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诊疗指南
一、定义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 )是指因骨质疏松导致脊柱椎体发生变形或碎裂。
二、病因
(1)骨质疏松。
年龄增大、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等因素使椎体骨质减弱,容易发生压缩性变形。
(2)创伤。
轻微撞击或过重负重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椎体发生压缩骨折。
三、分类
(1)症状性骨折:有明显症状如腰背疼痛。
(2)无症状骨折:即早期线检查可见骨折影,但无明显症状。
四、诊断
(1)线检查:早期线可能未见变化,脊柱线3个月后可见骨质减毁或重建征象。
(2)检查:灵敏度高,能更清晰显示骨折部位变形程度。
(3)检查:对软组织损伤显示明显,但诊断骨折主要依赖线和。
五、治疗原则
(1)缓解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2)预防进一步骨折。
(3)恢复脊柱力量和功能。
六、治疗方法
(1)针对症状进行:外用止痛药、物理治疗等。
(2)治疗骨质疏松:钙剂、骨密度影响药等。
(3)严重病例外科减压或钉固定术。
(4)随访线监测治疗效果。
以上内容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初步参考。
具体应视个案进行个体化处理。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2020
英文回答:Compressed fractures of osteoporosis are amon health problem and are concentrated in osteoporosis patients。
Patients tendto cause such fractures due to slight external force, such as bending, lifting weight or falling。
Compressive vertebrae fractures can lead to changes in the patient ' s physical position,and serious persons may experience symptoms such as pain,mobility difficulties, which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atient ' s quality of life。
In this context, the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guidelines is important for bett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are and for improvingtheir quality of life。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骨质疏松症患者身上。
患者往往会因轻微外力作用而导致此类骨折,比如弯腰、提重物或者摔倒等。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患者身体姿势改变,严重者可能出现疼痛、行走困难等症状,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此背景下,制定相应的诊疗指南对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医疗水平,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规范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规范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在治疗OVCF时,既要重视骨折的治疗,也不能忽视骨折的原发病——OP的治疗。
OP是以骨量低下、骨强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升高、易骨折为特征的全身骨骼系统性疾病,此定义包含了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质量两方面,其中骨质量除了骨微结构的质量,还包括了骨转换(高能、低能),骨累积损伤和骨矿化等。
一旦明确诊断OVCF,应立即开展对患者的OP健康教育,完善OP相关检查,制定规范的、个体化的抗OP长期治疗方案。
在缓解患者疼痛,恢复患者日常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改善患者BMD,降低再骨折风险[1,2]。
一、OVCF患者围手术期处理(一)原发性OP检查与评估1.BMD:目前国际公认的BMD检查方法为:双能X线吸收法(DXA),参照WHO 推荐的诊断标准,DXA测定T值≥-1.0 SD属正常;-2.5 SD<T值<-1.0 SD为骨量低下或骨量减少;T值≤-2.5 SD为OP。
其他检查BMD 的方式有,光子(SPA)、单能X线(S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超声检测等,上述检查法目前暂未制定诊断OP的标准。
DXA常见检查部位为腰椎(L1-4)和股骨颈,其精确性受局部骨组织增生、软组织钙化、患者体位、仪器精准度及检查者操作规范等影响,因此诊断仍需结合临床情况全面分析。
2.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在骨重塑的不同阶段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产生、释放的蛋白质或基质降解产物,分为骨形成和骨吸收标志物。
测定骨转换标志物有助于判断骨转换类型、骨丢失速率、骨折风险评估,为了解患者OP病程进展,指导用药及疗效评定提供客观依据。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CT扫描可更清楚地显示 骨折部位、程度及椎管
内受累情况。
MRI可显示骨折周围水 肿和出血,以及神经受
压的情况。
骨密度检测
骨密度检测有助于诊断 骨质疏松,了解骨折风
险。
03
治疗
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使用止痛药、骨吸收抑制 剂等药物来缓解疼痛和促 进骨折愈合。
物理治疗
如按摩、针灸、电疗等, 有助于减轻疼痛、促进血 液循环和恢复肌肉功能。
脊柱后凸
长期或多节段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 性骨折可能导致脊柱后凸,影响外观 和姿势。
神经功能损害
神经根受压
骨折块突入椎管内可压迫神经根,引起神经根性疼痛、麻木或肌肉无力。
马尾综合征
严重的骨折块压迫马尾神经可导致大小便失禁、鞍区感觉障碍等马尾综合征表 现。
诊断方法
X线检查
CT检查
MRI检查
X线平片可发现椎体压缩 性骨折,表现为椎体楔 形变、骨质密度减低。
疼痛
疼痛性质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通常表现为腰部或背部深在的、持 续的钝痛,在活动或负重时加重。
疼痛部位
疼痛程度
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严重时可 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
疼痛的部位通常与骨折的节段一致, 可涉及单节或多节。
脊柱变形
压缩变形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脊 柱压缩变形,使身高变矮、背部隆起 或脊柱侧弯。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长
期卧床或久坐。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骨密度检测可以及早发现骨质 疏松,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 治疗措施。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疼痛纯科普无广告做自己喜欢的小编指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是指由骨质疏松症导致椎体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在轻微外力甚至没有明显外力的作用下即发生的骨折,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类型。
临床上以胸/腰背部疼痛为主,伴或不伴下肢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概述OVCF 流行病学骨质疏松症每年引起全球范围约890 万例患者发生骨折,平均每3 秒发生 1 例次,50 岁以上约 1/3 的女性和 1/5 的男性将会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部位,约 50% 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于椎体,好发于胸腰段。
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椎体压缩,将导致患者身高变矮、脊柱后凸、侧弯、畸形和驼背等,进而造成患者背痛,心、肺功能显著下降和胃肠功能紊乱等;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老年患者骨折后骨痂形成过程减缓,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后卧床制动则可引起骨量快速丢失,加重骨质疏松症,并引起各种并发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
临床表现症状因骨折严重程度、骨折部位和病程不同,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主要表现如下;1.腰背部疼痛:为OVCF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通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持续性腰背部疼痛,可伴胸肋部放射性疼痛。
(1)急性期:患者在骨折后出现腰背部急性疼痛,大部分患者在卧床休息时背痛消失或明显缓解,但在脊柱承担负荷时(如翻身、坐起、改变体位或行走等)现疼痛或者疼痛加重。
(2)慢性期:部分患者表现为长期慢性腰背部疼痛,可能是由于骨质量较差,微骨折发生所致。
另有部分患者在骨折发生后过早下床负重活动,导致骨折愈合不良、假关节形成,也可以导致长期慢性疼痛。
(3)沿神经分布区走行的放射痛: OVCF 患者的疼痛不仅包括骨折部位的局限性疼痛,还会沿相应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痛。
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除了背部疼痛,通常伴有肋间神经放射,表现为胸前区或肋弓处疼痛。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四、OVCF 的临床表现
其他表现:如肺活量减少,呼吸功能障碍,腹部受压食欲减退,腰椎前凸增大-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健康 状况恶化,失眠和抑郁症等等。
OVCF 的特点:
•骨折后需制动或卧床,加速骨吸收,加重OP。
•骨折部位骨量低,且多为粉碎骨折,复位困难。
•内固定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吸收。 •骨折难愈合,时间长。 •再次骨折机率大。 •因多见于老年人,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 杂性与风险性。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VCF)的治疗
一、相关概念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
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
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一般分两大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一、相关概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OVCF 的分型:
基于椎体形态改变将OVCF 分为3 型:
(1)楔形骨折:椎体前方高度变小,后方高度不变;
(2)双凹状骨折:椎体前方,后方高度不变,中间高度变小; (3)压缩性骨折,椎体各部分高度均变小。
其中最常见的是楔形压缩骨折(51%),常导致患者腰 背痛、脊柱后凸畸形、呼吸功能降低等一系列并发症。
五、OVCF 的诊断
2、实验室检查
(1)骨形成的标记物:包括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成内 细胞酶)和骨钙素(骨基质蛋白);
(2)骨降解的标记物:包括胶原脱水产物( 交联端肽 和吡啶诺林); (3)骨折类型罕见或有肿瘤或感染史:应检查细胞沉 降率(ESR)、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CBC+DC)、C反应蛋 白(CRP)、血清及尿的蛋白电泳及前列腺特异抗原。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
(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一、OVF诊疗流程二.OVF诊治指南(一)临床特点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
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
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
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
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给出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给出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既往,《中华骨科杂志》于2008年和2017年,先后发布了两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而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订,在2017年版的基础上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策略进行更新,部分内容摘抄如下:一、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策略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应根据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及患者需求等选择保守治疗、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推荐强度:专家建议)。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常用的微创治疗是椎体强化手术,包括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目前对微创手术与非手术治疗OVCF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尚无定论。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2020版指南建议:考虑到对整体疼痛获益的不确定性和邻近椎体潜在增加的骨折风险,不推荐将PVP和PKP等微创手术作为OVCF的一线治疗。
2014年美国介入放射等学会推荐:保守治疗是OVCF传统的一线治疗方式,若PVP应用于骨质疏松相关的椎体骨折,则需用于保守治疗失败或不耐受保守治疗的患者。
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最优化研究所2003年指南认为:OVCF患者正规保守治疗至少4周后,采用PVP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2011年指南认为:不建议无神经损伤的急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VP(强推荐);PKP对无神经损伤的急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选择(弱推荐)。
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2019年指南认为,对急性症状性OVCF可行PVP(强推荐)或PKP(弱推荐)。
综合分析,本指南强调根据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程度、症状、全身情况以及患者诉求(如要求更快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等)选择合适的干预手段,使患者得到最佳预后。
保守治疗适用于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轻中度椎体压缩骨折,症状和体征较轻,24h镇痛治疗后能恢复活动;或不能耐受手术者。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支具及药物、早期活动、康复锻炼等方法,但需要定期进行复查评估,了解椎体压缩是否进行性加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就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得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与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得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得常发部位、(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一、OVF诊疗流程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与甲状旁腺激素等、2、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与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得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与骨转换得指标(包括骨形成与骨吸收指标)。
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得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得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与干预措施得选择与评估、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与1,25-双羟维生素D。
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得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与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与N端肽(U -NTX)等。
(三)物理学检查1。
骨质疏松症得物理学检查骨密度检测:X线、单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能骨密度仪、定量CT与PET—CT。
2。
脊柱骨折得物理学检查(1)X线:可确定骨折得部位、类型、移位方向与程度,同时可表现出骨质疏松得状况。
(2)CT: 能准确显示骨折得粉碎程度及椎管内得压迫情况。
(3)MRI:对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及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及椎体骨折对椎管得压迫有明确得诊断价值。
(四)诊断标准1、骨质疏松症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得通用指标就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骨密度低下,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得临床手段。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包括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指患骨质疏松症后,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属病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的难点:①骨质疏松症患者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②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吸收;④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⑤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⑥多见于老年人,常伴发其他器官或系统的疾病,全身状况差,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⑦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有别于一般的创伤性骨折,既要重视骨折本身的治疗,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60岁以上人群多发。
多为轻微外伤(指平地或身体重心高度跌倒所引起的损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临床特征有:骨折的一般表现;骨折的特有表现;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 线片除有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等。
CT能够准确显示骨折粉碎的程度,并能显示椎管内压迫情况,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 的治疗
保守治疗
对于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所致的压缩性骨折,在选择治疗 上对于骨折稳定的和无神经症状的,临床上还是比较主张让 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可以采用中药辩证外敷止痛、卧床垫枕、 功能锻炼等对症治疗的方法。因为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快速缓 解疼痛,减少老年患者痛苦,无创伤且经济,是比较适合老 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
OVCF的诊断
DR: 可以直观看到椎体变扁、楔形变、或椎弓根受损,初步 判断骨折的新旧;同一个部位的二次骨折,很难通过X线 平片来判断骨折的新旧;骨密度测量方面不准确; CT: 成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可通过窗宽、窗位的变换能 观察椎体内、椎旁软组织及椎管内的影像,发现X线片不 能发现的骨皮质、骨纹理的中断,弥补了X线片的不足, 使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诊断全面而准确。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0%-15% 由于非绝经和增龄因素导致的低骨量并可以确定诱因的
骨质疏松症。
流行病学
1997年,WHO将每年的10月20日定为“世界骨质疏松日” 1.骨质疏松症----世界常见病的第7位; 2.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约为6. 6%,总患病人数达 6000~8000万,居世界之首; 3.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 3; 4.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好发于髋骨、桡骨、肱骨及 脊柱的胸、腰段; 5.在OP骨折中,以脊柱压缩性骨折发病率最高;其中发 生在L1的最多,其次是T12,再依次是L2、T11和L3。
案例
患者苏某,男性,65岁,1天前外伤致腰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 卧床休息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就诊我院。查体:急性疼痛 面容,生命体征平稳,L1椎旁及棘突压痛、叩击痛阳性,双侧 腰肌紧张、压痛,腰背部活动受限,双下肢肌力及皮肤感觉正 常。摄X线片示:L1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约1/2。骨密度 示:骨质疏松。门诊拟“L1椎体压缩性骨折;2、骨质疏症”收 住入院。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15.06.021作者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2;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3;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骨科4;100730北京,卫生部北京医院骨科5;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6;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7△共同第一作者通信作者:邱贵兴Email :qguixing@126.com注: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8(5):371-375.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study first report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2015,8(5):371-375.·诊疗指南·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邱贵兴1裴福兴2△胡侦明3△唐佩福4△薛庆云5△杨惠林6△陶天遵7△赵宇1△一、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一)骨质疏松症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1.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2.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3.骨形成与骨痂成熟迟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4.卧床制动期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5.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6.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202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全文)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全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是指由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脊柱椎体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椎体在轻微外伤甚至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即发生压缩骨折。
OVCFs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最常见的骨折,约占所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40%o一般发生在45岁以后,以绝经后妇女最多见,60-70岁发病率最高,此后发病率并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脊柱压缩性骨折,胸腰椎多见,骨折主要发生在胸或腰椎移行处,以T12最多见,其次为Ll o上位胸椎也可发生,颈椎骨折几乎没有。
01临床分型(I)基于椎体形态改变将OVCFS分为3型:椎体压缩呈楔形骨折、双凹骨折和垂直压缩性骨折,A.椎体楔形骨折:椎体前方高度变小,后方高度不变;B.双凹状骨折:椎体前方,后方高度不变,中间高度变小;C.压缩性骨折:椎体各部分高度均变小。
其中最常见的是楔形压缩骨折(51%),常导致患者腰背痛、脊柱后凸畸形、呼吸功能降低等一系列并发症。
(2)根据Genant等将X线分型标准OVCFS分为:A.轻度压缩骨折:在原椎体高度上压缩20%-25%。
B.中度压缩骨折:在原椎体高度上压缩25%-40%oC.重度压缩骨折:在原椎体高度上压缩>40%。
Genant 目视半定・判定方法椎体骨折程度 楔形变形双凹变形压缩变形1度:轻度骨折,与相同或相邻的椎骨相比,椎骨前、中、后部的高度大约下降20%~25%.2度:中度骨折,与相同或相邻的椎骨相比,椎骨前、中、后部的高度大约下 降26%~40%∙3度:重度骨折,与相同或相邻椎骨相比,椎前、中、后 部高度大约下降40%以上.02临床表现1.大多数患者无明显外伤或仅有轻度外伤(如扭伤、颠簸、平地滑倒等),甚至咳嗽、喷嚏、弯腰等日常动作即可引起骨折。
2 .疼痛脊椎压缩性骨折其中85%有疼痛等症状,而15%可无症状,体检脊柱局部有压痛,尤其是体位改变时疼痛明显,卧床休息时减轻或消失。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治详解看这里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治详解看这里1.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高吗?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引起的最常见的骨折。
椎体骨折是髋部骨折或手腕骨折的 2-3 倍。
因为很多人有陈旧性骨折引起的椎体畸形,所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确切发病率难以估量,但还是相当高的比例。
2. 导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危险性因素有哪些?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最大风险因素是曾患骨质疏松性骨折,由于骨质疏松症倾向于影响老年人,高龄也是一个危险因素。
骨质流失是另一个危险因素。
骨密度的标准差变化一个单位,椎体骨折的相对危险度是2.3 倍。
肥胖实际上可以保护骨质流失和减少骨折发生。
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可改变或不可改变的:1)可以改变的因素•吸烟;•低体重;•雌激素缺乏;•低钙或维生素 D 摄入量;•酗酒;•视力损伤;•经常性跌倒;•活动不足或虚弱等。
2)不可改变的因素•成年骨折病史;•一级相关的骨折史;•高龄;•阿尔茨海默病;•健康欠佳或虚弱。
3. 初始骨折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风险增加的生物力学解释是什么?初始压缩性骨折后,脊髓前柱承重能力受累,椎体高度的丢失导致后凸畸形。
由于骨折部位后凸畸形增加,后柱结构负荷减少,这进一步增加了受损的脊髓前柱的负荷。
恶性循环的发展,从而导致进展性的脊柱畸形和额外骨折。
4.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最常见于什么部位?最常发生于胸腰椎交界处和中胸椎,但也可能发生在脊柱的任何位置。
颈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远低于胸椎或腰椎骨折。
T5 级别以上的骨折往往怀疑脊柱肿瘤。
5.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诊断要注意什么?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出现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畸形,约有25% 的 X 线影像检查检出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上有症状。
病史的重要部分包括疼痛发作急性程度、先前的创伤史、骨折史。
医疗情况调查很重要,它影响骨矿物质代谢,如肾衰竭、性腺功能减退、或长期使用类固醇。
仅有 40% 的患者出现特定的刺激症状,疼痛经常被描述为骨折的水平附近脊柱后方疼痛。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规范化诊疗(全文)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规范化诊疗(全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疾病。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逐年增多。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同时也是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力学强度降低,造成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对患者健康危害较大。
在各种骨质疏松性骨折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90%椎体压缩性骨折是由骨质疏松所致。
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导致椎体矢状面变形,邻近椎体生物力学变化,使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几率增加5 倍左右。
当多个椎体压缩骨折时,椎体高度丢失,脊柱出现进行性畸形,将显著影响脊柱的正常功能以及肺、胃肠功能,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可造成脊柱严重畸形,肺功能下降,食欲低下,情绪低落,医疗费用急剧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增加。
目前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防治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包括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意识有显著提高,特别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还制定了骨质疏松骨折的诊疗指南。
尽管这样,目前在实际临床实践中仍然缺乏实施细则,由于不同医疗单位和医生对诊断的方法和标准的理解不一致,常常出现不同医院得出的诊断不同、提出的治疗建议出现较大偏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诊断方法和标准的不统一,治疗原则和方法的不规范,疗效评价体系的标准散乱等。
这样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就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造成了医疗上的随意性增加,出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漏诊率高、致残率高、花费高、治愈率低等“三高一低”的现象。
因此,制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规范化诊疗规程迫在眉睫。
正鉴于此,北京市科委在“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及康复技术研究”重大项目中专门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规范化诊疗规范制定”作为分课题进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
(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一、OVF诊疗流程二.OVF诊治指南(一)临床特点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
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
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
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
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
(三)物理学检查1. 骨质疏松症的物理学检查骨密度检测:X线、单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能骨密度仪、定量CT和PET—CT。
2. 脊柱骨折的物理学检查(1)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同时可表现出骨质疏松的状况。
(2)CT:能准确显示骨折的粉碎程度及椎管内的压迫情况。
(3)MRI:对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及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及椎体骨折对椎管的压迫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四)诊断标准1、骨质疏松症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骨密度低下,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
(1)脆性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最终体现,有过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2)骨密度测定:骨矿密度(BMD)简称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
(3)骨质疏松症的其它评估(筛查)方法:(1)定量超声测定法(QUS):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也有参考价值,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2、脊柱骨折(1)外伤史及患者的年龄,包括轻微的外伤史;(2)临床体征、症状;(3)X线,CT可确诊,MRI是必要检查;(4)诊断时作出AO分型和Frankel分级(有神经症状患者)。
(五)鉴别诊断根据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必须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椎体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一般多节段发病,以病史多能明确诊断;肿瘤一般多累及椎弓根,椎体破坏比较明显,一般MRI及辅助检查能够确诊,必要时行ECT和PET检查,2、强直性脊柱炎:多发生于青壮年,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3、脊柱结核:多发生于青壮年,受累的脊柱表现有骨质破坏及坏死,有干酪样改变和脓肿形成,椎体因病变和承重而发生塌陷,使脊柱形成弯度,棘突隆起,背部有驼峰畸形,胸椎结核尤为明显。
4、老年性驼背:多发于重体力活的老人,累计多节段;5、氟骨症:多发生于青壮年,氟骨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腿关节疼痛,关节僵直,骨骼变形以及神经根、脊髓受压迫的症状和体征。
6、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相关的甲状旁腺功能(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检查及甲旁亢的临床表现。
(六)处置流程1、病史采集:(1)及时完成病史采集、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内容应包括损伤的原因、性质、时间、部位以及伤后的处理经过。
2、检查(1)接诊应及时完成体格检查,尤其注意是否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合并内脏脏器损伤,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2)应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CT片,三维重建,必要时作MRI检查。
(3)完善三大常规检查,拟手术的病人还应行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电解质、血液生化、免疫的检查。
3、诊断(1)明确外伤史(2)临床体征、症状。
(3)X线,CT可确诊。
(4)诊断时作出AO分型和Frankel分级。
4、鉴别诊断外伤史、临床体征、症状及X射线、CT可明确诊断(七)治疗在治疗上包括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和脊柱骨折的治疗。
1、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生活质量下降,出现各种并发症,可致残或致死,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
况且,骨质疏松症是可以预防的。
骨质疏松症初级预防的对象是未发生过骨折但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或已有骨量减少。
(1)骨质疏松的基本治疗方法:调整生活方式+补钙+物理治疗。
(2)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适应证】已有骨质疏松症(T≤-2.5)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或已有骨量减少(1)抗骨吸收药物:①双膦酸盐类: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
②降钙素类: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
③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至妇女绝经前水平。
④雌激素类:此类药物只能用于女性患者。
雌激素类药物能抑制骨转换阻止骨丢失。
(2)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PTH):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实,小剂量rhPTH(1-34)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绝经后严重骨质疏松,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此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
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
治疗时间不宜超过2年。
一般剂量是20ug/d,肌肉注射,用药期间要监测血钙水平,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
(3)其它药物:①活性维生素D:适当剂量的活性维生素D能促进骨形成和矿化,并抑制骨吸收。
②中药:经临床证明有效的中成药如强骨胶囊亦可按病情选用。
③植物雌激素:尚无有力的临床证据表明目前的植物雌激素制剂对治疗骨质疏松有效。
【骨折的治疗】(1)轻度压缩或稳定压缩骨折可平卧硬床,腰围外固定,外敷中药。
严格硬卧应板床约6-8周后下床活动,卧床期间可指导渐进性功能锻炼。
(2)不稳定骨折者或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单纯骨折无神经并发症患者,可采取经椎弓根骨水泥植入法;有神经并发症的患者采取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3)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
PVP 是在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从病椎,经椎弓根进入椎体,灌注骨水泥。
穿刺过程中C 型臂X 线机监控。
而PKP 则在穿刺成功后根据椎体内导针的深度选择合适大小的球囊扩张器,抬升终板以恢复椎体高度后灌注骨水泥。
三、PVP 技术规范(一)患者的选择【适应症】1:保守治疗无效,疼痛剧烈或长期的慢性疼痛;2:椎体压缩的程度、无神经压迫;3:椎体内真空、积液等;【禁忌症】1:结核,化脓等椎体感染性,或手术通道部位感染病变;2:患者不能耐受该手术。
(二)术前准备1:基本条件:设备要求包括X 线设备、手术环境及配套设施、器械要求;医师及护士必须进行相关的专门训练;放射人员熟练操作;麻醉医师与操作医师的良好沟通及不良情况的及时处理2:骨水泥、显影剂、PVP 器械准备3:患者准备。
(三)操作过程:(四)术后处理1:患者的搬运,保持脊柱水平位,回病房仰卧4-6小时,保证骨水泥凝固;2:术后生命体征的检测3:预防感染、血肿的预防、穿刺伤口的护理4:功能锻炼包括早期的适应性锻炼。
附:重要步骤的详细说明【体位】患者俯卧位(术前需俯卧位训练),用软垫分别垫于上胸部和骨盆,身体的中线与手术床的中线保持一致,左右等高,在术前透视时要求两侧椎弓根对称,棘突位于椎体正中央。
【定位】在病变侧的椎弓根穿刺入路,若两侧均为病变,一般取左侧入路,在透视下用直金属棍置于需治疗的病变椎体的椎弓根外侧缘中点向外旁开 1.5-2cm 处,做好标记。
【消毒、麻醉】一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术者位于患者左侧,用2%利多卡因在穿刺点皮肤及向椎弓根方向的穿刺通道做全层浸润麻醉,深部麻醉必须在透视下进行,其要点为:18G大小5-6cm长的穿刺针,在透视下穿刺至椎弓根外缘及中央投影处,正好感觉接触到骨质后回吸无误,注射麻药,并边退边注射,以贯穿麻醉穿刺通路。
麻醉椎弓根后缘骨质十分重要。
【穿刺】穿刺针与身体矢状面成角15-20度,先在正位透视下由穿刺点向椎弓根外侧缘中点略偏足侧穿刺,抵达骨质后用外科槌敲击使之穿过骨皮质,正侧位透视下确认位置,继续进入椎弓根中后1/3-1/2处,当穿刺针头抵达椎体后缘时,正位显示穿刺针正好抵达椎弓根内缘或略偏内,此为比较理想的穿刺状态。
继续推进使穿刺针头位于椎体前1/3-1/4交接处,正位可见穿刺针头位于椎体中央。
【球囊成形】拔出穿刺针针芯,置入球囊系统,手推行正侧位透视下球囊内注入造影剂,并观察球囊位置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PMMA调配】将PMMA粉、显影剂先盛入无菌碗中,然后加入单体,用小勺快速、匀速调和成稀薄状态;并将其抽入到10ml注射器,均匀混合骨水泥和显影剂。
【注射】将充满PMMA的注射器连接于骨穿刺针尾端,于PMMA调配后约(此时要观察碗中剩余骨水泥的凝固程度)2分钟后开始在侧位透视监视下缓慢注入体内。
一般推第1ml的骨水泥应缓慢,30-50秒推完,第2ml应加快速度;注射过程中若发现PMMA进入椎体前、侧方静脉,或临近的椎间盘,应暂停注射约1分钟,然后再推入。
【拔出穿刺针】注射完毕后,必须置入针芯将残余的穿刺针内的骨水泥推入椎体内,旋转穿刺针后退出,穿刺点压迫3-5分钟后术毕。
【术中、术后监测】术中应严密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在骨水泥置入体内时;术后应在麻醉苏醒室监测生命体征,稳定后返回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