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提问:谁遇险了,为什么遇险呢?
3、精读第3自然段。
1)说说除草剂与喷雾器的作用。
2)杂草第一句是一句反问句,是什么意思?
指名读,评议。
3)喷雾器大夫为什么要收拾杂草?
4)谁能说说杂草此刻是怎样想的吗?
5)分角色朗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毛毛雨”是什么?
2)什么叫“有气无力”?
学生举手说,指名回答。
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回答。
学生分组练习、交流。
学生交流后回答。
自由读,思考,交流。
学生理解想象。
学生要读出杂草的语气。
学生读出小稻秧的兴奋之情。
分组演,最后请一至二组上台表演。
教后记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
教、学具
投影片
预习要求
1、初读课文,要求读三遍以上;
2、预习本课生字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小稻秧脱险记》,并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稻”、“秧”的笔顺。
二、初读生字词并指导:
1、师出示投影片(本课生字):小朋友们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就认识?
问: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由于已进行预习,并有以前的学习经验,所以学生已认识大部分生字)
2、过渡:刚才老师出示的字,大家认识了一些,下面请大家拿好书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一看课后的生字表,那上面有注音。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仪征市经济开发区滨江小学:郑纪文、王永清)
课题
18、小稻秧脱险记
课时
最新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精彩6篇)
最新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精彩6篇)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爱劳动》2.以喜悦的心情演唱歌曲《洗手绢》用明亮的声音演唱《洗手绢》“哎喽”要唱得俏,结束句要唱得干脆利落,轻松柔和。
录音机、磁带一、师生问好二、复听《摇篮曲》导入新课小朋友长大都靠父母亲的辛苦培养,那么我们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三、聆听《劳动最光荣》1.教师导入:“你在家里帮妈妈做些什么家务活呢?”2.学生回答:“拖地板,擦桌子,洗衣服,烧饭……”3.聆听音乐小动物们很爱劳动,听听哪些小动物很勤劳啊?4.学生跟音乐进行律动可以是模仿小动物的劳动,也可以是模仿在家中帮妈妈做家务时的动作5.复听音乐四、表演《洗手绢》1.导入,讲讲一个热爱劳动的小朋友的故事。
2.学念儿歌《洗手绢》教师边简笔画,边念歌词3.做律动洗衣服的动作,念“哎喽哎喽哎喽哎”“哎喽哎喽哎喽哎”“哎喽哎喽哎”4.聆听音乐做律动5.演唱歌曲《洗手绢》师生对唱歌曲五、课堂小结组织下课教学设计方案范例篇二教学目标:一、品察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二、认识“金钱置于亲情之上”的主题。
三、欣赏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作者)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写法国中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的精神的堕落。
二、分析情节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小黑板)开端:()于勒发展:()于勒高潮:()于勒结局:()于勒明确: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恨)、躲于勒2、思考:①情节从什么地方开端?这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如何?②于勒去美洲后,故事情节有了怎样的发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什么变化?③船上巧遇是高潮。
新课程标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和实施评价的教学过程。
以下是新课程标准下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确定单元主题和目标单元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单元主题和目标。
主题是指单元内容的核心概念或问题,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后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要求。
分析单元内容和学生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关联学科等。
同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以便因材施教。
制定单元计划和课时分配根据单元主题和目标,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方式等。
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合理分配课时,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
设计学习活动和任务根据单元计划和课时分配,设计学习活动和任务,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个人创作等。
同时,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制定评价标准和实施评价制定评价标准,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反思和改进教学设计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全面把握教材和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注重评价和反思,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函数》教学设计方案
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函数》教学设计方案一、设计思想本人将本节课题设计的思想总结为一个主旨、两个分层、三个注重、四个培养。
一个主旨即立足于教材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与数学独特之美的原则。
两个分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层提问;课后作业的设计为分层作业。
三个注重即在新知的形成过程中,注重符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同时注重兼顾特殊性,对特殊性得出的规律或是方法在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严谨的数学证明;以及对于关联知识的处理注重追本溯源,回归知识本质。
四个培养即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
二、媒体设计思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象变化等内容,引领学生进入高效课堂状态。
并在适当的时候放开,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学生活动设计依据循序渐进,针对性提问,学生独立回答,体现一对一活动,课前小测同桌完成,体现学生活动一对二,合作交流,组内共同完成,教师在学生的展示下帮助归纳总结,体现活动设计的一对全体。
四、适当的评价体系本节课评价实施为小组评分机制,分别在补充回答、小组展示、快速回答、归纳总结给予学生展示机会,分别赋分,课堂教学结束时评选本节课的最优小组。
五、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六、课前准备1、课前小测(1) 81log 2 41log 2 21log 2 1log 2 2log 2 4log 2 8log 2(2) 81log 2141log 21 21log 21 1log 21 2log 21 4log 21 8log 212、坐标纸3、第三层作业1.(2013课标)设则,14log ,10log ,6log 753===c b aA.a b c >>B.a c >>bC.b c a >>D.c b a >>2.(2014辽宁)设则,31log ,31log ,221231-===c b aA.b a c >>B.a b >>cC.b c a >>D.c b a >>3.(2012课标)当210≤<x 时,x a x log 4<,求a 范围A.⎪⎪⎭⎫⎝⎛2,20, B.⎪⎪⎭⎫ ⎝⎛1,22 C.()21, D.()2,24.(原创)函数()())10(4log ≠>-=a a ax x f a 且在区间()2,1内单调递增,a 的取值范围是____.《对数函数》教学设计概念深化(3分钟)注意:(1)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2)真数只有自变量x(3)整体系数为15.判断哪些函数是对数函数(1)xy3log2=(2)xy5log=(3)3logxy=(4)1log2+=xy师:类比判定指数函数的原则,归纳满足哪些条件是对数函数?学生思考,个别回答,教师予以点评或补充设计快速回答环节判断哪些函数是对数函数培养学生类比联想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锻炼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检验学生理解程度绘制图象(5分钟)5.师:研究函数的性质要利用函数的图象,体现什么数学思想?“数无形时少直觉,形无数时难入微”作图:xy2log=xy21log=学生利用课前小测中数值进行描点、作图并利用投影展示学生成果使学生习惯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通过描点感受对数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学科素养性质探究(10分钟)6.是不是所有的对数函数图象都是这个样子那?几何画板展示底发生变化时的图象变化7.以xy2log=xy21log=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过定点、特性等(提示:同正异负、学生出过定点习题)学生原创过定点小题8.思维升华:在1>x范围内,底数越大的图象越低师:以小组为单位类比指数函数研讨对数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小组研讨,个别回答,小组间互相补充,教师提示学生:同正异负,总结定点问题之后,由学生出定点小题,学生自行解答师:我们以特例入手,所得结论是否符合所有的对数函数学生观察问:在底数变化的过程中,能不能发现图象之间还有没有什么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在研讨的过程中体会对数函数的性质感知数学抽象的学科素养学以致用使学生再次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为比较不同底数,相同真数的对数大小做铺垫附:板书设计附:教学反思本人按照以往教授后的感受,总结教学反思如下:“对数函数”的教学共分两个部分完成。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精选5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精选5篇)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新课程汉语拼音教学设计:g k h (第一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新课程汉语拼音教学设计:g k h (第一课时) 一、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些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声母gkh。
声母gkh在发音上比较轻、短和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寓教于乐,运用找朋友和动物叫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很快的掌握声母gkh的发音方法。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掌握声母的发音方法。
2、学习gkh三个声母书写。
3、初步感受韵母aoe和声母g组成的音节的拼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声母的发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口语能力。
2、通过观察书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拼读音节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拼音卡片、多媒体课件、一是青蛙图片、一个青蛙头饰、画有荷叶和拼音格的小黑板四、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小宝贝(小动物贴画),我要把这些小动物送给你们,送给有礼貌的孩子,会动脑筋的孩子,还送给主动表现的孩子。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小朋友,我还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老朋友。
2、(出示卡片aoeu)哪位小朋友来叫叫老朋友的名字。
指名读,学生读。
3、师评价。
(三)用讲故事的方法,学习声母gkh1、听故事。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故事:在一个夏天的早上,青青的小河边传来了青蛙**的歌声。
(出示课件)“歌本里,歌儿多,五条线儿像小河,小小蝌蚪河里游,摇头摆尾乐呵呵。
”2、这个故事好听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歌。
师读一句,生读一句。
3、你们读得真棒。
(出示青蛙图片贴到画有荷花的黑板上,同时老师带上青蛙头饰)青蛙妈妈听到了小朋友的歌声出来啦。
它想带小朋友们到河边去玩玩,有三位小朋友也想去。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三位朋友gkh.我们来和它们打个招呼。
4、老师出示卡片gkh并范读。
然后请小朋友来叫叫它们的名字5、教师指导读,并讲解。
(gkh的读音快、短、轻。
)6、(出示gkh卡片)指名读,抽查学生拼读。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
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如下是作者细致的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4篇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一)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1课时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一)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最新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4篇)
最新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4篇)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篇一活动目标1、在探索同数分解规律的游戏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使幼儿感受同数分解的数量关系,理解同数分解的实际意义,了解大数对小数的包含关系。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和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操作学具:人手一份与课件相配套的6朵小花卡片;人手一份10以内不同数量的蝴蝶卡片。
课件:与操作活动和游戏结合使用的课件。
活动过程实录一、问答游戏“编花篮”,复习6的分解组成。
师:“今天我们来玩编花篮的游戏好吗?小朋友编的数和老师编的数合起来是6.”师:“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采花甜,我编1,你编几?”幼:“你编1我编5,1和5和起来是6.”二、分花操作游戏使幼儿发现6的同数分解。
1、出示电脑动画6朵花,引导幼儿学习。
2、师: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幼:花朵师:一共有几朵花?幼:6朵花。
这些花有什么不同?幼: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
(幼儿很容易的发现花的形状、大小、颜色不同。
)3、游戏“分花”,使幼儿通过操作学具能够找出6的同数分解。
师:“老师也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相同的6朵花,请小朋友根据特征将它分一分,看看都能分成几和几?”幼:6能分成3和3,6能分成2和2和2,6能分成6个1.(幼儿找出了6的所有同数分解。
)4、幼儿说出操作结果,教师在电脑上演示组成式。
5、引导幼儿观察组成式发现同数分解的特点。
师:“在这三个组成式中,有一个小秘密,谁发现了?”幼:有6个1.幼:1是一样的。
幼;1、2、3都比6小。
(幼儿都能发现同数分解的部分数相同。
)教师小结:这三个组成式有的分成两部分,有的分成几部分,它们的部分数都相同,而且都比总数小。
象这样把一个数分成相同的几部分的分解组成叫同数分解。
6、出示电脑动画,区分同数分解与其他的分解组成。
请幼儿找出哪些是同数分解,哪些不是同数分解。
(幼儿能正确的找出同数分解。
)三、游戏“蝴蝶找朋友”,通过操作学具使幼儿发现10以内数的同数分解1、教师为幼儿准备不同数量的蝴蝶,请幼儿找到10以内数的同数分解。
新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掌握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掌握节日的起源和寓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我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哪些习俗?2. 主体部分(1)自主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内容,自主探究以下问题:1)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寓意;2)各个节日的习俗和活动;3)传统节日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2)小组讨论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寓意;2)各个节日的习俗和活动;3)传统节日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3)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3.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参与度、小组合作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新课程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新课程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一、新课标中对“探究性实验的要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再规定所谓的“必做”实验。
例如《课标》规定:“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另外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是《课标》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器材等做出硬性的规定。
这样就可以使师生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教学,便于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实验设计的教学,使师生更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想,而不是背诵实验的器材、步骤等条文。
同时新课标将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紧密结合,将“物理实验”的提法变为“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使物理实验有了更宽广的含义。
它包含了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到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
新课标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标准的三大部分,这表明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一样,它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对物理探究能力的要求实际上包括了对物理实验的能力要求,新课标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高中学生应该在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中达到以下要:二、探究实验课的教学1.实验教学的步骤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合作。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设计具有挑战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提升写作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健康人格。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此外,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我意识,因此,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阅读理解: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结构、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2)文学鉴赏:学生能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写作表达: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实用写作,提升写作水平。
(4)口语交流:学生能够在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活动中,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文化传承:学生能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等途径,主动探究文本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4)比较学习:通过比较不同文本、不同文学体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共7篇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共7篇在现代教育领域,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教学模式。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本文将提供七篇教学设计示例,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以下是七篇教学设计:篇一:《社会实践活动:探索社会的奥秘》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的不同方面,拓宽视野,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社会参与能力。
课堂活动包括学生自主选择实践主题、调研社会问题、参与社区服务等。
篇二:《文学作品解读:探索内涵的奥秘》此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解读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方式,学生将深入探索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和艺术表达。
篇三:《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发现》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科学现象,理解科学原理。
在课堂上,学生将根据课题进行实验探究,并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篇四:《攀登高峰:体育运动的挑战与突破》此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通过开展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学生将克服自身困难,挑战自我,并在团队合作中取得突破。
篇五:《创意设计:艺术的无限可能》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意设计。
通过学习艺术元素和设计原理,学生将进行创意作品的制作,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
篇六:《语言交际:沟通的艺术与技巧》此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将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提高语言交流的效果。
篇七:《信息素养:数字时代的生存与发展》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应用能力。
通过信息搜索、数据分析和信息创作等活动,学生将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鼓腮重点字词;⑵ 把握本文的结构大意,掌握文中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全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以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等问题。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应该密切的关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注意观察生活,科学的认识与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二分钟演说;教师读杰出文章。
一、新课导入读一则新闻,有关生物入侵。
二、识记重点字词三、整体认知速读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描写的?试概括每一个段落的大体意思。
四书文章,然后提问问题组: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为什么在自然条件下的生物迁移不能导致生物入侵的现象出现?3、在文中的3、4自然段作者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四、开拓延展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如果有,请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课后记】本文教师通过问题组的形式协助学生阐释全文就不好,通过课文联系实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培育学生的环保科学意识。
【教学目标】1、介绍与生物入侵者有关的科学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3、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掌控表明顺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了解“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为人类造成的损失。
【课时精心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出视频“不速之客──猫鼬”。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
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作一番考察。
二、整体认知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认真听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⑴通过刚才的写作,你赢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科学知识?⑵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明晰:⑴开篇:假设情境,带出话题,做出表述。
新课标主题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设计方案以“走进奇妙的大自然”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自然的基本特征,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学会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大自然的基本特征,了解常见的动植物。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走进奇妙的大自然”。
2. 认识大自然(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观察到的动植物及其生活习性。
(3)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探究自然现象(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树叶会变色?”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寻找答案。
(3)小组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交流与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大自然?”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大自然的建议。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大自然,关爱环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探究精神等。
2. 实验探究:评估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交流讨论:关注学生提出建议的合理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走进奇妙的大自然”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把教材中有关圆柱的提积的应用所呈现的内容变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变书本知识为生活中的知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本节课中教师没有过多地教学生,而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原形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本来很枯燥的圆柱的体积应用的题材生活化,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体会数学奥秘的积极性。
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识才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通过寻找这些信息背后的信息,学生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
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但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如①由于中心问题空间较大,具有挑战性,中下等学生自主探索有一定的难度;②实践中,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花时间太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这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之,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感知、去观察、去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共7篇)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共7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时具备生存能力且具有创造性的人;强调学生有个性的自身发展;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应从"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身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为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需要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设计是为创造一个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其实质就是为创造和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模型,它不是对现存系统的改进,不是为超越现存系统去构思一幅新图景而创设的一个新系统,是一个目标定向的、有实际效用的、需要社会性互动的非确定型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教与学的原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
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
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化学新课堂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化学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照现代化教学思想,化学新课程理念,化学学科及学生特点,依托化学教材的内容和主题条件,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过程。
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遵循着教学的基本规律。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开学第一课教案的教学过程
开学第一课教案的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教学目标的设定开学第一课是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学生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
第二部分:教学准备的准备在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的结构和重点。
然后,教师还需要准备适宜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具等。
最后,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的引入在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讲解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入阶段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的展开在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展开,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达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部分:教学过程的梳理在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掌握重点。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第六部分:教学过程的拓展在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其他知识点或实践活动。
通过拓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七部分:教学过程的巩固在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错误。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模板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模板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名称:XX课程
授课人:XXX
课程时长:XX分钟
课程目标:
1.掌握XX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会运用XX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XX课程的兴趣和爱好;
4.提高学生的XX能力和XX素质。
授课内容:
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教学材料:准备PPT、讲义、案例分析等相关材料;
3.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际操作等活动。
评估方法:
1.考试:设置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2.测试:进行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3.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贡献。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2.互动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的实际应用。
教学设计:
1.问题引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知识点;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的实际应用;
3.互动讨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课程评价:
1.学生反馈:听取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教学效果测试:通过考试、测试、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情况和运用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3、实践统计,巩固新知
(1)收下了小动物送的礼物,大象蓝蓝拿出了丰盛的 水果招待大家(出示水果统计表)。有小猴爱吃的桃子, 小猪爱吃的西瓜,好客的蓝蓝还想请小朋友吃水果呢!
(2)每个小朋友只能选一个最喜爱的水果,把它贴在 那种水果的上面。然后请负责统计的同学统计好爱吃每 种水果的各有几个人,
(3)学生贴水果,负责统计的同学统计好,汇报情况。
E、社会适应: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活动的意识
新课程要求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以学生为出发点, 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教师做好由传授者 向参与者、由控制者向帮助者、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 真正转变。在语言上,要使用恰当的动词,使教学目 标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例如: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知领域的目标
表现出一定的坚定性
区别、解悉、评价、继续
组织
把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 成一个体系并确定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重要
的和一般的价值
讨论、组织、判断、使联系、确定、 建立、选择、比较、下定义、系统
阐述、权衡、制订计划、决定
价值与价 值体系的 个性化
具有长期控制自己的行为 乃至发展了个性化的价值
体系
修正、改变、接收、判断、拒绝、 相信、继续、解决、贯彻、抵制、
旅行
(二)从课题入手,学习课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
花草、树木、蔬菜、庄稼都是植物,植物妈妈有办法,有 些什么办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1.学习课文第1节。
(1)默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标出)
(2)重点理解:“孩子”、“长大”、“四海为家”、 “旅行”四个词语各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在本课指的 是植物的种子。长大:是指种子已经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景,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是理性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比较有的以下几点突出转变:( 1 )从知识定向到三维目标的多元定向。
( 2 )从教学内容定向到教学活动定向。
( 3 )从教学结果定向到问题、过程定向。
( 4 )从教师定向到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
( 5 )从学术定向到实际问题定向。
( 6 )从单一课时设计到单元教学设计。
( 7 )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内外结合的设计。
( 8 )从教案完成到活动任务及组织方式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明确知识对深化、发展学生认识的作用。
2 .关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3 .注重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层次性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针对课标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
•教学内容分析:( 1 )研读《课标》。
明确《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及建议。
( 2 )分析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标》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分析①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
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
首先分析本部分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广度。
其次,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学科间的综合。
③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可用的教学素材等。
④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
2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分析的重点是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等,为选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 1 )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化学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和背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
学习者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量”的扩充;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存在矛盾时,这时为了获得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
现代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深层会谈——诱导法和设置认知冲突法( 2 )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先前经验)、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即自发动机)、学生能知道什么(即教学目标)、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即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设计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
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组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不应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
( 2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 3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 4 )教学目标陈述应用《课标》“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中的行为动词。
2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
这些内容,或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理解,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接受,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有时两者是统一的。
一般来说,每节教材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等。
1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问题或活动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化的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
2 .学习活动设计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自自主生成知识或观念,重视生成的过程,活动是为学生创设的,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活动主体——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需要选择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类型。
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如在引发学生思考时,教学重难点其是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中的困难,或在形成后,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巩固、检测所学,体验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精致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节省繁复的训练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学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从何处获取有关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 ) 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
五。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
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
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多年来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也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忽视了其他质性评价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并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从形成科学素养的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
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后,应该加强反思,从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观点。
教学后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如何 ? 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以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真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取得了有效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和预期不一致的地方?自己是否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修正完善既定的教学方案?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件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将反思引向深入,找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方法。
经过反思,教师的原始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被加工,经验才得到提炼与升华。
经过反思,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设计观,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其教学实践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比较、归纳、练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
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挑战的精神。
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分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 1 )《课标》的要求: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 2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包括加水稀释的计算,)了解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3 )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溶质质量分数》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 3 ,第一课时内容。
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是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
学生对化学计算已有一定的经验,本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质量分数,在第四单元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中,学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第八单元含杂计算中,学过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本课题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前面学过的这两种计算既有相同之处(分子、分母的确定),又有不同之处(关系量的范围不同);在今后综合计算中,仍然会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使本课题的学习不断延伸。
( 4 )内容特色:本课知识的得出与“前概念”有一定相似之处,具有较好的规律性、系统性。
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计算式,再运用反例、练习、概括解题方法等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 .学情分析( 1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已经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还知道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等于溶液的质量;也会判断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还会确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但不会从量的角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却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水到渠成。
( 2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好奇心,动手欲望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