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

合集下载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
第一、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制度、政策适当,阶级阶层的分布从富少穷多的“洋葱头型”变为富少穷少、中等收入很多的“橄榄型”;二是,制度、政策不太适当,继续保持“洋葱头型”;三是,假如制度、政策改革出现重大失误,从“洋葱头型”退化为富者极少、穷者极多的“蜡烛台型”。第一种趋势是比较和谐的,不用说,也是有利于稳定的。从学者的假设上,不难看出,直接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还是制度的因素。如果制度不完善,便不能形成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状态,也无法实现其结构的和谐。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二、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社会
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环境,更是全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当然,和谐与否,在于运用之妙。我们要学会运用社会组织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第三、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有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很显然,要打碎这种双重结构,从制度上入手仍然是关键之所在。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转型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要发展出一个和谐社会。同时,发展也十分需要以和谐为基础,以和谐为条件。不和谐,难以发展。转型期既可以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可以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这一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如何建设和谐社会?这得从有关和谐的几个基本问题入手.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以学习促进工作。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

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最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最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特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等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局的基本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出切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决定》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决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重要原则是一个整体,它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未来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向和路径、动力和机制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执政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没有先例的。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愿,大胆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勇于进行开拓性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总结我们党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全面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为推动这项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

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初中初三政治上册《协调发展社会和谐》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初三政治上册《协调发展社会和谐》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协调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意义,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社会和谐的建设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关爱他人的情感。
4.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协调发展的概念,理解协调发展在实现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2.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城乡差距、区域不平衡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初中初三政治上册《协调发展社会和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针对初中初三政治上册《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这一章节,本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协调发展的内涵,培养他们关注社会问题、思考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区域不平衡等问题,理解协调发展对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本案例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提高他们的政治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认识。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从知识掌握、合作能力、思考深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社会和谐与时俱进思想汇报

社会和谐与时俱进思想汇报

社会和谐与时俱进思想汇报社会和谐与时俱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关注的问题。

社会和谐不仅仅是指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平稳关系,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思想引领。

时俱进的思想是指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不断的调整和适应,以确保社会始终保持和谐与进步。

如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改变。

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对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简单和便捷。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储备,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

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素质。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的发展要惠及全体人民,不能让少数群体独享发展成果,而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我们要倡导公正的分配机制,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除了公平正义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全球变暖、资源匮乏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而是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推动绿色发展,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的思想是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的。

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适应社会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公平正义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努力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践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的思想。

我们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们还可以提倡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共同建设美丽绿色家园。

总之,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的思想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关注和实践的问题。

毛概题库

毛概题库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实质是没收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

错●人权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近代历史,认定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和封建社会。

●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形式。

●公平问题就其自身性质来说是与市场经济有矛盾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论十大关系》在安排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比例时,强调以农业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错●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提高发展的效益性,低投入、高产出。

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防止增长代价过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由邓小平提出的●人民内部非对抗性的矛盾要用民主和说服教育,即"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方法来解决错●江泽民同志强调“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个中国●“一国两制”的实质是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只包括工农联盟错●中国共产党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发展生产力错●在任何国家,分权和权力制约都是需要的,问题的关键是谁制约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消灭生活资料私有制。

错●毛泽东在下列哪篇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D.《反对本本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A.股份制●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A.思想道德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C.公司法人制●十六大确立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

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任务。

在我国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各种矛盾开始凸显的转型时期,必须合理协调,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二者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各种措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标签:和谐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其丰富,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任务。

和谐社会,最核心的问题是人和社会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目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既处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又处在一个各种矛盾开始凸显的转型时期。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GDP 总量增长了10倍,年平均发展速度为9.4%,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和收入水平尚有很大差距,现有经济发展能力与水平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社会上还存在因为经济原因导致的诸多不和谐现象。

比如,卫生经费、教育经费、环境保护经费等支出太少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没有发展上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劳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也消耗和浪费了大量能源资源,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同时,社会上已经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城乡、地区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违法征地、拆迁等,如果不立即加以重视和解决,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阻力,甚至威胁着我国的改革稳定大局以及发展成果的取得和享有。

浙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与成就调研

浙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与成就调研

浙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与成就调研十六大以来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浙江要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坚持从浙江实际出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快中求好、又好又快的发展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2003年上半年,省委在分析形势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和八项举措(简称“八八战略”)。

“八八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浙江进一步发展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

(1)抓住宏观调控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省委、省政府把中央加强宏观调控作为浙江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难得机遇,作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动力,作为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新起点,充分运用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机制”,坚持“有保有压”,推动浙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狠抓政策落实,注重工作实效,切实把好土地闸门、信贷闸门、市场准入门槛,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节能降耗和环保工作力度,保证了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2)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浙江坚持“立足浙江做强浙江”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和有关政策,扎实开展国内区域交流与合作。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摘要: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想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当前,需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去解决。

只有从整体上推进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

关键词: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改革创新;解决矛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

它明确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社会和谐:发展全过程中的社会建设

社会和谐:发展全过程中的社会建设

社会和谐:发展全过程中的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们的各个层面和方面。

社会建设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要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探讨社会建设在社会发展全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来探讨社会和谐的实现。

首先,社会建设在社会发展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每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活跃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社会建设的关注点涵盖了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各个方面。

它以人为中心,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通过政策和措施的制定,社会建设可以提供公正、平等的机会,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公平的实现。

只有当社会建设得到充分发展时,社会才能保持稳定,人民才能获得更好的福祉。

其次,在社会发展全过程中,社会建设需要注重具体举措。

在教育领域,社会建设包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培养人才和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

在医疗领域,社会建设涉及到提供普惠的医疗保障,建设健全的医疗体系,为人们提供及时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就业领域,社会建设需要关注就业机会的平等分配,推动创业和创新,促进人们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在住房领域,社会建设关注提供安全、舒适的住房条件,解决住房难题,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社会建设还需要关注社会秩序和社区发展。

社会建设意味着创建一个秩序良好、法治稳定的社会环境。

这意味着社会需要有一个健全的法律和法规体系,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社区发展则需要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提倡邻里互助和社会志愿服务,营造一个团结友好的社区氛围。

在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中,社会建设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合作。

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政府在社会建设中担负着制定政策和规划的责任,并提供资源和支持。

企业可以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民间组织则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社会各方的对话和合作。

而个人则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单元,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并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业压力上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09年1月20日公布,20 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末 上升0.2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数字自2003年以来首 次呈现上升趋势。 “这个数据看上去并不严重,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 因为失业的农民工和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统计 在内。” 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 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
邓小平经典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邓小平还提出,如 果精神文明建设没有 抓好,风气如果坏下 去,经济搞成功又有 什么意义呢?
江泽民强调:社会 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 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 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 的全面发展、全部进 步这样的社会,是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 社会,也包括了促进 人民全面发展的这样 一个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 义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题研讨班上,曾经发表过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 一个讲话中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这样 一种社会。这28个字,既是对我们要建一个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描述,基本含义的 一种解释,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 来的一个总体的要求。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 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和 谐社会,它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所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那种田园的风格,也不同于空 想社会主义的那种乌托邦,它更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所 谓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 个阶梯。

(完整)《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题答案--交大版

(完整)《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题答案--交大版

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探析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探析
文化 三 部分构 成 的一个有 机整 体 。 的全面 发展和 人 社 会全 面 进 步 是 马克 思 主 义 关 于 发展 理 论 的重 要
发展 ”是科学 发展 观 的重要 内容 和 发展 目标 ,就 是
要坚 持 以经济建 设 为 中心 ,全面 推进 经济 建 设 、政
内容 。因此 ,没 有人 的全 面发展 ,就不 可能 有社会
各 方面 的利 益关系 。改革 开放 以来 ,随着 国 民经 济 “ 蛋糕 ”的不 断做 大 ,一 部分 人先 富起 来 ,公平 正 义 问题 日益 凸现 。 何切 实做 到全 体及 全 体社会 成
员 的利 益 ,实现社会 的整体 、全面 和 谐 ,促 使社 会
就 是要坚 持 发展 为 了人 民 ,发展 依靠 人 民;“ 面 全
意 。科学 发展观 的基本 内涵包 括两 个 方面 :人 的和 谐 发展 与社会 的经济 的和 谐发 展 。以人 为本 是科 学 发展 观 的核 心和本 质 , 是建 设和 谐 社会 的根 本保 也 证 。 克思主 义认 为 , 何社 会 都是 由经 济 、 治、 马 任 政
发展 ”是科学 发展观 的重要 体现 ,是发展 与人 口、 资源 和 生态环境 的相适 应和 良性 循环 。 胡锦 涛总 书 记 在 中央 党 校研 讨班 开 班 式 的 讲 话 中又指 出, 我们 所 要建 设 的社会 主 义和 谐社 会, “
应该 是 民主法 治 、 公平 正 义 、 诚信 友爱 、 充满 活 力 、 安定有 序 、人 与 自然和 谐相 处 的社会 。 ”民主 法 治 ,
稳 定发 展 ,归根 到底 是一个 发 展 问题 。科 学发 展观
以 “ 展 ”为主题 ,强调 “ 学 ”发展 ,为和 谐社 发 科

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

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动力。

本文将从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路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

社会和谐的发展能够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为每个人提供平等机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这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精神、道德、智力等多个方面,只有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有部分人的发展被限制或受到不公正待遇,必然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走上一条有序、平衡、可持续的路径。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公平正义的政策与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

个人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原则,发扬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美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精神、道德、智力等多个方面。

物质方面,要保证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实现物质上的平等。

精神方面,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每个人都能实现个人价值,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道德方面,要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智力方面,要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智力素质的提高。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教育体制的,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等。

【最新】党代会报告为我们明确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奋斗目标-范文word版 (6页)

【最新】党代会报告为我们明确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奋斗目标-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党代会报告为我们明确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奋斗目标篇一:关于县党代会工作报告的起草说明关于县党代会工作报告的起草说明作者:佚名资料来源:网络点击数:6162 关于县党代会工作报告的起草说明中共XX县委办公室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县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起草小组,就报告的起草工作,向县委十届九次全会作一简要说明。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报告的形成过程《县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是一个换届报告,既要对本届县委五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又要对今后五年的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

为做好起草工作,县委主要领导早在今年上半年就作出了安排部署,要求县委办公室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征求意见,深入思考提炼,集中力量撰写出高质量的工作报告。

县委分管领导也作出了重要指示。

为此,县委办公室专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专门的写作班子,立即着手《县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的调查研究和起草工作。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形成了《县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

整个报告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广泛调研,收集资料。

7月初,起草小组就下发通知,收集了全县各部门201X年至201X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

同时集中组织学习了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四次全会以及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随后,又深入农工办、经济局、商务局等经济和综合部门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为报告起草准备了第一手资料。

第二阶段是分组讨论,组织起草。

在占有大量材料和进行初步提炼的基础上,起草小组通过多次研究和讨论,形成了报告提纲。

在县委分管领导亲自指导和征求经济、综合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开始起草工作。

经过六易其稿,形成了报告初稿。

浅谈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

浅谈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

浅谈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摘要】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经济发展对社会和谐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也会带来一些矛盾和挑战。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路径。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经济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两者应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未来发展需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平衡,只有平衡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和谐繁荣。

【关键词】关键词: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内在联系,促进作用,矛盾,挑战,构建路径,共同发展,基础,相辅相成,双重平衡1. 引言1.1 浅谈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而和谐社会则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根本出发点。

经济发展必须以社会和谐为前提和保障,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又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和保障。

只有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只有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发展才能持续向前。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重要。

经济发展的必须注重社会公平、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双赢、共同发展。

只有在经济发展的不忽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浅谈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思考,更是对人类社会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联系,更是实践中的必然结果。

只有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2. 正文2.1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密切相关的议题。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不仅仅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这种增长能够带来全社会的福祉提升,并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得到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落实《决定》精神,大力推进社会和谐建设(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配合适当和匀称. 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中的统一和谐社会:富裕、温馨、安顺、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中国古代中国近代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十六大以来,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新世纪新阶段,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06.10.11) 作出了重要“决定”(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目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四)重点要做的工作——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二、推进单位(团队)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属于十六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党根据十六大以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新的战略构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主要有两节,第一节主要讲三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如何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第二节主要讲两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虽然“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现在才提出的,但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1.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我国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集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运用了“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提到过“和为贵”。

图原文是: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段话的大意是“礼”的作用,当以和谐社会为上。

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就以它为最高原则。

孔子所渴望、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就是一种和衷、和谐的状态,和合、和平的环境,和顺、和洽的气氛。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

几千年来,墨家思想在中国虽然不曾占据主导地位,墨子精神却始终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真理和理想奋斗不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的现存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的现存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的现存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然而,前进的路途并不平坦。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仍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很多新问题将不断出现。

我国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任重道远,这要求我们厘清当前在这条道路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建设的难点与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思考实际对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的若干深层次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当前时期的具体表现,也将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地摆在了我们眼前。

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恶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促使原有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更加清晰地暴露出来。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正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点所在。

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亟待根本性转变。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而另一方面,由于土地使用成本趋于上升、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环境保护成本投入增加等原因,数量扩张性增长所依赖的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据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调查,普通劳动力工资近年来年均增长15%-20%;土地价格涨幅更大,有些地区仅生产性用地价格涨幅就达一倍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
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对于长春这样的老工业城市来说,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又好又快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类发展史表明,一切社会形态都有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也必须看到,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部分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过大、失业人员增多、不同群体利益冲突增多等。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要靠发展。

只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障,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从而为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创造基础和条件。

把发展的理念和思路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那种忽视质量和效益、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把发展的理念和思
路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增强发展实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对长春市来说,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千方百计壮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

同时,坚持好中求快,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以更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发展水平。

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长春的经济结构有着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产业结构单一,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抗风险能力不强。

因此,应把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为科学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力壮大汽车、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努力培育能源、建筑和材料制造、文化、旅游、金融五大重点产业,努力形成“两业特强、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长春具有科技、教育和产业优势,围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会极大地增强发展的后劲。

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产业技术攻关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均衡
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是制约长春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均衡发展。

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切实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广辟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渠道;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精心搞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活。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目的。

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围绕就业、分配、社保等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特别是解决好企业改制后职工就业问题、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

更加注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各种教育救助和资助政策措施,确保困难家庭子女上得起学。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改善城乡文化设施,抓紧实施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和基层,支持县级综合医院装备改造和乡、
村两级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整顿药品购销秩序,规范医疗收费标准,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不断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加强安全生产,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