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乐段与单二部曲式
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创作的意义和方法
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创作的意义和方法作者:袁仁钢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15期摘要:歌曲“单二、三部曲式”的作品,是歌曲作品中最常见的两种曲式结构类型,它们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它们的作品类型涉及到歌曲领域中的各种体裁和风格。
歌曲“单二、三部曲式”的作品,在歌曲的总量中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因此,在歌曲创作的学习过程中,研究怎样让学生快速、熟练地掌握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的创作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歌曲创作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意义方法歌曲作法课(或称“歌曲写作”或“歌曲分析与写作”或“歌曲创作”课等)是本科音乐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歌曲作法课的学习,一方面使他们能够得到规范和提高旋律记谱和记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得到旋律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积累。
通过对歌曲作法课的学习,还能够综合性地全面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修养和素质,使学生在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其他音乐课程及在进行音乐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强有力的支撑与帮助。
一、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创作的意义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在整个歌曲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学习歌曲作法的每一个人,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快速、熟练地掌握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的创作,才是学习歌曲作法的核心所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盲目的无意识创作向计划性的理论指导创作转变从歌曲存在的时候起,它由于其题材广泛、内容明晰、形象生动、旋律优美、结构短小、易唱易记等特点而成为世人极其喜爱的艺术形式。
谈到歌曲作法,虽然是本科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由于歌曲创作的特殊性(一方面它需要掌握多项音乐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考生来不及准备;另一方面又因本科音乐专业的扩招而起点降低所至),使其在歌曲作法课开设之前或开设之初,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进行歌曲创作的经历。
就是有少部分学生因其对音乐的热爱有过歌曲创作的经历,而由于其对歌曲创作方法的不了解,其歌曲创作的过程往往是无理论指导的、盲目的,完全依靠感性去创作完成,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创作出来的歌曲作品没有章法,自然就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也就不容易流传下来了。
曲式
三、简单回旋曲 1、简单回旋曲产生18世纪——古典主义音乐成熟时期,在这个时期回旋 曲常作为独立乐章应用于奏鸣交响套曲。 2、叠部是多段体,往往采用单二部曲式和单一主题发展性质的单三部曲 式写作。插部也常用多段体,即常用单二部曲式和“单一主题发展性” 的单三部曲式。。 3、叠部再现略有改变,第二次出现可能出现一半。 4、叠部到插部之间,插部到叠部之间,叠部到尾声之间可能有连接性段 落。 5、叠部一般仅完整出现三次,使全曲形成典型的ABACA五部曲式结构。 6、插部同叠部形成鲜明对比,并互为对比。 7、插部几乎总是建立在新调上。 8、插部不再现,这是识别该部分是否是插部的重要标志之一。 9、简单回旋曲式一般也没有前奏,可有尾声,尾声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叠 部,偶尔也可能触及到插部的素材 注:1、古回旋曲与简单回旋曲的区别:1、2、3/ 1、3、7 四、回旋曲式的进一步发展 产生于19世纪,主要出现在浪漫主义音乐及近现代音乐中。
分析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六月——船歌》
复三部曲式
引子 复三的第一部分: A、单二 B、单三 复三的中部: A、插部写法 B、三声中部写法 A、单二 B、乐段 C、单三 复三的再现部: A、原样再现 B、变化再现 尾声
分析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六月——船歌》
引子
复三的第一部分:单三
单三的第一部分 :A、复乐段 B、平行乐段 C、对比乐段 D、平行扩展乐段 单三的中部: A、对比中部 B、发展中部 C、综合性中部 单三的再现部:A、原样再现 B、变化再现
分析舒曼《童年情趣》之七《梦幻曲》 单三部曲式
单三的第一部分: A、复乐段 B、平行乐段 C、对比乐段 D、扩展乐段 单三的中部: A、对比中部 B、发展中部 C、综合性中部 单三的再现部: A、原样再现 B、变化再现 尾声
曲式与作品分析 名词解释1
曲式与作品分析名词解释:1、曲式:音乐作品的合乎于一定逻辑的结构便称为曲式。
具体来说,音乐素材有明确目的的合乎于逻辑安排,在不同时间先后出现,变化、发展的布局、处理,根据一定原则形成为若干典型结构,即是我们所谓的曲式。
2、曲调:曲调(即旋律)是一个完整的现象,是以一个声部表达的乐思,并常常以它来体现音乐的基本内容。
曲调是各种表现手段的统一体,它包括高音关系、时间关系(即节奏、节拍、速度等)、强弱、音色和演奏法,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包含它本身所暗示的和声关系以及曲式的最基本结构。
3、音色:音色是指乐音的色彩特质,它决定于该音所产生的泛音作用。
4、织体:简单说来是作为音乐作品构成的基本材料的‘音’,在作品中的具体组织形式。
5、复调体:“复调体”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若干曲调的结合,这些曲调互相配合但独立发展。
6、和声体:“和声体”则是在若干声部的结合中明显地分出主要曲调与伴奏两部分。
7、“主题”是具有比较独立的结构形式的、意义比较完整的、能体现清晰地性格面貌的、鲜明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
由于作品的内容要求以及乐曲规模的大小不同,一首作品中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主题。
8、变奏:是指在保留原来音乐材料的结构基础上进行的装饰变化。
变化可能在音高(曲调线)、节奏、和声,甚至音强、音区、音色、演奏法、织体等各方面,但是最常见的是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织体方面的改变。
9、展开:展开与变奏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基本上保留原来结构,而前者则触动并改变原来结构。
这种“触动”可能只是从陈述过的音乐材料中抽出一些小片段加以展开处理,或将主题的和声结构加以变化。
在对旧的音乐材料做展开处理时常可自由运用音值扩大、缩小、倒影、音程扩大缩小、转位等方法取得较大变化。
10、模进:是展开的重要手法之一。
模进即是音乐材料(乐节或乐句,曲调或和声)的原来形式在同一声部中的其他音级上,一不同高度重复出现。
可分为准确的模进、守调模进、上行模进、下行模进等。
11、再现: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重复”,即是在音乐展开之后,在新的音乐片段之后重又出现前面的音乐材料或主题,它们可能准确地再现,也可能变化的再现。
探析咏叹调《偷撒一滴泪》
探析咏叹调《偷撒一滴泪》作者:宋柏汶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3期摘要:歌剧咏叹调《偷撒一滴泪》选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多尼采蒂的歌剧《爱的甘醇》,这是一首由抒情男高音演唱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作曲家和歌剧剧情的介绍、咏叹调的演唱背景、音乐的作品分析、作品感情基调、演唱方法、音乐基本元素、情感处理等诸多方面逐一进行解析,充分探析这首咏叹调的艺术特色与演唱技巧。
关键词:《偷撒一滴泪》艺术特色演唱技巧一、艺术特色(一)作品相关背景多尼采蒂是19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以多产而著称,一生创作的歌剧多达七十余部,代表作有《拉美摩尔的露契亚》、《唐帕斯夸莱》、《军中女郎》、《爱的甘醇》等。
《爱的甘醇》是一部多尼采蒂所创作的著名两幕喜歌剧作品,又被译为《爱情的灵药》。
作品讲述了19世纪意大利的某农村,年轻人内莫里诺爱上了美丽善良的女庄园主阿迪娜,阿迪娜也对他有好感,但他没有勇气去表白。
军官贝尔克雷带着士兵来到了村里,向阿迪娜展开了疯狂地追求,这使得内莫里诺非常着急。
这时刚好他碰到了一个江湖的骗子医生杜卡马拉,杜卡马拉向他推销灵药“爱的甘醇”,骗他说只要喝下灵药在24小时内就可获得对方芳心,于是内莫里诺花昂贵的价钱买下了被称之为灵药的“爱的甘醇”。
内莫里诺喝下“爱的甘醇”之后变得轻松愉快,他深信阿迪娜会马上爱上他,便对阿迪娜不理不睬,这让阿迪娜非常生气,她赌气决定马上和贝尔克雷结婚。
内莫里诺见状又开始着急起来,便劝说阿迪娜不要立刻与贝尔克雷结婚,却遭拒绝,他对阿迪娜苦苦哀求却受到众人的嘲笑。
为了使“灵药”发挥更大的效力,他去了贝尔克雷那里参军并获得了军饷,又一次在杜卡马拉那里付钱买了一瓶“灵药”。
他又变得轻松起来。
这时,传来消息说内莫里诺城里的叔叔去世了,将把一大笔遗产留他继承,于是村里的姑娘都对内莫里诺大献殷勤,这让阿迪娜萌生醋意。
阿迪娜以为内莫里诺参军是为了她,便向内莫里诺吐露心声,但内莫里诺却显得毫不在意,阿迪娜伤心地离开了。
2016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主编彭志敏-人民音乐出版社)二段体
第七章二段体一、二段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1、二段体的定义由两个既对比又统一的乐段及其辅助部分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体”(或“单二部曲式”)。
如:(引子)+第一乐段+第二乐段+(尾声)(A)(B)2、二段体的基本特征二段体的两个部分,分别代表着音乐发展的不同层次和乐思形成并展开的不同阶段。
概括起来说,二段体的基本特征如下:(1)第一乐段,是乐思的呈示;(2)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继续发展,以补第一乐段的呈述的不足;(3)第二乐段可以全部使用新材料,也可由第一乐段的材料加新材料构成,但新材料必须在第二乐段的开始时出现,以便造成主题的对比;(4)二段体即可以作为独立曲式,也可以作为较大曲式的一部分。
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变奏曲和回旋曲的主题就常常用二段体结构。
二、二段体的基本类型1、不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二乐段全部使用新材料,称为“不带再现的二段体”。
(不带再现的二段体也常常称为“对比形象的二段体”。
)是最常见的二段体。
如:(1)《祖国,慈祥的母亲》(《合唱艺术》p151)。
这是一首“不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e小调,2/4、3/4变换拍子,其中:A段:是一个两句式方正乐段。
旋律比较平稳,各句从弱拍或后半进入,切分音的节奏同语调般的吟咏特点相结合,表现出诉说般的情绪。
B段:是一个三句式加补充的非方正乐段。
音乐材料与A段构成对比。
其音区较高,旋律比较短促,音乐在情绪上显得激动和热烈,从而形成高潮。
补充部分使音乐更加温暖、深情。
由于A、B两段的体裁与速度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两段的音乐形象仍然十分统一。
(2)《歌声与微笑》(《合唱艺术》p308)。
这是一首“不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和声小调式,2/2拍子,其中:A段:是一个二句式的方正乐段。
旋律平稳、欢快、跳跃,音乐具有较强的呈示性。
B段:是一个二句式的方正乐段。
音区较高,速度稍快,旋律比较短促、兴奋,音乐在情绪上显得更加热情与开朗,从而形成高潮。
由于A、B两段的音区与表情有较大变化,因此,两段的音乐形象形成了较大的对比。
单二部曲式(二)
课堂练习:分析乐段,画结构图式:
• 1. p.14 《瞬间》 • 2. p.16 《bB大调玛祖卡》 • 玛祖卡:波兰民间舞曲,中速三拍子的舞 蹈,重音常在第二拍或第三拍。 • 常用节奏型: > > • XX X X 或 X X — • 3. p.31 《草原上的家园》
单二部曲式(二)
2008-10-14
复习回顾:
• • • • • 单二部曲式,又称为—— 单二部曲式的分类 音乐的重复 再现单二部的结构 作业评讲
重点与难点
• 重点:单二部曲式
• 难点:主歌与副歌
单二部曲式
• • • • • • • 单二部曲式:分节歌 副歌 主歌 主歌——领唱 副歌——合唱 主歌——歌词不同 副歌——歌词相同 主歌——一般在前 副歌——一般在后
• 弹指岁月 情唱情歌情湮灭 情诗半解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铜镜叹 谁让 你蹙秀眉 而生回忆 徒留胭脂味 • 廊燕南飞 转身一别衣溅泪 菊已八月 收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蜜蜂嗅 花 谢阵阵沿堆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
无花风月 我啼血等一回 宣笔一撅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 无花风月 我啼血等一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的娇艳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着泪 来提醒你爱谁
范例分析:《小鸟,小鸟》
• 蓝天里有阳光, 树林里有花香 小鸟小鸟, 你自由地飞翔 在田野,在草地, 在湖边,在山冈 小鸟小鸟迎着春天歌唱 啦啦啦啦啦。 • 爱春天,爱阳光, 爱湖水,爱花香 小鸟小鸟,我的好朋友 让我们一起飞翔歌唱 一起飞翔一起歌唱 啦啦啦啦啦
范例分析
• 1. 《玛丽亚,玛丽》 • 2. 《游击队歌》 • 3. Summertime
关于乐段概念及一部曲式的思考
关于乐段概念及一部曲式的思考作者:陈星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10期【摘要】文章以“乐段”这一概念在各个理论教材中释义存在的差异现象入手,一方面对已有文献中关于乐段概念的定义进行归纳,力求为其找出最为合理的解释及归属;另一方面初步思考了乐段与一部曲式的差别及联系,以期在分析作品时,能够从陈述结构和曲式结构的角度对音乐进行理性解读。
【关键词】乐段;陈述结构;一部曲式;教材;作品分析如果有人要问“什么是乐段”,想必很多学者会对此嗤之以鼻。
确实,随手翻看任何一本有关曲式学或作品分析的书籍,我们都可以找到答案。
在国内外音乐分析类文献中,“乐段”均被予以很大的重视,然而,不是所有对乐段的解释都是一致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乐段概念及属性的认知,音乐理论界一直是百家争鸣。
对此杨儒怀先生曾指出:“在音乐技术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到乐段原始概念之中的许多多余的或不属于它的东西,掩盖了它的本质,使它承担了许多不应该由它承担的‘任务’,以至最后可能导致它本身存在的否定或变成难以捉摸的代名词。
”谷成志先生也在其文献中提到过“乐段”的内涵膨胀问题。
如此看来,一些试图大而化之的概念,已经影响了对乐段乃至整个曲式学研究的深入,故而什么是乐段就变得愈发重要起来。
对于各个教材中不尽相同的“乐段”,笔者将其集中归纳如下: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概念是将乐段归纳到曲式结构中去,将其定义为最小的曲式结构,例如钱著中写到:“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式。
”对于此种定义,一些教材中附加有这样的解释:当乐段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出现时,即为“一部曲式”。
另一种常见的解释则主要侧重于结构描述,例如《器乐曲式学》一书中说:“假如作曲家在重复某一乐句时,将重复乐句的终止加以改变,或者说使其与第一个终止相对立,这时这个乐句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对于这样的结构我们需要给它一个新的名称:乐段。
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复习知识点曲式:音乐作品的和玉一定逻辑的结构。
音乐表现手段:音高节奏节拍音色调式调性强弱速度和声(基本表现手段)主题曲式结构(整体表现手段)发展过程:呈示重复变奏展开对比再现乐思的完整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呼应关系或包含乐思最初的一定量完整的起承转合关系、乐段:在乐曲中能够体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单位,称为乐段。
它是衡量乐思完整性的标准。
乐段结束的时候一般用主和弦或主功能和弦基本乐段:由均衡的两乐句或四乐句组成的乐段称为基本乐段。
基本乐段的规模一般为4.8,16,32小节乐段》乐句》乐节》乐汇乐汇:结构中能够表达一个明确乐思的最小单位叫乐汇。
乐节:常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汇组成。
乐节在旋律上和节奏上有停顿和呼吸,但不需出现稳定的结束音及明确的终止式。
乐句:常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节或乐汇组成,在旋律上常有明显的停顿与呼吸,在和声上,各句之间形成的终止呼应关系。
基本乐段的复杂化;指基本乐段进行了扩大或者缩减,使得各句之间形成7种不均衡的关系。
乐段主要终止之前的扩大叫扩充。
乐段主要终止之后的扩大叫补充。
压缩乐段的某一部分称为缩减。
基本乐段:复杂化乐段变体乐段变体:当乐段在句法上发生变化时称为基本乐段的变体。
例如,一句体三句体乐段五句体及以上的多句体乐段(除了两句体或四句体基本乐段以外的)一句体乐段:指一气呵成,内部能以划分乐句的乐段,表面看像一个乐句,但又起到了乐段的作用,即能表达一个完整的乐思的最小单位。
复乐段是一种复合结构的乐段,有两个乐段构成。
典型的福越短包括四个乐句。
其中一二句之间,三四句之间构成合乎乐段的条件,而第三句重复第一句主题材料开始。
这样两个乐段,又可以看成是两个平行关系的大乐句构成的单乐段,其调性与终止可以有一下三种情况:1,两个乐段同在一个调上,,前一乐段采用属三和弦(其次主六和弦)的半终止,后乐段为完全终止。
2,前乐段转掉,一般为属调,后乐段在原调结束。
3,前乐段在原调结束,采用完全终止,后乐段转调(近关系调),这种情况称为转调复乐段。
单二部曲式
特点: (1)调性统一 (2)结构清楚
现结构规模的分裂,增强了调式的 运动。如果一分为二则中部负担 “转”
(3)相对完整 (4)较多用平行乐 段或复乐段
的功能结束部分起着“合”的功能。
中部
依照中部呈式部的不同关 系中不可分为两种:
(1)派生性中部(2)对比性中部
结束部分
按结束部分和呈示部分 之间的不同关系,结束 部分可分两种:
(1)第一种结束部分是再 现性质的,结束部分使 用是地部分的材料,是 结束部分的“再现部 分”。
派生性中部:取材于呈示 部的中间或后面,它与呈 示部成对比,但属于派生 性对比,对比较弱。
(2)第二种是结束部分并 对比性中部:使用新材料, 不是取材于第一部分而 与呈示部构成对比并置性 是使用新的材料,只是 对比,对比较强。 一种不带再现新的单二 部曲式。
单二部曲式的类别
派生中部带静止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派生中部带动力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派生中部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对比中带静止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对中部带动力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对比中部不带单二部曲式
第二部分不再一分为二的单二部曲式
双单二部曲式
古二部曲式
•
• 作者:马可。原唱:郭兰英。 • 背景:《南泥湾》是一首陕北民歌,也是一首经典的革命歌曲, 在它产生的那个年代,这首歌曾激励了无数人,即使在我们今天 再听这首歌时,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喜悦与激动的心情。 •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 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359旅进驻南 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 的359旅发扬“自力更生,坚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 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 南。这首歌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写出的。 • 分析:B徵调式,有a,a' b,c四个乐句。6+6+4+4。a和a'各包含四 个乐句,前乐句半终止,后乐句全终止,构成功能性呼应旋律主 干音,第一节是“徵角商宫”。第二乐节是“商宫羽徵”,四个 乐句旋律进行步步向前推进,前两句旋律线为上波形,稳定,庄 重,气息悠长,强调歌颂性。整体结构为派生性中部不带再现的 单二部曲式。 音响赏析:C:\Users\dell\Desktop\革命歌曲 - 南泥湾.mp3
曲式概念
1.曲式概念: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有歧义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2.主题的分类:一、概括性主题可分为三类:1)概括性主题2)旋律性主题3)对置性主题二、标题性主题:1)客观描写性主题2)性格刻画性主题3)标题联想性主题三、中介性主题。
1)有一个概括性的旋律;有一个标题性的背景。
2)有标题性构思;做概括性处理。
3.主题与乐段的区别联系:(1)“乐段”和“主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2)“乐段”是指乐曲的规模或结构形态,属于结构用语;“主题”是指一种乐思,即:在一首作品中起主导作用,决定全曲音乐性格的那一部分,属于功能用语。
4.次级结构和整体结构:一首完整乐曲的曲式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
次级结构即整体曲式下属局部结构单位。
5.收拢型结构和开放型结构: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安全终止,就是收拢性结构。
相反,如果在不稳定功能或用转调来终止,则是开放性结构。
开放性及收拢性的概念,在曲式的整体与局部往往具有相对的功能意义。
6.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担负揭示与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称为曲式的基本部分。
在基本部分的前后若干基本部分之间有时还有一些如引子、连接、补充结尾等段乱称为从属部分。
7.调性布局的规律:T主调-D属方向调-S下属方向调-T主调8.补充与扩充的分别与联系:一个音乐结构单位可以运用补充或扩充的方法来延长其长度。
补充是结构外部的延长,扩充是结构内部的扩展。
补充是重复结构的结束部分。
(如最后的乐句或终止式),以加固基本结构结束的调性和终止式。
扩充是在结束的地方,通过一定的处理使它不能结束,从而是该结构的长多扩展。
9.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1、并列原则2、呼应原则、3再现原则4、起承转合原则5、三部性原则6、变奏原则,回旋原则7、奏鸣原则8、集中对称原则9、分章组合原则。
10.稳定性陈述与非稳定型结构的类型:稳定性陈述的特征:1、乐思材料较为单纯、统一、完整。
最新单二部曲式
3.用一个间奏连接两个乐段,或全曲开始前的引子中综合前后两个 乐段的主题材料作准备,以求对比中的统一。
4.第二乐段是从第一乐段派生出来的音乐主题,如将其动机或乐节 移位、变奏、改变节奏型等。
5.用“闯入法”将两段衔接起来,即前乐段的结束是后乐段的开始 。
关于单二部的歌曲写作
• 单二部写作应该注意的:
• A、B段的对比性(音区、节奏、节拍、 调式性、主题、、)
高潮句的设置
歌曲的高潮对于塑造音乐形象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4.写作单二部的手段
• 主要是指如何将两个对比性的乐段有机的结合的手段 常见的手法如下:
1.主题不变而改变调性----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转调 2.两个乐段有音调上的联系,而节奏对比鲜明(也能可以转调及转
3、调式:采用大调,表现宽广明朗情绪,表现……. 4、和声:特性和声的使用、终止式的搭配使用……. 5、织体:和弦的织体形式,表现……. 6、全曲曲式、情绪概括…….
一、图示分析
对比中部带再现的单二部
A
B
前奏 a
a1 间奏Ⅰ b 间奏Ⅱ a1
2 4 + 3 2 6+ 2 + 8
Ⅴ Ⅴ7-Ⅰ
Ⅴ
Ⅴ7-Ⅰ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单二部曲式
来源:
美学意义:单二部是一切大 型曲式的由来
类型:带再现与不带再现的、对称结构与非对称结构的、
主-副歌形式的、单主题的与双主题的、收拢的与
开放的等等。。。。
•
A
B
•
呈示段 中间部 再现部
•
a a1 b
a或a1
•
ab c
a或b
• ⒈带再现单二部曲式的第一部分(A段)
关于曲式分析中“复乐段“的几点思考
关于曲式分析中“复乐段“的几点思考作者:任薇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5期摘要:复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较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乐段,不同的曲式教程对此种结构都会有各自的定义。
比起一些大型曲式,复乐段只是小型结构,但在分析时却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笔者对复乐段进行简要的归纳与阐述,以期方便初学者借鉴和甄别。
关键词:复乐段复乐段特征复乐段类型近似结构一、引言复乐段(又称之为“复合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较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乐段,不同的曲式教程对此种结构都会有各自的定义,这些定义和看法不尽相同,且在具体界定并进行例举论述时还常常会有较大差异,这就使得在实际作品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理论体系教材的学习者面对同一个作品,分析出的结果也可能会出现明显差别。
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复乐段进行简要的归纳与阐述,希望能方便初学者借鉴和甄别,以期专家、同行们的讨论和指正。
二、复乐段的特征关于复乐段,茅原与庄曜先生共同编著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一书中曾对其有这样的论述:“复乐段指乐段陈述后再做一次变化陈述的结构,前后两个乐段的开始处相同或相似即构成平行关系,这就是复乐段的基本特征。
”且下文提到判断复乐段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乐段陈述后再做一次变化陈述,二、两次陈述之间开始处相同或相似,后续部分不同或不似。
”钱仁平与钱亦平所著的《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一书中定义为:“复乐段是复合结构的乐段,有两个相互呼应的单乐段构成,复乐段的形式产生于单乐段的变奏式重复。
”总结来看,两本著作中都认为复乐段的典型要素为:必须是有两个乐段,第二个乐段和第一个乐段的头部要相似,段尾需变化且要有呼应关系。
根据这样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复乐段进行分类。
三、复乐段的分类(一)根据两段终止式的和弦来分类1.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守调复乐段,这类情况最多见。
(1)守调复乐段中最常见的是收拢型复乐段,即第一段落音呈开放式,复乐段落音呈收拢式。
如肖邦《F大调玛祖卡》(作品68之3)的前16小节(钱著例举)。
音乐作品曲式分析
中国优秀创作歌曲1、《花非花》是一首单乐段结构的作品。
音域:九度d —e 。
2、《长城谣》由四个复合句构成的“起、承、转、合”结构的作品。
音域:十度 d —f3、《二月里来》全曲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四句体乐段结构。
各句节奏安排各不相同。
音域:十一度 c —f4、《延水谣》这是一首多句体乐段结构的作品。
音域:九度 e —#f5、《绣红旗》该作品为单二部曲式结构。
音域:b b—f6、《半屏山》作品为单乐段结构。
音域:十一度 c —f7、《牧羊姑娘》这是一首单乐段结构的作品。
音域:十度f —b a8、《大海啊,故乡》这是一首单二部结构的作品。
音域:九度c —d9、《思乡曲》(夏之秋曲)属乐段结构(带有变奏性质)的分节歌。
郑秋枫的《思乡曲》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构。
音域:九度 d —e10、《金凤吹来的时候》作品为单二部曲式结构。
音域::九度b b—c11、《故乡的小路》作品为单二部曲式结构。
音域:十一度 a—d12、《月之故乡》作品属于多乐段带变奏性质的四句头结构。
音域:十一度 c —f13、《红叶红了的时候》作品为两段体结构.。
音域:十度c —e14、《妹妹找哥泪花流》作品采用了上下句式变化而成的结构,单乐段。
音域:十度 d —f 。
15、《绒花》作品为两段体结构。
音域:九度 g—a16、《小草》作品为两段体结构。
音域:17、《绿岛小夜曲》这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
音域:十三度 a—f 。
18、《教我如何不想他》作品采用了分节变奏的曲式结构。
音域:十二度 b—#f19、《铁蹄下的歌女》作品为三段体结构。
音域:九度 c —d20、《点降唇、赋登楼》作品采用平行结构的形式。
音域:十一度 b—e 。
21、《梅娘曲》作品为分节歌结构。
音域:九度d —e 。
22、《天下黄河十八弯》23、《草原夜色美》这是一首单乐段结构的作品。
音域:十三度 f—d24、《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作品。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曲式)》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曲式)》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曲式)课程名称(英文):Multi-voice Music Analysis and Composition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性环节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方法技能类□研究探索类□实践体验类课程代码:0610050周学时:2总学时:64学分:4先修课程:《基本乐科》《和声》授课对象:音乐学(师范)专业三、课程简介本课程为音乐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音乐技术理论课程。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和掌握音乐结构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艺术特性的能力。
同时,也为其进行音乐教育、音乐鉴赏、音乐创作及音乐表演等活动提供对音乐本体的理性认识与分析能力。
本课程分两个学期进行教学,主要教学内容为: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传统音乐结构整体表现特征及音乐语言各要素(音高旋律线、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织体、和声、复调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四、课程目标本课程目标的设置以相关知识的传授、学习以及分析、判断音乐作品的结构特征、表现手法与艺术特性为依据。
(一)知识领域的目标学习和掌握音乐要素的基本表现手法及其相互关系,了解音乐结构的典型性和多样性,准确掌握在民间与专业音乐中形成的传统、常见曲式结构的知识。
(二)技能领域的目标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乐谱、音响、表演等方面的分析,判断其曲式结构类型,书写音乐结构图示,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较为全面地归纳总结出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法、整体结构特征以及艺术特性。
(三)素养领域的目标1.提高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2.提高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3.通过学习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加深对多元艺术文化的理解。
单二部曲式
中部类型:①对比中部——新材料构成。 中部类型: 对比中部 新材料构成。 新材料构成 乐段主题碎片的重复模进。 ②展开中部——A 乐段主题碎片的重复模进。 展开中部
再现部: 严格再现或变化再现 A 乐段的某一乐句。 再现部: 乐段的某一乐句。
、 基本图示:┌─── A ───┐┌─── B ───┐ 基本图示: 结构特征: A 乐段 一般由常规乐段构成。 构特征: 乐段——一般由常规乐段构成。 一般由常规乐段构成 B乐段 乐段——全由新材料构成。 全由新材料构成。 乐段 全由新材料构成 a a1 b b1
┠───┼───┨ ┠───┼───┨ ┨ ┨
三、单二部曲式的附加结构
作为其它曲式组成部分的单二部曲式一般没有引子、连接、 作为其它曲式组成部分的单二部曲式一般没有引子、连接、 尾声,而作为独立作品的单二部曲式则往往有引子、连接、 尾声,而作为独立作品的单二部曲式则往往有引子、连接、 尾声。 尾声。 连接一般出现在中部与再现部之间。 连接一般出现在中部与再现部之间。
一、概述
单二部曲式由两部分组成,每部分为乐段或相当于乐段的 单二部曲式由两部分组成, 结构。 结构。 单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在主题材料或陈述法上与第一部分 形成对比,这是与复乐段、双乐段区别的重要标志。 形成对比,这是与复乐段、双乐段区别的重要标志。 单二部曲式可作为独立作品应用,也可作为其它曲式的组 单二部曲式可作为独立作品应用, 成部分。 成部分。
单二部曲式实例分析曲目
1、莫扎特俄《A大调钢琴奏鸣曲》(谱例集第一册第 、莫扎特俄《 大调钢琴奏鸣曲 大调钢琴奏鸣曲》 谱例集第一册第209页) 页 2、舒曼《初衷》(谱例集第一册第12页) 、舒曼《初衷》 谱例集第一册第 页 3、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 (谱例集第一册第 页)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 谱例集第一册第13页 4、李斯特《你像一朵花》 (谱例集第一册第 页) 、李斯特《你像一朵花》 谱例集第一册第16页 5、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谱例集第一册第18页)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谱例集第一册第 页 6、刘炽《我的祖国》 (谱例集第一册第 页) 、刘炽《我的祖国》 谱例集第一册第28页 7、黄自《思乡》 (谱例集第一册第 页) 、黄自《思乡》 谱例集第一册第26页 8、舒伯特《泪河》 (谱例集第一册第 页) 、舒伯特《泪河》 谱例集第一册第22页
曲式名词解释[管理资料]
曲式名词解释1.动机:音乐发展中起“种子”或“胚芽”作用的乐汇称作“动机”(母题)。
只有乐汇在作为乐曲发展的种子音调使用时才称为动机。
动机由一定的节奏和音程构成,不但要有明确的性格,还需要有展开的潜力。
动机一般出现在乐曲的开始处,或是一个大段落的开始处。
2.三部性原则: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部性结构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3.有再现二段曲式:后段的后句再次出现呈示段材料,是呈示段与后段之间形成一种主题材料隔时重现的统一关系,称之为再现二段式。
4.收拢性结构: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以上那个是要考的,绝对!)曲式的定义:曲式也就是音乐过程的结构,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个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2.主题: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3.结构单位:在曲式中,能够体现完整乐意并且有较强的独立性的曲式单位,最小的结构单位是乐段。
4.次级结构:即整体曲式下属局部的结构单位。
5.整体结构:一首完整乐曲的曲式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
7.收拢性结构: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8.开放性结构: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用它在不稳定功能或用转调来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为开放性结构。
9.曲式的基本部分:一首乐曲中,曲式的各组成部分由于所处地位及所起作用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曲式功能担负揭示及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称为曲式的基本部分。
(呈示、连接、对比、再现、)10.曲式的从属部分:在基本部分前后或若干基本部分之间,有时还有一些如引子、连接、补充、结尾等段落。
这些称为曲式的从属部分。
(引入、收束)11.调性布局:包含转调的乐曲的调性安排情况,称为调性布局。
教学能力考试 初中音乐知识点概括
第一单元七子之歌闻一多1925年创作,分为:澳门、香港、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旅顺、大连李海鹰(1956-)在1997年,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情而诚挚的音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
七子之歌-澳门》为单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乐段(1-9)的旋律比较平稳。
其第三乐句(5、6)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在这里形成了本月段的一个小高潮,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真诚的倾诉。
第二乐段(11-)开始时就出现了一个六度大跳,且第一乐句的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加上强力度的处理要求,他好像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
第二乐句是稍加变化的重复,他进一步使这种情绪变得更加浓烈。
最后一个乐句深情而又肯定,把渴望回归的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东方之珠》罗大佑词曲唱。
歌曲倾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为带补充段的单二部曲式。
这首歌,以含蓄的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的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
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
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的说都比较平稳。
然而,其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以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
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
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是歌声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
在这个乐段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副歌第一句,几个音连续上行至全曲的最高音,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包含三连音在内的紧密节奏,从而掀起这首歌的高潮。
特别是“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的真挚话语,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补充部分是歌曲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
它将全曲的高潮进一步延展。
其画龙点睛之句-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则得以多次强调,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第二单元天山之春《牧马之歌》作于1958年。
作曲石夫(1929-)原名郭石夫。
湖南檀香人《哇哈哈》歌曲短小精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歌曲音乐吸收了冬布拉音乐的音调,歌曲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描写了哈萨卡牧马人的生活,表现了哈萨克少年热爱马群、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自豪心情。
曲式概念——精选推荐
曲式概念1.曲式概念:由各种⾳乐要素所构成的⼀些或同或异的⾳乐事件在⼀个有歧义的时间过程中按⼀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乐作品的曲式。
2.主题的分类:⼀、概括性主题可分为三类:1)概括性主题2)旋律性主题3)对置性主题⼆、标题性主题:1)客观描写性主题2)性格刻画性主题3)标题联想性主题三、中介性主题。
1)有⼀个概括性的旋律;有⼀个标题性的背景。
2)有标题性构思;做概括性处理。
3.主题与乐段的区别联系:(1)“乐段”和“主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2)“乐段”是指乐曲的规模或结构形态,属于结构⽤语;“主题”是指⼀种乐思,即:在⼀⾸作品中起主导作⽤,决定全曲⾳乐性格的那⼀部分,属于功能⽤语。
4.次级结构和整体结构:⼀⾸完整乐曲的曲式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
次级结构即整体曲式下属局部结构单位。
5.收拢型结构和开放型结构:⼀⾸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它⾃⾝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安全终⽌,就是收拢性结构。
相反,如果在不稳定功能或⽤转调来终⽌,则是开放性结构。
开放性及收拢性的概念,在曲式的整体与局部往往具有相对的功能意义。
6.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担负揭⽰与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称为曲式的基本部分。
在基本部分的前后若⼲基本部分之间有时还有⼀些如引⼦、连接、补充结尾等段乱称为从属部分。
7.调性布局的规律:T主调-D属⽅向调-S下属⽅向调-T主调8.补充与扩充的分别与联系:⼀个⾳乐结构单位可以运⽤补充或扩充的⽅法来延长其长度。
补充是结构外部的延长,扩充是结构内部的扩展。
补充是重复结构的结束部分。
(如最后的乐句或终⽌式),以加固基本结构结束的调性和终⽌式。
扩充是在结束的地⽅,通过⼀定的处理使它不能结束,从⽽是该结构的长多扩展。
9.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1、并列原则2、呼应原则、3再现原则4、起承转合原则5、三部性原则6、变奏原则,回旋原则7、奏鸣原则8、集中对称原则9、分章组合原则。
10.稳定性陈述与⾮稳定型结构的类型:稳定性陈述的特征:1、乐思材料较为单纯、统⼀、完整。
复乐段和单二部曲式的共性
复乐段和单二部曲式的共性
复乐段和单二部曲式是音乐作品构思中常见的两种形式,它们有一些共性之处。
首先,它们都包括两个较为独立的部分,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对比和平衡的关系。
其次,复乐段和单二部曲式都遵循常见的音乐组织原则,如主题的交替、发展和再现等。
此外,它们在音乐表达上都能够通过不同乐章的运用来展示曲目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值得注意的是,复乐段和单二部曲式在具体形式上还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复乐段通常由三个或四个部分组成,而单二部曲式则只有两个部分。
总的来说,复乐段和单二部曲式都是音乐作品中常见的构思形式,并且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14
第四章复乐段与单二部曲式
一、复乐段:是由两个相同主题材料构成的乐段组合而成。
也就是说,复乐段是由两个符合乐段条件的部分构成(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乐思、明显的终止性)。
其主要特征:两个乐段在调性终止方面不同,一般情况下,第一乐段为半终止;第二乐段为全终止,两个乐段之间在调性方面形成呼应关系,从而增强两者之间的凝合力,使之浑然一体。
由于复乐段使用了统一的主题材料,两乐段之间不能形成音乐形象上强烈的对比,因而,复乐段不能称为单二部曲式,同时,由于两个乐段的终止不同,它又不同于单乐段乐段的重复。
注意:复乐段与平行乐段的差别:
平行乐段一般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这两句之间是使用相同的材料,结束音不同,如《一心向着毛主席》(庞41)。
复乐段一般是由四个小分句构成的,第一、三句旋律相同或相似,第二句落音为半终止,第四句落音为全终止。
如《小小少年》(见谱例)前后两个乐段都是由复乐段构成的。
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见谱例),这是复乐段结构,第一句
和第三句结构相同,第四句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合头换尾),并改
变了结束音。
如日本儿童歌曲《阿童木之歌》(见谱例),复乐段结构,四个乐句。
内部结构关系等,类型、概念、前面我们介绍了有关乐段的问题:
乐段是完整曲式结构中最小的单位,它是构成其他大曲式结构的基本单位,下面我们来学习比较大型的、复杂的曲式结构。
单二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是歌曲创作中最常见的两种曲式结构,它们的应用范围涉及到歌曲的各种体裁,如:群众歌曲、队列歌曲、儿童歌曲、通俗歌曲、艺术歌曲等。
二、单二部曲式:由两个乐段或相当于也叫“二段体”,是两个乐段功能的段落组成。
其结构图示为:A+B,单二部曲式在歌曲创作中广泛应用,的两个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它们在一首作品中表现同一音乐形象的不同侧面,表达两种不同的思想情绪,刻画两种对比形象。
如:《长江之歌》单三部曲式,A乐段的主题为基本音乐形象,
占歌曲的主导地位,它的音乐形象和情绪是热情、奔放的,表现的是长江的宏大、宽广的方面;B乐段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无论是节奏的紧舒,还是旋律旋法上),它的音乐形象和情绪是亲切、优美的,表现的是长江温柔、细腻的方面。
《我的祖国》单二部曲式,A乐段主题为基本音乐形象,表现的是祖国优美、亲切的方面;B乐段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中国宏伟壮丽的一面。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单二部曲式的第一部分A,具有初步陈述的性质,材料简单,收拢
性乐段较多,具有进一步展开的要求结构方整,情绪稳定,
(从而导致B的出现)。
如《我的祖国》和发展的可能性,单二
部曲式的第二部分B,一般为第一部分的继续和发展,它的独立性较差。
三、单二部曲式的类型:
根据单二部曲式B段不同情况,分为: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和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两种。
这两种类型在歌曲创作中是常见的曲式,其关键在于第二部分的写法。
1、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即在歌曲的第二部分里重复出现第一
部分的某些音乐材料。
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见谱例),A段四句,旋律优美,侧重
对风光景色的描绘;B段三句,表达的是少年儿童在北海划船荡漾中悠然自得的心情。
AB两个乐段采用了单主题的贯穿发展手法,对比不大,有综合
再现的性质。
如:B段中:荡(漾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与A段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旋律。
两者在音调上有直接的联系。
《长城谣》(见谱例),A段前四个乐句,B段后四个乐句。
其中7、8乐句是3、4乐句的变化重复,叫做再现的部分,5、6乐句是A段的不同材料,叫对比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处在歌曲的中间位置,也称“中部”或“中段”。
如《游击队之歌》(见谱例),A段是复乐段(四个小分句构成),
再现部分构成。
+段由中段B.
如《小白杨》,A段四句,B段有对比乐句+再现乐句。
B段从衬词开始,衬词乐句是对比乐句,虽然不长,但却在音区和节奏上与前面形成对比,后句是A段的变化重复关系。
作业:印度《哎吆妈妈》(庞45)
2、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即在歌曲的第二部分里不出现第一部分的材料。
如《歌声与微笑》(见谱例),A段是复乐段乐段,B段是复乐段结构,两乐段的音乐材料截然不同,B段在音区、节奏和旋律线(起伏和平直)上都与A段形成对比。
《铃儿响叮当》(见谱例),前后都是复乐段结构,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我们走在大路上》(见谱例),歌曲采用副歌的形式,更加明显的把AB两段分开,这样的单二部曲式更为典型。
单二部曲式在声乐和器乐中,使用的很广泛,它们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曲式存在,也可以成为更大曲式的组成部分,单二部曲式无论那种类型,两个乐段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乐段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从对比程度上,一般来说,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的对比程度都比有再现的要强,在创作过程中具体使用那一类型,要根据歌词提供的内容来确定。
《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我爱我的祖国》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