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如何处理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应处理好几种关系[论文]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更趋于理性化、实践化,能够很好地将新课标指导于教学实践,使得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
笔者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总结出新课改下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教与学、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关系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致力于教学改革,在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如何摆脱费时低效状态,实现高效教学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笔者结合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语文教学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教案的完美与教学的流畅,将整个教学严格地控制在教师手里,严格地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进行,不允许学生有与教案无关的举动,将学生视为被加工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容器,整个教学是封闭而呆板的。
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提出要摆脱教案的束缚,要学会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处理那些以往被视为异常的举动与言行,使之成为教学新的生长点、学生思维的转折点,造就课堂生成的精彩。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动态生成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课堂预设,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课堂的动态生成与预设并不矛盾,生成是建立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之上,只有做好预设才能在教学中更为灵活地处理突发事件,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
我们在进行课堂预设时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控教案,驾驭课堂,使课堂教学呈现动态性。
语文(心得)之新课改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关系浅议
语文论文之新课改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关系浅议2001年颁发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掀起了一轮新课改的浪潮。
“新课标”基本理念如下:1.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内容理念: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
3.学习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4.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5.评价理念:(1)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识学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语文课程新的评价观念: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突出学生发展的过程,贯穿日常的整个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
从“新课标”来看,它继承了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精华,比如,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及课程发展的经验积淀。
这次改革是在总结多年来语文教学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以往经验的继承与创新。
具体表现在:第一,续承。
即对多年来总结出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精华予以延续和继承。
比如,我国从古到今,在学习语文中都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在古代,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诗圣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语文课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要想让小学语文课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成长。
第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关系。
传统文化是中国语文课程的灵魂所在,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现代内容的引入则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当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中才能让学生们真正受益。
第二、处理好“基础与拓展”关系。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础工作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同时也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能力。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深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只有在基础与拓展相辅相成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关系。
语文课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在语文课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知识,还能够灵活运用。
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中,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第四、处理好“个性与普遍”关系。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特长、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和发展。
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共同性,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一个共同的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在个性与普遍相结合的教学中,才能真正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找准切入点正确处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doc
找准切入点正确处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朱晓斌陕丙省洋县黄安镇石关中心小学723300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省的所有中小学轰轰烈烈进行了七年之久,它倡导的基木理念、教学观、学习方式都很科学也很先进。
通过目前的实施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也将广大教师从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站在更高层次来反省、审视、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应是对传统教学“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找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切入点,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体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木文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找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切入点、正确处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传承与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传统教学关系切入点一、教学观的“传承与发展”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木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通过新课程的改革,主要目的是彻底革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众多弊端。
但在变革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如何否定它,而在于如何取其精华唾其糟粕。
因为课程实践的价值取向不是非此即彼的两极选择。
只有我们找准这两者的切入点,才能做好“传承与发展”。
对比两种教学观:传统教学的观念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重点体现的是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这种教学观过分强调教师,导致学生墨守陈规,学习很被动,缺乏创造力,从而将教育领入一个“极端”。
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整个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
但目前在实施新课程后的课堂出现的诸如该讲的教师不讲,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一道计算题目学生自主探究了的近十种有“思维含量”的算法后,老师再用成人化的思维方式展示了好几种算法,声称是为了“算法多样化”;明知有错不予匡正,怕落“不尊重学生”之嫌;“热热闹闹”一节课,结果学生“囊中羞涩”……,这种做法过分强调学生,将教育领入了另一个极端。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小学语文课改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小学语文课改,我们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以推动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改革和发展。
第一,处理好课程和教材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依托于优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将新的教学内容注入旧的教材中。
我们需要在教材编写和选用上下功夫,确保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还需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处理好内容和方法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不再将重点放在纸上谈兵和死记硬背上。
在内容上,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化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出发点,通过选取生活化、接地气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在方法上,我们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处理好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也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建立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自由探索和互动合作中获得乐趣和进步。
第四,处理好前后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需要与前后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形成有机的学科整合。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内容相互融合和运用。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课程和教材的关系、内容和方法的关系、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前后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关系。
只有在这些关系的良好处理下,小学语文课程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与新课改下教学的几点思考
传统教学与新课改下教学的几点思考近年来,课程改革已走进学校、走向课堂,原有课程的全新调整,使我们每一位老师站在教改的最前沿,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并思考课堂教学的新方向。
那么在新课改下怎样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心的热门话题,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课程改革已走进学校、走向课堂,原有课程的全新调整,使我们每一位老师站在教改的最前沿,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并思考课堂教学的新方向。
那么在新课改下怎样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1 理性思考传统与新课改下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上课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就死记硬背什么。
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不一定吸引每一个学生,对讲授内容已经掌握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很容易开小差。
而课改下我们习惯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
除了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优秀成分的基础上我们教师还应该仔细学习研究新课程,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的同时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花大力气,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让学生主动去学并思考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受到严重冲击。
新课改下课堂提倡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只是此时成为学生合理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我们在课堂中应合理的采纳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与学双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
课堂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对所学学科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将新课程改革真真切切落实到教育数学之中,实现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结合实践,笔者认为新课改下变革课堂教学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活动的组成。
我们必须承认,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这一现象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倡导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老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实现向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的角度转变。
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新课改改革的成败。
那么,从教师这个角度来看,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呢?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理解、宽容之心。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加以理解和宽容,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是难以很好地互相合作的。
同时,需要教师具有亲和力,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切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暗示”。
教师教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表扬肯定。
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第三,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
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教师如果唯“教材”是从,教材怎么讲,我就怎么教,照本宣科,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新课改与传统的教法和学法,读、背、写的训练的关系
一、新课改与传统的教法和学法,读、背、写的训练的关系常言道,继承创新,推陈出新。
这一次的新课改,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也应该不要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与学法,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
1、多读,以读的训练为主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
同时,新课改是在强调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丰厚的阅读体验,所谓的能力培养只是无源之水。
只有当我们在新课改中避免了抛弃“多读”的误区,我们才会真正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多背,以积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目的新课标非常重视多背,它提出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事实上,这也是古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名人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
郭沫若就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
因此,多读多背与新课改并不相背。
3、多写,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主事实上,要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写。
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不注重写作的同学能够在考场上写出优秀的文章出来,一个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的同学也很难写出深刻的文章来。
以上三种传统教学法可谓古已有之,它们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算是语文教学中的宝典了,可是有的时候往往容易被忽视了,特别是语文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我们更要紧记这一点,以免走入误区。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旧观念和模式的激烈碰撞下,暴露出许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里浅谈一下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一、处理好教学新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
要按照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按部就班,就事论事,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备课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出发点。
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
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
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
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是动态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修订和完善教案。
三、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
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对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实施。
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课程资源,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从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方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新课改与传统教学
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老师总爱问一些这样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培训者往往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批评得一无是处,这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毫无可取之处?如果说有可取之处的话,那么,哪些处可取?作为积习已久的大多数老师来说,怎样把握新课改与传统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以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关系为要。
1.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秩序的关系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灵活性、多样性等组织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许多老师针对课程的要求设计出多种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
但从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情况看,组织形式活了,课堂秩序却乱了。
在调研中多数老师反映,在小学低段尤其是一年级开展多种多样、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纪律是个大问题。
不放开,课程新理念体现不出来;放开了却难以收拢,课堂秩序乱糟糟的情况时有发生,效果也不明显。
因此,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课程要求,科学地把握好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秩序的关系是课堂质量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务必引起一线老师的高度重视。
2.教学民主与教学管理的关系新课标体现教学民主,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样一种新型的师生学习关系。
但在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把必要的常规管理也奉送给了学生,该严不严,该管不管,甚至学生做错了事也不闻不问,不予批评。
课堂纪律不好也不讲,学生不听课也不管,学生高声喧闹却视而不见,布置作业做不做任其自然,教学民主变成了教学自由。
一些班级教学质量抓不起来,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民主与教学管理的关系。
3.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关系新课程理念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之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多数老师能正确理解课改的真实涵义,积极转变观念,提升课堂的教学水平,能较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关系的点滴体会
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关系的点滴体会新课程教学实施好几年了,我体会最深刻的是:新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的目标是相通的。
不管是新课程教学还是传统教学,共同目标是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数学知识,从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实现少年强,则国强的远大目标。
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想方设法成为学生排忧解难,扶持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在研究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关系中,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重要任务。
发展离不开传承,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离不开传统的教育基础。
以下是自己对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关系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1 上一堂好课,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最近,学校开展了持续一个多月的评教赛讲活动,有几十个教师登台讲课。
讲完课,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扎扎实实的评课活动。
什么课是一堂好课,争论十分激烈,新教学与传统教学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要求有所不同。
教师的能力大小体现在教学上,体现在管理和优化课堂上。
数学课堂,教师讲课条理清楚,系统科学,推理严谨,逻辑清晰,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是否是一堂好课?长期以来的接受教育模式,经历很多次学科知识考试,往往低分学生占了不少部分,这些学生对传统学科知识考试不适应,成为被淘汰的部分。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课教师讲得再好,真正能使学生学懂的不够多。
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各种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都只能学生自己去吸收,内化,这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不能改变的。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读书,不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使学生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生变化规律的只有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领悟和努力。
所以新课程提倡课堂自主探究,学生互相学习,这样可能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会的人更多。
这点是教师公认的。
浅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浅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内容概述新课程改革已走过了近十年,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新与旧教学模式关系如何处理,一直困扰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行。
我们学校近十年来的积极探索、一线实践和总结反思,以及调查研究,从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六个方面)、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教师当前教学的现状、教学过程中存有的突出问题)两方面实行了总结和阐述,指出了区别,摆出了现状,找出了症结,提出了对策:既不能抛弃了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不要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新颖。
符合课改要求的都能够继承和发扬,甚至发展;能促动课改健康发展的创新都能够大胆的实践和验证,甚至推广,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憧憬希望和前景,希望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中思考、探索、研究;在新课改中实践、锻炼、成长,全面稳健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推动素质教育。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经历风风雨雨迄今已走过了近10个春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已进入了全面推动和持续深化的新时期——义务教育的新目标——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就是义务教育全面、科学、和谐的发展。
除了明确职责任务、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评估行政手段之外,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教育质量就成为实现新目标的核心工作。
也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两大重点解决的问题,最终却落到了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肯定与否定、继承与批判的节骨眼上。
即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关系的处理问题上。
这种关系近十年来,经过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度过了磨合期,两种教学关系相对默契有机的结合,形成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自己作为教学主管(教务主任),近十年来的亲自经历和一线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反思,以及调查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启迪,并实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一)课程改革理念&传统教育理念: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理念的不同。
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的关系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的关系之我见作者:王淑君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05期最近一段时间参加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学习后感觉受益匪浅,同时不禁深思:我们应如何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的关系呢?我认为传统中的精华不能丢掉。
比如讲述方法。
有些抽象的知识点如果教师不讲,单靠学生的探究是无法深入理解的。
毕竟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凭借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的积淀,有些知识的生成过程是他们所无法完成的。
另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需要教师的讲解,尤其是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更是这样。
新课改不能完全反传统。
传统教育的一些优势应该得到继承和创新。
目前的现实是。
不少进行新课改的教师是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全部打包封存,重起炉灶。
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追求“花样百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一些方面迷失了。
小组讨论运用得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
讨论内容不合理。
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
没有思维的价值。
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老师成了旁观者。
……重形式。
轻实效,一旦在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中不理想,便又怪罪于考试这个手段的不合理,进而提出应该取消考试。
但是,不断改良、与时俱进的考试检测手段。
其科学性、可行性又已为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
许多一线教师一定还记得,几年前在全国上下一致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气候下,少数地方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否定应试教育。
就是取消考试,就是不要做作业,就是蹦蹦跳跳、快快乐乐……结果,几年下来,当年的小学生进入初中了。
许多人还写不拢字,不晓得使用标点符号,当年的许多初中生进入高中了,即使三四百字的作文也是错别字、病句连篇……”基础的薄弱,使得后来的学习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都是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
新课改与传统教学
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老师总爱问一些这样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培训者往往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批评得一无是处,这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毫无可取之处?如果说有可取之处的话,那么,哪些处可取?作为积习已久的大多数老师来说,怎样把握新课改与传统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以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关系为要。
1.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秩序的关系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灵活性、多样性等组织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许多老师针对课程的要求设计出多种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
但从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情况看,组织形式活了,课堂秩序却乱了。
在调研中多数老师反映,在小学低段尤其是一年级开展多种多样、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纪律是个大问题。
不放开,课程新理念体现不出来;放开了却难以收拢,课堂秩序乱糟糟的情况时有发生,效果也不明显。
因此,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课程要求,科学地把握好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秩序的关系是课堂质量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务必引起一线老师的高度重视。
2.教学民主与教学管理的关系新课标体现教学民主,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样一种新型的师生学习关系。
但在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把必要的常规管理也奉送给了学生,该严不严,该管不管,甚至学生做错了事也不闻不问,不予批评。
课堂纪律不好也不讲,学生不听课也不管,学生高声喧闹却视而不见,布置作业做不做任其自然,教学民主变成了教学自由。
一些班级教学质量抓不起来,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民主与教学管理的关系。
3.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关系新课程理念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之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多数老师能正确理解课改的真实涵义,积极转变观念,提升课堂的教学水平,能较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的关系。
【高中语文】新课标背景下要正确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背景下要正确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索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气氛活跃。
中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自己的技巧。
他们越来越喜欢摆架子。
他们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留出时间进行谈话、活动、表演和探究学习。
甚至到了老师们忌讳“说话”的程度,可以先“少说”再“少说”,也可以先“不说”再“不说”。
如果你给学生时间,学生的中文素养真的能提高吗?从事实来看,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能读、写、写、写。
中国基础不牢固的现象随处可见。
这真的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悲哀。
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孔子。
几千年的语文教学传统,其中虽有糟粕,但亦不乏珍宝。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传授新知识为主。
不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设计,形成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使语文教学走向了程式化的道路。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看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又过于强化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
这一点无疑是具有滞后性的,但我们因此就对传统教学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也是不当的。
传统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
一、中国传统语言教学重视“双基”教学,提倡多读多背。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当然只有通过反复操练方可获得。
而传统教学恰恰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精髓,侧重于语文“双基”的训练。
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
只有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素养才能提高,否则就是无本之木。
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不可能把字写得美观、漂亮,如果训练程度不够,还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再以作文为例,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能很好地表达,“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理。
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要侧重学生课堂学习的实践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方法的花架子。
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如何处理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如何处理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大的飞跃都来自新势力与旧势力之间的抗争,而往往新势力后来居上,掌握了主动,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看新课改,那么新课改无疑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教育体制的革新与社会统治阶级的变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老祖宗的东西不是说丢就应该丢的,所以对于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慎思、慎行。
自2001年走入新课程以来,课程改革可谓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新的课程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得到了落实,整个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
忧的是在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中有部分教师存在着偏颇,因此走了诸多不该走的弯路。
就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
这种观点表面看来是对新课改的拥护但是任何盲目的,不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的极端的行为往往会使得本来好的东西变成空洞无物的糟粕理论。
因此对于新课改改如何操作,当前改革应该改什么,怎么改,是一个我们首先要思考清楚的问题。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何让学生适应新课改模式的学习,如何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素质,在师生互动的新模式教学下,老师讲授的内容明显减少,但要使课堂容量和知识容量达到传统甚至超过传统水平?生物科基本内容主要层次Ⅰ细胞阐述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水平Ⅱ新陈代谢阐述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Ⅲ生殖和发育阐述生物体自我繁殖的方式Ⅳ生命活动的调节阐述生物体自我调节的机制个体水平Ⅴ遗传和变异阐述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表达和改变的规律分子水平Ⅵ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阐述地球上生命发生的条件和过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Ⅶ生物与环境阐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常识生物界水平从上表看出,高中生物学的知识体系,以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发生发展、生物与环境为主线,按直线式编排而成的,各章的课题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相通点
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相通点发展离不开传承,改革也不是彻底与传统割裂。
我国的第八次新教材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比较,我认为这次课改从内容到形式都突出了一个“新”字,但与传统教学还是有诸多相通点的。
弄清这些相通点,有助于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们理清思路,减少盲目,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也有利于教师与课改新理念相比照,明确差距,扬长避短,尽快转换角色,争当课改的排头兵。
现将我的思考整理如下,愿与同行们商讨。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热情是第一个相通点。
在传统教学里也一直倡导“乐学”,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迈向成功的起点”。
因此,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将注重把知识性、思想性、愉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并建立起稳定兴趣,但教学方式上多为传授式。
而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认为衡量课改理念新不新,方式方法活不活,首先要看学生对你所任科目是否普遍的建立了浓厚的兴趣,能否主动热情的参与学习活动。
否则,教学形式再新也毫无实在意义。
二、都需要教师既有广博的学识,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不断的探求精神。
传统教学里有流行多年的口号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以此比喻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故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是很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的。
而这样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也较容易完成角色转换,也将很快成为课改活动的先行者。
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教师即研究者”,要不断地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超越的动机,具备将正式的理论与个人的专业经验进行转换,修正与反省的能力,以获得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整合。
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摘要: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
新课程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许多富有积极意义的探索。
教师要认清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并积极处理好这种关系。
关键词:传统教育;新课改;阅读教学;师生角色作者简介:袁媛,女,中学一级教师,就职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多次执教高三毕业班。
最近,笔者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有关新课程教学的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狐狸和乌鸦》一课时,问学生乌鸦的肉被狐狸骗去后,乌鸦会怎么想。
有一学生回答:“乌鸦说,从来没有人称赞过我的羽毛漂亮,今天终于听了一回奉承话,感觉真好。
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们,我再给你们找去!”教师对此大加赞赏,夸学生见解独到。
对此,笔者感觉心里很不舒服,这个学生的答案,仔细推敲,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采用自我解嘲的方法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它违背了基本的道德标准,违背了课文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
教师的“见解独到”的赞赏显然是对新课程的严重曲解。
难道为了标榜新课程就可以不要道德准则?由于新课标的主要精神以及许多提法和传统的教学理念有不同之处,甚至彻底否定了传统教学中一些不科学的做法,使得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传统教学一无是处,完全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于是,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便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些教师对该深入、重点讲解的语文知识不敢讲,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始终停留在肤浅的知识表层,给以后继续学习埋下了隐患;有许多教师该说的不敢说,甚至盲目地附和学生的一些说法,就如前面所讲的。
有一位专家曾呼吁: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因为这底线也是最后的防线;一旦底线失守,那么接下来的堕落就会如洪水决堤、雪山崩塌。
道德贫血症成为“流行病”,青少年其实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世风日下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可能是这条道德底线的最后守护者,如果仅仅是因为要实行新课程标准而对学生错误的思想不敢批评,对正义和真理不敢进行大胆的说教和弘扬,那么,他就曲解了新课改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如何处理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大的飞跃都来自新势力与旧势力之间的抗争,而往往新势力后来居上,掌握了主动,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看新课改,那么新课改无疑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教育体制的革新与社会统治阶级的变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老祖宗的东西不是说丢就应该丢的,所以对于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慎思、慎行。
自2001年走入新课程以来,课程改革可谓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新的课程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得到了落实,整个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
忧的是在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中有部分教师存在着偏颇,因此走了诸多不该走的弯路。
就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
这种观点表面看来是对新课改的拥护但是任何盲目的,不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的极端的行为往往会使得本来好的东西变成空洞无物的糟粕理论。
因此对于新课改改如何操作,当前改革应该改什么,怎么改,是一个我们首先要思考清楚的问题。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何让学生适应新课改模式的学习,如何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素质,在师生互动的新模式教学下,老师讲授的内容明显减少,但要使课堂容量和知识容量达到传统甚至超过传统水平?
生物科基本内容主要层次
Ⅰ细胞阐述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水平
Ⅱ新陈代谢阐述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
Ⅲ生殖和发育阐述生物体自我繁殖的方式
Ⅳ生命活动的调节阐述生物体自我调节的机制
个体水平
Ⅴ遗传和变异阐述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表达和
改变的规律
分子水平
Ⅵ生命的起源和生
物进化
阐述地球上生命发生的条件和过
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Ⅶ生物与环境阐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
及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常
识
生物界水平
从上表看出,高中生物学的知识体系,以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发生
发展、生物与环境为主线,按直线式编排而成的,各章的课题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某些基本概念或原理,在不同章节中有适当的重复,以螺旋式的编排方式逐渐扩大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
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配子生成;叶绿体→叶绿体色素→光合作用过程;DNA分子的基本元素种类→基本组成物质种类→基
本结构单位→化学结构→空间结构(包括主链和碱基对的构成方式、排列关系和动态变化)。
技能体系是指以形成技能为主的实验内容;活动方法体系是指以科学思
维方式训练为主的课程内容,包括生命科学简史、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科学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方式等。
技能体系和活动方法体系是现行教材的薄弱环节,甚至还没有形成各自的体系,这表明高中生物课本不适应落实培养目标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提高学生素质。
(2)高中生物学知识的分类。
我认为,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按其性质可
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包括:描述生物界或生物体的各种具体事实和现象,以及有
关的生物学术语。
生物事实是生物界或生物体客观存在的实体,生物事实在发展变化中显示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联系通常叫做生物现象,而描述生物事实和现象的专门用语或词汇,就称为生物学术语。
可见,事实性知识具有直观性。
例如,人体有206块骨,每块骨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存在部位,以及发生、生长和发育的过程,骨与骨之间以一定方式相连结,都属于生物具体事实。
但是,骨的加长和增粗是生长现象;在骨骼肌收缩的牵引下骨绕着关节运动则是运动现象。
骨和骨连结等属于专业术语。
3.教学目标中能力层次的界定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把学习的认知行为划分为依次排列的六个层
次: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在这六个层次中,知识(主要指记忆)和理解属于较低级的水平,应用和分析属于较高级的水平,综合和评价属于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由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中,则把认知行为目标简化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我认为,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当前高中教学实际,又要着眼于今后十年左右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前景;既要学习和借鉴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又要不断总结和完善我们的实践经验。
实践表明,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能力层次可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及综合四个层次,其具体要求如下:(1)记忆是能力层次的低级水平,是指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识记、保持、或回忆的行为。
高中生物学的不同类别知识,其记忆目标要求也不同。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目标要求:了解某个生物事实的外在表现(即生物现象);
能够表述该事实的内在因素,并熟知至关重要的细节;能够识别该事实的真伪成分,记住以该事实为依据的结论;能够表述有关术语的定义,说出术语的特征或性质,辨别有关的例证;能够判断使用术语的正确与否,确认术语的同义词等。
概念性知识的记忆目标要求:熟悉生物学有关概念或原理的要素;记住概念或原理教学中曾经涉及的典型实例;了解概念或原理的应用情境及其必需条件。
方法性知识的记忆目标要求:了解某项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提出背景;记住该方法的研究对象和使用范围,熟悉该项方法的操作程序及其注意事项等。
应用性知识的记忆目标要求:了解某项技术性措施的原理;
记住该项技术措施的使用范围;熟知该措施的技术要领及其注意事项等。
(2)理解是能力层次的中级水平,是指学生在记忆基础上对某个术语、
事实、概念或原理等知识信息的改述、解释和外推的能力。
改述是理解目标的第一级水平,是指知识信息表述形式的转换,如从一种文字表述形式改为另一种文字表述形式,或者改为图解、释例、公式等形式。
改变知识信息的表述形式在高中生物课本中是极为普遍的。
解释是理解目标的第二级水平,
主要指在识别有关知识信息的要素基础上,能够正确说明诸要素的内在联系;能够将信息的各部分与相关的释例联系起来;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整理和分类,并找出其核心内容。
外推是理解目标的第三级水平,主要指对已知信息做出推想,找出其含义、后果、趋势和影响等,其得出的结论往往超出课本对该信息表达的范围。
(3)应用是能力层次中较高级水平,是指学生经过适当训练或帮助能够
应用已知概念或原理等解决新情境中提出的问题。
应用区别于理解之处在于:理解要求学生领会概念内涵和外延,应用则要求学生将已知概念运用于新情境和新问题。
所谓新情境和新问题,是指含有使学生感到新奇而陌生成分的情境和问题,如虚构情境中提出的假设问题,学生尚未接触过的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或者赋予新意的已知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
应用目标要求:判断某个概念或原理适于处理的具体问题;判断出最能解释某个问题的概念或原理;确定某个概念或原理适用限度和条件;识别某个原理的特例,并说明其理由;应用概念或原理解释新现象、新实例或新问题;预测新情境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确认新情境中实施某项措施的可行性;阐明运用某个概念或原理于新情境的理由。
(4)分析及综合是能力层次中高级水平,分析是指学生能够剖析信息的
组成要素或部分;找出诸要素或部分之间的联系;阐明信息整体的组合方式和原理。
综合主要指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独特思路,重新组合某个信息的要素,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或者自行设计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
应用和分析都涉及新情境、新材料和新问题,但是,应用往往只局限于有一个知识点障碍的问题,分析则涉及二个以上知识点障碍的问题。
分析及综合目标可细分为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综合分析三个亚层次。
要素分析主要是按照适当的分析原则分解复杂概念和原理,弄清其组成要素或部分;根据信息提供的材料或线索,推断出有关信息没有直接阐明的特征或特性。
关系分析要求在剖析信息要素的基础上,阐明诸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如假说与证据、假设与论证的关系,因果关系,顺序关系,逻辑关系等。
综合分析要求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帮助,把有一定联系的知识要素或部分,按照本人独特的思路整理,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以便于掌握或交流。
因此要在课改中坚持教学研究,根据学生的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把知识渗透到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只有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新课程教学不至于牵强,也不至于变得空洞无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