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铬酸雾接触性皮炎的某凹印制版车间流行病学调查_曾宪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2 车间空气铬酸雾质量浓度测定结果
测定地点
镀铬机前位 (盖推开后,操作位)
测定 样本 浓度范围/ 职业接触 判定 点数 数 (mg/m3) 限值(/ mg/m3) 结果
2 6 0 .052 ~ 0 .061 0.050 超标
镀铬机侧位
1 3 0 .016 ~ 0 .018 0.050 符合
吊入、吊出前上槽上方 2 (盖推开)
印刷凹版制造要求高,特别是铬镀层的质量直接 块 5 cm × 5 cm,迅速在接触人员面颊、颈项、前臂前区
影响产品的寿命。为了防尘,生产车间窗户基本不开, 暴露处擦拭,绿色为阳性。
而且由于铬层表面不能出现发花、发雾,铬酸雾抑制剂 1.2.2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
无法在该行业推广应用[1],所以铬酸雾的控制以强制通 查表调查镀铬生产原辅材料、作息制度、操作步骤、产
参考文献 [1] 曾宪雄. 浅谈凹印制版的表面处理工艺 [J]. 北京:印刷技术,1998,19
(9):17. [2] 迟彦艳. 中国成年男性人体皮肤汗腺和毛囊的分布研究 [D]. 大连:大
连医科大学,2009. [3] 曾 宪 雄 . 凹 印 版 硬 铬 电 镀 槽 通 风 系 统 优 化 初 探 [J]. 广 东 化 工 ,
的方法是利用维生素 C 具有强还原性及在水溶液中 部 有 一 条 缝 式 吸 气 罩 。 可 编 程 式 逻 辑 控 制 器
表现为酸性的原理。采用 20%的维生素 C 溶液润湿纱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自动控制镀铬,运
作者简介:曾宪雄(1970—),男,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化工技术 咨询与职业卫生评价工作
求,我们对此展开了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拟通过化学 样。样品中的六价铬含量依据《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
方法确认致敏源,并检测操作岗位空气中六价铬浓度 测定 铬及其化合物》(GBZ/T 160.7-2004) 中火焰原子
等方法分析致病因素,提出改善措施,为印刷制版行业 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有效防控铬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282·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5 年 8 月 第 33 卷第 4 期 Occup Health & Emerg Rescue, Aug. 2015 Vol.33 No.4
DOI: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5.04.018
·调查与研究·
发生铬酸雾接触性皮炎的某凹印制版车间流行病学调查
3 讨论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铬酸雾检测及定性定
量分析,结果表明槽盖推开后上槽上方的六价铬的质 量浓度超标,这一区域正是操作人员对版辊吊出或吊 入时臂前区必经空间。其次,槽盖推开后,操作岗位铬 浓度也超标,操作人员面颊及颈部同样接触铬酸雾,提 示当槽盖推开后局部通风系统未能有效运行。相对于 之前设备未满负荷运行时未有病例出现,表明接触时 间相对加长,通风设施不足是发病的可能诱因之一。在 设备无法加装侧吸罩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在槽盖上加 装一条缝罩加大通风量,同时对下储槽液面的铬酸雾 进行回收,另外在操作上槽盖时不能全部推开,保证吸 风罩发挥最佳的效果[3]。
表 1 皮肤上沾有铬酸雾程度测试结果
部位 颊部 颈项 手前臂区
纱块接触面颜色 浅绿色 深绿色 较深绿色
程度 沾染的铬酸雾一般(阳性) 沾染的铬酸雾最多(阳性) 沾染的铬酸雾较多(阳性)
2.3 镀铬机附近空气铬酸雾测定结果分析 本次在 1 台镀铬机附近设采样点 5 个,共采得 15
个样品。当时采样环境:温度 30 ℃,湿度 71%,气压 101.2 kPa。经分析,铬酸雾质量浓度范围为 0.016 ~ 0.086 mg/m3,合格点数 1 个,测定点合格率为 20%。在 槽盖推开后吊入、吊出工件,操作镀铬机时手臂前区皮 肤接触的铬酸雾质量浓度最高;操作者站立的地方面 颊接触铬酸雾浓度也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见表 2。
6 0 .076 ~ 0 .096
0.050
超标
2.4 条缝吸气罩风速测定结果分析 当槽盖完全推开后,在各控制点测得的风速在 0 ~
1.0 m/s 之间,此时条缝罩由于气流短路等原因,根本 无法将上槽残余的铬酸雾及时回收。当槽盖闭合镀铬 运行时,在盖与上槽 5 cm 高的缝处测得 2.5 ~ 3.0 m/s 的风速。此时该缝与条缝罩间形成了气路,镀铬过程产 生的铬酸雾被有组织地吸入回收系统中。
1.2.4 风速检测 按照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 16758-2008) 对局部吸气罩的控制点风速进行
1 对象与方法
现场检测。操作点的风速即为控制点风速。
1.1 对象
选取广东省某年产 40 000 根凹印版辊生产企业的 2 结果
镀铬车间的镀铬操作岗位作为研究对象。该企业镀铬 2.1 基本情况
王兴刚等[7]认为铬的致敏性属迟发型(Ⅳ型)超敏 反应,正常人群对六价铬的敏感性平均为 1.7%,而正 常皮肤及正常敏感性的患者实际发病率则为 0.1%。事 实上,当出现特殊环境,如夏天车间温度在 30 ℃以上 时,操作人员的汗液分泌量加大,操作人员在未使用长 袖耐酸手套以防前臂前区接触,且局部通风不足的情 况下,铬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会大大增加。林志新等[8] 的 研 究 表 明 , 透 入 正 常 皮 肤 的 铬 含 量 是 0.017 ~ 0.083 mg/m3,在 5 h 后铬的渗透即达稳定状态,并持续 到 72 h。因此,除从源头上控制铬酸雾的逸散外,还要 切断其进入皮肤的途径,可采取每隔 3 h 清洗暴露皮 肤,减少汗液积聚的方式。生产车间可采用蒸发式冷风 扇,降低生产环境的温度,设计温度一般以 28 ℃为宜[9]。 在环境温度为 28 ℃及以下时,操作环境得到改善,皮
维生素 C 可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三价铬颜色 为绿色并按浓度的高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深、浅绿 色。中国成年男性人体皮肤汗腺密度为:前臂前区 8.34 × 105 /m2,颊部 7.40 × 105 /m2,颈部 6.29 × 105 /m2 [2] 。 前臂前区的出汗量最多,颊部次之,最小是颈部,但由 于颈部皮肤上的皱褶较其余两部位都多,所以该部位 沾染的铬酸雾是最多的。对一个白班全部 6 名操作工 进行测试,其结果见表 1。
2015,42(4):147. [4] 俞新民,熊文. 职业性皮肤(铬)溃疡 1 例 [C]//2011 年浙江省皮肤病
学学术会议组委会. 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衢 州:浙江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2011:67. [5] 马伯琍. 铬化合物接触工人的健康监护 [J]. 劳动医学,1985,2(4):68. [6] Samitz M H. Prevention of occupational skin disease from exposure to chromic acids and chromate use of ascorbic acid [J]. Cutis,1974,(13): 569-574. [7] 王兴刚,孟凡伟. 镀铬工的铬鼻病调查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6,40(3):148. [8] 林志新. 铬对完整皮肤的体内渗透 [J]. 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 1980(3):176. [9] 辛军哲,向强. 蒸发式冷风扇在密闭房间的应用分析 [J]. 机电产品开 发与创新,2008,21(4):57.
曾宪雄
佛山市南海安科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200
摘要:目的 探讨铬酸雾致接触性皮炎的职业性病因。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维生素 C 溶 液确认致敏源的化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镀铬操作人员前臂前区、颊部、颈部均沾染的铬酸雾,在槽盖推开后吊入、吊出工 件,操作镀铬机时手臂前区皮肤接触的铬酸雾质量浓度最高。降低镀铬车间内温度至 28℃以下,镀铬槽盖增加条缝式吸气 罩,调整操作方式后,未见新病例的发生。结论 操作岗位空气中六价铬质量浓度超标,夏季出汗量大,铬酸雾接触时间长是 造成接触性皮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铬酸雾;接触性皮炎;凹印制版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1326(2015)04-0282-03
推开槽盖 冲水 吊出
积为 204 m2,空间高度为 5.5 m。2 台镀铬机每台日耗
图 1 镀铬工艺镀铬机操作顺序
铬酸酐约 50 kg,镀铬机分为上镀铬槽和下储液槽两部
1.2 方法
分。生产方式以半自动操作,版辊下槽、冲水、吊出与吊
1.2.1 皮肤上铬酸雾的确认 确认皮肤上沾染六价铬 入均为人手控制。车间有全面通风系统,镀铬机上槽后
行时,下槽镀液泵吸上上槽,镀毕镀液回流到下槽。2 台设备一致。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5 年 8 月 第 33 卷第 4 期 Occup Health & Emerg Rescue, Aug. 2015 Vol.33 No.4
·283·
采用 8 h 工作三班运转,铜辊吊下镀铬机的上槽 后,按下自动运行按钮,45 min 后,操作人员回来冲水, 吊出镀好的版辊。一台镀铬机 8 h 内可完成 10 槽的工 作量,岗位每槽实际接触时间平均为 15 min,一班共 150 min。在此之前,岗位未满负荷运转,未发生皮肤炎 症。操作人员均穿戴短袖耐酸手套、穿短袖工作服进行 操作。操作人员均为男性,共 6 名,平均年龄 22.5 岁 (19 ~ 25 岁)。4 例接触性皮炎患者面颊近耳朵发际皮 损呈红斑、丘疹,当患处接触到含六价铬污水时感觉疼 痛或痒,颈部炎症表现为米粒到黄豆大小的溃疡,边界 鲜明高起,呈圆形,上有干燥的灰黑色结痂,周围无红 晕,据患者自述,黑痂原为红斑,约 2 d 后演变。肘附近 有红斑零星分布,其外观与面颊处相仿。其中一例诉一 月前曾使用医院所开软膏涂抹患处,2 d 后症状消失, 此次为第二次患病。 2.2 镀铬操作人员皮肤上铬酸雾沾染程度分析
·284·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5 年 8 月 第 33 卷第 4 期 Occup Health & Emerg Rescue, Aug. 2015 Vol.33 No.4
肤上汗液积蓄将减少。 可以判定,造成工人铬酸雾致接触性皮炎直接因
素是夏季操作环境温度高,工人汗液分泌量大,铬酸雾 被汗液吸收后形成铬酸溶液在 8 h 内直接刺激皮肤导 致发病,在未就医处理且继续接触的情况下,大部分丘 疹演变为早期铬疮。预防或减少铬酸雾所致接触性皮 炎发生的关键在于:
镀铬操作人员所患接触性皮炎症状与俞新民等[4] 报道的症状基本一致。马伯琍[5]认为大部分患者在停止 接触后,皮损易治愈,0.5%重铬酸钾皮肤斑贴试验为 阴性。铬所致湿疹病程较长,易复发,0.5%重铬酸钾斑 贴试验常获阳性结果。当红斑、丘疹发展到铬溃疡时, 如采用斑贴试验进行确认的话,由于铬溃疡并非是对 铬酸盐过敏,故 0.5 %重铬酸钾水溶液斑贴试验为阴 性。本研究所采用的皮肤上六价铬的化学确认方法克 服了斑贴试验的缺点,较为简便地确认致敏因素,同时 抗坏血酸无毒且可预防铬过敏性皮炎的发生[6]。
工艺采用温度 60 ℃ ~ 70 ℃,阴极电流密度 60 ~ 80 A/dm2,
该企业年产值 4 500 万元左右。生产区与生活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溶液主要成分为铬酸酐、硫酸。工艺中对镀铬机的操作 截然分开。生产印刷凹印版供印刷厂上机印刷,镀硬铬
顺序见图 1。
后所制印版具有防腐、耐印、精饰的作用。镀铬车间面
镀毕
开槽盖 版辊下槽 冲水 拉关槽盖 启动
风为主。
能、铬酸雾逸散分布,以及相应通风系统和操作人员接
某企业于 1999 年投产,运营 14 年来,未发生铬致 触性皮肤病病史。
职业病,但 2014 年夏季相继出现 4 名镀铬工人颈项、 1.2.3 工作场所六价铬检测 依据 《工作场所空气中
前臂前区出现丘疹,有时痛痒难忍。应企业负责人要 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 进行采
1) 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应进行动态管理, 当作业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采样检测,防止接 触浓度超标;2)铬酸雾的治理应从通风、工作场所环 境温度、劳防用品的选型上多研究,特别不能忽视实际 运转下的工况水平;3)认真开展健康监护工作,包括 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前者可 以将职业病易患者甄别出来,在岗期间检查的目的则 在于早发现、早调离;4)针对危害因素的特性,加强宣 传、普及防止职业病发生的基本常识,促使工人自觉佩 戴劳防用品。该企业后落实了建议,到目前为止未有镀 铬员工发生上述类似的接触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