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李振纲梦与庄子哲学
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解读
学 者 不 断 进 入 这 个 意 义 的 世 学 世 界 多 年 的 当代 哲 学 家 ,其
界 。研 庄 者 ,既 要 对 庄 子 哲 学 近 作 《 命 的 哲 学— — ( 生 庄
的核心范畴 “ 道”进行理性 的 子 ) 文本 的一 种解 读 》 在 现 代
分 析 与 周 延 的 推 理 , 把 握 其 化境 遇 巾对 庄 子 的精 神 及 意 义 内 、外 、杂 篇 的 逻 辑 体 系 与 内 世 界 进 行 了 一 次 全 新 的 诠 释 。
予以批判与警 醒。宗 白华则 深
刻 地 提 出 了 “ 国文 化 的美 丽 中
在 脉 络 ,又 要 在 心 灵 深 处 被 庄 作者从大 生命 视域 的角度对庄
子 漫 画 人 生 、妙 解 生 死 、至 真 子的 生 命 整 体 观 、生 命 价 值 至 乐 的 审 美 境 界所 吸 引 。
现 代 美 学 也 成 为 中 国现 代 文 化
批判与建构 的一个重要方面 。 《 中国现代美学名 家文丛 》
的 告竣 发行 , 为 我 们 重 新 反 思
究者 或 注 重 《 子 》 注 解 述 庄 、参禅说庄 、援儒 入庄等 老 庄
旧 的 程式 ,让 哲 学 问题 与 现 实 作 为新 文化 运 动 重 要 成 果 之 一 译 、或 注 重 庄 学 综 合 研 究 、或 庄子 》 文本 考 据辨 析 、 问题 、古代智 慧与现 代人生进 的中国现代 美学 ,提供 了一 套 注重 《 高 质量 的基 础 资 料 , 同 时也 为 或 注 重 庄 子 思 想 的 现 代 语 义 行 了 几 番 没 有 滞 碍 的 对 话 , 开 这 些 研 究 丰 富 了 庄 学 的思 启 了庄 子意义世界 向现代生 活 我们重新审视 中国现 代思想 的 想 宝 库 ,让庄 子 的 精 神 花 园 绽 的 敞开 之 门 , 激 活 了 《 子 》 庄 转型提供了一个机缘。口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91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1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学分:3
学时:51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
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庄子》“梦”的哲学思想
为深 刻的哲学 思考 , 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 面 :
一
、
浮生若 梦——存 在与虚 无的辨证
公 。《 诗经・ 斯干 》 亦 有关 梦 和怀孕 的记 载 : “ 乃 寝乃 兴 , 乃占
我梦 。吉 梦维何 ?维 熊为 罴 , 维虺 维蛇 。大人 占之 : 维 熊维 罴, 男子 之祥 ; 维 虺维 蛇 , 女 子之祥 。” 而按 照现代 的科 学解
《 齐物 论》 中长梧 子 对瞿 鹊 子说 : “ …… 梦饮 酒者 , 旦 而
哭泣 ; 梦哭泣 者 , 旦 而 田猎 。 方其梦也 , 不知其 梦也 。 梦之 中又
占其 梦 焉 , 觉而后 知其 梦也 。且有 大觉 而后 知此 其大 梦也 。
释, 梦 是 睡眠 中 出现 的一种 生 理 现象 , 一般 认 为 睡眠 时 , 如
的《 论语 》 一 书 中“ 梦” 这 个字 仅 仅 出现 一 次 , 《 论语 ・ 述 而》 :
“ 孔子日: ‘ 甚矣 吾衰 也 ! 疑吾 不复 梦见 周公 !” ’ 作 为儒 家的 开创 者 , 孔 子不 语怪 、 力、 乱、 神, 而 对 于梦 他也 没 有很 多 的
梦一 般 , 我 们所 看见 的 事物 , 所 听到 的声 音 , 所 感受 到 的一
切。 都是 如梦幻 般的 , 不是真正 的存在 。 这与佛 教的 “ 色空” 观 有某些 相似之 处 。佛 教认 为 , 人所 在 的现世都 是 色相 , 是有 形 之物 , 所 见之 物 , 而这恰 恰是 表象 , 表象 之外 是空 相 , 这才 是事物 的根本 。色 、 空互 为一体 , 不可分 离 , 即“ 色不异 空 , 空
庄子的哲学观
庄子的哲学观
庄子的哲学观:寻求内心的自由与生活的平衡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哲学观强调人的内心自由和生活的平衡。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通过寓言和对话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类存在和生活的思考。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寻找生活的真谛。
在庄子看来,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无尽欲望和烦恼的世界中。人们为了追求名利、财富和权力而不断努力,却常常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真正的幸福。庄子强调,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调适,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衡。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展和运行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追求功利。他通过寓言中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放下功利心态,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和变化。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他认为人应该超越一切的约束和束缚,追求自由和快乐。他通过寓言和对话,描绘了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让人们明白自由并不是外在的追求,而是内心的状态。只有内心真正地自由了,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庄子的哲学观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他通过描述自然中的景物和生物,
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他认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保持自然的本真,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影响。
庄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却往往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真正的幸福。庄子的哲学观提醒人们要审视自己的内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衡。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调适,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从庄子的生命世界中走来——评《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
授新著 《 大生命视域 下 的庄子哲学》 ( 人 民出版社
2 0 1 3年 版 ) , 共 十章 , 3 5万 字 , 该 书 将 庄 子哲 学 含 涉
在“ 大生命视域” 下, 以新的视角诠释着庄子与现实 世 界 的关联 , 通 过这 种 关 联 , 我 们 就 会 发现 , 庄 子 思
想 所 阐发 的深邃 内涵 与历 史性 的 当下 经验 处在 同一 个 场域 , 从 而建 构 了一 个 巨大 的空 间 , 取 向不 同者都 可能 在这里 找 到 回旋 往 返 之 地 。可 以 说 , 这部 著 作 实现 了庄子 超越 精 神 对 现 实 的批 判 与 矫 正 , 而且 作
2 0 1 4年 3月
河 北 学 刊
He b e i A c a d e mi c J o u r n a l
Ma r ., 2 01 4 Vo 1 . 3 4 No . 2
第3 4卷第 2 期
从 庄子 的生命 世 界 中走来
评《 大生命 视 域 下 的庄 子哲 学 》
“ 道” 展 现 为生 发 万 物 的生 命 力 以及 这 种 创 造 的 确 实性 , 指出它化解着 “ 成心 ” ( 分别心 ) 对 生 命 的 遮 蔽 。作者 认为 , 庄 子站 在人生 的边 缘 , 带 着 自然情 感 和超 越 眼光 审视人 生 现 实 的矛 盾及 荒 谬 , 批 判 人 类 理性 的浅薄 和愚蠢 , 其立 教 的宗 旨就 是要 人 懂 得 超 越 自身 的有 限性 , 用 自然 和无 限 的观 点 去理 解 万 物
“文明”的反思——庄子的历史与文化批判
11 2
文 明 ” 的反 思
的。他们 的治 国理 念不 同 ,但 把 国家 、君 王 的权 威 理想化 是相 同的 。在 他们 或他们 的 “ 圣人 ” 所 设 定 的历 史 意 识 中 ,这 种 “ 义 ” 或 “ ” 的 正 善 价 值不仅 是 当然 的 ,而且是 必 然 的 。这种 当然且 在庄 子看 来 ,一部 历史 是值 得 怀 疑 的 ,因为 “ 圣人 ”所 设 定 的历 史 目 的是 非 必 然 的。 国 家 、 君王 并不 一定 是 “ 正义 ” 的化 身 ,毋 宁说是 少数 人利 益 、好恶 和意 志 的理想 化 ;历 史也 不 必然 地
子 有 忠贤 之 行 ,而 不 免 于 刑 戮 。 可 见 “ 知 之 圣 法 ” 是 值得怀 疑 的 。
颠 覆 。庄 子继之 用 田成子 “ 齐君而 盗齐 国” 等 杀
鲜 活 的 历 史 事 实 ,批 评 “ 俗 之 知 ” 或 “ 治 世 圣
之法 ” 之 不足 信 :齐 国原 本是 周灭商 后 姜太 公 的 封 地 ,太 公 与 周 公 都 是 辅 佐 武 王 兴 周 灭 商 的 功
“ 明 ” 的反 思 文
庄 子 的历 史 与文 化 批 判
李振纲 张 伟
【 摘要 】“ 盗亦有道” 的历史悖 论 , 揭示 了历史发展 中出现道德与文 明异化的不可避免性。庄 子对圣人 、仁义 道德 、工
迷、愉与自由:庄周梦蝶之“化”境试析
2024第1期·总第603期
唐人李商隐曾在《锦瑟》一诗中言“庄
生晓梦迷蝴蝶”,〔1〕
其中对于“迷”字的使用可谓是对“梦蝶”故事的精准把握。此“迷”非庄周梦醒时分的自我迷失,而是对梦境与现实之间无法区分的茫然,是对自身与蝴蝶之间身份琢磨不清的迷惑。“庄生晓梦”更暗示世事无常、变动不居,唯有诉诸精神与心灵的放逐,方能远离世俗纷扰,徜徉于天地之间。
一、迷梦之幻:“庄梦蝶”与“蝶梦庄”《庄子》内篇中多次谈到“梦境”,场景多样,形式不一且层层递进,在此归纳为三:其一论梦中行为,可“饮酒”、可“哭泣”,传递不同心境;其二论梦中转化成的物象,可“为鸟”“为鱼”“为蝴蝶”,表达哲学玄理;其三论何谓“真人之梦”,彰显
逍遥的至高境界。于是,由虚幻梦境所带来的诸多感受让庄子遨游在各种梦与梦之间,沉浸忘我,与“道”会通而为一。在这些与梦有关的论述中,当数“梦为蝴蝶”的场景描写最为细致,其中对“蝴蝶”这一物象的传神刻画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样,文本中“物化”一词的呈现也充满义理之奥,为历代学者进行哲学阐释提供了无限空间。
“庄周梦蝶”这一情境,见于《齐物论》末章:“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
基金项目: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
专项资金”支持。
[作者简介]张玉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庄周梦蝶”作为《庄子》内篇中的典型梦境,蕴含玄妙哲理,呈现的场景充满真
心灵苦旅中的生命放歌——解读《庄子·逍遥游》
这 里 比较 了两 种影 响最 大 的 “ 遥 义 ” 逍 :一
三种逍遥义 。或许是要 为郭象 的 《 庄子注》 专 门做疏 ,所 以没有 提及郭 氏的逍 遥义 。其 实郭 象 与支道林 的 “ 逍遥 ” 义最 富理趣 。郭 庆藩 案 :
刘义庆 《 说 新 语 》 文 学 类 云 :庄 子 逍 遥 世
作 者 简 介
是 向秀 、郭 象 以 自得适 性 释逍 遥 ,而且 提 出了有 待 逍遥 与无 待 逍 遥 及 两者 如何 统 一 起 来 的 问题 。
二 是东 晋 出 入 释 老 的 玄 僧 支 道 林 ( 遁 ) 以 名
、
何谓 “ 遥” 之 “ ” 逍 游 ?
郭 、向之 外 。 支 道 林 在 白 马 寺 中,将 冯 太 常 共
语 ,因及 逍遥 。 支卓然标 新理 于二 家之 表 ,立 异
唐陆德明 《 经典释文》有 《 庄子音义》 ,解 篇名 云 :内篇 ,内 者 ,对 外 立 名 。 “ 遥 游 者 , 逍 篇名 ,义取 闲放不 拘 ,怡适 自得 。 ”郭象 注 :“ 夫
玄英 《 庄子 序》 云 : “ 言逍 遥游 者 ,古 今 解释 所 不 同。今 泛 举 绒 纲 ,略 为 三 释 。 所 言 三 者 :第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浅析《庄子》散文的形与神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
——浅析《庄子》散文的形与神
【摘要】:
《庄子》是诸子散文中最为耀美的一朵奇葩。《庄子》散文历来以其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文笔,和逍遥自恣、生死无待的神韵为世人称道。本文将试从形式和主旨两个角度来品读《庄子》散文之美。【关键字】:《庄子》;形式;精神;美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先生用这样一声赞叹道出了世人对庄子的顶礼膜拜。面对这位幻化无方、意出尘外的“天仙才子”,对于他的美,我们凡夫俗子似乎只能叹为观止。
“往昔有人,名曰庄周。周之奇不知其所以然也。化而为书,名曰《庄子》,书之妙不知其所以然也。是书也出于意想之外,而游于溟悻之初。吾乌乎读之?句与为句乎?字与为字乎?庸讵知吾之所谓句即《庄》之所谓句,吾之所谓字即《庄》之所谓字邪?文与为文乎?义与为义乎?庸讵知吾之所谓文即《庄》之所谓文,吾之所谓义即《庄》之所谓义耶?”(张潮《读庄子法小引》)。一部《庄子》,不知有多少人像张潮这般对它爱不释手却又终难释义,不能释义却又终于不能释怀。《庄子》之美,着实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
《庄子》最为历代文人拍案的:一是其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形之美;二是其逍遥自恣、生死无待的神之美,而这两者则共同成就了《庄子》散文之美。
一、形之美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是最为突出的。鲁迅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而金圣叹更是将《庄子》誉为“天下六才子书”之首,足可见其艺术魅力之深远。
抑扬古今 抒泄孤怀——熊十力《重印周易变通解序》发微
抑扬古今 抒泄孤怀
———熊十力《重印周易变通解序》发微
李振纲
【摘要】熊先生治学,一如其为人,从不轻率应付,无论是撰写鸿篇巨制的论著,还是与弟子友人书信往
来,均十分认真,且多与评章学术、证会本体、安顿生命的哲学攸关。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或思想
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最根本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根基。《重印周易变通解序》言简意赅,堪称是一部袖
珍版易学小史。序文对儒易道易、汉易宋易、扬雄《太玄》、船山易学、清学流弊及《周易变通解》的评
章指点,与《新唯识论》《乾坤衍》新易学哲学前后相承,虽难尽周备公允,却多有独见慧解。
【关键词】熊十力;《周易变通解》序;易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7)04-0133-07
作者简介:李振纲,河北邢台人,哲学博士,(保定071002)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儒道汇融大生命视域下的《周易》哲学研究”(14ZXC056)
一
近年承担研究的国家基金课题与易学生命哲学相关,思维兴奋点自然聚焦在《周易》经传及与此相关的诸多易学哲学、易学史文献。古老的卦爻,神秘的图式,玄奥的象数,深邃的义理,羲文周孔,连山归藏,河图洛书,系辞彖象,王注孔疏,周程邵张,朱子《本义》,船山二传,太极理气,道器阴阳,先天后天,形下形上,汉学宋学,错综张皇。睁眼闭眼,浮想联翩,满脑子都是这些名字、图像、概念。近日重读熊十力的易学著作,为一篇序文即《重印周易变通解序》所吸引。该序与一些论学书合编成册,编者命名为《熊十力论学书札》,收入《熊十力全集》第8卷。该序在熊先生的论学书中乍看并不醒目,但初读过后,便感到非同一般,一千六百余字,言简意赅,堪称是一部袖珍版的易学哲学史。在序文末尾,熊先生述及同县前贤万澍辰所著《周易变通解》及为序缘由云:不肖儿时,闻先父其相公,常赞扬先生潜德睿思,谓其治易不宥于当时风会,颇参稽汉、宋,而一证以己之所神悟独得,未尝谬于经旨者。此其命世独立者乎!惜其书为当时汉学风气所掩,罕行于世,乡里后生,或莫能举其姓字,可悲也已。予小子闻而识之,不幸早失怙恃,流离四方,顾未得读先生书。丁丑夏,先生从曾孙耀煌武樵,始重印先生易书于汉皋,罗田王葆心先生为之序。只印千册,余时讲学北庠,亦未得见。今冬,武樵函余,将再重印先生书于成都,谓余不可无一序。余追忆趋庭音旨,匆匆五十余年,泫然不知涕之所自。又念武樵以书生为当代名将,能守其家学,一再重印先生遗著。昔船山幽晦,曾公以乡邦后学传其书。而先生更有贤裔,视船山尤幸矣。天之眷斯道,以
庄子的哲学思想
“道” 的规定性:
第三,主宰性。作为根源性的道的主宰性,就是“道生万物”。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 (《天地》)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 以形相生。‛ (《知北游》)
第四,超越性。即指道不是某种实体,而是关于世界万物总体或整体的 实在性的那种状态,因而不具有时空形式,换句话说,即道具有超时空 的特征。
对人生困境的考察
◆自我之限——情与欲 庄子认为,人的生活的充分展开,精神自由的获得, 除受到生死的自然大限和时命的社会约束之外,还有一种 自我设定的障碍——哀乐之情和利害之欲。
“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哀乐来,吾不能御,其去,吾不能 止。‛‚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 ‚且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 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天下虽非我,孰能辞之?‛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 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 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2)通天下一气也
其次,庄子还认为,这是“气”的运动不息所表现出的万物 生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构成了宇宙的全貌。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 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至乐》)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 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知北游》)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中文著作类
1.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
页。
2.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第376页。
3. 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第2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版,第218页。
4. 世界联合国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1998)》,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王葎著,《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李振纲,方国根主编,《和合之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孙彩平著,《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 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楚江亭著,《真理的终结》,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邓志伟著,《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范俊军译),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6.金生鈜著,《德性与教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庄子《逍遥游》试解
12
支道林反驳说:“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 者,彼亦逍遥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庄子则跳出常规思考问题,用创新性的发散思维 去考量对象,显然是“超越此在”的境界。
庄子认为超越“此在”,才可以实现“逍遥”。 “逍遥”不是谁都可以达到的,惠子是“自由” 的,庄子是“逍遥”的。只有超越此身此在的 “鲲鹏”才是真正的“逍遥”。
30
安于此在是“自由”,超越此在是“逍 遥”。
“逍遥”是“自由”最高境界的象征。 汪峰《我要飞得更高》
31
三: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如何认 识庄子文风和创作手法?
32
《庄子·天下》:“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
庄子认为天下之人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 讲严正的话,所在以在表达他对社会、人 生的思考时,使用虚远的说法,夸大不实 的语言,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文辞。
33
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 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 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 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
34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 这样评价庄子之文:“其文则汪洋辟 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 先也。”
庄子《逍遥游》“鲲鹏寓言”新解
94
2019年第23期总第353期
·阅读观察
全民阅读VIEW ON PUBLISHING
庄子《逍遥游》“鲲鹏寓言”新解
文/王肖南 马庆
学界关于“鲲鹏寓言”的慧解,角度各异。古之庄学者,如郭象以“明性分之适”[1]解之,成玄英以“明变化大理”[1]诠之,褚伯秀以“阴阳二气”[2]释之,藏云山房主人以“坎离二卦”[3]明之;今之庄学者,如陈鼓应、
李振纲把鲲、鹏的变化理解为一种心灵上的变化,陈赟从哲学视角对“鲲鹏寓言”进行了诠释。各学者对于“鲲鹏寓言”有不同角度的阐述,既显示了庄子《逍遥游》文本
的开放性,又体现了“鲲鹏寓言”的重要性。笔者愿作新
解,以求教于学界同人。
一
寓言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1]。
寓言二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
月息者也。”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
寓言三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
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
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1]。
以上为“鲲鹏寓言”,在《逍遥游》中一共三则,王
夫之称为“重言”,曰:“鲲鹏之说既言之,重引《齐谐》,
《庄子》内篇哲学思想研究
《庄子》内篇哲学思想研究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庄子》内篇的哲学思想涵盖了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是“无为而治”
的思想体系。本文将对《庄子》内篇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并通过五个具体例子来证明其思想的价值和影响。
首先,可以看到,《庄子》内篇主张“道”的哲学思想,认为一
切事物都应该遵循“道”的原则来处理。所谓“道”,指的是宇宙
间的本源、本性、本质,其意义远远超越于只是人类社会中的种种行为准则,对世界、自然、人生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涵义。《庄子》中有句著名的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从一个
根源上演化而来,归根到底都是由“道”所生出来的。因此,
《庄子》认为,只有符合“道”的本源,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
其次,《庄子》内篇突出的思想之一是“虚静”,强调在处理事
物和人际关系时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无欲无求的状态。《庄子》认为,世俗的追求带来的只是短暂的满足和快乐,而真正的幸福与自由是通过追求“虚静”来达到的。其中,所谓的“虚”是指
离开世俗观念和个人欲望的状态,而“静”则是指心灵的平静和
内在的安宁。只有这样,“道”才能让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静。而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被广泛重视,比如心理学中的正念和冥想也是基于这一思想的。
第三,《庄子》认为,“道”和人的本性相符,人的情感和行为
都应该服从于“道”的本质。所谓“本性”,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
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庄子——老子思想的继承者
•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 老子的思想。 •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 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 杂质。 •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 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 ,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 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
更加关注心灵境界的庄子
• 老子的道,本体论和宇宙论的意味浓重, 特别强调“道”和“反”的规律以及这些 规律在社会活动中的策略性意义。 • 庄子则将道论的重点转移到讨论心灵的境 界,追求精神上对世俗的超越。
庄子的齐物论
• 万物同源、同质,故本质上同一 。即“道通为一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因为道通为一,故某物及针对某 物之物论都只是世界之一隅或一 管之见; • 万物同一即万物平等,各自具有 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世 界既是同一的,又是多元的,不 存在唯一和绝对的标准。
......
安子庄安子惠是鲦庄庄 知非子知非子鱼鱼子子 我我曰鱼鱼曰之出曰与 不 之 乐游 惠 知 乐 也从 子 鱼 容 游 之 于 乐 濠 梁 之 上
庄子的齐物论
• 什么是好的住宅?人、猴子 、泥鳅会有相同的看法吗? 什么是美味,人、麋鹿、蟑 蛆之虫、乌鸦感觉会一样吗 ?什么是美丽的容貌,人、 鱼类、鸟儿判定会相同吗? • 朝三暮四
庄子的齐物论
• 泯是非。有些时候不用去 计较 • 一生死。看淡生死但绝不 找死 • 齐物我。平等的看待身边 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李振纲梦与庄子哲学
著名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梦的解析》一书的作者弗洛伊德曾这样描述“梦”在古代人精神生活中的影响,他说:“就我们所知,古人都以为梦有重大的意义和实际的价值;他们都从梦里寻求将来的预兆。古代希腊人和其他东方民族出兵时必带一详梦者,好像今日出兵时必定带侦察员来刺探敌情一样。亚历山大大帝出兵时,最著名的详梦者都在营里。”(弗洛伊德,第59页)“梦”对古代人的精神生活曾发生重大影响,也是构成庄子精神世界的一大要素。弗洛伊德认为,“梦因愿望而起,梦的内容即在于表示这个愿望,这是梦的主要特性之一。此外还有一个不变的特性,就是梦不仅使一个思想有表示的机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以表示愿望的满足。”(同上,第95页)庄子说:“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庄子·齐物论》。下引《庄子》只注篇名)“梦”本身是虚幻的,以“梦”
的方式开示真理,意味着对现实世界虚幻性的颠倒。所以,《庄子》文本中一再通过“梦”的方式颠覆现实世界的有限性,诉求开放心灵的自由理想。在庄子的梦幻世界中,“梦”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大树和人之间(《人间世》
篇“栎社树”见梦于匠石)、动物与人之间(《外物》篇“神龟”见梦于宋元君),甚至发生在人与髑髅之间(《至乐》篇“髑髅”见梦于庄子),这些谲怪吊诡的“梦”以虚幻经验的形式宣泄着庄子的情绪,无不表达着庄子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及在现实中难以诉求和满足的“愿望”。所以,套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梦”成为庄子“潜意识”中展现开放心灵的一个通道。下面论述《庄子》文本中几个有关“梦”的叙事,以见庄子假借梦境所呈现的思想世界。
一
先看《齐物论》篇末所载发生在庄子本人与蝴蝶之间的那个最美丽的“物化”之梦: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蝶的“物化”之境,意在展现一种审美意境中的生命感悟,在心随“物化”、物我玄冥的开放心境中感悟“道通为一”的生命本相。郭象注:“夫觉梦之分,无异于死生之辩也。今所以自喻适志,由其分定,非由无分也。夫时不暂停,而今不遂存,故昨日之梦,于今化矣。死生之变,岂异于此,而
劳心于其间哉!方为此则不知彼,梦为胡蝶是也。取之于人,则一生之中,今不知后,丽姬是也。而愚者窃窃然自以为知生之可乐,死之可苦,未闻物化之谓也。”(见郭庆藩,第113页)这是从时间的流逝性及生死的相对性角度解释庄周梦蝶的人生哲学意味。
徐复观援引一位生命感受十分敏感的瑞士诗人阿米尔(1821-1881年)的一段日记,从审美之维诠释了庄周梦蝶的思想意义。阿米尔写道:“现在又一度享受到过去曾经享受过的最不可思议的幻想的时候。例如:早上坐在芬西尼城的废墟之中的时候;在拉菲之上的山中,当看着正午的太阳,横躺在一株树下,忽然一只蝴蝶飞来的时候;又某夜在北海岸边,看到横空的天河之星的时候;似乎又回到了这壮大而不死的宇宙之梦。在此梦中,人把世界含融在自己的胸中,而觉得满饰星辰的无穷,是属于我的东西。这是神圣的瞬间,恍惚的时间。思想从此世界飞翔向另一个世界……心完全沉浸在静的陶醉之中。”(转引自徐复观,第94页)
徐复观认为,庄周梦为蝴蝶而自己觉得很快意(美)的关键,在于“不知周也”一语上。如果庄周梦为蝴蝶而仍然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则必生隔膜计较之心,那样便很难“自喻适志”。“不知周”也就是“物化”,因为“不知周”,所以当下的蝴蝶就是
他的一切,就是他生命世界的全部。故其言:“惟有物化后的孤立的知觉,把自己与对象,都从时间与空间中切断了,自己与对象,自然会冥合而成为主客合一。……此时与环境、与世界得到大融合,得到大自由,此即庄子之所谓‘和’,所谓‘游’。”(徐复观,第98页)从审美的意义上,我们尽可以像徐复观那样想象庄子之梦是多么愉悦,然而“美”和“审美”或多或少总带有理想色彩,它并不等于现实。其实庄子的“物化”,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生活态度,也就是《人间世》篇中所说的“心莫若和”,它与“形莫若就”是一个问题的内外两面。“心”的超越与“形”的迁就牵连在一起,是人的生命存在中的一种
无奈。关于庄周梦蝶的意义,王博说:“《齐物论》以一个美丽的梦来结束是颇具意味的……也许,齐物只是一个梦中才可以实现的理想。只要是醒着,你就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区分,并情不自禁地身陷其中。这才是真正的吊诡。”(王博,第89页)
但是,“梦”又总归有超越现实的一面。此处庄子所做的奇幻
瑰丽的蝴蝶梦,与孔子将精神指向政治并为之叹息的“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梦想不同,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以怪诞吊诡的方式,穿透生命世界深层的“物化”本质,感悟“道通为一”的生命本相,把人们从现实的物我对立、“心”为“形”役的焦虑痛苦中拯救出来,还原其本真生命体验和精神自由。这就是“齐物”!
外篇《秋水》中北海若教训河伯的一段话,可以看作对《齐物论》篇中“物化”之理的一种引申:“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此处海神所点破的“化”境,与《逍遥游》篇首“鲲化鹏飞”的意象中的“化”,在庄子哲学意境中均与生命感悟有关。“化”是“游”的前提,也是“悟”的前提。“化”才能够“游”于“无穷”,也才能“悟”到生命万象的“通”和“一”。天地大生命深层结构中的“化”意味着现象世界的缥缈虚幻,不计较或忘掉这种缥缈虚幻的假象,才能感悟天地万物“道通为一”的本性。“通”和“一”乃是生命世界最纯粹、最本然的“真”和“美”。
二
再看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所构想的匠石与栎社“神木”之“梦”。庄子所感受的生命存在的“被迫性困境”发生在“人”与“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