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论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论
注释
①上寿:高龄。
其说不一:唐•李善注引《养生经》:“人生上寿一百二十年,中寿百年,下寿八十年。
而竟不然者,皆夭耳。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孔颖达疏同。
这是第一种说法。
又《昭公三年》“三老”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
”这是第二种说法。
《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这是第三种说法。
《论衡•正说》:“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
”这是第四种说法。
②此:指代上文的两种说法。
两:并;皆。
情:实情。
③较:通“皎”。
明显;明白。
吕延济注:“较,明也。
”
④导气:导气养性。
道家的养生之术。
《论衡•道虚》:“道家或以导气养性,度世而不死。
”
⑤“而愧情”两句:《汉书•张陈王周传》:“上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问:‘天下钱谷一岁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
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此即“愧情一集,涣然流离”之实例。
涣然流离:大汗淋漓。
涣,水盛的样子。
流离,犹“淋漓”。
沾湿,流滴。
⑥终朝:旦至食时。
李善注:“《毛诗》曰:终朝采绿。
终朝,谓从旦至食时。
”也即整个早晨。
⑦嚣然:饥饿之意。
李善注:“饥意也。
”嚣,通“枵”,空虚。
《尔雅·释天》:“枵,虚也。
”
⑧“而曾子”两句:《礼记•檀弓上》:“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
”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
衔,含,引申为藏在心中。
⑨夜分:半夜。
⑩低迷:昏昏沉沉,模模糊糊。
11殷忧:深忧。
殷:盛也,多也。
12达旦:即“通宵达旦”之意。
瞑:李善注:“古眠字。
”
13劲刷:发梳。
吕向注:“谓梳也。
”李善注引《通俗文》曰:“所以理发谓之刷也。
”
14醇:味道浓厚之酒。
醴:甜酒。
15赫然:盛怒的样子。
殊观:此谓面容大变。
16植发冲冠:义近“怒发冲冠”。
《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植穿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植,竖立。
17汤:商代开国的国君。
传说商汤时曾大旱七年。
18偏:独。
19燋烂:枯燋。
偏义复词,义在“燋”。
20诬:此指轻视。
刘良注:“诬,轻也。
”
21生理:养生之理。
22栖:停留。
李周翰注:“栖,居也。
”
23泊:恬静;淡泊。
张铣注:“泊然,无营欲貌。
无感,谓哀乐不能在怀也。
”㉔
24体气和平:即体平气和。
身体健康,气血调和。
25吐纳:从口中徐徐呼出浊气,由鼻中缓缓吸入清气。
古代养生方法。
《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
26田种(zhòng众):散播漫种的耕作方法。
27斛(hú胡):量器名,亦为容量单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28区种:相传商汤时,伊尹创“区种”法。
把作物种在带状低畦或方形浅穴的小区内,
精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适当密植。
李善注引西汉•汜胜之《田农书》曰:“上农区田,大区方深各六寸,相去七寸,一亩三千七百区,丁男女治十亩,至秋收,区三升粟,亩得百斛也。
”
29种(zhǒng肿):种子。
30树养:种植管理的方法。
31悬:远。
32且:句首语气助词。
豆令人重:《神农本草经》:“黑大豆,久服,令人身重。
”《博物志•食忌》:“人啖豆三年,则身重行止难。
”北宋•苏颂《图经本草》:“多食豆,令人体重。
”
33榆令人瞑:《神农本草经》言榆的皮、叶皆能“疗不眠”。
李善注引《博物志》:“啖榆则瞑,不欲觉也。
”榆,植物名,又名白榆。
34合欢:一名马缨花。
《神农本草经》言其“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蠲(ju ān捐):消除。
35萱草:同“谖草”。
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一种草。
又名鹿葱、忘忧、宜男、金针花等。
《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毛传:“谖草令人忘忧。
”
36薰辛:指大蒜。
薰,同“荤”。
李善注引《养生要》曰:“大蒜多食,荤辛害目。
37豚鱼:即河豚鱼。
李时珍言其“不中食”,因其卵巢、血液和肝脏有剧毒。
38虱处头而黑:李善注:“《抱朴子》曰:‘今头虱着身,皆稍变白,身虱处头,皆渐化而黑,则是玄素无定质,移易存乎所渐’。
”
39麝食柏而香:《名医别录》云,麝“常食柏叶,五月得香。
”
40颈处险而瘿:犹处险而颈瘿。
意为生活在山区的人,颈部易生瘿。
因山区多轻水。
参见本书《尽数》:“轻水所,多秃与瘿人。
”险,通“岩”,山崖。
41齿居晋而黄:犹居晋而齿黄。
意即生活在晋地(今山西一带)的人,牙齿易变黄。
因晋地产枣。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言“啖枣多,令人齿黄生”。
清•朱亦栋《群书札记》引《墨客挥犀》云:“太原人喜食枣,无贵贱老少,常置枣于怀袖间,探取食之,则人之齿皆黄,缘食枣故,乃验嵇叔夜‘齿居晋而黄’之说。
”
42蒸性染身:熏陶情志,沾染形体。
43延:黄省曾注:“延”当为“脠(shān山)”,生肉酱也。
此泛指腥臭味。
李善注:“《方言》曰,延,年长也。
”吕延济训为“延长”。
44“上药”二句:意为上品药能延长寿命,中品药可陶冶性情。
《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廿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廿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
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廿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神农本草经•序录》)
45声色;指歌舞和女色。
躭:“耽”的异体字。
沉溺。
46玄黄:《周易•坤卦•文言》有“天玄而地黄”句,后因此以“玄黄”代称天地。
此指自然界的事物。
47务:致力于。
淫哇:淫邪之声;淫靡放荡的歌曲。
48鬻:“煮”的异体字。
伤害。
49平粹:宁静纯粹的情绪。
吕延济注:“平粹,谓纯和之性也。
”
50蕞(zuì最):小的样子。
尔:词尾。
51涂:通“途”。
道路。
52自用:自以为是,恃自己的聪明才力行事。
53中道:中途。
此指生命之中途。
《庄子•人间世》:“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
54笑悼:讥笑哀叹。
李善注:“谓笑其不善养生而又哀其促龄也。
”
55持生:养生。
《吕氏春秋·异用》:“仁人之得饴以养疾持老。
”高诱注:“持,亦养也。
”
56措身:安身;置身。
57闷若无端:迷迷糊糊地不明衰亡的原因。
闷若,闷闷然,愚昧的样子。
若,词尾。
无端,无因。
犹云不知其原因。
58“是由”二句:事见本书《扁鹊传》。
由,通“犹”。
好比。
59驰骋:纵马疾驰。
引申为奔竞、趋附。
吕延济注:“驰骋,犹历观。
”可参。
60一切之寿:吕延济注:“一时苟且之寿。
”即短寿。
一切,一时,短期。
黄省曾注:“一切,权时也。
”
61“虽少”二句:意为虽稍有志于养生,却几乎不懂它的道理和方法。
庶,庶慕。
几,微。
此指养生的精妙。
“其次”三句,张铣注为:“言狐疑之心虽少,近不知养生之所由何如。
”据此再参1935年大达图书出版社《孙批注释文选》宜应标断为“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
”值得研究。
62中路:指服食的过程中。
63畎浍(quǎn kuài犬快):田间水沟。
喻补益少。
孔颖达疏《尚书•益稷》云:“一亩之间,广尺深尺曰畎,广二寻深二仞曰浍。
”
64尾闾:传说海水归向之处。
喻消耗多。
《庄子•秋水》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司马彪注:“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海之中。
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在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者,无不燋尽,故名燋。
”
65交:近。
此指物质嗜好之近。
赊:远。
此指养生效验之远。
倾:排挤。
66豫:枕木。
章,樟木。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张守节《正义》:“二木生至七年,枕,章乃可分别。
”一说,豫章即指樟木。
67希静:静谧;安静。
此指清心寡欲的修养。
《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
”
68悠悠:疑虑不定。
69清虚静泰:心地清静,行动安和。
70累:劳累;使……受害。
71醇泊:淳朴恬静。
醇,淳朴,淳厚。
泊,恬静。
泊,原文作“白”。
据《文选旁证》卷四三改。
72旷然:开朗的样子。
73寂然:心神安静的样子。
74一:纯一。
指“道”、“理”。
即下句“和理日济”之“理”。
75同乎大顺:《老子•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庄子•天地》:“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大顺,指安定境界。
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76醴泉:甘美的泉水。
《论衡•是应》:“泉从地下出,其味甘若醴,故曰醴泉。
”
77晞(xī希):晒。
李周翰注:“晞,干也。
”
78绥:车上的绳索,登车时拉手所用。
《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
”引申为安;安抚。
五絃:泛指音乐。
絃,“弦”的异体字。
79玄:深沉恬静。
80“忘欢”二句:吕向注:“忘其欢则形不劳,故乐足;不劳形则曰遗生,故身存也。
”遗生,摆脱生命。
意谓不要人为的干扰生命,要听其自然。
81羡门:神话人物。
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等。
82王乔:即王子乔。
神话人物。
一说名晋,字子晋,相传为周灵王太子,喜吹笙作凤
凰鸣,为浮丘公引入嵩山修炼。
三十余年后升天而去。
事见《列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