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1)
关键 (1)
引言 (1)
1.独生子女 (1)
2.调查目的 (1)
3.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2)
4.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3)
5. 教育策略 (4)
6.结论 (5)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摘要】近几年,独生子女犯法的事接连不断,如刘海洋伤熊、马加爵杀人。面对这些事件,身为教育一线的教师,不能不感到: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对小学3-6年级部分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便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寻找合适的教育对策,让独生子女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一、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独生子女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就。因此, 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必须解决的前沿课题。
二、调查目的
独生子女日益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流,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主体。因而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热切的关注。最早研究独生子女的教育是美国学者博汉农,他在1898年发表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中认为:“在特殊儿童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很大,这些孩子既有温和、正直、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冷漠、固执的一面”。的确,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相对特殊,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养尊处优,一帆风顺,好比温室里的花朵,往往经受不住任何风吹雨打。有的属于“留守孩子”,父母疏于管理,耽于教育,出现情感断层。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感情冷漠,人格异常,行为古怪等等。
普遍现象:小学教育中有些现象教育工作者司空见惯。例如,一个学生与同学合作中表现“唯我中心”;一个学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用金钱雇佣其他同学来帮助自己完成;一般学生去野炊,结果什么东西都没有煮成,只好吃泡面填饱肚子,等等事件。分析的必要性;而寻问详情,其中的这些学生都是家中的小公主或小皇子,好奇的原因一次在班级中统计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居然是三份占两分,因此我有个感悟小学生的教育要从独生子女的教育做起,而独生子女的教育,首先要弄清楚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影响他们心理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的各种变化与联系。探讨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规律,使教育,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理论基础上有成效的进行。
三、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当代大多数独生子女具有智力强、见多识广、性格活泼、情绪饱满、精力旺盛、爱好广泛、目标远大等心理特点。分析原因:随着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涌现了不少“小康之家”、“大富之户”,而现代社会又要求计划生育,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只好落在独根苗身上。独生子女是家中(至少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唯一希望,在孩子身上情感需要或是物质需要都给于极大的满足。因此家长不惜花时间、用重本培养子女。常听我的学生说:星期五下午放学时要学习美术;星期六早上要学习英语;下午要学习书法;而星期六晚上要学习钢琴等等,问及星期日的情况,与星期六不相上下,语文要学习写作;数学要学习奥数。在这样强度大,涉及面广的培养计划下,独生子女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再说独生子女的有意义教育时间相对多子女孩子提早了两三年,这里一是指父母的早期教育,二是所谓的在幼儿园里的幼儿教育从3岁就开始。教育时间的提早相对提早了学生思维训练的时间,因此社会经常听到现在的小孩啊,什么都懂,“小大人”一个,这称呼,既矛盾又贴切。第三生活条件好了,人们自然有能力走南闯北的,小孩子玩的可多了,近距离不用说,远的大半个中国玩遍了,甚至玩到国外去了。基于以上原因造就了独生子女优越的学习环境,培养了独有的心理特点。
1、智商高
独生子女的平均智商为108,而非独生子女的平均智商为103。独生子女普遍聪明伶俐,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机灵善变。什么脑筋急转弯、社会新时尚、时代新名词等等,知之甚多,学之甚快,仿之甚酷,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逐渐半成人化。
2、情商低,功利心欲极强。
长期以来,长辈的疼爱甚至溺爱,使独生子女产生一种畸型的情感心理,为父母读书,为爷爷奶奶吃饭,为自己创造一切……。长辈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必须的、是应该的,因为自己是他们的心肝宝贝。谁放纵我,谁就好;谁要求严厉,我就讨厌;一切我们喜欢的东西,都是我的,谁都不能动,谁都也别想。由此,爱心、同情心淡漠了,圈子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
四、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一)个性“唯我性”,群体意识淡薄,不懂与同伴合作。
“唯我性”也称“自我中心”是指孩子在一切活动中,与他人接触时表现出,只看到自己只想到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点,自己是主要的,他人是次要的。成因分析;主要在于独生子女生存环境的优越和父母等周围人的溺爱所致。首先,因为“独生”,导致独生子女长期缺乏兄弟姐妹等“儿童伙伴”关系,离群索居,不易从“唯我”中解脱出来,群体意识淡薄。其次,由于“独生”这一特殊性,决定了独生子女在溺爱环境中养成了爱听“顺耳言”的习
惯,缺乏****作风和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私欲观念较浓,不利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还有重要原因是独生子女上小学后,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权利与义务,自觉纪律开始逐步形成与发展,而父母教育观念依然没有改变,从而阻碍甚至停止了孩子正常的“社会性”发展。
(二)占有欲强,独霸心重,存在“利我行为”,生活奢侈。
利我行为,就是背离群体行为,独生子女在一切学习和社会活动中自我为中心,表现出:不谦让而喜欢强占;不帮助而喜欢幸灾乐祸,不合作而喜欢搞破坏。总之对自己有利的一律占有,对自己不利的,一律反对,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与成功,也不懂得和别人一起解决困难。成因分析: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太阳、独根苗,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独生子女在利己发展期时,利己本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抑制,在利己发展期结束并进入利他发展期时,利己本能影响到正常的利他行为产生。
(三)娇气,独立生活能力差。
常听到学生说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而他们的父母就是一幅理所当然的表情。成因分析,主要原因还是生活条件好了,父母都有空闲的时间替孩子包办所有的一切,即使父母没有时间没有包办一切,那也有保姆包办一切,而孩子要做到的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变的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爱动手自己干。查寻一些资料得;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早期呈现并不是这种态度,而是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想自己尝试,这种激情扼杀在父母所谓的爱当中。看着学生,时常在担忧“父母的包办制能延续到什么时候”。
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独门独户”的生长环境:使独生子女缺少与兄弟姐妹以及同龄伙伴相互影响的教育因素。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极容易造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不合群等不良心理特征。
2.学校因素: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学校中的各项教育管理措施,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使用、教学组织、教师的教育和管理,以及奖惩和校风的建设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3.社会因素:中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鉴别能力不强等原因,极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产生诸如盲目模仿、迷恋网络等心理现象和行为。
不过我们应该相信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方面的弱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受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而且独生子女的这些弱点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们社会学校及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方面形成共识,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生子女教育网,发挥整合作用,必定能有效保证和促进独生子女的社会化。
五、教育策略
1、注重了解独生子女的心态,努力体现教育艺术要防止和克服小学阶段独生子女中出现的消极心理,作为教师,就必须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