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太一生水》与诸子学研究
道教之万物生成论探析——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说起

中图分类号 : B 2 2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3 3 4 0 ( 2 0 1 4 J O 1 —o 0 7 7 —0 3
“ 道生 一, 一生二 , 二 生三 , 三生 万 物” 此 为
( 一) 将“ 三” 作为 “ 三 才” 者
《 道德经》 中阐述老子对于万物生成论 的见解 。对
山 东广播 电视 大学 学报
2 0 1 4年 第 1 期
道 教 之 万 物 生 成 论 探 析
— —
从“ 道 生一 , 一 生二 , 二 生三” 说起
王 亚 军
( 兰州 大 学 文学 院 , 甘 肃 兰州 7 3 0 0 2 0 )
摘
要: 《 道德经》 云: “ 道 生一 , 一 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万物 负 阴而抱 阳, 充 气以为和。 ” 前人 以此 作
7 7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为太 一 , 二为阴阳, 或 言一 为 混元 之 气 , 二 为 天地 , 然其 所指 向皆在将 三作 为 三才 。不 管 一二 之 论 证
2 0 1 4年第 1 期
这“ 三” 解 为五 行 。暂且 不 说 其他 的对 于 “ 一、 二” 的解 释到 底对 不对 , 单论 这“ 五行” 之说 , 似乎 有后
于此 中具 体指 意 , 论者众多 , 却 一 直 没 有定 论 。古 来注 家 或是将 之 与“ 道生于一” 、 “ 道 立 于一 ” 等 同
李鼎祚在《 周易集解》 中论及《 系词》 之“ 成象
之谓 乾 ” 有言 : “ 成 象之谓 乾 。案 : 道生一,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才既备以成乾象也。 ” [ 1 朱彝尊在《 经 义考》 中则 日: “ 道生一 , 一 生二 , 二 生三 , 三生万 物。故 自道而下数至于三则天地人之道备矣 !圣 人画卦始止于三谓三才之道 , 因而重之乃可 以观
《文子》的成书年代问题

《文子》的成书年代问题作者:白奚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08期摘要:本文根据“太一”概念在先秦诸子书中的流变情况及其涉及到的问题,论证《文子》当成书于战国晚期。
“太一”在较早的道家文献中主要是一个表示终极存在的哲学概念,在《文子》中则转为主要应用于政治问题,并与最成功的“帝者”相匹配,是为“帝者体太一”。
战国中期以来流行的士人争当王者师友的情况,在《文子》中已不复存在,反映了战国晚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士人政治地位下降的历史事实。
关键词:《文子》;太一;帝者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8-0105-06作者简介:白奚,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089)《文子》的真伪及其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是著名的千年学术公案,迄今仍争论不已。
本文受《太一生水》出土的引发,拟对传世先秦道家文献中的“太一”概念的含义与关涉问题的演变进行梳理,讨论《文子》一书的成书年代,为《文子》战国晚期成书说提供新的论证。
一、战国时期“太一”概念的意义演变《文子》一书,历代皆有人认为是伪书,因其文字与《淮南子》多有雷同而被认为是抄袭的《淮南子》。
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出土了一部残缺的竹简《文子》,其入葬年代大约为西汉文帝时期,1995年整理完毕公布于世后,引起了学界广泛重视。
竹简《文子》公布后,对《文子》抄袭《淮南子》的旧说构成了一定的冲击,不少学者都改变了原有的观点。
虽然竹简《文子》的文字同传世本《文子》有较大差异,竹简《文子》的出土尚不能证明传世本《文子》不伪,但至少可以证明最迟在西汉早期就有《文子》一书在流传,这对于证明传世本《文子》不伪的观点是有利的。
笔者以为,《淮南子》其书同《吕氏春秋》一样,都是集腋成裘之作,乃杂取各家之说编辑而成,其思想大多非原创,该书袭取当时在社会上流传的《文子》之可能性是很大的。
反过来,若说有人袭取《淮南子》而成《文子》一书,这种可能性则是相对较小的。
从“上善若水”到《文心雕龙》的“以水喻文”

从“上善若水”到《文心雕龙》的“以水喻文”∗吴中胜【摘要】From time immemorial, we like to match abstract truth with water that is familiar to us. From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in pre-Qin times to Literature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this wisdom with water goes through three phases:to experi⁃ence and observe Tao, to match moral character, to match literature, which is the early phase of the wisdom with water i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It is the philosophic thinking and speaking in image in Chinese culture that the water is nearing Tao. It is the attitude to life of Chinese people to worship water. It reflects the aesthetic interest of natural literary to match literature with water in Literature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自古以来,人们喜欢用“水”这样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事物来比拟抽象的事理。
从先秦诸子到《文心雕龙》,这种以水喻理的智慧大致经历从“体道”到“比德”再到“喻文”三个阶段,形成中国文论水性智慧的早期脉络。
略论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

略论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楚文字竹简。
1998年5月,经荆门市博物馆整理、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教授校审的《郭店楚墓竹简》由文物出版社发行。
几乎就在同时,5月2日,北京的一批学者在国际儒学联合会就郭店楚简中的早期儒家思想进行了首次讨论;5月22-26日,来自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在美国Dartmouth College召开的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6月10日,《郭店楚墓竹简》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联想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至今尚未全部整理完毕并公开出版,郭店楚简在出土后所受到的“待遇”,不敢说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的。
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角度看,“郭店楚简”如今几乎成了重写历史的象征,诸如下面所引的这些文字,在有关的论文中随处可见――“郭店楚墓竹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需要重新定位。
”(杜维明语)“这次郭店的楚简,虽说数量最少,若从学术史的角度看,也许价值最高。
”(庞朴语)“郭店楚简的出土,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估早期儒家,而前期儒学发展史必定要改写。
”(姜广辉语)有见于此,本文试图对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略作阐发,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批竹简的情况。
据说郭店一号墓曾经被盗,竹简亦未幸免一难。
劫后竹简剩余804枚,出土时已散乱无序,经整理,共得13000余字,全部是有关思想文化的文字。
根据墓葬的型制和随葬器物的纹样等证据,考古学家推定入葬年代当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年上下。
墓主属士级贵族,很有可能是墓中殉葬耳杯所称的“东宫之师”,也就是楚国太子的老师。
经整理,楚简所包括的典籍大致可以分为道家和儒家的著作。
道家著作共计两种四篇,其中互不重复的摘抄本《老子》三篇、《太一生水》一篇;儒家著作有11种共14篇,它们是《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各一篇,以及《语丛》四篇。
太一生水原文及译文

太一生水原文及译文《太一生水》【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译文:一念妄动有了水感,水再妄动有了天感,天继续妄动有了地感,天地一起妄动有了精神分别感,精神再妄动有了分别阴阳感。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
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译文:阴阳感不觉,再妄动下去,时间感来了,再动下去,冷热感来了,再动下去,湿燥感来了,一年四季循环的感觉就来了,所以说,年循环感来自于湿燥感,湿燥感来自于冷热感,冷热感来自于时间感,时间感来自于阴阳感,阴阳感来自于精神分别感,精神感来自于天地感,天地感来自于一念妄动。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
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译文:因此,太一妄动这个心,藏在水感中,藏在时间感中,它循环不停,是万物的母亲,它盈亏变化,是万物的根本,天杀不了它,地坏不了它,它不是阴阳所生,君子明白了这个心的作用,起名叫做悟道。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者。
】(译文:天道是扶持柔弱,杀掉老的补给新生的,砍掉坚强补给弱小的。
)【下,土也,而谓之地。
上,气也,而谓之天。
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
】(译文:下感就是土感,起名叫地,上感就是气感,起名叫天,道,也是个名字,是总体清浊感的代名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译文:做事的时候,就得用名词,所以做完了以后,留下越来越多的名词。
圣人做事善于假借运用名词,所以做完了才不会被名词困住。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论中国古代宇宙起源“星云说”

日月得之以恒其光 ,五常得之以常其位 ,列星得 之以端其行 ,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 ,轩辕得之以 擅四方 ,赤松得之与天地统 ,圣人得之以成文 章 。 ……万物得之以死 ,得之以生 ;万事得之以 败 ,得之以成 。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黄帝四经》[5 ]中有不少地 方涉及了宇宙起源的问题 ,这些尽管提到了“道”,但 并不是主要的因素 。其中《十大经·观》篇说 “ : 黄帝 曰 :群群 □□□□□□为一 ,无晦无明 ,未有阴阳 。 阴阳未定 ,吾未有以名 。今始判为两 ,分为阴阳 。离 为时四[ 四时 ] , □□□□□□□□□□□以为常 ,其 明者以为法 ,而微道是行 。行法循 □□牝牡 ,牝牡相 求 ,会刚与柔 。柔刚相成 ,牝牡若刑 ( 形) 。下会于 地 , 上 会 于 天。 得 天 之 微 , 时 若 □□□□□□□□□□寺 ( 待 ) 地 气 之 发 也 , 乃 梦 (萌) 者梦 (萌) 而兹 (滋) 者兹 (滋) ,天因而成之 。”而 帛书《道原》篇的叙述则更加详细 。马王堆三号墓出 土帛书《黄帝四经》谈到宇宙产生之前的蒙昧太虚之 时 ,到天地 、四海 、阴阳 、鸟鱼兽及万物产生过程中 , “道”是原创性的动力 。老庄及韩非子《解老》中所说 “道”在混沌未剖判而天地未分离之时就存在了 ,这 是天下万事万物之母 “ , 道”似乎成了造物主 。然细 绎老庄等诸子所说的“道”,只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 不过是天地自然的代名词而已 。
④《墨子·天志中》谓“天”能安排日月星辰 、四时春夏秋 冬 ,降雪霜雨露雷 ,列山川溪谷 ,赋金木鸟兽及五谷麻丝 ,任 用王公侯伯并赏贤罚暴《; 天志下》云 “: 故子墨子置天之 [ 志 ] 以为仪法”。可见墨子是把天作为有意志的造物主 ,这与先 秦其他诸子观念是不同的 。
熊铁基:对《太一生水》“神明”的历史考察

熊铁基:对《太一生水》“神明”的历史考察编者按:本文原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篇被认为是关于宇宙生成论的遗籍,开篇即说:大(太)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成岁而止。
下面倒过来又说一遍,有“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大一所生也”。
在这生成过程中,有些是比较实的,具体的,除水之外,还有天地、四时以及沧热、湿燥等等,有些又是虚的,抽象的,大一即是,阴阳也相对抽象,我认为神明也属相对抽象的一类。
有的学者认为,神明应该是具体的,相当于日月之光,或者是“光之精华”。
这一论断,恰恰与《淮南子》的一段话有点矛盾,其《道应论》有如下一段记述:罔两问于景(高注:“罔两,水之精物也。
景,日月水光晷也。
”)曰:“昭昭者,神明也?”(高注:“罔两恍惚之物,见景光明,以为神也。
”)景曰:“非也。
”罔两曰:“子何以知之?”景曰:“扶桑受谢,日照宇宙。
昭昭之光,辉烛四海。
阖户塞牖,则无由入矣。
若神明,四通并流,无所不及,上际于天,下蟋于地,化育万物而不可为象,俯仰之间而抚四海之外。
昭昭何足以明之!”这里明确地说,神明不是“昭昭之光”,①它“不可为象”而“无所不及”。
那么神明究竟是什么呢?一言难尽,得从头说起。
神明一词有多种内涵。
一为神祗,乃至专指日神②。
如《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易·说卦》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应该也是神祗。
二为无所不知,如神之明,如《淮南子·兵略》所云:“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之所不知谓之神。
神明者先胜者也。
”引申开来,又有神圣而不可知、高深、微妙难穷之义。
如《易·辞》所说“阴阳不测谓之神”,孟子也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性之害:《淮南子》“性静情动”关系考释与逻辑建构

性之害:《淮南子》“性静情动”关系考释与逻辑建构◎宋 霞 张瑞涛内容提要 《淮南子·原道训》袭用《礼记·乐记》“性静情动”的行文表述,通过文本剪裁和段落编排,使该命题在“无为”理念的统摄下,呈现出与道家思想演进相呼应的理论自觉。
儒家在制度框架下探讨了乐之所由生的性情之本,《乐记》以“性”为天之所赋,“情”为性之所质,故“情”乃证知天命善性的“性之欲”。
《淮南子》以“性静”为“自然之道”的顺承、“无为之德”的显证,其表征了人性的原初恒定,“性”在“物取”“心行”的推动下外见而生“情”,“情动”打破了由道而德而性的原有结构平衡,更会因其发用无度量界限致使天理本性沦落泯灭,因此“情动”是有所不足的“有为”,故言“性之害”。
《淮南子》从性情修为的精神层面廓清道家“无为”观念并作出思想推进,对升华发展汉代道家心性论实有启发之功。
关键词 《淮南子》 性静 情动 无为 性之害〔中图分类号〕B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11-0110-09 百家之学渐趋合流,是曩之为秦、今转为汉学术发展的总体趋势。
《淮南子》以融通先秦诸子思想为本旨,承续早期儒家“尚情”的精神传统,首篇《原道训》以《乐记》“性静情动”的行文逻辑为范本,通过对“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而后动,性之欲也”的文本改写和义理重构,赋予“性静情动”命题以新的认知视角和诠释方式,在“自然无为”向“儒法并行”的历史转折中,开创了有汉一代道家心性论转世重生的思想新风。
《淮南子》坚持道家心性论基本立场,主张人性是“自然之道”“无为之德”的印证,故为“静”;“情”由“性”感物而生,打破了“性静”的原初恒定,更会因“情”无度量界限的发用,使“性”荡失清静恬愉的本然样态。
较之于“性静”对“自然无为”的运化,“情动”是与之悬隔的“有为”,故为“性之害”。
《淮南子》在“无为”语境下对“性静情动”的关系考释与逻辑建构,将“无为”原有的消极意味荡失零落,并为其注入了精神修养的全新义涵。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型形式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太和七年在长安开 刻,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用楷书刻成 除《孟子》外的《易》、《书》、 《诗》、《周礼》、《礼记》、《仪礼》 等十二经。又称“唐石经”、“太和石 经”。对后代影响很大,五代雕版印经 书,就以它为依据。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唐代初年,这些石鼓出土于天 兴(今陕西宝鸡),发现时文字已 残缺,宋代欧阳修所见485字,后 人见到的文字更少。清乾隆时别选 贞石摹勒,以便拓印,石鼓文遂有 新旧两种拓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石鼓文拓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摩崖 刻于崖壁,天然之石。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出土文物也证明,晋灭亡后, 不再有简牍文献,所见多为纸写资 料。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中国古代文献用纸张作载体, 其记录形式有两种:写本和印刷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1.写本文献 唐代写本流传很广,边疆地区
也广泛使用。1966-1969年间,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 现一批唐代写本古文献,如《论语 郑玄注》残卷等。
•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 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最著名的两块无字碑: 一块:泰山登封台下无字的石碑。 据传为秦始皇所立,一说为汉武帝所立。 一块:陕西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 天合葬乾陵,陵区有武则天无字碑。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泰山登封台无字碑
一种是指纸的雏形,一种丝纤 维交织成的薄片,即“絮纸”又称 “方絮”。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中华智慧·玄文论道篇《太一生水》

中华智慧·玄文论道篇《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是于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竹简。
其中道家典籍三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语丛四》《说之道》。
太一生水原文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
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
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
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
上,气也,而谓之天。
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卑以柔。
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一)宇宙发生之原,在此取名为太一。
'一'者数之始,体之全;'太'者大于大,最于最。
则'太一'在时间上指最早最早的时候,空间上指最源最源的地方。
这或许便是取名的用意。
但是同时我们还知道,太一也是楚国神灵的名字和天上星星的名字。
屈原《九歌》所祀第一尊神,便是东皇太一。
王逸《楚辞章句》注曰:'太一,星名,天之尊神。
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所谓'天之尊神',即最高神或上帝,有的地方写作'天皇大帝'(见《石氏星经》、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天文大象赋·注》)。
而太一作为星,则指众星之轴北极星,其说载於《史记·天官书》等。
水与先秦哲学概念

“水”字在中国古文字很早就出现了,在先秦诸子的思想观念中并不把水看作纯粹客观的事物,而是对它往往做哲学寓意的解读,使之与诸多道德术语发生意义的关联。
《荀子·宥坐》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孔子日:“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光光乎不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絮,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孔子在“东流之水”中读出了“德”、“义”、“勇”、“法”、“正”、“察”、“善化”和“志”等种种意味,真可谓“观水有术”。
其实,不独孔子如此,先秦的哲人们都对水有着各自的哲学意义的体悟与洞识。
关于水对先秦哲学的影响,美国艾兰 (Sarah Allan) 教授的《水之道与德之端》 1 一书,重点研究了中国早期哲学文献《论语》、《老子》、《孟子》和《庄子》中水的隐喻与中国早期哲学概念的关系。
这里拟在艾兰教授研究的基础上,扩大先秦哲学文献的取材范围,增加与水有关的哲学条目,并力求给出初步的理论分析。
( 1 。
Sarah Allan : 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1997 .亦见拙译《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水与本质哲学意义的本原指世界的来源与存在根据。
曾被黑格尔誉为开启西方哲学的先驱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就认为万物由水做成,水为万物的本原。
在中国早期历史,《管子·水地》通篇讨论水,其中提出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日“水具材也”。
郭店楚简相关笔记整理及部分问题探讨

郭店楚简相关笔记整理及部分问题探讨整理者:小陈记:本文是笔者阅读郭店楚简的有关著作及资料后所进行的笔记汇总,以李零先生的《郭店楚简校读记》为主体,兼及裘锡圭先生《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中的郭店简部分,两书所引的其他学者的相关材料亦偶有涉及。
在涉及郭简的某些富有争议的问题上,笔者或间以粗浅看法加以探讨,此类探讨文字以案字别之,至于诸说之后。
一、郭店楚简的出土及整理:出土:1993年10月,荆门市博物馆对已遭盗掘的郭店一号楚墓进行清理发掘,得竹简八百余枚,经整理后,于1998年荆门市博物馆编成《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整理:由彭浩(荆州博物馆)、刘祖信等承担释文及竹简綴连注释工作。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参与书稿审定。
二、竹简形制、字体及内容:形制分作三类:第一类长度在32.5厘米左右;第二类长26.5至30.6厘米;第三类长15至17.5厘米。
形状两类:一类竹简两头齐平;一类两头削成梯形。
字体: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内容:郭店楚简包含先秦文献十六篇,分道家、儒家典籍两大类。
道家典籍:《老子》甲组、《老子》乙组、《老子》丙组、《太一生水》、《语从四》(说之道)、儒家典籍:《五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性)、《成之闻之》(教)、《六德》(六位)、《尊德义》《语丛三》(父与恶)、《语丛一》《物由望生》、《语丛二》(名数)备注:内容分类基本采用《郭校读》分类法,括号类篇题为李零先生拟定。
《老子》甲乙丙三组一、《老子》传本问题:《老子》迄今重要的传本有汉代河上公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严遵的《老子指归》、曹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唐代傅奕校订的《道德经古本篇》,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郭店简《老子》甲乙丙。
这六大版本,河上公本、王弼本、严遵本、傅奕本成书靠后,而马王堆帛书本抄于秦汉之交或汉代初年,现知最早的是郭店简本抄成年代在战国中期偏晚。
南方黄老学遗作:《太一生水》学派归属考

南方黄老学遗作:《太一生水》学派归属考王国明【摘要】郭店简《太一生水》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一篇关于早期中国宇宙论的古佚书.然而对其学派归属,至今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通过甄别其与《老子》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学术思想实为相近相关而不相同,其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太一生水》呈现出从天道到人道,托名从事,\"一\"的标识,兼综百家等思想特征,展现出早期黄老学型态.同时,《太一生水》与南方楚地文化的诸多关联,对我们重新认识南方楚地黄老学的发展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7页(P21-27)【关键词】《太一生水》;《老子》;黄老学;楚地文化【作者】王国明【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91993年10月,郭店楚简在湖北省荆门市沙坪区四方乡郭店村的战国墓葬中得以浮出地表,其中《太一生水》被认为是迄今最完整的一篇关于早期中国宇宙论的古佚书。
然而自《太一生水》出土面世以来,对其学派属性的界定,就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热门话题。
学派属性的探讨,关系到对《太一生水》这一篇古佚籍进行学术史定位的问题,意义重大,故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
一、《太一生水》与《老子》比勘我们在正式分析《太一生水》的学派属性问题之前,首先无法回避的一个疑点即是其与《老子》思想的关系问题。
兹略作讨论。
从早期郭店楚简的整理与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似乎都不怀疑《太一生水》与《老子》之间有着密切关联[1]。
因为其在出土时系附于郭店简《老子》丙组之后(尽管或有偶然因素),并且在竹简形制与字体行款方面与《老子》丙组如出一辙,以致早期郭店楚简的整理者甚至认为它本身就是《老子》丙组的一部分。
另外,从内容层面考察,《太一生水》亦具有明显的道家思想倾向,譬如对宇宙生成论的关注与道家自然哲学的旨趣相契合,都有对天道的探求;另外《太一生水》的天学渊源与数术背景,与道家史官传统亦存有内在联系。
黄帝道术

四零三. 黄帝道术主讲人:段振坤评议人:黄文华李伯淳茅于轼:今天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第400次学术报告会,我们有幸请到了段振坤先生来就黄帝道术进行演讲。
虽然我在这方面是外行,但是能看出段先生是非常下功夫的。
因为儒家、法家等思想的渊源都在黄帝时期,所以这项研究还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今天听了段振坤先生的报告后,都能帮助、支持他的研究。
下面有请段先生。
段振坤:感谢天则所给我这个机会对黄帝道术进行报告,感谢茅老师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也感谢大家的出席。
黄帝道术的体系非常庞大浩瀚,我今天就只讲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思想精髓,一个是它的逻辑精髓。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黄帝道术的基本知识。
黄帝道术是伏羲、神农、黄帝与黄帝诸子的学说,是数千年几百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耗时最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门学问。
它是前5000年华夏文化的继承与总结,是后5000年华夏文化的纲领与纽带。
可见,黄帝道术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其中,道为哲学,术为科学,黄帝道术是以原始自然科学为本位的学说。
黄帝道术的载体是黄帝书,因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规模非常浩大。
黄帝及黄帝诸子之书有87种之巨,但是绝大多数都失传了,其中署名为黄帝的有25种,有188卷。
为什么以黄帝总称之呢?因为轩辕黄帝的地位无人能及,他是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文化始祖的关键角色。
黄帝属于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也叫彩陶文化,蚩尤属于鼎文化,有彩陶的地方就没有鼎,有鼎的地方就没有彩陶,他们当时的界限是非常分明的。
蚩尤文化属于裴李岗文化,它以前在豫中地区,因为受到仰韶文化的排挤,沿淮河流域向山东半岛转移。
后岗一期文化后期,也就是蚩尤文化时期,又进一步西进,到了太行山西边,和半坡文化犬牙交错,开始了长时间的较量。
随着半坡文化的壮大,尤其是其后继者庙底沟文化向东扩张,后岗一期文化节节后退,到大汶口文化初期的刘林期,已龟缩到山东及苏北地区。
这些从考古学的意义上,验证了逐鹿之战的真实性。
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
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
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
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
上,气也,而谓之天。
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
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1993年10月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经考证郭店楚简抄写成书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00年,大约相当于战国中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所发现最早的原装书。
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
儒家典籍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
郭店楚简所载内容与传世之儒道经典颇有不同,比如传世的《道德经》第十九章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简文《老子》甲的开头却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为弃作,民复孝慈。
”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在地下得以保存,为研究先秦古文和思想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出土了一批战国楚竹简,后经荆门市博物馆整理,得804枚,计一万三千余字,[1](PP.35—48)并于1998年5月由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为《郭店楚墓竹简》一书。
世界第一书32:竹简的证明击破了文人的臆断

世界第一书32:竹简的证明击破了文人的臆断老徐易经实修中国文化人对《管子》一书的观点多为臆断。
他们没读《管子》,就说,管子那个时代,不可能产生管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不可能产生《管子》这么伟大的著作。
而大量竹简的出土面世,就击破了这些文人的妄言臆断,还《管子》以本来面目。
竹简的证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楚汉竹简的出去,是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的重大事项。
从《管子》一书的竹简出土与考证,主要在三方面的价值与证明。
第一,证明了《管子》一书成书于春秋末期前。
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有24枚与《管子》有关,其内容分别见于《管子》的《七法》、《兵法》、《地图》、《参患》、《轻重甲》等篇目。
另外《阴阳时令占侯之类》十二篇中也有众多文字见之于《管子》之《形势》、《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等篇目。
李学勤还考证,《田法》、《王兵》与《管子》中的《乘马》、《事语》等轻重篇有联系。
银雀山汉墓之外,1973年出土的湖南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帛书《春秋事语》中的《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章》、《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与《管子.大匡》的内容相似。
《黄帝四经》则涉及《管子》的《重令》、《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九守》、《势》、《君臣下》等篇目。
《老子》(乙)本当中则引用大量《管子》的话。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战国中期偏晚)出土800支竹简,有《老子》、《太一生水》、《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等篇。
此《五行》篇与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帛书《五行》相同,涉《管子.五行》篇。
上博简中《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则与《管子》内容作补充。
从以上出土的《管子》内容,论政、论法、论兵、论道,论经济均有涉及,经言、内言、外言、短语、轻重等都有涉及,内容非常广泛。
从地域上讲,从山东到湖北,再到湖南,涉及地域广泛。
验证韩非子所言:“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涉及书籍有银雀山汉墓的《王兵》、《阴阳时令占侯之类》十二篇,湖南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帛书《春秋事语》和《黄帝四经》、《五行》及《老子》(乙)品类较多。
《太一生水》与《老子》宇宙生成论演变

《太一生水》与《老子》宇宙生成论演变作者:李军纪明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2期摘要: 《太一生水》与今本《老子》宇宙生成论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本文作者通过对当时其他诸家学说及社会政治体制变化的思考,认为两者的变化正是道家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作出的调整。
关键词: 《太一生水》《老子》宇宙生成论社会政治体制1993年湖北省荆门郭店出土的简本《老子》同今本有着重大差异。
专家组以今本《老子》为参照将有关道家的竹简分为甲、乙、丙三组,文字不见于今本《老子》的划为《太一生水》。
关于《太一生水》和今本《老子》的关系,学术界多有争论,由于《太一生水》中所提到的宇宙生成论和今本《老子》中的宇宙生成论不同,一些学者以邢文、李学勤、王中江为主提出了别系说,认为简本与今本相互并行,各有传承系统,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是对老子道、物二元论的解释。
[1]对此笔者认为,《太一生水》所涉及的宇宙生成论和今本《老子》中所提及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是两种不同的宇宙生成论,从《太一生水》到今本《老子》宇宙生成论的变化正是对道家为适应当时社会巨大变化所做出的合理反映和流变。
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同一时期其他学派的流变战国时期,诸侯竞相变法,战争更加激烈,诸家学说为了求得生存而不断发展自身学说。
战国时期儒家自孔子死后一分为八,韩非在他的《韩非子·显学》里说:“自孔子之死也。
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而后又有孟子之儒,“故孟子所谓礼者,已非孔子之礼,而其意则犹是孔子之意也。
若其薄桓、文而言王道,斥独夫而言民贵,皆非孔子尊王正名之旨。
然正可以见学术之随世运而转变”[2]。
同一时期的墨家也一分为三,韩非子在《显学》中也谈道:“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虽然儒家墨家的分化都是由于对社会关注的重点和解决方式的不同,但他们同样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味地黄丸拆方研究与命水理论探讨

六味地黄丸拆方研究与命水理论探讨命门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命水”理论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探讨命水及肾阴虚的关系,同时通过六味地黄及其拆方(“三补方”)的临床试验,探讨了命水的治疗方法,以期完善命门学说。
命门学说肇始于秦汉,发展于金元,成熟于明清,宋明理学的一些哲学思想以及道家内功修炼、内丹术对命门学说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然而,命门的位置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有心神目命门说、肾命门说、脐下丹田命门说等,还有将命门做为胞宫、产门、下窍等,命门实则是医家将内功修炼的体验与医学理论联系而推衍的学说,命门乃先天之太极,无形可见,故亦无位置而言,命门位置之争是由于历代医家对命门功能的不同认识,而赋与其不同的位置。
它是历代医家对生命起源不断深入探讨的结果。
肾的生理功能特性决定了命门与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命门不等同于肾,两者是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解释的生命现象,命门与肾之间是先天与后天、无形与有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命门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
命门的探讨体现了对生命本源的认知,对生命现象的本质揭示。
“命水”是与命火并存而居于命门的真阴。
“命水”是生命起源的基本物质,在生命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秦诸子哲学思想中皆有尚水之论,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太一生水”论述了水在宇宙化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管子·水地篇》明确提出水为“万物之本原”的命题。
认为世间万物皆是以水为本原,万物莫不以生。
太极乃造化之初始,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化生阴阳、五行,五行之中又以水火为先,水火之中又以水为根本,故水为“万物之先”。
命门为先天之太极,水火之府,阴阳之宅,真阴之腑,肾之精室。
命门水火即太极所化生的先天无形之阴阳,为混沌未分之水火,继而再化生后天有形之阴阳。
命门之中水是根本,是生命之源。
命门真水之阴者即为精,命门真水之阳者即为气。
命门内寓无形之真水,命水上行夹脊入脑充为髓海,泌津液于脉中,外则荣养四肢,内则注于五脏六腑,与无形之命火相配,日夜潜行不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太一生水》与诸子学研究【重点阅读文本】:1,《太一生水》(《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大一生水[1],水反辅大一[2],是以成天。
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3]。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4]。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
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5]。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
寒热者[6],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
是故大一藏于水[7],行于时,周而又【始】,囗囗囗万物母[8]。
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9]。
君子知此之谓 (10)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
道亦其字也。
请问其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
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尚[11],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
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囗囗囗,囗囗囗囗[12],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弱。
是故不足于上】者[13],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注释】[1]大一,即太一,指天地形成之前的原初而幽玄状态,和通常所说的“道”相似。
《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不可为名,强为之谓太一”。
之所以说“太一生水”,李二民《读“太一生水”札记》(《简帛研究2001》上册,129-136页,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引《三命通会》引《灵枢经》佚文“太一者,水之尊号也。
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说明古代可能有把“水”当作万物天地原初,命名为“太一”的思想。
又,如果从五行与五方相配的数术观点来看,太一象征北极,而北方为幽暗与寒冷,属水。
[2]辅,相辅相成。
[3]神明,幽明。
[4]四时,四季。
[5]岁,年,指阴阳季节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
这一段关于宇宙生成的论述,可以和《列子.天瑞》里面的“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比较,古代中国常常有这种关于宇宙起源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好像都沿着一种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路子而来。
[6]寒热者,下面竹书原文或许脱数字,一般疑当补“四时之所生也”六字,与其他句子相配。
[7]大一藏于水,大一是不可感知的,所以这一逆推推至水就无可再推,在感觉上像是大一藏在水里。
[8]此处李零疑当为“以己为”三字。
以己为万物母,是说大一生成万物。
[9]这是说大一的地位高于一切,超越一切存在者。
[10]“谓”字下原简残缺。
[11]思,令,使。
尚,超过,高出,一说即“当”,相当。
[12]此句有脱字处,李零以为应当是“其上□以□。
不足于上”。
[13]此句是后来以意补,故研究者中有多种补法,或作“(责于)□,□于弱,□于□”。
【参考论著】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伦〈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恒先》(据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第三册释文重新编排)恒先无有[1],樸、静、虚[2]。
樸大樸,静大静,虚大虚,自厭不自忍[3],或作[4]。
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
未有天地,未【第一簡】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兹生。
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第二簡】生,不独有与也。
或,恆焉,生或者同焉。
昏昏不宁,求其所生。
异(翼)生异(翼),鬼(畏)生鬼(畏),韋(愇)生非,非生韋(愇),哀(依)生哀(依)[5],求欲自复[6],复【第三簡】,生之生行。
濁气生地,清氣生天,氣信神在,云云相生。
信盈天地,同出而异生(性),因生(性)其所欲。
察察天地,紛紛而【第四簡】多采。
恒先者有善,有治无乱。
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
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第八簡】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
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恆气之生,因【第九簡】复其所欲。
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知既而荒思不殄。
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第五簡】言,事出于名[7]。
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第六簡】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8]。
【第七簡】(下略)【注释】[1]《周易.系辞》里面的“太极”,马王堆帛书《易系辞》作“大恒”,见《马王堆汉墓文物》123页(湖南出版社,1992),饶宗颐认为“恒”应当是正字,可见“恒先”的“恒”既有本质上的终极不变之“恒”,也有起源上的原初之“先”。
[2]《文子》竹简本912说,“道”的性质就是“卑、退、敛、损,所以法天也”,这和《老子》说的“天道贵弱”一样,都是强调“道”或者“先”的柔弱、安静、混沌的性质。
李学勤《楚简<恒先>首章释义》(《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二期,19页)里认为,这个朴,应当读作“全”,即《庄子.田子方》里的“天地之大全”,可备一说。
[3]厌,意为足,忍,抑制,一说读作■(牛+刃),意为满。
[4]或,一说读如“域”,即《老子》里面所说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河上公注中,把域改成“八极”,所以可以训为“界”,指宇宙空间而言;一说“或”即如“道”一样,是一种不可确定的或然性存在,所以是一切的原初状态。
又,庞朴《恒先试读》(《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二期,21页)把“或作”解释为“某个区域在躁动”。
[5]这一句,庞朴改为“异生异,畏生畏,韦生韦,悲生悲,哀生哀”。
[6]自复,指自己复制自己。
万物都是在不断循环,周而复始。
[7]这一段,表达了一个宇宙生成过程,即不确定的原初存在(或)产生确定性的存在万有(有),万有(有)产生了生命(生),生命(生)发出声音(音),声音(音)构成语言(言),语言(言)产生了概念(名),而概念(名)则构成万事万物(事),这种逻辑过去未曾见到。
[8]《公孙龙子.名实论》中说,“夫名,实谓也。
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为不谓也。
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这一说法,大体上是为了区分词和物(或者按照现在流行的新词即“能指”和“所指”),指出这个词只是概念(能指),不是物(所指),不要以为物(所指)就是词(能指)。
比如第一句,就是“如果知道原本的‘或’不是所说的‘或’,就不必一定要称之为‘或’”。
【讲义】引言:从何柄棣的“画龙点睛”论说起:为什么重视诸子学?何炳棣先生的学术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和《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中研院近代史所,讲演集2,2002)。
何炳棣的研究:(一)根据银雀山汉简《吴问》1,确定《孙子兵法》比《论语》要早。
(二)老子的年代,约生在前440年前后,比孔子要晚111年。
(三)老子继承了《孙子兵法》。
这个时代的思想命题:一,在普遍强调“社会”,也叫做“群”的时代,怎样彰显个人。
二,如何使知识和技术成为普遍适用的“道理”?三,怎样使社会保持平等、简约和实用。
四,世界和语言的关系是什么?二,诸子年代的公案——冯友兰的苦衷:不列出年代能写“史”吗?老子和孔子的年代争论。
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1922年,梁启超在《晨报》上的批评,六条证据2。
张怡荪(驳梁)、顾颉刚(支持梁)、钱穆(支持梁)、张寿林(折衷)、刘泽民(折衷)、唐兰(驳梁)等等。
1930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胡适与冯友兰的争论,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和冯友兰1934年的驳论。
关于诸子总结性的著作:(一)罗根泽的《诸子从考》和《诸子续考》,分别发表在《古史辩》第四册(1932年)和第六册(1937年)。
(二)钱穆《先秦诸子系年》,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三)郭沫若的《十批判书》,1943年到1944年写成。
三,诸子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以及《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的记载。
(一)《庄子.天下》1,墨翟、禽滑厘——主张是非攻、节用、兼爱、非乐。
2,宋■、尹文——以软合欢,见侮不辱,禁攻寝兵。
3,彭蒙、田骈、慎到——齐万物以为首,有所可有所不可,弃知去己。
4,关尹、老聃——主张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1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的回答是范、中行氏先亡,智氏次之,然后是韩、魏、赵。
这个说法确实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说法相近,但是,这是否能证明这段话是春秋时代的预感呢?难道它不是和《左传》一样,是后来人的事后记录吗?21921年11月《哲学》4期辑梁启超《诸子考证与其勃兴之原因》一文,其中提到老子年代,仍将其列在第一,生年为约前570(?)年,而孔子则在第二,是前551-479年,提到古书时,也说《老子》为真(862-863页)。
5,庄周——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故以寓言荒唐言言之,与天地精神相通。
6,惠施、公孙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二)《荀子.非十二子》1,它嚣(一说即环渊)、魏牟。
2,陈仲、史■(鱼+酋)。
3,墨翟、宋■。
4,慎到、田骈。
5,惠施、邓析。
6,子思、孟轲。
(三)《韩非子.显学》“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而不同”,儒家的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墨家的相里氏、相夫氏和邓陵氏。
(四)从司马谈《六家要旨》到《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
四,考古发现与诸子时代的再认识大陆近三四十年来因为考古而新发现的古文献。
(1)马王堆帛书(1970年代)——《周易》经传、《黄帝书》、《五行》、刑德》、《五星占》、《五十二病方》、《驻军图》、《导引图》、《养生方》、《合阴阳》等。
(2)临沂银雀山汉简(1974):《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3)睡虎地秦简(1975):《编年记》、《日书》和《秦律》、《为吏之道》、《封诊式》等等。
(4)张家山汉简(1983):《引书》、《脉书》及尚未发表的汉律。
(5)定县八角廊汉简:《文子》和《论语》。
(6)尹湾汉简。
《神乌赋》和《神龟占卜图》。
(7)荆门郭店一号楚墓,1993年出土804支战国竹简,十六种文献,包括《老子、《缁衣》以及《太一生水》等等。
(8)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战国楚简(1994-95)。
包括87种一共1218支,已经出版的《上博楚竹书》第一、二、三册,《孔子诗论》、《鲁邦大旱》、《四帝二王》、《彭祖》、《子羔》、《夫子答史籀问》、《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从政(甲篇)》、《从政(乙篇)》、《昔者君老》、《容成氏》、《恒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