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通过对我国目前种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种业发展的新对策,以期促进种业发展。
关键词种业;现状;对策1 我国的种业现状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影响到相关的产业链。
目前,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差强人意,多、小、散、乱是市场各方对种业行业的一致评价,种子企业中过硬的品种少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35%,而国内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比例仅为0.8%。
另据中国种子网的信息,截至2010年7月,我国有种子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9 282家,其中绝大多数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
在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种业企业仅为25家,占总数(934家)的2.68%。
由此说明了我国种业企业规模偏小,难以通过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
在经营方式上,我国多数种业企业还停留在简单的买进卖出的初级经营阶段,与现代农业要求“育繁推”一体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这直接导致我国种业市场环境混乱,侵权、套牌、仿制现象严重。
而研发能力不足,又直接导致种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缺少创新能力[1]。
2 我国种业存在的问题2.1 生物育种研发后劲不足,农业生产品种单一以县级农科所为主的国有种子培育单位科研经费短缺,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力量欠缺,后劲不足[2]。
现有的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单一,常规品种多,优质专用品种少,满足不了生产中多方面的需要。
2.2 种子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种子专项投入较少,大多县级原(良)种场良种繁育基地资金短缺,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一些中小企业种子加工精选机械落后,种子检验仪器、设备老化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种子产业发展的要求。
发展民族种业面临的形势、问题与对策
发展民族种业面临的形势、问题与对策1 我国种业面临的形势国内种子的生产经营向规范化、集团化发展,那些没有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晶牌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将被淘汰,我国的种业格局将呈现动态变化;种子企业将经过兼并重组进行集中,形成科研、生产、营销一体化的种业集团。
随着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外资种业正在我国迅速发展,这将对我国实力弱小的种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外国种业拥有品种领先的优势,其先进科学的管理、严格规范的制度,加上中国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使其生产成本降低,外国资本的优势又吸纳大量本土的优秀人才,其品种、晶牌竞争力增强,如冀岱棉公司的抗虫棉种迅速占领我国相当大的市场就是例证。
外国种业的本土化将会对我国的种子市场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必须引起我国种业的高度重视。
(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2 我国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种子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经营结构单一、科技含量较低、管理水平落后,表现为多数属于小、全、散的小型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如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把民族种业做强做大,我国种业的规模无法抗拒跨国种业巨头的同时冲击。
另外我国种业缺乏强有力的资本支持,科技力量较为分散,无法形成合力,造成人力资源、种质资源未能优化配置,科技优势、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导致创新危机,难以创建过硬的品牌,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这说明育种技术落后,超前品种少,创新能力薄弱,仍是我国种业的致命伤。
多数国有种子公司体制尚未变革,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无法按企业模式运作,冗员多,包袱重,研发资金严重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拳头产品,严重限制其发展,有的只能以养家糊口为奋斗目标,步履维艰。
农业科研单位虽具有品种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但也存在资金不足、市场意识不强、经营人才缺乏、市场开拓不力、原有体制束缚较多等问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影响其种子质量和经营规模的提高。
国产种业日子不好过 亟需突破发展瓶颈期
国产种业日子不好过亟需突破发展瓶颈期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种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国产种业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发展的瓶颈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就国产种业的现状和发展瓶颈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能够引领国产种业走向更好的发展道路。
一、国产种业现状及存在问题1. 生产成本高国产种业的生产成本一直是个难题,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成本、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成本上升。
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主要依靠传统的农耕方式进行生产,工时成本相对较低,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所需的机械化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
由于土地资源的匮乏和化肥农药的盲目使用,导致其价格居高不下,使得国产种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2. 技术水平低国产种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育种技术、繁育技术和生产技术等方面。
相比国外先进种业技术,我国在种子杂交、品种改良和繁育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使得很多优质种子需要进口,导致了国产种业所面临的技术封锁。
3. 产品质量差由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成本的限制,国产种业的产品质量相对较差,这使得国内种子市场饱受国外品牌的冲击。
尤其是在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种植品种上,国产种业的产品质量难以与国外品牌竞争,导致国产种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 品种单一国产种业的主要生产品种相对单一,这使得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除了传统的作物品种外,对于一些特殊气候条件或市场需求较大的新品种,国产种业尚未能够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二、突破发展瓶颈的措施1. 提高种业技术水平要想改善国产种业现状,就需要加大对种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种子杂交、品种改良和繁育技术等方面的水平。
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强与国外先进种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新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种业技术水平。
2. 降低生产成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国产种业应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提升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引进和推广高效农业机械设备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国产种业日子不好过 亟需突破发展瓶颈期
国产种业日子不好过亟需突破发展瓶颈期近年来,农业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品种改良和种子生产,种业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国产种业日子并不好过,面临着发展瓶颈期,亟需突破。
本文将从国产种业的现状分析、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突破发展瓶颈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国产种业的现状分析1. 种业发展不平衡当前,国内种业的发展仍然不平衡,一方面,国家在科技、资金和政策上对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科研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一大批新品种不断涌现,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一些地区和农民对种子的选用依然停留在传统观念上,种植的品种老化严重,导致了农作物的产量低下,这与国家提倡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理念相悖。
2. 品种与市场脱节目前,种业的品种研发和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的脱节现象,一方面一些新品种在研发过程中重在高产、高抗等技术指标的开发,但却忽略了市场对品种口感、营养价值、加工利用和耐贮藏等方面的需求;市场需求多元化,而现有品种却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这种品种与市场的脱节导致了农业生产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直接影响了种业的发展。
3. 品种创新不足在种业发展过程中,品种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国内品种创新不足,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品种创新不足导致了农作物抗逆性较低,遇到灾害天气时产量往往受到影响,增加了农民的经济压力;品种创新不足也制约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导致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降低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国产种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1. 技术创新不足国产种业在技术研发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新品种的选育、培育和市场推广方面,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国内的推广应用还不够普及。
这直接制约了国产种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2.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国内种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类品牌纷纷进入市场,对国内品种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这要求国产种业不仅要提高品种研发的能力,也要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
中国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中国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种业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保障粮食供应、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种业也迅速发展壮大,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种业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一、种业发展现状1. 种业发展的成就近年来,中国种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种业企业规模和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著,种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种子品种优势互补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种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先进管理理念逐步传播推进,农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种子购销市场规范化建设加快,种业协会组织体系更加完备等等。
总之,中国种业的整体水平和实力正在稳步提升,并逐渐迈向国际化和现代化。
2. 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国种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成就,但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子品种更新换代缓慢,品种结构单一、质量不高、缺乏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制约了整个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农民种粮意愿低,花粉杂交等技术使用率不高,降低了种业的关键技术应用效果;三是种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缺少投入和支持;四是种业市场化程度不够,市场秩序混乱、价格波动大,对农民权益保护存在风险;五是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体制创新和改革缺乏足够力度。
二、对策建议1. 种子品种更新换代加快针对种子品种更新换代缓慢、品种结构单一、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花粉杂交等先进技术研究和应用,完善协作机制,优化农村创新体系,引导农民更好地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种植信心和种植积极性。
同时,加强品种审定评价,确保培育的新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和农民愿望,提高农业生产品质和效益。
2. 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要提升种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力量,必须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种业振兴行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
种业振兴行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种业振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种业振兴行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种业科技创新不足。
我国种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在种业振兴行动中,科技创新是关键因素之一,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提高种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因此,建议加大对种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其次,农民种植技术水平不高。
农民是种业振兴的主体,但是由于种植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种植效率低下,产量不稳定。
因此,建议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推广优质种子和肥料,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第三,市场营销渠道不畅。
市场营销渠道是农产品销售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导致农产品滞销。
因此,建议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建立健全的市场营销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效率和价值。
第四,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是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因此,建议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广科学种植和轮作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最后,政策支持不足。
政策支持是种业振兴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不足,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因此,建议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种业振兴行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加强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政策支持,才能实现种业振兴的目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探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村地区的种植业规模化发展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规模化种植业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增加了产品质量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问题分析1. 生产成本上升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规模化种植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成本的增加,还有大型农机具的购买和使用成本增加等,这些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了农民的收益。
2. 生态环境恶化规模化种植业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农药、化肥的使用,而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种植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加速土地退化和生态灾害的发生。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规模化种植业的生产规模大,而管理相对分散,管理不善容易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一些追求高产量的规模化种植业者可能会使用过量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从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
二、解决策略1.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为了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应推广绿色农业技术。
绿色农业技术是指利用农业生物技术、配套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损害,以增加、保护、改善农产品的产量、质量、营养价值和环境效益。
例如推广有机肥和微生物肥,采用水分管理技术等。
2. 提高科技含量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鼓励农民购买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及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3. 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农业合作社是农村规模化种植的重要组织形式,能够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农作社之间进行合作联盟,推动规模化种植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摘要种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种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地进行。
本文将探讨种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对策。
现状分析种业现状种业是指农业种子生产和营销的过程。
我国种业发展已经历了从“大而全”到“小而精”的转变。
在过去,国内种业广泛地使用进口材料,而现在国内品种逐渐成熟,正在逐步替代进口种。
但是,种业目前仍面临着以下问题:•假冒伪劣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给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种业机构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种子价格过高,使农民难以承受;•种子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缺乏。
种业现有对策为了解决种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国家在政策层面上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着力以创新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业供给体系建设;•争取更多的科技支持,加强对种子技术的投入;•加强种业机构和农户之间的联系,降低种子价格;•加大对进口种子的审查和追究假冒伪劣行为的责任。
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种业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种业已经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种业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主题;•精准农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绿色生产将是必然趋势;•国内品种将逐渐替代进口。
这些趋势旨在解决种业现有问题,使得种业在未来能够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地发展。
种业未来的发展对策为了更好地推进种业的发展,应该突出下面的几点:•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种业发展的主题,要在技术创新中推进新品种的研发,造福于农民;•在推进精准农业的同时要提高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服务水平,打破“中间环节”,直接面对农户,降低中间利润;•在推进绿色生产的同时,强化对品质的控制,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国内品种逐渐替代进口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减少假冒伪劣。
同时还要提高对品牌的认可度,增强品牌形象。
结论在新时代下,种业已经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种业发展的主题。
种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及建议稿件
种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及建议稿件种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种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列举并分析种业发展中的十个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品种选择困难:在种业发展中,农民面临着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的困难。
解决办法是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品种适应性试验,并提供科学的品种推荐。
2. 品种保护难题:在种业发展中,品种的合法保护成为一个难点。
建议加强品种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农民对品种保护的意识。
3. 种子质量不稳定:种子质量的不稳定性对种业发展造成了困扰。
解决办法是加强对种子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种子质量可靠。
4. 种业科技人才匮乏:种业发展需要专业的科技人才,但目前科技人才的供应不足。
建议加大对种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科技人才的待遇和吸引力。
5. 种植技术推广难度大:种植技术的推广是种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由于传统的推广方式效果不佳,导致推广难度大。
建议加强与农民的互动交流,推广现代化的种植技术。
6. 种业资金缺乏:种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种业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解决办法是加强政府对种业的资金支持,鼓励农业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和信贷支持。
7. 种业信息不对称:种业发展中,信息的不对称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建议建立健全的种业信息平台,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种业信息。
8. 农民种植意愿不足:由于农民对种植收益的预期不高,种植意愿不足成为种业发展的难题。
建议通过提高农民种植收益、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9. 种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种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导致市场供需失衡。
建议加强市场调研,提前预测市场需求,指导种业发展方向。
10. 种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种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一个难题。
建议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种业发展,采用生态友好的种植方式和技术。
总结起来,种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有品种选择、品种保护、种子质量、科技人才、技术推广、资金缺乏、信息不对称、种植意愿、市场需求与环境保护等方面。
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
通过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可以保护珍稀、濒危和具有特殊价值 的种质资源,确保其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整理
对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评价,建立种质资源信息 数据库,为后续研发和创新提供基础材料。
促进种质资源交流与共享
加强国内外种质资源交流与共享,促进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 育种效率。
研发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研发水平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种业研发领 域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缺乏核心技 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由于科研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导致科 研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实现商业化应 用。
产业集中度低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
我国种业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数规模较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
市场规模
全球种业市场规模持续扩 大,受气候变化、人口增 长等因素影响,预计未来 市场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市场竞争
全球种业市场竞争激烈, 跨国公司占据主导地位, 但本土企业也在逐步崛起 。
法规政策
各国政府对种业市场进行 严格监管,对种子质量、 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全面 保护。
国内种业市场现状
市场规模
国内种业市场规模不断扩 大,但相较于跨国公司, 本土企业市场份额较小。
产业集中度低
由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导致产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发展 。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对种业发展给予了政策支持,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支持力度仍然不够。
政策落实不到位
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执行不力,导致政策效果不明显,难以推动种业创新发展 。
03
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建议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种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首先,我国种业的现状是基础种子薄弱。
基础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环节,对于高产、优质的农产品生产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基础种子的种类、品种和质量都相对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国种业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我国种业的发展还面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种植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以及施肥等,但目前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并不高。
大量的农田荒芜、水资源浪费以及过度施肥等问题都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发生。
因此,在我国种业发展中,需要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国种业发展还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种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和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种业企业之间的研究合作不够紧密,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我国种业需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种业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基础种子的培育和增加品种种植。
可以通过加大基础种子科技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团队和人才培养,提高基础种子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要鼓励农民种植新品种、改良传统品种,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提升。
其次,要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推广高效灌溉、节水农业技术和精细化施肥等,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农机具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可以通过增加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等方式,推动农业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探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种植业在农村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种植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市场风险增加等。
为了推动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需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不当是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分散和碎片化,导致农民的种植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
土地高龄化和老龄化也使得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传统的耕作方式,种植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也限制了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
3.市场风险增加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产品价格波动明显。
这给农民带来了更大的市场风险,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亏损风险加大。
二、解决策略1.多元化土地资源利用针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的问题,需要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将零散分散的土地整合起来,形成规模化的土地种植业生产基地。
政府可以引入农村土地托管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
2.推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使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可以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防范机制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发布和监测,提前预警市场波动风险,帮助农民合理制定种植计划和销售策略。
可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在市场波动中的风险,促进农产品的稳定销售。
三、结语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但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通过多元化土地资源利用、推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可以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种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种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低产量、低效率、资源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如采用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推广农业机械化、建立农业互联网等。
关键词:种业;发展;问题;应对策略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一、种业发展现状种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种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采用科技手段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广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改善了农业结构,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二、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尽管种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 产量低。
目前,种业的产量仍然较低,主要是由于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种植技术不够先进,种植技术的运用不够科学,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产量不高。
2. 效率低。
由于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信息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组织不够科学,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效率不高。
3. 资源浪费。
由于种植技术的运用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节水技术,使得农业资源浪费,土壤污染严重,环境恶化。
三、应对策略为了解决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如:1. 采用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要提高种业的生产效率,应采用科技手段,如推广农业机械化,推广农业信息化,建立农业互联网,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加强农业结构调整。
应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改善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
3. 加强节水技术的推广。
应加强节水技术的推广,开发更多的节水技术,如推广抗旱技术、推广水土保持技术,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环境,改善农业环境。
四、结论种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摘要】我国种业发展作为农业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品种质量不高、种子市场秩序混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政策支持,推动种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我国种业有望迎来更加繁荣发展的时代,但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我国种业迈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原因、应对措施、政策支持、种业结构优化、未来展望、总结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种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种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种业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也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长。
我国种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品种单一、品质不稳定、供给不足等,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促进我国种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推动种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种业科技水平,加快培育新品种,以实现我国种业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对我国种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能更好地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我国种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保障和支持。
1.2 问题提出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和对策我国种业在全国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种业规模不大,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种植业内部存在着乱种乱种、盲目跟风的情况,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科技水平不高,缺乏先进技术和创新思维,制约了我国种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市场竞争激烈,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种植业长期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如何有效提升我国种业的发展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种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种业发展对策探究论文
种业发展对策探究论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基础的支柱之一。
而种业作为农业的重要支撑产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就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究。
一、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从目前我国种业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种质资源过于单一。
我国不同区域各具特色,但是目前我国种业发展还没有完全挖掘各地的特色种质资源,导致许多传统品种逐渐消失。
2. 技术研究不足。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种业在技术研究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如劣种选育技术、种子加工技术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市场竞争不充分。
目前我国种业市场竞争程度较低,一些具有竞争力的种子品种难以在市场上得到有效推广,影响了其产值。
二、对策探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种质资源多元化。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种质资源普查,挖掘不同区域的特色种质资源,加强各地之间的协作,避免品种重复、过度竞争等问题的出现。
2. 增加技术投入。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的问题,加大研究力度,注重劣种选育技术、种子加工技术等方面的提高,从而增加种子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 加强市场推广。
只有将品种推广到市场才能获取经济效益,因此还需注重加强市场推广,积极出击拓宽种子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市场竞争力。
三、总结可以看出,种业作为农业的重要支撑产业,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但是也可以看到,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对策措施来解决的。
针对我国现有的种业发展状况,我们需要加强种质资源多元化、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努力,以期更好地促进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探讨
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探讨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而种植业是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日益加快,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规模化种植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际中规模化种植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一、规模化种植业面临的问题1.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一直是种植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量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农业用地受到了一定的挤压。
规模化种植业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难以发展。
2.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地区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农民在种植业中的传统作业方式和传统的农业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种植业的需求。
由于技术水平的滞后,农民在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和技术不能达到规模化种植业的要求,导致效率偏低。
3.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农产品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波动性,而且市场需求也受到外部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种植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导致产销不畅,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4.金融支持不足规模化种植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购买先进的种植设备和技术,改善原有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品质。
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相对匮乏,农民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这限制了规模化种植业的发展。
二、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策略探讨1.土地资源配置调整要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整治等方式,将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整合起来,形成规模化的耕地,为种植业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
2.推广先进技术农村地区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业示范基地,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最新的种植方法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建立市场导向机制政府可以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种植业朝向市场导向,加大对产品营销的扶持力度。
种业振兴行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
种业振兴行动中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一、背景介绍种业振兴行动是指通过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支持,促进种业发展,提高农作物的品种质量和产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种苗资源和技术支持。
然而,在种业振兴行动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
二、困难问题分析1. 种苗资源不足由于农作物品种繁多,不同地区对种苗需求量差异较大,种苗资源分配不均。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种苗供应不足,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2. 种苗质量不高一些地方种苗生产者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种苗质量不高。
这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3. 种业科技创新不足种业科技创新是种业振兴的重要支撑。
然而,目前我国在种业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技术瓶颈。
4. 种业市场不规范一些地方存在着无证繁殖、假冒伪劣种苗流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种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外,种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价格波动等问题也给种业振兴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三、意见建议1. 加大种苗资源供给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种苗资源支持力度,保障这些地区的种苗供应。
同时,鼓励农民自主培育种苗,提高当地种苗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
2. 提高种苗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对种苗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指导,提高他们的种苗生产质量。
建立种苗质量监管机制,对不合格的种苗进行处罚,保障农民的利益。
3. 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加大对种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加强与种业企业的合作,推动新品种培育和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创新。
同时,加强对种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种业科技创新的能力。
4. 完善种业市场监管加强对种业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无证繁殖、假冒伪劣种苗流通等违法行为。
建立健全的种业市场信息发布机制,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同时,加强对种苗价格的监测和调控,保障市场的稳定和农民的收益。
四、总结种业振兴行动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问题。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摘要】我国种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创新不足、政策法规不完善等挑战和困境。
为促进种业发展,我们需要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品种改良速度;完善种业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支持制度和监管机制。
加强我国种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长远目标和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提高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推动我国种业迈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种业发展、现状、挑战、对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农业发展、地位提升1. 引言1.1 我国种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种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种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种子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环节,种质资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发展种业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适应性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
种业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种业不仅是生产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台,也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发展种业可以促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种业还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发展种业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
我国种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农业生产和经济增长,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稳定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2 种业现状的总体情况我国种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关键,对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目前我国种业总体情况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品种更新缓慢。
我国种业品种更新不够及时,现有品种很多已经老化,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二、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种业品种结构比较单一,重复品种较多,缺乏针对性和差异化。
三、品种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解决方法
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解决方法
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解决方法
一、种业科技发展现状
1.现有种子品种组合不能满足多样化要求。
由于传统的种质创新能力落后,较少新品种的研发被重点开发,致使种x子市场营销品种无法满
足当前社会快速变化的多元需求,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也有一定差距。
2.种子生产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
种子加工设备落后,种植和种子生产的技术有待普及,种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弱,从而导致不能有效
从事种子的质量控制与营销。
3.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种子科技成果与加工创新成果很少被转化利用,使得种子科技与市场营销脱节,加剧了行业技术落后,产品品种滞后的老底子。
二、解决方法
1.落实聚合资金鼓励技术创新。
安排专项资金,为新品种开发投入资金,投入宣传、营销等费用,鼓励种子公司加大研发投入;
2.强化种子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落实种子的生产质量管理、提高种子加工技术水平,完善种子加工设备,强化种子质量监督检测;
3.建立种子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鼓励种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用,加强种子技术应用,不断完善种子市场营销体系;
4.建立国家种子行业标准。
积极探索建立种子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必须与国家有关标准和相关规定相一致,以确保种子行业质量水平达到国家要求;
5.倡导绿色农业理念。
强调环境友好、低碳塑料、节约资源的绿色种植技术,促进环境友好形式的种子生产,减少人为对环境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张晓1,崔建藏2,李高成3(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石家庄 050031;2.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0;3.河北冀丰棉花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050031)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种业发展现状、总结我国种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现阶段我国种子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种业;现状;问题;发展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年种子总用量约为125亿公斤左右[1],经营量45亿公斤,总销售额在200-300亿元,约占世界销售额的10%-20%,市场经营额位居世界第二(美国46亿美元居第一,而种子市场的潜在价值在500亿元以上,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种子法》的实施和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种子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中国种业发展成为农业领域市场化程度最好的产业之一,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种子市场蓬勃发展,种子企业遍地开花;但种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种子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
面对拥有雄厚资金和技术的外资种业的大举进入,如何克服不足,寻求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2000年《种子法》实施以来,国内种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种子企业产权开始呈现多元化格局,出现了一批育繁销一体化企业,外资企业达到近70家。
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日渐突出,涌现出一批种子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子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催生了一批种业股票上市公司,中国种业开始呈现产业化雏型。
1.1 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2000年以前,我国种子经营机构63000多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国有种子公司2700多家[2],其它各种类型种子公司,包括各级科研院所和育种站60000多家。
《种子法》的实施,打破了政策的壁垒,丰厚的利润引得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子企业数量迅速增长。
据农业部统计,到2006年8月,种子经营企业大致在70000家左右,委托销售公司(门市)20万家以上,其中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80多家,外资企业70多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种子公司8500多家。
种业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明显特征[3],有改制的股份制种子公司,也有新兴的民营种子公司,还有科研院所开办的种子公司等。
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促进了种子市场平等竞争和快速发展。
1.2 种子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品种选育成效显著《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促进了种业科技创新以及企业自主开发新品种的积极性,申请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的材料明显增多,每年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数量也随之增多,新品种推广速度加快,良种覆盖率显著提升;据统计,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全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100多个,专门从事育种科研的专业研究所达450多个;相关单位先后对38万份种质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选育出各类农作物品种6000余个,科研育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选育方面,一些品种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育种方法上,植物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育种方面也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3 种子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种子质量控制得到加强自“种子工程”实施以来,我国共建成玉米、小麦、水稻等大宗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及南繁基地175个,果菜花卉良种繁育基地及马铃薯,甘薯脱毒良种繁育基地127个,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作物良种繁育能力,农业生产用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2009年,全国商品种子生产能力达到80亿公斤,种子加工能力达到90亿公斤,种子包衣应用面积达到5亿亩,种子储藏能力可达43亿公斤,种子质量检验能力年44.7 万份,种子生产、加工、检测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杂交玉米种子抽样合格率由1996年的47.9%提高到2006年的89.8%,杂交水稻种子抽样合格率由1995年的68.1%提高到2006年的97.3%。
1.4 种子经营初具规模,种子市场空前繁荣几年来,农业部和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大了对种子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批有实力的种子企业正在形成,农业部评选的50强种子企业的经营份额正在逐渐提高。
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级农业部门宣传、指导、命令的推广模式正逐步转变为政府推动、企业推广、市场拉动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企业营销和推广在市场竞争中愈来愈显示重要的地位,依靠高产品种、优秀品牌和优质售后服务赢占终端市场。
随着市场秩序逐步建立,国内种子经营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
1996 年以前,全国很少有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
但到2000 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已有18个公司,在 1亿元以上的有7个公司;2002年年销额在5000 万元以上的公司发展到37个,1亿元以上的公司发展到14个,2亿元以上的公司有4个。
到2005年,全国种子企业规模变大,50强企业资产共有 43 亿元,占全国种子企业总资产的26%,总经营额53亿元,占全国种子企业总经营额的20%。
其中资产超亿元的企业有9家,经营额超过亿元的有14家,种子经营逐渐趋向于规模化。
2 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2.1 产业分散,聚集程度不高作为世界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中国种子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但产业相对分散,聚集进程停滞,绝大多数国内种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科研投入不足,以产销为主,经营产品同质性强,相互模仿程度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以玉米、水稻为例,全国29%的销销售集中在7-8家企业,而超过70%的销售则归属于营销链上的“游击队”。
全国没有一家企业净资产超过10个亿,销售额超过5个亿,我国现有8700多家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足100家,真正实现产业化运作的不足80家,多数种子企业没有品种权。
和国际比较,2006年国内前10强的销售总额48亿元,相当于全球10强销售额的6%,只相当于孟山都销售额的22.0%,份额还是太小。
2.2 企业研发能力弱,核心竞争力缺失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出资、科研单位育种、种子公司经营的影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力量还比较薄弱,种子企业更多是充当销售的“中间商”角色;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加之品种选育需要的时间长、投资多、风险大,企业承受能力有限,导致我国种子企业普遍长期缺乏稳定的科研投入,种子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
据统计,我国生产上应用的品种,88%来源于我们的专业科研育种单位,企业研发能力、研发成果明显处于弱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
2.3 创新主体不到位,品种选育科技含量低我国有近400多家公共科研院所从事农作物种子研发工作,人员达5万多人,可谓机构庞大,人员众多。
但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科研单位还存在着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信息不畅等问题,种子企业之间、种子行业的科研力量之间缺乏分工协作,多呈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状态。
从基础研究看,我们的育种单位对于面向社会的公益性基础研究,如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严重滞后,科研追求“短、平、快”。
从应用研究看,投入少和育种资源分散导致技术创新很难形成,科研上缺乏统一布局和资源的有效整合,育种项目多在低水平重复;项目缺乏明确目标,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导向,脱离生产实际需要;育、繁、推相互脱节,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
且目前我国的品种选育还是以常规的品种间杂交为主,育种周期长、效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育种新材料、育种新方法和植物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应用与推广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4 作为“产品”,种子的商品化程度有待提高我国种子产业长期处于“一流的种子、二流的加工、三流的包装、四流的价格”的状态。
国产种子的加工和包装深度普遍不够,多数国有种子公司及多数个体和私营种子公司经销的种子大都只经过低水平的粗加工,通过精选、分级、包衣、包装的种子占的比重很低;个别农村零售市场,没有商标、没有包装、没有标注质量状况、没有使用说明或者标注不规范的种子还有存在,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提高种子质量和净化种子市场,又不利于农户合理地选择购买和使用种子。
制约了种子产后附加值的提高,阻碍了种子市场化、产业化的形成,致使种子公司即使有好的品种,也因为环节滞后,导致市场不好打开,价格提不高,效益上不去。
3 对我国种业再发展的几点建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
2010年,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中专门提出了“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加快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4]。
这既是反映了国际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表明了今后我国种业发展要做强做大民族企业,提高与外资企业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
综合种业发展的现状,建议做好几个方面工作:3.1 完善种业管理体系,规范种子产业发展完善的管理体系,法制化、规范化的种业市场环境,公平、公正、宽松、有序的竞争机制,是我国种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首先,完善《种子法》及农业部门相关配套规章或地方性种子法规,从法律政策层面上,给予种子企业以宽松和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速扶持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国内种业集团化优势,逐步提高与国外种子企业的抗衡能力,大力推进我国民族种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同时,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坚决地将种子管理与生产、经营脱钩,种子管理、种子协会和种子检测机构相互独立,将运动员和裁判员分开,并使裁判员公正执法,没有后顾之忧;不断提高种子管理部门在品种审定、品种保护、质量检验、转基因检测、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
形成科学、完善、高效的执法管理体系,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3.2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种子产业竞争力,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品种,关键是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所在,种子企业应当逐步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
国外种子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比如美国诺华公司平均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3.7亿美元,占其种子销售额的6%;而先锋公司平均年投入科研经费则高达1.8亿美元,占其销售总额的10%。
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
一方面,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在种质资源利用、育种技术方法、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种子研发、产业配套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提高品种选育的速度和效率,使企业向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加强与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步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参与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