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标签”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标签理论视角下“问题学生”的形成与教育

标签理论视角下“问题学生”的形成与教育

标签理论视角下“问题学生”的形成与教育作者:孔祥渊孔祥岩来源:《中国教师》2012年第23期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些违背学校规范或社会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被称为问题行为,出现这些行为的学生可以被称作“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是如何形成的?标签理论认为,“问题学生”的出现并不是学生个人行为造成的,更不是学生的本质显现,“它是由群体的限定和反应所形成的”[1],这个理论对于研究、分析“问题学生”及预防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标签理论概述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出现于20世纪中期,是关于解释犯罪行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2]。

正如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贝克尔所言,“越轨不是个人行为的特质,而是他人对‘犯罪者’运用规则和法令的结果。

越轨者是人们已经对其成功地运用了标签的人,而越轨行为则是人们所标定的行为”[3]。

由此可以看出,标签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是,社会中的行为是有特定属性的,它成为描述个体品质的一种“标签”。

标签理论将一名职业越轨者的成型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越轨行为的发生。

即越轨者发出了越轨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被公之于众。

第二步是贴标签的过程,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越轨者被加上如“骗子”的称号,其他人以及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就会逐渐转变,相应会产生拒斥的倾向。

因而,“被标签为越轨者的人常被社会拒斥和疏远”[4],越轨者也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标签所表示的内容,并按照标签所指示的内容进行自我塑造。

第三步则是越轨者由于情感等原因加入一个越轨者群体中,重复越轨行为,成为职业越轨者[5]。

二、“问题学生”的形成“问题学生”是越轨者的一种类型,因而,越轨理论对于分析、解释“问题学生”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借鉴标签理论的观点,笔者认为“问题学生”的形成也有三步。

1.前提:问题行为的既在无论学校中一开始是否存在着“问题学生”,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将一些行为规定为问题行为,这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有着明显表现。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精选文档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精选文档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

主要有三方面内涵: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即以公平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上的公平,即教育效果的公平。

其中,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是保证,教育目标上的公平是前二者的归宿。

人类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的不公平始终存在着。

学校是一个微型化的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公平的追求上来,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试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作初步分析,力求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点学校的设立,重点班的举办,以及近几年“高价生”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农民的不满。

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和谐,使同样的学生不能受到相同的教育。

2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公平。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

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倾向于频繁地叫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学生回答问题。

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

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

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云南省盐津县普洱镇中心完小刘安平盐津县普洱镇中心完小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结构较为复杂,学校目前有在校学生747人(其中学前班110人),教学班14个(其中学前班2个),教职工34名,小学部636人中留守儿童95名占15%,46名单亲家庭子女约占7%,外来借读生66名占11%,附近农村学生153名占24%城镇学生276名占43%,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学目标不明确。

一节课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那教师的努力就不知道为了什么,就失去了教学方向,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课堂教学则低效。

2、不能准确把握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吃不透教材,不领会教材如何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怎样处理教材才能把知识点落到实处,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仍然是处于教死书、死教书,有的数学教师甚至不会把书上的情境变成教学问题,教学费时低效。

3、重教材轻学生。

老师们备课的重心仍然是备教材,备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

没有实现备课重心由“备教材”向“备学生”的转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然而,在学习时间分配、话语权占有、传授权威性等方面仍占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

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舍得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担心一旦把时间交给学生后,学生便不好好学习。

4、“学”仍然服从于“教”。

调查结果表明,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讲为主。

教师不能从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中解放出来,不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仍然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不教不学,导致学生亦步亦趋,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严格执行预设的教案,以完成教案设计为终极目标,缺乏应有的教学智慧和灵活性。

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或视而不见,或回应能力弱,不善于利用。

5、“三维”目标问题突出。

三维目标不能有机整合,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双基”的培养及训练。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音乐学科作为美育的主渠道,已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中学生在音乐氛围的熏陶下,不仅能掌握音乐知识,烘托艺术情感,还能健全人格、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对中学生的未来学习、工作与生活都大有益处。

然而我国音乐教育长年以来受到应试观念的影响,没有引起充分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落后,严重制约课堂教学效率。

想要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我们必须从了解音乐教育现状着手,理性看待问题并查明原因,为新一轮的音乐教育改革做好准备。

标签:初中音乐;教育现状;改进对策1 初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经过我们调查初中音乐教育现状,主要问题还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灌输式的教育导致音乐课堂失去了应有的艺术气息。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初中音乐教育中面临两个问题亟待改进:1.1教学方法落后,学习效率低下与新课标下日益完善的音乐教材内容相比,当前我们在音乐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落后,根本无法匹配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把握不足,缺乏音乐探究兴趣;另外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往往将音乐课程列为“副科”,学生的音乐活动时间经常被其它科目占用,长此以往造成音乐课程“名存实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探究兴趣当前我们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往往以“应付考试”为观念,所以课堂教学只是一味地渗透理论知识,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内容而进行,这种单一化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被动的接受知识,根本无法体现音乐课堂的魅力,也很难调动中学生的审美情趣。

1.3音乐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当前大多数学校主要重视文化成绩,以考试为重点,认为学生在校的主要精力应用于文化课程方面,对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课程不应浪费时间,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将音乐教学等课程取消,导致音乐教学的价值及作用逐渐消失。

浅谈标签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浅谈标签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工作 理 论 ,它从 符 号互 动论 的角 度 来探 讨越 轨 行 为 ,是解 释越 轨 行 为如 何产 生 的理 论 ,也 是反 对
那些 不 正确 地制 造偏 差 行 为 的理 论 。该 理论 将 背
离社会 规范和 破坏社 会控制 的行 为 ,即越 轨行 为 ,
分为 初级 越轨 和 次级 越轨 ,并且 认 为每 一个 人 都
代 ,英 国著名 的社会 学家雷 ・ 里斯特 将其运 用 到 C・ 分 析 学校 教育 过程 后 ,标 签 理论对 教 育 实践 的应 用 和 作用 日益 得 到人们 的重视 。那 么 ,如 何 理解 标 签 理论在 学 校教 育 中 的表现 ,在 现 阶段 实 施新 课程 改革 的学校 教育 中应该如 何运用 “ 签” ? 标 呢 这 正是本 文要探讨 的 问题 。
以社会 学家 莱默特 ( d nM. e n)和 贝克尔 E wi L met
( o ad e k r 的理 论为基 础而形 成 的一种社 会 H w r c e) B
本 身 并无 “ 轨 ” 的特 质 ,而是 人们 通过 社会 规 越 范 的 界定之 后 ,那 些 不符 合社 会 规范 的行 为就 成 为越 轨行 为 n 】 如道格 拉斯所 言 :“ 。诚 越轨是 被社 会 集 团成 员们 判 断为违 反 他们 的价 值观 念 或社 会 准 则 的任 何思 想 、感情 、或 行为 ”眨 。也就 是 说 ,
错 或严 重缺 点 的学生 ,这 在 新课 改 以前 的学校 教
育 中,被 认 为教 师纵 容 学生 ;尊 重 与教师 意 见不

致 的学 生 ,在 新课 改 以前 的学 校教 育 中 ,被 认
【 基金项 目] 湖 南省高校创新平 台开放基金项 目 ( 编号:0 K 7 ) 9 0 9

关于中学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及影响的研究计划

关于中学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及影响的研究计划

关于中学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及影响的研究计划教育一班杨杨10号一、主要内容(一)研究背景(二)研究内容(三)研究方法(四)研究基础与条件(五)论文(或研究报告)框架二、分别阐述(一)研究背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问题学生”一词并不陌生。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都不得不面对一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某方面存在着问题的学生,转化问题学生是获得教育教学有效多面的重要保证,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如何界定问题学生却往往是说说容易,做起来比较困难。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

在《当代教育学》1998年版中,袁振国先生这样评述:由于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对象。

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品德低劣,或有违法乱纪行为,或经常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学习成绩差,等等。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期,亦是十分敏感的时期。

在这时,心理叛逆现象十分普遍,是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极易出现严重问题的时期。

这时,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多方面合作,从根源上处理中学生在此时所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到位或过犹不及都会为孩子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研究内容在本课题中,我们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在此问题上采取不同方式的中学教师对问题学生的界定、日常学习中的对待态度及转化教育的方法影响等,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在此过程中被影响的表现及程度。

特别是在整理所收取的信息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师的转正教育有没有用到点子上。

要针对个案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之后可对普遍的进行调查,看看哪种方法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研究的具体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普遍是怎样定义“问题学生”的?教师是凭借什么将学生贴上这样的“标签”?这些观念从何而来?•在意识到学生的问题所在时,教师所采取的态度及方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教师自身的想法来实践,是否也是学生所愿意接受的?•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否是“孤军作战”?选择与家庭互动才是解决问题之源?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教师是否有那么多的精力来处理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问题孩子,顾名思义是指在师长眼里有着各种不良行为习性或坏毛病且屡教不改的孩子。

关于执行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的自查自纠及落实情况总结

关于执行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的自查自纠及落实情况总结

关于执行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的自查自纠及落实情况总结简介本文档总结了关于执行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的自查自纠及落实情况。

校训、校徽和校歌是学校的核心象征,规范使用对于维护学校形象、传承学校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自查自纠情况总结经过自查自纠,我们发现在校训、校徽、校歌的使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 校训的有效传达不足: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但在实际使用中,部分教职员工对校训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传达不够准确、完整。

2. 校徽使用不规范:部分学生在校徽佩戴或使用中不符合规定,比如佩戴位置不正确或擅自改动校徽的颜色等。

3. 校歌的推广不够广泛:校歌是学校的音乐标识,但部分学生和教职员工对校歌的了解和传唱程度较低。

落实情况总结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 教职工培训:组织了针对校训的培训活动,加强教职工对校训的理解和传达能力。

2. 宣传活动:开展了校徽使用规范宣传活动,向学生普及校徽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意义。

3. 校歌推广活动:组织了校歌演唱比赛和校内音乐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和教职工对校歌的认知和传唱度。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效:1. 教职工对校训的理解和传达能力明显提升,校训的传达准确性得到了改善。

2. 学生对校徽的使用规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违规使用情况减少。

3. 校歌的传唱度有所提高,学校音乐氛围更加浓厚。

结论通过自查自纠和相应的落实措施,我们成功改善了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的问题。

然而,仍需持续关注和加强相关工作,确保校训、校徽、校歌的规范使用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对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提高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观念的边缘化、缺少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鉴于此,高职院校需要掌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研发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标签: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对策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使劳动教育被明确纳入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使劳动教育的推进有了硬指标。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于劳动教育也愈加重视,但是从整体来看,劳动教育仍然处于“弱化”的状态。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劳动教育观念的边缘化要想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我们首先要对劳动教育这一概念有科学的认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青年一代进行劳动教育是学校的重要任务。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劳动教育。

“当前在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開展中,各高校虽然都有内容涉及,但对于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的顶层设计、具体规划、经费投入、激励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系统完善,总的来看,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表现出文件学习有余、具体行动不足的现状。

”一方面,师生没有看到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对于劳动教育的立德、增智、健体、育美、促创等教育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片面地认为劳动是学习的负担,是浪费时间,会耽误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排斥劳动。

另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不少师生仍然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参加一些动手操作、学校卫生清扫等体力劳动。

(二)缺少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人们往往“泛化”地去认识劳动教育,使得它被理解为是专业教育的附属内容之一,认为专业课程即劳动教育课程,没有为劳动教育设置一门单独的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

给学生贴标签的解决措施

给学生贴标签的解决措施

解决给学生贴标签的问题
一、引言
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贴标签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虽然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性格和能力,但过度或不准确的标签可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问题分析
1. 过度简化:贴标签通常是对学生行为或能力的简单概括,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固化思维:一旦给学生贴上某种标签,人们往往会对学生的行为和能力有固定的期待,这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潜力。

3. 自我实现预言:当学生接受并相信自己的标签时,他们可能会按照标签所描述的方式行事,从而自我实现预言。

三、解决措施
1. 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应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兴趣、优点、挑战和潜力,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成绩或行为问题。

2. 避免固定标签: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过于笼统或负面的标签,如“懒散”、“笨拙”等。

相反,我们应该使用更具体和积极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如“需要提高注意力集中力”或“在艺术方面有天赋”。

3. 提供反馈和发展计划:除了评价学生的表现,我们还应该提供具体的反馈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改善他们的弱点,发挥他们的优势。

4. 教育意识提升: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标签影响的认识,引导他们以更积极和全面的方式来理解和评价学生。

四、结论
给学生贴标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解决。

只有当我们全面、公正、积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发展成最好的自己。

学校教育中“标签”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学校教育中“标签”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学校教育中“标签”现象及其对策研究一、标签理论研究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其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在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

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它的“坏人”为伍,进行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

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标签”,并带来不良效应,学生标签的负效应究竟是“标签理论”自身存在着问题,还是教育者对待学生标签的态度有问题。

对于此,本文将把社会学中研究越轨行为的标签理论应用于教育研究中,指出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学生“贴标签”,并以不同方式区别对待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影响学生受到不平等对待的原因(一)社会大众的界定是外因。

社会大众对“差生”标签的印象已远远超出原有的身份和角色,“差生”最终被众人宣布从合法的社会中剔除,他们只能承受别人的负面批评、控制监视及警惕怀疑,人际关系也会因此遭受极大挫折。

(二)学校教育失误是内因。

学校教育失误反映的是教育过程中学生受到不平等对待的问题。

学校教育失误是差生形成的直接的原因。

学校教育失误主要表现为领导和教师工作上的失误。

首先,领导方面的失误表现为办学思想上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其次,老师工作的失误既表现为教学存在缺陷,也表现为对学生的期望上。

领导和教师工作上的失误导致“差生”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没有归属感、安全感,不能产生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伴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被排斥为班级学习生活中的“局外人”。

学校执行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的自查自纠及实施情况分析

学校执行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的自查自纠及实施情况分析

学校执行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的自查自纠及实施情况分析简介该文档旨在分析学校在执行校训、校徽和校歌规范使用方面的自查自纠和实施情况。

通过评估学校的执行情况,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确保规范的执行。

自查自纠情况分析校训的自查自纠情况学校在校训的执行方面进行了自查自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校训的内容和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宣传和弘扬。

教师和学生对校训的认同度较高,积极践行校训中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教师和学生对校训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

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可以加强校训的解读和培训,确保所有教师和学生对校训的理解一致,进一步提高校训的执行效果。

校徽的自查自纠情况学校在校徽的使用方面进行了自查自纠,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校徽的规范使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遵守。

学校各类活动中使用的校徽基本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有时候校徽的使用不够统一,不同场合使用的校徽存在差异,给外界传递了不一致的信息。

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校徽使用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明确规定各种场合下应使用的校徽,确保校徽的使用是一致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形象。

校歌的自查自纠情况学校对校歌的自查自纠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推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校歌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带来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有些教师和学生对校歌的重视程度不够,执行不够规范。

有时候在学校活动和庆典中,校歌的演唱不够统一或者存在不合理的编排。

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校歌的宣传和培训,确保所有教师和学生对校歌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校歌的执行质量。

实施情况分析学校在执行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为进一步推进规范使用的自查自纠工作,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对校训、校徽、校歌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师生对其的认同度和重视程度。

- 定期组织培训和讲座,加强师生对规范使用的理解和掌握。

教育行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与意见建议

教育行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与意见建议

教育行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与意见建议一、教育行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但在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育行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和未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1. 考试导向制约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以高考为代表的考试制度使得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升学竞争上。

为了追求高分而进行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这种考试导向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思考与内涵式知识理解。

2. 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当前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着年龄老化、经验不足等问题。

由于收入待遇、职称评定权威性等方面困境,在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同时,也需要对教师岗位设置更科学地进行规范和评价体系改革。

3. 学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学校之间存在着资源不均衡的现象。

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些名校和重点城市,远离城乡结合部和弱势地区。

这种不均衡现象导致了孩子们接受到的教育质量差异较大,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4. 教育机构过于商业化越来越多的私立培训机构涌现出来,并且以升学率为卖点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其中部分机构通过虚假宣传吸引家长投资,在课堂上采用封闭式、繁琐刺激性教育方式;同时也存在一些培训班鼓励家长给孩子科目设置“单项冠军”,而忽视其它科目或兴趣爱好。

5. 家庭环境与社会价值观缺失过度重视分数和功利性导向意味着很多家庭仅把孩子送进学校只关心从书本上获取更高成绩。

而很少进行日常互动交流及其他方面倾注精力去照顾和引导孩子。

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限制,无法接触到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二、意见建议针对上述教育行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改进措施:1. 调整考试评价体系应通过淡化升学考试成绩对分数贴标签、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等方式,从而减轻学生应试压力。

并且将考试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学校执行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的自查自纠及实施情况分析

学校执行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的自查自纠及实施情况分析

学校执行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的自查自纠及实施情况分析一、引言为了进一步弘扬我校的办学理念,加强校训、校徽、校歌在校园文化中的引领作用,确保其规范使用,现就我校执行校训、校徽、校歌规范使用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并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二、自查自纠内容2.1 校训执行情况- 宣传普及程度:我校校训在校园宣传、教育活动中普及程度较高,师生普遍能够理解并践行校训精神。

- 规范使用情况:在各类文件、公告、校园设施等场合,校训的使用较为规范,未发现明显违规使用情况。

- 融入教育教学:校训已较好地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如课程设置、实践教育等。

2.2 校徽使用情况- 规范性:我校校徽在各类文件、宣传品、校园设施等场合使用规范,符合规定标准。

- 完整性:校徽图案、颜色、字体等要素齐全,无遗漏或错误。

- 授权管理:我校对校徽的使用实行严格授权管理,禁止未经授权的第三方使用。

2.3 校歌使用情况- 普及程度:我校校歌在校园活动中得到较好普及,师生普遍熟悉并能够演唱。

- 规范使用:在庄重场合,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校歌的使用较为规范。

- 教育教学融入:校歌已融入音乐课程教学,部分班级还开展校歌合唱比赛等活动。

三、实施情况分析3.1 优点- 校训、校徽、校歌在校园文化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强化,师生认同感较高。

- 规范使用情况较好,能够在各类场合体现学校形象。

- 校歌融入教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3.2 不足- 部分师生对校训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

- 校徽、校歌在部分场合使用不够规范,需加强监督管理。

- 校歌在个别班级普及程度不高,需加大推广力度。

四、改进措施1. 加强校训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校训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严格校徽、校歌使用规范,加强监督管理,对违规使用行为进行查处。

3. 加大校歌普及力度,开展校歌合唱比赛等活动,提高师生参与度。

在标签理论下促进学校教育发展

在标签理论下促进学校教育发展
放在一起会变成 5 。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 , 层层递进 , 前面知识 的掌握直接影 响后面
学 生学得如何 取决于他 内部 的 自我建构进行得如何 , 而 自我
知识的理解 ,因此培智数 学教 师应对整个培智数学知识体 系有 一 建构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来说必须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 。因此培智 多为学生创造操作 的机会 。 个整体的认 识和把握 , 清楚知道知识之间是如何推演的。 同时对 数 数学教师要少讲 , 学概念要有准确的定 义 , 运算步骤要规范并相对固定 , 不能今 天一 种操作方法明天又换了一种 , 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混乱 , 难 以适应 。 3 . 设定 的 目标不宜过多 、 过高 每个层次 , 每节课要 达到的 目标不 宜过多 、 过高 , 可 以借鉴 蒙 目标我们 往往会从 知识 目标 、 技能 目标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目标 去 到这个 时间 , 学生间 的差异叉那么大 , 我们定 的三维 目标真能 达到 的方 向 , 教师可 以按照掌握该能力的操 作步骤来设计 教学流程 , 简 单 而又有效 。学 生是否掌握也有 了明确 的过关标准 。
参考 文献 :
[ 1 ] 李宏. 借鉴 蒙氏教育理念 培养幼儿数 学思维 能力[ J ] . 赤峰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 0 1 1 , 3 ( 1 0 ) . [ 2 ] 田晓莅. 蒙氏教育思想对提升 学前教 育专业学生数 学素养 [ 3 ] 王丛岩. 在 蒙氏教 育 中发展 幼儿数 学逻 辑思 维能力[ J ] . 现 [ 4 ] 雷 霞. 蒙氏数 学 , 孩 子们 需要 的数 学[ J ] . 教 学研 究 , 2 0 0 7
细核对学生是否 已经完全掌握 了每一项 能力 , 如果没有 , 先 补教学 3 , 数 字 2转换为串珠 2 , 并且 明 白加法就是把两个量合在一起 , 通 生所缺的能力。 2 . 注意教学用语 、 课件 、 教具 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学校不规范用字实施方案

学校不规范用字实施方案

学校不规范用字实施方案为了规范学校内的语言环境,提高师生的语言素养,我们制定了学校不规范用字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明确不规范用字范围。

学校不规范用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涉及辱骂、诽谤、侮辱他人的用字;二是存在歧视、侮辱性质的用字;三是使用网络用语、方言或者不规范的用字;四是存在错别字、谐音字、生僻字等不规范用字。

二、加强教育宣传。

学校将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班会课等形式,加强对不规范用字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师生充分认识到不规范用字的危害性,提高语言修养和规范用字的意识。

三、建立监督制度。

学校将建立学生互相监督、老师监督学生、学生监督老师的制度,对于发现不规范用字的情况,及时进行纠正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以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

四、加强师生自律。

学校将组织开展规范用字的主题班会、课外读书活动等,引导师生自觉规范用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修养,使规范用字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五、建立奖惩机制。

学校将建立规范用字的奖励机制,对在语言表达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对于频繁使用不规范用字的师生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应的惩罚。

六、持续监测评估。

学校将建立不规范用字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学校内的语言环境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整改,确保学校语言环境的健康和规范。

七、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将积极与家长开展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呵护学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下,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规范用字的意识。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我们相信学校的语言环境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师生的语言素养也会得到提升,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规范用字、提高语言素养而不懈奋斗!。

标签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标签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 同学们又说我:“抄来的,要不然怎么会 考得这样好?”“抄来的,小偷的行为。”我 当时真比死还难受一百倍。……有一两次 我都想到了死。当我们想读书的那颗心完 全失望后,就变得阴沉,古怪,暴躁,冷 漠。有的甚至走上歧途。因为我们的自尊 心已被失望和报复心理所代替。
四、教育工作中如何利用标签效应
• 既然教育工作中存在标签效应,且具有很 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很好地利用 这种效应的正作用。
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外,一些孩子 胸前的绿领巾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
三、标签的作用
• 心理学认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 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 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 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使其向“标签” 所喻示的方向发展。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虽 是短时的,但具有很强的定性性和持久性, 这种评价对以后一个人的行为影响巨大,
• 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的 老师,是有着强烈天赋爱心的老师。老师 爱学生,学生才可能 “亲其师”,而“信 其道”。这样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正如冰心所言:情在左,爱在右, 走在生命的两边,随时栽种,随时开花。
• 三、爱的产生 • 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条件的。父母之所以爱孩子, 是因为他(她)是自己的儿女,彼此有血缘关系, 是自己家族香火的延续,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 是种长久生情的结果,是种社会惯例或风俗,间 或是种投资(一种防老投资)。因此,父母的爱 是原始的,自然的,是写进人类基因里的。男女 之间之所以产生爱,是因为对方的外表或才华或 家境或人品或……。正所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 的爱,就如恨一样。
2、贴发展标签
•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学 生,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显然要比以 其当前行为方式盖棺定论地评价要好。给 学生贴一个发展签,揭示或(暗示)其未来的 发展前途,能鼓舞其学习信心,激发其学 习动力,使其学习进步。如设置“进步 生”、“潜力生”“助人为乐生”、“好 市民”等奖项。

学校教育中“分类”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学校教育中“分类”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学校教育中“分类”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简介
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问题,即“分类”现象。

这种现象指的是将学生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分类,如研究成绩、家庭背景、兴趣特长等,从而导致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探索相应的对策。

分类现象的影响
分类现象对学生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首先,分类可能导致学生在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

拥有较好研究成绩或良好背景的学生通常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而弱势学生可能会受到忽视。

其次,分类还可能加深了学生之间的隔阂和不平等感,影响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

对策研究
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中的分类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提倡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多个方面,如学术成绩、兴趣爱好、社会实践等,来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避免单一
指标的武断分类。

2. 推行公平机制:建立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确保学生在教育
资源上的平等。

例如,通过加大对弱势学生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
多的教育资源。

3. 鼓励多元发展: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研究和发展机会,避免将学生过度束缚在某一特定分
类中。

4. 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引导
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其潜力,减少不公平对待。

结论
学校教育中的“分类”现象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提倡综
合评价、推行公平机制、鼓励多元发展和增强教师专业素养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分类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实现更平等、公正的教育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中“标签”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一、标签理论研究
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其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在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

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它的“坏人”为伍,进行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

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标签”,并带来不良效应,学生标签的负效应究竟是“标签理论”自身存在着问题,还是教育者对待学生标签的态度有问题。

对于此,本文将把社会学中研究越轨行为的标签理论应用于教育研究中,指出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学生“贴标签”,并以不同方式区别对待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影响学生受到不平等对待的原因
(一)社会大众的界定是外因。

社会大众对“差生”标签的印象已远远超出原有的身份和角色,“差生”最终被众人宣布从合法的社会中剔除,他们只能承受别人的负面批评、控制监视及警惕怀疑,人际关系也会因此遭受极大挫折。

(二)学校教育失误是内因。

学校教育失误反映的是教育过程中学生受到不平等对待的问题。

学校教育失误是差生形成的直接的原因。

学校教育失误主要表现为领导和教师工作上的失误。

首先,领导方面的失误表现为办学思想上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其次,老师工作的失误既表现为教学存在缺陷,也表现为对学生的期望上。

领导和教师工作上的失误导致“差生”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没有归属感、安全感,不能产生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伴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被排斥为班级学习生活中的“局外人”。

(三)教师期望的“贴标签”是起因。

在教育情境中,教师期望往往会给学生贴上“好”和“差”的标签,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的行为,进而就划分出了所谓的好生和差生。

教师的标定是通过对学生的印象以及学生以前的情况记录、当前成绩及同学、家长等对该生的评价等信息形成的。

教师期望总是和学生的“标签”
相呼应,被标定为“差生”、“后进生”的学生,教师基本上对之期望较低,使得这些学生被排斥在学生群体之外,成为被忽视、被遗忘的“边缘群体”。

而对于那些“成绩好”、“遵守纪律”的好生,教师常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从而导致教师的教育不公平。

另外,在教师心中“差学生”的刻板印象,往往转变为某种形式的“认可概念”。

这种僵硬与固定化的内在价值观与态度,使得教师不会进行深层意义的思索,凭借主观与刻板印象,倾向于成绩优秀的学生。

三、解决学生受到不公对待的对策
(一)转变学校、老师原有的评价体系。

“好生”或者“差生”只是一种暂时的符号界定,要是教师能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他们一定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出色。

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因材施教;而不是凭自己的第一印象、主观臆断或道听途说等片面地、随意地给学生贴“标签”。

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成绩好的学生并非都是道德高尚,成绩差的学生未必都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

老师应学会赏识学生、宽容学生,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积极面对每一位学生,适时地给学生贴上好的、正面的标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并加以疏导。

1.正确认识、用爱引导。

作为家长或老师,在明白了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发展规律后,在教育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正确面对;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要用爱心、耐心去肩负自己的责任,要少些严格要求,多些入情入理的引导。

2.架起信任的桥梁,沟通交流。

家长和老师是学生社会关系中比较亲近的人,作为家长或老师,应利用与孩子的特殊关系,充分利用生活中简单、平凡的内容进行交流,在交谈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加强了家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学生与家长、老师之间形成教育的默契,更加奠定了学生良好情感、信任教育的基础。

3.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描述为“尊重”、“理解”、“激励”、“信任”和“引导”。

做到这几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的融洽,并不断消除老师心目中对“好生”、“差生”的标定,教育平等的风帆将起航在每个人的心田。

(三)用赏识去开启“差学生”的心扉。

对“差生”来说,最简单的肯定、赞扬、赏识都能给予他们良性刺激,激发他们自我教育和发展的动力,还能培养他们追求成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感受,从而形成心理上的主动发展趋势。

只要放弃原有的过于单一的标准,综合全面对待每一个学生,从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去评价一个学生,并发现和挖掘学生在各方面的潜能,给予鼓励和可能的指导,增进他们自信,增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动力,实现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上述措施,好生与差生之间的标定才会慢慢的消除,教育领域中才会出现教育的平等。

为此,我们要转变固有的教育思想,领悟当下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钱民辉.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振中.符号与互动:教学与课堂生活的社会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陈良,陈国全.从”标签理论”的视角看后进生形成的原因[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