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生活化分析

小学数学生活化分析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分析【摘要】“让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很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过渡的桥梁,使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对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书序。

”这是对学生于生活最精彩的描述,生活中处处有书序,学好书序、运用数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但是,在我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却发现不少学生一方面认为学习数学无用处,从而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不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致使学和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

具体做法如下: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程教学的开始,我们就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将故事、媒体辅助、设疑、游戏等方法来创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创设了这么一个情景;妈妈买了6个苹果,平均风给两个人吃,能正好吃完吗?由于数据较小,又是学生熟悉的话题,学生很感兴趣,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二、教学例题生活化,体验数学就在身边荷兰数学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引言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重要阶段,而数学课堂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其教学质量和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实际的数学课堂案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案例一:小学三年级加减法教学在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正在教授学生加减法。

教师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讲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简单口算练习,最后布置了相关的作业。

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老师以讲解和练习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的参与和互动。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优化建议:为了提升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1. 引入教学游戏: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加减法的练习,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加减法问题,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应用场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

案例二:小学四年级几何形状教学在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正在教授学生几何形状。

老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的几何形状,并对每种形状的特征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几何形状的辨认和分类练习。

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式相对于案例一而言,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通过幻灯片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的几何形状。

学生的参与度仍然有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式相对于前两节案例而言,更加注重情境教学和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通过故事引入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乘除法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结语通过对上述三个小学数学课堂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分析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分析
P“ mar y Sc h o o l Te a c hi ng Re s e ar c h
小 学数 学生 活 化 教 学模 式 分 析
江 苏 扬 州 市 邗 江 区 陈 俊 学 校 吉 俊 数 学 来 源 于我 们 实 际 生 产 生 活 的 需 要 , 并随之发展 ,
型人才。
《 关东 演 义》 , 那 里 也 说 张 作 霖 是 好 人。 ” 还 有的小朋 友说 : “ 张 作 霖 十 分
佩 服 孙 中 山 , 我 也 认 为 他 是 好 人。 ” … … 经 过 一 番 激 烈 讨 论 和 探
树 立 的 一个新 理 念 。例 如 , 有 位 幼
活 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 实 现 学 以致 用 的 日的 。
二、 小 学 数 学 生 活 化 教 学 模 式 的 实 施 策 略
1教 学 内 容 生 活 化
两 者 紧 密相 连 、 不 可 分 割 。数 学 不 仅 是 技 术 和思 想 方 法 ,
更 是 解 决 生 活 中 实 际 问题 的 工 具 , 日常 生 活 中 常 运 用 到
进行数学 教学 , 利 用 生 活 中与 数 学 相 关 的 问 题 将 逻 辑 严
密 且 高 难 度 的 理 论 知 识 进 行适 当 转 换 , 让 学 生 在 可 接 受
的基础上能很好地掌握并运用 。 ( 2 ) 将 数 学 知 识 运 用 到 生
溅 j糍
同, 造 成个性 发展 的阻抗 。实际上 ,
式 。所 以 , 通 过生 活获 取知识 , 再 将 知 识 运 用 到 生 活 当
观、 具体的生活语言描述 , 让 学生理解并接受这些知识。
3 . 教 学 过 程 生 活 化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比例知识的关键点。
2.帮助学生梳理比例知识体系,明确比例的定义、性质、应用等。
3.强调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比例问题。
2.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促进思维碰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生活中的比例问题。
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
案例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互评,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合作效率。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敏感度。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掌握比例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最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在课堂练中,我们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例如,在讲解《面积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们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面积,然后再让他们计算出教室的面积。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到了面积的概念,还能亲身体验到测量和计算面积的过程。

又比如,在讲解《时间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们让学生用手机或手表计时,然后让他们计算出不同活动所需的时间。

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学到时间的概念,还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教育家___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在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

为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出了几个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案例一:导课生活化在教授《整理房间》这一课时,我们将情景图放大到半个黑板大小,并让广告公司打印出来。

当将情景图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显著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同样地,在讲解《看一看(一)》这一课时,我们直接出示一个布娃娃玩具,让表现好的学生(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站在不同的位置用老师的手机给布娃娃拍照。

然后将照片展示在电子白板上,让所有学生观察。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感受到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通过创设情境,我们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欲望。

案例二:研究过程生活化___版的数学课本中有几个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他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陪伴着学生一起研究。

但是,这些人物毕竟是静态的,缺乏活力。

因此,我们经常让学生扮演___和笑笑,或者扮演课本上的一些题目中的人物。

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甚至投入到研究活动中,想要成为小演员。

例如,在讲解《上下》这一课时,我们选了三个学生在讲台前赛跑,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领奖台,将获胜者的照片贴在讲台的最上面,第二名的照片贴在奖台的第二层,第三名的照片贴在最下面。

小学数学第四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四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四年级案例分析1. 引言数学是学习基础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学数学四年级的一个案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2. 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在学习乘法概念时遇到了困难。

教师采用了教材中的传统教学方法,但部分学生依然难以理解。

3. 分析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发现以下问题:3.1 对乘法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只把乘法看作是简单的算术运算,而没有理解乘法的本质是“加法的重复”。

4. 解决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和方法。

4.1 生活化示例: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物结账、分糖果等,让学生体会乘法的实际应用,加深对乘法概念的理解。

4.2 游戏化学习:通过一些趣味的游戏与活动,如乘法卡片配对、乘法速算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4.3 反思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乘法与其他运算的关系,鼓励他们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机会进行同伴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5. 教学实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方法:5.1 生活化示例: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如一箱苹果有5个,要买3箱,共有多少个苹果等,让学生利用加法反复计算,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5.2 游戏化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乘法宝藏寻找、乘法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乘法技能。

5.3 反思与讨论:鼓励学生就乘法与其他运算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解题思路,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6. 效果评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评估教学的效果:6.1 听觉评估: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对乘法概念的表达和解释,听取他们的思考过程,从而了解学生对乘法理解的程度。

6.2 观察评估: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的见解,从而判断学生对乘法的掌握情况。

小学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与实践

小学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与实践

小学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与实践摘要: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课程中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实践,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影响。

笔者将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角度出发,提出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以期为小学课程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小学课程,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实践,综合素质一、引言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教师的讲述和书本的知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生活化教学强调以生活为基础,将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任务和情境。

小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课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1. 学习任务的真实性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学习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真实的情境和目标。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购物、理财等实际问题来应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2. 转变教师角色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而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并以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3. 培养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知识。

例如,在科学实验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三、生活化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 语文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例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家庭的文章,或者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一位作家,并在小组中进行剧本创作和表演。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2. 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数学是一门抽象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一课为例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一课为例

案例采撷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一课为例文|于荣山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训练,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的关注,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生活化和实践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和魅力,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生活浸润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构(一)紧密结合生活实例为了让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简易方程”一课更加生动、有趣并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称重实例。

活动一:商家老王拥有一定数量的玩具需要找人搬运,但他不知道一些玩具的重量,且他只有一架天平和砝码。

因此,学生需要利用这些物品来表示玩具的重量。

例如:小兔(重量为50g)和50g砝码的重量在天平上的重量与100g砝码的重量是相同的,他就可以将这个例子化为等式“小兔(50g)+50g=100g”,从而理解等式的概念。

在数学中,等式通常由“=”连接两个相等的关系式。

而如果小兔的重量为未知数x,就可以得到等式“x+50=100”,这个等式就变为了方程。

学生也可以从中得到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即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图1(二)创设生活情境除了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创设具有实际背景的教学情境也是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种情境化教学方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构建真实、具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积极探索,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当教授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实际情境。

活动二:学生作为环保组织的成员,需要为即将举行的环保宣传活动筹备物资。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总结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总结《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总结一、课题的提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

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方法,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课题研究过程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

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

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项目化学习案例

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项目化学习案例

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项目化学习案例前言: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项目化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枯燥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预期目标是期望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会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并在实践中应用数学。

该项目化学习可以应用于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的数学课堂。

项目设计:背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

数学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数学丧失信心,害怕数学,从而让学学成为了自己学习生涯的“难关”。

本项目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也就是说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习目标:1.借助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做到学以致用。

2.养成主动学习数学的好习惯,3.在生活中找数学,体验成功的快乐。

项目实施:一、用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一开始,教师尽可能地向学生提出生活实际中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时候,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见到的火车、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它们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都回答:“是圆形的。

” “如果车轮是其他形状的,比如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的可以吗?”学生们都知回答:“不行。

”然后我又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接着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行吗?为什么?”学生想了想,回答说:“也不行,很难转动。

”接下来就是导出课题的时候了,我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圆的认识,看看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的。

”这样,学生们就都把精神集中到课中来,想发现圆的秘密。

二、用生活例题,让学生易懂易学“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记得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分米的认识”感触颇深。

“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

如: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我先出示一份学生日记:今天早晨,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做到了4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认真的听课。

我刚读完,一些学生就开始笑起来。

师:你们笑什么呢?生:怎么会有4米那么高的凳子啊!师:那改成4厘米呢?生:4厘米不行,太小了!师:看来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对,怎么办呢?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

由此引出课题:分米的认识。

接着出示一张长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来认识分米、建立对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然后联系生活,我问:“你能找出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吗?(学生有的仔细观察教室有的在认真思考……,不一会儿都举起手来。

)生:讲台上粉笔盒的高度、我的文具盒的宽度、我这支(用了一些)铅笔的长度、我们家用的水杯的高度……。

然后再出示1米长的小棒,学生通过猜想、验证、来知道米和分米的关系。

随后让学生测一测自己的课桌的长度,学会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

在学生认识了分米,知道了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自学教材例3,在小组里交流,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课题(3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导致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缺乏生活化、趣味性和实践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二、研究目的1. 了解小学生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提供理论依据。

2. 探索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3. 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1. 小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1)分析小学生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探讨小学生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2.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数学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

(3)鼓励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创设过程和效果。

(2)总结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经验。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小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以及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需求和期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创设过程和效果,总结经验。

4. 行动研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观察、记录并分析其效果。

五、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2.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 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以 " 百分数的认识 " 为例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卓有成效地提升以及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夯实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应该注重巧妙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积极将数学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科学创设生活化情境,积极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

本文将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着重探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百分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全面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具体特征,科学全面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

“百分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的核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为卓有成效地提升以及保障小学数学教学实效,为更进一步地夯实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注重依托于高效化的教学举措,最大程度夯实生活化教学力度。

1以趣味性游戏来做好课前导入在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开展前,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注重采用科学的游戏情境来做好必要性的课前导入。

可以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实践中,依托于趣味性的游戏,也便于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为此,教师可以结合百分数的特征,行之有效地创设游戏情境。

如教师可以采用“指令游戏”,待教师发出指令后,学生则需要作出相反的动作。

在游戏正式开始前,教师要求学生做好正确率的统计,并尝试想一想如何表达自己的游戏正确率。

依托于这样的游戏情境法,能够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提前认识到百分数的概念。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来进行探究,切实有效地保障学生的整体学习实效。

2创设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始终具有突出的现实作用。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生活化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流动生活之美,积极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来学习、理解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以此降低学生探究数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探究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的效率,帮助教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引言: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对学生来说常常显得枯燥和难以理解。

然而,如果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1]。

通过将数学概念和技能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和实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教材为依托,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教师应以现行数学教材为依托,从生活中挖掘相关的资源和素材,将其和小学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小学数学课程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知识。

如此一来既可以摆脱现行教材的局限性,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生活化特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2]。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教师就从生活中挖掘了相关的教学素材。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做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一道菜并记录用材质量。

如有学生做了西红柿炒鸡蛋,并明确记录自己用了50克鸡蛋、100克西红柿。

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可以加深对质量单位的感知。

此外,学生还可以对喝的饮料、厨房的食盐以及维生素片、绿豆、黄豆等掂一掂,称一称,感受物品的质量,记录这些食品的质量。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汇报,说一说哪些物品的质量以“千克”计,哪些以“克”计,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对“千克和克”形成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量感。

教师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实施教学有利于降低学生对质量单位的陌生感,还能提高他们接下来学习“千克和克”相关知识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
学教学 生活化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 6 2 3 . 5
文献标识码: A
所谓的小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 数学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问题 , 并向教师回报 , 教师根据学生的 各种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探 索知识和生活之 间的关系,利用 表现给予肯定的表现或者进行指导, 引导学 正确解 决问题 。 所 学的知识解 决生活中遇到 的问题。 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 , 2 . 3 教 学评价实现 生活化 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数学在生活中 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要求小学数学评价的 日的不仅在 应用 的范围非常广泛 ,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够让学 于判断学生学 > J 的状态, 且评价不应该足一个终结性评价, 应 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还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问 该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将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 题 的能力。 段之一。 所 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评价 仅要重视学 生学 > J 的 1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成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在我国大 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以下儿点 问题: ( 1 ) 际问题的能力。 所 以评价方式应该是多种方式的结合, 创新考 小学数学教学形式单 , 以课堂教学为书, 脱离 了学 的生活。 核方式 , 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用“ 同志” 的力‘ 式记录下来并侧重学 ( 2 )教学 目标局 限于数学知识 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运用知识解 生实践能力 的评 价, 将其纳入学生数学最终成绩的评定。 决实际 问题能力 的培养。( 3 ) 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 的知识, 对 2 . 4 数学 问 题要与 学生生活接轨 数学 活化的运用较少 , ( 4 ) 学 处t被动的学> J 地位, 学> J 实现教学的 活化 先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 的生活背景, 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教学质量低 。( 5 ) 教学评价集中t学牛 了解学生的思想、 兴趣, 提高教学过程 中数学问题与学 的实 书本知识的掌握 ,忽视了学牛学 > j 的态度和情感评价。这些 际, 卜 活接轨程度 ,同时教师可 以鼓励学生多参 与校 园活动和 现状说明了我 国小学数学教学亟需改变,只有实现小学数学 社会活动, 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 , 如学生参加跳绳活动 , 学生 教学的牛活化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 完成小学数 学教育 E j 标。 会遇到跳绳数多少、数量人小 的问题。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 2 小 学数学生活化对策 程中会 自主寻找解决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 2 . 1实现教 学内容的生活化 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巾的提 问要 以学 生的生活背景为基础 , 实现教学 内容的生活化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 内容的认 同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运用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 ,才会更好地 感,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 学 习 数 学知 识 。 要想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 需要数学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接合, 2 . 5 教 学与现 实紧密联合 将理科性很 强的数学知识设计成生活感很强的生活问题 ,引 小学数学教学的 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 导学生不断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 以吸收数学知识, 重要的是为 以后培养个性鲜明、 性格全面 的人才打好基础 。 所 而 可以获取学习数学知识 的乐趣。如在进行重量单位教学 以教师 的教学过程 中, 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输, 更要注重与学 过程中, 可以列举学生们经常吃的方便面的例子, 增加 学生的 生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在教学生认识人 民币的课程中,教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3篇)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学科,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生活技能。

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成为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

二、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策略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1)以学生生活为背景,设计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以“如何将一块蛋糕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为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如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开展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24点”、“数独”等数学游戏,既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强化生活应用,培养实践能力(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品,分析它们的形状、大小等特征。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如制作几何图形、测量长度、计算面积等。

(3)组织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举办数学知识竞赛、数学解题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3.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自主发现圆的面积公式。

(2)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3)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融入生活元素,丰富教学内容(1)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可以引入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统计学的应用。

夯实“四基”培养“四能”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例谈

夯实“四基”培养“四能”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例谈

夯实“四基”培养“四能”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例谈新课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过去仅仅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现在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最好的体现。

以前学生更多的习惯于解决现成的问题,以前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老师或者书本上,给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都有了,是已经数学化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的,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的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在一个具体的事情里边,你能不能看到它里边有数学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或者是一种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直接的来源。

在现实世界里边,很多具体情境里边,其实不是现成的问题摆在那里,所以你只会解决现实问题,那就变成解题的工具,而不能创造性的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所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

今天我们谈谈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案例分析.doc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案例分析.doc

让数学生活化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而这种生活化更应该从低年级开始,让我们老师帮学生轻轻地推门,让他们自己发现生活数学这个大的游乐园,在里面尽情欢乐,玩耍。

关键词案例分析应用能力数学素养生活情境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在课堂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1、树上有12只鸟,飞走了5只,还剩多少只? 2、王奶奶家养了15只鸭子,8只公鸡,32只母鸡,王奶奶家共有多少只鸡?学生的算式时15+8+32等等。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

"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由为必要。

带动本校的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本课题实施的前提,对低、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

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记得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分米的认识”感触颇深。

“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

如: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我先出示一份学生日记:今天早晨,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做到了4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认真的听课。

我刚读完,一些学生就开始笑起来。

师:你们笑什么呢?
生:怎么会有4米那么高的凳子啊!
师:那改成4厘米呢?
生:4厘米不行,太小了!
师:看来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对,怎么办呢?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

由此引出课题:分米的认识。

接着出示一张长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来认识分米、建立对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然后联系生活,我问:“你能找出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吗?
(学生有的仔细观察教室有的在认真思考……,不一会儿都举起手来。

)
生:讲台上粉笔盒的高度、我的文具盒的宽度、我这支(用了一些)铅笔的长度、我们家用的水杯的高度……。

然后再出示1米长的小棒,学生通过猜想、验证、来知道米和分米的关系。

随后让学生测一测自己的课桌的长度,学会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

在学生认识了分米,知道了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自学教材例3,在小组里交流,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在巩固练习中,贴近学生生活,我设计了把一些常见的动物的身高作单位,如小猫高20()、山羊高7()、小狗高50()……,以农村孩子亲眼见过的动物来设计问题。

在课后,我让他们找找生活中可以用分米作单位的物体长度,测一测,然后回来交流汇报。

【案例分析】这里,我从学生平时的生活日记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

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测量课桌的长度等活动,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来认识分米,使课堂活跃起来。

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1分米的长度观念,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分析以上教学片断我认为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

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

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

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

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在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己有经验来体会分米产生的意义,经历分米的含义及1分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知道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并学习知识。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的体会是: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学生日记”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分米在生活中应用都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

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没有做好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比如教学内容讲到学生课桌,可以渗透国家学生课桌标准,在一些数据中进一步了解分米、厘米、米在生活中的运用。

练习题型过于单一,设计练习题还应注重形式多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