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效率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在总公司的三天培训过程中,我只是粗略的把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通读了一下,回家的10多个小时的路上,我又重新的读了一次,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现将从书中学到的一点小皮毛总结如下: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
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
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
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
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
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
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
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读完相关经济学著作后,我深刻感受到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首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加注重效益和成本。
在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会更加关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成本的最小化。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在做出决策时更加理性和务实,不会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是会考虑到长期效益。
例如,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会更加注重投资和理财,而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和企业也会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竞争。
在经济学的视角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加注重创新和竞争。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培养,而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和企业也会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竞争环境的改善。
此外,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加注重效率和公平。
在经济学的视角下,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而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加注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个人努力和公平竞争的机会,而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和企业也会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总的来说,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更加理性和务实地做出决策,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竞争机制,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发展。
因此,我深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能够更好地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在总公司的三天培训过程中,我只是粗略的把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通读了一下,回家的10多个小时的路上,我又重新的读了一次,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现将从书中学到的一点小皮毛总结如下 :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
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
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
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
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
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
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
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3篇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3篇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1读完后的一些感触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吧,读完了,感触确实很深,明白了做一件事的机会成本就是你要放弃的那件事,知道了边际效用递减,知道了公平和效率是相对的,知道了工资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垄断竞争知道人都是经济人会更多的考虑自己的私利选择占优选项所以即使合作对自己有利也无法合作而这就是囚徒困境,知道如何对收入更公正的再分配而公正的分配必然会使蛋糕更小,个人更倾向于功利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同意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加重要,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理性人,感觉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而且除了理论外也有很多经典的案例看起来就像读小说,及时提问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内容,因此从可读性还是专业性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2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14年大二暑假,当时是从图书馆借的实体书,看两眼就没接着看。
第二次是17年夏天,打算开始看这本书,也没看下去。
这次断断续续两个多月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2023年第六版原版。
我觉得这回转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兴趣有了,二是关于读书的价值观念变了,变得真的喜欢读书了。
这本书内容本身非常深入浅出,是一本很好的入门级别教科书,但是我给自己设置的进度有点紧,还要求自己找重点做笔记,所以越到后来读的越不轻松。
越到后来我越会想象自己读完整本书后开始写读后感的这一刻,就像我每次跑步时跑一半就要幻想跑完休息的时候来激励自己。
好像我只要认真做点什么事,都会把自己搞得很累。
读这本书一方面纯粹是源于兴趣,由内心的原始好奇心国家如何强大,百姓如何富足开始读国富论,然后国富论激起我对整个经济学的兴趣,所以来读这本经济学的经典入门教科书。
另一方面是由于年初开始感到对内的自我探索阶段可以告一段落,开始对外部世界产生好奇,经济政治历史什么都想了解些,再加上又想到新闻中很多经济时事,例如经济危机,贸易战等问题我都不能了解其本质而深感自己没有发言的能力。
2023年浙江衢州中考满分作文《一视同仁与区别对待:平衡公平与效率的探索》
2023年浙江衢州中考满分作文【作文原题】请参加“共鸣与争鸣”活动,与同学们分享你的阅读思考。
选文:我们不应该有两种眼光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尊严、有存在理由的。
你不能简单地把世间的东西分成好的与坏的,然后区别对待。
古人讲“厚德载物”,这是什么意思?大地如此宽厚,承载万物,它承载草木葱郁的南方,也承载荒天野地的北方;承载风沙,也承载河流:承载好人,也承载坏人;承载猛兽,也承载温顺的牛羊;承载美,也承载丑。
这就是厚德载物。
我们要学这种胸怀,把天地间的好坏放下,先去承载,先去认领它。
它是我们的,不是别人的,坏东西也是我们的,不是别人的。
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别人,你能把坏东西弄到哪里去呢?但是在我们的观念中,早早地就把好坏分开了。
所以,我们后来遇到的所有麻烦都是我们怎么对待好坏的问题。
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一朵鲜花和一片败叶都是好东西,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也都是一样的。
只是我们无端地给了穷人那么多不好的东西,给了富人那么多荣耀,让我们具备两种眼光。
那本来应该是一种眼光的。
(选自《读者》)分享你的阅读思考。
(40分)文章代表的是作者的观点、感悟,读了文章我们要问问自己:我联想到了什么?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吗?我得到了什么启发?请你从文中摘录一句话,根据这句话引发的联想、思考、感悟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还可以……500字左右,不要出现个人真实信息(校名、人名等)。
一视同仁与区别对待:平衡公平与效率的探索在人类社会的复杂交织中,“一视同仁”与“区别对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立和平衡。
它们各自代表了公平与效率、平等与差异的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
然而,当我们尝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时,我们通常会发现自己在两者之间摇摆,挣扎于平等与差异之间。
“一视同仁”,意味着公平无私,对待所有人都一样,无论他们的身份、地位或特性如何。
这种态度最常见于社会公正、人权和法律领域,其核心理念是公平和平等。
正义论读后感7篇
正义论读后感7篇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锻炼写作技巧,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正义论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正义论读后感篇1读着朱自清先生在《正义》这篇文章中强烈喷发愤怒的文字,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此刻,我想到了那些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的伪君子,想到了那些狐假虎威的势利狂,还想到了那些在台上大事标榜廉洁奉公而在台下却大肆侵吞国家与人民财产的官员污吏。
怀着这样一种强烈的感情,我又捧读了一遍。
我深刻体会到,正义这两个字虽然平凡,但它却是人世间最为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世间又有多少人的心中会永存这种正义呢?诚如朱老先生在文中说的:可怕的正是这种假名行恶的人。
他嘴里唱着正义的名字,手里却满满地握着罪恶;他将这些罪恶送给社会,粘上金碧辉煌地正义地签条送了去。
社会凭着他所唱的名字和所粘的签条,欣然受了这份礼;就是明知道是罪恶,也还是欣然受了这份礼!是啊,这种人心底的正义,只怕早已霉了,烂了,且将毁灭了,但在它们的唇边,居然还挂着正义的名字。
我简直不敢想象,正义消失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该是一个颠倒是非和黑白的社会、一个到处充满虚情假意的糟糕社会了吧。
朱自清先生在人海茫茫中寻找正义,但正义却了无踪影。
读着读着,我更加不安了。
社会在发展在进步,而这种伪君子却越来越多地滋生、繁衍,正义再一次受到挑战。
我们该作何选择?我曾经看过一篇题为《选择》的文章,讲的是一个青年到一个渡口,一路上,万里无云,风平浪静,可是,一到了海中央,海水便汹涌澎湃,这时,青年已拥有了金钱荣誉正义才华势力爱情6个包裹,船夫让他必须抛下一个才可脱险。
青年略一沉思,把正义抛入海中。
没有了正义,那怎么得了?那不就等于丢弃了良心吗?没有良心,那不就等于冷漠无情、只会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了么?这样一想,不禁毛骨悚然。
开放文明的社会,需要正义;经济日益繁荣的社会,需要正义;建立和谐人文的社会,更需要正义。
《寓言中的经济学》的读后感
《寓言中的经济学》的读后感《寓言中的经济学》这本书是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法勒利编写的一本关于经济学的寓言故事集。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生动活泼的插图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和概念以寓言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收获颇多,不仅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从中获得了一些人生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以寓言的形式呈现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让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变得具体而易懂。
每个寓言故事都围绕着不同的经济学概念展开,例如供求关系、竞争与合作、机会成本等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的角色,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和理解这些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作者通过寓言的方式,将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其次,每个寓言故事都带有一定的深度和哲理,让人们反思并思考经济问题背后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在书中,作者通过不同的角色和情节,探讨了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公平和效率、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等一系列经济伦理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经济学范畴的,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学不仅关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与道德和伦理价值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在作出决策时进行综合考量。
此外,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些关于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启示。
在书中,有许多角色都在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有的决定追求个人利益,有的则选择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来自于追求个人财富和成功,还来源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作出理性决策,但在决策时也需要考虑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经济学并不是一种冷酷的计算科学,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人的情感和价值的社会科学。
最后,这本书还引发了我对经济学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寓言的形式,我发现经济学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
例如,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决策行为,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市场中的群体行为,政治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府的角色和政策制定。
公正与效率发言稿
公正与效率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各位一同探讨一个既古老又永恒的话题——公正与效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公正与效率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们社会发展的基石。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公正。
公正,即公平正义,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个公正的社会,能够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工作中,公正更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
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赢得同事们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公正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效率紧密相连。
效率,即投入产出比,是衡量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准。
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创造更大的价值。
而公正则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公正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那么,如何在工作中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双赢呢?我认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障公正与效率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和权利,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
同时,规章制度也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能够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第二,加强团队建设。
一个团结、协作、高效的团队是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关键。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
第三,提高个人素质。
个人素质是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基础。
我们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始终保持公正无私的心态和行为。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公正与效率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刻关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读后感观后感(精选多篇)
读后感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读后感观后感读科技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就是发展。
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和谐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前提。
第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
现在有一种错误的的认识,似乎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要讲效率就要牺牲公平,而讲公平就要否定效率。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还包括生态和社会效率,相应的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保证社会和谐。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深有体会的是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时代强音。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雷锋是家喻户晓的一位可敬的人,因为他身上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他小时候爸爸被共产党抓走,得病而死。
哥哥也因病死,弟弟因饥饿而死,妈妈悬梁自尽。
成为孤儿的雷锋,为了生活当起了地主的长工。
新中国成立,雷锋开始认认真读书,初中时就做张书记的助1/ 14理。
雷锋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因支援国家建设,雷锋被调到了鞍钢去。
他来到那里认真学习开推土机,把一车又一车的煤运了过去。
后来去了焦化工厂去造宿舍,最后终于当上了新兵。
雷锋他也是个乐于助人的人。
在雷锋当兵的生活中,他从未上过前线,但他也在默默的服务着。
他为上前线的兵倒水,缝衣服······1962年8月15日是一个普通的再也普通的日子,可是这天的上午,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理完成任务,回来停车,雷锋下车指挥。
由于雨天路滑,车子的左轮撞到了晾衣服的柱子,但雷锋没注意到,被撞到了头,脑出血过多而永远的走了。
虽然雷锋叔叔离开我们很久了,但是他至今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雷锋叔叔学习,学习他那种诚实的品质,乐于助人的精神,并且做一个爱学习的人!读《童年》有感寒假里,我读了《童年》这本书,我被书的内容深深地感动。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2000字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2000字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
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xx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
这主要因为曼昆沉着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根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
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根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
孟子在《告子上》中感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
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
”我完全赞同这句话。
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
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
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篇)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读后感阿巴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给了我们关于发展概念的的独特视角—以自由看待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为了自由,为了提高有理由珍视的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他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
自由本事就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自由不仅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
自由观点贯穿《以自由看待发展》这本书的始末,与以往狭隘的发展观相比,阿巴蒂亚森的发展概念依托自由视角,信息基础更全面,与信息基础相对薄弱的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正义论相比,其分析问题有更强的说服力,这也为政府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决策依据。
阿巴蒂亚森本人也是一个研究世界范围内贫困问题的专家,他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论证了自由在消除贫困饥饿方面的贡献,这是以自由看待发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成功应用。
一、发展的新视角—自由我们以往关于发展的观点甚至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或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或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等”。
但是阿巴蒂亚森经过大量研究论证了,这些发展属于狭隘的发展观点。
狭隘的发展观与以自由为基础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认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人们的实质自由,既集中注意人们去做他们有理由珍视的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他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
这种自由如果具体操作可以被列成下列清单,人们应该享有吃、穿、住、行、读书、看电视、投票选举、在公共媒体发表言论观点,参与政治生活而不必遭受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等以及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可行能力的剥夺。
这些是一个人在一个社会中所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即可行能力。
如果上述任何一项被剥夺,那么也就是对可行能力的剥夺,是对自由的限制,也是对发展的限制。
以沙特阿拉伯为例,沙特的人均收入远远高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但是其国内妇女享有的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与亚洲甚至是非洲一些国民经济发展远不如沙特的国家相比,这些妇女的实质自由大量的被剥夺了。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1《曼昆经济学原理》很意外的想法,老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其实经济学的书很多,以前本来选择学金融。
但是我想教科书,我是没法看的。
因为那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吸引了。
给我的结论就是这本书让人很轻松快乐的接受他,不像其他经济学的教科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身的道理。
学经济的同学,在课堂上听得像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步道,让人有着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总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
但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则是用例子说话,像年轻的老师谈吐风趣,总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讲课一样,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去接受他。
曼昆在书里有说过:“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
”并且本书通过把理论、案例研究和新闻中的经济学事例结合起来,将给你提供充分发展和实践这种技能的机会。
在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细节之前,概述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研究这个世界是有帮助的。
本书第一章就有十大原理: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
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
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
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
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
书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读完就可以了,而是读出他的精华,那样只是一点,你也受益匪浅。
然而这十大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的博大精深。
在各个领域中,经济运行特点,对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带来的影响。
《跨文化传播》读后感
《跨⽂化传播》读后感跨⽂化交流是指来⾃不同⽂化背景的⼈们相互交流的⼀种情景。
⾃⼈类形成部落群体⽽开始⼈类⽂明之⽇起,当每⼀部落的⼈们遇到另⼀部落的⼈,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时,跨⽂化传播随之发⽣。
我国古代郑和下西洋、⽞奘西渡求取佛经、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繁荣,都是跨⽂化传播的表现。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类⽂明的积累,跨⽂化传播学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益明朗起来,其重要作⽤也⽇益显现。
随着国际分⼯和社会⽣产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世界逐渐向着⼀个⼩⼩的“地球村”转变,国家间的跨⽂化传播速度加剧,程度加深,不同⽂化和⽂明之间的冲突也逐渐暴露和加剧,这些在各国国家⾸脑的频繁外访和跨国公司以及各国旅游业的急速发展表现得淋漓尽致,03年伊拉克战争更是不同⽂明冲突的激烈表现。
并且随着⼯业化的进程,⼈类共同⾯对的全球问题例如⼈⼝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成为⼈类所共同⾯临的危机,可以说,跨⽂化交流与传播的必要性决定于⼈类⽣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
读完《跨⽂化传播》这本书,我受益良多,并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那么简单,我似乎从中看到了⼀部⼈类⽂明的⾎泪史与奋⽃史。
不同的环境、社会根源决定了不同的⽂化,不同的⽂明,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
因此,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我⼀直在困惑,跨⽂化传播带来的最终后果,是各种⽂化相互融合,最终⾛向更⾼级的⼈类⽂明,还是沉默的螺旋的效应在⼈类⽂化中显现,导致⽂化的马泰效应。
⾸先,我国⽂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演变?我国传统⽂化在吸取外来⽂化的成分中出现了受商品经济发展⽽弱化的现象。
随着跨⽂化传播的发展,我国即将要担当历史重担,振兴祖国建设的⼀辈⼈,使⽹络的最先使⽤者,是渐渐忘记了报纸的⼈,是沙发⼟⾖,是新新⼈类,随着外国各种媒体传播的进⼊,这⼀辈的⼈⾝上看到的,是⽇本的动漫、美国的好莱坞⼤⽚、韩国的肥皂剧……⽽有⼏个⼈看过《红楼梦》?有⼏个⼈知道四书五经?有⼏个⼈对中华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了如指掌?不同的⽂化充斥着我们当代的⽣活,令我们⽬不暇接,中国的媒体,在引进这些外国⽂化上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却做了⼀件⼗分愚蠢的事情,那就是忽略了我国⼀直以来的儒家⽂化的雄才武略,道家⽂化的超脱出世,也忘记了宣扬五千年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永垂不朽的可贵精神。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一)刘倩原以为这本书只是公开课讲义与课上互动情形的记录,但在先生对于迈克尔?桑德尔这个哈佛大学的优秀教授百般夸赞推荐下,还是决定耐心捧起一读。
然而,进入书中,大呼相见恨晚。
诚然,这个公开课,尤其哈佛的公开课,是少有的成功课程,循循善诱,互动成功,讲解精彩,深入浅出。
但是,不可避免的有课堂教学特有的慢步调,以及部分学生提问的重复和没有代表性,而且,有些深邃的问题即使是哈佛学生也是问不出的,有些太深刻的东西也是不合适在课堂短短的时间里拿出来讲的。
于是,有了这本书,这本书将公开课所涵盖的部分囊括进去,并进行了重新整理,将反面思想里有代表性的观点高度概括后拿出来分析讨论,条理更清楚,论证更缜密详尽深入,更多旁征博引,真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人生在世,总有几个亘古难题,除了“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我是谁”,这些被玩坏的梗,桑德尔又给大家提了一个永远回答不好、就算回答好也做不好的问题:什么是公正?怎样做事才是正确的?你是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公正还是不公正的呢?试着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辆电车呼啸着经过一个岔路口,按照既定的路线,前方轨道上有五个孩子,如果转向,则可以避开这些孩子;但另一个分岔路上又有一名成年男子,在来不及紧急刹车的情况下,你认为电车应该转向吗?为什么?这本书就是在探讨类似这样的两难问题。
是在探讨。
本书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简单地告诉你公正与否,只是教会我们在阅读中与桑德尔老师一起思考,并找到自己内心对于公正的评价标准。
作者主要探索了三种公正进路。
第一种,认为公正意味着功利最大化---当然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第二种,认为公正意味着尊重人们自由的选择---或者是人们在自由市场中做出的时机选择(如自由至上主义者的观点);第三种进路认为,公正涉及德性的培养和推理共善。
功利主义如何寻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者看来,一件事是否是公正的,主要从利益方面考虑,注重行为的结果。
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研究的读后感
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研究的读后感《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研究》这篇文章主要是就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阅读此文,让我受益匪浅,深刻认识到了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同时也明白了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非常重要。
文章的核心提出了三大问题:一是保持经济增长,二是增加收入、降低贫困率,三是准确定位贫困人群和农村贫困。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的建议非常切实可行。
首先,在保持经济增长方面,文章提出了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技进步。
这一点我完全赞成。
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科技的应用与进步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对于推动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增加收入、降低贫困率方面,文章提出了要制定合理的工资政策,应该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工作性质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工资制度。
对于一些较低收入的人群,也应该适当提高,这样才能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此外,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职业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好的转岗机会。
通过职业培训,可以让失业人员更好的就业,而且获得的收入也会更高,贫困人群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我提升。
最后,在准确定位贫困人群和农村贫困方面,文章提出了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贫困人群的资金瓶颈和创业困难问题。
对于农村贫困人群,应该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力度,优先发展农业、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使农村贫困人群脱贫致富。
总之,本文提出的一系列建议非常实际可行,可以明显提高中国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如何有效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是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也是世界面临的共性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不平等已然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的介绍和建议以及我们的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是令人欣慰的,并且给了我们信心,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建立基于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我们才能获得一个喜人的未来,让每个人都享有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平等的机会。
公平与效率读后感
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读后感财政与税务学院缪俊湘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以超越经济领域的视角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抉择问题的进行了较为详尽和深刻的论述,从权利和金钱,到收入平等与机会均等,最后谈到了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平等。
该书集中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市场经济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市场也该加以约束。
阿瑟·奥肯提出的平等与效率“兼顾”理论,以及对平等与效率等其它问题的分析被认为是目前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理论问题研究的较高成果。
其内容大致可概述如下:第一,认为平等与效率的选择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抉择,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选择。
他说:平等与效率是“目前最棘手的抉择问题。
”“一种恐怕是更为困扰人心,更为普遍的抉择,而且它在社会政策的各个方面困扰着我们。
”第二,为什么要提出平等与效率的抉择问题呢因为平等与效率在同一个层面上是一对矛盾。
“我们无法在保留市场效率这块蛋糕的同时又平等地分享它。
”“因为平等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要做到平等(实现收入均等化),就要牺牲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夕要提高效率就要扩大收入差距。
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收入分配的基本依据是市场对个人贡献的评价和付酬制度。
市场越起作用,效率就越高,收入就越多,平等就要受到损害。
相反,实行有利于平等的收入均等化政策,如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人们就不愿增加工作量,遗产税太重,就不愿储蓄,积累率可能下降,这些都会使效率受到损失。
政府规定最低工资率给低收入者补助,则被认为是对少干活者或不干活者的不恰当鼓励,从而引起更大的效率损失。
因而两者不可兼得。
第三,由于平等和效率二者之间的矛盾性,因而不可兼得,很自然就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序数问题。
由此,在经济学上产生了相应的分歧。
“效率第一”的观点。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通用7篇)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通用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1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它既是构建合法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构建道德体系的理论基础。
它广泛渗透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中,自古至今,历久常新,成为哲学家、思想家探究的根本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1971年),从公平正义入手,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证了自由与公平、个人与国家、机会与结果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力图为现代西方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
他的学说,对西方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发了西方学界对“公共理性”与社会行为、个人权利与社会共同体要求、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社会多元与社会统一、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秩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广泛讨论,从而形成了当今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大繁荣局面,以致人们将《正义论》的出版视为“罗尔斯时代”或“罗尔斯轴心时代”的开始的标志。
笔者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观,其视野虽然限于一种“国内社会”,但是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回顾和探讨他关于公平与正义、平等与效率等一系列观点,并对我国的社会先行制度作出合理的反思,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应该说,罗尔斯《正义论》的逻辑还是挺清楚的,而且论证也特别的仔细而清晰,从演绎的和经验的两条路证明了正义的两个原则,成为能替代功利主义的新的伦理观。
罗尔斯走的是一条契约论的路线,继承而又超越了传统的霍布斯、洛克的思想,并借鉴的吸收了康德的某些思想。
他试图恢复社会的正义,坚持公平正义的理想,这样一种坚持而崇高的理想我是十分钦佩的,而且我觉得这是当下社会的每个人都应该坚持的理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坚持了这样的原则,那么社会也就会治理的更好了。
贯彻公平竞争的精神读后感
贯彻公平竞争的精神读后感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当今社会,公平竞争的精神更加重要,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贯彻公平竞争的精神的书籍,深受启发。
在书中,作者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公平竞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让我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公平竞争是一个公正的平台,它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
在竞争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争取成功,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出身高贵还是平凡,只要拥有足够的努力和才华,就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这种机会的平等性,激发了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正如书中所述,公平竞争是一种“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公平竞争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
在竞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尽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努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推动了技术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
正如书中所言,公平竞争是一种“助推器”,它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动力,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只有在竞争中,人们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然而,公平竞争的实现并不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公平的竞争现象,例如腐败、权力滥用、垄断等。
这些现象严重扭曲了竞争的公平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因此,贯彻公平竞争的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政府应加强监管,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企业应遵守竞争规则,不得谋取不正当的竞争优势。
个人则应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认识到公平竞争的重要性。
公平竞争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每个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此,我将会在日常生活中,秉持公平竞争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追求卓越。
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的第一章读后感
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的第一章读后感在阅读了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的第一章后,我深受启发,对于这一重要的经济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这一章开篇就引入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收入再分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中的收入差距是普遍存在的。
有些人能够赚取高额的收入,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另一些人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面临着贫困和各种生活困境。
这种差距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和社会公平的问题,更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大的收入差距可能会抑制消费需求。
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有限,他们的消费能力往往较弱。
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在达到一定程度后趋于饱和,新增的收入可能更多地用于储蓄或投资,而非消费。
如果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较低,整体的消费市场就会萎缩,这对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不利的。
此外,收入差距还可能影响到人力资源的配置。
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导致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浪费。
从社会角度出发,过大的收入差距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当人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而看到少数人轻而易举地获取巨额财富时,容易产生不满和怨恨情绪。
这种情绪的积累可能会导致社会冲突的加剧,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导致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其中,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出生背景、教育机会、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就意味着,收入差距并非完全由个人的自身因素决定,很多时候是受到外部环境和制度因素的影响。
在探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时,书中介绍了税收和转移支付这两种主要手段。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对高收入群体征收更高比例的税款,来调节收入分配。
例如,累进所得税制度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收入越高,税率越高。
而转移支付则是将一部分财富从富裕群体转移到贫困群体,如社会保障、福利补贴等。
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它们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贯彻公平竞争读后感
贯彻公平竞争读后感《贯彻公平竞争》是一本以公平竞争为主题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讨论了公平竞争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和实现公平竞争的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平竞争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作者在书中强调,公平竞争是促进经济效率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机制。
它能够激发企业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公平竞争也能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福利。
此外,公平竞争还可以避免垄断现象的出现,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
通过公平竞争,每个企业都有机会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了实现公平竞争,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建议。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公平竞争的基础。
这些法律法规要明确禁止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手段,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其次,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执行和实施。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市场监管,并给予出色表现的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以鼓励他们继续创新和发展。
此外,鼓励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合作、提供培训机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增加公平竞争的方式。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可以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读完《贯彻公平竞争》,我更加清楚了公平竞争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实现公平竞争的方式。
公平竞争不仅仅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还能够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而要实现公平竞争,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监管,还需要企业的自我约束和诚信经营。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我国,推进公平竞争的任务仍然艰巨。
我们在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要实现公平竞争,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的职能,加强对市场和企业的监管。
其次,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读后感财政与税务学院缪俊湘12103013011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以超越经济领域的视角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抉择问题的进行了较为详尽和深刻的论述,从权利和金钱,到收入平等与机会均等,最后谈到了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平等。
该书集中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市场经济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市场也该加以约束。
阿瑟·奥肯提出的平等与效率“兼顾”理论,以及对平等与效率等其它问题的分析被认为是目前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理论问题研究的较高成果。
其内容大致可概述如下:第一,认为平等与效率的选择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抉择,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选择。
他说:平等与效率是“目前最棘手的抉择问题。
”“一种恐怕是更为困扰人心,更为普遍的抉择,而且它在社会政策的各个方面困扰着我们。
”第二,为什么要提出平等与效率的抉择问题呢?因为平等与效率在同一个层面上是一对矛盾。
“我们无法在保留市场效率这块蛋糕的同时又平等地分享它。
”“因为平等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要做到平等(实现收入均等化),就要牺牲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夕要提高效率就要扩大收入差距。
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收入分配的基本依据是市场对个人贡献的评价和付酬制度。
市场越起作用,效率就越高,收入就越多,平等就要受到损害。
相反,实行有利于平等的收入均等化政策,如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人们就不愿增加工作量,遗产税太重,就不愿储蓄,积累率可能下降,这些都会使效率受到损失。
政府规定最低工资率给低收入者补助,则被认为是对少干活者或不干活者的不恰当鼓励,从而引起更大的效率损失。
因而两者不可兼得。
第三,由于平等和效率二者之间的矛盾性,因而不可兼得,很自然就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序数问题。
由此,在经济学上产生了相应的分歧。
“效率第一”的观点。
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哈耶克就持该种观点。
弗里德曼认为“效率第一”。
平等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人都有机会得到私有财产,所以用政治或法律来限制一些人获得财产或减少一些人的财产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哈耶克指出“由特殊干预行动对自发过程造成的分配状况的‘纠正,,就一个原则同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而言,从来不可能是公正的。
”他们认为最大的平等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以自由为前提,因而应当把市场竞争放在首位,侧重经济效率的根高。
“平等第一”的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罗尔斯认为:把收入均等化放在首位,实行平等优先。
“让平等居先”,对处于不利的群体中的个人,尤其应当平等分配。
如果听任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仅收入不可能公平分配,甚至资源也不可能有效配置。
“两者兼顾的观点”,也就是阿瑟·奥肯的观点。
他不同意以上两派各执一端的观点。
“罗尔斯有一个清晰干脆的回答:把优先权交给平等。
密尔顿·弗里德曼也有一个清晰干脆并且是一贯的回答:把优先权交给效率。
我的回答很少是清晰干脆的,我不能接受罗尔斯的平等主义的差别原则。
与弗里德曼不同。
”阿瑟·奥肯的具体看法是:(1)平等与效率必须兼顾。
因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权利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双重交错的社会结构和价值标准的社会,它既追求法律上的权利平等,又造成经济上不断加大的差距。
正是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促使资本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赏罚来鼓励和刺激人们去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制度,它创造出有效率的经济,因而市场需要有它的地位。
但市场也必须被界定在它必要的范围内。
平等与效率两者齐头并进是有的,而在许多场合又是不可兼得的,正因如此,奥肯认为必须采取兼顾的办法。
“如果平等和效率双方都有价值,而且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绝对的优先权,那么在它们冲突方面,就应该达成妥协。
这时,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
然而作为更多地获得另一方必要的手段(或者是获得某些其他有价值的社会成果的可能性)无论哪一方的牺牲都必须是公正的。
尤其是,那些允许经济不平等的社会决策,必须是公正的,是促进经济效率的。
”(2)“兼顾”的关键在于“度”。
“真正的问题通常在于程度。
国家以什么代价用平等来交换效率”也就是要恰到好处地增进平等。
平等之所得正和效率之所失相抵,保持社会效率的总和不变。
(3)大多数收入不平等的根源是机会不均等,两者成正比例。
“大部分对不平等来源的关注反映出一种信念:源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时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
”(4)应采取协调平等和效率的政策措施。
一是将大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分配给工人,让工人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从而既扩大平等,又提高效率,二是实行负所得税或有限工资津贴,从而既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又不损害效率,不影响企业投资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增加国家的教育经费,使劳动者有受教育、接受培训的机会,纠正机会不均等,从而既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收入的均等化,四是实行“混合经济”结构,即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包括某些部门资本主义国有化在内的社会化的经济相混合的经济,从而使以利润为动机、关心效率的私人经济与不以利润为动机、关心社会福利,关心平等的公共经济两者相互补充。
综合以上评述可以看出,阿瑟,奥肯在处理平等和效率关系时,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强调二者的“兼顾”。
这也是他在同一问题和其余两派不同的地方;但同时与它们又有共同的出发点。
即认为“效率和平等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
对此,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平等与效率具有相当广泛的内涵。
平等包括权利平等,经济平等以及机会均等三方面,而效率则是指“多多益善”。
对于权利平等和效率的关系,作者认为最基本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法律权利、公民权利、生存权利等基本权利的平等)的分配应该是广泛、平等以及无偿的,它的获得无需任何货币费用,并且不能用来进行额外的奖励或处罚。
这些权利维护了每一个公民的尊严以及最低的生活保障,保护了一些金钱无法标示出的价值。
由于权利是禁止交易的,那么可以被看作非效率的,阻碍了可能有利于买卖双方的交易,但是这些“非效率”的权利保证了人们能够一心工作而无后顾之忧,看似“非效率”,但却间接产生“效率”。
因此“权利平等”拥有至高无上的优先权。
对于收入平等与效率的关系,作者认为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总是按照产出的贡献给以报酬,但是这样的分配方式必然会引起收入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刺激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整个社会却又必须维持一定的平等以维持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那么政府必定要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对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这样的结果便是导致非效率。
这就说明了收入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矛盾体了。
但是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势必导致效率的上升,从而影响公平,那么政府就应该通过补充性来源(比如退休金)、非货币津贴等方法来平衡收入。
对于机会均等和平等,作者认为:“机会均等概念远比收入均等难以捉摸,而且它使任何有意义的衡量都落空了”,因为人们很难找到一根“起跑线”,让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同样的起点。
在机会均等问题上,一步赶不上便步步赶不上,人们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没有接受良好教育,找不到好工作,没有钱去进行某种职业教育,只能找一个凑合的工作。
“非效率是可以按复利形式增长的”,机会的不均等肯定会增加收入的不均等,那么就直接熬制了人们获得资本方面的歧视,债权人的没有信心直接阻碍了穷人在开办企业、购买住宅、教育以及所有俄形式的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
既然平等和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那么如何抉择平等与效率就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既没有百分百地支持罗尔斯的“公平优先”,也不赞同弗里德曼的“效率优先”,而是主张兼顾“公平”和“效率”。
如果平等和效率都有价值,而且双方都没有绝对的优先权,那么在它们冲突的方面就应该妥协。
作者在这本书的第四章所用的标题为“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平等”,可以看得出“效率”在原始积累阶段的确优先于“平等”,因为没有“效率”就没有了“平等”的资本;而当一个经济体拥有了一定的高效率之后,那么维护“平等”则成了首要目的。
过分的贫富差距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以及社会的仇富情绪。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
(1)通过人力资本政策,扩大接受教育、培训和发展潜能等实质的深层次的机会均等,从而尽可能使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
社会所做出的使教育资助、职业培训及就业的机会均等化的努力,既可以改善效率,又可以增进平等。
(2)通过高额累进税、遗产税和转移支付、负所得税、有限工资补贴等再分配政策,让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缓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贫富悬殊的矛盾。
但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来缩小贫富差距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某种程度的损失,这就是所谓“漏桶原理”。
这种再分配的效率损失主要是基于富者和穷者经济刺激的不利影响以及转移支付时的收入损失和行政管理成本。
因此减少漏桶的漏出量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及调动员工积极性来减少漏出量。
《平等与效率》让我对当今中国经济有了更多的见解。
改革开放快30年,我国一直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确是刺激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30年后的今天,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与人之间收入上的差距,都导致了城市中犯罪率的居高不下,治安环境变差,穷人生活举步维艰。
现在我们不应该在死盯着“效率”,而应该想办法“平等”。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我国应通过高额的累进税、遗产税、负所得税等在分配政策,让社会成员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可以加大所得税征收的上限,这样能够减少低收入人群的经济负担,并且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变相地进行房屋补贴,保证公明的最低权利;可以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给以到西部投资的公司政策上的鼓励,做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加大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资,让人们有了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可能。
市场总是趋利的,如果政府不加干预,那么“平等”便是一句空话。
只有政府才能够解决平等与效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