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故事
曾国藩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他的故事和经历被广泛地传颂和研究。
以下是关于曾国藩比较著名的小故事:
1. 鸡蛋案:一天,曾国藩放学归来,看到母亲煮的五个鸡蛋只剩下四个,另外一个不知去向。
为了找出
偷吃鸡蛋的人,他端来一盆水和一壶水,让家里所有人都喝一口水然后吐到盆里。
最后,一个佣人吐出的水中含有鸡蛋黄粉,从而成功地找到了偷吃鸡蛋的人。
这个故事显示了曾国藩的聪明才智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
2. 被梁上君子耻笑:曾国藩小时候读书非常努力,每天必须背诵一篇文章,否则不睡觉。
有一天,一个
小偷潜入他家,藏在房梁上等待他入睡后行窃。
然而,曾国藩迟迟不睡,一直在背诵文章。
最后,小偷等不及了,从房梁上跳下来,流利地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给曾国藩听,并嘲笑他笨。
这个故事虽然让曾国藩感到尴尬,但也显示了他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
3. 蟒蛇转世:在曾国藩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曾经梦见一条巨蟒缠绕在他家的房梁上。
因此,他的祖父
认为曾国藩是蟒蛇转世。
虽然这只是一个梦境和传说,但也显示了曾国藩在家族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曾国藩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传达了一些关于求学、处世和解决问题的深刻道理。
古代政治家的爱国故事30字
古代政治家的爱国故事【篇一】郑和明朝的时候,皇帝明成祖为了加强国际交往,决定派大型船队出使西洋各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
这支船队的正使,就是人称三宝(保)太监的郑和。
郑和经过充分准备,在1405年,率领水手官兵、医生、工匠等两万多人,带着许多中国的特产出发了。
他们的海船的长44丈、宽18丈,可以坐1000人,造船技巧十分高超,还用指南针定向。
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各国见了这样大的船队,都佩服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郑和在28年内,先后七次远航,到达了现在的东南亚各国、阿拉伯半岛,最远到了非洲的东海岸。
他每到一地,都拜会当地的国王和首领,赠送礼品,表示友好,邀请他们访问中国。
船队和当地人民进行贸易,互通有无,所以人们都把中国的海船叫“宝船”。
和西方有些探险家掠夺财物、抢夺奴隶的作法不同,郑和远航是为了友谊和交往。
他和各国人交往时,总是彬彬有礼,精神抖擞,给人留下美好印象。
现在的东南亚许多国家,还有以“三宝”命名的城市、港口和其他地名。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是最早的,为祖国赢得了友谊和荣誉。
【篇二】颜真卿为国殉难唐朝的时候,有个地方官叫李希烈,为实现个人野心,发动叛乱,四处烧杀抢掠,使百姓遭难,国家也受了损失。
怎么办呢?当朝宰相就向皇帝建议,让太师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归顺朝廷。
皇帝同意了,就让年过70的颜真卿去见李希烈。
其实,这是那个宰相出的坏主意。
因为颜真卿为人正直,不肯巴结讨好,得罪了宰相。
宰相明知李希烈不会归顺,却让颜真卿去,想借刀杀人。
颜真卿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可为了国家的安宁,他毫不犹豫地去了。
果然,李希烈见到颜真卿,立刻让部下拔出刀,围着他破口大骂,说要吃他的肉。
颜真卿挺身屹立,怒视着叛贼。
李希烈等人劝他投降,他说:“我来劝你们投降,你们反来劝我,我岂能受你们的利诱威胁。
我快八十岁了,还怕死吗?”李希烈命人挖了坑,要活埋他。
颜真卿冷笑说:“我既然敢来,就不怕死,要杀就杀!”他为自己写好了祭文和墓志,做好了死的准备。
政治家的爱国故事
《政治家的爱国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政治家爱国的故事,这个政治家叫周恩来爷爷。
周恩来爷爷从小就特别聪明,也特别有志向。
他看到当时的中国很贫穷、很弱小,很多人生活得很苦,心里就想着一定要让中国变得强大起来。
周爷爷读书特别努力,他知道只有学到很多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做事。
后来,周爷爷参加了革命,为了让中国摆脱苦难,他到处奔波,不怕危险。
有一次,周爷爷去外国访问。
在那里,有人看不起中国,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
周爷爷一点都不害怕,他挺直了腰板,用坚定的声音说:“我们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周爷爷对待工作特别认真,每天都忙到很晚很晚。
他心里想的全是怎么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周爷爷的爱国精神一直鼓励着我们。
我们要向周爷爷学习,热爱我们的国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
《政治家的爱国故事》小朋友们,接下来我给你们讲讲孙中山爷爷的爱国故事。
孙中山爷爷出生在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但是他从小就有一颗大大的爱国心。
那个时候,中国受到了很多外国的欺负,老百姓的生活很不好过。
孙中山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决定要改变这一切,于是他到处奔走,宣传他的想法,想要推翻那些不好的制度,让中国重新站起来。
有一回,孙中山爷爷组织了一次起义,可是失败了。
但是他没有灰心,继续努力。
经过了很多很多困难,孙中山爷爷终于成功了。
他为了中国的未来,付出了很多很多。
孙中山爷爷的爱国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不怕困难,就能为国家做大事。
我们也要像孙中山爷爷一样,心里装着祖国,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加油。
《政治家的爱国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再给你们讲讲毛泽东爷爷的爱国故事。
毛泽东爷爷从小就特别爱学习,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让国家变得强大。
他看到中国的老百姓被地主欺负,生活很苦,心里很难过,就决定要帮助大家。
后来,毛泽东爷爷带领着红军和敌人打仗。
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没有好吃的,没有好穿的,但是大家都不害怕。
有一次,敌人的力量很强大,很多人都觉得打不过。
但是毛泽东爷爷说:“我们一定能赢!”最后真的胜利了。
商鞅的故事简短概括
商鞅的故事简短概括
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故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出身和早期生涯
商鞅,原名为卫鞅,出身于卫国一个贵族家庭。
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家世背景。
然而,随着卫国的衰落,他逐渐失去了家族的权势和地位。
为了寻找发展机会,他离开了卫国,来到魏国谋求出路。
2.在魏国时期
在魏国,商鞅最初并没有得到重用。
后来,他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努力,逐渐获得了魏国上层的认可,成为了一名官员。
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魏国发生内乱时,他积极参与政治斗争,但最终失败了。
3.在秦国时期
在离开魏国后,商鞅来到了秦国。
当时,秦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体制落后,经济凋敝,军事力量薄弱。
商鞅看准了这个机会,通过游说秦孝公,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4.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商鞅的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治体制、经济和军事。
在政治体制方面,他推行了“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县,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经济方面,他废除了井田制,大力推
进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鼓励农民垦荒和经商。
在军事方面,他推行了“军功制”,鼓励士兵勇敢战斗,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秦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中国。
商鞅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被誉为“商鞅变法”。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和思想。
王安石出生于陕西凤翔,少年时代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政治抱负。
他早年曾在乡试中考中秀才,后来在进士考试中多次落榜,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在政治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最大成就之一,便是他的变法。
他上任后,积极推行新法,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政治、经济的措施,以期改善社会矛盾,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
他主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提出了青苗法、免役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变革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阻力,但却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他的诗文清新明快,富有时代气息,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欢迎,被誉为“王安石体”,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散文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谏议书》。
这部文章以其犀利的文笔和深刻的见解,为后人所称道,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王安石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而又辉煌的。
他在政治上的改革成就和文学上的杰出表现,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他的变法虽然遭到了很多质疑和反对,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取得了成功。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王安石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出生的贫寒还是富贵,而在于他的品德和才华。
王安石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曾国藩7个小故事
曾国藩7个小故事曾国藩,清朝末年的名将、政治家、外交家和理学家,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以下是七个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1. 曾国藩与小偷: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不高,因此经常背诵诗词文章。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房子,在他的书房里来回徘徊。
曾国藩背一篇短文,重复了几十遍也没能背下来。
小偷不耐烦了,将这篇短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2. 曾国藩与猎户:曾国藩年轻时喜欢打猎。
一次,他与一个猎户争辩起来,说自己的父亲也是猎户,而这个猎户只是普通百姓。
猎户告诉他,虽然他的父亲穿着打猎的衣服,但从未真正打过猎。
曾国藩深受启发,从此更加关注实用主义和民本思想。
3. 曾国藩与算命先生:曾国藩年轻时曾经找算命先生算命。
算命先生告诉他:“你将来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甚至会成为宰相。
”曾国藩听了非常高兴。
但是算命先生接着说:“不过,你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于相信命运。
”曾国藩听后非常沮丧,但后来他意识到算命先生是在点醒他不要过于依赖命运,要更加努力奋斗。
4. 曾国藩与左宗棠: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清朝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两人曾经因为一件小事闹矛盾,互相不说话。
后来曾国藩主动去找左宗棠和谈,但是左宗棠避而不见。
曾国藩不放弃,继续敲门。
左宗棠听到后非常感动,开门迎接曾国藩。
从此两人重新建立了友谊。
5. 曾国藩与李鸿章: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和引路人。
一天,李鸿章带着两个问题来找曾国藩。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兵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做官之道。
曾国藩告诉李鸿章:“兵法易学,做官之道难学。
”然后指着自己的头说:“这里面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意思是说,做官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
6. 曾国藩与湘军士兵: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是清朝的重要军事力量。
他非常注重士兵的纪律和教育,经常亲自教导士兵。
一次,一个士兵因为赌博被抓,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
他告诉士兵:“你赌博不仅会输掉自己的钱,还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士气。
”然后给了士兵一些钱,让他好好休息并严格遵守纪律。
司马光警枕励志的故事
司马光警枕励志的故事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励志的故事。
其中,他的“警枕励志”故事更是为后人所传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据传说,司马光年轻时曾在一家书店打工,为了能够更多地学习和阅读,他每天晚上都会在书店的柜台上放一块木头,用来当枕头。
他用这块木头作为警醒自己的工具,每当他感到疲倦的时候,就会用头撞击木头,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睡觉,要继续学习。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得司马光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名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来自于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
司马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警枕励志”的精神,他不靠天赋,只靠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像司马光一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我们保持警醒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要像司马光一样,用“警枕励志”的精神来激励自己,不要放弃,不要气馁。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正如司马光一生所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因此,让我们向司马光学习,坚持“警枕励志”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就是司马光警枕励志的故事,它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鼓舞,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奋斗,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有关政治家的励志故事
有关政治家的励志故事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两道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
一起来看看这些关于政治家的故事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政治家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有关政治家的励志故事:少年华盛顿选择艰苦乔治.华盛顿(1732——1799)享有美国国父之称。
1789年,在美国立国后的第一次大选中他以全票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又于1793——1797年连任,但他拒绝蝉联第三次,这就形成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的惯例。
华盛顿早熟,16岁时,他本可以过悠闲舒适的生活,可是,他却选择了艰苦。
他主动要求参加勘探队,到弗吉尼亚的大河谷去进行勘探。
白天,他和探险队员们顶着烈日,在河谷、土坡、丛林里穿行测量;晚上,只能在荒野里燃起篝火,裹着爬满臭虫的破毯子露宿。
有时整天冒雨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进;有时睡得正香,帐篷却被大风刮翻了。
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19岁华盛顿就当上了少校级的副官长。
他潜心地阅读军事著作,虚心学习武器的使用和战术的运筹。
一次,在抗英法的战斗中,刚开始,华盛顿的军队处于劣势,伤亡很大。
他的军衣被打穿四个洞,两匹马也先后被杀,他所在省份经济匮乏,军官开不出支,可这些他全然不顾,志愿参战,既没有薪饷,还要自己负担一大笔开支。
他乐意干这种既破财还可能丧命的苦差事。
最后他的队伍终于打败了敌人,而他本人也赢得人们的爱戴,使他在后来能被推举为抗英独立战争的总司令,成为改变美国历史的第一个重要人物。
有关政治家的励志故事:在缺陷面前不退缩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小时候是一个脆弱胆小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总显露一种惊惧的表情,呼吸就好像喘大气一样。
如果被叫起来背诵,立即会双腿发抖,嘴唇也颤动不已,回答起来,含含糊糊,吞吞吐吐,然后颓然地坐下来。
由于牙齿的暴露使他更没有一个好的面孔。
像他这样一个小孩,自我的感觉一定很敏感,常会回避同学间的任何活动,不喜欢交朋友,成为一个只知自怜的人!然而,罗斯福虽然有这方面的缺陷,但却有着奋斗的精神——一种任何人都可具有的奋斗精神。
列宁的故事100字
列宁的故事100字列宁是俄国革命家、政治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自由和平等。
列宁出生于1870年,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
列宁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家,他的母亲则是一位贵族家庭的女儿。
在列宁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这使得他的家庭陷入了贫困。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列宁追求知识和改变世界的梦想。
在大学期间,列宁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深受其影响。
他相信只有通过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列宁积极参与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活动,并成为了该党的领导人。
1905年,列宁领导了一次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起义,但最终失败了。
然而,这并没有让列宁气馁,他继续努力,坚信革命的时机会到来。
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列宁看到了机会,他返回俄国,并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标志着俄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列宁的领导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内战期间,俄国陷入了混乱和破坏,经济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为了重建国家,列宁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包括实行新经济政策和建立苏维埃联邦。
列宁的领导和改革为俄国带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但他的健康状况却逐渐恶化。
1924年,列宁因中风去世,享年53岁。
列宁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斗争和奋斗的故事。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无数人为实现社会正义而奋斗。
列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世界。
正如列宁所说:“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
”我们应该从列宁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为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类进步而努力。
政治家名人故事:毛泽东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政治家名人故事:毛泽东小时候读书的故事1、毛泽东借书的故事正月一过,棠佳阁启蒙馆又开学了。
有几个大一点的学生散学后没有回家,找了毛泽东说:“你帮我们到你舅父那里借几本书看一看,学一学。
”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任务,“这有何难!来,我带你们借书去。
”毛泽东找了他舅父帮同学借书,他舅父不大高兴地说“读书人借书等于老虎借猪,难得收回!”毛泽东把胸脯一拍:“我负责收齐归还。
”“石三,舅舅的书借来借去,没有几本可借了。
”毛泽东深思片刻,“舅舅我送幅对联:‘只要世上人学才,何惧室内书借空。
’”舅舅被外甥才思敏捷出口又成一联,并乐意帮助的行动感动了。
“你喊了同学来,选几本书去看看也好。
”毛泽东自己也借了一本《三国演义》。
2、读书吃鱼一个理毛泽东在他外婆家棠佳阁启蒙馆旁听《三字经》的第二个月,毛泽东的二舅舅解释“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时,毛泽东插言了:“万物之数起于一,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这个我们知道。
舅舅你告诉我们读下文就行了。
”毛泽东的二舅舅向毛泽东问:“其内含意指什么?”毛泽东摇了摇头。
碰巧,这天中午,毛泽东的二舅母煮了一碗鲫鱼,一桌人吃饭,每个人可分得五六条。
毛泽东是第一次吃鲫鱼,鲫鱼先用油煎得金黄,再加佐料,端上桌子,满屋都香了。
鱼端上桌子,毛泽东与大表兄十哥就动筷子“会战”了。
鱼很香甜。
桌子下他已丢了不少鱼刺。
当毛泽东和他十哥,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毛泽东的二舅母轻轻的笑着走了过来,用手指敲了两下毛泽东的大表兄十哥:“你真笨,这么久了,一条鱼还没吃完,头上也冒汗了,还是吃得不快,吐出来的骨头还夹着鱼肉,多可惜。
”毛泽东听了二舅母的话,也看了自己地下的鱼刺,也夹着一些没有吃干净的鱼肉,觉得不好意思,也停下了筷子。
这时,毛泽东二舅母又说:“运昌、南松、石三,你们吃鱼不要太性急了,夹了鱼要先找出它的脊骨,再顺脊背去掉两边鱼鳍的细刺,找到脊骨后轻轻的剥肉,就会利利洒洒地把鱼肉吃干净。
”兄弟几个按照舅母找刺剥肉的方法吃鱼,再也不那么费劲了,也不那么浪费了。
政治家的故事5篇600字
政治家的故事5篇600字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领导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政治家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政治家的故事1在别人的眼里,他桀骜不驯、刚愎自用,甚至暴力残忍,但他头脑清醒、意志坚定,凭着超人般的冷静与毅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是一位真正的铁血英雄。
在德国近代史上,只要一提到奥托·冯·俾斯麦(下称俾斯麦),世人脑海里就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印象:身材魁梧、桀骜不驯、刚愎自用、飞扬跋扈、傲慢无理、性格粗俗、暴力残忍。
像彼得大帝、拿破仑一样,俾斯麦在世时就是人们争相传颂的传奇式人物。
他运用“铁血”的手段,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把德意志作为世界强国推上了历史舞台。
用抽烟挑战奥地利权威俾斯麦35岁时,担任普鲁士国会的代议士,这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1851年5月11日,年仅36岁的俾斯麦作为一名新代表进入法兰克福联邦议会。
当时奥地利在各邦中势力最为强大,而俾斯麦所代表的普鲁士势力相对较弱。
在联邦议会中,他对奥地利藐视一切的做法十分不满,想找机会对奥地利人提出挑战。
在议会中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只有担任主席的奥地利人才有权吸烟。
俾斯麦看不惯这种做法,在一次会议中,当主席抽出一支雪茄烟时,他立即拿出一支烟,并向主席借火点燃,大模大样地抽了起来,以此表明普鲁士与奥地利是平起平坐的。
俾斯麦这一举动令主席和其他各邦代表刮目相看。
俾斯麦做梦都想击败奥地利,统一德国。
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屡次主张和平。
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意图,他说:“没有对于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疾、妻离子散的悲伤?”在国会上,他为奥地利的行动辩护,这与他一向的立场背道而驰。
很多人被他迷惑了。
历史政治家曾国藩的故事讲解
历史政治家曾国藩的故事讲解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位高轿低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
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
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
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
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二、“不要钱,不怕死”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
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
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
”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
外官收入丰厚,为了构建关系网,每次进京,都要给熟悉的京官们送礼,名为“冰敬”、“炭敬”、“别敬”(意为夏冬买冰买炭等费用)。
这笔馈赠,少则数十两,多则数百两。
但是曾国藩很少利用手中权力为人办事,所以这种馈送次数很少,于是借债就成为他经济来源的主要部分。
政治家的故事
政治家的故事政治家,是指在政治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权力的人士,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塑造历史的发展。
政治家的故事,往往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着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方向。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著名政治家的故事。
第一位政治家,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他率领美国大陆军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成为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
华盛顿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意志的政治家,他在执政期间,致力于建立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体系,为美国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讲述一位现代政治家的故事,那就是英国的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丘吉尔是二战期间英国的领袖人物,他带领英国人民抵抗纳粹德国的入侵,坚定不移地支持反法西斯阵营,最终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丘吉尔以其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成为了二战期间最受尊敬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了历史的传奇。
除了华盛顿和丘吉尔,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政治家,比如法国的拿破仑、中国的毛泽东、苏联的列宁等等。
这些政治家们各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杰出的领导品质,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世人,成为了历史的典范。
政治家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和荣耀,更是民族和国家的光荣和荣耀。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他们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奋斗,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政治家的故事,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光芒。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奋斗,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这就是政治家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
政治家名人故事
政治家名⼈故事政治家名⼈故事6篇政治家名⼈故事1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他外表憨厚,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是⼀个⼤智若愚型的⼈物。
1944年,他担任欧洲战区盟军最⾼统帅,周旋在丘吉尔与罗斯福之间,巧妙地运⽤⼿腕把英军与美军糅合成⼀⽀⽆坚不摧的勇猛军团,最终击败强敌,成为⼆次世界⼤战中最伟⼤的英雄。
艾森豪威尔领导的百万⼤军,纪律严明,⼠⽓旺盛,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以⾝作则”。
有⼀次谈到领导统帅的问题,他找来⼀根绳⼦摆在桌上。
他⽤⼿推绳⼦,绳⼦未动;他改⽤⼿拉,整条绳⼦都动了。
艾森豪威尔说:“领导⼈就像这样,不能推,⽽要以⾝作则来拉动⼤家。
” 他处事公正严明,对⼈宽⼤仁厚,⽽且⽣性幽默,⾮常懂得运⽤⾃嘲来⿎舞别⼈。
⼆次⼤战期间,他到前线视察,并对官兵们演说,以⿎舞⼠⽓。
不巧下⾬路滑,讲完话要离去时摔了⼀跤。
引得官兵哄堂⼤笑。
⾝旁的部队指挥官赶紧扶起他,并对官兵⽆礼的哄笑,郑重地向他致歉。
艾森豪威尔对指挥官悄声说:“没关系,我相信这⼀跤⽐刚刚所讲的话更能⿎舞⼠⽓。
” 艾森豪威尔脾⽓暴烈,⼈⼈皆知。
⼤战后期,美军因伤亡惨重,⿎励⼤家献⾎。
艾森豪威尔以⾝作则,⽴刻以⾏动来响应这个号召。
当他献完⾎要离开时,被⼀名⼠兵发现了,⼠兵⽴刻⼤声说:“将军,我希望将来能输进您的⾎。
”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你输了我的⾎,希望你不要染上我的坏脾⽓。
” 有⼀次他参加某聚会,会中有6位贵宾受邀演说,艾森豪威尔排在最后。
当轮到他上台时,已近午夜,全场听众在前5⼈的疲劳轰炸之下,都疲惫不堪,昏昏欲睡。
艾森豪威尔知趣地说:“演说中总有句号,就让我当那个句号吧!”他最短的演说赢得了满堂彩。
政治家名⼈故事2 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候⾮常聪明,他品学兼优,常常产⽣⼀些与众不同的想法。
有⼀次,⽼师在⿊板上写了⼀个作⽂题:《我的理想》。
同学们写出⾃⼰的理想:有想当科学家的、有想当作家的、有想当⼯程师的、有想当农艺师的、有想当教师的、有想当军⼈的、有想当⼯⼈的――⽽⼩普京的脑海⾥,却有⾃⼰不同寻常的独特思考。
林则徐的品质和故事
林则徐的品质和故事林则徐,我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以坚定的爱国信念、高尚的品质和勇敢的行为,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详细介绍林则徐的品质和与之相关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采。
一、林则徐的品质1.爱国主义精神林则徐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生,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放在首位。
面对鸦片流毒、国家财政困难等问题,他坚决主张禁烟,为国家民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勇敢坚定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毫不退缩,勇敢地与鸦片贩子作斗争,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3.严于律己林则徐为官清廉,严于律己,注重品德修养。
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以身作则,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4.求真务实林则徐在治理国家和解决民生问题时,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调查研究,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改革。
5.仁爱宽厚林则徐关心百姓疾苦,仁爱宽厚,善于化解民间矛盾。
他主张以德服人,以礼服人,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信任。
二、林则徐的故事1.禁烟运动林则徐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针对鸦片流毒严重的问题,坚决主张禁烟。
他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整顿海防,使鸦片贸易受到沉重打击。
他还亲自编写了《禁烟条例》,为禁烟运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2.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在虎门海滩,他指挥官兵销毁鸦片,历时23天,共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
这一壮举展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侵略的坚强意志。
3.治理黄河林则徐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亲自主持治理黄河。
他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治河方案。
在他的努力下,黄河泛滥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保障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4.兴办教育林则徐十分重视教育,他主张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
在任职期间,他积极兴办学校,推广新式教育,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做出了贡献。
总结:林则徐以高尚的品质、勇敢的行为和崇高的精神,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有关匡衡的三个故事
匡衡的故事:求知若饥
匡衡是一位古代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他的故事展示了他对于知识的渴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以下是匡衡的三个故事:
故事一:求知若饥
相传,匡衡有一天突然想要学习几何学。
他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开始刻苦钻研。
他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几何学,甚至是在晚上。
有一天,匡衡的邻居看到他在深夜里研究几何学,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匡衡回答说:“我非常喜欢几何学,但是它太难了,让我感到非常沮丧。
但是,我不能放弃,因为我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家。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求知若饥是一种多么积极的心态,它让我们不断地追求知识,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故事二:刻苦钻研
有一天,匡衡被任命为宰相,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感到自满,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他决定深入研究政治和法律,以便更好地帮助国家发展。
于是,他开始刻苦钻研这些领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甚至在晚上也不放松。
最终,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故事三:勇于谏言
匡衡曾经担任过汉朝的宰相,他是一个非常勇敢和有远见的人。
有一次,汉朝的皇帝想要建造一座大型宫殿,但是匡衡指出了这个计划的浪费和不合理,并向皇帝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尽管匡衡的建议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成功地说服了皇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谏言,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近代爱国政治家事迹
1、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林则徐,福建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3、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先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5、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
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王安石小故事
王安石小故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让人感受到他的聪明才智和坚定意志。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王安石的小故事吧。
故事一,王安石的坚定信念。
王安石年轻时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疾病,医生都认为他活不过三天。
但王安石却坚信自己会康复,他不断地用意志力支撑着自己,最终奇迹般地康复了。
从那以后,王安石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每一天。
他告诉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迎来转机。
故事二,王安石的孝心。
王安石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带着他艰难地生活着。
有一次,父亲生病了,家里的情况变得非常困难。
王安石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亲。
他每天给父亲端茶递水,煮粥煮药,细心照料,直到父亲病愈。
王安石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也让他在政治上更加得到了人们的尊重。
故事三,王安石的勤奋。
王安石在政治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这些成就并非来自于天赋,而是来自于他的勤奋。
他每天凌晨就起床,读书写字,直到深夜才休息。
他常常对自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他的勤奋让他在政治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故事四,王安石的宽容。
王安石在政治上有过很多对手,但他从不记恨。
有一次,他的一位政敌犯了错误,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
王安石听说后,主动去看望他,给他送去了一些生活用品和书籍。
他说,“一个人犯了错误,应该得到教育和改正,而不是被放逐。
”这种宽容的胸怀,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感人的故事,这些小故事或许在当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片段,但放在现在,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坚定信念、孝心、勤奋和宽容,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
愿我们都能像王安石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司马光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他编写出来的。
【故事一:砸缸救人】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故事二:睡“警枕”】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
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
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
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
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写出《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故事三:勤学惜时】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里上学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他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的记忆力差。
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他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
每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儿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了。
司马光却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真地朗读和背诵,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罢休。
他还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或者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文章的内容。
久而久之,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少时所学的东西,竟至终身不忘。
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勤奋用力,为他后来著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一生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写作,往往忘记饥渴寒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3周恩来:人民的总理,革命的楷模,历史的伟人。
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
1917年,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回国后,担任《天津学生联合公报》主编,成为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20年至1924年,先后赴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2年,他在法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共产土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在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担任领导工作。
1924年,周恩来回国,先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等职,领导了讨伐陈炯明反革命势力的两次东征和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
1926年,他到上海.担任中央军委书记。
第二年3月,他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领导了“八·—”南昌起义,打响厂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至1931年,他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建立情报网,铲除叛徒、奸细,支持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2年,他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朱德一起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取得了胜利。
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作用。
会后,他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红军突破国民党儿十万军队的围迫堵截,克服千难万险,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四安事变发生后,他代表中共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里,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长期驻在国民党政府所在地重庆,他广泛团结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全国和平.他陪同毛泽东去重庆.同蒋介石进行谈判。
《国共代表会谈纪要》签订后,他继续留在重庆和南京,积极支持和领导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后,周恩来返回延安,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后来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二人战役,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立下厂不朽的功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了政府总理的职务。
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他日理万机.付出了艰巨的劳动。
在国际事务中,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政策。
1955年.他倡导的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得到承认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2年,他又协助毛泽东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并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他夜以继日,为党和国家排忧解难.为人民辛勤操劳,身患癌症后仍坚持工作。
在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1976年1月8口,周恩来在北京病逝。
按照他的遗言,把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地上。
他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树立着“人民的总理”的丰碑。
4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4年国共合作后,毛泽东在参加1924年1月和1926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都被大会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
1924年3月,毛泽东从广州到上海,在任中共中央局秘书的同时,兼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委员,“协调共产党和国民党的行动”。
他因病于同年12月离沪回湘休养。
利用养病的机会,他在韶山领导开展了半年的农民运动,办了农民夜校,建立了秘密的农民协会和中共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湖南到广州。
不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
毛泽东为这个刊物撰写了许多文章,揭露和反击以戴季陶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分裂国共合作的行径。
同时,还兼任国民党政治讲习班主任理事、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等职。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毛泽东曾主张以叶挺独立团为主,发动工农群众,联合国民党左派力量,坚决回击,并建议将被迫从蒋介石控制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撤出的共产党员调到其他军去,但未获当时中共中央的同意。
从5月起,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他亲自给学员讲课,引导学员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并重视对学员进行军事训练,为北伐战争中全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准备了干部。
10月,毛泽东离开广州去上海,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领导全国农民运动。
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会上发言不同意陈独秀反对“耕地农有”的看法,主张进行土地革命。
会后,毛泽东带着农运是否过火的问题到湖南5个县进行32天考察。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辨明了中国革命的真正敌友,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论述了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的必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1927年初到武汉,任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常务委员(主持校务)等职,领导了以湖南、湖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
5梁启超: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
在1910年代-1930年代,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梁启超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来往,共给他们写了400余封家书。
梁思顺是梁启超的长女,既是父亲的助手,又是弟妹们的领班,她去加拿大后,成为弟妹们联系的核心,因此梁启超的信多先寄到思顺处再由其他子女传阅。
在家书中,梁启超对子女们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等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但从不强迫命令。
他与孩子们之间除父亲与子女之情外还是亲切的导师、知心的朋友。
孩子们也向他坦诚地诉说学习和思想上的困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不解的问题及个人前途的选择,这一切梁启超均能逐个给以详尽的解答并予以鼓励。
他特别关注子女们人格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希望自己的子女都具有“不惑”、“不忧”、“不惧”的君子德行,养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民。
无论遇到何事都能有睿智的判断,坚定的信念和勇敢不惧的精神。
梁启超注重把自己的爱国情怀传给子女们,在家书中他常教育孩子们把个人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报效祖国。
梁氏9个子女7个留学海外,皆学有所成,却无一例外都回到祖国,体现了爱国家风的良好传承。
梁启超家书的另一特色是充满爱心,洋溢亲情。
在家书中,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反而处处渗透着炽热的情感,亲切的称呼、细致的关怀、深情的思念、真诚的告白、娓娓的诉说、谆谆的教诲,无不展露出梁启超深深的父爱。
6孙中山:中国民主共和之父。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他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成为中国民主共和之父。
他还亲手创办了中山大学。
在中国,许多城市的道路和公园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7宋庆龄: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人之一。
她在长达70年的政治生涯中奋进不已。
她注重培养妇女人才,为保障妇女的正当权益作出了巨大贡献。
她始终关怀着亿万中国儿童,倡导和兴办儿童文化教育场所和机构。
8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
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
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9魏源:湖南邵阳隆回人,是清代的一名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并着有名作“海国图志”,并因此书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那个时候还是清朝的一名官员,官高邮知州,但是在晚年弃官归隐,并潜心参悟佛学。
魏源的核心思想是“经世致用”,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前进主张,在当时的中国实属罕见,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观念:“师夷之长技以夷制夷”。
10诸葛亮: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
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矗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
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14第九世班禅:“临患不忘国,忠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东北三省,而东部内蒙古的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盟和呼伦贝尔地区也相继沦陷。
正在呼伦贝尔进行佛事活动的九世班禅为了避免落入日寇之手,与随从顶风冒雪、昼夜兼程向内锡林郭勒盟转移,1931年10月安全到达苏尼特右旗。
在那里,九世班禅发表了《请安抚蒙民通电》,指出“东省沦陷,深盼国家决计恢复,誓共图存,以固疆土”。
“临患不忘国,忠也。
”九世班禅以其言行,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坚决反对日本侵略者,不愧为一位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伟大爱国者。
19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同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更是当代大学生所敬佩的。
为实现祖国统一,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构想使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得到了解决,台湾问题也可以用这个构想解决,对国际上解决类似问题,这也是一个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