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一、概念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虚假的陈述或者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该行为构成犯罪的要件是必须基于合同关系所进行的诈骗行为。
二、构成要件
1.双方基本信息:包括甲方和乙方的名称、地址、营业执
照号码、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等。
2.各方身份、权利、义务、履行方式、期限、违约责任:
明确甲方和乙方的身份,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双方的履行方式、期限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3.需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合同中的条款需符合中国
法律法规的要求。
如果合同中的条款违反了中国法律法规,该条款无效。
4.明确各方的权力和义务:合同中应明确甲方和乙方的权
力和义务。
甲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向乙方提供相应的服务或商品;乙方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应的费用。
5.明确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合同应是符合法律要求、具
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并且可执行。
6.其他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还可添加一些特殊条款,如
保密协议、违约金、争议解决等。
以上是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作为律师拟定该合同时,应注意合同中的条款需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如有违反,可能会被视为无效行为或违法行为。
此外,律师应在拟定合同时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力求合同的清晰明了,以避免双方的纠纷和争议。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和构成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和构成一、本罪的立案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
本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
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本罪既可以由个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因此,只要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合同诈骗,骗取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就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单位或者个人的刑事责任。
立案标准的第1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
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立案标准的第2种情形,“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
二、本罪的构成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真实案例
合同诈骗罪真实案例
在现代社会,合同诈骗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一起真实的合同诈骗案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警惕和注意。
该案件发生在某市的一个小区里。
受害人小张是一名年轻的企业职员,他在一次商务活动中认识了一名自称是某知名公司高管的人士,对方自称有一个利润丰厚的投资项目,并邀请小张一起合作。
对于这个机会,小张心动不已,迫不及待地签署了合同并向对方支付了一笔“保证金”。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小张的预期发展。
在交付保证金后,对方却开始敷衍搪塞,拖延时间。
小张意识到可能上当受骗,但当他想要解除合同时,却发现对方早已消失无踪。
小张只能选择报警,并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合同诈骗罪的危害性。
首先,犯罪分子往往以虚假的承诺和诱人的利益吸引受害人,使其掉入陷阱。
其次,一旦受害人付出了一定的资金或者签署了合同,犯罪分子就会开始拖延时间或者消失,使受害人难以追回损失。
最后,合同诈骗罪不仅给受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其心理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在面对类似的投资或合作机会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虚假的承诺冲昏了头脑。
在签署合同之前,一定要对对方的身份和资质进行严格核实,避免上当受骗。
同时,如果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合同诈骗的受害人,一定要及时报警并寻求法律援助,尽快追回损失。
总之,合同诈骗罪是一种十分危险和破坏性的犯罪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下一个目标。
希望通过这个真实案例的介绍,能够引起大家对合同诈骗的重视,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2024版合同诈骗罪法条
2024版合同诈骗罪法条第一条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
第二条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2. 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欺骗手段;3. 行为人的行为导致对方当事人财产损失。
第三条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为:1. 诈骗金额达到法定数额;2. 诈骗行为造成严重后果;3. 诈骗行为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
第四条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犯合同诈骗罪的,根据诈骗金额和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条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1. 诈骗金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 诈骗金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 诈骗金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六条合同诈骗罪的从轻、减轻处罚情形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 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2. 积极退赃、赔偿损失的;3. 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第七条合同诈骗罪的数罪并罚行为人同时触犯合同诈骗罪和其他罪名的,依法实行数罪并罚。
第八条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为五年。
第九条合同诈骗罪的法律适用本法条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合同诈骗罪行为。
第十条合同诈骗罪的解释权本法条的解释权属于最高人民法院。
第十一条施行日期本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注:以上内容为模拟示例,并非真实法律条文。
合同诈骗罪典型案例
合同诈骗罪典型案例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或者伪造的合同,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合同诈骗案例:2018年,某公司销售部经理王某在市场上结识到一家家居装饰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刘某告诉王某,他们需要购买大量的装饰材料,但是由于公司经营困难,资金周转不灵,无法一次性支付全款。
于是,刘某提议与王某签订合同,先支付部分货款,剩余款项可以在验货后再支付。
王某得知这一情况后,看到了机会,决定利用合同诈骗行骗取刘某的钱财。
他与一家假冒的建材公司联系,伪造了一批装饰材料的购销合同。
合同上明确表示,该公司将按刘某所要求的方式,先支付一定的货款,余款待验货合格后支付。
并且,他还假造了一家物流公司的运营情况,通过制作假的货物运输单据以及电话录音,让刘某相信合同的真实性和货物的可靠性。
在签订合同时,王某以公司的名义支付了一部分货款,并且收到了假冒建材公司的收据。
刘某相信了合同的真实性,于是将合同上剩余的款项支付给了王某。
然而,在刘某支付款项后,王某突然失去了联系,并且刘某也发现货物并未按合同约定时间送达。
后来,刘某联系了假冒的建材公司以及物流公司,才发现这全部都是一场骗局。
最终,刘某报警并举报了王某的行为。
警方调查后,确认了王某的诈骗行为,并将其抓获归案。
经法院审理,王某因为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
这起案件是一例合同诈骗罪的典型案例。
王某利用伪造的合同以及假冒的公司进行诈骗,最终导致刘某损失巨大。
这种手段狡猾、欺骗性强的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合同诚信原则,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相关法律的完善以及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强,以防止类似案件的发生。
工程合同怎么算诈骗罪
工程合同怎么算诈骗罪工程合同诈骗罪的界定工程合同诈骗罪通常指的是利用虚假的承诺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诱使对方签订合同,从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具体到工程合同,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形:1. 虚构工程项目,骗取合同保证金或预付款。
2. 伪造或变造合同文件,篡改工程量、价格等关键条款。
3. 隐瞒关键信息,如资质不符、资金链断裂等,以获取合同签订。
4. 利用合同条款设置陷阱,导致对方违约从而索取违约金。
5.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故意制造障碍,迫使对方放弃项目或支付额外费用。
防范措施为了防范工程合同诈骗罪的发生,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1. 尽职调查:在签订合同前,对合作方的资质、信誉、财务状况等进行全面调查。
2. 明确合同条款:确保合同中的条款明确、具体,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3. 专业法律咨询:在签订合同前,咨询专业律师,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查,确保合法性和合理性。
4. 保留证据: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保留所有相关的书面文件、电子邮件、会议记录等,以备不时之需。
5. 加强过程监管: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对进度、质量的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6. 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如履约保证、保险等,分散风险。
法律后果一旦构成工程合同诈骗罪,不仅会对受害方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行为人产生严重的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诈骗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一旦被定罪,将面临刑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罚金、拘役、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结语工程合同诈骗罪不仅损害了合同双方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无论是作为合同的甲方还是乙方,都应当增强法律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诈骗行为的发生。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打击力度,维护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及认定是怎样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及认定是怎样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指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1万元以上,单位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数额巨大,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万元以上,单位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基于合同的诈骗犯罪,而且涉及到的数额一般都是很大的。
合同诈骗罪的处罚是与诈骗的数额挂钩的,但在实践中我们该如何来对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进行认定呢?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将在下面的文章中为您分析。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及认定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的数额是否较大,是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必要条件,即合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实施合同诈骗行为所骗取的财物,必须达到“数额较大”,其行为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而合同诈骗的数额是否巨大、特别巨大,则是对合同诈骗犯罪分子判处较重刑罚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合同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数额标准,刑法未作明确规定,目前也没有明确司法解释。
各地在审理合同诈骗案件中,常遇到定罪量刑数额或者具体犯罪情节如何掌握的问题。
目前我省公、检、法会同有关部门,经调查研究,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针对合同诈骗的犯罪数额、情节,提出如下意见:合同诈骗罪的个人诈骗“数额较大”为1万元以上不满5万元,“数额巨大”为5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数额特别巨大”为50万元以上;单位诈骗“数额较大”为1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数额巨大”为50万元以上不满200万元,“数额特别巨大”为200万元以上。
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市场主体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个规定的意见是否与形势发展的客观现实相符合?因此,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应对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尽快作出明确、具体的司法解释。
根据规定合同诈骗19万会判几年
Most people, most of the time, can only rely on themselves.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根据规定合同诈骗19万会判几年导读:合同诈骗19万的判刑标准是3~10年左右有期徒刑,各地司法机关对合同诈骗的数额认定标准都不一样,所以,准确的量刑标准还要结合当地司法机关的相关规定,而且,合同诈骗罪的量刑也不是只考虑诈骗数额。
一、根据规定合同诈骗19万会判几年?合同诈骗19万的判刑标准是3到10年不等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单位涉嫌合同诈骗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二、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怎么规定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规定:“【合同诈骗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三、合同诈骗罪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1、两罪侵犯的客体不同。
一般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即侵犯的只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因而在犯罪的归类上属于侵犯财产犯罪。
而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不仅侵犯了公私财物所有权,而且更主要的是侵犯了国家的合同监管制度,是性质相对更为严重的一种犯罪,因而在犯罪归类上划入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工程合同诈骗怎么刑事定罪
工程合同诈骗怎么刑事定罪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工程合同诈骗。
简单来说,工程合同诈骗是指在建筑工程合同的签订或履行过程中,一方利用虚假的承诺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涉及较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一旦构成犯罪,其刑事责任也相应严重。
在我国刑法中,工程合同诈骗可能涉及的罪名主要有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而合同诈骗罪则是在合同签订或履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
要构成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2. 客观上采用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3. 使被害人处于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处分了财产;4. 行为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财产。
在工程合同诈骗案件中,常见的手法包括但不限于:虚报工程造价、伪造资质证书、虚构工程进度、使用假冒伪劣材料等。
这些行为一旦被证实,根据情节的严重性,可能会被判处不同程度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工程合同纠纷都会构成诈骗罪。
如果行为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违约行为,但没有诈骗的意图,那么这可能只构成民事违约,而不涉及刑事责任。
因此,区分行为人是故意诈骗还是仅仅因为经营不善导致无法履行合同,是判断是否构成犯罪的关键。
在实际案件审理中,法院会根据证据的充分性和行为人的实际行为来综合判断。
如果证据确凿,证明行为人有预谋地实施了诈骗行为,那么法院将会依法作出刑事定罪的判决。
对于受害者而言,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成为工程合同诈骗的受害者,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包括及时报警、保存相关证据、寻求法律援助等。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警惕,加强民法典律知识的学习,以防止自己陷入诈骗的陷阱。
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现将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列举如下:1.骗取金额较大:–骗取金额人民币5000元其他或者等值物品;–骗取金额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具有恶劣影响,严重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予以立案侦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以其他方法诈骗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3.涉嫌合同诈骗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骗取金额达到5万元其他的;–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50万元其他的;–或者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4.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合同诈骗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被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骗取金额达到50万元其他的;–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达到500万元其他的;–或者其他特别严重的情节。
其他内容是关于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供您参考。
在实际情况中,具体案件的立案标准可能会因地区、情节等因素有所不同。
如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犯合同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其他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其他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合同诈骗罪的具体情形1.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行为人虚构一个不存在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与对方签订合同,以骗取对方财物。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行为人提供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履行的担保,以骗取对方信任和财产。
上海普通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上海普通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上海普通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普通合同诈骗罪是指利用合同关系,虚构或者隐瞒事实,骗取对方财物的犯罪行为。
这类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为了打击此类犯罪,上海市公安局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立案标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立案标准:
一、违反诚信原则骗取财物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的。
二、数额在5000元以下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违反合同约定而致对方损失较大的;
2.使用虚假身份、虚构虚伪事实骗取的;
3.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法律、法规,骗取的财物数额较大的;
4.以“订金”等名义骗取对方财物,达到一定数额并有恶意的;
5.其他情形,根据案情确定是否立案。
当然,这仅仅是立案标准,每一起案件都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审慎处理。
在执行中,公安机关还会根据案情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人,依法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同时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普通合同诈骗罪虽然不是特别严重的犯罪,但如果不受到有效打击将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上海市公安局制定的立案标准给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此类犯罪提供了依据。
对广大市民而言,遵守法律,保持诚信,是防范诈骗的最基本的方法。
同时,公安机关也呼吁广大市民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多留一个眼睛看事情,不要让不法分子趁机行骗。
合同诈骗罪数额巨大的标准是多少
合同诈骗罪数额巨大的标准是多少根据最新的法律规定,合同诈骗罪数额巨大的标准为人民币30000元到10000元以上,而由于我国各个省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具体的各省对合同诈骗罪数额巨大的标准是有所不同的。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金钱数额类型的犯罪,不管是在对其立案侦查还是量刑处罚的时候都离不开对其非法所得数额的认定。
具体又分为了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与数额特别巨大三种。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合同诈骗罪数额巨大的标准是多少。
▲一、诈骗罪的数额是怎么规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的相关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的诈骗数额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三个标准。
按照《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中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一)数额较大标准: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10000元的,属于“数额较大”。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二)数额巨大标准: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0000元-100000元的,属于“数额巨大”。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数额特别巨大标准:个人诈骗公私财物500000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或者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诈骗罪量刑幅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1.构成诈骗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可以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合同诈骗罪界别认定
合同诈骗罪界别认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虚假的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签订合同或违背合同规定进行行为,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行为。
因此,对于合同诈骗罪,需要进行界别认定。
下面将对合同诈骗罪的界别认定进行分析。
罪名界别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合同诈骗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有关规定,在认定合同诈骗罪的界别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骗取数额在刑事界别的认定中,骗取数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骗取数额在5万元以下的,属于轻罪;在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属于普通罪;在20万元以上的,属于重罪。
因此,在判定合同诈骗罪的界别时,需要考虑被诈骗人的损失金额。
2. 合同的内容在判定合同诈骗罪的界别时,还需要考虑合同的内容。
如果诈骗行为只是对合同的某些条款作出虚假陈述或隐瞒了某些情况,那么属于合同纠纷。
但如果虚假的陈述或隐瞒情况涉及到合同的核心内容,使对方在签订合同时产生了重大误解,进而产生财务损失,那么就涉及到合同诈骗罪。
3. 恶意程度在判定合同诈骗罪的界别时,还需要考虑骗取人的恶意程度。
被告人是否存在对被害人有恶意的故意犯罪行为,如是否存在串谋、胁迫等恶意手段,是判定罪名界别的重要因素。
具体案例以下是两个合同诈骗罪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认定。
案例一某公司在签订一份合同时,对合同的某项条款作了虚假陈述,致使对方在签订合同时产生了误解,随后又未能履行合同规定,导致对方产生了20万的经济损失。
对于这个案例,可以判定为“普通的合同诈骗罪”。
因为骗取数额在20万以下,但是虚假陈述涉及到了合同的关键内容,导致对方产生了经济损失,属于合同诈骗罪。
案例二某公司为了获得技术合作,采用虚假陈述的方式,骗取了对方公司的信任,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
随后,该公司却违反合同协议,使对方公司遭到了500万的损失。
对于这个案例,可以判定为“重大的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
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
一、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假手段获取或者试图获取不法利益,在金融、商业、民事等社会经
济活动中行使签订、履行、变更、终止各种份子或双方合同的行为,容易使另一方在未知
的情况下被欺骗,构成此类犯罪。
二、量刑标准
(一)对于合同诈骗未达到被追究刑事责任罪的,可以处以罚金或者行政拘留;
(二)若合同诈骗数额达到被追究刑事责任罪,但数额不大,情节较轻,可以从省判,处三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三)若合同诈骗数额明显较大,情节恶劣的,可以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无期徒刑;
(五)对于因合同诈骗受害者损失,应当予以赔偿。
三、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
根据不同的情况,量刑将不同,从罚金、行政
拘留,到三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甚至是死刑,表明对合同诈骗的认定严格。
在社
会负责任正义原则的指导下,应加大对合同诈骗的惩治力度,以此惩戒之,有利于改善社
会的法制秩序。
上海最高院合同诈骗罪指导案例
上海最高院合同诈骗罪指导案例
2021年8月23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合同诈骗罪指导案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于合同诈骗的定性和定罪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指导。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是指利用虚假的话语或者行为,骗取他人签订、履行或者变更合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数额较大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包括:一、以虚假的话语或者行为骗取他人签订、履行或者变更合同;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通过骗取制造或者增加权利、减少或者消灭义务等手段,实现非法占有目的;三、数额较大,即骗取金额达到2000元以上。
二、合同诈骗罪的指导案例
该指导案例以真实案例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和定罪标准。
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徐某以欺诈手段骗取被害人支付了30万元定金,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严重,合同诈骗罪成立。
在量刑方面,根据犯罪情节和实际经济损失,法院对徐某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
三、合同诈骗罪的危害及对策
合同诈骗罪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一方面导致被害人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和合法权益。
为了避免被合同诈骗,建议公众在签订合同时应当谨慎,了解对方的信誉和历史业绩,同时注意核实合同中的各项条款,避免掉入诈骗陷阱。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和打击,有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民财产权益,推动建设法治社会。
同时,该指导案例也提醒公众应当加强对于合同诈骗的了解和防范,提高自身风险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合同诈骗罪
连环租车,抵押给他人,构成诈骗罪还是诈骗罪?案件基本情况:刘某虚构用车目的,去汽车租赁公司连续租赁七辆汽车(因无力支付车辆租金,以后车质押支付前车租金,剩余用于赌博),通过伪造车辆登记证、行驶证以借款、签订买卖合同的等形式质押变现,在此期间偿还了部分借款,其中一辆车已还完全部借款,案发后车辆已追回返还给租赁公司。
律师审查案件需要考虑的问题:1、诈骗罪还是合同诈骗罪;2、受害人是谁:租赁公司还是质押权人。
3、犯罪违法所得:汽车坚定的价值还是质押变现所得。
4、两个行为是否单独构罪还是一个行为构罪。
5、案发前还完的款项是否计入诈骗金额。
定性为合同诈骗罪:刘某在与汽车租赁公司签订合同租赁案涉车辆时,使用的均是其本人的真实信息,并未伪造承租人信息及其他虚假证件,并且其具有驾驶员资格,本人实名租车,交纳了部分租金及押金,按照合同约定刘某合法占有该车辆。
租车之后,刘某实际上也陆续履行了支付部分租金。
本案中,如果没有报警这一行为,本案依旧是一个民事合同纠纷,即欠付租金及返还车辆。
刘某在合法占有车辆之后,将车辆质押变现,合法占有车辆只是质押行为既遂的一个前提行为。
被告人刘某为了实现变现的目的,伪造了车辆登记证、车辆行驶证,通过签订买卖协议、借条、车辆交易合同、口头约定等方式质押给他人,侵犯的是质押权人的权益,质押权人应当是本案的受害人。
租赁公司损失的是租金,租车只是为了合法占有车辆,是实现其质押变现的手段行为,明显符合合同诈骗的特征。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规定,被告人刘某应当定性为合同诈骗罪。
诈骗金额:以其变现所得作为犯罪所得金额,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被告刘某质押变现,约定借款,质押借款之后,刘某陆续偿还借款,且已将赎回了一辆车,汽车租赁公司可以依据有效的汽车租赁合同通过民事诉讼主张该车租赁租金,这一事实所诈骗金额不应计入诈骗金额。
在检察院与律师对诈骗金额争议较大的情形下,笔者认为刑法应当保持必要的谦抑性。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一、主体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要件是指实施诈骗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本罪的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
二、主观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对方财产损失,仍然故意实施诈骗行为。
三、客观要件
1. 行为要件: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违背真实意愿签订合同。
2. 结果要件:行为人通过诈骗行为,使对方财产遭受损失,或者行为人非法占有对方财产。
四、客体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客体要件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合同制度的完整性和交易安全。
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法律制度,其完整性和交易安全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数额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要件是指行为人通过诈骗行为非法占有的财产数额
较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数额较大是指非法占有的财产数额达到一定标准。
六、情节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情节要件是指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时的情节严重性。
情节严重包括但不限于:多次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数额巨大、造成严重后果等。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客体要件、数额要件和情节要件。
合同诈骗罪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罪法律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合同诈骗罪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其他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其他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虚构事实;(二)隐瞒真相;(三)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履行合同;(四)以虚假的财产状况或者虚构的合同标的,让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履行合同;(五)以其他方法诈骗对方当事人财物。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犯罪构成合同诈骗罪犯罪构成要件包括:1.主观方面:故意,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客观方面: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诈骗行为,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并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
3.客体:侵犯了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权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量刑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量刑分为三个档次:1.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三年其他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其他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合同诈骗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法律适用在适用合同诈骗罪法律规定时,应当遵循刑法典、司法解释以及相关案例判例的规定,确保公平、公正地处理案件。
同时,应注意合同诈骗罪与相近罪名的区分,如诈骗罪、职务侵占罪等。
单位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规定
单位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规定什么是单位合同诈骗罪?单位合同诈骗罪是指在单位的业务活动中,通过虚构或者隐瞒事实等方式,骗取财物的行为。
如果单位的代表人员、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负有主要责任,则应追究其个人刑事责任。
执行该罪行的主体是谁?单位合同诈骗罪执行主体包括以法人身份注册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从事商业、经济活动的工作人员。
如何认定单位合同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条规定,如果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业务活动中使用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法,诈骗对方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应该以单位合同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具体而言,诈骗行为必须包括虚构或隐瞒事实等不正当手段。
例如,在合同签订前假借某个公司的名义虚构资产情况,隐瞒产权等详细信息,达到骗取对方签署合同并支付款项,从而实现诈骗借贷等行为。
还需要骗取财物达到数额较大才构成该罪行。
司法实践中,通常认为诈骗数额达到50000元以上或达到某个具体合同总值的比例,即构成“数额较大”。
单位合同诈骗罪的判罚标准单位合同诈骗罪属于刑法中的财产犯罪,其判罚标准主要取决于诈骗数额大小。
如果诈骗数额较大,则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诈骗数额巨大,则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果诈骗数额较小,则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以下几个判决条款:•未骗得财物或者骗得财物的情节较轻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及时查证,给付被骗赔偿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单位合同诈骗罪的预防措施和防范方法要防范单位合同诈骗罪,公司、机关、团体等组织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例如,在签订合同之前,应该详细了解对方情况(如资产情况、产权所有人、商业信誉等),并且确定各项责任和义务。
另外,还需要加强财务审计和风险控制。
如果恶意行为被及时发现并且严肃打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位合同诈骗罪的发生。
总结单位合同诈骗罪是通过虚构或者隐瞒事实等方式,骗取财物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同诈骗罪导读:本文是关于合同诈骗罪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一、概念合同诈骗罪(刑法第224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犯罪构成(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既侵犯了合同他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市场秩序。
合同亦称契约,是指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
合同是商品交换关系化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法律制度则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一般规则,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基本的行为模式。
因此,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合同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保证。
但近年来,一些不法之徒无视国家的法律,利用各种经济合同进行诈骗,表现出极大的欺骗性、贪婪性和危害性,国家工商局披露的最新资料表明,我国合同签汀的规范程度和履约率不容乐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合同的鉴证工作,严厉打击合同诈骗。
据介绍,去年各级工商行政机关对499657个企业的85973I2份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合同有429024份;到期未履行的合同有285690份;违约合同10804份;解除合同9l944份。
据了解,目前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情况仍较突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去年共查处1.4万起,涉及金额70多亿元。
利用经济合同欺诈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无合法经营资格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买卖或承揽合同,骗取定金、预付款或材料费;利用中介机构签订转包合同骗取定金或预付款;虚构建筑工程或转包建筑工程合同,骗取工程预付款;双方当事人串通利用合同将国有或集体财产转移或据为己有;本无履约能力,弄虚作假,蒙骗他人签订合同,或是约定难以完成的条款,当对方违约后向其追偿违约金。
合同诈骗,直接使他方当事人的财产减少,侵害了他方当事人的所有权,同时,合同诈骗对于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妨害,本条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明定合同诈骗罪,对打击合同诈骗活动,意义深远。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对于以签订合同的方法骗取财物的行为,认定行为人是否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关键在于查清行为人在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者担保,故意制造假象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觉,“自愿”地与行骗人签订合同,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这是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在客观方面的主要特征。
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行为人根本不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应当以签订合同时行为人的资信或货源清况作依据。
比如签订购销合同时,供货方既没有实物储备,也没有货物来源,利用一些单位急于购买紧俏或便宜物资的心理,虚构货源,骗取信任,接受合同预付款或定金后,逾期又不履行合同,就可以认定为没有实际履约能力。
要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人签约时虽无实际履约能力,但签约之前与他人有购买同一标的物的要约或合同,签约后因原订合同的一方毁约,致使后一个合同不能履行的,可视为有一定的合同履行能力;另一种是行为人签约时根本没有履约能力,仅仅是在签约后才去与第三方签订相同内容的购销合同,事实上又未兑现,这种情况就不能认定行为人具备履约能力。
如果不看签约时的实际履约能力,仅仅根据签约后的履行表现来作判断,很容易使犯罪分子蒙混过关。
当然,还要注意区别根本无履行合同能力与有部分履行合同能力的界限,只有完全没有履行合同能力的才能以诈骗罪论处。
2、采取欺骗手段。
欺骗手段绝大多数是作为,而不可能是单纯的不作为。
欺骗手段表现为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虚构事实,是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骗取被害人的信任。
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假冒订立合同必需的身份;盗窃、骗取、伪造、变造签订合同所必需的法律文件、文书、制造合法身份、履约能力的假象;虚构不存在的基本事实;虚构不存在的合同标的;等等。
隐瞒事实真相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隐瞒自己实际上不可能履行合同的事实,隐瞒自己不履行合同的犯罪意图;隐瞒合同中自己有义务告知对方的其他事实。
3、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误认识。
这种错误认识是指对能够引起处分财产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而不是泛指受骗者对案件的一切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在合同诈骗犯罪中,受骗者的错误认识是由于行骗者的行骗行为所引起的,在时间顺序上,欺骗在先,是受骗者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
受骗人产生错误认识在后,是欺骗的结果。
如果他人错误认识在先,行为人利用他人的错误认识取得财物,只能作为民事纠纷而不能作为诈骗犯罪处理。
如果行为人虽然采取了欺骗手段,他人认识上也存在错误,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错误地处分了财产,但欺骗手段与错误认识之间缺乏因果联系,也不能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4、被骗人自愿地与行为人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义务,交付财物或者行为人(或第三人)直接非法占有他人因履约而交付的财物。
作为行骗者诈骗手段的经济合同,就其种类讲,通常有三种:(1)签订买卖合同,骗取现金或实物。
有五种情况:一是利用盗窃、伪造或骗取的空白合同和介绍信与他人签订合同;二是用已作废、失效的合同书、介绍信,冒充有效的合同书、介绍信与他人签订合同;三是利用已撤销单位的名义及其印章、介绍信、合同书与他人签订合同;四是在条款上做手脚,使合同无法按期履行;五是在标的物上设陷井,使对方违约而不履行合同。
(2)利用承包合同进行诈骗。
行为人无承包能力,以骗取钱财为目的,承包工厂或某项工程,骗取大量钱财供自己挥霍或一溜了之。
(3)利用联营合同骗取钱财。
行为人根本无生产经营能力,利用与他人签订联营合同,骗取联营单位的钱财。
就合同诈欺犯罪中合同的形式和内容看,有两种情形:(1)以假面目签订的合同。
假面目是指行为人的姓名和身份、签订的合同、使用的公章和介绍信等是假的。
假的面目必然导致合同内容的虚假性,即客观上无法履行合同的内容。
行为人向他人签订这种合同,欺诈故意明显,只要所骗人财物到手,即可认定合同诈骗既遂。
(2)以真面目签订的合同。
真面目是指行为人的姓名和身份、签订的合同、使用的公章和介绍信都是真的,即实际上存在这一单位或个人。
以真面目签订的合同的内容有真有假,其间还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内容真实的合同,即行为人是在有实际履行能力的前提下签订的合同。
这种合同的签订,至少表明了行为人在签订时有通过合同进行经济往来的真实意思,而非诈骗钱财,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精神,即使合同签订后没有得到完全的履行,也不属于诈骗犯罪。
但是,应当注意,有的行为人以有限的履约能力与他人签订大大超过此履约能力的合同,如仅有供应一百吨煤的合同,却相继与多家客户签订各供应一百吨煤的合同,如果签订后,行为人积极落实货源,设法履行合同,虽然最终没有完全履约,也不认定为诈骗罪。
但若行为人在多个合同签订后,并没有设法履行合同,其诈骗犯意明显,自应以合同诈骗罪论赴。
二是内容半真半假的合同。
也就是那种行为人已初步联系过货源,但其货源并未完全确定或并未完全到手。
在这种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其内容带有半真半假的性质。
这类合同客观上已经具备部分履约的可能性,行为人主观上以及实际行为中是否为履行合同作努力成为确定其行为性质的关键。
如果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客观上也为履行合同作积极努力,最后因种种客观原因未能履行合同,不能认定为诈骗犯罪。
相反,如果客观上尽管有履约的可能,但行为人收取他人的预付款或定金以后,主观上无履行合间的意图,这实际上借有部分履约能力之名行诈骗之实,当然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三是内容假的合同,即行为人是在完全没有履约能力情况下签订的合同。
行为人主观上意图无偿占有他人钱财,且无归还的意思表示,客观方面表现为将所骗之钱财用于挥霍或作其他用途,这种作为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如果行为人虽然客观上非法占有他人的钱财,但主观上并不想长期占有,而是想临时取得该财物的占有权、使用权,甚至收益权,待生意成功之后再作归还。
这实际上是一种套用他人资金的行为,一般不宜以诈骗罪论处。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对象主要有:(1)签订虚假购销合同,骗取货物。
有的伪造证件、合同书与对方签订合同;有的伪造银行或其他部门的担保书,以合法身份与对方签订合同;有的伪造银行汇票,盗窃单位空白支票,利用失效的支票或空头支票诱惑对方订合同;有的以洽谈业务、订货、帮助他人推销产品为由,与对方签订合同,等等。
行为人行骗时大都隐瞒真实身份,以先提货、后付款为由,利用对方急于推销自已产品的心理,骗取货物。
然后将货物低价销售,私吞货款,或者将货物用于还债、作抵押等。
(2)虚构货源,签订空头合同,诈骗货款。
有的伪造上级主管部门的假批文作货源;有的以伪造的提货单作货源;有的抓住对方急需某种紧俏物资和商品的心理,口头虚构货源;有的故意让对方看不属于自己却谎称是自已的货,或根本无货可看,蒙骗对方;有的则以伪造的买卖合同作货源;等等。
(3)伪造身份签订虚假合同,骗取他人预付款或定金。
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诈骗的行为人有两种心理:一是只要将预付款或定金骗到手,就算大功告成:另一是先骗得预付款或定金,然后如有可能骗到货款就继续骗取货款,没有可能就一走了之。
(4)以诱饵开路骗取他人钱物。
有的犯罪分子为了达到骗取对方巨额财物的目的,以给付部分预付款为诱饵,一旦把对方的钱物置于白己的控制之下后,就溜之大吉,还有的以部分履行合同的手段骗取对方信任,诱使对方进一步按合同交付财物,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欺诈手段骗钱骗物。
(5)签汀假合同,骗取他人的活动费、好处费或提成费等,这些人同对方签订合同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骗取货物、货款,也不是为了骗取定金或预付款,而是为了一次性地骗取各种名义的费用,只要将这笔财物骗到手就远走高飞。
这些人一般都伪造身份、证件,自称能买到急需紧俏物资或以帮助对方推销产品为诱饵,写对方签订虚假买卖合同。
(6)以联合经商、投资、协作等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进行诈骗。
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诈骗的,行为人往往是在合法的身份掩盖下,以某公司、简场等的名义,伪造营业执照和注册资金等,欺骗他人与之签订联合经营协议,骗取他人的钱财。
骗取财物无论出现在签订阶段,还是出现在履行过程中均属合同诈骗行为。
根据本法第224条的规定,这类行为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即以这些票据或证明作为自己能够履行合同的证据,以骗得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