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和恢复
体育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

体育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作者:彭建波陶怡佳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年第03期为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运动能力,所有的运动员都选择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来提高成绩。
这些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超出人体正常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导致了疲劳。
因此,在日常训练中,不仅要考虑到强度和训练水平,还要注意放松训练,即运动恢复。
高强度的训练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让受训者在短时间内恢复,以提高运动能力。
人在工作或运动到一定程度时,个体的器官或系统的能力会出现暂时下降的现象,因此在艰苦的日常训练中需要严格、科学、全面地开展各方面的训练,运动后的恢复将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运动疲劳的原因1. 人体机能的变化是运动疲劳的原因。
人的能力和系统功能的物理质量和他们的器官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个器官功能下降,势必会影响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例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会导致肌肉功能下降,力量、速度会自然递减,如心脏和肺功能下降,负载电阻会降低人体的自然能力、工作能力,而产生疲劳的感觉。
2. 运动疲劳的因素。
运动疲劳与精神密切相关。
人类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命令下,神经系统能提高神经细胞的抑制作用,可引起疲劳深化。
然而,人的心理状态、人类情感的潜在因素将引起很大的关系。
当人类遇到危险或人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时,虽然能引起兴奋的心情,但他们累了;他们虽然有很高的能力和激情,但在正常情况下能源会不断降低,储存的能量消耗和降低,能量供应不足,会降低器官的功能。
所以,工作能力下降,身体会变得疲劳。
3. 疲劳是一定程度上的正常反应。
因为运动本身是函数体暂时减少的正常生理现象,疲劳是一定程度上的正常反应。
运动训练和比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恢复疲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变化反应过程。
二、体育运动训练的特征1. 在体育运动世界里,运动员在比赛中占主导地位。
尤其是青少年体育训练,如果不以全面身体训练为基础,也未能使自己的训练达到目的。
运动训练的恢复手段和方法

陆鑫鑫
什么是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不能将其机能某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强度。(这是82 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对其定义)
什么是恢复? 恢复过程是指人体机能和能源物质由负荷中及其负荷后的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恢复 到负荷前的水平。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另一方面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不断提高恢复能力。
谢谢观看!
4超声波疗法 超声波产生震动,可以是骨骼肌肉重造。
5.药物离子渗透 氢化可的松通过超声波导入,另一种是用低压直流电将药物送入。用于轻伤。
6.按摩 促进淋巴回流,不常用,增加循环,增大肌肉,伸展粘连组织,增加血液循环,使肌 肉松弛。
剧烈运动后的运动员的肌肉恢复与修复的速度直接影响运动员能否持续保持高峰状态, 因而比赛和训练后运动员肌肉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大运动负荷后,肌肉力量并不会马上 得到增强,而是通过恢复,在下一个阶段训练中得到增长并提高一个水平。现在的教练员 越来越注重超量恢复。
运动损伤恢复的手段和方法:
1.冷冻疗法 延缓血液循环,延缓新陈代谢率,可以抗炎和减少肌肉痉挛,起到麻醉作用,减少肌肉 疲劳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 2.温热疗法 运用理疗的仪器使热传导、对流、放射转化为超声波、电子波,可以采用冷水---热水--冷水----热水交替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环。 3电疗法(直流电、交流电) 电刺激可以是肌肉不断的收缩,产生肌肉泵强化肌肉的收缩,这样会增加肌肉收缩强度, 增加肌肉力量,受伤的肌肉反而会更加加强,而健康的肌肉效果不明显,损伤后的肌肉 会萎缩,电刺激会使肌肉不断的反应,延迟萎缩,达到肌肉重塑。
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和方法: (一)训练性恢复 1.拉伸 训练前可以做5~10分钟拉伸,训练后在做10~15分钟拉伸,拉伸不仅可以增加肌纤维弹 性,而且帮助紊乱的肌丝恢复,使肌肉内的代谢产物尽快进入血液,便于解毒和排毒。 2.积极性休息 积极性休息使人体疲劳恢复的时间比被动休息的时间将近缩短一半,所以,在训练结束 后不能立即停下,而要采取40%~60%的专项训练强度进行恢复,或者采取15~30%分钟的 低强度慢跑。 (二)物理性恢复 1.水疗法 水的浮力、压力、水流所产生的机械力刺激,起到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2.热水浴(40~44℃,10~15min)和温水浴(37~39℃,10~20min) 水浴之后再按摩效果会更佳。桑拿、蒸汽浴等疗法,每周1次,每次10~15min。可以加 速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人体兴奋性,还可以大大降低血液中的乳酸浓度。此外,温水对副 交感神经有兴奋作用,可以缓解因疲劳引起的肌肉酸痛。
职业运动员的恢复与训练周期

职业运动员的恢复与训练周期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恢复与训练周期是他们运动生涯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不仅关系到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运动寿命。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恢复。
恢复并不是简单地休息,而是一个包括身体和心理层面的综合过程。
在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后,运动员的身体会经历各种疲劳和损伤,比如肌肉的微小撕裂、关节的磨损、能量储备的耗尽等。
此时,恢复的过程就像是给身体进行一次“修复和充电”。
而心理上的恢复同样不容忽视。
长期处于高压的竞赛环境中,运动员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压力过大等负面情绪。
有效的心理恢复可以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后续的挑战。
那么,恢复都有哪些具体的方式呢?充足的睡眠是基础中的基础。
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肌肉的修复和生长,同时还能帮助恢复大脑的功能,提高反应速度和注意力。
合理的饮食也是关键。
运动员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健康的脂肪,以提供能量和修复受损组织。
此外,水合作用也极其重要,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有助于代谢和恢复。
物理治疗手段如按摩、冷敷、热敷、拉伸等,能够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废物排出。
而在心理恢复方面,冥想、放松训练、心理咨询等方法可以帮助运动员减轻压力,调整心态。
说完恢复,再来讲讲训练周期。
训练周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以及比赛日程来制定。
一般来说,训练周期可以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
准备期通常是最长的阶段,其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战术能力。
在这个阶段,训练强度和量会逐渐增加,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受伤。
比赛期则是将训练成果展现出来的阶段。
此时,训练的重点会转向保持竞技状态、针对性的战术演练以及调整心理状态。
训练强度会根据比赛的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既要保证运动员有足够的体能应对比赛,又不能让他们在赛前过度疲劳。
过渡期是在比赛结束后的一个调整阶段。
高中体育生运动训练中疲劳的诊断与恢复

高中体育生运动训练中疲劳的诊断与恢复李 敏 顾志强在体育训练中,体育生身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短时间内过度运动引起的机体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现象。
本文主要针对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恢复方法的探究,为高中体育生能够自己诊断自身是否处于疲劳期和疲劳程度提供科学依据,并引导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更快的从疲劳中恢复,从而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以便更快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
高中体育生的训练中,学生更容易出现身体各部位不同程度的运动性疲劳。
不仅对学生今后的训练造成一定影响,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心理上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甚至造成心理障碍,影响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推进。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成因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疲劳是机体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主要是提醒人们应当降低目前的身体活动强度或者必须终止目前的身体活动。
长期性的疲劳会造成人体亚健康状态的出现,甚至造成身体机能更严重的损伤。
在高中体育训练中,体育生会连续处在高强度的训练中,肌肉和骨骼都处在超负荷的状态,从而导致肌肉组织出现损伤,促使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外部原因即为场地设施设备、训练强度、季节气候等因素,自身原因即为心理情况、身体素质、状态等原因。
2 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及诊断2.1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分析运动实践中,生理指标测定,主要根据生理指标变化进行判断。
例如脉搏,其多用于测定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映情况。
通常通过基础脉搏的测定,在清晨、清醒、空腹、安静的前提下测定脉搏30s运动前和运动后恢复脉搏的测定,并将其换算成一分钟内的脉搏次数,连测一周并绘成曲线图,若曲线保持在平稳或下降的情况,则是机能状态良好的表现,如脉搏增加12次/min以上则说明机体反应不良,是疲劳或疾病的症状表现。
运动员训练后疲劳消除与恢复

( 州 科 技 工 程 职 业学 院 , 州 贵 阳 ,50 8 贵 贵 500)
摘 要 通 过 对 运 动 员肌 肉的 放松 、 血 管 系统 的恢 复 、 理 上 的调 节 、 理 的 营养 、 疗 的 手 段 等 方 法 的分 心 心 合 理
析 , 效 地 消 除疲 劳和 肌 能 的 恢 复 , 有 提高 训 练 水 平 和 比 赛成 绩 。 关 键 词 运 动 性 疲 劳 消 除 肌体 恢 复
表 1 主观 体力 感觉等 级
利用主 观体力 感 觉 等 级表 的反 推 法 , 通过 心 率 计测 得的心率 除以 十所得 的结果 , 照 ( 参 主观体力 感
2 008年 12月
第3 卷第4 期
李
俊: 运动 员训 练后 疲 劳消除 与恢复
・
5 ・ 9
觉 等级表 R P , E ) 见表 1 .
方法 。运 动 后 正 确 的温 水 浴 , 度 在 4 温 0度 左 右 为
a hlt s r ie ta n ng lv la o p tto e u t a d e i n t a y a d r c e y mu cee f c t e e a s r i i e e nd c m e ii n r s l , n lmi a e we r n e ov r s l fe — tv l . i e y Ke r s: p t a y; l i a i phy ia e o r y wo d s or swe r e i n ton; m sc lr c ve y
0 前 言
一
主观 观察法 自我判 断身 体 疲 劳 的重要 依 据 , 如 果训 练后 虽然运 动能 力下 降 , 却感受 到身体轻 松 、 但
青少年自行车运动训练与恢复探讨

Hale Waihona Puke 发 展 到 高 水 平 。 同 时 要 考 虑 素 质
发 展 的 敏 感 期 ,应 用 相 应 的 生 理 和 生 化 的 科 学 知 识 在 敏 感 期 根 据 青 少 年 的 实 际 进 行 训 练 。 随 着 运
影 响 了 身 体 全 面 训 练 水 平 的 提
选 择 云 南呈 贡进 行 赛 前 训 练 . 在
全 运 会 赛 前 选 择 山 西 五 台 山 进 行 赛 前 训 练 . 两 次 高 原 训 练 都 取 得 了 显 著 的 成 果 ,使 得 吉 林 省 女 子 自行 车 队 运 动 员 的 运 动 成 绩 迅 速 提高 。
训练衙宽 ☆
青 年自行车运动训练与恢复舔讨
口张军 明
青 少 年 自 行 车 训 练 的 方 之 一 。对 我 国 自行 车 项 目来 讲 . 青
一
、
教 练 员 执 教 ,并 在 年 度 比 赛 赛 前
法
一
少 年到业 体校 后 . 练 的单 一化 . 训 般 身 体 训 练 作 为 训 练 的 基
训 练 的内容 。进 行专 项训 练 的 目
比赛 后 运 动 员 的 第 一 反 应 便 是 如
此 ,疲 劳 至 极 点 都 希 望 马 上 停 止 运 动 , 缓 呼 吸 , 而恢 复 疲 劳 。 减 从
中 。普 遍 认 为 高 原 训 练 能 够 提 高
运 动 员 的 机 能 水 平 .从 而 达 到 提 高 运 动 成 绩 f 文 字 依 据 的项 目有 有
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浅谈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一、恢复在体能训练中的意义体能训练的发展过程,是先从片面追求量的积累阶段开始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视为世界体育运动发展史上的大运动量时期。
期间高水平运动员所完成的运动量总额,往往都已达到或接近极限水平。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要想再依靠进一步加大运动量的手段来提高体能已不大可能。
所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促进体能的继续提高,在保证数量指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把注意力对准了如何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加大强度训练上来。
从而使得体能训练进入了量与质(强度)相结合的发展阶段。
经过多年量与强度的结合训练,人们开始尝试大负荷量和大强度相结合,同步提高、同时达到最大值的训练方法。
向新的极限挑战!此时的体能训练的特点为“一快二多三大”,即训练周期的节奏快、训练天数多、课次多、每次训练的运动量大、强度大、密度大。
随着新极限的出现,人们再次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近年来对恢复手段的研究和应用,为体能训练开创了新局面。
采用积极有效的恢复手段与方法,促使体能在近乎极限状态下的继续提高。
向恢复要体能正逐步成为共识。
至此,体能训练的发展进入了运动量、强度、恢复三位一体的新阶段。
积极有效的恢复手段与方法,可以充分保证量与强度“积累效应”的完成。
它在尽快消除体内各种疲劳因素的同时也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较好的身心状态迎接下一极限的到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阶段提高体能主要在两次极限的间隙上做文章。
那么间隙时间的长短,则完全取决于恢复手段的优劣。
恢复对于提高体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在日趋明显地表现出来。
量的积累、质(强度)的提高、恢复的完善是运动员提高体能的三大要素。
其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任何盲目偏重或忽视其中之一者,都将成为体能训练的失败者。
二、疲劳的概念与类型1.劳的概念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一种生理现象。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
锻炼后的恢复与放松方法

锻炼后的恢复与放松方法引言你是否在锻炼完之后感到身体疲劳,精神不振,体力透支?这时候,你需要的是一种有效的恢复与放松方法来帮助你恢复体力,保持身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锻炼后的恢复与放松方法,帮助您更好地面对锻炼后的疲劳和压力。
第一部分:为什么锻炼后需要恢复与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我们的身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
锻炼会使我们的肌肉收缩,消耗能量,产生乳酸等废物。
锻炼还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和心率加快。
因此,适当的恢复与放松是必不可少的,以帮助身体重建和减少压力。
第二部分:恢复与放松的重要性H2:加速肌肉修复锻炼后,我们的肌肉需要时间来修复和生长。
通过适当的恢复与放松,我们可以促进肌肉修复的过程,减少肌肉疼痛和炎症。
例如,可以通过进行轻度的拉伸和按摩来缓解肌肉酸痛和僵硬。
H2:恢复能量锻炼会消耗身体的能量储备,使我们感到疲劳。
在锻炼后的恢复与放松过程中,补充能量是至关重要的。
适当的饮食和休息可以帮助我们恢复能量,为下一次锻炼做好准备。
H2:减少压力锻炼不仅是对身体的挑战,也对心理压力的考验。
锻炼后的恢复与放松可以帮助我们释放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
例如,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或看书来放松身心,减少压力和焦虑。
第三部分:恢复与放松的方法H2:适当休息锻炼后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过分追求高强度的锻炼,以免身体无法及时恢复。
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锻炼强度,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H2:补充水分锻炼会导致身体水分的流失,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对于恢复非常重要。
建议在锻炼后30分钟内补充适量的水分,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损失,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状态。
H2:适当的饮食锻炼后的饮食应该注重均衡营养,以帮助身体恢复。
合理摄入蛋白质,以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
同时,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给身体能量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H2:轻度拉伸和按摩适当的拉伸和按摩可以帮助缓解肌肉酸痛和僵硬。
在锻炼后,可以进行轻度的拉伸运动,以放松紧张的肌肉,并促进血液循环。
运动疲劳与恢复

运动疲劳与恢复我们做任何工作,无论是脑力或体力,都能使体内的代谢过程增强,消耗能量。
工作越紧张,体内物质能量代谢过程越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也越紧张。
当工作到一定时间,会引起工作能力逐渐降低,出现疲劳。
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如果不是过度疲劳,这并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工作停止,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就能清除疲劳,恢复正常工作能力。
现代运动训练,运动负荷不断增大,运动员有机体的疲劳也在不断加深。
所以,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加快有机体的恢复过程,已经成为运动训练过程中计划安排和实施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运动训练,由于负荷的增大,运动员的伤病现象也不断地增加。
据学者研究,近几年高水平运动员的伤病增加了30%。
在运动训练中,过度疲劳的发生比过去增多了。
解决这个问题,学者认为,一方面要靠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另一方面就要靠各种有效的恢复措施。
运动性疲劳和合理的恢复手段,可以促进运动员机能水平提高;相反,过度疲劳不仅影响训练效果,这可能引起各种机能障碍,以致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对加速和消除运动性疲劳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
自本世纪以来,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运动应激性代谢加强的负效应可能是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根本原因。
如代谢基质的耗竭、代谢产物的堆积、代谢环境的酸化。
它们通过多种渠道可能引起肌纤维结构完整性,能量供应、神经体液调节等的改变,导致运动肌肉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
所以,运动能力下降即疲劳发生是其必然结果。
在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力竭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或器官不能维持运动,即为力竭。
这个疲劳定义的特点是:⑴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是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⑵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
浅谈运动训练疲劳的判断和恢复 人教版

浅谈运动训练疲劳的判断和恢复廖建生运动训练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过程,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提高是经过运动训练导致人体适度疲劳,加以合理恢复后,人体机能状态在新的水平上获得重新适应的过程,因此疲劳和恢复是运动训练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是,很多中学运动队在训练过程中盲目进行大负荷的训练,又不重视疲劳后的有效恢复,造成运动性疲劳,日积月累,导致运动员身心过度疲劳,厌赛厌练,训练效果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在训练中不仅要对过度疲劳有细致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对它要有合理、科学的恢复手段,以达到训练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过度疲劳的判断1、教育学观察法:过度疲劳的训练,运动员体力大量消耗,并在极度兴奋状态下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外在表现是面色苍白、眼神无光,技术动作变形、僵硬,不放松,注意力不集中,神经反应迟钝,失误增多,对抗能力大幅下降,容易受伤等。
2、自我感觉法:过度疲劳的训练后,运动员自我感觉较差,四肢发软、食欲下降,呼吸急促、烦躁、心悸,睡眠不好,甚至失眠。
训练中自信心不足,怕对抗,易失误,主动性差,厌练、怕练,甚至对训练极其反感等。
3、生理机能检测法:①脉搏检测:正常情况下运动员的心率是保持在一个恒定水平的。
但过度训练后运动员的心率不齐,并且持高不下,晨脉较平时安静情况多12次以上,并伴有脉纹乱等现象。
②血压检测:过度疲劳的训练后,运动员的血压不能保持在一个均衡水平,具体表现在收缩压升高不明显或不升高,舒张压升高或不变,脉压较平时降低等现象。
③汉契测试法:正常情况下,运动员呼气后憋气在60~90秒之间,而过度疲劳训练后这一时间大为缩小。
此外,还有哈佛台阶实验检测法、肌力检测法、血红蛋白检测法、尿蛋白检测法等。
由于基层条件有限,在此不一一进行详解。
二、过度疲劳的恢复1、教育学方法:教练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深入到运动员当中去了解、分析并判断出产生过度疲劳的原因。
在训练初期对运动员的素质水平、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有规律的安排周期运动负荷,使负荷变化呈波浪式。
体育训练中的恢复和休息的重要性

体育训练中的恢复和休息的重要性体育训练是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除了艰苦的训练之外,恢复和休息同样是体育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恢复和休息的正确安排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保护他们免受过度训练引起的伤害,有助于迅速恢复体能,提高训练效果。
一、恢复的重要性体育训练的强度之大,往往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程度的疲劳,例如肌肉酸痛、疲劳感、精神压力等。
这些疲劳在长时间内得不到及时的恢复,会导致训练效果下降,同时还可能引发严重的运动损伤。
因此,正确的恢复方法是保障运动员在持续高负荷训练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
1. 细胞修复和再生体育训练会导致肌肉细胞的损伤,恢复期是细胞修复和再生的关键时期。
合理的休息可以促进细胞的再生,加速肌肉损伤的修复,从而让运动员更快地恢复到训练前的状态。
2. 避免过度疲劳过度训练会导致运动员的身体功能下降,身体无法适应训练负荷,进而降低训练效果。
适当的休息和恢复可以避免过度疲劳,提高身体适应性和耐力水平,为接下来的高强度训练做好准备。
二、休息的重要性休息是恢复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帮助运动员放松身心,排除疲劳,从而提高训练效果和竞技水平。
1. 精神状态的恢复频繁的体育训练会给运动员的精神状态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焦虑、疲劳和压力等。
适当的休息时间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不良情绪,提高运动员的精神状态和积极性,使其在训练中更容易保持专注和全情投入。
2. 避免过度训练引发的伤害连续的高强度训练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压力,容易导致运动伤害的发生。
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减轻训练对身体的负荷,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损伤风险。
三、合理的恢复和休息策略为了充分发挥恢复和休息的效果,需要科学地制定恢复和休息计划。
1.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根据训练的强度和性质,合理安排每天的休息时间,确保运动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恢复。
同时,还要根据训练的周期性,安排适当的周期性休整,以保证长期训练的可持续性。
2. 控制训练强度和频率合理控制训练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训练和伤害的发生。
简论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

2 疲劳的诊断 1 疲 劳成因
2 . 1 运动员主观感受
疲 劳产 生是 一个 比较 复 杂 的过程 ,没 有 合理疲 劳的积 累就没 有运动 能力 的提高 , 运 动 员 训 练 后 肌 肉酸 痛 反 应 属 于 比 较常 见 的正 常反 应 ,经过 合理 的调 整休 息
( 乌鲁 木齐 市体 育运 动 学校 , 新 疆
乌鲁 木齐 8 3 0 0 9 2 )
Hale Waihona Puke 中图 分 类 号 :G 8 0 6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4 — 1 5 1 X ( 2 0 1 5 )0 2 — 0 2 3 - 0 1
运 动 性 疲 劳 是 运 动 员 机 体 不 能 持 续 自己本 身机 能在 一 定 的水平 ,或 者 是不 能 维 持特 定 的训练 强 度 ,是一 种运 动 能力 暂
强度 的合 理运 动 负荷 让其 逐步进 入 平稳 状 态 。研 究表 明,训 练后 的整 理运 动 是有 效 的加 速血 乳酸 消 除的手 段 。
3 . 2 充分合理的睡眠休息
睡 眠 在 疲 劳 恢 复 中 处 于 非 常 要 的 地
因此疲 劳 是不 可避 免 的 。各 国学者 研 究疲 后症 状 会减 轻甚 至消 除 ,具体 减轻 程度 存 位 。机体 随着 睡 眠程度 加深 时 意识 逐渐 消 劳有 着较 长 的历 史 ,也从 不 同角度 和层 次 在 个 体差 异 。 一般 主 观 感 受 是精 神 萎 靡 , 失 ,全 身大 多数 的肌 肉变 得松 驰 下来 ,使
3 . 4 辅助恢复手段
通 过 安 全 可 靠 的 理 疗 仪 器 和 按 摩 师
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形成与克服

心理疲劳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用于描述服务行业工作者地于情绪和精神压力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80年代后期,该词也开始用于那些由于应激和需要竭尽全力工作的领域,如竞技体育和商业领域。
现代运动心理学领域将其界定为:由于运动员长时间集中于重复性的单调、大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情况下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不安和疲劳感。
一、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环境因素1.运动员终日在封闭的场馆内,如照明不足或过强,器械破旧,空气污浊、高温阴湿的环境,与冰冷的器械为伴,进行单调且超强度的重复性训练,容易造成运动员心理上紧张的压抑状态,引起心理疲劳。
2.运动项目训练内容相对单一,训练整体结构和人群相对固定,缺乏新异刺激,在训练中,在长期单调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训练主动性降低,内在动力不足,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积累。
3.当运动员由于人际关系紧张或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时,经常出现矛盾和纠葛,容易思绪混乱,使心境备感压抑,造成神经能量的过多消耗,形成心理疲劳。
4.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付出的精力、时间、汗水都比以往要多,但成绩有时候停滞不前或起伏不定。
如果运动员对这种“报酬递减”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会使他们对训练产生厌烦,训练热情就会丧失,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心理疲劳。
5.如果运动训练后的恢复措施跟不上,如营养、休息、治疗等,尤其是恢复训练的手段没有掌握,更容易造成疲劳的积累,出现心理疲劳。
教练员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运动员提供一些心理调整的手段方法,如心理咨询、野外恢复性素质训练、趣味性准备活动等,使阶段性的心理疲劳能够得到尽快地恢复,防止疲劳的积累。
二、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心理因素运动员的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相互影响。
运动员的生理状态长期不良,很容易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
运动中经常发生运动员肩、肘、膝的部位肌肉、韧带拉伤和关节扭伤甚至慢性劳损,恢复期长,不易治愈,长期影响训练和比赛。
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平衡

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平衡一、疲劳与恢复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在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过程。
适度的疲劳可以促进身体的适应和技能的提高,但过度的疲劳则可能导致身体损伤和训练停滞不前。
同时,恢复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身体修复疲劳带来的损伤,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因此,保持疲劳与恢复的平衡对于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和预防运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二、疲劳的表现及影响身体疲劳:身体疲劳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下降、动作协调性降低、身体姿势不稳定等。
长期积累可能会导致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运动损伤。
神经疲劳:神经疲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等。
长期积累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
代谢疲劳:代谢疲劳主要表现为体内能量物质消耗过多,代谢产物堆积,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长期积累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平衡,导致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三、恢复的方法与实践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教练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合理安排训练计划,避免过度训练和疲劳积累。
同时,要安排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帮助运动员缓解疲劳。
科学饮食与营养补充:运动员要保持科学的饮食习惯,合理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物质,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
同时,要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身体恢复和提高免疫力。
积极进行身体放松:运动员要积极进行身体放松,包括瑜伽、按摩、泡澡等手段,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同时,要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练习,帮助身体恢复和提高心理健康。
定期进行体检与监控:运动员要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健康水平。
同时,要对训练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身体的疲劳和损伤问题。
四、结论综上所述,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平衡是提高训练效果和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
教练和运动员必须充分认识疲劳与恢复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保持疲劳与恢复的平衡。
同时,要合理安排训练计划、科学饮食与营养补充、积极进行身体放松、定期进行体检与监控等手段来促进身体的适应和提高训练效果。
浅谈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和恢复

思义就是要让学生 自已去探 索和研究,在充 个旁听者或者说参与者 。 分利 用课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查 3 . 分层指导,激励评价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 同,个性特长不 同, 阅资料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以此提 高学 生 的 能 力 。通 过 设 计 探 究 性 问题 , 进 行 探 究 老师对他们进行分层指导 :如探究 目标分层 性讨论 ,多给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 。 制定 ;问题情景分层创设 ;探究性作业分层 【 关键词 】 初 中地理 ; 探 究;教学策略 布置。重在探究过程中激励性评价,对于学 习 困难学生 ,只要有一点探究意识就要给予 初 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 “ 学习 鼓励。 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 4 . 课外实 践,有针砷陆 辅导—— 堪 悟成果 在课题探究有了结果后 , 教师 以主持人 的地理”等理念。而且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 式 ,指导学生 “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在这 的身份 , 让学生以小 组为单位进行有效 的交 种理念下 ,积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流 , 以达到互相弥补短 , 共 同进步 . 教师积极 习方式,改变传统的那种 以教师讲授为主 , 鼓 励肯定学生 , 要 有针对性或个别辅 导 , 引 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 ,成为初 中地理教 入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介 绍一些新的学科方法 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指导学生改变学 习方式的 帮助学生对问题形成较全面的深入 的认识 . 种最基本理念。 二 、结合教 材 内容 ,创设 有效 的地理 探究式教 学是指教 师 课堂探 究性活 动 指导学生 通过一 系列 多种 在创设探究性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时刻注 形式 的开放的探究式 学习 意保持在一种轻松、自然、和谐 的气氛中进 活动 ,使 学生获取 知识 , 行。把学生的活动穿插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应用 知识 解决 问题,培养 学生通过活动来掌握基础知识 ,通过活动去 能力 的一 种重要 的教 学方 探究原理及规律 , 通过活动来提高能力 ,因 式。它强调 学生通过 参与 此我在设计活动时十分注意以下几点 : ①活 探究 问题 的分 配 比例 ,加 动的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 江 深对 学习 的价 值 的认识 , 感兴趣的 , 学生才会 自 愿接受 、 参与、探究 , 使他 们在思想 意识、情感 而只有 自 愿 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②活动 意 志、精神 境界等方 面都 的难度不宜过大 , 应简便 ,易操作 ,尽量让 - 能得 到升华。探究式 教学 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③活动 的开放性。 县 作 为教学与学 习方式的双 活动应 能够引导学生探究 , 激发学生思维。 苎 重变革,日 益受到关注, 其 中引导学生 逆向思 维就是一种 很好 的办 : 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法。④活动的 目的性。活动必须能达到本课 不能为活动而活动。⑤ 活动的时效 奎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始 的目的 , 终 贯彻 “ 教为 主导 ,学为 性。因为地理课时间有 限,所 以活动必须在 主体 , 引为主轴 , 探为主线” 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同时也要 注意将探究活 的教学思路 ,鼓励 学生发 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⑥与其他相关知 南 现 问题 ,解决 问题。尽量 识及学科 的联系。⑦活动所需材料必须是容 昌 给 学生创造多 一些思考 的 易得到的。⑧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 机会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适当 增删教材上的 “ 活动” , 或设计 出更有效、 多一点表 现的机会 ;多一 更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份 成功 的体 验。通过不 断 课题探究的突破是探究式学习成功的一 的思考和探 索,我们在教 个方面 , 而选题则是课题探究成功 的开始。 学 中主要是从 以下三个方 我认为 , 选题不仅需从 日 常生活中去求索 , 面开 展 的 : 还必须考虑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和现实 结合课 堂教 学, 可行性 。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突破 口, 更 构建地理 探究性学 习课 堂 是课题探究取得进展的关键 。学生对来 自身 教学模式 边 、具有实际意义 的课题 ( 如: 《 学校平面 地理 探究性 学习方 式 图的制作 》、 《 剩饭与环保 》、 《 母亲河的 的操作过 程简单概 括为 : 环保 》 、《 让家乡的绿色长存 》 、《 互联网一 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表述成果——感 地理学习的新途径 》 等) , 更加熟悉, 更感兴趣 , 悟 成果 。 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 积极地去学 习和探索 , 1 . 针对 实际 。创 设 问题 情景 —・ 发现 问题 有利于探究式学 习的顺利进行 。 问题探究式是课堂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 新课程标准以其与 日俱增 的新理念向我 重要形式。它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 们展示 了地理 素质教育的新视野 ,也标 志着 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发 问,既围绕教材 ,又 个地理课程改革新时代的开始 ,它倡导全 不拘泥于教材 ,强调教师点拨 ,学生 自主探 新 的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与创造 究和 自我领悟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 的主人 ,这就要求有高素质的地理教育工作 达到掌握知识 、 培养能力 、 提高觉悟的 目的。 者来完成探究式教学任务 。 这里的 “ 实际”。一指教材 ,二指学生 ,即 指导学生进行 “ 探究性”学 习还是一个 按照所要的探究 的知识 和学生的实际探究能 崭新的课题 ,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去积极探 力创设一些难易度适中,有一定趣味性的情 索,总结成功经验 ,以便 能真正落实新课程 景 ,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以上笔者 的几点看法 2 . 参 与讨 论 。师 生 互 动 、生 生 互动 — —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与广大同人商榷 。 解 决 问题 、表 述 成 果 教育教学是门大学问,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 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 与学生平等相处 , 们去努力探索 , 愿我们 的付出有所收获。 形成一种 良好 的探究氛围。由于只要能 自圆
体育训练运动员体能恢复方案教案

体育训练运动员体能恢复方案教案一、简介体育运动员在训练比赛过程中,身体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疲劳和损伤。
为了保证运动员的身体能够及时地恢复,提高体能水平,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体能恢复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将介绍一套完整的体育训练运动员体能恢复方案,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恢复身体状态,提高训练效果。
二、方案内容1. 睡眠管理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睡眠是身体回复和修复的重要环节。
教练应指导运动员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以确保充分的休息。
2. 饮食调理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和营养,合理的饮食调理有助于加速体能恢复。
建议运动员在训练后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以提供能量和修复受损的肌肉组织。
推荐的食物包括全麦面包、水果、蔬菜、瘦肉等。
3. 恢复性训练恢复性训练是在激烈训练后进行的一种轻度运动,旨在促进血液循环、肌肉恢复和代谢废物的排出。
教练应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宜的恢复性训练动作和时间,如轻松跑、自行车骑行等。
4. 水疗和按摩水疗和按摩是常见的体育运动员体能恢复手段。
水疗可以通过冷热水交替浸浴或水中漂浮来促进肌肉放松和血液循环。
按摩可以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和废物排出,缓解疲劳和肌肉酸痛。
5. 心理辅导运动员在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中会经历许多负面情绪和压力,如焦虑、紧张、失落等。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运动员调整心态,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的恢复。
6. 控制训练强度合理控制训练强度是确保运动员体能恢复的关键。
教练应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训练计划和比赛安排,科学地制定训练强度和休息时间。
避免过度训练和连续剧烈训练,以免引发过度疲劳和损伤。
7. 应对伤病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可能会出现一些伤病情况,如扭伤、肌肉拉伤等。
教练应引导运动员积极配合医疗人员进行伤病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以便尽快恢复体能状态。
三、教学实施1. 了解运动员个体差异:不同运动员的体能恢复需求有所差异,教练需要了解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体质、训练水平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恢复方案。
疲劳和恢复关系的探讨

疲劳和恢复关系的探讨【摘要】长期以来,竞技运动训练对训练负荷一直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对于恢复却很少给予相应的足够重视。
人们认为,训练负荷是人为制定的,可以通过量和强度进行操控,而恢复是机体自然的过程,它取决于负荷的大小(疲劳程度),无需进行专门的控制。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在对训练负荷的设计和安排时很少考虑恢复的问题,缺少恢复因素的负荷很容易失去限制,训练量或强度极易超过生理的极限,引发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
【关键词】负荷疲劳恢复长期以来,运动训练界一直运用“超量恢复”的学说解释运动员机能能力在训练条件下的改变。
但是,超量恢复模型自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对训练实践具有直接影响的是没有给出人体竞技能力的生理极限。
如果按照“超量恢复”模型给出的“负荷——疲劳——增长”关系,假定负荷和实施负荷的时机都没有问题,运动员的机能能力就可能出现无限制持续增长的趋势,这种错误的观点不仅不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运动训练实践起了误导作用。
尤其是当运动员已经进入高水平训练阶段,机能能力接近生理极限时,教练员受“超量恢复”理论的驱使,仍然试图在训练负荷上有所突破,反复探试运动员的生理极限,使运动员长期处于满负荷训练的境地。
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其机能能力必然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系统和科学的训练只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的能力,使这种能力在数量上尽可能接近“极限”。
在目前的认识和技术条件下,运动训练还不能够改变人体受遗传制约的形态和生理极限,在竞技能力上,受训练和无训练者、高水平与低水平运动员的区别主要在于已经具备的机能储备的认识(选材)和挖掘(训练)的程度。
通过对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冠军平均水平提高的研究,如果以18岁的能力水平作为基准线,他们的运动能力增长速度和幅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24岁左右能力达到最高水平,24岁之后运动能力维持在0.3~0.5%之间呈波浪形发展,从该研究成果可见,运动能力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越接近运动能力的生理极限其提高幅度和速度越小,当运动员达到最高运动水平时,运动能力的发展将趋于平缓的保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和恢复
【摘要】自行车运动是一项周期性训练项目,旨在培养运动员顽强拼搏精神的同时,还要全面发展其各项身体素质,但对于青少年来说,为了能够在骑行自行车时,坚持运动较长时间而不易疲劳,不仅要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更重要的是科学、迅速、及时的恢复训练后的疲劳,以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运动训练;生理疲劳;心理疲劳;恢复
自行车运动对于短距离的场地运动项目而言属于一种无氧代谢
供能,而长距离的公路和山地自行车则属于有氧代谢供能,良好的身体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然而在不断增强的训练负荷过程中,有意识的打破身体各方面性能的平衡,从而达到向针对性较高的竞技水平的转换,它是一个不断的打破“训练——疲劳——恢复——训练的过程。
运动员在适应训练的过程中,随着负荷水平的逐渐增加,如果日常训练的负荷超过了运动员机体的最高承受负荷,便会导致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或者过度疲劳。
因此,根据运动过程中疲劳产生的原因找到能够减轻运动员产生疲劳的有
效措施,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训练后的疲劳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疲劳(或身体疲劳),另一种是心理疲劳。
所以,对于运动员疲劳的恢复对症下药尤其重要。
一、生理疲劳的恢复方法和手段
俗话说:“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疲劳是检查训练效果的一个标
志。
”所以产生疲劳是训练的正常反应。
疲劳大体分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
疲劳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运动者的自我感觉和某些外部表现来判断。
产生疲劳后,一般来说,轻度疲劳,身体会迅速恢复;中度疲劳则需要较好地调整和休息;重度疲劳要想尽快使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恢复到原水平或要做到超量恢复,就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
(1)科学地、合理的安排大小训练周期,负荷的变化,广泛地运用各种训练手段、训练条件、器材和场地。
建立运动员正确的生活节奏和训练节奏,合理安排完整的生活制度,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
(2)由运动引起的内环境失调不能通过恢复而好转至正常时,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运动员的膳食平衡来达到帮助恢复疲劳的目的。
研究表明,运动后即刻给予每千克体重1-2克碳水化合物,机体糖原合成增加,碳水化合物还可以间接地促进恢复过程中其他成分的恢复。
如摄入碳水化合物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刺激蛋白质合成,加速恢复和适应过程。
每个运动员的自身体质不同,恢复的时效也不相同,安排什么程度的训练既可以使运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又能在训练后尽快恢复,这个最佳训练量很难掌握,稍微过一点就会达不到最佳效果,所以对于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来说,让运动员充分休息、恢复和摄入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充足的膳
食,这样,代谢性过度训练通常在几天内即可恢复。
二、对运动员来讲,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有关
心理疲劳有别于生理疲劳,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而言,年龄小、心理素质差,情绪化强,更容易产生心理疲劳,为此,对于因心理疲劳产生的厌烦训练的对象来说,要采取心理攻势的手段来恢复训练疲劳。
(1)心理疲劳容易表现在运动员的主观感受上,而不是生理指标上。
例如,运动员的单调感、枯燥感、训练欲望、训练动机等主观感受,是标志心理疲劳的重要指标。
(2)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可能会同时产生,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也可能不在同时产生,表现出不一致性。
例如,长期在场地上训练的运动员,在户外踢完足球时,尽管生理上产生了疲劳症状,但心理上却产生了放松感、惬意感和训练欲望。
(3)业余训练时间通过转移对训练的注意和关注个人爱好来减轻心理疲劳。
教练员可定期组织趣味性专题讲座,如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禅的文化等,以丰富运动员的业余生活;还要以通过变换项目进行训练。
如安排踢一场足球、游泳等;也可以通过变换形式进行训练。
如力量的训练与素质训练的交替,场地训练与公路自行车训练的合理安排,或者主副课时间的调整等。
(4)通过意念活动恢复疲劳,如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让运动员从动态到静态,通过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快身体的恢复过程。
总之,单调感和枯燥感是心理疲劳的重要表现,丰富有趣的练习
形式可以使运动员既达到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或身体训练的目的,又减轻单调感和枯燥感,从而延缓心理疲劳的产生。
三、保证充足的睡眠是人体最好的休息,也是消除疲劳最有效的途径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平时训练期间如每天达到8小时睡眠,那么在大运动训练量和比赛期间,就要适当延长到10小时。
作为教练员,在重视运动员训练成绩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运动员训练后疲劳的恢复,无论是生理疲劳还是心理疲劳都是影响训练质量和比赛表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及时消除训练疲劳,保持良好动机,是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前调整的重要保障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吉棣.《运动营养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张力为.《现代心理训练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孙少强,孙延林.《运动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