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发表于战国时期。
庄子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齐物”的道理。
他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上下各有差别,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下是我对庄子齐物论的一些见解。
首先,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的“物皆平等”和“物无善恶”等观点,对于人们的做事方式有很深刻的启示。
我们生活中总是习惯性地将一些事物进行二元比较——好坏、高低、优劣。
而庄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万物的平等性。
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对待事物,不要盲目地去判断和评价,而是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
抛弃过度的分析和批判,借鉴自然之道,演绎出自己的人生哲学,从而达到积极的生活意义。
其次,庄子的齐物论也提出了“无我”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人们应当“舍我而后能,否则不成器”。
这个“我”既指个人的私欲,也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庄子认为,只有放下个人的私欲,才能真正与万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如此一来,人们才会更容易接纳、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境界。
庄子还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清净无为”的境界,他认为,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之美,才能达到灵魂的升华与完善。
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庄子的“大道无门”。
他认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一种无私无欲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不是可以人为获得的。
在自然界中,万物复苏,与人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样的复苏实在是孕育了人们对自然的借鉴。
人们可以不断地学习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和启示,这便是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道。
不拘泥于特定的思想体系,虚空着天地,尚无可言,这便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的齐物论透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总结出了很多精彩的思想。
这些思想启示着人们如何去正确地对待和理解自然界,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寻求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
我们需要摆脱浮躁的心态和只求利益的思想,接下来要保持初心,不断学习自然之道,摸索出我们的“精神根源”,才能开创出一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这才是庄子齐物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的代表。
其中,庄子的《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更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原文引述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如下:大哉易也!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众人皆曰善之,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天下者,亦弗知也。
此句是整篇《齐物论》的开篇,庄子以“大哉易也”来形容天地万物的无穷奥妙和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他认为“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即人们普遍了解万物的瑰丽与精妙。
然而,庄子接着说:“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指出人们对万物背后的真实性质缺乏深入的了解。
众人虽然称赞万物之巧妙,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即使是世界的君王,也无法完全领悟万物的奥秘。
是故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
乘风而上,知天之骄,知地之愚;其出没也,亦若是夫!归脊之宇宙也,乃适其性。
这段原文中,庄子以蜉蝣为例,来比喻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和无知。
他说蜉蝣飞上天空,看到了天的广阔和骄傲,看到了地的狭小和愚昧。
蜉蝣在天地间的行动,就如同人类在世界中的徘徊一般。
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归宿于自己的本性,即顺应自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
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
这段原文中,庄子强调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对生死的体验。
他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困苦之后,才开始怀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则指出人们常常在追求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最后,庄子提到“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强调了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盖闻天地之数数也,其若夭桃之云,若白驹之飞。
甲子东,乙丑西,丙寅南,丁卯北。
撄其华,无不用心者;捃其藏,无不为力者。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具有独特性和深刻性,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独特流派。
本文将从庄子的思想内容、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一、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自由无为庄子提出了自由无为的思想,强调个体应追求自由、无欲、无为的状态。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约束、无拘束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约束下的自由。
当个体追求自由无为的状态之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2、无为而治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主张个体应当遵从自己的内在本性,不要过多地干预外部世界的运行。
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维护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3、反对形而上学庄子反对形而上学,他认为,人们应当直接面对自然界或社会现实中真实的事物,不要被形式上的字面意义所迷惑。
由此,他强调“自然”与“本性”的重要性,呼吁个体应当尊重自然界、尊重生命和尊重自身本性。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庄子的哲学思想拥有多个核心观点,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如下:1、天人合一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归于一体,宇宙间的种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的整体。
天地自然的伟大和无限之处,不仅在于万物存在,更在于万物之间存在无限的联系。
由此,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无为而治庄子主张个体应该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维护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个体过度干预外部世界运行的状态是一种破坏性的状态,它会破坏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带来更大的灾难和混乱。
因此,他强调个体应该尽可能少地干预外部世界的运行,让自然界自行调节,达到外部世界的平衡统一。
3、自由无为庄子主张个体应该追求一种自由无为的状态,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约束、无拘束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约束下的自由。
因此,个体应该避免过度的干预和约束,以追求自由和无为的状态。
_庄子_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 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 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齐物论》) 然而,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始的话,那么在开始之前,还有开始; 有无之前,还有没有有无的 无。这样下去,哪里还有穷尽呢?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 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 谓乎? 其果无谓乎? ( 《齐物论》) 宇宙中突然出现的无和有,真的存在吗? 我现在真的说了这些话吗? 《庄子》内篇首次意识到初始 时间假设的缺限。《庄子》内篇以罕见的反思品质,建构了超时空的道本体: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一。( 《齐物论》) 天地万物与个体自我在时空上同时存在,在本体上一体。由道的超时空性得出道的 总体实在性: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齐物 论》) “一”就是道。道不 仅 是 事 物 存 在 的 根 源,也 是 万 物 的 总 体。它 既 超 越 万 物,也 存 在 于 万 物 之 中。[4] 《庄子》内篇挖掘出产生错误命题的方法论根源: “夫道,未始有封; 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 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齐物论》) 人的语言与是非标准,产生 了对“开始”与“界限”的认识判断; 有是非判断,就有偏见,有偏见就如同处于大梦中,是不能认识道 的。“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 《齐物论》) 《庄 子》内篇对道的时空超越性和万物总体实在性作了总结: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摘要】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一派,他在本体论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庄子认为存在是因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合。
庄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涉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他提倡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本真,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的物我一体思想强调人与宇宙的统一性。
庄子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本体论思想也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庄子哲学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庄子哲学、本体论思想、存在、自然、人、无为而治、自我认知、物我一体、影响、现代意义、思考、总结1. 引言1.1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庄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庄子在哲学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思想观点上,更体现在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启发。
庄子哲学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超凡的视野,引领着人们探讨生命的真谛,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达到心灵的安宁。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透彻洞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方式。
庄子哲学的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庄子哲学的重要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源和生命的意义,从而引领我们走向更加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1.2 本体论思想的定义本体论思想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质。
本体论思想要解答的问题包括实体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在庄子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一种对世界观的探讨,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庄子通过他的哲学观点,试图揭示万物的本质和联系,指引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
本体论思想在庄子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庄子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我的认知。
庄子“以道观物”哲学思想研究
庄子“以道观物”哲学思想研究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他的“以道观物”哲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以道观物”哲学思想是庄子在“道”上的思考和探索,他认为事物存在于“道”中,只有通过“道”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庄子主张通过“道”的观照,将事物
的表面和本质分别对待,以达到“通达本源”的境界。
在庄子的“以道观物”哲学思想中,“道”被视为普遍的规律、本体,是事物存在和
发展的源泉,也是人类获取智慧和成长的唯一途径。
在庄子的思想中,“道”是一个超越
一切界限的存在,包含了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在其中
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和真谛。
庄子的“以道观物”哲学思想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他认为应该跳出一般
认知和情感的局限,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去观察和认识事物。
只有当人们抛却所有的偏见和
偏执,通过“道”的理性和智慧,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面貌,认识事物的真谛。
此外,“以道观物”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
应和的。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适应自然,去尊重、感恩自然,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他的这一观点体现出一种人心与自然相统一的道德理念,这也是他对于后代哲学家和文化
人的深刻影响之一。
庄子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庄子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其中的第一篇第一章是这部著作的开篇之作,本文将对庄子第一篇第一章的原文进行解析,并探讨其中所述的思想。
庄子第一篇第一章的原文如下:齐物论齐物者,天下之达道也。
达者无不齐,无不达也。
言有尽而意无穷,达者自失,谓之道。
齐者,物无? (未满字数限制,请在阅读过程中增加内容)庄子在这一章中以“齐物论”为题,以探讨达道的重要性。
文章一开始就提到“齐物者”,齐物在此指的是与天下万物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
庄子强调齐物是达道的表现,即达到道德境界的人会与周围的事物和谐相处,没有一样事物是他无法理解与达到的。
接下来,文章进一步解释了达者的含义。
达者即指没有事物是无法理解或接触的,言辞可以有限,但思想却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的“自失”指的是在追求达到道的过程中,自己往往会迷失其中。
这里的“达者”指的是达到道德境界的人,他们能够理解一切事物,并与之相处和谐。
最后,庄子提到了“齐者”。
这里的齐者指的是没有任何事物是不可理解或达到的。
庄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努力与修行达到与万事万物的和谐一致。
这与现代人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相呼应。
通过对庄子第一篇第一章的原文解析,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论述齐物和达道的思想。
庄子强调道在万物中的重要性,让人们明白只有通过与周围事物和谐相处,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尊重、理解和与周围的事物和人保持和谐,才能获得更高的境界与成就。
总之,庄子第一篇第一章的齐物论是他对道德境界的思考与论述。
通过这一章的原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齐物与达道的含义,并在实践中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庄子的思想对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正面影响,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进行思考与探索。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圣才出品】
第10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一、庄子与楚人精神1.庄子庄子为宋人,然庄子之思想,实与楚人为近。
楚词,皆想像丰富,情思飘逸。
《庄子》书中,思想文体,皆极超旷。
2.庄子思想庄学对于传统的思想制度,皆持反对态度。
“剽剥儒墨”,而独推尊老聃。
《庄子·天下篇》虽不以老聃与庄周同派,而对于老聃则极致推崇。
盖宋与楚近,庄子一方面受楚人思想之影响,一方面受辩者思想之影响。
故能以辩者之辩论,述超旷恍惚之思,而自成一系统焉。
二、道、德、天1.道(1)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3)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
(4)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
(5)道非事物,故可称之为“无”。
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2.德(1)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
由此而言,则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即名曰道;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即名曰德。
(2)惟因道德同是物之所以生之原理,所以老、庄书中,道德二字,并称列举。
三、变之哲学物之形体,非一成不变者。
依庄学所见,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中。
庄学亦变之哲学。
四、幸福1.幸福不须外求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
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
2.外求不为幸福政治上社会上各种制度,由庄学之观点观之,均只足以予人以痛苦。
盖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认为之好,不必强同,亦不可强同。
物之不齐,宜即听其不齐,所谓以不齐齐之也。
一切政治上社会上之制度,皆定一好以为行为之标准,使人从之,此是强不齐以使之齐,爱之适所以害之也。
五、自由与平等1.庄子的社会政治哲学庄学中之社会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盖惟人皆有绝对的自由,乃可皆顺其自然之性而得幸福也。
主张绝对的自由者,必主张绝对的平等,盖若承认人与人、物与物间,有若何彼善于此,或此善于彼者,则善者应改造不善者使归于善,而即亦不能主张凡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矣。
中国哲学史-老子后学庄子等
• 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 心,吾请言之。有侵苦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 夫?」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 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 「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 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 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禽子曰:「吾不能 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 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孟 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列子·杨朱》)
• 十八、举天下之名无有法者,与天下之明 王、明君、明士,甬有求而不虑?【13】
第二节 杨朱学派
•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 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 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 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
子·尽心上》)
•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 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 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 利天下,天下治矣。」禽子问杨朱曰: 「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不汝为之 乎?」杨子曰:「世因非一毛之所济。」 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 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空(窒),蹈火不热, 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 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姬!鱼 语女。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 远也?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 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焉得为 正焉?彼将处乎不深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 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 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郄, 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死。骨 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弗知 也,坠亦弗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 遌(遇)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 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伤也。」 (《列子·黄帝》)
古代庄子的著作有哪些
古代庄子的著作有哪些庄子介绍: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的著作有哪些综述《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
各篇基本为先秦道家所作,近代出土秦简亦可证。
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弟子所作。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影响深远。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观念、生活的态度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
本文将探索庄子在其著作《庄子》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其对于人们现代生活的启示。
一、自然与道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宇宙是自然而无欲的,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个人欲望的境界,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宁静和平衡的境地。
这一思想与他强调追求道的理念相呼应。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种超越个体和事物的普遍规律。
他倡导人们追求道的境地,即超越个人欲望和私利,融入自然的统一之中。
二、无为而治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事物,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谦逊和顺应。
他认为许多问题的解决并不需要过度干预和行动,而是要顺其自然地适应和接受。
他以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为例,认为宇宙运行自有其规律,人们不需要过度干涉,顺其自然即可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的和谐。
三、自由心境庄子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认识到个体的内心是一个自由的天地,可以超越世俗的琐事和困扰,达到宁静的境地。
他强调了放弃为名、利和权力的追逐,而是要专注于内心的自我修养和提升。
他认为通过内心的净化和提升,个体能够远离纷扰和烦恼,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四、相对主义庄子提出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价值都是相对的,不能仅仅依靠人的主观认知和判断来决定。
他以鱼和熊掌的故事为例,指出事物都有其相对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人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模式,不要过于固执己见和陷入狭隘的观念中。
五、人生观与生活态度庄子提出了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生苦短,一切荣辱得失都是虚妄的。
他鼓励人们要宽容他人,不要过于计较和争斗,而是要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庄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庄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庄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庄子》是一部道家的主要代表作。
《庄子》体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体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庄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他的著作《庄子》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在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庄子的思想独树一帜,与儒家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以非理性和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为主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观念。
庄子的思想深受后世思想家的推崇和研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庄子的生平与背景,探讨庄子的思想核心和主要观点,并总结庄子的贡献。
同时,还将探讨庄子的影响与意义以及他的当代价值。
通过对庄子思想的研究和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指导我们在当代社会中面对自我的发展和处世之道。
庄子的思想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深远的内涵,对于人类的精神成长与自我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和压力山大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从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静,追求真实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庄子的生平与背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庄子思想的形成过程。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部分内容的安排方式,在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文中,为了更好地探究《庄子》的体例,以下是文章结构的安排方式:首先,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庄子的体例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选择研究庄子的体例。
我们还会说明文中的章节安排和文章所要达到的目的。
接着,进入正文部分,首先介绍庄子的生平与背景。
我们会探讨庄子的出生背景、家庭状况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些因素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启发。
其次,我们将重点讨论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这包括他的宇宙观、人性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思考。
我们会分析他对于人生意义、自然与人的关系等问题的独到见解,并探讨其中的哲学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庄子的主要观点。
庄子的富贵观
庄子的富贵观庄子的富贵观,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富贵观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庄子如何看待富贵,以及他对富贵观念的影响。
庄子认为,富贵并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一种外界的附属品。
在他看来,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在和自由,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丰富和奢华。
他认为,富贵会给人们带来许多麻烦,例如竞争、压力、不公等,这些都会对人们的内心产生负面影响。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过度努力,以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富贵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手段。
人们应该利用富贵带来的资源,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培养。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在和自由。
庄子的富贵观,与我们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
现代社会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把金钱和物质享受看作是人生的目的。
而庄子则更加关注人们内心的自在和自由。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把富贵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富贵观念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
他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包括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在这个体系中,富贵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变化都受到其他哲学思想的影响。
总之,庄子的富贵观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世界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庄子的富贵观中学到很多关于人生的启示,从而更好地面对富贵带来的挑战,追求内心的自在和自由。
《庄子》里面的历史典故
《庄子》里面的历史典故《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庄子内篇”、“庄子外篇”和“庄子杂篇”三个部分,其中不乏涉及到历史典故、寓言故事等直白易懂的表述方式,为我们了解古代智慧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下面将介绍《庄子》中包含的一些历史典故。
1.仲尼南游《庄子》内篇-逍遥游中提到了孔子在非常年轻的时候曾经南游,然而在归途中得知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孔子为了尽孝心三年不谋事业,只担任私塾教师,穷而后申。
他同时也收集天下爱学之士,形成了贤者门下。
2.孟子拒王《庄子》杂篇-吹万曲中提到了孟子一次拒绝了荆王的邀请,向荆王发出如下的训诲:“人君执度而已矣,有君子者,顾视其所不能常也。
”意思是:君王应该遵循法度,为实践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而努力,这是人君的使命,但是一个真正的君子除了符合国家法律以外,还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德行是否足够高尚。
3.墨子摹受墨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哲学家,同时也是道家、儒家、名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庄子》杂篇-逍遥游中提到,有一次,墨子向庄子请教道理,异想天开的庄子指着自己的胡须,说:“这浓浓的胡须,是我从自然万物之中应允而来,是自然画师所摹受的。
可你墨子为什么要把自然万物往青天呢?”表达了道家的“自然而然”之意,但同时也暗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自然之上。
4.楚王爱履《庄子》内篇-盗跖中,讲述了楚王爱穿美观的鞋,就算是长途旅行也不愿意换,结果成了膝盖疼痛的隐患。
表达了人类对物质资产的崇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5.过秦论战《庄子》外篇-大宗师中,讲述了齐威王向鲁昭公提出过秦论战问题,表示:“秦国兵强马壮,智计超过诸侯,希望诸侯能够团结一致,共抗外敌。
”鲁昭公则淡定回答:“夫秦在所谓势均力敌之地。
若想长治久安,不如有所节制。
”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入思考与否定,认为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通过节制谋求和平稳定。
6.吕不韦能《庄子》外篇-达生中,讲述了吕不韦的故事,吕不韦是中国古代商业家出身,天赋极高,凭借自己的才华、诚实、勤奋成为了韩国太后的首席大臣。
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的自由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的自由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北宋时期的庄子被誉为“道家第一真人”,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的自由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并以其独到的见解和述说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拘束于传统规范和伦理观念的思考模式。
一、庄子的自由思想的背景及主要观点庄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言论,这个时期的中国,处于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开始出现。
庄子以其独树一帜的思想观点,成为了当时的象征。
庄子强调自由,他认为人们应当摆脱传统社会规范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以达到精神上的境界。
他拒绝世俗的名利,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顺其自然,不用刻意追求功名利禄。
庄子在其著作中用了很多寓言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观点,如“胡蝶梦”、“大梦游”等,这些故事富有哲理,通过形象的比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主张。
二、庄子对自由的理解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庄子的自由思想主张个体的自由发展,而不受社会制度和伦理观念的束缚。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真实愿望生活,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限制,恢复人的本真。
这种自由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庄子的自由思想提醒我们重视个人快乐和内心的满足。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忙于追求功利和物质财富,忽视了内心精神的追求。
庄子的自由思想告诉我们,个体的内心世界同样重要,我们应该拥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其次,庄子的自由思想提醒我们要摆脱固有的思维框架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所左右,难以真正做到自由思考、突破自我。
庄子的自由思想鼓励我们在思想上勇于冒险,追求独立的判断和见解。
只有打破常规,敢于颠覆传统,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再次,庄子的自由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把自然资源作为自己的工具和奴隶,而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庄子的自由思想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其自然,与自然相融相合,推崇自然的逍遥和无为。
唐前庄子论稿
唐前《庄子》论稿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
唐前《庄子》论稿,是一篇关于《庄子》的论文集,主要探讨了《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文学风格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在哲学思想方面,唐前《庄子》论稿认为,《庄子》强调了“道”的观念,认为“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是宇宙的本源和根本规律。
同时,《庄子》还强调了“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等级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政府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多干预社会生活,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风格方面,唐前《庄子》论稿认为,《庄子》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生动、幽默、富有想象力,常常通过寓言、故事等形式来表达思想,这种文学风格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后世影响方面,唐前《庄子》论稿认为,《庄子》对于后世的
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对现代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庄子》中的“齐物论”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平等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哲学中的“有限政府”理念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总之,唐前《庄子》论稿是一篇重要的论文集,对于了解《庄子》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探讨了《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文学风格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还为我们深入理解《庄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庄子著名的3个故事
庄子著名的3个故事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其中,有几个著名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蝴蝶梦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讲述了一个著名的故事:春秋时期,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翔。
当他醒来时,他不确定他是庄周还是蝴蝶,他认为他可能是被蝴蝶的梦想所占据。
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可能是一个虚幻的梦境。
2.刻舟求剑
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坐在船上,用剑刻船底,希望船行得更快,但他不知道水流不断地流动,船底早已经改变了位置。
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自我欺骗和盲目追求。
3.无为而治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讲述了一个故事:南海有一位渔夫,他不喜欢政治,只是靠捕鱼为生。
一天,他坐在海边,听到一位政治家说:“我已经了解了如何治理国家,我将使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渔夫问道:“这听起来很好,但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政治家回答:“因为我爱我的国家和人民。
”渔夫笑着说:“如果你爱他们,为什么不放下权力,让他们自由地生活呢?”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是让事情自然发展,而不是强
迫干预。
庄子“以道观物”哲学思想研究
庄子“以道观物”哲学思想研究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以道观物”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被认为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庄子“以道观物”的哲学思想出发,深入探讨其内涵和特点,分析其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庄子的“以道观物”,是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庄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根本和存在的本源,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原和根源。
他认为,只有通过“以道观物”的方式,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本质,才能达到超越形而上学的境界。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说:“大泽无不容,大山无不存,大世界无难容也”,这一句话表达了他对宇宙大道的理解和认识,也揭示了他“以道观物”的哲学思想。
庄子强调“以道观物”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人们的认识受到了偏见和局限,只有通过超越常规和习惯的认识方式,才能真正认识世界的本质。
在他看来,人们的认识往往受到了“形而上学”的干扰,只有通过“以道观物”的方式,才能摆脱这种干扰,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以道观物”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为后世的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动力。
它对于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庄子有关的知识点总结
庄子有关的知识点总结一、生平庄子的生平事迹和确切的出生地点都无法考证。
传说他是楚国人,生活在战国时期。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庄子的名字叫庄周,字子岛,楚国农家出身。
他可能从事过官府工作,但对具体的官职和政绩并无详细记载。
传说他和老子一样也曾游历四方,寻求各种哲学思想的启发。
二、思想核心1. 道的理念: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不可名状的。
他强调要顺应自然,顺应道,摒弃一切规范和权威的束缚,返璞归真,追求心灵的自由享受。
通过修炼内在的品质和情感,达到自我解脱。
2. 自由的理念:庄子提出“逍遥游”的思想,主张个体的自由和无为而治。
他认为个体应该遵循本性,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他认为所有规范和条条框框都是虚假的,只有远离这些束缚,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的美好。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从自然界中汲取智慧,并且与自然融为一体,以达到身心的完善。
他提出了“大悟之谓与,大变之谓通,大通之谓开”等观点,强调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在此基础上改变自己,通达大道。
4. 真实与虚幻:庄子主张虚性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皆为虚幻,没有绝对的真实存在。
他用“蝴蝶梦”、“逍遥游”的故事来说明现实与虚幻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对于现实的认知往往只是一种局限的观念,只有超脱现实,超脱物质世界的束缚,才能感受到更为真实的境界。
三、代表作品1. 庄子全书:由庄子本人创作的代表作品,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其中,内篇强调心灵的自由和宁静,外篇则更加注重辩证法和社会思辨,杂篇则是庄子其他杂文随笔的集合。
2. 庄子飞来峰:这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庄子与他的弟子莊義一起游览飞来峰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表达了他对逍遥自在的追求,以及他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 庄子逍遥游:这是庄子另一部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庄子与他的友人庄子逍遥游的对话。
在对话中,庄子讲述了自己对逍遥自在、无为而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生活和人类命运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参考文献:《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有时候不准)《庄子哲学》王博《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推荐,写论文很好《庄子评传》颜世安《齐物论》及其影响陈少明《庄子新探》张恒寿(做学问)《庄学研究》崔大华(做学问)王中江、王博、郑开、刘笑敢写的很好。
道家分为老庄派:关注人的精神修养;黄老派:关注政治,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反对法家、儒家。
推荐《中国思想家评传》庄子其人其书1•庄子简介庄子,战国中期人,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省商丘东北)。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即与孟子同时代。
庄子者,蒙文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夫、盗跖(zhi二声)、胠箧(qu —声qie四声),以抵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
”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秋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鶵1(yu m ch u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ch i)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 e)'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秋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hu 一声)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jiao四声)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齑(ji 一声)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2•庄子与隐者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jue二声或jiao四声)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
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
吾将为宾乎?鹪鹩(jiao 一声liao二声)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其书郭象《庄子注》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这个注本一直传到现在,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庄子》注本。
《汉书•艺文志》记“《庄子》52篇。
”多数学者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着,外杂篇为庄子后学。
(参看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崔大华《庄学研究》)一般认为,《庄子》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已经全部呈现在内偏里了。
一、庄子的道论1•道,无名无形,不可言说。
《齐物论》中这样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
”《知北游》说:“道不可闻,闻而非道也;道不可见(xian/jian ),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2•道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无所不在《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封,界线),言未始有常”成玄英疏曰:“道无不在,所在皆无,荡然无存,有何封城也。
”浑沌凿窍: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有了视听食息的混沌就不再是混沌,混沌本身就是无界限、无分别的,正是因为无界限无分别,混沌才可以施恩于万物正如道生万物,但是道却不会包含任何万物的具体形式一样。
混沌就是道(人这一辈子活着难得糊涂)人不必过于分别、界限。
3•道为“物物者”,物物者非物世间万物都来自于道,世间万物都是物,而道就是“物物者”,或者叫“造物者”,尽管它没有任何形态,但它是万物的主宰。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知北游》道具有普遍性,不具有特殊性。
使物成为具体事物的道是普遍的。
成玄英解释“夫能物于物者,非物邪。
非物则无先后,物出则是物,复不得有先于此物者。
”凡是物,都是有先后的时间关系的,只有非物,才能超越时间先后的关系,这个非物应并也只能理解为道,能够产生物的道一定是在物之前的。
“物物者非物”,就是说能够使物成为物的,不是物。
就是说不能用物来规定物的存在, 凡是物都是有名称、形态的,而道是“无”、“无名” “无形” “无声” “无象”的,即老子所谓“无,名天地之始”,道才是“物物者。
”4•物物者与物无际道超越于物,超越于时空,超越于任何具体形态,但是,道何以能够进入有限的、处于时空内的物中的?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bai)”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pi). ”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物物者与物无际。
《知北游》在庄子看来,道是超越的,也是周延的、普遍的、无所不在的,存在于任何或者高上、或者低下的东西之中,道在物中。
《知北游》说“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对于事物来说,道是超越的,但道不是外在的,是与物无际的,道就存在于万物之中。
《大宗师》中庄子论道“道,有情有信,无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5•道是万物产牛的根据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渔夫》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知北游》6•道可以用人的牛命来体证(庄子《天下篇》《汉书•艺文志》必读)《大宗师》中的真人,《逍遥游》中的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等,都是“道体”的具体化。
因为“道”不仅仅是宇宙万有的终极根源,同时也是人的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_______ 《天下》篇呈送关尹、老聃为“古之博大真人”,因为他们恬淡无欲,与神明同在,体会道体,关尹老聃就是“道”的化身。
二、庄子的“天论”道论是庄子学派思想的形上学部分,而“天论”则是庄子学派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哲学表达。
通过“天论”,天地万物的“自然性”被鲜明的揭示出来。
》内七篇所说的“天”就是自然地代名词,与人为相对。
“知天地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大宗师》郭象说:“天者,自然之谓。
”庄子指出,要把握“道”的根本精神就必须“照之于天”,就是以天为法则。
庄子对天、人有明确的区分,其所谓“天”就是“自然” 。
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秋水》庄子所谓的“天”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天即万有本来应该具有的自然而然的面目,即所谓本来具有的“性”“命”,就是我们说的“天性”的东西。
“人”即“人为”,是人为外在地强加于自然的东西,比如“落马首,穿牛鼻”。
所以说,“天在内,人在外”。
“天”是绝对真实的,“以人灭天”的行为是违反自然的。
在庄子看来,如果能照之于天,万物本来就齐一。
因而,只有明白了万物齐一的道理,才能真正得道和理解“道”的本真意义。
齐物论“齐物”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
《齐物论》是内七篇的第二篇。
专门讲述“齐物”的道理。
齐物论一般来讲有三层含义:一是“齐物-论”(支离疏的故事);二是“齐-物论”(儒墨的是非都是“亏”的,是没有用的,有所亏欠,这些东西应该齐掉,道家的才是最好的。
);三是“齐物我”(人和物之间的界限,庄周与蝴蝶)。
“齐物-论”--万物齐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丑的一个人)与西施,恢恑憰(jue二声)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 ______________ 也;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齐物论》“道通为一”,是讲万物的“齐一”。
庄子讲“齐物”,并非要消灭事物之间事实上的差异。
“齐物”的基本含义,是要在肯定个体性、差异性的前提下,实现万有价值上的齐一。
__________ “道通为一”,是要经由“不用而寓诸庸”的方式来实现。
就是不加人为的干预,任物个“宜用”。
因任万物本来的、自然的面目,则能与物相同。
莛虽小,楹虽巨,厉虽丑,西施虽美、当各尽其用,各成其性,也就达到了“一”,而“一”就是“道”。
庄子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有,在其实存意义上,存在着种种天然的差别。
庄子并不否认这些差别,在他看来,这些差别,正是事物自身所无法改变的“性”或者“命”。
任何存在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还是人或者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天性。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气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跤;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是故凫胫(野鸭的腿)虽短,续之则忧;鹤胫(仙鹤的脖子)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骈拇》在庄子看来,一个事物的价值或者存在意义,不在于它与其他事物相比的事实意义上的高下,而在于是否符合他那个天然的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