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合集下载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说课稿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说课稿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内能的概念之后,进一步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材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和热机原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内能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能用做功和热传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经历探究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2、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

(2)用做功和热传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授法:讲解做功和热传递的概念、实质以及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说课讲稿(实验创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说课讲稿(实验创新)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验是在教科版九年级物理十三章第二下面我将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目标、节《内能》这节课中。

实验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是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现象中的一种重要实例,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而,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个规律,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

由于“内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九年级学生在学习这一段知识时,普遍感觉比较生硬。

做好这个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做功与内能的关系,也为学生学习内燃机的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与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3)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和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活动和演示实验,提升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实验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先由一系列的学生体验活动和教师的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小,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说明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但是课本中给的两个实验有一些不足。

甲实验成功率低,实验室配备有空气压缩引火仪,有硝化棉就不用说了,如果没有硝化棉怎么办?现制取来不及了,用什么代替效果好?乙实验,主要是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但不能直接的显示出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现象,只能通过有白雾说明内能降低,可信度低。

实验改进:实验中我将教材中常用的硝化棉改为火柴头。

不仅材料更易获得,实验现象也更加的明显。

我的自制教具(它使用了一个1.5L的矿泉水瓶;在瓶盖处安装有气门芯,它能使气体进得去出不来;瓶盖用绳子与瓶身相连起到保护作用;在瓶的侧壁上放入一个感温探头,用玻璃胶密封,感温探头连接数字温度计,温度计可时时显示瓶内气体温度的变化,也反应瓶内气体内能的变化;为了加强实验的效果,事先放入几滴酒精。

九年级物理《内能》说课稿

九年级物理《内能》说课稿

九年级物理《内能》说课稿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的“温室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方法:转换研究法、实例归纳法教学用具: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墨水、空气压缩演示仪、硝化棉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改进与创新说课稿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改进与创新说课稿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改进与创新说课稿说课文稿一、使用教材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第12.1《认识内能》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针筒实验注射针筒,温度传感器,玻璃胶枪,输液三通管自制教具——打气瓶实验气门芯,塑料瓶,温度传感器,打气筒三、教材及学情分析(一)分析教材本节在第十二章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宏观能量向微观能量的过渡,上接机械能与机械功,下启内能与热机。

主要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笔者将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这一方面进行实验创新与突破。

(二)分析学生内能概念抽象,学生对其陌生,但生活中现象常见,可以利用九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强,好奇心足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学,用看得见的现象反映看不见的内能变化,突破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难点,引导学生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分析教材中实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本节中的活动一,教材主要展示了两个实验进行说明,分别是刀在磨刀石上摩擦后温度升高,以及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

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指出,实验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素材,建议是简单易行,效果新奇的实验以及简单的生活实例。

并对进一步学习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重要作用。

四、过往不足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的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仪器不易操作在对气体做功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空气压缩引火仪,在使用过程中费力且易造成仪器的损坏。

为了增大成功率,一般由教师演示操作,而学生的体验感就不足。

(二)现象不易观察由于实验过程极短,学生容易错过。

并且在产生火花后,教师无法有效说明在这么快的情况下,是由于压缩仪本身活塞撞击是硝化棉起火还是压缩空气温度升高使硝化棉起火。

(三)不全面课本中的两个例子重点在于“外界对物体做功”,而对“物体对外界做功”带来的改变则没有提及,是不够全面的。

五、实验创新要点及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改进需要针对“三不”(不易操作,不易观察,不全面)来进行改进,目的是依据课标,创新出成功率高,便于观察,能同时研究物体对内对外做功带来内能变化的实验。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说课稿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说课稿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重要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

内能是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是理解内能及其应用的关键。

教材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为后续学习比热容、热机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温度、热量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内能的概念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还比较模糊。

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实验现象充满兴趣,但在分析和归纳总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能用做功和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经历探究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热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2)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

2、教学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如内能的概念、做功和热传递的实质等,通过讲授法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

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下面我从教学过程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意图。

本节课教学过程共分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请欣赏一段视频...。

学生的情趣被迅速调动起来,提出“烟花弹腾空而起的机械能来自哪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内能》。

环节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一、构建内能的概念内能概念的构建,我的设计是学生自主学习。

理由有3:①内能概念比较抽象。

②学生抽象能力还不足,但模仿能力强。

③学生已有宏观能量——机械能、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基础。

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分析:“图中物体各具有哪种形式的机械能?为什么?”,“这一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分子有没有能量呢?”学生自主总结,类比机械能建立内能的慨念.....。

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与方法是并行的,(见多媒体)...强调像这样......,叫类比法。

以内能概念的构建为例,给与学生科学方法——“类比法”的显性化教育。

紧接着对上述情景加以拓展和延伸。

提出这些问题...(多媒体)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得出.....既突出了重点,又深化了学生对内能的理解。

二、合作实验,探究改变内能的方式认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实验创新上做了一些努力。

1、合作探究改变的内能方式合作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利用手边的器材,尽可能用多的方法使火柴燃烧起来。

通过组织展示、归纳分类,使学生认识到...[设计意图]: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 说明 ]:这个实验选择了实验室随手可取的器材:火柴、酒精灯、凸透镜等进行了简单的教学设计,操作简单,火柴易燃,现象可显性强。

学生很容易观察分析认识到内能的改变方式。

2:深化再探:热传递和做功对内能的改变实验不是一蹴而就的。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说课稿一、使用教材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7章第1节《物体的内能》第2课时的内容。

二、实验器材图1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仪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一)整合实验、资源利用把教材中的“压缩空气发热”实验和“蒸汽对外做功”实验整合在一套装置中,通过一个实验的两个实验步骤完成,而且第一个步骤产生的高压气体能被第二个实验步骤所用,不但充分利用了实验资源,减少了实验器材,而且节约了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原实验“压缩空气发热”材料乙醚是一种极易挥发的有毒麻醉剂,储存易引发火灾,且实验成功率不高,还存在安全的隐患。

“蒸汽对外做功”实验中高温的蒸汽和弹出的木塞也容易伤人。

经过改进的实验十分安全,而且成功率十分高。

(三)形象直观、现象明显利用探针温度计的示数一目了然地反映出了瓶内气体的内能变化,直观明显;冲出的气体做功使小叶轮转动,形象生动。

(四)便捷操作、简单实用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相比,实验操作非常简单,只需轻轻按压玻璃胶枪以及关闭、打开阀门,实验现象就十分明显,且可以多次重复实验,实用性很强。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关闭阀门,按压玻璃胶枪,推动针筒活塞,压缩针筒内的空气,对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上升;打开阀门,高压气体冲出,对小叶轮做功,使叶轮转动,同时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的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经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过程,增加实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2.乐于参与设计、观察、实验的科学实践,具有科学探索、科学创新的精神。

六、实验教学内容1.设计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利用自制教具观察、分析、建构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一科学知识。

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实验装置的改进

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实验装置的改进

作者: 姚爱芝
作者机构: 甘肃省庆城县陇东中学,745100
出版物刊名: 实验教学与仪器
页码: 24-2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1期
主题词: 实验装置;对外做功;气体;内能;温度计;容器;人教版;打气筒
摘要:人教版高二物理(必修加选修)课本第69页第2个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其表述是,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插进1支灵敏温度计和1根气针;另一端有1个可移动的胶塞(用卡子卡住),用打气筒慢慢向容器内打气,以增大容器内的压强。

当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打开卡子,让气体冲开胶塞后,再渎出该温度计示数。

实验时可以观察到,胶塞冲出容器口后,温度汁的示数明显变小。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气体内能的改变》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气体内能的改变》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气体内能的改变》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二、实验器材带橡胶塞的注射器(自制),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

三、实验创新要点1.本实验中利用常用的注射器和实验室现有的橡皮塞制成自制器材,加上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还有电脑,就能完成实验,所以实验装置简单且便于携带。

2.利用现代化数字显示,将物理中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利用这一组简单装置实现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和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这两个实验的演示,从而节省了实验器材、节约了资源,起到一组多用的作用,具有一定环保意义。

四、实验原理1.外界对气体做功(压缩气体),气体内能增大;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推动活塞)气体内能减小。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外界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界做功与气体内能大小变化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气体内能的改变间接通过数据和图像显示出来,实现物理现象的数字化动态呈现,让学生体验转换法思想在物理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难以观察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化手段展现出来,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科技解决物理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探索新科技的精神。

六、实验教学内容本实验是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中,物体内能改变的两个演示实验。

但是由于实验存在不足之处,所以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创新。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实验来源:本实验出自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二节(二)分析原实验不足1.空气压缩引火仪点火实验不足(1)棉花团选取不当,会导致实验失败。

因为棉花团选取太大,或者棉花团没有撕散开,当用力推动活塞时,棉花不会燃烧,从而实验失败。

(2)力量不够、速度太慢,会导致实验失败。

因为在本实验中,如果手推动活塞压缩气体时力量不够,或者速度太慢,棉花团也不会燃烧,从而实验也失败。

(3)金属杆活塞上的橡胶环容易老化、硬化,使仪器的气密性降低,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演示仪的改进

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演示仪的改进
演 示使 用 。 () 4 实验 步骤
① 按 图 3组 装 好 器材 , 检 查 装 置 各 部 分 的 并 气 密性 ( 括 软木 塞 、 摩 托 车 轮 胎 气 门 嘴 是 否 包 气
密闭 良好 等 ) 。
栋老 师 用 注 射 器 对 该 实 验 进 行 微 型 化 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 。
垫, 然后 用钳 子将 螺丝 拧 紧 , 这样 摩托 车轮 胎气 门
嘴就 紧 紧地 固定 在 了塑料瓶 的侧 壁上 。 ④在 塑料 瓶 内装 上适 量 的酒 精 , 取 一 盛茶 再 叶 的空筒 , 空筒 内装 上大 半筒 沙子 , 在 然后 将塑 料
出危 险 , 演示 时教 师和 学生 都存 有恐 惧心 理 ; ③玻
2 实验装 置 ( 见图 1 )
3 实 验 操 作 及 现 象
①在 硬质 玻璃 管一 端套 上
小气 球 , 透 明胶 带 缠 紧 防 止 用
在 演示 使用 时 , 进 后 的实 验 可 以消 除 师 生 改
在 演 示 、 察 时 的恐惧 心理 , 强 了 安全 感 , 高 观 增 提
漏气 、 液 。将 其直 立 于桌 面 , 漏 加 入无水 乙醇至充 满硬 质玻 璃
色 的塑 料饮 料瓶 代 替 玻 璃 瓶 ; 用 细线 和 木 螺 丝 ② 将 软木 塞 和塑料 饮 料 瓶 口连 在一 起 ; 给塑 料 瓶 ③ 增 加一 个底 座 ; 因 为酒 精 的沸 点 比水 的沸 点 要 ④ 低 , 以用酒 精代 替 水 , 以使 液 化 效果 更 明显 ; 所 可
明了改 变物 体 内能 的两 种 途径 : 是 外界 对 物 体 一
软木塞 、 细线 、 螺 丝 、 木 白色塑料 饮料 瓶 、 托 摩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说课稿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说课稿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的内能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热机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引入内能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并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说明。

教材的编排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热学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内能的改变方式还比较模糊。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能用做功和热传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经历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物理规律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热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2)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

(1)用做功和热传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理解内能、热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一等奖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内能”这一章节。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教材分析《内能》这一章节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热学部分,是学生接触热学知识的起始章节,对于后续热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内能、热传递、做功与内能的关系以及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理解热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为后续更深入的热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物质状态之间的关系,了解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基本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内能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前一章节的知识点,引出内能的概念,并提出问题:“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如何存在的?”“我们如何感知物体的冷热?”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内能的概念通过观察冰块融化、水沸腾等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物体状态的变化,从而引入内能的定义,并解释内能与温度、物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3. 热传递的探究通过实验演示热传递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热传递的规律。

功和内能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功和内能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功和内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绝热过程。

2.从热力学的角度认识内能的概念。

3.理解做功与内能改变的数量关系。

4.知道内能和功的单位是相同的。

过程与方法从焦耳的实验理解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焦耳实验了解功与内能变化关系的得来,学习科学家探究过程的艰辛教学重点、难点绝热过程中的功与内能的关系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什么?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2、什么叫内能?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3、质量、温度相同的物体,内能必定相等。

对吗?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和体积的关系温度变时分子动能变,体积变时分子势能变,因此物体的内能决定于它的温度和体积,但是这句话却不能作为判断两物体内能大小的依据。

如两物体温度和体积均相同,而内能却没有确定的关系。

再如,0O C的冰熔化成0O C水体积减小,不能就此认为其势能也减小,而应该从改变内能的方式上分析,冰熔化过程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而温度不变,所增加的只是分子的势能。

新课教学:一、焦耳的实验1818年12月24日焦耳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起初研究电学和磁学。

184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布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定律,即焦耳定律。

焦耳测量了热与机械功之间的当量关系——热功当量,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实验基础。

1、绝热过程:系统只由于外界对它做功而与外界交换能量,它不从外界吸热,也不向外界放热,这样的过程叫绝热过程。

焦耳实验是一个需要在绝热过程中完成的实验2、焦耳二个代表性实验(1)焦耳热功当量实验装置—机械功实验结论:只要重力所做的功相同,容器内水温上升的数值都是相同的,即系统状态的变化是相同的。

(2)焦耳热功当量实验装置—电功实验结论:只要所做的电功相等,则系统温度上升的数值是相同的,即系统的状态变化是相同的。

从焦耳的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在各种不同的绝热过程中,系统状态的改变与做功方式无关,仅与做功数量有关。

2024年《内能》说课稿_2

2024年《内能》说课稿_2

2024年《内能》说课稿2024年《内能》说课稿1(约1773字)1教学目标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学情分析1、基础知识整合意识偏低2、掩饰个人知识缺失,不能及时、主动去弥补3、机遇把握不及时3重点难点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内能(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

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

《做功改变内能》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做功改变内能》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做功改变内能》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做功改变内能二、实验器材温度传感器,注射器,传感器终端,计算机,改进的打气筒,玻璃瓶,普通打气筒,胶塞(打孔),细绳,气针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一)实验一、温度传感器研究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的变化,实验二、改进的白雾实验(二)实验三、打气筒升温的秘密、实验四、探究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变化的情况四、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总结归类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2)通过实验得出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增大或减小内能从而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内能变化量和做功多少之间的量化关系,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时能量变化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学生试验、气体做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法在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2)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能量及其转化的理解;(2)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五、实验教学内容”得出结论: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法:热传递和做功。

得出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热传递。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例子中,热传递可以增大或减小内能,我们对铁丝做功,铁丝的内能增大,如果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的内能又会如何变化呢?我们用注射器封住一段气体并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以此来研究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的变化的情况。

如何实现对气体做功。

教师提问:怎么用这个仪器检验气体对外做功时能量的变化的情况?图1图2师:温度确实下降了,并且末温低于室温。

向学生提问这个温度的变化可能是由热传递引起的吗?类 起分析,得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缩活塞。

《内能》 说课稿

《内能》 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内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内能》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能量概念的拓展和深化。

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从宏观的机械能类比引入内能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学习分子动理论的过程中,对微观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内能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与内能相关的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2)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例,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经历探究改变内能的实验过程,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内能概念的学习,体会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教学难点(1)内能概念的建立。

(2)对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阐述,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功、热和内能的改变》 说课稿

《功、热和内能的改变》 说课稿

《功、热和内能的改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功、热和内能的改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功、热和内能的改变”是高中物理热学部分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也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能量转化问题密切相关。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介绍了功和内能的关系,再引入热和内能的关系,最后得出热力学第一定律。

这种逐步深入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起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正确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对能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热学中的内能、功和热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比较陌生。

此外,学生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理解内能的概念,明确内能与温度、体积等因素的关系。

(4)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并能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做功和热传递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2、教学难点(1)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功、热和内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实验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2节
(一)教材地位:内能是学生所学习到的第一种有别于机械能的能量,而做功能改变内能
大小也是接下来进学习能量之间相互转化和转移的重要基础。

(二)教材作用:在学生学习了内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做功与内能的关系,为以后学
习热机和电流热效应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课标要求: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2.通过实验,认识到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
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广州市九年级学生。

(一)心理特点:对因果认知兴趣浓厚,对科学探究也有持续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以及分子间存在作用
力和间隙,也学习过机械能中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有助于本节课内能概念的建立。

(三)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但感性认识仍
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的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三、重难点分析: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知道物体对外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难点: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主总结实验结论。

四、实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重点难点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的过程,知道判断气体是否有对外做功以及衡量内能大小如
何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以及实事求是用实验说话的科学态度。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以上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法为:情景教学法、目标
导学法、演示实验法;学法为比较法和归纳法。

六、实验器材:红外热成像仪与手机、三脚架、压缩二氧化碳气瓶、铁架台、铁夹及试管夹
图1 实验装置图2 手机与红外热成像仪
七、实验创新要点:
传统的实验(如图3)一般是先使容器内充满酒精蒸气,再向容器内打气,使容器上的活塞飞出,与此同时容器内的酒精蒸气液化成小液滴,使学生观察到出现白雾的现象。

但是,该实验中白雾的现象并不明显,后排的同学们几乎观察不到现象,因此,传统实验的可视化程度非常低。

即使增加了温度传感器来测量容器内的温度(如图4),但是打气的过程其实是先对容器内气体做功,这会使得容器内气体温度升高,学生会看见温度先升高再下降的过程,并且导致最终降温幅度不明显(相对室温只有几摄氏度的降幅)。

一方面白雾的现象仍不明显,另一方面还干扰了学生对降温过程的观察,甚至有学生认为是外部空气进入才使温度下降。

综上所述,该实验缺乏说服力。

图3 传统实验图4 加入温度传感器
改进之后的实验,用二氧化碳气瓶可以直接从气体对外做功开始,学生无需观察到一个先升温再降温的过程,且降温明显(可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气瓶上凝华成霜)。

降温过程可以用红外热成像仪进行观察和测量,直观地从画面颜色直看出温度的相对变化,还可以直接得到气瓶温度的实时数据。

实验画面通过手机进行拍摄,更可以方便地通过与课室的一体机连接,实时共享画面至大屏幕上。

八、实验设计思路
(一)为了让实验能直接从对外做功开始进行,我考虑到了自行车骑行装备里使用的压缩
气体瓶。

当时在选购的时候,气瓶的商品简介中有一个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本
品配有海绵套,使用过程中气瓶会急剧降温,注意不要被冻伤”。

由此我立刻想到
这个气瓶能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实际应用之后教学效果的确很好。

(二)其次,为了能使温度的变化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我选用了红外热成像仪,从
现象和数据两个方面同时说明温度的变化。

(三)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视化程度,我利用投屏软件把手机屏幕实时同步到大屏幕上,让
后排的同学也能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

(四)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气瓶由金属制成,其表面的反射率较高会反射
大量的红外线,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经过试验,我用纸把金属表面包裹起来,一
方面避免由于金属反射率较高而导致的异常结果,另一方面还有助于观察凝结在其
表面的霜。

九、实验教学内容
学生观察压缩气体对外做功过程,通过红外热成像仪监测其温度变化并记录数据,使学生知道气体做功过程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十、实验教学过程
按图组装好器材,记录下最初时气瓶的温度。

开启阀门使二氧化碳从瓶中喷出,从红外图像中明显看到此时有气体喷出,气体对外做功。

同时,利用红外热成像仪直观地观察气瓶温度相对于室温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根据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气体对外做功过程中温度急剧降低,最终得到气体对外做功其内能会减少的结论。

(图中颜色表示相对温度,黄色表示相对温度最高,蓝色表示相对温度最低。


图5 实验前图6 实验过程中图7 实验后十一、实验效果评价
实验从现象上说非常直观也非常具有冲击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从数据上说,气瓶的温度在短短时间内下降了将近60℃也有着非常强的说服力。

通过现象和数据学生能非常直观地总结出气体对外做功过程中内能减少的结论,十分有助于课堂教学。

虽然实验采用二氧化碳作为为实验材料,但每次气体使用量仅为16g左右,不会造成环境问题。

(一个70kg体重的人每天大约呼出1kg二氧化碳,而一棵50年树龄树木平均每天吸收二氧化碳5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