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夏季四川暴雨泥石流分析

合集下载

四川省北川县樱桃沟泥石流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分析

四川省北川县樱桃沟泥石流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分析

属于地震前较小规模 ) , 特别是 2 0 1 0 年8 月1 2 — 1 3日和 2 0 1 2 年8 月l 6 ~ 1 7日爆发泥石流为分期形成和不 同时期爆发泥石流 。通过在北川设立观测站监测到震后北川泥石流的临界小时降雨量仅为 3 7 . 4 m m 。樱桃 沟泥石 流 地震后 经 历 3 次 强 降雨 如下 : ① 、2 0 0 8 年 “ 9 . 2 4 ”强降雨 : 根据四川省气象局统计资料显示 , 9 月2 3日 8 时至 9 月2 4日7 时, 北 川县降百年一遇特大暴雨 ,其境内平均降水约 1 5 0 m m,陈家坝乡降水量达 2 7 9 m m,最大小时降雨量为 8 7 m m,最大 1 0分 钟 降雨为 1 4 m m。 ② 、2 0 1 0 年 “ 8 . 1 2 ”强降雨 :根据北川气象局统计资料显示 ,2 0 1 0年 8 月 1 2日 8 时至 8 月1 3日 8 时,“ 5 . 1 2 ”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的绵 阳市北川县普降暴雨 ,最大 2 4 h 降雨量达到 2 5 6 m m, 期间最大小时 降雨量 已经达 6 0 余m m 。 ③ 、2 0 1 2 年 “ 8 . 1 7 ”强降雨 :根据绵阳市气象局统计资料显示 ,自2 0 1 2 年1 6日 早上 8 时到 1 7日 下 午 3时 ,5个 小 时 内J  ̄ J l l 县有 5个 站 点 累计 降 雨超 过 3 0 0 mm,雨量 为特 大暴雨 。其 中 ,J L J l } 擂鼓 镇五 星 沟3 4 6 mm、北川 老县 城 3 2 6 m m、擂鼓 镇 3 1 5 m m、曲山镇 任家 坪 3 1 2 am、沙 坝村 3 r 0 9 mm。根 据J L J I I 气象 局 统计 资料 显示 ,陈家坝 乡 老场村 2 0 1 2年 8月 1 6日晚 2 0 : 0 0至 8月 1 7日 8 : 0 0 ,降雨量 为 9 7 mm,2 0 1 2 年 8 月 1 7日8 : 0 0至 1 0 : 0 0 ,降雨量 为 4 5 mm。 由以上强降雨与灾情对 比分析 ,说 明了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诱发因素。震后泥石流形成的临界雨 量 明显 降低 。根据 泥石 流发 生 临界 雨 量 的研 究 成果 、地震 前 的资料 表 明 ,该 区域 泥石 流发 生 的前期 累积 雨量为 3 2 0  ̄ 3 5 0 m m,激发泥石流的临界小时雨量为 5 0 ~ 6 0 a r m 。地震后 ,临界雨量发生了变化 , 2 0 0 8年 9月 2 3 日至 2 4 日的泥石 流发 生前 的累积雨 量 为 2 7 2 . 7 mm,激发 泥石 流 的临界 雨量 为每 小时 4 1 . O mm, 累积雨量和临界雨量较地震前都有所降低 。 2 ) 陡峭的地形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樱桃沟位于后龙门山中山地貌 , 地势 由东向西倾斜 , 高差悬殊 , 地形复杂。在椒 山为最高,海拔高程 2 3 4 9 m,在陈家坝河谷地为最低 ,海拔高程 6 5 6 m,相对 高差 达 1 6 9 3 m。 由于河流 切割 深度 大 ,山势 陡 峭 ,坡 度多 在 4 0 。 ~7 O o之 间 ,主要河 流支 沟下 游大部 分 为悬崖峭壁。整个沟域为 “ V ”型谷地貌 ,特别是上游沟段和各支沟通常沟谷较为狭窄,纵坡较陡, 水流 湍急 ,且动 态变 化 较大 ,具 陡涨 陡落 的 山溪 沟 谷特 征 。 由于沟 谷流 域 面积 大 ,地形 陡 峻 ,易 于 汇水 。水 流由陡峭的坡体 ( 支沟 ) 后缘形成高势能 ,沿斜坡 ( 支沟 ) 下泄转化成极大动能 ,冲击松散体 ,相互作 用形成泥石流 。 在沟 内物源充足时, 沟床坡降大小一方面表现为影响着松散物质转化成泥石流的多少; 另 方 面则 表现 为一 旦水 力条 件满 足 时,将控 制泥 石流暴 发 的规模 及 危害 程度 口 。 3 ) 松散和破碎的岩土体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 了物质来源。流域内出露地层岩性主要是震旦系 、 寒武 系、 奥陶系、志留系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 Q ) , 岩石坚硬 , 受断裂构造作用 , 岩石破碎 , 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 多 为碎裂 结 构 ,斜坡 表 层岩 体受 风 化和 卸荷 作用 强 烈 ,多呈 散 状结 构 ,岩 土体工 程 地质 条件 差 ,斜 坡稳定性低 ,滑坡 、崩塌发育 ,尤其是受 “ 5・ 1 2 ”地震作用 ,山体斜坡稳定性急剧降低。泥石流的物源 主要来源于主沟中上游内的沟底物质和老堆积物 的塌岸冲刷形成的松散体 ,其次为物源区内的滑坡。地 震 诱 发崩 塌 、滑 坡产 生 了丰 富松 散土 体 ,强 烈扰 动地 表 ,毁 灭性 、大面 积破 坏植 被 ,使 得泥 石流 形成 条 件 发 生剧 烈变化 。2 0 0 8 ~ 2 0 0 9年 ,实地 调查 和测 绘 主沟 内下切 深度 为 1 1 . 5 m,最深 达 2 m;支沟 中主要 为 樱 桃沟 下切 深度 达 1 . 5 ~ 2 m,通 宝 沟为 2  ̄ 2 . 5 m。2 0 1 2 ~ 2 0 1 3年 ,实地 调查 和测 绘 主沟基本 无变 化 ,但 支沟 中樱桃沟 由于下切深度加强深度变大至 2 . 5 ~ 3 m, 通宝沟下切 由于淤积作用深度变小至 1 1 . 5 m, 形成了交 替 和分 期 效应 。 如 2 0 1 2年 “ 8 . 1 7 ”泥石 流 中 ,经 过现 场调查 和 分析 显示 ,该 次泥 石流 一次 冲 出量 为 l 8 . 5 4×1 ( ) 4 m’ , 其 中由支沟引发 冲出量达 1 1 . 9 8 × 1 0 4 m ,占整个冲出量 的 6 3 . 7 %( 表1 ) 。流域内各沟谷及其泥石流的形成 除与所在区地层岩性 、 地质构造及新构造活动等地质条件和降水等有关外, 很大程度上受地形条件 的控制, 尤其是泥石流沟谷流域面积 、沟道坡降和长度三个地形形态要素 。 综上所述 ,樱桃沟泥石流的形成有 内在和外在 的因素 ,内在因素为 自然的地形条件和大量的松散物

雅安一次极端强降水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及成因分析

雅安一次极端强降水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及成因分析

雅安一次极端强降水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及成因分析雅安一次极端强降水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及成因分析摘要:2013年7月20日,雅安地区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的超级单体风暴,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本文通过分析该次风暴的特征和成因,探讨了其形成过程和演变机制。

研究发现,该次风暴的形成与多个气象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包括热力和动力因素的影响。

这次极端强降水事件是由于地形起伏、暖湿气流辐合、湿对流不稳定和强垂直风切变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引言极端降水是引起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一些地区经常遭受暴雨和洪水的侵袭,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雅安地区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地区。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雅安地区经常发生强降水和山洪灾害。

本文选取了2013年7月20日发生在雅安地区的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特征和成因的分析,旨在揭示该次极端降水事件的机理和规律。

2. 事件特征分析2.1 降水特征该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在2013年7月20日上午,开始时间为9时。

持续时间达到了6个小时,降水量超过200毫米。

根据雅安局地气象站数据,该次降水事件是该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降水事件之一。

降水过程中,短时雨强达到每小时50毫米以上,局地最大小时雨量达到了80毫米。

由于降水量较大且短时间内连续下降,导致了该地区的山洪灾害。

2.2 风暴特征该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伴随着一次超级单体风暴。

风暴云呈现出非常强烈的垂直发展和辐散状,形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的对流系统。

风暴云顶高度超过了15千米,体积庞大,覆盖范围广。

在风暴中心,雷电和冰雹现象严重。

风暴伴随着强烈的暴雨和大风,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3. 成因分析3.1 多因素相互作用该次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形成与多个气象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首先,地形的起伏对降水的分布和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雅安地区地势复杂,山脉起伏,容易形成局地性的强降水。

其次,暖湿气流的辐合也是该次降水事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3年四川盆地三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成因分析

2013年四川盆地三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成因分析

1 实况分析
“ 6・ 1 9 ” 过程是 2 0 1 3年 四川 盆 地 的首 场 区域 性 暴 雨
总是 在一定 有 利 的大 尺 度 环境 中发 生 和 发 展 , 特 别 是 对 于持续性 的暴 雨 过 程 , 必 须 有 稳定 的大 尺 度 环 流 与 之相 联系 。而事 实上 , 对 于持续 性 致 洪暴 雨 的预 报 , 在 准 确把 握暴 雨 的起止 时 间 、 持 续性 、 强度 和分 布等方 面 都有 一 定 困难 , 因此 , 对 持续性 暴 雨过 程进 行深 入分 析
第3 4卷 第 4期 2 0 1 4年 1 2月


山 地




Vo 1 . 3 4 No . 4 De c . 2 01 4
Pl a t e a u a n d Mo un t a i n Me t e o ol r o g y Re s e a r c h
中图分类号 : P 4 5 8 文献 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2 1 8 4・ 2 0 1 4 . 4. 0 0 0 5
引言
四川盆 地 西 靠 青藏 高原 和横 断 山脉 , 南 连 云 贵 高 原, 北 近秦 巴 山脉 , 东 接 湘 鄂 西 山地 , 特 殊 的地 理 环境 造 成夏 季暴雨 频发 , 尤 其是 对 “ 5・ 1 2 ” 及“ 4・ 2 0 ” 地震
文章编号 : 1 6 7 4— 2 1 8 4 ( 2 0 1 4 ) 0 4—0 0 3 1 — 0 7
2 0 1 3年 四 川 盆 地 三 次 持 续 性 暴 பைடு நூலகம் 过 程 的 环 流 形 势 和 物 理 成 因 分 析

芦山地震后的四川地质灾害分析

芦山地震后的四川地质灾害分析

芦山地震后的四川地质灾害分析摘要: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暴发,大量的崩塌滑坡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发生泥石流,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

本文对芦山地震后的四川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芦山地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Abstract: In April 20, 2013,7 Lushan earthquakein Sichuan,a lot oflandslidedebris flowformationprovides a richsource,in thecondition of strong rainfall,prone to debris flow,which triggereda series ofgeological disasters.This paper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Lushanafter the earthquake inSichuanGeological disasters.Keywords:Lushan earthquake;geological disaster; vulnerabilityassessment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震后四川省暴发了许多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如:2009年7月17日前后,2010年8月13日左右,全省暴发了大规模的泥石流,死伤上百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

泥石流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更是制约了地区经济复苏和发展。

造成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震后未及时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防灾减灾工作缺乏科学依据,使得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缺乏针对性。

而芦山地震更是加剧泥石流灾害。

震后四川省地质灾害形势预测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地震与极端干湿循环气候对重大地质灾害的控制四川省山区面积 4.28×105km2,发育着武都-马边(龙门山地震带)、康定-甘孜和安宁河谷地震带,地震带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

四川省汶川县簇头沟“7.10”泥石流灾害成因与特征分析

四川省汶川县簇头沟“7.10”泥石流灾害成因与特征分析

四川省汶川县簇头沟“7.10”泥石流灾害成因与特征分析严炎;葛永刚;张建强;曾超【摘要】簇头沟是岷江右岸一条低频泥石流沟,受2013年7月极端暴雨的影响,暴发特大泥石流。

结果显示,汶川地震造成流域内的坡面和沟道堆积的大量的松散物质是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流域上游暴雨及其形成的山洪是此次泥石流形成的激发因子。

“7.10”泥石流为过渡性泥石流,泥石流容重约为1.8~1.9 t/m3,沟口处最大流速为9.2 m/s,峰值流量为515 m3/s,冲击力达到3657 t,输沙总量约为50×104 m3。

泥石流过程表现为为暴雨(山洪)-滑坡(坡面泥石流)-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

对震后低频泥石流危险性认识不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偏低是此次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

在未来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中,应合理估计灾害规模和潜在风险。

%The catastrophic debris flow in Cutou gully resulted from extreme rainstorms,which is a low fre-quency debris flow gully on the right of Mingjiang river.The incompact substance in the gully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catastrophic debris flow;however,the rainfall and mountain torrent are the inducing factors.Debris flows are featured with sub-viscous debris flows,the density of 1.8~1.9 t/m3 ,the maximum velocity of 9.2m/s,the peak discharge of 5 15 m3/s,the impact force of 3 657 t and the volume of 50 ×104 m3 .Debris flow induced disaster chains,including the process of rainstorm-landslide-debris flow-dammed lake-outburstflood.The shortage of dan-gerous low frequency debris flow gullies assessement and the destruction of debris flow control constructions leaded to huge property losses.It is strongly suggested for mitigation thatestimated the scale of hazards resonably, strengthened assessement of the dangerous debris flow gullies.【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6页(P229-234)【关键词】低频泥石流;成因;特征;堰塞湖;簇头沟;四川汶川【作者】严炎;葛永刚;张建强;曾超【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57;X4自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来,都江堰-汶川公路(以下简称都汶公路)沿线多次暴发泥石流,给沿线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1-4],如2010年8月14日,红椿沟泥石流堵断岷江,形成堰塞湖,迫使岷江洪水冲向映秀镇,导致灾后重建的城镇被淹,洪水泛滥造成13人死亡、59人失踪,受灾群众8 000余人被迫避险转移[5];2011年7月3日高家沟泥石流堆积扇挤压河道,导致岷江冲毁对面路基,中断交通十余天[6]。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2013年为例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2013年为例

作者简介: 何冬梅 (1984-) ꎬ 女ꎬ 本科ꎬ 中级工程师ꎮ 研究方向: 气象和航空气象ꎮ
12 0 2020ꎬ Vol 40ꎬ No 01
农业与技术 ※资源环境

伴随高原北部和盆地北部的切变ꎮ 700hPa 盆地大部、
在四川盆地也有西南低涡生成ꎬ 并且 700hPa 威宁 - 重
原涡形成耦合ꎬ 从而形成强烈的辐合上升作用ꎬ 为暴
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动力条件ꎬ 遂宁处于低涡右侧和
低空急流左侧的辐合中心ꎬ 对流发展最为旺盛ꎮ
2 3
缘一线ꎬ 584 线位于我省北部ꎬ 副高较前期有所东退ꎬ
2 5
“7 17” 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分析
2013 年 7 月 16 日 08 ∶ 00ꎬ 东亚中高纬维持 “ 两
持在四川盆地ꎮ 6 月 30 日 08 ∶ 00ꎬ 700hPa 和 850hPa
槽一脊” 的环流型ꎬ 副高 588 线位于我国东部沿海边
庆 - 达州一线的西南风加强为低空急流ꎬ 西南涡和高
※资源环境
农业与技术 2020ꎬ Vol 40ꎬ No 01 11 9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以 2013 年为例
何冬梅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广汉分院ꎬ 四川 德阳 618307)

50
15
43
16
45
14
50

10
最大过程雨量 / mm
最大日雨量 / mm
暴雨中心
519 5
415 9
遂宁
209 1
143 6
746 4
374 3
205 6
161 3
青川
143 6
峨眉山

2013年6月上旬成都市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2013年6月上旬成都市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2013年6月上旬成都市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作者:范文杰王晓霜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第24期摘要:该文分析了2013年6月上旬成都市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

本次过程出现在6月上旬,影响范围较大,持续时间为12h,就成都而言111个站点达到大雨标准,54个站达到暴雨标准,而且达到暴雨的站点均位于盆地沿山地区,个别站点降雨强度较大,达到大暴雨;就过程而言主要是西南涡的暖中心向冷中心移动大陆高压对其的阻塞作用,加之高原低值系统共同影响,中低层相对湿度较大,能量的积累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加之特殊的地形成都西部有从南到北的龙门山脉,造成这次大范围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

关键词:暴雨;西南涡;地形;成都市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4-137-021 概述2013年6月7~8日,成都市发生首场区域性大暴雨、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区域覆盖全市,主要范围在西部沿山地区。

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彭州大部分地区12h累计雨量都达到50mm以上,部分乡镇雨量达到100mm,个别达到150mm以上。

其中,都江堰大关镇茶坪村163.8mm,崇州街子镇159.2mm,都江堰离堆公园150.3mm。

2 过程分析2.1 环流形势分析 500hPa中高纬仍呈现纬向环流,为移动性槽脊,贝加尔湖附近有一低涡,以西的低槽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槽后偏北气流加强;新疆冷槽移到青甘地区,槽后有-6的变温中心,槽前有大片-5的变高区,青藏高原到成都以偏西气流多波动为主。

壤塘-道孚-雅江有一个切变,甘南有一高压环流,成都为高压后部偏南气流控制。

阿坝州北部有一低槽,若尔盖为一冷中心,成都到若尔盖为584后部的偏南气流,攀西地区有一切变云系,对流层低层均为反气旋环流场控制,温度露点差较大。

700hPa河套为反气旋,反气旋后部出现负变高中心,新疆出现带冷平流的偏北气流,川西高原有一中心值为16°暖涡逐渐生成,成都地区为中心为10°的冷中心。

城市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浅析

城市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浅析

城市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浅析作者:谢周辰茜陶锐郑晓龙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8期摘要泥石流灾害是对我国西南山区城镇威胁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

汶川8.0级强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等次生灾害,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源条件。

本文以四川省汶川县特大泥石流灾害为例,浅析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原因,以期引起人们对泥石流灾害的警惕与重视。

关键词泥石流次生灾害地震地质结构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中国地处世界两大灾害地带之中,是世界上灾害数量多、灾害强度大、灾情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一次次灾害的沉痛打击,让这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在前进的路上走的颤颤巍巍。

而许多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经常会诱发一连串的其他灾害反映,这种现象被称为灾害链,最早起作用的灾害就是“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引发的则称为“次生灾害”。

2013年7月四川地区多处因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其中汶川县为重灾区。

专家分析“5·12”地震才是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这次泥石流可看做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难”。

地质部门对震后次生灾难的估计显然落在大自然的魔掌之后,而汶川在重建过程中的缺陷如“原址重建”、水利工程改造、灾难排查和整治以及对泥石流预警不足等问题都开始浮出水面。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龙门山断裂带的后山断裂—茂汶断裂由县城邻近的东南侧通过,软弱的千枚岩地层广泛分布,地质环境较为脆弱。

在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下,汶川县城城区共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2处,其中就包括对县城构成潜在威胁的泥石流。

2013年四川地区爆发的泥石流,是由局部地区大雨和暴雨引发的,除降雨量暴增这个诱因之外,“5.12”地震是这次汶川泥石流爆发的主要诱因。

在经历地震之后,汶川地区的地质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四川省地震地质灾害方面的专家表示,地震令当地的山体不稳定,暴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

汶川震区大量难以统计的沟谷、坡面型松散的物质都增加了泥石流爆发的几率。

2013年6月20日成都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3年6月20日成都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3年6月20日成都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陈桂林(宜宾市叙州区气象局,四川 宜宾644600)作者简介:陈桂林(1990—),男,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综合业务工作。

[摘要]本文根据天气学原理,利用常规高低空实况观测资料,用MICAPS 资料从天气形势配置、大尺度环流形势、卫星云图资料、实况物理量场分析等方面,初步分析了2013年6月20日左右成都暴雨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处于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两高之间的高空槽前。

随着副高缓慢东退,中高纬低槽东移分裂南下,盆地上空不断的小槽经过,低空切变辐合以及西南急流加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充沛的暖湿气流输送,导致四川盆地发生区域性强降水。

[关键词]暴雨;环流形势;卫星资料;诊断分析1过程概况2013年6月19-21日,成都市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局部降了大暴雨。

其中20日降水强度大,范围广,影响最大,20日24小时降水量简阳103.5mm、龙泉驿102.6mm、彭州84.7mm、金堂81.9mm、双流81.8mm、郫县81.4mm、崇州74.9mm、温江71.9mm。

本文主要是对成都地区19-21日天气过程进行初步的诊断分析。

2环流形势分析6月19日20时500hpa 高空图,四川盆地处于副高边缘,四川盆地在小槽前,受偏南风控制。

在6月20日08时500hpa 高空图上,盆地处于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

不断的西南气流吹响盆地,盆地水汽充足,利于持续降水。

至23日08时,副高东退减弱,高空槽移出四川盆地,盆地受反气旋控制,盆地降水减弱至结束。

6月19日20时700hpa 高度场上,成都地区偏南气流为主,所以有大量水汽由孟加拉湾、南海输入到盆地,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四川北部地区有切变线,这为强对流天气创造了条件。

在6月20日20时700hpa 高度场上,在成都地区受东南风控制。

青藏高原存在高原涡,盆地处于高原涡前,盆地有气旋式辐合系统,这为强对流天气创造了条件。

2013年6月7—8日崇州市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2013年6月7—8日崇州市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2 环流背景与影响系统分析
2 . 1 5 0 0 h P a 环 流 形 式
6 月7 . 8日成 都 市 发生 区域 性 暴雨 天气 过程 ( 见 图
l 降水 实 况
3 ) , 认 为 主要 是西南 涡的阻 塞和高原低 值系统共 同影响 加之特 殊的地 形 , 造成 这次 大范 围的区域性暴雨 天气过 程。5 0 0 h P a 在高纬 度依 然呈现纬 向的循环 , 对于移动性
量 统 计 表
l O 3 . 4 9 1 0 4 4 3
降雨量/ m r
2 2 : 0 0 2 3 : 0 0 2 4: 0 0 1 : 0 0 2 : 0 0 3 : 0 0 4: 0 0 5 : 0 0 6 : 0 0
≥5 0 1 . O — — 一 2 . 0 2 . 0 一 1 . 0 1 . O 一 一 3 . O l 9. 2 一 2 . 0 一 一 8 . O 一 . 7 . O . . 1 . 0 1 3 . 5 一 5 . 3 一
图1 2 0 1 3 年6 月7 - 8日四川省成都市全区域 1 2 h 降雨量分布图
表1 2 0 1 3 年6 月7 8日四 川省 成 都 市 各 降雨 量 级 雨 量个 数 统 计
>25

≥1 0
Ma x 5 0 . 7 4 0 7 1 8. 1
l 5 . 5 21 . 7 2 5 . 8
2 0 l 3 年6 月7 — 8日, 崇州市 出现强 降雨天 气过程 . 全
作者简介 : 周 良海( 1 9 6 9 一 ) , 男, 大专 , 助 理工程 师 , 研 究方向 : 气象行政执法。
X I A N G C U N K E J I 2 0 1 7 年 4月 ( 上 )7 5

2013年6月7-8日崇州市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2013年6月7-8日崇州市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2013年6月7-8日崇州市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作者:周良海来源:《乡村科技》 2017年第10期[摘要] 2013 年6 月7-8 日四川省崇州市发生区域性大暴雨、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此次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得出:整个大雨过程中,受到西南涡中心向冷中心移动大陆高压对其阻塞作用和平原低值系统的共同影响,中下层相对湿度相对较大,能量积累导致大气层不稳定,连同成都西北从龙门山北部的特殊地形,致使大面积地区出现了暴雨。

鉴于这种天气,应密切监测,仔细分析天气情况,特别是对可能的大型天气过程尽可能超前预报;对于雷达、云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监控,以及时预报预警服务等,及时开展灾害防御业务,提高暴雨天气预报时效性,提升预报服务质量。

[关键词]区域性暴雨;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中图分类号] P458.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10-75-32013 年6 月7-8 日四川省成都市出现了第一场场区域性大暴雨、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区域覆盖全成都市,降水主要集中在西部沿山地区。

12 h 累计降雨量>50 mm的地区为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和彭州,一部分乡镇降雨量高达100 mm,局部站点>150 mm,其中降雨量较大的有都江堰大关镇茶坪村163.8 mm、崇州街子镇159.2 mm、都江堰离堆公园150.3 mm(见图1 和表1)。

1 降水实况2013 年6 月7-8 日,崇州市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全市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个别地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出现在街子镇,此次过程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较长,是典型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见图2 和表2)。

2 环流背景与影响系统分析2.1 500 hPa 环流形式6 月7-8 日成都市发生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见图3),认为主要是西南涡的阻塞和高原低值系统共同影响加之特殊的地形,造成这次大范围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

泥石流基本情况

泥石流基本情况

汇报提纲
一、任务由来 二、勘查目的与任务 三、勘查区自然环境概况 四、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基本特征 五、防治工程设想 六、勘查工作具体布置 七、施工组织及保障措施 八、预期提交成果 九、勘查工作经费预算
位置与交通
连山大桥沟位于汶川县银杏乡连山 村,是岷江左岸的一级支沟,沟口即 都汶高速公路连山大桥及G213线,沟 口地理坐标为东经103°29′49″,北纬 31°11′24″。,G213、都汶高速贯穿 堆积区前缘,交通便利。
银杏乡历年平均降雨量柱状图 银杏乡不同频率下雨强值计算表
时间段
据阿坝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资料,岷江银杏乡附近河段 设计洪峰流量按设计频率1%、 H'1/6 2%、5%分别为3630 m3/s、 H'1 3270 m3/s、2790 m3/s,断面 H'6 平均流速4.05-5.43m/s。
H'24
平均值 (mm)
2.7 4
149.4
179. 1
217.8
246.6
0.56
1.73
2.1 2
2.6 2
3.0 1
216.2 5
265
327.5
376.2 5
地形地貌
勘查区位于岷江左岸,沟流域形态为 葫 芦 形 , 属 “ V” 型 沟 谷 , 沟 道 纵 向 长 1.34km,平均宽度0.5km,流域最高海 拔2184m,最低点沟口海拔1025m,区 域内相对高差约1159m,其中上部陡峻, 坡角约60°,局部地方近似直立,中下 部由于崩坡积及泥石流堆积体较为平缓, 约30°~35°。沟口形成泥石流堆积扇 体。流域面积小0.7km2,沟短而顺直, 两侧谷坡坡度在35°~45°,平均纵坡 降约493‰,非常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2013年四川盆地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2013年四川盆地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文章编号 : 1 6 7 4~2 1 8 4 ( 2 0 1 4 ) 0 4— 0 0 1 1— 0 5
2 0 1 3年 四 川 盆 地 持 续 性 特 大 暴 雨 过 程 对 比分 析
师 锐, 陈永 仁 , 肖红 茹
( 四川省气象 台, 成都 6 1 0 0 7 2 )
摘要 : 利用 N C E P 1 。×1 。 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 密 自动站 资料 , 采用动 力诊 断分析方 法 , 对造成 盆地连续 出现突破 气象历 史记 录 的暴雨洪涝 灾害的 6月 1 8— 2 0日川西大暴雨 、 6月 2 9日 一 7月 2 E t 持续性特大暴雨 和 7月 8~1 1 E t 川西持续性特大暴雨 过程进行对 比分析 , 对暴雨过程 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 。 得 出以下结论 : 盆 地持续 性暴雨 具有东 高西低 的环流形例过程概况
1 . 1 个 例 介 绍 及 雨 情 分 析
( 1 ) 受 高原切变线和西南低涡的共 同影 响 , 6月 1 8~
2 0 日四川 省 盆 地 西 部 出 现 强 降 雨 ( 以下 简称 “ 6・ 2 0 ” 过 程) , 1 9 日晚 到 2 0日 白天共 有 3 1 个县 ( 市) 出现暴雨 , 其
严重的 国民经 济损失 。盆地暴 雨具 有突 发性 、 频 发性 和 持续性 的特点 , 其 中持续性暴雨 出现的几 率相对小 , 对 这
类暴 雨 的认 识 还 不 够 , 而 持 续 性 暴 雨 最 易 造 成 大 范 围严
雨、 6月 2 9日 ~ 7 月 2日持续性特大暴雨 和 7月 8~1 1日 川西持续性特大暴雨等连续 出现 的三 场大 暴雨天气所造 成 。对于盆地持续性暴雨 的定义采用陈永仁 一文 中对 于持续性暴雨的时效规定 : 在四川盆地 内, 降水时段 ≥4 8 h 时间尺度 内, 连续 出现 日降水量  ̄ >5 0 m m的降水过程。这 3 次过程均有降雨 中心稳定少动 、 降雨 总量大 、 降雨强度大 的特点。本文就 3次过程 的大 尺度环流形势 及暴雨发生 的物理机制进行分 析, 得出盆地持续性暴 雨特征 , 持续性 暴雨过程 中对流性降水阶段和稳定性降水阶段 的动力 、 热 力特征 , 以及盆地持续性暴雨过程 中的预报关注点。

2013年7月8—11日四川西部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

2013年7月8—11日四川西部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
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从 2 0 1 3年 7月 8 日 O 0时
( 北京时 , 下同 ) 开始 , 到 1 1日 1 2时基 本结 束 , 持 续
了8 4 h 。 四川省 3 3 6 8 个 观测站中 , 降水量大于 5 0 m m 的观 测站 有 1 2 2 8个 , 大于 1 0 0 mm 的有 7 8 9个 , 大 于2 5 0 m m 的有 1 8 2个 ,大 于 5 0 0 i n m 的有 6 1 个, 其 中都 江 堰 幸 福 镇 自动 站 降 水 量 l 1 0 7 m m 为 最 大 。图 1 给出 了降水 实况分 布 。分析 发现 , 降水 区基 本覆 盖整个 四川 省 , 大 部分 地 区降 水量超 过 5 0 mm,
程, 岳俊等 。 。 研 究了孟加拉湾大气河水汽对暴雨 的
0 引 言
暴 雨是 一 种严 重 的灾 害性 天气 , 我 国 每年 受 暴
作 用 及 影 响 。孙 建 华 等 … 利 用 数值 模 拟 分 析 了暴
雨 的 系统 演 变特 征 。 以上 , 对此 次 暴 雨天 气 的 中尺 度 特 征研 究 还不 够 深入 ,文 中利 用 常规观 测 资 料 、
林青等 探索 了四川暴雨发生发展的机制。 杨康权 等[ 9 指出 , 盆 地 西 部 的 区域 性 暴 雨是 由 中尺 度 云 团
合并造成的。 虽 然许 多 学者 对 四川省 暴 雨 过程 中的 中尺 度 系统 特 征研 究 取 得 一些 成 果 , 但 还需 要 深 入
1 降水过程及 分布特征
成 多单体风暴 , 再进一 步发展合并成带 状或 片状 混合 云 , 且 在 四川盆 地西部表 现明显 “ 列车效应 ” , 这是 强降水集
中 在该 地 区 的原 因 。 关键 词 : 暴雨, 短波槽 , 切变线 , MC S , 列车效应 。 中 图 分 类 号 :P 4 5 8 .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9 0 3 3 ( 2 0 1 5 ) 0 4 — 0 0 1 1 — 0 9

2013年6月26日-28日暴雨分析

2013年6月26日-28日暴雨分析

2013年6月26日-28日暴雨分析2013年6月26日-28日暴雨分析摘要:6月26日-28,九江县出现大范围连续性暴雨过程,局部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

通过欧洲中心资料分析:1、高空槽、中低层切边的持续停留在长江流域、西南气流沿着副高边缘源源不断的输送,是造成这场连续性暴雨的主要原因。

2、在副高的西部,下沉气流和逆温都比较弱,使低层辐合上升的暖湿空气,易于冲破逆温层而形成对流,故出现雷雨天气。

中图分类号: TV122文献标识码: A一引言6月26日-28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西南急流影响,九江县出现大范围暴雨过程,局部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二天气形势分析1.700hPa和850hPa风场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南气流非常旺盛,速度在12-16m/s,切变也压在长江流域,且西南气流开始速度很快,可达18 m/s,到达赣北上空速度减小,只有14 m/s,有利于水汽的堆积。

图2 27日08时700hPa和850hPa风场图2.500hPa高空槽从500hPa高空环流场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伸加强,588线曾一度延伸到中国大陆,此后一直在沿海徘徊,使得海面上西南暖湿气流,沿着副高边缘西侧输送,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

500hPa高空槽也一直停留在长江流域,不能南下,在这种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多日连续性降水形成了暴雨,并伴有雷电活动。

图1 27日20时高空图和500hPa高空槽移动图3.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南,也就是副高边缘,水汽旺盛,沿着副高边缘向东北输送,持续的水汽输送为这场连续性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利条件。

图5 26日18时和27日06时卫星云图三物理量诊断1.涡度从图中可以看出,涡度中心在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武宁位于中心地带,空气辐合上升运动较强,水汽输送也比较旺盛。

四川盆地2013年夏季三次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四川盆地2013年夏季三次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合 上升区域 、 不稳定层结区域与降水大值区较吻合。中低层水平湿 z一螺旋 度负值 区域分 布与相应 时刻的降水落 区和天气
系统有较好 的对应关 系。垂直分布上 , 暴雨区低层正涡度 、 水 汽辐合旋 转上升 与高层 负涡度 、 辐散相 配合 , 是 触发暴 雨 的有
利动力机制。 关键词 : 特大暴雨 ; 对 比分 析 ; 水汽通量 ; 湿 Z一螺旋 度 中图分类号 : P 4 5 8 . 3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2 1 8 4・ 2 0 1 5 . 0 1 . 0 1 4
显著的中尺度对 流活 动 会给 四川 盆地 和我 国东部 地
区甚至更 广大地 区带来强 降水天气 。张灵 等指 出, 导致
强降水发生 的 因素较 多 , 例如西 风急流 , 局 地强对流 、 西
气过程 。此 次暴 雨过程 主要 发生在 盆 中腹 地 , 雨 区移动 缓慢 , 暴雨中心遂 宁市连续 三天 出现暴 雨天气 。6月 3 0
再次来袭 , 强降水区一直停 留在盆西龙 门山脉地震 重灾区
( 图l b ) , 雨 区稳定少动 , 降水强度极大 , 可分为暖区降水和
失之重 , 使 四川人 民特别 是地震 灾 区人 民在 精神上 和物 质上都遭受 了巨大损失 !
近些年 , 随着对暴雨认识 的提高 , 不少气 象工作者对 两次或多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对 比分析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 、 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和 N C E P 1 。× 1 。 再分析资料 , 对2 0 1 3年夏季 四J i l 盆地三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 了对 比诊 断分析 。结果表 明: 三次暴雨过程均发 生在阻塞 环流背景 下 , 在 充分 的水 汽 、 较强 的上 升运动 、 不稳定 的大气 层结 等条件 下产 生的。前两次过程低层影响 系统是西南低涡 、 第三次 过程是切 变线 。水 汽和能量 主要在 中低 层积 聚 , 水 汽的辐

2013年7.18四川暴雨分析

2013年7.18四川暴雨分析

2013年7.18四川暴雨分析廖文超;刘海文;朱玉祥;梁宁【摘要】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17-18日四川境内的区域暴雨(7.18暴雨)进行了分析,并用WRF模式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7.18暴雨是一次典型的低涡暴雨,其主要强降水时段发生在北京时间18日凌晨01-02时,具有明显的夜雨特征;WRF模式对夜雨的模拟效果要好于白天,这说明WRF模式对地形复杂的四川地区白天降水的模拟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导致7.18暴雨的中尺度低涡具有类似锋区的斜压特征,异常陡峭的θse 的分布,使得倾斜不稳定涡旋发展;较强的正涡度中心大值区有利于中小尺度低涡的形成.【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6(039)005【总页数】10页(P702-711)【关键词】四川暴雨;数值模拟;WRF模式【作者】廖文超;刘海文;朱玉祥;梁宁【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重庆401147;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100081;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局,青海共和813000【正文语种】中文①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225;② 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重庆 401147;③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 100081;④ 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局,青海共和 8130002015-04-08接受,2015-06-07收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1337215;41305131);重庆市气象局开放式研究基金项目(KFJJ-201102);博士后科研项目特别资助项目(渝xm201103028);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406020)四川是一个多暴雨的省份,比如1981年7月11—15日的四川特大暴雨(81.7暴雨)、2004年9月2—6日的四川暴雨(何光碧和曹杰,2008)以及2010年7月16—18日地形作用下的四川盆地的一次暴雨过程(王成鑫等,2013),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损失。

汶川震区桃关沟2013-07-10泥石流成灾机理

汶川震区桃关沟2013-07-10泥石流成灾机理

汶川震区桃关沟2013-07-10泥石流成灾机理胡卸文;韩玫;梁敬轩;潘聪;方力;吴建利【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针对2013年7月10日持续强降雨导致汶川震区桃关沟暴发特大型泥石流,通过现场勘查和试验,分析了桃关沟泥石流暴发的物源、降雨和地形条件,研究了泥石流的起动、流通和堆积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对沟域内岩土体的震动破坏是震后泥石流频繁暴发的根源,其成灾机理体现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三者的启动及相互叠加,从发展趋势看,桃关沟泥石流正处于高频发育阶段,仍存在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

【总页数】8页(P286-293)【作者】胡卸文;韩玫;梁敬轩;潘聪;方力;吴建利【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 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3【相关文献】1.汶川震区桃关沟泥石流浆砌块石坝损毁数值仿真研究 [J], 蔡红刚;裴向军;唐秋元;何妍2.汶川震区桃关沟泥石流都汶高速段动力学特征数值模拟 [J], 韩玫;胡卸文;刁仁辉3.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汶川震区典型高位泥石流动态监测——以绵竹市文家沟泥石流为例 [J], 梁京涛;成余粮;王军;汪友明;宋云;张肃;马晓波;王猛;刘彬4.汶川震区银厂沟区域8·18暴雨泥石流灾害成灾机理与特征 [J], 黄勋;唐川;乐茂华;唐得胜;蒋志林5.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成灾机理与特征 [J], 倪化勇;郑万模;唐业旗;徐如阁;王德伟;陈绪钰;宋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3年7月7~11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成因分析

2013年7月7~11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成因分析

2013年7月7~11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成因分析王钦;曾波;龙妍妍【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31【摘要】利用逐小时降水资料、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探讨了2013年7月7~11日四川盆地西北部出现持续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暴雨主要是受到稳定少动的副热带高压和季风低压等低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影响,由于这2个系统之间形成的气压梯度力使得南风异常强劲,中尺度东南风低空急流携带着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高温高湿气流与盆地西北边缘的地形相正交,地形抬升配合低空暖式切变线,使得盆地内不断有中尺度的对流云团发展、维持和再生,造成了暴雨的不断发生.此外,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集中释放使得暴雨过程中降水集中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总页数】6页(P12400-12404,12408)【作者】王钦;曾波;龙妍妍【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气象台,四川广汉618307;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管中心,四川广汉6183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6【相关文献】1.大气河对2013年“7.9”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作用的诊断分析 [J], 岳俊;李国平2.2013年四川盆地三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成因分析 [J], 肖红茹;龙柯吉;师锐;杜钦3.2013年四川盆地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J], 师锐;陈永仁;肖红茹4.台风阻塞形势下两次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过程对比研究 [J], 吕斌;刘毅;孙俊;邓国卫;张敏;王腾蛟5.2020年8月10~14日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张静;孙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夏季四川暴雨泥石流分析摘要:据2013年7月11日东方早报报道,四川暴雨致滑坡、泥石流频发,全省64县受灾,死亡9人失踪62人。

强降雨袭击四川盆地西部大部分地区,部分地区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并造成严重损失,出现桥梁垮塌、道路中断以及人员伤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3.7亿元。

关键字:四川强降雨泥石流一引言受2013年夏季受强降雨影响,地震灾区汶川县境内多处发生泥石流,冲入河道形成壅塞体。

其中,绵虒镇境内出现3处壅塞体,分别位于大溪沟(壅塞体体积约2万立方米,壅水约20万立方米,未阻断岷江)、羌峰村(壅塞体长约600米,宽约90米,体积约2万立方米,未阻断岷江,影响人口约700人)、华溪沟(泥石流顺河道布置);映秀镇牛眠沟发生泥石流,堵塞岷江河道约三分之二,岷江改道,影响张家平村约200人;漩口工业园区发生泥石流。

连接都江堰到汶川的都汶高速,由于泥石流和山体塌方中断,造成数千人被困桃关隧道内。

德阳什邡市金河磷矿一栋三层楼房受灾,5人失踪,当时矿区有36人被困。

为进一步查明泥石流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我经过查阅各书籍网站,分析总结四川泥石流的特征、成灾原因以及泥石流防治。

二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

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或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3]三泥石流的分布四川山地、高原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1.8%。

本省是我国泥石流最为发育的省区之一。

2013年夏季,四川境内出现多次暴雨天气,由暴雨引起的泥石流遍及广大地区,成都、绵阳、德阳等14市(自治州)64个县(区、市)都出现了泥石流灾情(附图)。

泥石流分布主要手暴雨区域的形状、大小以及地面结构的控制。

在暴雨中心区泥石流分布密集,而且愈近中心,泥石流分布愈集中,比如2013年7月7日,四川盆地发生特大暴雨,则雅安等地发生多处泥石流;在局部暴雨中心或暴雨点,泥石流分布零星;暴雨降在活动性断裂带或地震带上,泥石流呈带状。

四川暴雨泥石流活动区也就是既往泥石流活动区。

可见,四川泥石流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承袭性。

附图打圈部分为四川地区四泥石流灾害的特征这一次泥石流危机国民经济各部门。

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泥石流毁灭铁路、公路桥涵和路基,中断部分交通运输;破坏水电工程和通讯设施;淤埋和冲毁大量农田,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泥石流还将大量泥沙石块输入主河,抬高河床,堵塞江河;堵塞物一旦溃烂,生成次生泥石流。

[4]2013年四川泥石流灾害有一下特征:(1)成灾快2013年四川多地发生了泥石流,一般都是短时间内(0.5-2.0小时)酿成了灾害。

(2)灾情重2013年年省内许多泥石流造成的灾情极为严重。

如7月4日的雅安石锦县泥石流灾害已形成三处共110余万方的堆积物,特别是县城建成区上游300米处的广元堡特大堆积体,堆积面积月70万方,严重威胁着县城5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并且“7·4”特大泥石流灾害已经阻断国道108线,同时危及着京昆高速公路,是楠桠河河床抬高。

若不紧急抢险除危疏通河道,将可能形成堵塞河,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失。

(3)危及面广2013年四川境内64个县。

其中,连日暴雨导致都江堰是中兴镇三溪村一组五显岗发生大面积的泥石流,现场堆积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其次,绵虒镇境内出现3处壅塞体,分别位于大溪沟(壅塞体体积约2万立方米,壅水约20万立方米,未阻断岷江)、羌峰村(壅塞体长约600米,宽约90米,体积约2万立方米,未阻断岷江,影响人口约700人)、华溪沟(泥石流顺河道布置);映秀镇牛眠沟发生泥石流,堵塞岷江河道约三分之二;漩口工业园区发生泥石流;连接都江堰到汶川的都汶高速,由于泥石流和山体塌方中断,造成数千人被困桃关隧道内;德阳什邡市金河磷矿一栋三层楼房受灾,5人失踪,当时矿区有36人被困。

四川多点发生不同程度的泥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五泥石流的成因分析2013年四川泥石流的形成因素有两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现将自然因素中的地质地貌因素和水源因素,以及人为因素(主要是破坏森林植被)在泥石流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分述如下“(一)地质地貌因素四川泥石流集中分布于川西山地和盆地边缘地区,这些山区的地质构造特点是岩层经多次构造运动,褶皱强烈,断层发育,岩石粉碎,第四纪堆积物类型众多,地震和新构造运动活跃。

这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境内活动性断裂带都是地震分布带,如龙门山地震带、安宁河地震带以及松潘地震带。

由于地震活动强烈,岩层结构遭破坏,山体失稳,大量崩塌、滑坡出现,从而促使了泥石流的发生。

这以2008年汶川地震最为典型,汶川地震促成了许多崩塌、滑坡,但是恰逢暴雨,泥石流便接踵而来,由此造成的灾害超过了地震造成的灾害。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清平乡文家沟不是泥石流沟,但在汶川地震后的3个雨季内,文家沟先后爆发了5次大规模和特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文家沟在地震的影响下演变为一条高频率的泥石流沟。

但是由此可见,地震不仅可以诱发泥石流,而且还是泥石流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川西山地地势西高东低,从北部边缘龙门山到西部的大相岭、大凉山,山脉由北东向转为津南北向,海拔1000-4000米,这构成重要的气候屏障。

当地的地貌特点是山高谷深,坡陡流急。

这样的地貌条件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

在2013年盆地内的低山丘陵区虽遇暴雨,泥石流的爆发地点却数量很少。

同年7月7日20时至10日8时期间,位于都江堰区域内的多个气象站点雨量超过700毫米,发生多处泥石流。

这些事实说明,因素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激发因素。

但若无利于泥石流的地质地貌,即便出现大雨,也就只能形成特大洪水,而不能形成泥石流。

(二)水源因素2013年7月至8月,四川多处发生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暴雨波及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降雨量之多。

暴雨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因此每次暴雨过程常伴有泥石流。

暴雨和泥石流的关系早为人们所重视,国内外都有在研究。

我国云南东川市蒋家沟,当前期降水量为10毫升,10分钟雨强为5.5毫米时,即可爆发泥石流。

日本在长野县烧岳上上冲沟处,10分钟降雨量为4毫米以上者,则有可能爆发泥石流;10分钟降雨量为7毫米以上者,则必然爆发泥石流。

总之,暴雨与泥石流的关系密切。

连续降雨量和10分钟雨强分别于泥石流爆发频率成正相关。

[2](三)人为因素除了上诉这些自然因素,还有与人为因素有关。

森林过量砍伐好滥砍滥伐,而失去生态平衡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森林覆盖率的下降不仅削弱了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山体裸露,风化剥蚀作用和沟坡侵蚀作用增强。

因此,欲要防止泥石流,就得保护森林植被。

但森林植被对泥石流的抑制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也就是说,暴雨强度超过森林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后,植被即使很好,泥石流也会爆发。

六泥石流的防治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

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

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

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

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生物措施包括林业、农业工程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一)林业工程1.水源涵养林:改良土壤,削减径流;2.水土保持林: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3.护床防冲林:保护沟床,防止冲刷、下切;4.护堤固滩林:加固河堤,保护滩地,防风固沙。

(二)农业工程5.梯田耕作: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6.立体种植:扩大植被覆盖率,截持降雨,减少地表径流;7.免耕种植:促使雨水快速渗透,减少土壤侵蚀;8.选择作物:选择保水保土作物,减少水土流失。

二、工程措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要求防治标准高、见效快、一次性解决问题等情况。

(一)跨越工程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上方凌空跨越,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

(二)穿过工程穿过工程是指修建隧道、明洞从泥石流下方穿过,泥石流在其上方排泄。

对于隧道、明洞和渡槽设计的选择,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三)防护工程防护工程是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他重要工程设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危害。

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四)排导工程排导工程的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泄洪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

泥石流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和束流堤三种类型。

导流堤的作用,主要是在于改善泥石流的流向,同时也改善流速。

急流槽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流速,也改善流向。

束流堤作用,主要是改善流向,防止漫流。

导流堤和急流槽组合成排导槽,以改善泥石流在堆积扇上的流势和流向,让泥石流循着指定的道路排泄,不让淤积。

导流堤和束流堤组合成束导堤,可以防止泥石流漫流改道为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