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动态聚类法(三)

合集下载

数学建模里的聚类分析

数学建模里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聚类,或称分集,即所谓“物以类聚”,它是按某种相似规则对给定样本集、指标簇进行某种性质的划分,使之成为不同的类.将数据抽象化为样本矩阵()ij n m X X ⨯=,ij X 表示第i 个样本的第j 个变量的值.聚类目的,就是从数据出发,将样本或变量分成类.其方法大致有如下几个.(1) 聚类法.即谱系聚类法.将n 个样本看成n 类,将性质最接近的两类并为一新类,得1-n 类;再从1-n 类中找出最接近的两类加以合并,得2-n 类;继之,最后所有样本都成一类,得一聚类谱系,从谱系中可确定划分多少类,每类含有哪些样本.(2) 分解法.它是系统聚类的逆过程,将所有样本视为一类,按某种最优准则将它分成两类,继之,每一类都分到只含一个样本为止.(3) 动态聚类.即快速聚类法.将n 个样本粗糙地分成若干类,然后用某种最优准则进行调整,直至不能调整为止.(4) 有序样本聚类.按时间顺序,聚在一类的样本必须是次序相邻的样本.(5) 模糊聚类.它是将模糊数学用于样本聚类.(6) 运筹学聚类.它是将聚类问题化为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模型的聚类.(7) 神经网络聚类.它是将样本按自组织特征映射的方法进行,也是我们要加以叙述的一个重点.(8) 预测中聚类.它是聚类在预测中的应用,以弥补非稳定信号回归的预测与分析.这里主要介绍谱系聚类法和快速聚类法. 一、距离定义样本矩阵()ij n m X x ⨯=,是m 维空间中n 个点,以距离度量样本之间的贴近度,就是距离聚类方法.最常用的第i 个与第j个样本的Minkowski 距离为p mk p jk ik ijx x d /11)||(∑=-=式中p 为一正整数.当2=p , ij d 就是欧几里德距离;当1=p ,ij d 就是绝对距离,或称“布洛克(cityblock )”距离.而切比雪夫距离为||max 1jk ik mk ij x x d -=≤≤设m m C ⨯是变量的协方差矩阵,i x ,j x 为第i 行与第j 行m 个变量构成的向量,则马哈兰罗比斯距离定义为1()()T ij i j i j d x x C x x -=-- 根据距离的定义,就获得距离矩阵⎥⎥⎥⎥⎦⎤⎢⎢⎢⎢⎣⎡=nn n n n n d d d d d d d d d d 212222111211 由距离性质可知,d 为实对称矩阵,ij d 越小,两样本就越相似,其中01211====nn d d d ,根据)(j i d ij ≠的n 个点分类,依聚类准则分为不同的类.对d 常用的系统聚类准则有: 1、类间距离定义(1) 最短距离;,min p qpq ij i Gj GD d ∈∈= (2) 最长距离;,maxpqpq ij i G j GD d ∈∈=(3) 质心距离;(,)pq p q D d x x = (4) 平均距离;1p qpq iji G j G p qD d n n ∈∈=∑∑(5) 平方距离:2()()p q T pqp q p q p qn n D x x x x n n =--+2.类间距离的递推公式(1)最短距离:min{,}rk pk qk D D D = (2)最长距离:max{,}rk pk qk D D D = (3)类平均距离:p q rk pk qk rrn n D D D n n =+(4)重心距离:2222pqp q rkpkqkpq r r r rn n n n D D D D n n n n =+-⋅(5)离差平方和距离:2222p k q k krkpk qk pq r kr kr kn n n n n D D D D n n n n n n ++=+-+++二、谱系聚类法例: 假如抽取5个样本,每个样本只测一个指标,即数据为x =[1,0;2,0;4.5,0;6,0;8,0] 试以最短距离准则进行距离聚类说明.解 这时,样本间的绝对距离、欧几里德距离或切比雪夫距离均一致,见表3.1.以最短距离准则聚类.根据定义,当令p Ω与q Ω中分别有pn 与q n 个样本,则最短距离为:},|min{),(q p ij nearj i d q p Ω∈Ω∈=δ于是,对于某步,假定具有样本为p n 的第p 集合与样本为q n 的第q 集合,聚成为具有样本为q p s n n n +=的第s 集合,则第k 集合与第s 集合的最短距离,可写为)},(),,(min{),(q k p k s k near near nearδδδ=(1)表1 绝对距离数据表中数据1、2、4.5、6、8视为二叉树叶子,编号为1、2、3、4、5.当每一个样本看成一类时,则式子(1)变为ij neard j i =),(δ,最小距离为1,即1与2合聚于6号,得表2.表中5.2)5.2,5.3min()}2,3(),1,3(min{)6,3(===δδδnear near near表2 一次合聚表2中最小距离为1.5,即4.5与6合聚于7,得表3.表中(6,7)min{(6,4.5),(6,6)}min(2.5,4) 2.5near nearnearδδδ===.表3 二次合聚表3中最小距离为2,即{4.5,6}元素(为7号)与8(为5号)合聚于8号,得表4.表中5.2)6,4,5.2min()}8,6(),6,6(),5.4,6(min{)8,6(===δδδδnear near near near表4 三次合聚最后集合{1,2}与{4.5,6,8}聚成一集丛.此例的Matlab 程序如下:x =[1,0;2,0;4.5,0;6,0;8,0])();'sin ',();'',(z dendrogram gle y linkage z CityBlock x pdist y ==绘得最短距离聚类谱系如图1所示,由图看出分两类比较合适.1号、2号数据合聚于6号,最小聚距为1;3号、4号数据合聚于7号,最小聚距为1.5;7号于5号数据合聚于8号,最小聚距为2;最后6号和8号合聚,最小聚距为2.5。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第05章-聚类分析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第05章-聚类分析

G7
G9
G7
0
G9
3
0
表5.3
(4)最后将G7和G9合并成G10,这时所有的六个样品聚为一 类,其过程终止。 上述聚类的可视化过程见图5.1所示,横坐标的刻度表示并 类的距离。这里我们应该注意,聚类的个数要以实际情况所 定,其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讨论。
图5.1 最短距离聚类法的过程
2. 最长距离法
定义类 Gi 与 G j 之间的距离为两类最远样品的距离,即
但历史上这些分类方法多半是人们主要依靠经验作定性分类, 致使许多分类带有主观性和任意性,不能很好地揭示客观事 物内在的本质差别与联系;特别是对于多因素、多指标的分 类问题,定性分类的准确性不好把握。为了克服定性分类存 在的不足,人们把数学方法引入分类中,形成了数值分类学。 后来随着多元统计分析的发展,从数值分类学中逐渐分离出 了聚类分析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数学方 法研究分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因此近年来,聚类 分析的理论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变量相似性的度量
多元数据中的变量表现为向量形式,在几何上可用多维空 间中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在对多元数据进行分析时,相对 于数据的大小,我们更多地对变量的变化趋势或方向感兴趣。 因此,变量间的相似性,我们可以从它们的方向趋同性或 “相关性”进行考察,从而得到“夹角余弦法”和“相关系 数”两种度量方法。
第五章 聚类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相似性的量度 第三节 系统聚类分析法 第四节 实例分析与计算机实现
第一节 引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们认识事 物的出发点,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分 类学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门基础科学。
在生物、经济、社会、人口等领域的研究中,存在着大量量 化分类研究。例如:在生物学中,为了研究生物的演变,生 物学家需要根据各种生物不同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在经 济研究中,为了研究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生活中的收入和消费 情况,往往需要划分不同的类型去研究。在地质学中,为了 研究矿物勘探,需要根据各种矿石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和所含 化学成分把它们归于不同的矿石类。在人口学研究中,需要 构造人口生育分类模式、人口死亡分类状况,以此来研究人 口的生育和死亡规律。

《动态聚类法三》课件

《动态聚类法三》课件
《动态聚类法三》PPT课 件
本课件将介绍动态聚类法,探讨其应用领域、基本原理和算法流程,同时分 析其优缺点以及与传统聚类方法的对比。
动态聚类法简介
动态聚类法是一种能够根据数据变化自适应调整聚类结果的方法。通过识别和跟踪数据中的动态模式,动态聚类法 能够提供更准确和实时的聚类分析。
动态聚类法的应用领域
动态聚类法的算法流程
1
动态模式识别
2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模式匹配,识别数据中
的动态模式和特征。
3
数据采集
收集需要进行聚类的数据,如传感器数据、 用户行为数据等。
自适应聚类
根据动态模式的变化,调整聚类算法的参数 和聚类结果。
动态聚类法的优缺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优点
自适应性强,适用于动态数据;能够提供实时的聚类分析结果。
1 智能交通
2 金融风控
应用于交通流量分析和交通拥堵监测,以优化交 通管理和改进交通设施。
用于检测异常交易和识别金融欺诈行为,以保护 金融机构和客户的利益。
3 社交网络
4 医疗诊断
应用于社交关系分析和用户行为预测,以提供个 性化的社交推荐和精准营销。
用于疾病分类和医学图像分析,以辅助医生做出 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缺点
对计算资源需求较高;对参数选择和初始状态值较为敏感。
动态聚类法与传统聚类方法的对比
特点 处理能力 实时性 稳定性
动态聚类法 适应数据的动态变化 提供实时的聚类结果 对动态数据变化稳定
传统聚类方法 适应静态数据 无法实时更新聚类结果 对动态数据变化敏感
动态聚类法的基本原理
1 动态模式识别
2 自适应聚类
3 持续更新
通过识别数据中的动态模式, 包括突变、趋势和周期性, 以找到数据的内在结构和规 律。

第5章动态聚类法三

第5章动态聚类法三



0.5

Z2(2)
1 N2
xi
xiS2 (1)

1 8
(
x2
x4
L

x10
)


39 8
37 8



4.875 4.625

(4) 判断,因为
Z j (2) Z j (1), j 1, 2. 返回第(2)步。 (5) 由新得聚类中心得
D1 D2
|| ||
x1 x1
Z1(3) Z2 (3)
|| 1.131 || 9.759

D1

D2

x1

S1 (3)
x2 :
同理得
D1 D2
|| ||
x2 x2

Z1 (3) Z2 (3)
|| ||
0.825 9.069

D1

D2

x2

S1 (3)
12

(
1 2
)2
1.118
4.875)2 (0 4.625)2
31.406

D1

D2

x2

S1 (2)
同理可得
x3 S1(2), x4 S1(2), x5 S1(2), x6 S2 (2), x7 S2 (2), x8 S2 (2), x9 S2 (2), x10 S2 (2).
解:(1) 取 K 2 ,并选 Z1(1) x1 [0,0] , Z2 (1) x2 [1,0]
(2) 计算距离,聚类
x1 :

数据挖掘原理、 算法及应用第5章 聚类方法

数据挖掘原理、 算法及应用第5章 聚类方法
第5章 聚类方法
第5章 聚类方法
5.1 概述 5.2 划分聚类方法 5.3 层次聚类方法 5.4 密度聚类方法 5.5 基于网格聚类方法 5.6 神经网络聚类方法:SOM 5.7 异常检测
第5章 聚类方法
5.1 概 述
聚类分析源于许多研究领域,包括数据挖掘、统计学、 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它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功能,但也 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工具来获得数据分布的情况,概括出每个 簇的特点,或者集中注意力对特定的某些簇作进一步的分析。 此外,聚类分析也可以作为其他分析算法 (如关联规则、分 类等)的预处理步骤,这些算法在生成的簇上进行处理。
凝聚的方法也称为自底向上的方法,一开始就将每个对 象作为单独的一个簇,然后相继地合并相近的对象或簇,直 到所有的簇合并为一个,或者达到终止条件。如AGNES算法 属于此类。
第5章 聚类方法
(3) 基于密度的算法(Density based Methods)。 基于密度的算法与其他方法的一个根本区别是: 它不是 用各式各样的距离作为分类统计量,而是看数据对象是否属 于相连的密度域,属于相连密度域的数据对象归为一类。如 DBSCAN (4) 基于网格的算法(Grid based Methods)。 基于网格的算法首先将数据空间划分成为有限个单元 (Cell)的网格结构,所有的处理都是以单个单元为对象的。这 样处理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处理速度快,通常与目标数据库中 记录的个数无关,只与划分数据空间的单元数有关。但此算 法处理方法较粗放,往往影响聚类质量。代表算法有STING、 CLIQUE、WaveCluster、DBCLASD、OptiGrid算法。
(3) 许多数据挖掘算法试图使孤立点影响最小化,或者排除 它们。然而孤立点本身可能是非常有用的,如在欺诈探测中, 孤立点可能预示着欺诈行为的存在。

聚类分析详解ppt课件

聚类分析详解ppt课件

以上我们对例6.3.1采用了多种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其结果 都是相同的,原因是该例只有很少几个样品,此时聚类的过 程不易有什么变化。一般来说,只要聚类的样品数目不是太 少,各种聚类方法所产生的聚类结果一般是不同的,甚至会 有大的差异。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动态聚类法(快速聚类)
(4) 对D1 重复上述对D0 的两步得 D2,如此下去 直至所有元素合并成一类为止。
如果某一步Dm中最小的元素不止一个,则称此现 象为结(tie),对应这些最小元素的类可以任选一对 合并或同时合并。
27
二、最长距离法
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两类最远样品间的距离, 即
DKL
max
iGK , jGL
聚类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所选择的变量应符合聚类的要求
如果希望依照学校的科研情况对高校进行分类,那么可以 选择参加科研的人数、年投入经费、立项课题数、支出经 费、科研成果数、获奖数等变量,而不应选择诸如在校学 生人数、校园面积、年用水量等变量。因为它们不符合聚 类的要求,分类的结果也就无法真实地反映科研分类的情 况。
主要内容
引言 聚类分析原理 聚类分析的种类 聚类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聚类分析应用 聚类分析工具及案例分析
聚类分析的种类
(1)系统聚类法(也叫分层聚类或层次聚类) (2)动态聚类法(也叫快速聚类) (3)模糊聚类法 (4)图论聚类法
系统聚类法
对比
常用的系统聚类方法
一、最短距离法 二、最长距离法 三、中间距离法 四、类平均法 五、重心法 六、离差平方和法(Ward方法)
对比
k均值法的基本步骤
(1)选择k个样品作为初始凝聚点,或者将所有样品分成k 个初始类,然后将这k个类的重心(均值)作为初始凝聚点。

动态聚类法

动态聚类法
setosa
versicolour
virgi nica
第一类
26
0
0
第二类
24
0
0
第三类
0
48
14
第四类
0
2
36
(3)
表17时ISODATA算法实验结果
setosa
versicolour
virgi nica
第一类
50
0
0
第二类
0
48
14
第三类
0
2
36
(4)
表18时ISODATA算法实验结果
setosa
(2)(3)(4)对比可以看出,增大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时,可以使聚类数 目减少,同属于setosa得两类可以合并;但同时可以看出,versicolour和virgi nica的分类已经不会变化,仍有错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变的大小会影响最后的聚类个数,但是对于分类
效果的改善没有很明显的作用
3・2.2改变一个类别中样本距离分布标准差对聚类结果的影响
第八步:分裂处理
计算每个聚类 中各样本到聚类中心的标准差矢量
其中表示n维中的第i个分量,
第九步:对各个标准差{ }求其最大分量
(1)和
(2)
做分裂处理,将 分裂成两个新中心,和,同时 步,否则继续。
合并:
第步:计算全部类中心间的距离
第十二步:比较和给定的最小距离,将的值排序
第十三步:将距离为的两个中心 , 合并
实验时,在进行聚类分裂时,有一个指标为样本距离分布标准差。现在研
究其他初始条件不变,仅改变对于聚类结果的影响。
(1)
表15时ISODATA算法实验结果

聚类分析(第4节_动态聚类法)

聚类分析(第4节_动态聚类法)

K- 均值法和系统聚类法一样,都是以距离的远近 或样品(或变量)的亲疏为标准进行聚类的,但是 两者的不同之处也是明显的:系统聚类对不同的类 数产生一系列的聚类结果,而 K- 均值法只能产生指 定类数的聚类结果。具体类数的确定,离不开实践 经验的积累;有时也可以借助系统聚类法以一部分 样品为对象进行聚类,其结果作为 K- 均值法确定类 数的参考。下面通过一个具体问题说明 K- 均值法的 计算过程。
第四节 动态聚类法


逐步聚类法(动态聚类法) 按批修改法 ⑴ 按批修改法的具体步骤:
step1 选择一批凝聚点(个数为k个),并选定所采 用的距离定义(通常采用欧氏距离情形较为普遍); step2 将所有的样品按与其距离最近的凝聚点归类 (“就近归类原则”);
第四节 动态聚类法
step3 计算每一类的重心(即平均值),将重心作为新 的凝聚点,然后转到步骤2 。如果某一步骤所有的新凝聚 点与前一次的老凝聚点重合,则过程终止。有时并不绝 对要求这个过程收敛,而可以人为地规定这个修正过程 重复若干次后停止计算即可(有时确实无法收敛)。 ⑵ 分类准则函数。分类准则函数的定义方法很多,这 里介绍最直观的形式:设 X (i ) (i 1,2,, n)为n个样品点, 初始分类为k类: G1 , G2 ,, Gk , 它们的重心记为
两个正数必须取得适当。然后以每个样品为中心,
第四节 动态聚类法
d1 为半径,想象成一个圆,凡距离≤ d1 的样品数称
为该样品的密度。把每个样品的密度都求出后,按密 度大小依次考察各样品是否可作为凝聚点。以密度最 大的样品作为第一凝聚点;考察密度次大的样品,如 果它与第一凝聚点的距离大于d 2 ,就可作为第二凝聚 点,否则考察下一个密度次大的样品,直到找到第二 凝聚点。在考察下一个密度次大的样品,如果它与第 一、第二凝聚点的距离都大于 d 2 ,就可作为第三凝聚 点,直至所有的样品都考察一遍为止。

聚类分析-动态聚类讲解

聚类分析-动态聚类讲解
6
二、数据的变换处理
所谓数据变换,就是将原始数据矩阵中 的每个元素,按照某种特定的运算把它变成 为一个新值,而且数值的变化不依赖于原始 数据集合中其它数据的新值。
7
1、中心化变换
中心化变换是一种坐标轴平移处理方法,它
是先求出每个变量的样本平均值,再从原始数据中
减去该变量的均值,就得到中心化变换后的数据。
38
xik
x jk )2
12
20
(3)兰氏距离 这是兰思和维廉姆斯(Lance & Williams)所给定的 一种距离,其计算公式为:
dij (L)
1m m k 1
xik xik
x jk x jk
这是一个自身标准化的量,由于它对大的奇异 值不敏感,这样使得它特别适合于高度偏倚的数据。 虽然这个距离有助于克服明氏距离的第一个缺点, 但它也没有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设 xi xi1 ,
xi2 ,
,
xip

x j
(x , x ,, x )
j1 j 2
jp
是第 i 和 j 个样品的观测值,则二者之间的相关
系数为:
其中
ij

( x p

k 1 ik

xi )( xjk

xj)
[
p

(
x

x
)2
][
p

(
x
x )2]
k 1 ik
i
k 1 jk
设原始观测数据矩阵为:
x11 x12 x1p
X


x21
x22

x2
p

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

[ ( xi xi ) ][ ( xj x j ) ]
2 2
n
n
1
1
相似矩阵
第三节 八种系统聚类方法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
系统聚类法是诸聚类分析方法中使用最多 的一种,按下列步骤进行:
将n个样品各作为一类
计算n个样品两两之间的距离,构成距离矩阵 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一新类 计算新类与当前各类的距离。再合并、计算 ,直至只有一类为止
如果在某一步将类Gp与Gq类合并为Gr,任一类Gk和新 Gr的距离公式为:

时,由初等几何知就是上面三角形的中线。
D2(0)
G1={X1}
G1
0
G2
G3
G4
G5
G2={X2}
G3={X3} G4={X4} G5={X5}
1
6.25 36 64
0
2.25 25 49 0 12.25 30.25 0 4 0
(2)相似系数
研究样品间的关系常用距离,研究指标( 变量)间的关系常用相似系数。 相似系数常用的有:夹角余弦与相关系数
2、对指标(变量)分类(R型)
相似系数的定义
夹角余弦(Cosine)
相似矩阵
变量间相似矩阵
相关系数
ij
( x x )( x x )
1 i i j j n
64
49
30.25
4
0
D2(1)
G6
G3 0
G4
G5
G6={X1, X2}
G3={X3}
0
4
={X4}
G5={X5}
30.25
56.25

(遥感技术课件)第五章 遥感图像解译

(遥感技术课件)第五章  遥感图像解译
8、遥感影像地图制作与印刷
数字图像与数据底图、符号注记图层、图面配置数 字图层精确配准。最大误差不得大于1个像元。
第二节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一、概述
✓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依据是遥感图像像素的相似 度。常使用距离和相关系数来衡量相似度。
➢采用距离衡量相似度时,距离越小相似度越大。 ➢采用相关系数衡量相似度时,相关程度越大,相似度越大。
2、地理基础底图的选取与数字化
底图数字化前的准备工作: 图面质量检查:地图变形情况、图面的清晰程度; 按类别进行分要素标描,以免漏掉要素。 多幅相邻底图内容检查:成图时相、内容等;图面要素分类编码。 底图数字化。
3、遥感影像几何纠正与图像处理
4、遥感影像镶嵌与地理基础底图拼接
遥感影像镶嵌原则 镶嵌的影像投影相同、比例尺相同,有足够的重叠区域;图像的时相保
形状
形状:目标地物在遥 感图像上呈现的 外部轮廓。
大小:指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 面积与体积的度量。
1. 色调: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 叫色调(也叫灰度)
2. 颜色:是彩色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 志。
阴影
阴影:是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 的影子。据此可判读物体性质或高度。

影像几何纠正

制作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
计算机辅助制图: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根据地图制图原理, 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数字地图编辑加工技术,实现遥 感影像地图制作和成果表现的技术方法。
1、遥感影像信息选取与数字化
✓ 选取合适时相、恰当波段与指定地区的遥感图像。 ✓ 对航空像片与影像胶片需要数字化。
2. 判读者的知识和经验对目标地物的确认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因此,不同的解译者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动态聚类法

动态聚类法
地学研究中的分类问题较多,如岩石分类、矿物分类、构造期次 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划分等,这些都有可能需要利用聚类分析来研究。
YOUR SITE HERE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聚类分析是一种研究分类问题的多元统计方法。 聚类分析的职能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它将一批样品或变量,按 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相似程度进行分类。 聚类分析的出发点是研究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性和亲疏关系。 所以,根据研究对象之间各种特征标志的相似程度或相关程度的大小, 可将它们进行分类归组。
2. Q型聚类分析(对样品的聚类)
研究样品之间的相似程度,对样品 进行分类。从几何意义上说,是以P个 变量为坐标轴,每个样品视为p维空间 中一点或一个向量,研究样本空间样品 点之间的关系。
样品1
变量3 样品3 样品2
变量1
变量2
YOUR SITE HERE
对矿床统计预测来说,主要是进行Q型聚类。 (1)对研究区所划分的单元,可视为样品,各单元所测定的各种地 质特征作为变量构成原始数据组。 (2)各单元成矿远景的好坏,决定于单元内有利成矿地质因素及矿 化标志的发育程度,根据这些地质因素和标志的相似程度对单元进行归类 分组。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地质环境的分类。 (3)然后,据分类中已知有矿和已知无矿单元的分类归组,结合地 质条件分析,相对地评价各未知单元的成矿远景。
根据已知数据,计算各观察个体或变量之间亲疏关系的统计量(距 离、相关系数等),根据某种准则(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 离法、重心法等),使同一类内的差别较小,而类与类之间的差别较大, 最终将观察个体或变量分为若干类。
YOUR SITE HERE
两个“距离”概念
按照远近程度来聚类需要明确两个概念: 一个是点和点之间的距离,一个是类和类之间的距离。 点间距离有很多定义方式。最简单的是欧氏距离,还有其他的距离。 当然还有一些和距离相反但起同样作用的概念,比如相似性等,两点越 相似度越大,就相当于距离越短。 由一个点组成的类是最基本的类;如果每一类都由一个点组成,那么点 间的距离就是类间距离。但是如果某一类包含不止一个点,那么就要确定类 间距离,

聚类分析(第3节_系统聚类法)

聚类分析(第3节_系统聚类法)

1 2 1 2 2 Dkp Dkq Dpq , (1/ 4 0) 2 2
(6.3.5)
第三节 系统聚类分析法以及类的确 定
设 Dkq > Dkp ,如果采用最短距离法,则 Dkr = Dkp ,如果采用最长距离法,则 Dkr = Dkq 。
如图 6.1 所示, (6.3.5) 式就是取它们(最长
● 重心法
重心法定义类间距离为两类重心(各类样品的均值)的 距离。重心指标对类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体现出每类包含 的样品个数,但并不能充分利用个样本所含的信息。 设 G p 与 G q 分别有样品 n p , 其重心分别为 X p 和 X q , n q 个, 则 G p 与 G q 之间的距离定义为 X p 和 X q 之间的距离,这里 我们用欧氏距离来表示,即
第三节 系统聚类分析法以及类的确 定

类间距离与系统聚类法
在进行系统聚类之前,我们首先要定义类与类之间 的距离,由类间距离定义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系统聚 类法。常用的类间距离定义有 8种,与之相应的系统 聚类法也有 8种,分别为: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 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可 变法和离差平方和法。它们的归类步骤基本上是一致 的,主要差异是类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不同。
第三节 系统聚类分析法以及类的确 定
以下用 d ij 表示样品 X i与 X 之间距离,用 Gij表示类 Gi j 与 G j 之间的距离。

最短距离法
定义类 Gi 与类G j 之间的距离为两类最近样品的距离,即 为
Dij
X i Gi , X j G j
min
d ij
(6.3.1)
设类G p 与 Gq 合并成一个新类记为 Gr ,则任一类Gk 与Gr 的距离为

聚类分析(3)-KMEAN

聚类分析(3)-KMEAN

动态聚类法的特点
动态聚类法要解决的问题是, 动态聚类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有n个 样本点, 样本点,要把它们分成 k类,使得每一类 的元素都是聚合的, 的元素都是聚合的 , 并且类与类之间还 能很好地区别开来, 能很好地区别开来 , 动态聚类法主要运 用于大型数据表, 用于大型数据表 , 这时它的计算速度要 比系统聚类法快得多。 比系统聚类法快得多。
三.具体实例 具体实例
油气水层的判别

深侧向电 声波时差 阻率 (μs/ 号 (Ω·m) m) 133.7 70.3 104.8 123.6 88.1 108.8 78.3 …… 208.8 199.5 199.8 187.7 181.4 192 194.6 …..
补偿中子 (pu) 3.7 8.1 8.9 3.8 7.3 5.1 7.3 ……
C-均值聚类法 均值聚类法
C-均值聚类法是一种动态聚类法, 均值聚类法是一种动态聚类法, 均值聚类法是一种动态聚类法 它以确定的类数及选定的初始聚类中心 为前提,通过迭代搜索 迭代搜索使得样品到其所 为前提,通过迭代搜索使得样品到其所 判属类别的距离之和最小来划分结果 孙即祥, (孙即祥,2002) )
动态聚类法工作原理
图5.4 逐步聚 类法聚类框图
动态聚类法工作原理
(一)凝聚点的选择 凝聚点是作为组成类的中心有代表性的点, 凝聚点是作为组成类的中心有代表性的点, 凝聚点的选择直接决定初始分类并对最终分类 结果也有很大影响, 结果也有很大影响,因此选择凝聚点要特别注 常用的选择凝聚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意,常用的选择凝聚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根据对分类问题的了解 , 依据经验将分 . 根据对分类问题的了解, 类问题预先确定一个分类数和初始分类, 类问题预先确定一个分类数和初始分类,并在 每类中选一个有代表性的样品点作为凝聚点。 每类中选一个有代表性的样品点作为凝聚点。 2. 将全部样品点人为地分为 k 类 , 再计算 . 每类的重心(即该类样品点向量的均值向量) 每类的重心(即该类样品点向量的均值向量), 然后以这些重心作为凝聚点。 然后以这些重心作为凝聚点。

第五章 聚类分析

第五章   聚类分析


73
1
8

功效系数表
产品销售率 (%) 满意值 不允许值 甲 乙 丙 丁 戊 100 50 80 88 68 74 78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 (%) 5 0 84 76 52 60 68 全员劳动生产率(千 元/人) 15 5 76 88 64 68 72
4、相对化变换
第四节 系统聚类法


一、Q型系统聚类法的基本思想和聚类步骤
但它存在两方面的缺陷:
第一,它与各指标的量纲有关;第二,它没有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应先对各变量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距离。 2、马氏(Mahalanobis)距离
马氏距离既排除了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干扰,而且还不受各变量计量单位的影响。 3、兰氏(Lance—Williams)距离 当 时,
第五章 聚类分析


第一节
什么是聚类分析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存 在着大量的分类问题。比如,为了对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 行分析,较好的做法是选取能反映经济效益的代表性指标,如:百元固 定资产实现利税、资金利税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根据这些指标进行 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就易于得出科学 的分析结论。 聚类分析就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将一批样品或变量(指标)按照它们 在性质上的相似、疏远程度进行科学的分类。通常描述样品或变量间相 似、疏远程度有两种思路;一是把每个样品看成是P维(变量的个数为p) 空间的一个点,在p维坐标系中,确定点与点之间的某种距离;另一种 是用某种相似系数来描述变量之间的相似或疏远程度。
类的所有个体之间距离的最大者。
1. 2.
3. 4. .5

第四章_多元数据图表示法

第四章_多元数据图表示法
26
(1)系统聚类法


基本思想:开始将每个对象各自成一小类, 然后每次将最接近或最相似的两类开始合 并,合并后,重新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 离或相似程度,这一过程一直继续下去, 直到所有的对象都归为一类为止。 逐渐合并类的过程可用一张谱系聚类图来 展示。
27
(2)有序样品聚类法


基本思想:事先给定分类数目k,然后开始 将所有样品看成一大类,然后根据某种最优 准则将它们分割为二个类、三个类,一直分 割到所需要的K个类为止。 由于这种方法采用了某种最优准则进行分类, 因此也叫最优分割法。适用于有序样品的分 类问题。
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元数据的表示法一直是人们所 关注的问题,人们想了不少办法,这些方法大体上分 为两类: 一类是使高维空间的点与平面上的某种图形对应,这 种图形能反映高维数据的某些特点或数据间的某些关 系。这种方法就是本章将介绍的数据图表示法。 另一类是在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数据信息的原则下进 行降维,若能使数据维数降至2或1,则可在平面上点 图。这种方法可用后面几章介绍的主成分法、因子分 析法等去解决。
21

与多元分析的其他方法相比,聚类分 析方法较为粗糙,理论上还不够完善, 正处于发展阶段。 但是,由于该方法应用方便,分类效果 较好,因此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近些 年来聚类分析的方法发展较快,内容越 来越丰富。

22
社会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大量分类问题

在实际问题中,经常遇到分类问题。例如,对 某城市按大气污染轻重程度划分为几类区域。 对大学生的许多学习科目按照培养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书面表达能 力等目标划分为几类不同的科目。在经济学中, 根据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人均 消费水平等多哥指标对世界上的国家经济发展 状况进行分类,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4.875 8 Z 2 (2) xi ( x 2 x 4 L x10 ) 37 4.625 N 2 xi S 2 (1) 8 8 1 1
(4) 判断,因为
Z j (2) Z j (1), j 1, 2. 返回第(2)步。
(7) 判断,因为
Z j (3) Z j (2), j 1, 2. 返回第(2)步, Z 1 (3) ,Z 2 (3) 为 以
中心聚类。
(8) 以新的聚类中心分类
x1 : D1 || x1 Z 1 (3) || 1.131 D1 D 2 x1 S1 (3) D 2 || x1 Z 2 (3) || 9.759
与上一次的结果相同,因此
S1 (3) { x1 , x 2 , x3 , x 4 , x5 } , N 1 5 ,
S 2 (3) { x 6 , x 7 , x8 , x9 , x10 } , N 2 5 .
(9) 计算新的聚类中心向量,聚类中心与上一次相同
Z 1 (4) Z 1 (3) 0.8, 0.8 Z 2 (4) Z 2 (3) 7, 6.8
(6) 计算新得聚类中心
0.8 Z 1 (3) xi 5 ( x1 x2 x3 x4 x5 ) 0.8 N 1 x i S1 ( 2 ) 1 1
7 Z 2 (3) xi 5 ( x6 x7 x8 x9 x10 ) 6.8 N 2 xi S 2 ( 2 ) 1 1
1 Nj
xi S j ( k )

xi ,
j 1, 2, L , K . 即均值向量作为新的聚类中心.这一步要分别
计算 K 个聚类中的样本均值向量,故该算法称为 K -均值算 法. (4) 如果 Z j ( k 1) Z j ( k ) , j 1, 2, L
, K , 则回到步骤(2),将样本
每个 ji 反应的是样本的特征空间的第 i 维上与 聚类中心的位置偏差,整体上就反映了样本在 各个方向上距离聚类中心的分散程度,或者说 体现的是聚类域内样本分布的形状.

此外还可以用其它距离度量之分析模式样本的 聚类性质.例如: 在一个聚类域内,距离聚类中心 最远与最近的样本位置等.
例: 已知 10 个模式样本如下,试用 K-均值算法分类.
算法收敛,得聚类中心



Z 1 (0.8, 0.8) , Z 2 (7, 6.8)
考试重点



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 模式识别系统 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分类器 最小风险贝叶斯分类器 线性判别分类器的设计步骤 广义线性分类器(非线性→线性) 感知器准则函数及迭代解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与伪拟解 Fisher判别分类的思想、原则及准则函数 特征提取、特征选择的概念 欧氏距离、马氏距离
逐个重新分配,并重复迭代计算;如果 Z j ( k 1) Z j ( k ) ,
j 1, 2, L , K , 算法收敛,计算完毕.
算法讨论


K-均值算法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指定聚类中心的个数是否符合模式的实际 分布; (2)所选聚类中心的初始位置; (3)样本分布的几何性质; (4)样本的读入次序.
min{|| x Z i ( k ) ||, i 1, 2, L , K } || x Z j ( k ) || D j ( k )
则 x S j ( k ) . 其中 k 为迭代运算的次序号,若第一次迭代则
k 1 , K 代表了聚类中心的个数.
(3)
计算各个中心的新向量值 Z j ( k 1), Z j ( k 1)
Zj 1 Nj
X
i 1
N
j
i
, Xi Sj
上式表明, S j 类的聚类中心应选为该类样本的均值。
算法描述
设共有N个模式样本,计算步骤如下:
(1) 任选 K 个初始聚类中心 Z 1 (1), Z 2 (1), L
, Z K (1), K N

括号内的序号代表了寻找聚类中心的迭代运算的次序号。一 般可选择样本集中前 K 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 按最小距离原则将其余样本分配到 K 个聚类中心中 的某一个中心所对应的类别中,即如果
K 2 ,并选 Z 1 (1) x1 [0, 0] , Z 2 (1) x2 解:(1) 取
[1, 0]

(2) 计算距离,聚类
x1 : D1 D 2 x1 S1 (1) 2 2 D 2 || x1 Z 2 (1) || (0 1) (0 0) 1 D1 || x1 Z 1 (1) || 0
2 2
同理可得
x3 S1 (2), x 4 S1 (2), x5 S 1 (2), x 6 S 2 (2), x 7 S 2 (2), x8 S 2 (2), x9 S 2 (2), x10 S 2 (2).
因此
S1 (2) { x1 , x2 , x3 , x 4 , x5 } , N 1 5 , S 2 (2) { x6 , x7 , x8 , x9 , x10 } , N 2 5 .
于是得
S1 (1) { x1 , x3 } , N 1 2 ,
S 2 (1) { x 2 , x 4 , x5 , x6 , x7 , x8 , x9 , x10 } , N 2 8 .
(3) 计算新的聚类中心
0 Z 1 (2) xi 2 ( x1 x3 ) 1 N 1 xi S1 (1) 2 1 1 0 0.5
(3) 诸聚类域内样本距离的标准差向量 聚类域内样本与聚类中心对应分量差的平方和的平均 值叫方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标准差.
对 S 类样本,距离的标准差
j
j
[ j 1 ,
, , jn ] j2

的各
分量为

ji

1 Nj
X S j

( x ji z ji )
2
,
i 1, , n .
试探
聚类结果的评价

常见的几个评价指标 (1)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 同一类样本相聚比较密集,不同类样本相距较 远.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通常总大于各类样本 的类内平均距离.类间距离太小,说明两类靠得 太紧,有可能合并.
(2)诸聚类域中的样本数目 如果样本的抽取比较合理,通常各类的样本数相 差不大.因此聚类结果中,若某一类的样本数较 其它类的样本数明显多得多,该类有可能是几 类样本的集合. 综合考虑(1)、(2)


基于类内散布矩阵的单类模式特征提取 聚类的概念与理解 监督分类、无监督分类 聚类与分类 基于距离阈值、函数准则的聚类 近邻聚类法 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层次聚类法 动态聚类法:K-均值聚类算法
考试题型


第一题 概念题 (2个小题)10分 第二题 简答题 (3个小题)30分 第三题 计算题 (4个小题)50分 第四题 综合应用题 10分
动态聚类法
思想:首先选择若干个样本作为聚类中心,再按照
事先确定的聚类准则进行聚类.在聚类过程中,根
据聚类准则对聚类中心反复修改,直到分类合理 为止.
K-均值聚类

又称为C-均值聚类,是根据函数准则进行分 类的聚类算法, 使聚类准则函点到该类聚类中心的距离平方和,对于 第 j 个聚类集,准则函数定义为
x1 [0, 0] , x 2 [1, 0] , x3 [0,1] , x 4 [1, 2] , x5 [2,1]

x 6 [6, 6] , x 7 [7, 6] , x8 [7, 7] , x9 [8, 7] , x10 [7,8]
x2 :
D1 || x 2 Z 1 (3) || 0.825 D1 D 2 x 2 S1 (3) D 2 || x 2 Z 2 (3) || 9.069
同理得
x3 S1 (3), x 4 S1 (3), x5 S1 (3), x 6 S 2 (3), x 7 S 2 (3), x8 S 2 (3), x9 S 2 (3), x10 S 2 (3).
x2 :
D1 || x 2 Z 1 (1) || 1 D 2 D1 x 2 S 2 (1) D 2 || x 2 Z 2 (1) || 0
同理可得
x3 S1 (1), x 4 S 2 (1), x5 S 2 (1), x 6 S 2 (1), x 7 S 2 (1), x8 S 2 (1), x9 S 2 (1), x10 S 2 (1).
Jj
N
|| X i Z j || , X i S j
2 i 1
j
其中 S j 表示第 j 个聚类集,聚类中心为 Z j ; N j 为第 j 个聚 类集 S j 中包含的样本数。 对所有 K 个模式类有
J
|| X i Z j || , X i S j
2 j 1 i 1
(5) 由新得聚类中心得
2 x1 : D1 D 2 x1 S1 (2) 2 2 D 2 || x1 Z 2 (2) || (0 4.875) (0 4.625) D1 || x1 Z 1 (2) || 1
x2 : D1 D 2 x 2 S1 (2) 2 2 D 2 || x 2 Z 2 (2) || (1 4.875) (0 4.625) 31.406 D1 || x 2 Z 1 (2) || 1 ( 1 ) 1.118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