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87ee15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8.png)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详细解读《春晓》这首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魅力。
1.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重点词汇,如“春晓”、“花落”、“鸟啼”等。
2. 讲解古诗的韵律、节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培养审美等多项功能。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古诗两首》选取了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一首是孟浩然的《春晓》,另一首是李白的《静夜思》。这两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能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诗意,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4.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1. 利用图片展示春天的美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2. 播放《春晓》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例如,在教授《春晓》时,可以提问:“诗中的‘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处处闻啼鸟’又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让学生分组探讨古诗中的意象、意境,然后进行汇报交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能让他们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0《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0《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617da6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7.png)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文的意象、情感和价值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强调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和《石灰吟》的鉴赏文章,或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3.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诗文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诗文鉴赏、分析和评论等任务。
2.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组评,鼓励学生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提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性的意见。
3.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堂参与度,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流行歌曲《江南》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歌词中的古典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2.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古诗文?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的《古诗三首》和《石灰吟》,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文的艺术魅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古诗三首》和《石灰吟》,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18古诗三首江南春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18古诗三首江南春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a92a53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a.png)
3.小组合作:教师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任务中,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和创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图片、音乐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教学氛围,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4.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江南春》与其他诗歌作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南春》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了解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背景,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江南春》,使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4.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问题驱动、合作学习、比较分析等。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注重给予学生及时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鼓励他们不断进取。
5.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美的力量,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之雪梅》优秀教学案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之雪梅》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4e1f99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e.png)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个环节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过程、成果进行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此外,我还将结合以下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1.激励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1.诗词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雪梅》的来历,增进对古诗的理解。
2.诗词朗读:带领学生朗读《雪梅》,指导他们注意朗读节奏、语气、情感等方面的处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词语解析:针对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如“凌寒”、“独自香”等,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之雪梅》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古诗三首之雪梅》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选自宋代诗人陆游的《钱塘湖春行》。本课通过描绘雪梅傲立寒雪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坚韧品质的赞美。在教学本课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教师将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为目标,设计一系列互动性强、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感悟意境,使其在感受古诗词魅力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与协作
案例中,小组合作学习贯穿始终。学生在分组讨论、交流分享中,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这种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fea4db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9.png)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字词、句式和韵律,如“天门”、“中断”、“楚江”、“碧水”等词汇及其在诗中的含义。美。
3.通过学习《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感,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古诗中的画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5.诗歌意境: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诗句相关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讲授的新知,讨论以下问题:
a.诗句中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诗人是如何运用词语描绘天门山的?
c.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望天门山》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2.强调古诗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关键词、发挥想象、感悟情感等。
3.鼓励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
a.抄写并背诵《望天门山》。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望天门山》的意境中,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天门山的壮美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读声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创设“诗人游历天门山”的情境,让学生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探索天门山的奥秘,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07753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1a.png)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 一: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
《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
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
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
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3篇)
![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3b935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b.png)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我们开展了古诗词教学实践。
以下是一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王之涣和他的作品。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 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鉴赏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学生创作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情感,有助于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3. 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创作了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如引入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成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表现积极,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歌。
幼儿园中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34070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2.png)
幼儿园中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语文教学一直是重要的一环,而古诗词教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中班是孩子逐渐接触文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古诗词教学活动,激发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了幼儿园教师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幼儿园中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给教师们一些启发和思路。
二、教学内容和目标1.教学内容在中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内容通常包括一些简单易懂的古诗词,比如《咏鹅》、《静夜思》等。
这些诗词内容朴素、质朴,适合幼儿接受,也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2.教学目标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启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活动设计1.情景营造教师可以通过挂图、讲故事等形式,营造出诗词描绘的场景,比如让孩子们感受小鹅在湖中戏水的场景,或者一起品味静夜中的深沉和宁静。
2.声情并茂教师可以用亲切生动的语言朗诵古诗词,模仿动物的叫声、人物的说话等,让孩子们在声音中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和韵律。
3.互动体验通过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真实地体验古诗词中的情境和情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创造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表现,特别是他们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
观察他们是否能准确地表达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是否对古诗词内容产生了兴趣,是否愿意自发地背诵和表演古诗词等。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通过对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帮助幼儿们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古诗词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日后更深入的文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中班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对幼儿的语言和情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25cf8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4.png)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最美的灵魂歌唱。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在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往往附托着诗人当时的故事与情感。
它的音律美、意境美、情感美穿越千年的时空,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可媲美。
诗里飞扬着一颗颗不朽的灵魂,时而衣袂飘飘,深情款款,踏歌而行在诗情画意里;时而金戈铁马,千骑卷平冈,带着一股英雄豪气奔涌而来;时而徜徉在明月清泉,水光潋滟的无限清景之中;时而江枫渔火,夜半钟声思乡难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境,境里含情。
如何带领小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抵达诗人心灵深处,触摸他们灵魂的轻舞飞扬,我认为诵读就是最好的方法。
下面结合刘老师上《忆江南》,王老师上《独坐敬亭山》的案例,谈谈古诗教学如何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达到感知诗意、感悟诗情、品味语言、背诵积累、学会审美的目标。
【刘老师执教《忆江南》的教学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课题;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三、品读词作,感知词意;四、走进作者,体会词境;五,背诵积累,升华情感。
】【王老师执教《独坐敬亭山》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读出节奏,整体感知;三、走进“孤独”;四、感悟“相知”;五、总结,背诵积累。
】一、读题:创意导入,激情激趣,走近诗人古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如何在导入环节就唤醒学生一颗诗心,让学生带着一份对“诗和远方”的期待,是走进古诗,走近诗人的第一步。
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背景介绍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活动导入、趣味导入、故事导入、朗读导入、音乐渲染导入等。
刘老师、王老师富有创意的做法是:1、调动积累,以诗会友导入。
刘老师《忆江南》导入时,用课件展示了描写江南盛景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让学生朗读,以诗会友。
然后老师问:白居易眼中的江南又是怎样的呢?揭示课题,读题导入。
古诗词在幼儿园的实践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古诗词在幼儿园的实践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1a6144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1.png)
古诗词在幼儿园的实践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一、引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将古诗词融入到幼儿园的教学中,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古诗词在幼儿园的实践应用,并对教学进行反思,以期对幼儿园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二、实践案例分析1. 案例描述在某幼儿园,教师在每日的晨间会集中,通过播放古诗词朗诵和音频,向幼儿传达古诗词的音韵和意境。
教师根据幼儿的芳龄特点,挑选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古诗词段落,并进行注解解释,引导幼儿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在课堂上,教师还设计了一系列与古诗词相关的游戏和手工活动,让幼儿在玩乐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2.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幼儿逐渐对古诗词产生了兴趣,并能够通过朗诵和演绎的方式表达古诗词的情感。
在手工制作、游戏等活动中,幼儿也能够将所学的古诗词知识与实际生活中进行联想和运用,增强了对古诗词的认知和感受。
三、教学反思1. 激发兴趣的重要性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见,激发幼儿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选取内容和形式活泼、富有趣味的古诗词,结合游戏、手工等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好。
2.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当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进行布置。
并且,教学环节应当多样化,不仅有朗诵、表演等传统形式,还应包括游戏、手工等多种形式,以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
3. 注重情感体验古诗词的教学应该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通过朗诵、表演、绘画等方式,将古诗词中的情感进行表达,并与实际生活中的情感进行联接,以帮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所传达的情感。
四、总结通过以上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古诗词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教学实施的启示。
合理激发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是幼儿园古诗词教学的关键。
古诗词在幼儿园的实践案例分析
![古诗词在幼儿园的实践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88e4f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6.png)
古诗词在幼儿园的实践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其中古诗词教育成为了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幼儿园幼小的年龄特点,古诗词教育的实践面临着种种挑战。
本案例将通过某一幼儿园的古诗词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有效的古诗词教育。
二、实践过程1.建设古诗词角该幼儿园在园区内设立了一个古诗词角,将古诗词的内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营造了一个有趣、温馨的氛围。
古诗词角上墙贴满了古诗词的文字和图片,墙上还悬挂着季节性的节日装饰品,如春联、灯笼等。
幼儿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欣赏古诗词,同时还可以参与绘画、手工等活动,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2.开展古诗词主题活动该幼儿园每月都会围绕一个古诗词主题开展相关活动,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朗诵、歌唱、制作手工等。
幼儿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利用游戏方式学习古诗词该幼儿园还将古诗词融入到游戏中,如跳古诗词舞、唱古诗词歌等。
这些游戏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音乐素养。
4.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古诗词素养该幼儿园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邀请家长参与古诗词活动,如家长朗诵、家长制作手工等。
通过家园合作,幼儿可以在家庭中继续学习和体验古诗词,加深了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践效果通过以上实践,该幼儿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1.幼儿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各种古诗词活动。
2.幼儿的古诗词素养得到了提高,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朗诵古诗词,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身体协调能力、音乐素养等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4.幼儿家长对古诗词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在家庭中继续支持和推广古诗词教育。
四、实践体会1.古诗词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1ef16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b.png)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诗词背景介绍- 诗词语言赏析- 诗词意境感悟- 诗词创作启示教学步骤1. 诗词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 解读题目:分析诗题,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主题。
2. 诗词语言赏析- 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生僻字、关键字,解释其含义。
- 句式分析:分析诗词的句式结构,如对仗、排比等。
- 修辞手法:讲解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诗词意境感悟-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如喜悦、忧伤等。
- 价值观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价值观,如爱国、敬业等。
4. 诗词创作启示- 写作技巧:分析诗词中的写作技巧,如构思、用词等。
-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词创作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诗词文本: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词。
-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的资料。
-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等。
教学建议-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词学习的氛围。
以上为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古诗阅读试讲教案及反思
![古诗阅读试讲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2673e4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e.png)
古诗阅读试讲教案及反思一、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情感表达。
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静夜思》这首古诗。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学习。
讲解古诗《静夜思》的内容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悟。
(4)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5. 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感悟文。
二、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
通过对古诗《静夜思》的讲解和学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只围绕一首古诗展开。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古诗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古诗的不同魅力。
其次,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在感悟环节,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差,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口头表达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作业布置可以更加灵活多样。
可以让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局限于写一篇感悟文,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诵、绘画等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
只有不断总结反思,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理解。
古诗词教学与美育的案例
![古诗词教学与美育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66ec8d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4.png)
背景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许多年轻人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和了解。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将古诗词教学与美育相结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案例一:《静夜思》与绘画结合背景某小学位于中国南方城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为了增加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该校决定将李白的《静夜思》与绘画相结合。
过程1.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静夜思》这首古诗的背景、作者及其作品风格等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诵《静夜思》,并让学生自由发挥,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是朗诵、歌唱、舞蹈等形式。
3.在学生对《静夜思》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静夜思》中所描绘的场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们能用绘画表达出这个画面吗?4.学校邀请一位艺术家来校进行绘画指导。
艺术家向学生介绍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在纸上用水彩或国画颜料绘制自己心中的《静夜思》场景。
5.学生在艺术家的指导下,通过绘画将自己对《静夜思》中场景的想象表达出来。
他们可以选择描绘月亮、床前明月光、窗前明月光等不同版本的场景。
6.绘画完成后,学生们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和评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结果通过将《静夜思》与绘画相结合,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还通过绘画表达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们通过欣赏和交流作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案例二:《登鹳雀楼》与戏剧表演结合背景某中学位于中国北方城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并培养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该校决定将古诗词教学与戏剧表演相结合。
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3篇)
![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be69b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1.png)
第1篇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本文通过对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有效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文学素养;审美能力一、引言古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然而,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一种新型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1. 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局限于对诗词的字面解释和背诵,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 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探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评价方面:评价方式单一,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1. 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教学内容的优化(1)选取经典作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作品。
(2)注重文化内涵:在讲解诗词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拓展阅读:推荐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背景资料,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 教学方法的创新(1)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
(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的改革(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多样性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作品展示等。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4e619e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16.png)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过安仁》,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其含义和作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幅描绘自然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了解诗词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诗词接龙”游戏。我先背诵一首与安仁镇相关的古诗词,然后邀请学生接着背诵,通过这种方式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舟过安仁》。
3.邀请一位擅长古筝的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演奏古筝曲。让学生在优雅的古风氛围中,更好地融入到诗词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知
1.我逐句解读《舟过安仁》,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在解读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场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我给出一些讨论话题,如:“诗中的安仁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为何对百姓的生活感到同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诗中的安仁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为何对百姓的生活感到同情?”“你觉得这首诗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等问题。
古诗词诵读文本情境教学例析——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
![古诗词诵读文本情境教学例析——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ef58f8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d.png)
教学·现场古诗词诵读文本情境教学例析———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文|赵曼情境教学是教师以满足教学需求为立足点,根据文本创设直观具体、富有感情的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诵读”的教学内容应当怎样编排?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加亲近诗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文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重点探究如何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因声求气,并通过“读”“品”的方式,体会到“诗”的意境。
【课例内容】“跨越时间的维度,以诗句、词阕蕴藏千年诗韵”,《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方式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今天,这一形式的活动来到我们身边了,同学们可选择《念奴娇·过洞庭》的“经典传诵人”或“经典品读人”身份,来一个《经典咏流传》的校园版本。
▲任务一:诵读经典,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我是一位古诗爱好者,也是本次的朗读嘉宾,我为您朗诵《念奴娇·过洞庭》。
活动1:举行“诵读人”碰头会。
邀请朗诵嘉宾讲述他们的创作历程,例如,怎样为诗歌伴奏,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呈现,也可以就一到两个句子的处理进行交流。
示例:①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眼前水域面积很辽阔,因而语气可以舒缓一点,重音是“更”字,这个“更”,有强调的作用。
)②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空间大小有区别,因为第一句江面空阔,第二句扁舟微小,因而在诗句处理时有区别,前一句处理急重,后一句和缓。
)③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此句高远,慷慨激昂,声线雄浑,要格外注重“尽”和“细”这两个字的语气,一个加重,一个减轻。
)方法归纳:“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古人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放声吟诵中体悟诗歌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找到进入诗歌内在世界的路径。
活动2:我的经典传诵时刻,请经典传诵人进行朗诵。
▲任务二:品读经典活动1:本次节目采取问卷形式了解观众对本诗的疑惑,品读嘉宾可对其中的一些话题分享自己的品读思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出塞》优秀教学案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出塞》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e1850f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73.png)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4.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出塞》这首古诗的情境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和战马奔腾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边塞的壮美和战争的激烈。其次,我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化身诗人,站在边塞之上,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此外,我还结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古诗的韵律美,从而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课后,我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同时,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此外,我还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激励性评价,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出塞》的字词、句式和意象。首先,让学生自读古诗,感受诗句的韵律美。然后,我逐句解析诗句,解释重点词语,如“关”、“长城”、“龙钟”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提出以下问题:
1.《出塞》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景象?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景象的?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之江南春》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之江南春》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da42da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0.png)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诗中的难点、疑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实践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古诗创作、表演等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通过学习《江南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让他们在感受古诗魅力的同时,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诗中描绘了哪些江南春天的景色?”“诗人是如何运用对仗、平仄等技巧表达情感的?”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使他们在探讨中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2.态度方面: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
3.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针对诗中的一个画面进行讨论,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探讨诗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描绘出这些美丽的景色。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认真倾听,互相学习。
3.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总结归纳
(二)讲授新知
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诗赏析:《锦瑟》教学案例
![古诗赏析:《锦瑟》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4c76f2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b.png)
古诗赏析:《锦瑟》教学案例。
一、课程背景本节课的学生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已经接触过古诗词,但对于《锦瑟》这首诗还存在一定的陌生和难度。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深入分析《锦瑟》的意境、艺术特色和运用技巧,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
二、课程设计1.课前导入:展示《锦瑟》全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可以通过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歌的主旨、情感和洋溢的诗意,以此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欣赏氛围。
2.知识讲解:(1)作者简介: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其生活经历和文学成就,进一步理解《锦瑟》诗歌背景和意境。
(2)文本解读:通过阅读及理解《锦瑟》中的诗句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每个词汇的含义,从中感知作者所在的文化、思想和审美体系,进一步揭示其艺术手法和文学魅力。
3.实践探究:(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锦瑟》中的一个词汇,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包括该词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其在诗歌中的意义和象征等方面。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针对每个词汇展开互动和交流,进一步理解和探求其文学价值和特点。
(2)个人创作:通过课堂创作,让学生自行构思并创作符合自己观感和诗歌语言特点的小诗。
通过课后互相交流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发掘自身的文学创作潜力和理解古诗的意境三、评估方法1.口头表述:通过课堂互动和学生表述,对学生对古诗《锦瑟》的理解和理解深度进行评估。
2.诗歌创作:通过学生的创作以及对创作的点评,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的文学特点和创作技巧进行评估。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际探究,学生对于《锦瑟》这首诗品味更深、理解更深,并且掌握了古诗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看学生的诗歌创作:(一)金瑟曲韵动天地,风景分明却不离。
悲欢离合常相伴,人生辛酸起萧瑟。
(二)锦瑟含鸣怨世事,心灵纵使受折磨。
弹琴闲坐夜未央,独自一人忘往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一: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
《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
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
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
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
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
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
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
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
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1,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
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
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
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
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
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
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