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与孟浩然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与孟浩然的小故事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

造成孟浩然官运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讲节义,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40 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

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

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

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

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

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

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

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

可见王维抑制孟浩然,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在贫困中死去,这时的王维忽然内疚起来,替孟营造坟墓,建孟亭、画遗像,好象是一位最知己的朋友似的。

孟浩然九泉之下,定会感到可笑。

不过,王维的人品的确不佳,他对孟浩然的态度说明他不够朋友。

在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他曾投降,等到平定安史之乱,他又以金赎罪,
说明他对国家与朝廷也是不忠诚,是没骨气的。

后来,王维自知没趣,才归隐田园,建别墅于辋川,常与裴迪等诗人同游其中,赋诗为乐,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余生。

调侃孟浩然趣闻轶事
孟浩然这人,少年老成,年轻时就受东汉隐士庞德公鬼魂诱惑,居然在襄阳城隔汉江相望的鹿门山造了个小别墅,一心归隐,想做山人。

这一志向足足坚持了二十来年,期间佳作频出,文采斐然,居然因此而名扬四海,到后来,连唐朝两大诗坛顶尖高手李杜都很虚伪地对他顶礼膜拜。

有诗为证:
赠孟浩然李白解闷十二首(其六) 杜甫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复忆襄阳孟浩然,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清诗句句尽堪传。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即今耆旧无新语,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漫钓槎头缩颈鳊。

这老李实在不厚道,你夸人也不能这么卑躬屈膝地让对方趴自己头上啊,万一老孟倚老卖老拉你一泡屎怎么办?不过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在这儿也不多作批评了。

当然,从老李诗中,我们可以想见老孟当时名扬天下的资本有三:一是风流,即有文采,善词章;二是爱喝酒,喜隐逸之乐;三是品格高尚,连李老都佩服得不敢扬视了。

相比老孟和老李,老杜只能叫小杜了。

不过老杜作为一伟大爱国诗人,并不认同老孟的隐逸之乐,在他看来,人之所以要长个聪明脑
袋,是要用来报效国家,造福民生的,所以年轻时即立志“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高远志向。

因此,老杜赞颂老孟,就只称其诗才了。

相比之下,老杜实在多了。

不管怎么说,老孟是确实有才的,这绝对无可非议,你看他最后居然和王维一起,站上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巅峰。

如果老孟一生隐居,那简直不是人了,也就太遗憾了,“神”固然受人膜拜,但终因仙气太重,人气太淡,至少我不喜欢,不相信。

下面要讲的是老孟让我感觉最可爱的几个故事,让我感受到天才的人气。

老孟糊涂一世,居然也“聪明”一时,换个角度说,是高烧了几回。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