话蕴含的深情。
活动四:地坛、母亲与我,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课下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课堂达标”9-14题
2.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抒写他对母亲的感悟,你呢?你身边的亲情有没有一件事或一个细节令你珍藏心间呢?请写一篇150-200字的短文。
《我与地坛》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裂缝照进一束光,光亮指引人生路——《我与地坛》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及更深入地理解作者。
二、情境创设。
今年12月31日是史铁生去世14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史铁生,学校摄影协会正在筹拍一部改编自《我与地坛》微电影,通过拍摄,回顾史铁生的人生之路,邀请同学们担任编剧。
请从课文中选取描写地坛之景和史铁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片段,写成拍摄脚本。
三、课堂过程学习任务一:走进文本,朗读文段,找出描写地坛景物(3处写景)和史铁生回忆与母亲相处(2处场景)的片段。
活动1:各小组发言.....,说一说本小组所找到的片段,本小组的其他同学齐读。
活动2:各组小组长聚集讨论,..........选择本小组需要拍摄的片段,各小组所选片段不重复。
学习任务二: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活动1:各小组组员针对本组所选片段认真研读,共同探讨,分析片段。
(提示:学生可以自行提出本组所要探讨的问题,也可以参照老师所给的问题提示)问题提示:1.写景片段:描写了地坛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时他在想什么?2.写我与母亲相处的片段:描写了我与母亲相处的什么场景?对母亲的这一人物作了哪些细节描写?活动2: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讨论的成果..................,并说说小组拍摄此片段的理由和想法。
1.分析描写地坛的景物片段:片段1:(第3自然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片段2:(第5自然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我与地坛》 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和核心素养】一、学习目标:1.感受母亲对我的影响,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
2.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感悟和认识。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学习重难点】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自我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筛选重要信息。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佳进医院,从此再没站起来,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面对残疾,他曾一度彷徨郁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勇敢地活了下来,并走上中国文坛,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珊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代表作有小说《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集《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循环往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
这样的主题构思方向,对于当代散文来说,或许并不是重大的创举,此前的散文写作,一般也会触及这类主题。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2.品味作者深沉抒情、细密周到的语言【学法重点】:1、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2、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阅读教材,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为课堂学习做准备2.通过具体赏析细节描写、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教学过程A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熨.帖()亘.古不变()窸.窸窣.窣()B课堂学案一.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1.文章可以提炼为哪三个关键词?2. 你能为文章的两个部分拟个小标题吗?二.文本探究1.快速浏览文章,找找文中有几处集中描写地坛?2.第一处地坛的景色描写体现了地坛的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将这一特点淋漓尽致的变现出来的?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3.第二处地坛的景色描写体现了地坛的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将这一特点淋漓尽致的变现出来的?表达出作者的哪些情感?4.第三处地坛的景色描写体现了地坛的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将这一特点淋漓尽致的变现出来的?表达出作者的哪些情感?三.拓展迁移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生命中的苦难的看法。
我与地坛导学案
必修上册《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了解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3.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一、课前预习案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
1958年在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
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玻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自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期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在这个令人心动的春日,我有幸参加了地坛导学案的活动,与地坛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展开了亲密的接触。
导学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深入了解文化遗产。
我深知这次活动对我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描述一下我与地坛导学案的亲密接触。
一、导学案准备为了更好地参与导学案活动,我提前了解了地坛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等。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使自己对地坛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外,我还准备了相应的学习工具,如笔记本、相机等,以便记录下所见所闻。
二、亲身体验踏入地坛,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文化殿堂。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历史的气息,每一块砖瓦都饱含着古人的智慧。
我仔细观察每一处建筑,感受每一处景观,努力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认真地听取导学员的讲解,不时地记录下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感悟。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我对地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仅了解了它的建筑风格,还领略到了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
三、深化学习回到学校后,我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深化学习。
我整理了所拍摄的照片,结合笔记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我查阅了更多的资料,对地坛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还撰写了一篇有关地坛的研究报告,并向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培养了我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四、收获与感悟参加地坛导学案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了解了地坛的历史渊源,还领略到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懂得了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会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不断努力,让自己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总之,我与地坛导学案的亲密接触让我受益匪浅。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导学员们的悉心引导,让我在这次活动中收获良多,收获知识,收获感悟,更收获成长。
《我与地坛》导学案5
《我与地坛》导学案5《我与地坛》导学案5《我与地坛》学案示例自学1、初读文本,积累梳理。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你还找到哪些读不准的字?)炫(xuàn)耀坍(tān)圮(pǐ)撅(juē)窸窸(xī)窣窣(sū)熨(yù)帖猝(cù)然(2)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
(你还找到哪些不理解的词?)熨帖:形容心情平静舒畅。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祈求:诚恳而殷切的期望或请求。
(3)文学文化常识①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②地坛,又称(方泽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2、再读文本,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地坛?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依据是什么?(1)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四百多年里……茂盛得自在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探究1、多重对话。
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最佳问题,师生共同整合,形成主问题。
(1)为什么作者那么不惜笔墨去写那些卑微的小生命?答: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从而启发了作者,也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的活下去。
人活就应活得灿烂。
(2)通过地坛和母亲,我们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答: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依恋,有感激,更有忏悔。
地坛把我和母亲连在一起,地坛也成了我的精神母亲。
作者特殊的境遇促使他对生与死进行了超乎常人的思考,这些思考对常人是莫大的触动和启发。
2、质疑问难。
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文章第一部分结尾处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文中并没有明确答案,应该如何回答?答:为了切身体会那“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所包含的情感和意蕴。
我与地坛——精选推荐
我与地坛《我与地坛》导学案(⼀)命制⼈:⾼⼀语⽂审核⼈:魏跃华命制时间:2013-11-11【学习⽬标】1.熟读课⽂,了解作者。
2、掌握⽂中出现的⽣字词、成语。
【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平,掌握作者的主要作品。
史铁⽣(1951—2010),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是当代中国最令⼈敬佩的作家之⼀。
他的写作与他的⽣命完全同构在了⼀起,在⾃⼰的“写作之夜”,史铁⽣⽤残缺的⾝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辞,照亮的反⽽是我们⽇益幽暗的内⼼。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放弃⾯对⼈的基本状况时,史铁⽣却居住在⾃⼰的内⼼,仍旧苦苦追索⼈之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争,这种勇⽓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等。
⼆、⾃读全⽂,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荒芜.宿.命剥.蚀淡褪.坍圮..⽟砌.亘.古撅.树杈.捋.触须蝉蜕.窸.窸窣.窣嘈.杂雕琢.熨.帖猝.然余暇.羡.慕步履.狼藉.隽.永恪.守倔.强三、积累本课中的成语并解释。
预习检测:查字典,掌握下列内容。
(⼀)容易读错的⾳蝉蜕.()弥.漫()坍圮..()嘈.杂()譬.如()窸.窸窣.窣()教诲.()灼.烈()亘.古()恍惚..()炫.耀()祈.求()颓.墙()步履.()羞涩.()(⼆)给下列多⾳字注⾳熨.帖.永倔.强剥蚀..⽃.秀倔.⽼头剥⽪..着触须.宿.命⾓落..虎须碑帖.⼀宿.落.在后⾯请帖.星宿.落.枕(三)容易些错的字án()头 cāng()桑 juē()嘴zhān()仰悲chuàng()猖jué()àn()养 cāng()天⼀jué()不振wú()余xiá() cù()然wǔ()然 xiá()迩闻名出类拔cuì()ǔ()媚 xiá()瑜互见鞠躬尽cuì()Jiǎ()公济私憔cuì()(四)容易⽤错的词语1、电视剧《青⼭绿⽔红⽇⼦》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这部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作品,将于2012年12⽉5⽇在中央电视剧频道播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 适用班级:高一年级 主备人:刘双林 审核人:金锋云《我与地坛》导学案1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 新感悟的历程。
3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案 1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
1958 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地区街道工厂工作。
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
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世。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作 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 的“散文化”倾向。
自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 是能力与期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 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 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 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对生命展开思 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时曾被这样评价: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__________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 作为二00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 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 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了解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年在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年毕业于清华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1年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 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坍圮( )(3)亘古不变( )二、课堂学习案 (一) 整体把握1. 课文的标题是“我与地坛” 明确:母亲2. 文章很长,但通过小标题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文章讲了两部分的内容,是哪两部分明确: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 母亲、生命的理解。
三者之间的关系: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 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 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文章结尾说: “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二) 研读第一部分1•“我”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进入地坛的( 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3),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 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5)。
一一颓废、迷惘2•作者反复地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现:①“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让我残废了双腿。
③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④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⑤ 十五年了,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作用:为下文作者在地坛的思考和感悟作铺垫。
3 •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作者的感悟各是什么(5)撅一树枝( (9)窸窸窣窣((6)捋着触须( (10)熨帖((7)瓢虫((8)蝉蜕((4) 一溜阴凉((1)剥蚀( ,课文除了写自己、地坛之外,还写了什么3、5)2、3、4)明确:第一处描写地坛破败的全貌,描写了地坛的沧桑变化,而地坛的破败正烘托出落魄者的精神 状态。
(地坛是“我”的“难友”,接纳了“我”这个残废的人,它好像能够感受到“我”内心的苦 痛,理解“我”迷茫的心情。
“我”对地坛也产生同病相怜似的心灵共鸣,“我”与地坛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第二处通过描写小动物的动态、草木的生长,体现出萧条、荒凉中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 息的生命意识在作家心头涌动。
第三处用六个“譬如”描写各种景象,处处时时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正是这种难以言说包蕴着的永恒与瞬间、 古老和信心、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心灵的震动。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家心境的作用; 第二,为作家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 “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 “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4.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哪个问题是核心问题明确:(1)关于死的事。
结论: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出生)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了它的结 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我为什么要出生。
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 他的一个事实。
(3) 怎样活。
第三个问题是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了的, 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 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一一他的母亲。
3.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B.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多,也越红。
C.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全神贯注...地想关于死的事。
D.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 C (改为“专心致志”)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四百多年里,它 _______________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A .荒芜 (w ⑪剥蚀(sh 0 炫耀(xu dn ) 失魂落魄(PB .坎坷 (k e )落寞(m 0蝉蜕 (tu 1) 亘古不变(g e)C.坍圮 (p 1) 灼烈(Zhu①熨帖 (y in ) 步履茫然(1 U )D .倔强(ju e)恪守(k P ) 告诫 (jie)肆意雕琢(zhu6)1 . D (A 炫耀 xucn ;B 坎坷k e ;C 熨帖yd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褪色 步履 肄意 玉砌雕阑B .祭坛 恍惚 告诫 窸窸窣窣 C.弥漫余遐纷纭专心至志D .坎坷教悔隽永清纯灼烈2 . B (A 雕阑一雕栏 肄意一肆意;C 余遐- -余暇专心至志一专心致志; D 教悔 -教诲)▲)三、课堂练习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②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限度的 ____________ 。
③只是到了这时候, 深切。
A .侵蚀 C.侵蚀 4. D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再起, 方由冲突迈向和平再度被阴云笼罩。
B. 为了充分体现全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关爱,更好地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近日,中央文明办将 对生活困难的“全国道德模范”进行帮扶。
C. 所谓费改税,就是把过去各类收费和公路的养护、管理,以及水路的养护、管理等相关的费用改 成燃油消费税。
D. 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 业准入门槛,将网上五花八门的视频节目纳入更加严格的监管范围。
5. B (A “和平”之后少了“的前景” ;C 具有包含关心的词语并列不当造成不合逻辑; “门槛”搭配不当。
)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矗云霄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 , ,不管春夏秋冬,它从上到下总是一身洁 白。
(2) 山谷两旁,____________ , _____ ①披着雪白的大氅,戴着雪白的头巾③峥嵘险峻 峰峦陡立 A .②④ B .①④ 6. A 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 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乞求 祈求 嘈杂 纷纭 B .剥蚀 D .剥蚀 乞求 祈求 嘈杂 纷纭 ▲) 双方激烈的交战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已引起全球高度关注, 巴以双 ,这一规定旨在加强行 D “加强”与 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 ,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几只山鹰掠过。
②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 ④峰峦陡立 C .②③峥嵘险峻D .①③适用班级:高一年级 主备人:刘双林 审核人:金锋云《我与地坛》导学案一、课前预习案二、课堂学习案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体味母亲的“苦” 。
(1)双腿残废后,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明确:①她知道我心里苦闷,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否 则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②送我到地坛后,又担心我一个人在荒僻的园子里胡思乱想,想轻生, 而她自己在家里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和祈求。
③当我久在园子里没有回来,母亲就 来找我,经常是步履茫然又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