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二章:导言部分

1、文学理论概念p3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分支之一,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其他分支的研究,本身有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之上。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p12(略看)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把文学艺术看成人的生活活动,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人的生活活动远远高于动物,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征的,所谓自由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有意识且以理性为指导;自觉指人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能动性。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活动论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做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唯物主义始终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活决定意识,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所阐发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首先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他提出了艺术和艺术家应当反映生活的观点,不断强调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了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其次毛泽东更鲜明的表述了文学反映论,肯定了文艺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应,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因而更有普遍性。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作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

(3)艺术生产论: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现象,同时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切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艺术生产论强调文学艺术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面对目前的商品潮流涌动的现实,艺术生产论更加有针对性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4)文学审美意识型态论: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了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的一种意识形态。他意识到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审美特征问题,但并没有指出审美意识形态这一完整的概念。这一概念由20世纪东西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如阿布洛夫,他指出艺术中没有纯粹无杂质绝对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才会现实的存在。把文学艺术看做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是意识形态和审美的有机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期钱中文等学者补充了这种思想。

(5)艺术交往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提出的交往思想,提出交往行为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彼岸世界、作家与读者的交往关系,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一部文本没被读者阅读、理解和具体化,那它就不是现实中的审美对象,不是现实的文学作品。这种观点是马克思交换互动关系理论在文学上的反映。

总之,这五种观点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人类学角度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经济观点看,文学是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观点来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型态;从媒介和符号来看,文学是交往对话。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角度描画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