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选择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选择题
1、如果要去参观、考查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应去:
A、云南元谋县
B、陕西蓝田县
C、北京周口店
D、陕西西安
2、某种子公司要考察我国水稻的种植历史,应云哪一先民的部落:
A、半坡居民
B、河姆渡居民
C、山顶洞人
D、北京人
3、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是:
A、禹建立夏朝
B、禹死后,启继承父位
C、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D、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4、我国第一个王朝建立的时间是:
A、约公元前20世纪
B、约公元前21世纪
C、约公元20世纪
D、约公元21世纪
5、夏商时期臭名昭著的暴君是:
①启②桀③汤④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
A、洛阳
B、长安
C、殷
D、咸阳
7、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是:
①孙膑②管仲③张仪④白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沁园春.雪》中写道:“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皇”的主要贡献是:
A、击败匈奴开辟丝绸之路
B、实现并巩固国家统一
C、打败项羽建立西汉政权
D、平定叛乱维护统一
9、下列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A、齐桓公
B、楚庄王
C、秦孝公
D、吴王圔闾
10、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1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物是:
①项羽②吴广③陈胜④刘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是为了:
A、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B、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加强对北方的防卫
13、据文献记载,中国和欧洲的直接交往开始于:
A、公元前166年
B、公元前97年
C、公元97年
D、公元166年
14、下列关于官渡之战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发生于公元200年
B、交战双方是袁绍和曹操
C、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15、东汉末年,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A、匈奴
B、鲜卑
C、氐族
D、越族
16、下列历史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的是:
A、夏、商时期
B、夏、商、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7、战国后期,修建都江堰的是:
A、李冰
B、李斯
C、华佗
D、郦道元
18、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手术法的医学家是:
A、张仲景
B、扁鹊
C、华佗
D、郦道元
19、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20、下列我国早期人类中,身体特征的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的是: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1、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的根本原因是: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
22、“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反映了下列哪位传说中历史人物的事迹:
A、尧
B、舜
C、禹
D、启
23、夏桀和商纣的共同之处:
①该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②在位期间统治清明
③在位期间统治残暴④该王朝的杰出君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4、西周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统治残暴
C、少数民族入侵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5、城濮之战的作战双方是:
A、齐楚
B、晋楚
C、齐晋
D、宋楚
26、下列人物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
A、孙武
B、孙膑
C、张仪
D、苏秦
27、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28、我国“书同文”(“同书文字”)的局面出现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
29、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陈胜起义军与秦军主力
B、项羽起义军与秦军主力
C、刘邦起义军与秦军主力
D、刘邦与项羽
30、提出“罢黯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晁错
31、今新疆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是在:
A、秦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32、官渡之战的作战双方是:
A、曹操与袁绍
B、曹操与孙权
C、曹操与孙刘联军
D、曹操与刘备
33、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在我国传播的方向是: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34、北魏孝文帝是:
A、匈奴族人
B、羌族人
C、鲜卑族人
D、汉族人
35、青铜名器司母戊鼎制作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36、秦长城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