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脉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电话:—59957689 59957687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丹毒中医护理方案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胃癌中医护理方案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方案附录1护理方案附录2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滞痰凝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

或口苦,头晕目眩。

舌苔薄白或薄黄。

(二)冲任失调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

或月经失调,腰腿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

舌质红,苔少有裂纹。

(三)毒热蕴结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等,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

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

(四)气血两虚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

舌淡,苔薄白。

(五)气阴两虚证: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腿酸软,五心烦热。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1. 引言在中医学中,脉象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促脉证是指脉搏弱小或脉息微乏的情况,常见于心脏病、中风、疲劳等疾病。

为了改善患者的脉象,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护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2. 促脉证的原因促脉证通常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1.心脏疾病:包括心衰、心脏病等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

2.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3.中风:中风导致了脑血管的供血不足,进而影响了心脏功能。

4.疲劳:长期的劳累、过度用力会导致心肌疲劳,从而影响脉搏。

3.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中医针对促脉证提出了一系列的护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穴位按摩等方法。

3.1 药物治疗针对促脉证,中医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川芎:川芎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

•山楂:山楂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吸收,缓解脉搏微弱的症状。

•当归:当归具有活血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脉搏微弱的情况。

患者在服用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3.2 饮食调理除了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也是促脉证护理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多吃粗粮:粗粮富含纤维,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修复和生长的基础,可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限制盐的摄入:过多的盐分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应该适量限制盐的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可以提供营养,增强免疫力。

3.3 穴位按摩中医常用穴位按摩来促进脉搏的改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促脉证穴位按摩方法:•劳宫穴:位于手心中央,可以通过按压劳宫穴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太冲穴:位于足底心肾经的第一穴,可以通过按摩太冲穴来促进心脏血液循环的改善。

•神门穴:位于手背小指指根第一横纹上0.1寸处,可以通过按摩神门穴来缓解心悸、心痛等症状。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简介促脉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表现,也是一种常见的辨证类型。

脉搏是人体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的病理状况。

促脉证主要表现为脉搏快速而有力,脉搏跳动有力且频率加快。

针对促脉证,中医有一套有效的护理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1. 调整体位促脉证的出现与人体的体位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促脉证常见于坐位或站位时,脉搏明显加快。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鼓励患者保持平卧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坐位或站位,以减轻或消除促脉的症状。

2. 调整情绪促脉证与情绪的波动有密切关系。

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脉搏加快。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安抚,帮助他们缓解紧张和焦虑,调整情绪状态。

3. 调整环境环境的安静和舒适程度对促脉证的发生和缓解有重要影响。

护理人员应尽可能消除环境中的噪音和干扰因素,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4. 饮食调理促脉证与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过多的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咖啡因等都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脉搏加快。

因此,在饮食调理上,应避免食用过于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缓解促脉的症状。

5. 中药调理中医药在调理促脉证中有较好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夜交藤、柏子仁、黄连等,这些中药具有安神定志、调和心脉的作用。

在护理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内服调理,帮助患者缓解促脉的症状。

6.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法。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脉搏的频率和节律。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拇指压脉、推脉、揉脉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按摩方法进行治疗。

7. 调整生活习惯生活习惯的调整对促脉证的缓解和预防起到重要的作用。

要告诉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助于缓解促脉的症状。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引言:促脉证(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供血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有效缓解促脉证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种综合的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一、中医诊断与分析1. 辨证: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相关检查,中医师可以辨别出患者属于哪一类促脉证(如阳虚、阴虚等)。

2. 望诊: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和面色等,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3. 问诊:中医师通过与患者详细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症状,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护理方案1.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中医诊断结果,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如益智活血汤、通络活血丸等,以调理患者的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

- 患者需要按时按量服用中药,并遵循中医师的指导,以确保疗效最大化。

2.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促脉证患者不宜吃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 推荐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 同时,患者需要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等,以保持正常的消化系统功能。

3. 生活习惯调理:- 促脉证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劳累。

-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压力过大,保持良好的心情。

- 禁止吸烟和饮酒,以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用眼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等。

4. 中医按摩疗法:-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体,改善脑供血。

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按摩手法和穴位,如头部按摩、足底拍打等。

- 患者可以在专业的中医按摩师指导下进行按摩,或自行学习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进行日常护理。

结论:促脉证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护理方案可以在缓解症状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中医的诊断和分析,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理和中医按摩疗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方案在促脉症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中医护理方案在促脉症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45期V ol.4, No.45, 201918中医护理方案在促脉症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陈海兰,赵经营,陈笑银,李翠霞(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摘要】目的 了解中医护理方案在促脉症中的应用现状,为优化、规范中医护理方案在心系病种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4月经由广东省中医院所属的心血管科接收的促脉病住院患者141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率、疗效、满意度及依从性。

结果 在中医护理技术中,穴位按摩开展率最高,但依从性和满意度最低。

中药泡洗依从性和满意度最高但开展率最低。

结论 中医护理技术在促脉症病中开展率普遍较低,针对成因,尚需不断完善标准化。

同时,也需尝试构建患者参与型的健康教育模式,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关键词】中医护理;促脉症;护理方案【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45.18.02促脉症,指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自觉心悸或快速,或跳动过重,或突发突止。

呈阵发性,可伴胸闷不适,头晕等症。

为临床上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多见老年人员,整体的营养状态相对偏差[1],故对房颤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极为重要。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阐明[2],要着力施行中医护理,提升中医相关的护理水平,更好地展现中医护理的工作优势及功能特色,各医疗机构需要能够参照规定要求,落实辩证施护以及专科护理相关工作,强化护理工作与中医护理技术的深入结合发展工作,推动中医护理朝向更为良好的方向前进。

我国的中医药管局也明确推出中医护理方案,帮助中医护理工作实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3]。

本文力求明确促脉证期间中医护理方案的施行效果及患者方面的治疗表现,且对应给定行之有效的策略。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

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1/ 26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引言促脉证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脉搏虚弱、自觉心悸、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认为促脉证多由气血不足、心脾虚弱等原因导致,而中医护理方案则能帮助调理气血,增强心脾功能。

本文将介绍促脉证的中医护理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并进行自我护理。

中医护理方案1. 调理饮食合理的饮食是促脉证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

患者应避免食用寒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刺激心脏,加重症状。

应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糯米、红枣、鸡肉等,以补充体内的气血。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适量摄入维生素B群和镁,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建议增加多吃蔬菜水果和海产品,如菠菜、香蕉、海带等。

2. 定期按摩穴位按摩穴位是促脉证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中医建议患者每天都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具体穴位包括内关、中府、丰隆等。

患者可以先将双手搓热,然后用大拇指按压这些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按摩时应用力适中,不要过于用力,同时也要注意舒缓心情,放松身体。

3. 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锻炼可以帮助患者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

中医建议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

此外,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中医运动也可作为促脉证的护理方式。

这些运动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有助于缓解症状。

4. 心理调理心理因素是促脉证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中医建议患者可以尝试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如音乐疗法、冥想等,以缓解情绪压力,促进身心放松。

此外,患者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如阅读、旅行等,以分散注意力,放松身心。

结论促脉证是中医中常见的疾病,但通过中医护理方案,患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身体的康复。

调理饮食、按摩穴位、运动锻炼和心理调理是促脉证中常用的护理方法。

然而,尽管中医护理方案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这些方法之前,患者还是应该咨询医生,确保自身情况适合采取这些措施。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引言概述:脉搏是人体循环系统中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通过评估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率、节律和强度等信息,对于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脉搏的评估与护理方法,帮助护士和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用。

一、脉搏的评估方法1.1 触诊脉搏:通过手指在动脉上轻轻按压,感受动脉搏动的频率和节律。

1.2 使用听诊器听取脉搏声:在动脉部位放置听诊器,可以听到脉搏声音,评估心率和节律。

1.3 应用脉搏仪进行监测:现代医疗设备可以直接监测脉搏的频率和强度,更为准确。

二、脉搏的护理方法2.1 保持患者舒适:在评估脉搏时,要保持患者舒适,避免过度刺激导致脉搏异常。

2.2 定期监测:对于需要连续监测脉搏的患者,要定期记录脉搏数据,及时发现异常。

2.3 注意脉搏的强度和节律:脉搏的强度和节律可以反映患者的循环状态,需要重视观察。

三、脉搏的异常表现3.1 心率过快或过慢:心率异常可能是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表现。

3.2 脉搏强度不均匀:脉搏强度不均匀可能是血管狭窄或堵塞的表现。

3.3 脉搏节律不规律:脉搏节律不规律可能是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表现。

四、脉搏异常的处理方法4.1 心率异常: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4.2 血管狭窄或堵塞:及时采取扩张血管或溶栓治疗。

4.3 心律失常:根据具体类型选择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

五、脉搏护理的重要性5.1 及时发现疾病:脉搏可以反映患者的循环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有助于早期诊断疾病。

5.2 评估治疗效果: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效果,帮助医护人员调整治疗方案。

5.3 提高患者生存率:通过科学的脉搏评估和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结语:脉搏的评估与护理是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和护理脉搏,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医护人员有所帮助,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引言概述:脉搏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脉搏的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和生命体征。

正确评估脉搏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对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脉搏的评估与护理方法,帮助护士和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相关问题。

一、脉搏的评估1.1 观察脉搏的频率: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为60-100次/分钟,可以通过手动触摸患者的动脉来评估脉搏的频率。

1.2 观察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应该是规律的,如果脉搏不规律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需要及时处理。

1.3 观察脉搏的强弱:脉搏的强弱可以反映心脏的收缩力,强有力的脉搏可能是高血压或心脏疾病的表现。

二、脉搏的护理2.1 维持患者的舒适度:在评估脉搏时要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状态,避免过度刺激导致脉搏异常。

2.2 定期监测脉搏:对于需要长期护理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脉搏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措施。

2.3 注意脉搏的变化:脉搏的变化可能是患者病情恶化的表现,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脉搏的变化并及时汇报医生。

三、常见脉搏异常及处理方法3.1 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可能是由于贫血、心律失常等原因引起,处理方法包括给予氧气、药物治疗等。

3.2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可能是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问题引起,处理方法包括安装心脏起搏器等。

3.3 脉搏不规则:脉搏不规则可能是由于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原因引起,需要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

四、脉搏的护理技巧4.1 使用合适的手法:在评估脉搏时要使用正确的手法,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2 注意观察脉搏的细节:除了评估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强弱外,还要注意观察脉搏的形态和颜色。

4.3 学会使用脉搏仪: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频繁监测脉搏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学会正确使用脉搏仪来监测脉搏情况。

五、脉搏的护理注意事项5.1 避免过度刺激:在评估脉搏时要避免过度刺激患者,以免影响脉搏的准确性。

5.2 定期培训: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接受相关脉搏评估与护理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一、护理目标我们来明确一下护理目标。

对于促脉证患者,我们的护理目标是减轻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预防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病情评估1.病史收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等。

2.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3.体检: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检查心脏大小、杂音等。

4.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三、中医护理措施1.起居调护: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2.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3.情绪调护: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4.运动调护: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5.中药护理:(1)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2)中成药:如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用于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3)汤剂: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汤剂,如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等。

6.针灸按摩:根据患者症状,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按摩,如内关、神门、足三里等。

四、并发症预防与护理1.心力衰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脑栓塞: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定时进行肢体按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心律失常:观察患者的心律变化,如出现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五、护理效果评价1.症状缓解:观察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是否减轻,生活质量是否提高。

2.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护理措施是否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患者满意度: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便不断改进护理措施。

注意事项:1.观察细致,别漏掉小细节:有时候,心悸、胸闷这些症状的微妙变化可能预示着病情的波动。

得时刻留神,比如患者说今天心跳比昨天快了点,或者脸色看起来不大对劲,这些小线索都不能放过。

2014年中医护理方案目录(20个病种)

2014年中医护理方案目录(20个病种)
20 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 1、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 方案 2、、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 护理方案 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 案 4、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护理方案 5、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15、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 案 6、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7、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8、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9、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10、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 医护理方案 16、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17、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18、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19、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20、肺胀(慢性阻塞性疾病稳定期)中 医护理方案 12、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 案 13、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 医护理方案 14、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11、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案(试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电话:—59957689 59957687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案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案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案乳腺癌中医护理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丹毒中医护理案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案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案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案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案胃癌中医护理案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案混合痔中医护理案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案护理案附录1护理案附录2丹毒中医护理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

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局部红赤肿胀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

患侧肢体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

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促脉的护理名词解释

促脉的护理名词解释

促脉的护理名词解释在医疗保健领域,促脉是一个重要的护理术语,它涉及到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观察和监测。

脉搏是血液流动的表现,通过观察和记录脉搏状态,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有价值信息。

促脉的护理包括促进脉搏流畅、检查脉搏的频率和质量以及评估脉搏的意义。

首先,促脉的护理涉及到促进脉搏的流畅。

一个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规律的,有一定的强度,并且能够充分传递血液。

当患者出现脉搏不畅或者脉搏弱、快、慢等异常情况时,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脉搏的正常流动。

这可能包括改变患者的体位、进行适当的按摩或使用药物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等。

其次,促脉的护理还涉及到检查脉搏的频率和质量。

脉搏的频率是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通常以“次/分钟”的单位进行表示。

脉搏的质量则描述了脉搏的强度、规律性和节律性。

护理人员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如颈动脉、肺动脉或腕动脉,来确定脉搏的频率和质量。

这可以提供关于患者循环系统的重要信息,如心率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

最后,促脉的护理还包括对脉搏意义的评估。

脉搏不仅仅是血液流动的体现,还可以反映出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评估脉搏的意义。

例如,如果患者的脉搏逐渐变慢而弱,这可能表明他们身体状况的恶化;而脉搏快速且不规律,则可能是某种心律失常的迹象。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脉搏的意义,护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促脉的护理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持续的观察和监测,确保患者的脉搏状况得到及时的评估和处理。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触诊技巧,以确保准确地检查和记录患者的脉搏。

综上所述,促脉的护理是一项关键的护理工作。

它涉及到促进脉搏的流畅、检查脉搏的频率和质量以及评估脉搏的意义。

通过有效地实施促脉的护理,护理人员可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掌握促脉的护理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效地进行促脉的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

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
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中药泡足。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气阴两虚型、心虚胆怯型及气虚血瘀型中汤药剂宜热服;痰热内扰型中汤药剂宜温服;利水药需浓煎空腹或饭前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
(1)严格按医嘱调节输注速度,可选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2)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如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绿视心律失常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3)其他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艾灸: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避免应用(其他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

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

2.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

3.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活动量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为度,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如有头晕、气促、汗出、胸闷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屏气,保持排便通畅。

(二)饮食指导
1.气阴两虚证:宜食补气、性平、味甘或甘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品,如大枣、花生、山药等。

忌食破气耗气、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的食品,避免煎炸食物。

2.心虚胆怯证:宜食滋阴清热养阴安神的食品,如柏子玉竹茶。

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3.痰热内扰证:宜食清化痰热,补中益气,滋养心阴的食品,如荸荠、甘蔗等;也可选用薏苡仁、大枣、山药、莲子等熬粥食用。

4.气虚血瘀证:宜食补气、化瘀通络,行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菱角、荔枝、葡萄、鲢鱼、鳝鱼等。

也可食用桃仁、油菜等活血祛瘀的食品。

忌食破气耗气、生冷酸涩、油腻厚味、辛辣等食品。

(三)情志护理
1.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惧的患者专人守护,稳定情绪。

2.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

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

3.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
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五、护理难点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

解决思路:
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病发作时能够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建立促脉证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进行评估。

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逐步实施。

3.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监控,出院后15天、30天、60天。

随访内容为:用药依从性、生活起居规律性、自我疾病管理的自律性。

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气阴两虚证□心虚胆怯证□痰热内扰证□气虚血瘀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
心悸□1.病情观察□
2.体位□
3.氧疗□
4.用药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穴位贴敷□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4.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5.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请注明,下同)
好□较好□
一般□差□
胸闷胸痛□1.病情观察□
2.氧疗□
3.生命体征监测□
4.用药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穴位贴敷□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4.中药泡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5.艾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6.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好□较好□
一般□差□
气短乏力□1.体位□
2.安全防护□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穴位贴敷□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好□较好□
一般□差□
夜寐不安□1.生活护理□
2.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4.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好□较好□
一般□差□
其他
□(请注明)1.
2.
3.
好□较好□
一般□差□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艾灸
穴位贴敷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中药泡洗
健康指导/ / /
签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