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 适用班级:高一年级 主备人:刘双林 审核人:金锋云

《我与地坛》导学案

1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 新感悟的历程。

3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案 1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1958 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 1983年加入中国作

协。

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礼拜日》

《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分

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 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 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 是能力与期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 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 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 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对生命展开思 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时曾被这样评价: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

在自己的“写

作之夜”,

__________

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 作为二00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 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 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

了解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

”、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年在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年毕业于清华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1年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

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 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坍圮( )

(3)亘古不变( )

二、课堂学习案 (一) 整体把握

1. 课文的标题是“我与地坛” 明确:母亲

2. 文章很长,但通过小标题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文章讲了两部分的内容,是哪两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 母亲、生命的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 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 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说: “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

有过母亲的脚印。”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二) 研读第一部分

1•“我”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进入地坛的( 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3),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 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5)。一一颓废、迷惘

2•作者反复地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表现:①“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让我残废了双腿。 ③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④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⑤ 十五年了,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作用:为下文作者在地坛的思考和感悟作铺垫。

3 •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作者的感悟各是什么

(5)撅一树枝( (9)窸窸窣窣(

(6)捋着触须( (10)熨帖(

(7)瓢虫(

(8)蝉蜕(

(4) 一溜阴凉(

(1)剥蚀( ,课文除了写自己、地坛之外,还写了什么

3、5)

2、3、4)

明确:第一处描写地坛破败的全貌,描写了地坛的沧桑变化,而地坛的破败正烘托出落魄者的精神 状态。(地坛是“我”的“难友”,接纳了“我”这个残废的人,它好像能够感受到“我”内心的苦 痛,理解“我”迷茫的心情。 “我”对地坛也产生同病相怜似的心灵共鸣,

“我”与地坛一下子拉近

了距离。)第二处通过描写小动物的动态、草木的生长,体现出萧条、荒凉中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 息的生命意识在作家心头涌动。第三处用六个“譬如”描写各种景象,处处时时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正是这种难以言说包蕴着的永恒与瞬间、 古老和信心、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心灵的震动。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家心境的作用; 第二,为作家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 “情绪背景”,

在那样一个安谧、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 “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4.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哪个问题是核心问题

明确:(1)关于死的事。结论: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出生)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了它的结 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

我为什么要出生。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 他的一个事实。

(3) 怎样活。第三个问题是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了的, 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 都有

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一一他的母亲。

3.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

B.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多,也越红。

C.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全神贯注...地想关于死的事。

D.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 C (改为“专心致志”)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四百多年里,它 _______________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A .荒芜 (w ⑪

剥蚀(sh 0 炫耀(xu d

n ) 失魂落魄

(P

B .坎坷 (k e )

落寞(m 0

蝉蜕 (tu 1

) 亘古不变(g e

C.坍圮 (p 1) 灼烈(Zhu

熨帖 (y in ) 步履茫然(1 U )

D .倔强

(ju e)

恪守(k P ) 告诫 (ji

e)

肆意雕琢

(zhu

6)

1 . D (A 炫耀 xucn ;

B 坎坷k e ;

C 熨帖y

d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褪色 步履 肄意 玉砌雕阑

B .祭坛 恍惚 告诫 窸窸窣窣 C.弥漫

余遐

纷纭

专心至志

D .坎坷

教悔

隽永

清纯灼烈

2 . B (A 雕阑一雕栏 肄意一肆意;C 余遐- -余暇

专心至志一专心致志; D 教悔 -教诲)

▲)

三、课堂练习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