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新课标1)地理解析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地理试卷评析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地理试卷评析
鲁爱华
【期刊名称】《考试:高考文科版》
【年(卷),期】2014(0)Z2
【摘要】一、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探究新问题高考知识考查具有抽样性,尽管考纲细目很多,但命题者总会挑选那些地理学科味儿浓,对地理知识理解起到支撑作用的主干作为考查对象。
全卷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探讨新问题,具体表现在:1.人文地理考查相对比重较大如下表所示,除选修地理所占的10分外,自然地理占35分,人文地理占55分,相比之下。
【总页数】3页(P79-81)
【关键词】主干知识;命题者;相对比重;景观图;干扰信息;位置特征;错那湖;定性描述;工业区位;理所
【作者】鲁爱华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55
【相关文献】
1.高考地理复习策略浅析——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高考文综试卷中地理试题为例 [J], 金卫东
2.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强化学科思维--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地理试题评
析及2017年高考地理学科备考建议 [J], 刘立昌
3.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高考地理试题的解构与分析研究——以2015-2019年全国新课标地理试卷Ⅱ卷分析为例 [J], 刘斌; 王涛耕; 石一坚; 刘桂侠; 罗瑛; 杨立宇
4.朴实无华出真知,立意新颖见能力——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评析 [J], 孙文华;何新建
5.紧扣时代脉搏凸显地理特色——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评析 [J], 孙文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评析
教 育 部考 试 中 心 张 亚 南 在 谈 到 “ 好” 题 的一 般
标准时说 ,“ 好” 题 首先要 “ 符合考试 的 目的” 2 ] . 所谓“ 好 题” “ 差题 ” 是相对 的,没有绝对 的标 准 , 但是 ,无论如何 ,“ 好题” 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高考试 题作为重要 的教育资源 ,也是 教育研
【 答案】 6 .A 7 .D 【 点评 】 试题情境新颖 ,落实课程标准 ,注重
地理 过程 .
本 组试 题 取 材 新 颖 , 以一 组 某 河 谷 断 面 图 建 构 了一个 静 态 与 动 态 相 结 合 的试 题 情 境 ,考 查 了
“ 结合实例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 的内、外力作
面经 历的 一 次洪水 过程 .读 图 ,回答 第 6 、7题 .
中期 后 期
v
薯 薯
0 1 O O 2 00 m
河面 田
石灰 岩 匡薹 茎 | 页岩 园
图4
பைடு நூலகம்
砂 岩 圆
沉积物 \ \ 断 层
6 . 该河谷 (
)
C .是 断层 上发 育形 成 的向斜 谷
究 的对 象 .本 文从 2 0 1 4年 教 育部 考 试 中心 及 自主
命题省份 的高考试卷 中,选取 部分 “ 好题 ” 和“ 差
题” 进 行评 价 .所 选 试 题 涵 盖 1 0套 全 国 各 地 的高 考 试卷 .事 实 上 ,命 题 专 家 对 高 考 试 题 有 很 多 不 为我们 所 知 的考 虑 ,而 这 里 的讨 论 更 多 是 基 于 对 教 育教 学 和考试 命 题 的粗 浅 思 考 ,难 免 有 失 偏 颇 ,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地理试题评析-8页精选文档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地理试题评析一、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探究新问题高考知识考查具有抽样性,尽管考纲细目很多,但命题者总会挑选那些地理学科味儿浓,对地理知识理解起到支撑作用的主干作为考查对象。
全卷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探讨新问题,具体表现在:1人文地理考查相对比重较大如下表所示,除选修地理所占的10分外,自然地理占35分,人文地理占55分,相比之下,人文地理占较大的比重,究其原因是37题围绕工业区位展开,但分析答案要点,有一部分也属于自然地理知识。
由于人文地理比重较大,使得全卷试题的难度略有降低。
如果单独将区域地理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涉及区域地理考查达72分,实现了立足区域的综合考查。
在选修地理考查中,除43题属于单纯考查自然地理外,第42、44题,都注重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融合。
2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全卷将测评的重点放在能源、正午太阳高度、植被、风沙、交通、聚落、人口、工业等核心主干知识上,先易后难,特别是第1题用一道常规题目引导学生“入题”,具有很好的亲和力。
人文地理部分中,一度作为重点考查的农业知识的考查基本没有,完全用工业考查(第37题)代替。
自然地理中考查比较“热”的河流知识也“降了温”,仅限于出现在综合题36题探讨沙源问题时作为答案的一个要点,如三角洲、河滩成为沙源地。
另外,全卷对气候知识的考查比重也在降低,考查方式上变直接考查为间接考查,甚至不易让人觉察。
如第36题第(2)问,分析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一是气候干燥,降水少,二是多大风。
第42题旅游地理指出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就突出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多大风的特征。
3格外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在区域地理考查中,格外关注了生态环境脆弱区。
如第4-6题探讨新疆地区兰新铁路建设的区位及城镇分布的影响因素;第36题探讨错那湖沿岸的风沙活动;第37题沙特阿拉伯的磷酸盐工业布局;第42题青海湖鸟岛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第43题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地理试题评析
考查(第37题)代替。
自然地理中考查比较“热”的河流知识也“降了温”,仅限于出现在综合题36题探讨沙源问题时作为答案的一个要点,如三角洲、河滩成为沙源地。
另外,全卷对气候知识的考查比重也在降低,考查方式上变直接考查为间接考查,甚至不易让人觉察。
如第36题第(2)问,分析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一是气候干燥,降水少,二是多大风。
第42题旅游地理指出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就突出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多大风的特征。
3. 格外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在区域地理考查中,格外关注了生态环境脆弱区。
如第4-6题探讨新疆地区兰新铁路建设的区位及城镇分布的影响因素;第36题探讨错那湖沿岸的风沙活动;第37题沙特阿拉伯的磷酸盐工业布局;第42题青海湖鸟岛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第43题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
解题时都涉及“回应”区域的主要特征,如新疆与沙特阿拉伯的干旱,错那湖东北部冬春季节的风沙也与干旱相关;在所考查的区域中,有三次出现青藏地区,考查角度又在不断变化,第36题强调冬春季的干燥与大风,第42题突出青藏高原的整体特征—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温差大,第43题则关注“山高、坡陡、谷深”的地形,有宏观有微观的视域转换。
二、紧紧抓住图表能力考查解读新信息全卷一共涉及9幅图像和一个表格,图像类型主要有景观图、区域图、变化曲线图、等高线地形图,其中景观图涉及两个题目,一是第1-3题为人文景观图,二是第44题为自然景观图;区域图考查最多,达四幅,全卷突出了对区域地理的考查,使能力考查中综合性能力考查增强。
图像图表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在考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幅图的呈现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如第7-9题解答必须根据图表数据进行定性分析,第10题解答需要进行定量计算,而计算公式则需要利用变化曲线的相关性获得。
第44题,则通过景观图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坡耕地上的切坡”,诠释了新的概念。
总之,图像为进一步解读信息提供了支撑。
2014年高考新课标地理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全国I卷)分析及备考建议一、试题特点1.突出重点知识的考查2014年地理试题尽管对气候、地形、农业生产区位的考查较少,但考查的仍为人口、区位、外力作用等学科重点内容。
如选择题重点考查了太阳辐射与太阳高度、地形等自然条件对交通的影响与交通对聚落的影响、人口的增长与人口迁移;第36题以青藏铁路错那湖风沙段冬春季风沙活动为主题,考查了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第37题以沙特阿拉伯筹建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为主题,考查了工业区位的分析。
与往年不同的是,第3题考查了新课程试卷一直未涉及、大纲卷年年考且分值大、难度大的地球运动的知识,即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这一内容的考查既在教师的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尽管所占分值较少,难度较小,却给教师们在教学和复习中对“地球运动”的“纠结”以释然,给教学以正确导向,地球运动的内容既不能完全淡化,也不能将其繁杂化。
2.注重对地理图表能力的考查2014年地理试题共呈现了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9幅(组)和1个观测数据表,立意考查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如第7~9题,以某地模拟实验的2010~2013年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统计资料为情境,考查考生从表中归纳实验期间植被的变化规律及据此推测变化趋势的能力;再如,难度较大的第10~11题,以“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图”为情境,考查该图人口增长特征的图形表达及推断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
该组题的情境以坐标图形式呈现,考查的不是学生对复杂数据的计算能力,而是考查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如第10题,学生既可以将几个年份的人口总数计算出来,再将结果与所给的四幅图(图4)进行比较验正后确定正确选项,也可通过比较四幅图中曲线特征的差异,找到“1910~1970年人口增长的状况”是解题的关键。
从图3中可以获取“1910~1970年移民总人数变化不大,但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在直线下降”的信息,据此推理得出“这一时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在持续增长”的结论,观察图4可知只有①符合此规律,由此确定A选项正确。
2014年高考地理新课标1卷高清解析评析(-河南、河北、山西,湖北、湖南,江西,陕西)
【环球网综合报道】美国加州伊凡帕太阳能发电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但据 英国《每日邮报》2月16日报道,由于国家能源局曝光了飞过发电厂上空的鸟类翅膀被烤 焦的照片后,有关该发电厂环境方面的争议在持续升温中。
伊凡帕太阳能发电系统位于加州和内华达州交界处的莫哈韦沙漠,占地5平方英里(12.95 平方千米)。该发电厂由3个发电机组构成,周围环绕30万个反射镜,最多能供14万户家 庭用电。
在对沙漠野生动物影响的监管争议持续几年之后,伊凡帕太阳能发电厂11号投入使用, 但却受到环境保护主义者的猛烈攻击,因为环保团体认为发电厂35万个巨大反射镜产生 的1000华氏度(约合538摄氏度)高温灼伤甚至杀死了很多鸟类,并质疑以此为代价产生 的清洁能源的价值。
根据去年开发商Bright Source Energy发布的数据,发电站施工现场发现许多受伤的鸟 类。相关监管机构目前正就此对伊凡帕太阳能发电厂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
今年早些时候,1号机组正在 进行蒸汽测试。用肉眼直视 太阳能塔是十分不可取的行 为。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发 电不同,Ivanpah项目采用 了热能发电技术。通过成千 上万个定日镜,将阳光反射 到三个太阳能塔上,阳光的 热量在那里汇集,并对水加 热产生水蒸气,从而推动涡 轮发电。
鸟瞰1号机组及其周围的反射镜。在莫哈韦沙漠,每年有330天都是阳光普照,这为太阳 能光热发电场提供了稳定的能量来源。这种技术与传统的燃煤和天然气发电厂相同,只是 变成了由太阳来提供热能。
Ivanpah太阳能光热发电场有多么华丽?当地官员甚至担心发电场亮起来的时候,会分散 附近I-15公路上司机的注意力。
从另一个角度鸟瞰Ivanpah太阳能光热发电场。每一个太阳能塔周围都有成千上万个定日镜
图中这些定日镜每天都会随着太阳的轨迹改变方向,将阳光持续反射到太阳能塔上。
完整版高考地理全国卷新课标1卷解析版
2014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新课标I )文科综合地理(湖南等省份)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余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 35 小题。
每题 4 分,共 140 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能光热电站(以以下图)经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 题。
1.我国以下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合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 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 提高地表温度B.搅乱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门路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中午影擅长塔高的比值为P,则A. 春、秋分日P=0B. 夏至日 P>0C. 整年日 P<1D. 冬至日 P>120 世纪 50 年月,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筑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周边的线路以以以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4-6 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地区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要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5、今后,我国专家以为,兰新铁路在该地区的选线不合理,原由可能是A、线经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迫D、工程量过大6、50 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无改变该地区城镇的分布,是由于该地区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 D 沙漠分布人类活动以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添,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世界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搅乱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早期对植被的影响。
2014全国1卷地理(真题、解析)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 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4.推 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 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 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36.【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 角洲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出 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 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水源东部为河谷,风力 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 (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 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 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解析】(1)就地起沙→三角洲+枯水期出露河滩、湖滩泥沙。(2) 风大+植被少→就地起沙。 (3)对铁路+列车。(4)阻沙+固沙。 【解题技巧】风沙活动:原因、危害、应对措施。
【答案】4.D 5.B 6.B 【解析】4.兰新铁路在图示区域基本沿着1000米 等高线延伸→选线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5.兰新铁路距吐鲁番市和鄯善县较远,对两地经 济的带动作用不大→兰新铁路选线不合理的理由 是距城镇过远。 6.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影响城镇分 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河流水只是绿洲的水源之 一。
2014年新课标I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试题分析
2014年新课标I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试题分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太阳能1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2,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图1材料地理语言解读:1.“太阳能”为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小)、新能源(成本相对高);2.“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说明太阳能开发强度大、规模大、占地面积广;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答案分析解读:A: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内部,来自海洋的季风由于距离遥远且受地形阻挡,难以影响到这里,所以柴达木盆地全年多晴天,再加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云量少,太阳辐射强,故从资源条件的层面讲,柴达木盆地适宜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所以A选项正确;B:黄土高原位于半湿润地区,阴雨天相对较多,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如柴达木盆地,所以B选项错误;C:山东半岛位于湿润地区,阴雨天相对较多,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如柴达木盆地,所以C选项错误;D:东南丘陵虽然纬度位置最低,理论上全年获得太阳辐射值最多,但由于东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气候湿润,全年多阴雨天,所以该区域全年实际获得的太阳辐射值并不算太高,低于纬度相对较高的柴达木盆地,故D选项错误;(提示:因为本小题把设问限定在“资源条件”上,故只需考虑太阳辐射的强弱差异即可,但是在实际的选址问题上,我们除了要考虑太阳辐射的强弱差异外,还要考虑是否有大面积的空地、是否接近输电线、是否接近电力消费市场等诸多因素,在综合考量之后方可进行选址。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答案分析解读:A:太阳能反光板是建在地面之上的,从图中景象看出,当地的太阳能反光板面积很大,故其在光照下产生的阴影也很大。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附参考答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地理(新课标Ⅰ)一、本卷共4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1.(4分)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4分)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径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4分)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0 C.全年日P<1 D.冬至日P>1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4﹣6题.4.(4分)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5.(4分)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6.(4分)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如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7.(4分)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4分)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9.(4分)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如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0﹣11题.10.(4分)如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A.B. C.D.11.(4分)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6分)12.(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13.(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地理考点分析统计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地理考点分析统计
试题序号题
型
分值主干知识试题材料考查角度
1
选
择
题4 太阳能
景观图文字材料
太阳能资源分布
2 4 光热电站光热电站对环境影响
3 4 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计算
4 4 交通线路分布
区域图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5 4 交通线路分布交通区位分析
6 4 城市城市的区位条件
7 4 自然带变化
数据表植被变化状况
8 4 植被的分布植被在不同空间分布
9 4 植被的发展植被随时间的变化
10 4 人口增长类型
折线图人口数量增长状况
11 4 人口数量变化人口数量判读
36(1)
必
修
综
合
题6 自然地理环境
区域图文字材料
沙源地的分布
36(2) 5 自然地理环境地表起沙的原因36(3)7 自然灾害的影响风沙对交通的影响36(4) 6 自然灾害的防御风沙灾害防御措施
37(1)8
工业的区位因素
区域图文字材料工业中心形成的优势
条件
37(2)8 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37(3) 6 工业生产活动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污染问题
42 选
修
综
合
题10 旅游地理区域示意图旅游活动的开展
43 10 自然灾害等高线图地质灾害的危害
44 10 环境保护景观图切沟的危害及防御措
施。
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地理试题精析
65..65区AC从所该图该.0以 西 的 据 地从..该域地河多图以地铁中冰北绿图势根地的形流年中最位路铁雪地洲可相本区城分分来线可 可 于路融区,知对上的镇布布,没以能西线水气而,较也城分兰有比是北相补候铁铁低是镇布新穿例距,对给干路路且受主受铁越尺离降平为旱距分平控要控路等估城水直主,城布坦于分于并高算镇少,的人市于,地布没线,远,无内口聚天起形在有,吐。所明流、落山伏,盆改地鲁以B显河聚较山小因地正变B势番洪的D,落远麓,此边.确该.起市水线沙流、。,利主绿缘;区伏鄯灾路漠向耕故与于导洲的域小善害过分与地排等铁因分绿城,县威长布铁主除高路素布洲镇故距胁问路要线的A是地的工、兰小题延分大建地区分程B新。,伸布致设形。、布量线A方于平,C影所C错,不错约向水行绿响,B以;是大;2不源,洲。选0因。k一沿的故B丰m为D致线分。选,富错该;布D。。
总
240百万
人
200百万
口
140百万
数
125百万 85百万
自然增长量=总增长量 –机械增长量
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0~11题。
A 10.图4所示的①、 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1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2)①分沙析特在阿甲拉地伯附频近临建海设洋磷,酸产盐品工运业输城方需便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3①)②高在磷温甲酸干地盐燥或矿乙品地位加高工,磷储酸量盐大矿,石易,开都采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
②③淡甲油水地气资加资源工源短磷丰缺酸富施盐,工矿能环石源境造成差成本的低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 ③④地过资处对金偏甲雄远、厚地乙区两,地人的口对稀比少分,析劳,动阐力述缺理乏由。(6分)
2014地理真题(新课标ⅰ)(含答案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一、本卷共4小题.每小题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1.(4分)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 .柴达木盆地B .黄土高原C .山东半岛D .东南丘陵2.(4分)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 .提升地表温度B .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 .误伤途径飞鸟D .提高作物产量3.(4分)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 ,则()A .春、秋分日P=0B .夏至日P >0C .全年日P <1D .冬至日P >1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4﹣6题.4.(4分)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 .河流B .聚落C .耕地D .地形5.(4分)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 .线路过长B .距城镇过远C .易受洪水威胁D .工程量过大6.(4分)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 .地形分布B .绿洲分布C .河流分布D .沙漠分布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如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 1.00 1.00 1.00 1.00草本植物1 1.18 1.20 1.21 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 1.09 1.10 1.12 1.11草本植物1 1.47 1.55 1.52 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 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 1.291.421.587.(4分)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8.(4分)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 .植株数量B .总生物量C .地上生物量D .地下生物量9.(4分)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 .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D .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如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0﹣11题.10.(4分)如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A .B.C .D.11.(4分)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6分)12.(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13.(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地理高考试题解析
2014年地理高考试题解析2014年地理高考试题是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考试。
本文通过对2014年地理高考试题的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答题能力。
一、自然地理板块1. 解析考点:地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题目内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是()。
A.地球自转的速度比公转的速度快B.地球自转的速度比公转的速度慢C.地球自转的速度与公转的速度一样D.地球自转的速度与公转的速度无关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07000公里。
因此,地球自转的速度比公转的速度慢,答案选B。
2. 解析考点:地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题目内容:我国面积最小的直辖市是()。
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解析:直辖市是指行政地位相当于省级的城市,我国面积最小的直辖市是上海市,答案选C。
二、人文地理板块1. 解析考点:地理与生产活动的关系题目内容: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属于冶金工业主产区的是()。
A.山西省B.吉林省C.河南省D.湖南省解析:冶金工业主要是指金属冶炼、加工和制造业。
在给定的选项中,山西省以其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而闻名,被誉为“冶金重地”,因此答案选A。
2. 解析考点:地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题目内容:以下能够有效防止沙漠化扩展的措施是()。
A.大规模植树造林B.大规模沙漠固沙治理工程C.人为刺激沙漠生态恢复D.人工降水措施解析:沙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沙地扩展的过程。
有效防止沙漠化扩展的措施包括大规模植树造林、大规模沙漠固沙治理工程等。
因此,答案选A、B。
三、经济地理板块1. 解析考点:地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题目内容:我国地处亚洲东部,临近太平洋,地缘位置优越,可以通过渤海湾、黄海和东海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是()。
A.有利B.不利C.有利也不利D.无法确定解析:我国的地缘位置优越,方便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对我国经济建设有利。
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
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 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 阐述理由。(6分)
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 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 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 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 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 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 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 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 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 技术较成熟。
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 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 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①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②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 ③错那湖水位低,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D. ④
11.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 1950~1970年
D. 1970~1990年
占总人口比例
移民人数
当一个国家移民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并达到最低值时,说明该 国自然增长率上升达到最高值,且此时的移民数为10(百万)。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
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 3,完成10~11题。
占总人口比例
移民人数
当一个国家移民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时,说明该国自然增长 率上升。当一个国家移民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时,说明该国自 然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新课标I)文科综合地理解析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陈禄春第Ⅰ卷本卷共11小题。
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径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B. 夏至日P>0C. 全年日P<1D. 冬至日P>1解析:本组题考查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地球运动的知识。
第1题考查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特点。
总的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青藏高原最丰富,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其次是西北地区,东部季风区较少。
第2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
关键词是“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大量的高塔建立,给高空飞行的鸟儿产生误撞危险。
第3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确定,可直接带入公式计算出北回归线上二分二至的正午太阳高度,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可答。
北回归线上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夏至日为90°,冬至日为44°08′。
二分日P<1;夏至日P=0;冬至日P>1.答案:1 A 2 C 3 D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
读图2,完成4-6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 C耕地 D地形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 B 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 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解析:本组题考查读图能力和铁路的区位。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线是大致沿着1000M等高线延伸的,所以主要考虑了地形因素。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线距离城市达30KM以上,较远;不利于城市的运输,选线不合理。
第6题该区域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限制因素,城镇主要分布于有水源的山麓绿洲地区。
答案:4 D 5 B 6 B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解析:本题组考查材料分析能力。
第7题从表1可以直接找出答案,地表生物量都增加,地下生物量中的灌木植物略有减少,但草本植物大幅增加;植株数量增加,所以密度增加。
材料中不能知道植被分布改变。
第8题从表1中可以看出,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下降;草本植物上升。
第9题从表中的数据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灌木植物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略有上升,地下生物量下降;草本植物所有指标都上升。
答案7 A 8 D 9 D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3,完成10-11题。
10.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A.① B. ② C.③ D.④11.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 1950-1970年D. 1970-1990年解析:本组题考查对图表数据的转换和分析能力。
第10题由移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移民人数÷总人口数,可以通过图3中的数据算出某一年的人口总数,再绘出该国总人口变化图。
第11题可以从第10题的答案中看出1950-1970年段曲线的坡度最陡,人口数量增加最多。
答案 10 A 11 C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5分)(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习理解能力和区域地理知识。
通过对文字材料和区域图的分析找出答案。
第(1)题由材料“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是西风从湖底吹来的,湖底的泥沙又是从周边的山地带来沉积的。
第(2)题,这是一道有关季节变化的问题,由材料“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可知风力作用强;该地位于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湖泊为内流湖,补给主要靠夏季的冰雪融水,冬季为枯水期,湖底大部分露出,沙源丰富。
第(3)题可联系宁夏沙坡头风沙危害去思考,对铁路的淹没;对运行车辆的影响,能见度低,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风力大,可能吹翻车辆。
第(4)题风沙的治理,可联系西北地区的治理措施回答,可从生物措施,主要是恢复草场植被;工程措施,主要是建设草方格沙障,铺设石块压沙等答案:(1)河流从山区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湖泊底部,所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的沙源主要来自湖泊底部沉积的泥沙。
(2) 该地海拔高,主要补给水源是夏季的冰雪融水,冬春季节冰川融水少,河流水量小,湖泊水位下降沉积在湖底的泥沙露出地表。
在大风的影响下,被大风吹起,形成风沙灾害。
(3) 风沙影响视线,影响列车员驾驶,也可能埋没铁路线,导致列车出轨,甚至吹列车,危害乘客和物资运输的安全。
(4) 加强该地区植被的保护,人工建设草方格固沙工程,在湖泊东北部铺上石块,用石块压沙,修建防沙石坝等措施,减少风沙危害。
37. (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7,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8分)(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8分)(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
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6分)解析:本组题考查工业的的区位分析评价能力。
第(1)题通过图文资料可以找出该工业的区位优势。
有“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接近原料产地;看图例“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有河流经过,水源较充足;处于亚欧非交界处,产品的国际市场广阔。
第(2)题通过图7可以找出不利的地理区位条件。
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水源不足;位于内陆地区,依赖铁路运输,对外联系不便;国内经济较落后,国内市场狭小,产品主要依赖国际市场;化学工业,环境污染严重,开采矿产,易产生生态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脆弱。
(3)这是一道开放式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考生可以从自己感觉容易找理由的方面去答。
答案:(1)磷酸盐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有河流经过,工业生产水源较充足;地处亚非欧交界处,国际市场广阔。
(2) 位于沙漠气候区,水资源短缺;位于内陆地区,依赖铁路运输,对外联系不便;国内市场狭小,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工业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3) 赞同,甲地位于沙漠区,人口较少,经济较落后,影响小;甲地靠近原料产地,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或乙地人口城市多,经济较发达,运输距离远,污染较大。
)不赞同。
甲地位于河流上游,对下游水污染大;甲地位于沙漠区,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
(或乙地位于沿海,环境自净能力强;位于河流下游,对水污染小。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题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2.(10分)旅游地理今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图8所示区域(湖面高程3196米),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组题以旅游作为课题,考查区域地理知识。
由图中经纬度,海拔,湖泊形状等信息,可以确定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
由此可以知道高原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太阳辐射强,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等。
要进入湖泊中的向心山,要考虑带救生衣等。
答案:携带墨镜、遮阳帽、防晒霜、救生衣、防寒服、小氧气瓶等。
图示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所以要携带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等物品。
自驾到海心山,要渡过湖泊水面,所以要携带救生衣。
图示区位于高原上,昼夜温差大,山地海拔高,要准备防寒服。
防备有高原反应,准备小氧气瓶。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的成因,可以从地质地貌,降水,植被方面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