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a3a0e1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5.png)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师,我有幸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学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记录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以下是我的跟师笔记:
1. 诊断方法:中医妇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病史、症状等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
2.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病机上,中医强调阴阳失衡、气血瘀滞等因素。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等,具有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灸和艾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4. 调理养生: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因此对于妇科疾病的调理养生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此外,适当的运动和按摩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症状。
5. 医患沟通:作为中医师,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要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描述,了解她们的需求和担忧,并给予恰当的建议和安慰。
同时,要及时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和药物的作用,增强她们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中医妇科笔记(20210114002628)
![中医妇科笔记(20210114002628)](https://img.taocdn.com/s3/m/0606a3e4580216fc710afd63.png)
中医妇科学(十一五教材)【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型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一补中益气汤《脾胃论》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一固阴煎(固阴三补菟幺攵子,参草远志五味子)《景岳全书》2、血热型1)阴虚血热证:养阴淸热.凉血调经一两地汤(两地生地地恃皮,玄麦阿胶白芍宜)《傅青主女科》2)阳盛血热证:淸热降火、凉血调经一清经散弟经地骨青衣.黄柏地芍茯苓选)《傅青主女科》3)肝郁化热证:淸肝解郁、凉血调经一丹梔逍遥散《女科撮要》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滋补肾阴.养血调经一当归地黄饮(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景岳全书》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一人参养荣汤《与剂局方》(人参养荣参术罠,归草茯神远志需,地芍五味陈桂心,气血双补似归脾)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一大营煎(大营煎,地归杞,杜仲I扌草桂牛膝)《景岳全书》/温经汤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一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一乌药汤(乌药汤,当归选,加味乌药去砂延)《兰室秘藏》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茸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一固阴煎(同阴三补菟绞子,参草远志五味子)《景岳全书》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一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与血调经一逍遥散四、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一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参术花草举元煎,经长吐多胎不如《景岳全书》2)虚热型:养阴淸热、凉血调经一两地汤+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实热型:固经丸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一桃红四物汤+失笑散五、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加减一贯煎(加减…贯二地麦,知母芍草地骨配)/两地汤+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一归脾汤3)湿热型:淸热除湿、凉血止血一清肝止淋汤-阿胶红枣+茯苓炒地榆(淸肝止淋四去莒,阿胶丹皮黄柏用,牛膝香附枣黑豆,湿热带F间血行)《傅青主女科》/四妙丸+固经丸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一逐瘀止血汤(逐瘀止血四去戟大黄壳丹桃龟暮(四物)六.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一举元煎(参术英草举元煎,经长量多叮Z)《景岳全书》/安冲汤+升麻(固冲汤+生地续断)《医学衷中参四录》2)血热型:淸热凉血、固冲止血一保阴煎+地榆槐花(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苓柏配甘草)《景岳全书》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一桃红四物汤+失笑散七.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一归肾丸(似:右归丸一去鹿龟胶牛膝,加当归杜仲)/当归地黄饮+紫河车丹参(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滕补肾效)2)血虚型:补血益气涮经一滋血汤(即:八珍汤-白术草+山药罠)3)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一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苍附导痰汤+佛手散川時佛乎散)5)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一温经汤八.崩漏1)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一左归丸+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育阴汤(育阴三补龟牡蛎.寄生芍断阿嫖榆)《百灵妇科》2)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一右归丸/大补元煎+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3)脾虚型:补气摄血、养血调经一固冲汤/固本止崩汤(固本止崩参术罠,地归黑姜崩脾虚)4)实热证:淸热凉1血、止血调经一清热固经汤(淸热固经地黄苓,地计龟板牡蛎粉,阿胶藕肖棕炭梔,地榆甘草热朋临)5)虚热证:滋阴淸热.止血调经一保阴煎(保阴二地山药苟,川断苓柏配甘草)6)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调经一四物汤+失笑散+胶艾龙牡贼九.闭经一加减双蓉菟丝子丸交地I丿I梗羊寄生厂拧虚闭经通用方)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一大补元煎+丹参牛膝(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2)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一左归丸3)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一十补丸4)脾虚型:健脾益气、养血调经一苓参白术散5)血虚型:补血养血、活血调经一小管煎(小营煎,四去尊山药枸杞甘草行)6)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通经一膈下逐瘀汤7)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活血通经一温经汤8)痰湿阻滞型:豁痰除湿、活血通经一苍附导痰丸+佛手散CT丿I川乃佛卩散)十、痛经1)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一隔下逐瘀汤/金铃子散+四物汤+木香槟榔/金铃子散+四逆散+鸡血藤益母草木香香附2)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一温经汤/少腹逐瘀汤 /艾附四物汤3)湿热蕴结型:淸热除湿、化瘀止痛一清热调血汤+红藤败酱草惹改仁(淸热调血四桃红,香附技丹延连用)(延胡黄连)《古今医鉴》/四逆散+四妙丸+金铃子散4)血虚肝郁型:益气养血、柔肝止痛一参英四物汤/胶艾四物汤5)肝肾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一调肝汤(调肝归芍山药草,巴戟山黄配阿10《傅青主女科》 /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九菟丝寄生胶续断)+四逆散6)阴虚肝郁型:滋阴柔肝、调经止痛一一贯煎+四逆散7)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与中止痛一黄罠建中汤+当归党参十一.经行发热1)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冇阴益营一蒿苓地丹四物汤2)气血虚弱:补脾益气降温一补中益气汤3)瘀热壅阻:活血化瘀、淸热调经一血府逐瘀汤+梔子丹皮4)肝气郁滞:疏肝解郁,淸热调经--丹楣逍遥丸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上炎:平肝熄风一羚角钩藤汤2)瘀血阻滞:化瘀通络一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3)气血虚弱:养血益气止痛一八珍汤+首乌蔓荆子鸡血藤4)虚阳上亢:滋阴潜阳、疏风止痛一杞菊地黄丸+钩藤石决明5)痰湿中阻:燥湿化痰、通络止痛一半夏白术天麻汤+葛根丹参十三、经行眩晕1)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晕一补中益气汤+熟地制首乌枸杞子2)阴虚阳亢型:育阴潜阳、熄风止晕一杞菊地黄丸+钩藤石决明白芍3)痰浊上扰型:燥湿化痰、熄风止晕一半夏白术天麻汤+胆星白痰藜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一黄英桂枝五物汤+当归鸡血藤/当归补血汤+白芍丹参玉珠鸡血藤2)血瘀: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一身痛逐瘀汤十五、经行吐®11)肺肾阴虚:滋肾润肺、降火止血一顺经汤+牛膝(顺经汤,四公弓,沙丹芥穗白茯苓)《傅青主女科》2)肝经郁火:疏肝泻火、降逆止血一清肝引经汤1;十肝引经四茸去,丹梔苓楝两才:膝)(丹皮)/丹梔逍遥散+牛膝代赭石黑芥穗十六、经行泄泻1)脾气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一参苓白术散2)肾阳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一四神丸+健固汤(健固汤,参术苓,巴戟惫仁妇泻用)《傅青主女科》十七、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一肾气丸+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养血调经一八物汤(四物+金铃了散+木香槟榔泽;十八、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滞:疏肝理气、与胃通络一柴胡疏肝散+王不留行川楝子2)肝肾亏虚:滋阴养肝、疏肝理气一一贯煎+麦芽鸡内金十九、经行情志异常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一逍遥散2)痰火上扰:化痰开窍、淸热安神一温胆汤+胆星黄苓仃菖蒲/生铁落饮+郁金黄连咲落饮胆星贝,二冬二茯远砂配,玄参橘红翘钩藤,丹参菖蒲痰癲给)(辰砂)《医学心悟》3)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一甘麦大枣汤+养心汤-川莒半夏(养心汤,参黄罠,归草茯神远志需,柏子五味時麦冬,经行产后神不宁)《证治准绳》二十、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凉血化瘀一知柏地黄丸+蒲黄三七黄连淡竹叶2)胃中积热型:淸胃泻火一凉膈散二十一、经行风疹块1)血虚型:养血祛风、润燥止痒一当归饮子(当归饮子住四物,荆防白羨罠首乌)2)风热型:疏风淸热、调经之痒一消风散二十二、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冇阴潜阳一左归丸+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首乌/六味地黄丸/ 一贯煎/天王补心丹/镇肝熄风汤/丹梔逍遥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一右归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仙仙茅仙灵脾,知柏当归与巴戟)二十三、经断复来1)气虚一安老汤(安老汤,参术英,地归山萸阿芥穗,香附甘草耳炭配,经绝忽下血证给)《傅青主女科》2)阴虚一知柏地黄丸3)湿热下注一易黄汤4)湿毒郁结-渗湿汤+桂枝茯苓丸(单鱗渗湿蓋赤苓,泽丹滑石黄柏通)二十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肾精亏虚一左归丸2)阴虚内热一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一二仙汤(二仙仙茅仙灵脾,知柏当归与巴戟)4)脾肾两虚一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带下病】1)脾气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一完带汤《傅青主女科》/易黄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一内补丸《女科切要》(内补黄罠肉桂附,沙苑紫苑鹿茸菟,欢蓉茯神螺白茨,益火之源固带图)3)阴虚夹湿热:滋阴益肾、淸热祛湿一知柏地黄丸+荧实金樱子/六味地黄丸+四妙丸4)湿热下注:淸利湿热、除湿止带一止带方(止時猪茯车前泻,茵梔黄柏芍丹滕)《世补斋不谢方》/蒲贯四妙丸(蒲公英贯众)5)湿毒蕴结:淸热解毒除湿一五味消毒饮+上茯苓鱼腥草败酱草惹改仁草贯众炒荆芥炒地榆【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肖虚弱:健脾与胃、降逆止呕一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与:淸肝与胃、降逆止呕一加味温胆汤(加味温胆有苓连,芦根麦冬恶阻安)/苏叶黄连汤(苏+黄)+橘皮竹茹汤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与胃止呕一生脉饮+增液汤+変门冬汤4)痰湿逆阻:化痰除湿、降逆止呕一青竹茹汤(青竹茹汤用二陈,换橘去甘痰逆临)《济阴纲目》二.妊娠腹痛1)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一当归芍药散(当归苟药用川莒,苓术泽泻绵腹痛)《金匮要略》2)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一胶艾汤(胶艾汤,四物找皈H止痛安胎效)《金匮要略》3)气郁:疏肝解郁、止痛安胎一逍遥散+苏梗陈皮三、胎漏(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一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九菟丝瓷胶续断)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一固下益气汤個卜•益气参术草,胶艾砂仁与地芍)3)血热:淸热凉血、固冲上血一加味阿胶汤-当归(加味阿胶四去莒,胶艾白术与杜仲,梔苓侧柏凉止血,血热胎漏服能应)四、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一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寿胎四君子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一举元煎(参术英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寿胎四君子丸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一兰根汤(芒根汤,四去莒,阿草血少虚胎动)《妇人大全良方》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一保阴煎(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苓柏配甘草)5)外伤:益气养I血、固肾安胎一加味圣愈汤(圣愈参罠四物加,加味续断杜仲砂)6)徵挖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一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五、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一补肾固冲丸《中医学新编》(补肾固冲菟断鹿,巴戟杜仲枸砂术,党参熟地归阿枣,先兆流产滑胎疗)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一泰山盘石散《景岳全书》六、堕胎、小产1)胎陨难留:祛瘀下胎一脱花煎+益母草(脱花煎,红归莒,牛膝车前肉桂行)2)堕胎不全:益气祛瘀一脱花煎+人参益母草炒蒲黄七、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一救母丹(救"丹,参归茅,益母仃脂芥穗同)《傅青主女科》2)淤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一脱花煎+芒硝3)湿阻气机:健脾除湿、祛瘀下胎-严胃散+芒硝枳实八、异位妊娠(杀胎:氨甲喋吟lmg/kg/d米非司酮150mg/d 3—5d 5-ful0mg/kg/d+10%GS静滴)1)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一宫外孕2号方(棱技芍丹桃)+紫草根30g全蝎10g水蛭10g蟆蚣2条2)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一宫外孕2号方3)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一宫外孕2号方+失笑散+水蛭生山楂/血府逐瘀汤九.鬼胎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一救母丹+枳壳牛膝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一荡鬼汤(荡鬼小承山桃红,丹皮宙丸参膝用)《傅青主女科》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一^散(芫花川乌秦丿匸「[址巴戟天)《妇科玉尺》4)痰浊凝滞:化痰除湿、行气下胎-严胃散+芒硝枳壳十、胎萎不长1)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填精养胎一寿胎丸+党参覆盆子桑甚子(补仔益稱寿胎丸,菟线寄生胶续断)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一胎元饮+续断枸杞子(胎元饮,四去議术陈草与杜仲)3)阴虚血热:滋阴淸热、养血冇胎一保阴煎+枸杞桑甚子(保阴:地山药芍,川断苓柏配甘草)十一.妊娠小便淋痛(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淸热、润燥通淋一知柏地黄丸2)心火偏亢:淸心泻火、润燥通淋一清心导赤散3)下焦湿热:活热利湿、润燥通淋一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加味五淋四去莒,苓梔车前赤茯苓,泽泻滑仃木通草,湿热子淋服之应)十二、胎气上逆(子悬)1)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一紫苏饮(紫苏饮,芍归莒,参単腹皮陈皮用)2)脾胃湿热:淸肺胃热、降逆化痰一苓术汤(苓+术)+瓜萎桑白皮梔子枳壳/芦根汤(芦根竹茹麦前胡,橘皮脾胃湿热妇)《济阴纲目》十三、胎水肿满(子满一羊水过多)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一«鱼汤(鲤鱼汤•苓术屈®丿I养It tj}《千金要方》2)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一茯苓导水汤-槟榔(茯苓导水四苓桑,腹皮陈苏砂瓜香)(木香)十四、妊娠肿胀(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一白术散(白术散,五皮选,去桑加术子肿选)《全生指迷方》2)肾虚:化气行水一真武汤/五苓散+菟丝子山药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一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天仙藤,陈四苓,香附木瓜苏叶用,乌药生姜与甘草,气滞子肿服能应)/茯苓导水汤(茯苓导水四苓桑,腹皮陈苏砂瓜香)(木香)十五、妊娠心烦1)阴虚火旺:养阴淸热除烦一人参麦冬汤(人参麦冬苓茹堂,知苓生地虚烦效)《妇人秘科》2)痰火内蕴:淸热涤痰除烦一竹沥汤(竹沥汤,苓苓防,麦冬养阴热烦上)《千金要方》3)肝经郁火:疏肝淸热除烦一丹板逍遥散-当归+黄苓竹茹十六、妊娠眩晕(子晕)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一杞菊地黄丸+生牡蛎龟板石决明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一半夏白术天麻汤+生牡蛎龟板石决明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子痫)1)肝风内动:养阴淸热、平息肝风一羚角钩藤汤2)痰火上扰:淸热开窍、豁痰熄风一半夏白术天麻汤+安宫牛黄丸十八、妊娠咳嗽1)阴虚:养阴润肺、止嗽安胎一百合固金汤2)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一六君子汤3)外感:祛风散寒、宣肺止咳一桔梗散(桔梗紫苏麻根白,赤茯参草天冬贝)(麻黃刘山I)十九、妊娠失音1)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淸热润肺一麦味地黄丸2)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淸肺开音一养金汤(养金汤,地知桑,阿胶沙麦蜜杏尝)二十、胎位不正1)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一八珍汤2)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一保产神效方(保产神效芍归莒,厚壳芥穗艾羌并,英菟干姜川贝草,交秤不开胎横生)二十一、过期不产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一八珍汤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一催生安胎救命散(催生安胎乌药归,前胡菊花技术配)【临产病】一、难产1)肾气虚弱:补肾降气、开究催产一神效催生丹(神效催生麝乳J;兔脑与丸难产应)《卫生家宝产科备要》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一^子丹(送子四物生黄罠,去芍加麦润胎宜)(麦冬)《傅青主女科》3)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一催生立应散《济阴纲目》(催生立应芍归茸,枳壳大腹白芷用,车前冬葵与牛膝,气滞血瘀难产应)4)气滞湿阻:理气化湿、滑胎催产一神效达生散《达生篇》(神效达生芍归莒,枳壳大腹术苏梗,陈贝甘草与葱头,加葵产前催效宏)二、胞衣先破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一蔡松汀难产方(蔡松汀,难产方,参英茯神芍莒当,枸杞龟板补气血,宫缩无力血不养〉2)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一济生汤(济生归時刘寄奴,泽兰香附壳大腹)三、胞衣不下1)气虚:补气养血、理气下胞一生化加参汤(工化加参卜•胞方,件附白术上)《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化瘀、通利下胞一牛膝汤(牛膝当归瞿麦滑,木通葵子赤豆下)《妇人大全良方》3)寒凝:温经行滞、活血下胞一八味黑神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八味黑神四去時,姜桂蒲黄豆草行)(黑豆甘草)四、子死腹中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一救母丹(救母丹,参归茸,益母石脂芥穗同)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祛瘀下胎一脱花煎(脱花煎,红归莒,牛膝车前肉桂行)【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一淸魂散(苏木+人参)《丹溪心法》/独参汤/参附汤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一夺命散(没药+血竭)《妇人大全良方》+佛手散(当归川莒佛手散)二、产后血崩1) 气虚:补气固冲、摄血止血一升举大补汤-黄连+地榆炭乌贼骨(升举大补补中益,去柴加地麦冬宜,莒芷黄连黑芥穗,产后气虚血崩宜)《傅青主女科》 2) 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一化瘀止崩汤(化瘀止册新五灵,益母沙参七归彗)(三七)《中医妇科学》 3) 产伤:益气养血、生肌固经一牡蛎散《证治准绳》(牡蛎龙骨续熟地,归莒茯苓艾地榆,人参五味与甘草•产伤血册服之宜)(炒艾)三、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一肠宁汤(肠宁地归山药断,肉桂参胶麦冬草)《傅青主女科》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一生化汤 3)热结:泻热逐瘀、活血止痛一大黄牡丹汤 四. 产后痉证 1)阴血亏虚: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一三甲复脉汤+天麻 钩藤(三甲:生牡蛎、生龟版、生鳖甲) 2)邪毒感染:解毒镇痉、理血祛风一五虎追风散《史传恩家传方》 五、 产后发热 1)血虚:养血益气、与营退热一八珍汤+黄英地骨皮 2)血瘀:活血祛瘀、与营除热一血府逐瘀汤 3)感染邪毒:淸热解毒、凉血化瘀一解毒活血汤+银花 黄苓 (解离活血翘葛柴,桃四去苛壳草來)《医林改4)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一荆防四物汤六、 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通络止痛一黄罠桂枝五物汤+当归 鸡血藤 2)血瘀:养血活络、行瘀止痛一生化汤 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一独活寄生汤 七. 产后恶露不绝 1)气虚:益气摄血一补中益气汤+胶艾乌贼计 2)血热:养阴淸热、凉jftLlhlflL-保阴煎+锻牡蛎炒地榆(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苓柏配甘草) 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一生化汤+牡蛎茜草三七 八、产后小便不通1)气虚:益气生津、宣肺利水一补气通胖饮(补气通胖罠通麦)(通草麦冬)《女科辑要》 2)肾虚:补肾固阳、化气行水一济生肾气丸 3)气滞:理气行滞、行水利尿一木通散(木通滑槟壳葵草)《妇科玉尺》 4) 血瘀:养血活血、祛瘀利尿一加味四物汤(加味四物桃蒲黄,瞿麦滑膝贞迪1.)(木通)《医宗金鉴》 九. 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1)气虚:益气固摄一黄英当归散(罠川枣)+山茱萸益智仁2)肾虚:温阳化气、补肾固苹一金贵肾气丸+益智仁桑螺網 3) 产伤:益气养血、生肌补脖一完胞饮(完胞饮,罠四君,桃红I 丿町益母临) 十.产后大便难1)血虚津亏:滋阴养血、润肠通便一四物汤 润肠通便一润燥汤|同燥二地归大黄,麻仁桃红升草上) H 、缺乳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一通乳丹(迪乳参朗川木通,桔梗猪蹄煮麦冬)《傅青主女科》(下乳涌泉四物草,桔梗青柴粉逋草,山卬不留漏芦用,解郁通乳效甚好〉3)痰浊阻滞:健脾化痰通乳一苍附导痰丸(香附)+漏芦散③泸蛇蜕瓜篓配)十二、乳汁自出 2)脾肺气虎:补脾益肺、2)肝气郁滞:疏肝解郁、 活络通乳一下乳涌泉散《淸太医院配方》1)气虚失摄:益气固摄一补中益气汤+荧实五味子2)肝经郁热:疏肝解郁、淸热敛乳一丹楣逍遥散+生牡蛎夏枯草附:回乳方1)麦芽煎(炒麦芽60g,煎汤频服)2)免怀散(免怀红花芍归尾,牛膝煎服3剂给)《济阴纲目》3)朴硝外敷(朴硝120g,分装纱布袋内,置两乳房外敷,待湿后更换之)【妇科杂病】一.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髄一竦麟珠(毓麟珠,八珍菟,鹿角朴•仲川椒煮)《景岳全书》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一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温胞参术巴戟天,破故菟线山药荧,桂附杜仲温肾阳,化湿固精不孕安)(破故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一养精种玉汤(养粕种玉四去苛,山萸养血补任冲)《傅青主女科》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一百灵调肝汤(百灵调肝芍归膝,瓜婆川楝枳皂刺,苛皮通草王不留,肝郁不孕服Z宜)《百灵妇科》/开郁种玉汤(开郁种玉芍归术,丹皮香附花粉茯)《傅青主女科》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一启宫丸(启宫二陈苍附©,人草加曲痰郁宫)(经验方)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一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二、妇人腹痛1)肾阳虚衰:温肾助阳、暧宫止痛一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温胞参术巴戟天,破故菟绞山药荧,桂附杜仲温肾阳,化湿固精不孕安)(破故纸)2)血虚失荣:补血养营、与中止痛一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3)湿热郁结:淸热除湿、化瘀止痛一清热调血汤+丄茯苓败酱草惹改仁(淸热调血四桃红,香附莪丹延连用)(延胡黄连)《古今医鉴》/四逆散+四妙丸+金铃子散/桃核承气汤4)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一ft丹散(牡川散,延胡归棱莪术勺膝桂)(桂心)《妇人大全良方》5)寒湿凝滞:散寒除湿、化瘀止痛一少腹逐瘀汤+苍术茯苓三、徵猱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一香棱丸(存棱丁木莪三棱,枳壳川棟小i::i青)(青皮)《济生方》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癥一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大黄庶虫蛭虻蜡,地苓I •漆杏仁桃,芍草相配I血療腹中痞块服渐消)撕蜡)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一散聚汤《妇科秘诀大全》(散聚二陈榔归茸,桂附吴萸枳朴杏)(桂心附子)4)热毒:解毒除湿、破瘀消徵一银花裁菜饮(啟菜:鱼腥草)+三棱莪术皂角刺赤芍丹皮丹参(银花战菜系鱼腥,荆芥II•草上茯苓)《中医妇科治疗学》四.子宫脱垂1)气虚:补气升提一补中益代汤+枳壳2)肾虚:补肾固脫一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鹿角胶升麻枳壳五、脏燥1)心气不足:养心安神、与中缓急一甘麦大枣汤2)心肾不交:滋阴淸热、养心安神一天王补心丹【前阴病】r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一知柏地黄丸+首乌白鲜皮。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9062cf16c85ec3a86c2c531.png)
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3。
《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
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9062cf16c85ec3a86c2c531.png)
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3。
《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
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e588514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6.png)
诸论1、春秋战国时代,扁鹊专门从事妇产科的医疗工作,称为“带下医”2、汉代“女医”(或“乳医”),师古称之为“视产乳之疾者”3、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妇人3篇,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5、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的《产宝》6、宋代发展为独立专科,九科之中有产科7、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吴谦《医宗金鉴》内有“妇科心法要诀”女性的生理特点 一、 阴户,又名“四边”——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摸的部位。
生育胎儿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入口 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第一道门户) 阴道,又名子肠。
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又名子户。
——子宫颈口部位。
主持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脏 器。
记载最早见于《内径》 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二、月经,称它为“月事”“月信”“月水”初潮:14岁左右,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断经”,女子46~52岁绝经 一般为28日左右,但在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为3-7日,多 数为4-5日,一般行经总量50-80ml经色:正常多为暗红色, 较淡 加深 淡红 经质:正常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
(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并月”2个月一至“居经”“季经”3个月一至“避年”一年一行“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月经周期 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激经”“盛胎”“垢胎”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多少:督脉的调节、带脉的束约月经的产生:“血海满盈、满而自溢”三、1、量:生理性带下量不多,润滑如膏,不致外渗带下2、色:无色透明的,有的略带白色3、质地:黏而不稠,滑润如膏,无异臭气味4、功能:肾精下润之液,具有濡润、补益的作用,充养和濡润前阴空四、产育(一)分娩:怀孕末期,即孕280日左右,胎儿及胎衣自母体产出1、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月数算同上,日数加14(围产期:孕期28周到生后1周)2、分娩先兆胎位下降,小腹坠胀,有便意感,或“见红”等,“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d59524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3.png)
《中医妇科学》笔记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 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八、痛经1)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九、闭经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十、崩漏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五、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五、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2)血瘀:养血活络、化瘀止痛-生化汤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妇科杂病一、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4)毒热: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二、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归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肺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开郁种玉汤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三、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方剂索引: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 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车前子. 黑芥穗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黄柏. 栀子. 牛膝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红花. 桃仁. 甘草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鹿角霜. 杜仲. 川椒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15. 阴痒外治法: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https://img.taocdn.com/s3/m/a395da7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b.png)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a9c9775b7360b4c2e3f64d6.png)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
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069375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b.png)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身症状。
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医对月经不调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效果。
二、痛经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或有其他不良反应。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痛经的原因很多,如子宫发育不良、宫颈口或子宫颈管狭窄等,中医治疗痛经则以调理冲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
三、闭经闭经是指无月经或月经停止。
长期的精神压抑、紧张、忧虑、环境改变、过度劳累等均可影响月经来潮。
中医认为闭经的病因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肾气亏损,冲任不充;实者多因气滞血瘀,胞脉受阻。
治疗闭经应针对病因用药,补虚应补肾养血,佐以行气活血;泻实应行气活血,使胞脉畅达,月经应时而至。
四、崩漏崩漏是指月经周期严重失常,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甚至大量出血。
崩漏的原因很多,如肾气不足、冲任不固、脾虚不摄等。
中医治疗崩漏以补肾固冲、健脾益气、清热凉血为原则。
五、带下病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一种粘稠液体,如带状,并有臭味。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湿邪为患,而脾虚生湿是主要病机。
治疗带下病以健脾祛湿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止痒。
六、妊娠病妊娠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出现的各种疾病。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妊娠病的原因有肾虚、气滞、血瘀等,治疗应根据病因用药。
肾虚者补肾健脾,调理冲任;气滞者理气行滞,除湿消肿;血瘀者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七、产后病产后病是指在分娩后出现的各种疾病。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产后病的病因有肾虚、血虚、瘀滞等,治疗应根据病因用药。
肾虚者补肾固冲安胎;血虚者补血益气,和营退热;瘀滞者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八、不孕症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而未受孕者。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不孕症的原因有肾虚、肝郁、痰浊等,治疗应根据病因用药。
肾虚者补肾养血,调补冲任;肝郁者疏肝解郁,养血理脾;痰浊者健脾化痰,通乳利湿。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372baf15901020206409c80.png)
中医妇科学 (十一五教材) 【月经病】 一、 月经先期 1.气虚型 1) 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一补中益气汤《脾『!论》 2)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一固阴煎(周阴三补菟线子,参草远志五味子)《景岳全书》 2 .血热型 1) 阴虚血热证: 2) 阳盛血热证: 3) 肝郁化热证: 二、 月经后期 1) 养阴淸热、凉血调经一两地汤(两地生地地件皮,玄麦阿胶白芍宜)《傅青主女科》 淸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沽经地fl ■青蒿丹,黄柏地芍茯苓选)《傅青主女科》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一丹梔逍遥散《女科撮要》 肾虚型: 滋补肾阴、 2) 血虚型: 补血养营、 3) 虚寒型: 温经扶阳、 4) 5) 6) 实寒型: 气滞型: 痰湿型: 温经散寒、 理气行滞、 燥湿化痰、 养血调经一当归地黄饮(肖归地黄三补堂,杜仲牛膝补肾效)/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朴■仲杞草配)《景岳全书》 益气调经一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 (人参养荣参术罠,归草茯神远志需,地芍五味陈桂心,气血双补似归脾) 养血调经一大营煎(大营煎,杞.杜仲桂)《景岳全书》/温经汤活血调经一温经汤活血调经--乌药汤(乌药汤,肖归选,加味乌药去砂延)《兰室秘藏》 活血调经一茸归二陈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 肾虚型:补益肾气、 2) 脾虚型:补脾益气、 3) 肝郁型:疏肝解郁、 养血调经一固阴煎(固阴三补菟线子,参草远志五味子)《景岳全书》 养血调经一归脾汤 和血调经一逍遥散四、经期延长1) 气虚型: 补气升提、 2) 固冲调经一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带(参术英草举元煎,经长彊务胎不安) «景岳全书》 凉血调经一两地汤+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 固经丸 固冲调经一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虚热型:实热型: 血瘀型: 五、经间期出血3) 活血袪瘀、 1) 2) 3) 4) 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加减一贯煎(加减一贯二地麦,芍草地丹配)/两地汤+二至丸(一至女贞旱莲草) 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一归脾汤 湿热型:淸热除湿、凉血止血一清肝止淋汤-阿胶红枣+茯苓炒地榆(活肝止淋四去寥阿胶丹皮用,枣黑豆,湿热带下间血行)《傅青主女科》 /四妙丸-固经丸 理血归经一逐瘀止血汤(逐瘀此血四去字大黄壳丹桃龟用)(四物)血瘀型:活血化瘀、 六、月经过多 气虚型: 1) 补气升提、 血热型: 血瘀型: 七、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 2)3) 消热凉血、 活血化瘀、 固冲止血一举元煎(参术英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景岳全书》 /安冲汤十(固冲汤+生地 续断)《医学衷中参西录》 固冲止血一保阴煎+地榆槐花(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苓柏配甘草)《景岳全书》 固冲止血一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养血调经一归肾丸(似:右归丸一去範龟胶牛膝,加当归朴仲)2) 3) 4) 5) 血虚型: 血瘀型: 痰湿型: 血寒型: /当归地黄饮+紫河车刃•参(当归地黄三补胆 杜仲牛膝补肾效〉 补血益气调经一滋血汤(即:八珍汤-白术草+山药罠) 活血化瘀、理气调经一桃红四物汤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苍附导痰汤-佛手散(当归川佛手散)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一温经汤 八.崩漏 1)2) 3) 4) 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一左归丸+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 /育阴汤(疗阴三补龟牡蛎,寄生芍断阿螺榆)《百灵妇科》 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大补元煎-补卄脂 鹿角胶 艾叶炭 (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 养血调经一固冲汤/固本止崩汤(固本止崩参术英,地归黑姜崩脾虚) 止血调经一清热固经汤 (淸热同经地黄苓,地fi ■龟板牡蛎粉,阿胶籀iT 棕炭梔,地榆甘草热崩临) 止血调经一保阴煎(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苓柏配甘草) 止血调经一四物汤+失笑散+胶艾 龙牡贼脾虚型: 实热证: 补气摄血、 淸热凉血、 虚热证: 血瘀型: 九、闭经一加减;?^蓉菟丝子丸(/V 蓉菟丝河车盆,艾地归梗羊寄生)(肾虚闭经通用方)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一大补元煎-丹参牛膝(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 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一左归丸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一十补丸 脾虚型:健脾益气、养血调经一苓参白术散血虚型:补血养血、活血调经一小营煎(小营敢,四去巧,山药枸杞甘草行) 气滞血瘀型: 寒凝血瘀型: 痰湿阻滞型: 5) 6) 1) 2) 3) 4) 5) 6) 7) 8) 十、痛经 1) 2) 3) 4) 5) 6) 7) 滋阴清热、 活血化瘀、 行气活血、 温经散寒、 豁痰除湿、 祛瘀通经一膈下逐瘀汤 活血通经一温经汤 活血通经一苍附导痰丸+佛手散(当归川時佛手散〉 气滞血瘀型: 寒凝血瘀型: 湿热蕴结型: 血虚肝郁型: 肝肾亏损型: 阴虚肝郁型: 气血虚弱型: 十一、经行发热 1) 2) 3) 4) 肝肾阴虚: 气血虚弱: 瘀热壅阻: 肝气郁滞: 行气活血、 温经散寒、 暗热除湿、 祛瘀止痛一膈下逐瘀汤/金铃子散- /金铃子散- 祛瘀止痛一温经汤 /少腹逐瘀汤/艾附四物汤 化瘀止痛一清热调血汤 益气养血、 补肾填精、 滋阴柔肝、 补气养血、 四物汤 四逆散 +红藤 +木香槟榔 +鸡血藤 益母草木香香附 败酱草惫或仁 (沽热调血四桃红,香附莪丹延连用)(延胡黄连)《古今医鉴》/四逆散-四妙丸-金铃子散 柔肝止痛一参英四物汤 /胶艾四物汤养血I 匕痛一调肝汤(调肝归芍山药草•巴戟山英配阿胶)《傅青主女科》 /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统寄生胶续断)+四逆散 调经止痛一一贯煎-四逆散 和中止痛一黄英建中汤+当归党参 滋养肝肾、冇阴益营一蒿苓地丹四物汤 补脾益气降温--补中益气汤活血化瘀、淸热调经一血府逐瘀汤+梔子 丹皮 疏肝解郁,淸热调经一丹槐逍遥丸+二.经行头痛平肝熄风一羚角钩藤汤化瘀通络一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养血益气止痛一丿I 珍汤-首乌蔓荆子鸡血藤 滋阴潜阳、疏风止痛一杞菊地黄丸+钩藤右决明 燥湿化痰、通络止痛一半夏白术天麻汤+葛根丹参益气养血、调经止晕一补中益气汤+熟地制首乌枸杞子 冇阴潜阳、燥湿化痰、熄风止晕一半夏白术天麻汤+胆星白羡藜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一黄桂枝五物汤-当归鸡血藤/当归补血汤+白芍丹参玉珠鸡血藤2)血瘀: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一身痛逐瘀汤十五、经行吐IS1) 肺肾阴虚:滋肾润肺、降火止血一顺经汤+牛膝(顺经汤,四去莒,沙丹芥穗白茯苓)《傅青主女科》 2) 肝经郁火:疏肝泻火、降逆止血一清肝引经汤(淸肝引经四荔去,丹梔苓楝茜茅膝)(丹皮)/丹梔逍遥散-代赭石黑芥穗十犬、经行溃泻1)脾气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一參苓白术散2〉肾阳虚:温肾扶阳、暧上固肠一四神丸-健固汤(健固汤,妇泻用)《傅青主女科》十七、经行浮肿1) 脾肾阳虚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一肾气丸-苓桂术甘汤2) 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养血调经--/<物汤(四物+金铃子散-木香槟榔 泽泻 益母草) (养心汤,参黄罠,归草茯神远志需,柏子五味莒麦冬,经行产后神不宁》《证治准绳》二十、经行口糜1) 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凉血化瘀一知柏地黄丸+蒲黄三七黄连淡竹叶2) 胃中积热型:$青胃泻火一凉膈散二十一、经行风疹块1) 血虚型:养血祛风、润燥止痒一当归饮子(当归饮子草四物,荆防白痰罠首乌)2) 风热型:疏风淸热、调经之痒一消风散二十二、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一左归丸丄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首乌/六味地黄丸/ 一贯煎/天王补心丹/镇肝熄风汤/丹梔逍遥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一右归丸 1) 2) 3) 4) 5) 肝火上炎: 瘀血阻滞: 气血虚弱: 虚阳上亢: 痰湿中阻:十三、经行眩晕 1) 气血虚弱型: 2) 阴虚阳亢型:熄风止皐一杞菊地黄丸+钩藤 石决明白芍十八、经行乳房胀痛1) 肝气郁滞:疏肝理气、 2) 肝肾V 虚:滋阴养肝、 十九、经行惰志异常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 和胃通络一柴胡疏肝散+王不留行川楝子 疏肝理气一一贯煎+麦芽 鸡内金1) 2) 3) (生铁落饮胆星贝,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 养血调经一逍遥散淸热安神一温胆汤+胆星黄苓石菖蒲/生铁落饮+郁金黄连一冬一•茯远砂配,玄参橘红翘钩藤,丹参莒蒲痰癫给》(辰砂》《医学心悟》 安神定志一甘麦大枣汤-养心汤-川莒半夏3)阴阳两虚:二仙汤(二仙仙茅仙灵脾,知柏当归与巴戟)二十三、经断复来 1) 2)3)4) 气虚一安老汤(安老汤・术罠,地归山萸阿芥穗,香附耳炭配•经绝忽FifiiiiE 给)《傅青主女科》 阴虚一知柏地黄丸 湿热下注一易黄汤 湿毒郁结一草藕渗湿汤+桂枝茯苓丸(单薛渗湿惹赤苓,泽丹滑仃黄柏通) 二十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肾精亏虚一左归丸 阴虚内热一知柏地黄丸阴阳两虚--二仙汤(二仙仙灵脾,知柏当归勺巴戟) 脾肾两虚■■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英杜仲杞草配)1) 2) 3) 4) 【带下病】 1) 2) 3) 4) 5) 脾气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一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易黄汤 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一内补丸《女科切要》(内补黄罠附,沙苑鹿茸菟,戏蓉白漠,益火之源固带图) 阴虚夹湿热:滋阴益肾、清热祛湿一知柏地黄丸+荧实 金樱子 /六味地黄丸-四妙丸淸利湿热、除湿止带一止带方(止帯猪茯车前泻,茵梔黄柏芍丹膝)《世补斋不谢方》 /蒲贯四妙丸(蒲公英贯众) 淸热解毒除湿一五味消毒饮+ 土茯苓鱼腥草败酱草惫改仁草贾众炒荆芥炒地榆 湿热下注: 湿毒蕴结: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脾II 虚弱: 肝川不和: 1)2) 3) 4)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一香砂六君子汤 淸肝和胃、降逆止呕一加味温胆汤(加味温胆有苓连,芦根麦冬恶阻安) /苏叶黄连汤(苏+黄)-橘皮竹茹汤益气养阴、和胃止呕一生脉饮-增液汤+麦门冬汤化痰除湿、降逆止呕一青竹茹汤(青竹茹汤用二陈•换橘去甘痰逆临)《济阴纲目》 气阴亏虚: 痰湿逆阻: 妊娠腹痛 补血养血、 暖宫止痛、 疏肝解郁、 血虚: 虚寒: 气郁: 三、胎漏 肾虚:气虚: 血热J 1) 2) 3) 1) 2) 3) 止痛安胎一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用川苗.苓术泽泻绵腹痛)《金匮要略》 养血安胎一胶艾汤(胶艾汤.四物忆暖宫I 匕痛安胎效〉《金匮要略》 止痛安胎"逍遥散T 苏梗陈皮 (无腰酸腹痛小腹卞坠)补肾固冲、止血安胎一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线寄生胶续断) 益气养血、固冲止血一固下益气汤(固下益气草.艾砂仁和地) 淸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当归 (加味阿胶四去苛•胶艾‘了杜仲,桅苓侧柏凉止血,血热胎漏服能应) 四、胎动不安 1) 2) 3) 4) 5) 6) 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一寿胎丸(补仔益精寿胎丸,菟线寄生胶续断) /寿胎四君子丸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参术罠草举元煎,经长最多胎不安) /寿胎四君子丸血虚:补血、固冲、安胎一芒根汤(芒根汤,四去苛,阿草血少虚胎动)《妇人大全良方》 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一保阴煎(保阴-地山药芍,川断苓柏配甘草) 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一加味圣愈汤(圣愈参罠四物加,加味续断杜仲砂) 徵親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一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五・滑胎1) 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一补肾固冲丸《中医学新编》(补肾固冲菟断鹿,巴戟杜仲枸砂术,党参熟地归阿枣,先兆流产滑胎疗)2) 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一泰山盘石散《景岳全书》六、 堕胎、小产 1) 胎陨难留: 2) 堕胎不全:七、 胎死不下1) 气血虚弱J 2) 淤血阻滞: 3〉湿阻气机: 八、 异位妊娠(杀胎:氨甲喋吟1 mg/kg/d 米非司胡150mg/d 3—5-ful0mg/kg/d-10%GS 静滴〉 1) 未破损期:杀胚消症、化瘀止痛一宫外孕2号方(棱技芍丹桃》+紫草根30g 全蝎lOg 水蛭lOg 蟆蚣2条 2) 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症一宫外孕2号方3) 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症散结一宫外孕2号方-失笑散-水蛭生山楂/血府逐瘀汤祛瘀下胎一脱花煎+益碌草(脱花煎,红归耳•牛膝车前肉桂行〉 益气祛瘀一脱花煎+人参 益僻草 炒蒲黄益气养血、活血下胎一救母丹(救对丿h 参归巧,益母仃脂芥穗同)《傅青主女科》 行气活血、健脾除湿、袪瘀下胎一平胃散+芒硝 枳实袪瘀下胎一脱花煎+芒稍九、鬼胎1) 2) 3) 4)气血虚弱: 气滞血瘀: 寒湿郁结: 痰浊凝滞: 益气养血、 理气活血、 散寒除湿、 化痰除湿、 活血下胎一救母丹+枳壳牛膝袪瘀下胎一荡鬼汤(荡鬼小承归桃红,丹皮雷丸膝用》《傅青主女科》 逐水下胎一芫花散(芫花川乌秦芜蚕,柴胡昊萸巴戟天)《妇科玉尺》 行气下胎一平胃散+芒硝枳壳 十、胎萎不长1) 肾气亏损: 2) 气血虚弱: 补肾益气、 补气养血育胎一胎元饮-续断枸杞子(胎元饮,四去莒,参术陈草和朴•仲) 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一保阴煎+枸杞桑甚子(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苓柏配甘草〉填精养胎一寿胎丸+党参覆盆子桑甚子(补肾益粘寿胎丸•菟线寄生胶续断〉 十一、妊娠小便淋痛(子淋)1) 阴虚津V :滋阴淸热、润燥通淋一知柏地黄丸2) 心火偏亢:淸心泻火、润燥通淋一清心导赤散3) 下俵湿热:淸热利湿、润燥通淋一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加味五淋四去苛,车前•滑右•草,湿热子淋服Z 应〉十二、胎气上逆(子悬) 1) 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一紫苏饮(紫苏饮,芍归骂,参草腹皮陈皮用)2) 脾M 显热:淸肺胃热、降逆化痰一苓术汤(苓+术)+瓜萎桑白皮梔子 枳壳/芦根汤(芦根竹茹麦前铝,橘皮脾円湿热妇)《济阴纲目》十三、胎水肿满(子满一羊水过多)1) 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一鲤鱼汤(鲤鱼汤,姜.归养血渗湿方)《千金要方》 2) 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一茯苓导水汤-槟榔(茯苓导水四苓桑,腹皮陈苏砂瓜香)(木香) 十四、妊娠肿胀(子肿)1) 2) 脾虚: 肾虚: 3) 气滞: 健脾行气一白术散(白术散,五皮选,去桑加术子肿选)《全生指迷方》化气行水一真武汤/五苓散-菟丝子山药理气行滞、健脾化湿一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天仙藤,陈四苓,香附木瓜苏叶用,乌药生姜和甘草,气滞子肿服能应)/茯苓导水汤(茯苓导水四苓桑-腹皮陈苏砂瓜香)(木香)十五.妊娠心烦1)阴虚火旺:养阴活热除烦一人参麦冬汤(草,生地虚烦效)《妇人秘科》2〉痰火内蕴:淸热涤痰除烦■■竹沥汤(竹沥汤-养阴热烦上〉《千金要方》3)肝经郁火:疏肝淸热除烦一丹柜逍遥散-当归+黄苓 竹茹 十六、妊娠眩晕(子晕)1) 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一杞菊地黄丸+生牡蛎 龟板 石决明2) 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一半夏白术天麻汤+生牡蛎龟板石决明3) 气血虚弱:益气养血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子痫)1) 肝风内动:养阴淸热、平息肝风一羚角钩藤汤2) 痰火上扰:淸热开窍、豁痰熄风一半夏白术天麻汤+安宫牛黄丸 止嗽安胎"百合固金汤 化痰止咳一六君子汤宣肺止咳一桔梗散(紫苏麻根白,亦草天冬贝〉(麻黄 桑根白) 1) 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淸热润肺一麦味地黄丸 2) 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淸肺开音一养金汤(养金汤,地知桑,阿胶沙麦蜜杏尝) 二十、胎位不正1) 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一八珍汤2) 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一保产神效方(保产神效芍归茸,厚壳芥穗艾羌并,罠菟「姜川贝草,交忖不开胎横生)二十一、过期不产 1) 气血虚弱:2) 气滞血瘀:【临产病】益气养血、活血下胎一救母丹(救吋丹,参归時•益母石脂芥極同)行气活血、袪瘀下胎一脱花煎(脱花煎,红归茁•牛膝车前肉桂行) 【产后病】 益气固脱一消魂散(+)《丹溪心法》/独参汤/参附汤 十八、妊娠咳嗽 1) 阴虚:养阴润肺、2) 痰饮:健脾除湿、 益气养血、行气活血、 活血送胎一八珍汤 促胎产出一催生安胎救命散(催生安胎归,配) 1) 2) 3) 难产肾气虚弱: 气血虚弱: 气滞血瘀: 开窍催产一神效催生丹(神效催生麝乳厂兔脑和丸席•产应)《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润胎生产一送子丹(送子四物生黄茂,去芍加麦润胎宜)(麦冬)《傅青主女科》 滑胎催产一催生立应散《济阴纲目》补肾降气、 补气养血、 行气化瘀、 (催生立应归莒.大腹用,车前冬葵和,气滞血瘀难产应)气滞湿阻:理气化湿、滑胎催产一神效达生散《达生篇》(神效达生归骂,枳壳大腹术苏梗,陈贝甘草和葱头,加葵产前催效宏)二、 胞衣先破1) 气血虚弱J 补气养血、润胎生产一蔡松汀难产方(蔡松汀,难产方,参^^茯神茁肖,枸杞龟板补气血,宫缩无力血不养)2) 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一济生汤(济生归莒刘寄奴,泽兰香附壳大腹)三、 胞衣不下 1)气虚: 血瘀: 4) 2)3) 补气养血、 活血化瘀、 温经行滞、 理气下胞■■生化加参汤(生化加参卜•胞方•骂上》《傅青主女科》 通利下胞_牛膝汤(牛膝当归眾麦滑,木通葵子亦豆下〉《妇人大全良方》 活血下胞一八味黑神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八味黑神四去?头豆草行)(黑豆甘草)四.子死腹中 1) 气血虚弱:2)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一夺命散(没药+血竭)《妇人大全良方》+佛手散(当归川莒佛手散)产后血崩气虚:补气固冲、摄血止血一升举大补汤-黄连+地榆炭乌贼卄 (升举大补补中益,去柴加地麦冬宜,莒芷黄连黑芥穗,产后气虚血丿加宜)《傅青主女科》 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一化瘀止崩汤(化瘀止舸蒲五灵,益母沙参七归莒)(三七)《中医妇科学》 产伤:益气养血、生肌固经一牡蛎散《证治准绳》(龙骨续熟地,莒艾,五味相甘电,产伤血削服Z 宜)(炒艾)三、 产后腹痛1) 血虚:补血益气一肠宁汤(肠宁地归山药断,肉桂参胶麦冬草)《傅青主女科》2) 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一生化汤3) 热结:泻热逐瘀、活血止痛一大黄牡丹汤四、 产后痉证1) 阴血亏虚: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一三甲复脉汤+天麻 钩藤(三甲:生牡蛎、生龟版、生整甲) 2) 邪毒感染:解毒镇痉、理血袪风一五虎追风散《史传恩家传方》九、 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1) 气虚:益气固摄一黄黃当归散(罠归枣)+山茱萸益智仁2) 肾虚:温阳化气、补肾固苹一金贵肾气丸+益智仁桑嫖悄3) 产伤:益气养血、生肌补脖一完胞饮(完胞饮,英四君.桃红归骂益母临)十、产后大便难1) 血虚津亏: 2) 脾肺气虚: 十一、缺乳1) 2) 滋阴养血、 补脾益肺、 润肠通便一四物汤 润肠通便一润燥汤(润燥二地归大黄,麻仁桃红升草上) 气"II 虚弱: 肝气郁滞:佐以通乳一通乳丹(通乳参英归木通,枯梗猪蹄無麦冬)《傅青主女科》 活络通乳一下乳涌泉散《淸太医院配方》 补气养血、 疏肝解郁、 (下乳涌泉四物厘,枯梗青柴粉通草,山甲不留漏芦用,解郁通乳效我好) 痰浊阻滞: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香附)+漏芦散' 漏芦蛇蜕瓜篓配〉 3) 十二、乳汁自出1)气虚失摄:益气固摄一补中益气汤-荧实五味子1)2) 3) 五、产后发热1)2)3) 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一丿I 珍汤+黄罠 地卄皮 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一血府逐瘀汤 感染邪毒:淸热解毒、凉血化瘀一解毒活血汤+银花黄苓(解毒活血翘葛柴,桃四去莒壳草来)《医林改错》散寒解农一荆防四物汤4) 六、 产后身痛1) 血虚:补血益气、 2) 血瘀:养血活络、3) 外感:养血祛风、 通络止痛一黄黃桂枝五物汤・当归 鸡血藤 行瘀止痛一生化汤散寒除湿一独活寄生汤 1) 气虚:益气摄血一补中益气汤+胶艾乌贼It2) 血热:养阴淸热、3) 血瘀:活血化瘀、八、 产后小便不通气虚: 肾虚: 气滞: 血瘀: 凉血止血一保阴煎+锻牡蛎 炒地榆(保阴一•地山药芍■川断苓柏配甘草) 理血归经一生化汤+牡蛎 茜草 三七 1) 2) 3) 4) 益气生津、 补肾固阳、 理气行滞、 养血活血、 宣肺利水一补气通胖饮(补气通胖)()《女科辑要》化气行水一济生肾气丸行水利尿一木通散,木通滑葵)《妇科玉尺》祛瘀利尿"加味四物汤(加味四物桃蒲黄滑膝草通上)(木通)《医宗金鉴》2)肝经郁热:疏肝解郁、淸热敛乳一丹楣逍遥散+生牡蛎夏枯草 附:回乳方1) 麦芽煎(炒麦芽60®煎汤频服) 2) 免怀散(免怀尾,煎服3剂给)《济阴纲目》3) 朴硝外敷(朴硝120“分装纱布袋内,置两乳房外敷,待湿后更换之) 【妇科杂病】 一、不孕症 1)肾虚: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他一練麟珠(毓麟珠,丿I 珍菟,鹿角札仲川椒煮)《景岳全书》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一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温胞巴戟天,破故菟丝荧,附朴:仲温肾阳,化眾固精不孕安)(破故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一养精种玉汤(养精种玉四去苛,养血补任冲)《傅青主女科》 肝郁: 2)疏肝解郁、理血调经一百灵调肝汤 (百灵调肝芍归膝,瓜萎川楝枳皂剌,青皮通草王不留,肝郁不孕服之宜)《百灵妇科》 /开郁种玉汤(开郁种玉芍归术,丹皮香附花粉茯)《傅青主女科》 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启宫二陈苍附莒.去草加曲痰郁宫)(经验方) 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一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痰湿: 血瘀: 二、妇人腹痛 肾阳虚衰:温肾助阳、暧宫止痛一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温胞巴戟天,破故菟绞荧.附朴•仲温mi,化湿固精不孕安)(破故纸) 补血养营、和中止痛一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淸热除湿、化瘀止痛一清热调血汤T 上茯苓败酱草慈改仁(淸热调血四桃红.香附技丹延连用〉(延胡黄连)《古今医鉴》 /四逆散+四妙丸+金铃子散 /桃核承气汤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一牡丹散(牡丹散,延胡归.芍桂)(桂心)《妇人大全良方》 散寒除湿、化瘀止痛一少腹逐瘀汤+苍术 茯苓 3) 4) 1) 2) 3) 血虚失荣: 湿热郁结: 气滞血瘀: 寒湿凝滞: 三、徴機气滞:血瘀:/ 痰湿:4)5) 1) 2) 3) 4) 热毒: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香棱丁技,)(青皮)《济生方》 活血破瘀、散结消症一桂枝茯苓丸 大黄庶虫丸(大黄庶虫蛭蛀姑,地苓「漆杏仁桃’ 除湿化痰、散结消徵一散聚汤《妇科秘诀大全》 (散聚二陈榔归骂,桂附昊萸枳朴杏) 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戢菜饮(戢菜:)+ 芍草相配丁血務,腹中痞块服渐消)(矫蜡〉 (桂心附子) 皂角刺丹皮丹参 (银花蛮菜系.荆芥甘草上茯苓)《中医妇科治疗学》四、 子宫脱垂1) 气虚:补气升提一补中益气汤+枳壳 2) 肾虚:补肾固脱一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鹿角胶升麻枳壳 五、 脏燥 1) 心气不足:养心安神、 2) 心肾不交:滋阴淸热、 和中缓急一甘麦大枣汤 养心安神一天王补心丹 【前阴病】 一.阴痒 1) 肝肾阴虚: 2) 肝经湿热: 调补肝肾、 泻肝淸热、 滋阴降火一知柏地黄丸丄首乌白鮮皮 除湿止痒一龙胆泻肝汤解每杀虫一草«渗湿汤-白头翁 苦参 防风(单會渗湿惫赤苓,泽丹滑仃黄柏通)二阴肿1) 肝经湿热: 2) 痰湿凝滞:3) 外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一血府逐瘀汤+三七三、 阴疮D 湿热型:消肝泄热、解毒除湿一龙胆泻肝汤4蒲公英上茯苓/仙方活命饮 2)寒湿型:温经化湿、活血散结一阳和汤+苍术茯苓莪术皂角刺四、 阴痛1) 肝肾亏损:滋养肝肾、缓急止痛一当归地黄饮-牡蛎 白芍 延胡索(肖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2) 寒滞肝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一川梯汤《竹林女科》(川楝大小j::j,元胡乳木香,猪苓麻黄,肝经寒痛酌葱姜)附:阴痒外治法五.阴吹1) 2) 3) 4) 气虚: 川燥: 气郁: 痰湿: 健脾益气、 泻热润燥、 疏肝理气、 健脾温中、 升淸降浊■■补中益气汤十枳壳理气导滞一麻子仁丸 开郁行气一逍遥散+枳壳 燥湿化痰一橘半桂苓枳姜汤・白术(橘半桂苓枳姜汤,痰湿阴吹服之良)3)湿虫滋生: 淸热利湿、 淸肝利湿、 温经化痰、 消肿止痛一龙胆泻肝汤+滴公英 紫花地丁 活血消肿一阳和汤+半夏 皂角刺。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d69c99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5.png)
中医妇科笔记在我开始学习中医妇科之前,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古老智慧的领域。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可真是博大精深,有趣得很呢!记得有一次,我跟着老师去看诊。
那天,诊室外排满了患者,大多数都是女性,脸上带着焦虑和期待。
我们迎来的第一位患者是一位年轻的女士,看上去大概二十七八岁的样子。
她一坐下,就急切地开始诉说自己的症状。
“医生啊,我这月经最近几个月老是不准,有时候提前,有时候推后,量还特别少,颜色也暗暗的。
”她皱着眉头,满脸的忧愁。
老师让她先别着急,慢慢说。
接着,老师开始仔细地询问她的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甚至情绪状态。
这让我感到很新奇,原来中医看病不只是针对病症本身,而是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生活。
老师给她把了脉,又看了看她的舌苔。
我在一旁好奇地盯着,心里琢磨着这脉象和舌苔到底能透露多少秘密。
老师边诊断边给我讲解:“你看她的脉象,弦细而涩,这说明肝郁气滞,气血不畅。
再看这舌苔,薄白而腻,是有湿气内阻之象。
”然后,老师开始详细地记录病例。
我凑过去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症状描述、诊断依据,还有拟用的方剂和药物剂量。
老师说:“对于这种月经不调的情况,我们要从调理气血、疏肝理气入手。
”开好了药方,老师还不忘叮嘱患者一些注意事项:“姑娘,平日里要注意心情舒畅,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饮食上要少吃生冷油腻的东西,尽量保证作息规律。
”患者连连点头,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接下来的一位患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她主要是因为更年期的症状来就诊。
她说自己最近总是潮热出汗,心情烦躁,晚上还睡不好觉。
老师仔细询问了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又进行了一番诊断。
“你这是肝肾阴虚,虚阳上亢导致的。
”老师一边说着,一边在病例上写下诊断结果。
“我给你开个方子,滋阴降火,调理调理。
不过你自己也要注意调节情绪,适当运动运动。
”这一天下来,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妇科病症,也见识到了老师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每一个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困扰,而中医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试图打开她们健康的大门。
中医妇科学考试笔记.doc
![中医妇科学考试笔记.doc](https://img.taocdn.com/s3/m/46dd0397f242336c1fb95edc.png)
中医妇科学考试笔记一、月经前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一一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一一归肾汤或固阴煎3.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一一清经散4.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一一两地汤5.肝郁血热:疏肝泄热,凉血调经一一丹梔逍遥丸二、月经后期1.肾虚:补肾养血调经一一当归地黄饮2.血虚:补血益气调经一一大补元煎3.血寒-实寒:温经散寒调经一一温经汤(妇人)4.血寒-虚寒:扶阳祛寒调经一一温经汤(金匮)或艾附暖宫汤5.气滞:理气行滞调经一一乌药汤6.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一茸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一一逍遥丸2.肾虚:补肾调经一一固阴煎3.脾虚:健脾益气,养血调经一一归脾汤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 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 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 •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一一当归地黄饮或归肾丸2.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 小营煎或滋血汤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煎或通瘀煎4.痰湿:燥湿化痰调经一一苍附导痰汤或二陈加苇归汤六、月经延长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一一举元煎2.虚热:养阴清热止血一一两地汤合二至丸、固经丸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一一桃红四物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补阴,固冲止血一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一阴煎2.脾气虚:补脾益气,固冲摄血一一归脾丸3.湿热:清热利湿,固中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化瘀止血 -- 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一一次蓉菟丝子汤3.肾虚-肾阴虚:滋阴补肾,固冲止血一一左归丸或二至丸4.肾虚-肾阳虚:补肾壮阳,固冲止血一一右归丸5.血热-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冲汤(血热月经过多)6.血热-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一一上下相资汤九、闭经1.气血虚弱:养血益气调经一一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一一欢蓉菟丝子汤3.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一一血府逐瘀汤或阁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一一温经汤(妇人)5.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一加减一阴煎6.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一四君了合苍附导痰汤十、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一一阁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一一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阳虚内寒: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温经汤(金匮) 逍遥散 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四物汤合二陈汤十三、经行感6.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 圣4. 肾气亏损:补肾益精,养血止痛一一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5. 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一一清热调血汤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 肝气郁结:疏肝理气,和胃通络2. 肝肾阴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3.胃虚痰滞: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十二、经行头痛1.肝阳:清热平肝熄风一一羚角钩藤汤2.血虚:养血益气---- 八珍汤3.痰湿:健脾祛湿,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4.血瘀: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1.风寒:解表散寒,和血调经一一芥蕙四物汤2.风热:清风清热,和血调经一一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一一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一一当归补血汤2.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一一趋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 •肾阳虚:温阳补肾,健脾利水一一健固汤合四神丸2.脾阳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一一参苓白术散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饮利水一一肾气丸合令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一一八物汤十七、经行吐妞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一一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阴养肺一一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十八、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一一知柏地黄丸2.胃热熏蒸:清胃泄火一一凉膈散十九、经行风疹块1.血虚:养血祛风——当归饮子2.血热:疏风清热一一消风散二十、经行发热1.肝肾阴虚: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一一蒿苓地丹四物汤2.气血虚弱:补益气血,甘温除热一一补中益气汤3.瘀热壅阻:化瘀清热一一血府逐瘀汤二十一、经行情志异常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甘麦大枣汤2.肝经郁热:疏肝泄热,解郁安神一一丹梔逍遥丸3.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生铁落饮二十二、经行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阴补肾,佐以潜阳一一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一一右归丸3.肾阴阳虚:阴阳双剂--- 二仙汤合二至丸二十三、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一一安老汤2.肾阴虚:滋阴清热,安冲止血一一知柏地黄丸丸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一一易黄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益阴煎5.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一一箪瀟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二十四、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1.肾精不足:补肾益精填髓一一左归丸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补肾强筋一一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补肾壮阳,益髓健骨一一二仙汤4.脾肾两虚:益肾健脾一一大补元煎。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d787aa10975f46526d3e13f.png)
中医妇科学(十一五教材)【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型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脾胃论》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固阴三补菟丝子,参草远志五味子)《景岳全书》2.血热型1)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两地生地地骨皮,玄麦阿胶白芍宜)《傅青主女科》2)阳盛血热证: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清经地骨青蒿丹,黄柏地芍茯苓选)《傅青主女科》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滋补肾阴、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 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景岳全书》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人参养荣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需,地芍五味陈桂心,气血双补似归脾)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大营煎,地归杞,杜仲甘草桂牛膝)《景岳全书》/ 温经汤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乌药汤,当归选,加味乌药去砂延)《兰室秘藏》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固阴三补菟丝子,参草远志五味子)《景岳全书》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参术芪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景岳全书》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实热型:固经丸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桃红四物汤+失笑散五、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加减一贯煎(加减一贯二地麦,知母芍草地骨配)/ 两地汤+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 - 阿胶红枣 + 茯苓炒地榆(清肝止淋四去芎,阿胶丹皮黄柏用,牛膝香附枣黑豆,湿热带下间血行)《傅青主女科》/ 四妙丸+固经丸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逐瘀止血四去芎,大黄壳丹桃龟用)(四物)六、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举元煎(参术芪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景岳全书》/ 安冲汤+ 升麻(固冲汤+生地续断)《医学衷中参西录》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 地榆槐花(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景岳全书》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 + 失笑散七、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似:右归丸--去鹿龟胶牛膝,加当归杜仲)/ 当归地黄饮+ 紫河车丹参(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即:八珍汤 - 白术草 + 山药芪)3)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苍附导痰汤 +佛手散(当归川芎佛手散)5)血寒型: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八、崩漏1)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 + 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 育阴汤(育阴三补龟牡蛎,寄生芍断阿螵榆)《百灵妇科》2)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大补元煎+ 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3)脾虚型: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冲汤/ 固本止崩汤(固本止崩参术芪,地归黑姜崩脾虚)4)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清热固经地黄芩,地骨龟板牡蛎粉,阿胶藕节棕炭栀,地榆甘草热崩临)5)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6)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 + 失笑散 + 胶艾龙牡贼九、闭经--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苁蓉菟丝河车盆,艾地归梗羊寄生)(肾虚闭经通用方)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丹参牛膝(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2)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3)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4)脾虚型:健脾益气、养血调经--苓参白术散5)血虚型: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小营煎,四去芎,山药枸杞甘草行)6)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7)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8)痰湿阻滞型:豁痰除湿、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 + 佛手散(当归川芎佛手散)十、痛经1)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金铃子散+ 四物汤 + 木香槟榔/ 金铃子散 + 四逆散 + 鸡血藤益母草木香香附2)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少腹逐瘀汤/ 艾附四物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红藤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调血四桃红,香附莪丹延连用)(延胡黄连)《古今医鉴》/ 四逆散 + 四妙丸 + 金铃子散4)血虚肝郁型:益气养血、柔肝止痛--参芪四物汤/ 胶艾四物汤5)肝肾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调肝归芍山药草,巴戟山萸配阿胶)《傅青主女科》/ 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 四逆散6)阴虚肝郁型:滋阴柔肝、调经止痛--一贯煎+ 四逆散7)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 + 当归党参十一、经行发热1)肝肾阴虚:滋养肝肾、育阴益营--蒿芩地丹四物汤2)气血虚弱:补脾益气降温--补中益气汤3)瘀热壅阻:活血化瘀、清热调经--血府逐瘀汤 + 栀子丹皮4)肝气郁滞: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丹栀逍遥丸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上炎: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瘀血阻滞: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3)气血虚弱:养血益气止痛--八珍汤 + 首乌蔓荆子鸡血藤4)虚阳上亢:滋阴潜阳、疏风止痛--杞菊地黄丸 + 钩藤石决明5)痰湿中阻: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 葛根丹参十三、经行眩晕1)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晕--补中益气汤 + 熟地制首乌枸杞子2)阴虚阳亢型:育阴潜阳、熄风止晕--杞菊地黄丸 + 钩藤石决明白芍3)痰浊上扰型:燥湿化痰、熄风止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 胆星白蒺藜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 当归鸡血藤/ 当归补血汤+ 白芍丹参玉珠鸡血藤2) 血瘀:活血通络、散寒止痛--身痛逐瘀汤十五、经行吐衄1)肺肾阴虚:滋肾润肺、降火止血--顺经汤 + 牛膝(顺经汤,四去芎,沙丹芥穗白茯苓)《傅青主女科》2)肝经郁火:疏肝泻火、降逆止血--清肝引经汤(清肝引经四芎去,丹栀芩楝茜茅膝)(丹皮)/ 丹栀逍遥散 + 牛膝代赭石黑芥穗十六、经行泄泻1)脾气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阳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四神丸+ 健固汤(健固汤,参术苓,巴戟薏仁妇泻用)《傅青主女科》十七、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肾气丸 + 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四物 + 金铃子散 + 木香槟榔泽泻益母草)十八、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滞:疏肝理气、和胃通络--柴胡疏肝散 + 王不留行川楝子2)肝肾亏虚:滋阴养肝、疏肝理气--一贯煎 + 麦芽鸡内金十九、经行情志异常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养血调经--逍遥散2)痰火上扰:化痰开窍、清热安神--温胆汤 + 胆星黄芩石菖蒲/ 生铁落饮 + 郁金黄连(生铁落饮胆星贝,二冬二茯远砂配,玄参橘红翘钩藤,丹参菖蒲痰癫给)(辰砂)《医学心悟》3)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 养心汤- 川芎半夏(养心汤,参黄芪,归草茯神远志需,柏子五味芎麦冬,经行产后神不宁)《证治准绳》二十、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凉血化瘀--知柏地黄丸 + 蒲黄三七黄连淡竹叶2)胃中积热型:清胃泻火--凉膈散二十一、经行风疹块1)血虚型: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当归饮子草四物,荆防白蒺芪首乌)2)风热型:疏风清热、调经之痒--消风散二十二、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左归丸 + 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 + 首乌/ 六味地黄丸 / 一贯煎 / 天王补心丹/ 镇肝熄风汤 / 丹栀逍遥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二仙仙茅仙灵脾,知柏当归与巴戟)二十三、经断复来1)气虚--安老汤(安老汤,参术芪,地归山萸阿芥穗,香附甘草耳炭配,经绝忽下血证给)《傅青主女科》2)阴虚--知柏地黄丸3)湿热下注--易黄汤4)湿毒郁结--萆薢渗湿汤 + 桂枝茯苓丸(萆薢渗湿薏赤苓,泽丹滑石黄柏通)二十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肾精亏虚--左归丸2)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二仙仙茅仙灵脾,知柏当归与巴戟)4)脾肾两虚--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带下病】1)脾气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易黄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女科切要》(内补黄芪肉桂附,沙苑紫菀鹿茸菟,苁蓉茯神螵白蒺,益火之源固带图)3)阴虚夹湿热: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 + 芡实金樱子/ 六味地黄丸 + 四妙丸4)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除湿止带--止带方(止带猪茯车前泻,茵栀黄柏芍丹膝)《世补斋不谢方》/ 蒲贯四妙丸(蒲公英贯众)5)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 土茯苓鱼腥草败酱草薏苡仁草贯众炒荆芥炒地榆【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加味温胆有芩连,芦根麦冬恶阻安)/ 苏叶黄连汤(苏+黄)+橘皮竹茹汤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和胃止呕--生脉饮 + 增液汤 + 麦门冬汤4)痰湿逆阻: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青竹茹汤用二陈,换橘去甘痰逆临)《济阴纲目》二、妊娠腹痛1)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用川芎,苓术泽泻绵腹痛)《金匮要略》2)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胶艾汤,四物草,暖宫止痛安胎效)《金匮要略》3)气郁:疏肝解郁、止痛安胎--逍遥散 + 苏梗陈皮三、胎漏(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固下益气参术草,胶艾砂仁和地芍)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 - 当归(加味阿胶四去芎,胶艾白术与杜仲,栀芩侧柏凉止血,血热胎漏服能应)四、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 寿胎四君子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参术芪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 寿胎四君子丸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苎根汤,四去芎,阿草血少虚胎动)《妇人大全良方》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圣愈参芪四物加,加味续断杜仲砂)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 + 加续断杜仲五、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中医学新编》(补肾固冲菟断鹿,巴戟杜仲枸砂术,党参熟地归阿枣,先兆流产滑胎疗)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景岳全书》六、堕胎、小产1)胎陨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 益母草(脱花煎,红归芎,牛膝车前肉桂行)2)堕胎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 人参益母草炒蒲黄七、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救母丹,参归芎,益母石脂芥穗同)《傅青主女科》2)淤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 芒硝3)湿阻气机:健脾除湿、祛瘀下胎--平胃散 + 芒硝枳实八、异位妊娠(杀胎:氨甲喋呤1mg/kg/d 米非司酮150mg/d 3—5d 5-fu10mg/kg/d+10%GS静滴)1)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宫外孕2号方(棱莪芍丹桃)+ 紫草根30g全蝎10g水蛭10g蜈蚣2条2)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宫外孕2号方3)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宫外孕2号方 + 失笑散 + 水蛭生山楂/ 血府逐瘀汤九、鬼胎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 枳壳牛膝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荡鬼汤(荡鬼小承归桃红,丹皮雷丸参膝用)《傅青主女科》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芫花散(芫花川乌秦艽蚕,柴胡吴萸巴戟天)《妇科玉尺》4)痰浊凝滞:化痰除湿、行气下胎--平胃散 + 芒硝枳壳十、胎萎不长1)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 + 党参覆盆子桑葚子(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 + 续断枸杞子(胎元饮,四去芎,参术陈草和杜仲)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 枸杞桑葚子(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十一、妊娠小便淋痛(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清心导赤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加味五淋四去芎,芩栀车前赤茯苓,泽泻滑石木通草,湿热子淋服之应)十二、胎气上逆(子悬)1)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紫苏饮(紫苏饮,芍归芎,参草腹皮陈皮用)2)脾胃湿热:清肺胃热、降逆化痰--芩术汤(芩+术)+ 瓜蒌桑白皮栀子枳壳/ 芦根汤(芦根竹茹麦前胡,橘皮脾胃湿热妇)《济阴纲目》十三、胎水肿满(子满--羊水过多)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鲤鱼汤(鲤鱼汤,苓术姜,芍归养血渗湿方)《千金要方》2)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茯苓导水汤 - 槟榔(茯苓导水四苓桑,腹皮陈苏砂瓜香)(木香)十四、妊娠肿胀(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白术散,五皮选,去桑加术子肿选)《全生指迷方》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五苓散 + 菟丝子山药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天仙藤,陈四苓,香附木瓜苏叶用,乌药生姜和甘草,气滞子肿服能应)/ 茯苓导水汤(茯苓导水四苓桑,腹皮陈苏砂瓜香)(木香)十五、妊娠心烦1)阴虚火旺:养阴清热除烦--人参麦冬汤(人参麦冬苓茹草,知芩生地虚烦效)《妇人秘科》2)痰火内蕴:清热涤痰除烦--竹沥汤(竹沥汤,芩苓防,麦冬养阴热烦上)《千金要方》3)肝经郁火:疏肝清热除烦--丹栀逍遥散 - 当归 + 黄芩竹茹十六、妊娠眩晕(子晕)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 + 生牡蛎龟板石决明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 生牡蛎龟板石决明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子痫)1)肝风内动:养阴清热、平息肝风--羚角钩藤汤2)痰火上扰: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 安宫牛黄丸十八、妊娠咳嗽1)阴虚:养阴润肺、止嗽安胎--百合固金汤2)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3)外感: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桔梗散(桔梗紫苏麻根白,赤茯参草天冬贝)(麻黄桑根白)十九、妊娠失音1)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清热润肺--麦味地黄丸2)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清肺开音--养金汤(养金汤,地知桑,阿胶沙麦蜜杏尝)二十、胎位不正1)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八珍汤2)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保产神效方(保产神效芍归芎,厚壳芥穗艾羌并,芪菟干姜川贝草,交骨不开胎横生)二十一、过期不产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八珍汤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催生安胎救命散(催生安胎乌药归,前胡菊花莪术配)【临产病】一、难产1)肾气虚弱:补肾降气、开窍催产--神效催生丹(神效催生麝乳丁,兔脑和丸难产应)《卫生家宝产科备要》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送子丹(送子四物生黄芪,去芍加麦润胎宜)(麦冬)《傅青主女科》3)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催生立应散《济阴纲目》(催生立应芍归芎,枳壳大腹白芷用,车前冬葵和牛膝,气滞血瘀难产应)4)气滞湿阻:理气化湿、滑胎催产--神效达生散《达生篇》(神效达生芍归芎,枳壳大腹术苏梗,陈贝甘草和葱头,加葵产前催效宏)二、胞衣先破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蔡松汀难产方(蔡松汀,难产方,参芪茯神芍芎当,枸杞龟板补气血,宫缩无力血不养)2)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济生汤(济生归芎刘寄奴,泽兰香附壳大腹)三、胞衣不下1)气虚:补气养血、理气下胞--生化加参汤(生化加参下胞方,归芎香附白术上)《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化瘀、通利下胞--牛膝汤(牛膝当归瞿麦滑,木通葵子赤豆下)《妇人大全良方》3)寒凝:温经行滞、活血下胞--八味黑神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八味黑神四去芎,姜桂蒲黄豆草行)(黑豆甘草)四、子死腹中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救母丹,参归芎,益母石脂芥穗同)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脱花煎,红归芎,牛膝车前肉桂行)【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苏木+人参)《丹溪心法》/ 独参汤 / 参附汤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没药+血竭)《妇人大全良方》+ 佛手散(当归川芎佛手散)二、产后血崩1)气虚:补气固冲、摄血止血--升举大补汤- 黄连 + 地榆炭乌贼骨(升举大补补中益,去柴加地麦冬宜,芎芷黄连黑芥穗, 产后气虚血崩宜)《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化瘀止崩汤(化瘀止崩蒲五灵,益母沙参七归芎)(三七)《中医妇科学》3)产伤:益气养血、生肌固经--牡蛎散《证治准绳》(牡蛎龙骨续熟地,归芎茯苓艾地榆,人参五味和甘草,产伤血崩服之宜)(炒艾)三、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肠宁地归山药断,肉桂参胶麦冬草)《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3)热结:泻热逐瘀、活血止痛--大黄牡丹汤四、产后痉证1)阴血亏虚: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三甲复脉汤 + 天麻钩藤(三甲:生牡蛎、生龟版、生鳖甲)2)邪毒感染:解毒镇痉、理血祛风--五虎追风散《史传恩家传方》五、产后发热1)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 黄芪地骨皮2)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3)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 银花黄芩(解毒活血翘葛柴,桃四去芎壳草来)《医林改错》4)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六、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通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 当归鸡血藤2)血瘀:养血活络、行瘀止痛--生化汤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七、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 + 胶艾乌贼骨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 煅牡蛎炒地榆(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 + 牡蛎茜草三七八、产后小便不通1)气虚:益气生津、宣肺利水--补气通脬饮(补气通脬芪通麦)(通草麦冬)《女科辑要》2)肾虚:补肾固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3)气滞:理气行滞、行水利尿--木通散(木通滑槟壳葵草)《妇科玉尺》4)血瘀:养血活血、祛瘀利尿--加味四物汤(加味四物桃蒲黄,瞿麦滑膝草通上)(木通)《医宗金鉴》九、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1)气虚:益气固摄--黄芪当归散(芪归枣)+ 山茱萸益智仁2)肾虚:温阳化气、补肾固莩--金贵肾气丸 + 益智仁桑螵蛸3)产伤:益气养血、生肌补脬--完胞饮(完胞饮,芪四君,桃红归芎益母临)十、产后大便难1)血虚津亏:滋阴养血、润肠通便--四物汤2)脾肺气虚:补脾益肺、润肠通便--润燥汤(润燥二地归大黄,麻仁桃红升草上)十一、缺乳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通乳参芪归木通,桔梗猪蹄煮麦冬)《傅青主女科》2)肝气郁滞:疏肝解郁、活络通乳--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下乳涌泉四物草,桔梗青柴粉通草,山甲不留漏芦用,解郁通乳效甚好)3)痰浊阻滞: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香附)+ 漏芦散(漏芦蛇蜕瓜蒌配)十二、乳汁自出1)气虚失摄:益气固摄--补中益气汤 + 芡实五味子2)肝经郁热:疏肝解郁、清热敛乳--丹栀逍遥散 + 生牡蛎夏枯草附:回乳方1)麦芽煎(炒麦芽60g,煎汤频服)2)免怀散(免怀红花芍归尾,牛膝煎服3剂给)《济阴纲目》3)朴硝外敷(朴硝120g,分装纱布袋内,置两乳房外敷,待湿后更换之)【妇科杂病】一、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毓麟珠,八珍菟,鹿角杜仲川椒煮)《景岳全书》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温胞参术巴戟天,破故菟丝山药芡,桂附杜仲温肾阳,化湿固精不孕安)(破故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养精种玉四去芎,山萸养血补任冲)《傅青主女科》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百灵调肝芍归膝,瓜蒌川楝枳皂刺,青皮通草王不留,肝郁不孕服之宜)《百灵妇科》/ 开郁种玉汤(开郁种玉芍归术,丹皮香附花粉茯)《傅青主女科》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启宫二陈苍附芎,去草加曲痰郁宫)(经验方)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二、妇人腹痛1)肾阳虚衰:温肾助阳、暖宫止痛--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温胞参术巴戟天,破故菟丝山药芡,桂附杜仲温肾阳,化湿固精不孕安)(破故纸)2)血虚失荣: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3)湿热郁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土茯苓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调血四桃红,香附莪丹延连用)(延胡黄连)《古今医鉴》/ 四逆散 + 四妙丸+金铃子散/ 桃核承气汤4)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牡丹散(牡丹散,延胡归,三棱莪术芍膝桂)(桂心)《妇人大全良方》5)寒湿凝滞: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 + 苍术茯苓三、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香棱丁木莪三棱,枳壳川楝小茴青)(青皮)《济生方》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癥--桂枝茯苓丸/ 大黄庶虫丸(大黄庶虫蛭虻螬,地芩干漆杏仁桃,芍草相配干血痨,腹中痞块服渐消)(蛴螬)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妇科秘诀大全》(散聚二陈榔归芎,桂附吴萸枳朴杏)(桂心附子)4)热毒: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蕺菜:鱼腥草)+ 三棱莪术皂角刺赤芍丹皮丹参(银花蕺菜系鱼腥,荆芥甘草土茯苓)《中医妇科治疗学》四、子宫脱垂1)气虚: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 + 枳壳2)肾虚:补肾固脱--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 鹿角胶升麻枳壳五、脏燥1)心气不足: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肾不交: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前阴病】一、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 首乌白鲜皮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 白头翁苦参防风(萆薢渗湿薏赤苓,泽丹滑石黄柏通)二、阴肿1)肝经湿热:清肝利湿、消肿止痛--龙胆泻肝汤 + 蒲公英紫花地丁2)痰湿凝滞:温经化痰、活血消肿--阳和汤 + 半夏皂角刺3)外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血府逐瘀汤 + 三七三、阴疮1)湿热型:清肝泄热、解毒除湿--龙胆泻肝汤 + 蒲公英土茯苓 / 仙方活命饮2)寒湿型:温经化湿、活血散结--阳和汤+ 苍术茯苓莪术皂角刺四、阴痛1)肝肾亏损:滋养肝肾、缓急止痛--当归地黄饮+ 牡蛎白芍延胡索(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2)寒滞肝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川楝汤《竹林女科》(川楝大小茴槟榔,乌药元胡乳木香,猪苓泽泻术麻黄,肝经寒痛酌葱姜)五、阴吹1)气虚:健脾益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枳壳2)胃燥:泻热润燥、理气导滞--麻子仁丸3)气郁:疏肝理气、开郁行气--逍遥散 + 枳壳4)痰湿:健脾温中、燥湿化痰--橘半桂苓枳姜汤 + 白术(橘半桂苓枳姜汤,痰湿阴吹服之良)附:阴痒外治法1)塌痒汤: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狼毒2)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百部。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41b40c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7.png)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笔记(1)
![中医妇科笔记(1)](https://img.taocdn.com/s3/m/dc37eae1551810a6f5248640.png)
第一章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病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尤其强调“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其著有“妇人三篇”,为中国古籍最早中设有妇科专著的医著。
被称为妇产学科之源头。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等特殊月经和“五崩”的证候。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辽夏金元时期:张子和提出“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
”9、明清民国时期:明代万全《养生四要》提出“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
”在《广嗣纪要·择偶篇》又指出“五不女”(螺、纹、鼓、角、脉)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提倡顺产。
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1、胞宫(子宫/女子胞/胞脏/子脏/子处)是女子特有内生殖器官概称,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位置: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带脉以下,前邻膀胱,后为直肠。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5c6f19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b.png)
中医妇科笔记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妇科疾病的诊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篇文章将围绕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展开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了解。
一、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中医妇科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强调人体内外事物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五行学说则将人体的生理状况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对应;脏腑学说则指出人体的脏腑相互关联,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则强调人体的经络系统对健康的重要性。
这些基本理论为中医妇科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常见妇科疾病及中医治疗方法1.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来经周期长短不规律、经血量多少异常或逐渐减少等现象。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一般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使用草药调节气血,经络通畅,以达到调整月经的目的。
2.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期或经前出现下腹部疼痛或腰酸背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痛经注重调和气血,活血化瘀。
常用的方法包括艾灸、拔罐、针灸等。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育龄妇女。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采用中药疗法,如丹参、当归、益母草等,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消除瘤块。
4.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向子宫外蔓延并引起疾病的一种情况,较常见的症状是痛经。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注重调理气血,活血化瘀,常用草药有当归、赤芍、桃仁等。
5.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夫妇未避孕一年以上无法自然受孕。
中医治疗不孕症主要从调理母体和父体两个方面出发,运用中药草物调整身体机能,促进生殖功能,增加受孕几率。
结语:中医妇科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中医治疗妇科疾病仍然需要医生的精确辨证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也不能排除现代医学的支持和辅助手段。
希望本篇文章能为读者对中医妇科有所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中医调理健康。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7d426961a37f111f1855be2.png)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证;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二、月经后期: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汤1、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扶阳祛寒调经。
(金匮)温经汤或艾附暖宫丸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2、肾虚;补肾调经。
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或小营煎2、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六、经期延长:1、血瘀;活血祛瘀止血。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茹丸或固经丸3、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2、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3、血瘀;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4、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莵丝子丸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阴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十、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
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
逍遥散2、肝肾亏损;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清热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2、血瘀;化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3、血虚;养血益气。
八珍汤。
十三、经行感冒: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荆穗四物汤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
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当归补血汤2、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健固汤合四神丸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八珍汤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
消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证:滋阴养肺:顺经汤或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十八、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
右归饮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
二仙汤合二至丸十九、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安老汤2、肾阴虚: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知柏地黄丸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
易黄汤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解。
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滞汤2、肾虚;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内补丸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
知柏地黄汤4、、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止带方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二、带下量少:1、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小营煎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
当归芍药散2、气滞;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逍遥散3、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胶艾汤4、血瘀;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癥杀胎。
宫外孕II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2、已破损期;(1)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
生脉散和宫外孕I 号方(2)不稳定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宫外孕I号方(3)包块型:活血祛瘀消癥。
宫外孕II号方。
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2、血热;清热凉血,养血活胎。
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胎元饮4、血瘀;活血消癥,补肾安胎。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堕胎、小产;生化汤加牛膝、红花、车前子。
发热腹痛阴道溢液臭秽为复感邪毒;生化汤加益母草、败酱草、红藤、蒲公英、丹皮。
兼难寐多梦、心烦口干、大便干燥、苔黄薄用保阴煎除虚热后再用补肾固冲丸。
六、滑胎;1、肾虚证;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
补肾固冲丸或安奠二天汤肾阳亏虚;温补肾阳,固冲安胎。
肾气丸肾精亏虚;补肾填精,固肾安胎。
育阴汤2、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固冲安胎。
泰山磐石散3、血瘀证;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七、子肿:1、脾虚;健脾利水。
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真武汤或肾气丸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
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八、子满;鲤鱼汤加陈皮。
九、妊娠小便淋痛: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
知柏地地丸2、心火偏亢:清心泻炎,润燥通淋。
导赤散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润燥通淋。
加味五苓散产后病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一、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荆穗四物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热毒瘀血互结胞中;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热入营血;清营汤加紫花地丁、红蚤休热入心包;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二、产后腹痛:1、气血两虚:补血益气,缓解止痛。
肠宁汤2、瘀滞子宫;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疼痛或补血定痛汤三、产后身痛:1、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独活寄生汤2、血虚: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黄芪桂枝五物汤3、肾虚:补肾活血,强腰壮骨。
养荣壮肾汤4、血瘀;养血活血,化瘀祛湿。
身痛逐瘀汤或生化汤四、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止血。
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
生化汤五、产后大便难:产后大便干燥;四物汤加苁蓉、柏子仁、生首乌、火麻仁。
兼内热;麻子仁丸加麦冬、元参、生地。
兼气虚;圣愈汤加杏仁、郁李仁。
六、缺乳: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通乳丹2、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下乳涌泉散3、痰浊阻滞:健脾化痰通乳。
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香梭丸或大黄蛰虫丸2、肾虚血瘀;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补肾去瘀方或益肾调经汤3、痰湿瘀阻;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4、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大黄牡丹汤二、盆腔炎1)急性盆腔炎1、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2、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仙方活合命饮2)慢性盆腔炎1、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2、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膈下逐瘀汤3、寒湿凝滞: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少腹逐瘀汤4、气虚血瘀: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理冲汤三、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毓麟珠肾阴虚: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养精种玉汤肾阳虚: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2、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3、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
苍附导痰丸。
4、瘀阻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
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四、阴痒:1、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
外用蛇床子散2、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清肝止痒。
知柏地黄汤五、阴疮:1、热毒:清热利湿,解毒消疮。
龙胆泻肝汤2、寒湿;温经散寒,除湿消疮。
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六、阴挺(子宫脱垂):1、气虚: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汤2、肾虚;补肾固脱,益气升提。
大补元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