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标签”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中“标签”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一、标签理论研究

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其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在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它的“坏人”为伍,进行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标签”,并带来不良效应,学生标签的负效应究竟是“标签理论”自身存在着问题,还是教育者对待学生标签的态度有问题。对于此,本文将把社会学中研究越轨行为的标签理论应用于教育研究中,指出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学生“贴标签”,并以不同方式区别对待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影响学生受到不平等对待的原因

(一)社会大众的界定是外因。

社会大众对“差生”标签的印象已远远超出原有的身份和角色,“差生”最终被众人宣布从合法的社会中剔除,他们只能承受别人的负面批评、控制监视及警惕怀疑,人际关系也会因此遭受极大挫折。

(二)学校教育失误是内因。

学校教育失误反映的是教育过程中学生受到不平等对待的问题。学校教育失误是差生形成的直接的原因。学校教育失误主要表现为领导和教师工作上的失误。首先,领导方面的失误表现为办学思想上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其次,老师工作的失误既表现为教学存在缺陷,也表现为对学生的期望上。领导和教师工作上的失误导致“差生”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没有归属感、安全感,不能产生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伴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被排斥为班级学习生活中的“局外人”。

(三)教师期望的“贴标签”是起因。

在教育情境中,教师期望往往会给学生贴上“好”和“差”的标签,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的行为,进而就划分出了所谓的好生和差生。教师的标定是通过对学生的印象以及学生以前的情况记录、当前成绩及同学、家长等对该生的评价等信息形成的。教师期望总是和学生的“标签”

相呼应,被标定为“差生”、“后进生”的学生,教师基本上对之期望较低,使得这些学生被排斥在学生群体之外,成为被忽视、被遗忘的“边缘群体”。而对于那些“成绩好”、“遵守纪律”的好生,教师常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从而导致教师的教育不公平。另外,在教师心中“差学生”的刻板印象,往往转变为某种形式的“认可概念”。这种僵硬与固定化的内在价值观与态度,使得教师不会进行深层意义的思索,凭借主观与刻板印象,倾向于成绩优秀的学生。

三、解决学生受到不公对待的对策

(一)转变学校、老师原有的评价体系。

“好生”或者“差生”只是一种暂时的符号界定,要是教师能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他们一定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出色。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因材施教;而不是凭自己的第一印象、主观臆断或道听途说等片面地、随意地给学生贴“标签”。

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成绩好的学生并非都是道德高尚,成绩差的学生未必都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老师应学会赏识学生、宽容学生,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积极面对每一位学生,适时地给学生贴上好的、正面的标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并加以疏导。

1.正确认识、用爱引导。

作为家长或老师,在明白了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发展规律后,在教育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正确面对;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要用爱心、耐心去肩负自己的责任,要少些严格要求,多些入情入理的引导。

2.架起信任的桥梁,沟通交流。

家长和老师是学生社会关系中比较亲近的人,作为家长或老师,应利用与孩子的特殊关系,充分利用生活中简单、平凡的内容进行交流,在交谈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加强了家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学生与家长、老师之间形成教育的默契,更加奠定了学生良好情感、信任教育的基础。

3.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描述为“尊重”、“理解”、“激励”、“信任”和“引导”。做到这几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的融洽,并不断消除老师心目中对“好生”、“差生”的标定,教育平等的风帆将起航在每个人的心田。

(三)用赏识去开启“差学生”的心扉。

对“差生”来说,最简单的肯定、赞扬、赏识都能给予他们良性刺激,激发他们自我教育和发展的动力,还能培养他们追求成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感受,从而形成心理上的主动发展趋势。只要放弃原有的过于单一的标准,综合全面对待每一个学生,从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去评价一个学生,并发现和挖掘学生在各方面的潜能,给予鼓励和可能的指导,增进他们自信,增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动力,实现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上述措施,好生与差生之间的标定才会慢慢的消除,教育领域中才会出现教育的平等。为此,我们要转变固有的教育思想,领悟当下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钱民辉.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振中.符号与互动:教学与课堂生活的社会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陈良,陈国全.从”标签理论”的视角看后进生形成的原因[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